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关于中国的年轻科学家,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第1页

  

user avatar   windycloud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小孩都有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尤其在所有人的小时候,不为别的,因为科学家够酷,仿佛成为了科学家就可以与浩瀚的星空产生连接,探索背后的运行规律。或者走进自己大脑的内部,探寻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思考,从最微观的角度找到一切的源头。

在我们平时的语境下,科学家代表的是像袁隆平、杨振宁这样功成名就的大师。

到了中学作文里面,科学家成了超越常人的意志、天才的化身,从这时起,科学家这个追求,变得遥远。

那么,有是多少年轻人实现了【做科学家】的梦想?

我认为对于年轻一代,做科学家不是功成名就,诸多荣誉之后的结果,更像一种状态,只要在做的研究方向有坚定做十年以上的决心,就是在【做科学家】的路上。

坚定地走在探索的路上,有机缘更重积累。

分享一位熟识多年,非常有代表性的朋友的历程, @小赖 ,赖力鹏博士,他本科以无敌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双学位,主专业与辅修的数学都拿到了 gpa 4.0)博士就读于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博士后在麻省理工学院MIT-SUTD Graduate Fellows工作。

2015年9月,赖博士与三位mit博士后同学一起创建研发驱动的科技公司晶泰科技(Xtalpi) 研究药物晶型结构,专注于药物研发,目前在缩短药物研发时间方面有较为突出的成果。用前沿的研究思路,让你需要的药物更早面世。目前xtalpi 是全球人工智能药物研发领域融资最高的企业之一

最早认识赖博士,他会讲自己的爱好是解方程(还有下围棋),每天坚持做的事情是读论文,从读博士开始形成习惯至今,坚持读paper的原因已经从为了毕业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赖博士谈到现在在做的方向,会坚定的说:

“这个方向我们准备做十年以上。”

作为主导创业公司研究中心的联合创始人,赖博士的研究之路有非常强的时代特征,也有非常多有趣的点。

从目前整体经济推动力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商业力量推动科研是明显的趋势,研发实力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护城河。

scientist,或者说追求科学探索的年轻人们,出发点一定是出于兴趣,不断的能够有成就感去推动,长期的成就感产生使命感这一点是共通的。

我希望透过这篇文章,一些采访,读者可以通过深入了解个人,以点带面,通过不为人知的经历,更加理解 scientist 这个群体,是什么让他们开始投身研究领域,又是什么让他们认定了研究方向。

【最早兴趣是怎么来的】

身边有一批科研向朋友,我的团队里也有非常坚定科研的小伙伴。我有一个感觉,就是做研究,以研究为职业一定是从兴趣出发。

以赖博士为例,他的兴趣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萌发,始于小的时候对打开水龙头以后水流的观察。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水流一开始是连续的,之后会逐渐分开,从水柱慢慢变的更像水珠”

“为什么”

“因为水流的越来越快”

如果说对于设计师、摄影家来说,发现美的直觉是入门的第一个老师。那么对于科学家来说,从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规律的兴趣就是第一推动力。

我本来想了解的是为什么赖博士读书期间兴趣很广泛,学习、竞赛成绩又都遥遥领先。结果完全被他的好奇心打败了。

“你有没有想过,火是什么,比如说,火会导电吗?”

“我猜火也要分情况来看”

“焰心是气态,不导电,外焰是化学反应产物,导电性也一般。内焰导电性非常好,因为他是离子态的。”

在同龄人追求答题技巧的同时,他更在意认识普遍规律。

好奇心驱使着探险家们冲过第一段门槛,这道门槛之后,标志着自己不断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素养开始具备 。

【第一个真正的困难】

我做了一个小范围调查,发现大多立志科研的同学在学业上都比较顺利,普遍来讲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困难发生在博士时期,在读博士期间,容易对目前的方向和未来求职产生迷茫。

赖博士北大毕业之后进入物理学诺奖得主最多的的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在这里,从博士到博士后,先后换了四个方向。在博士的五年半中,对赖博来说是不断从大视野大课题变为更具体更落地课题的过程中:

四个方向:宇宙学+弦论,唯象学,数学物理+计算流体力学,生物物理。

“从流体力学到生物物理 是因为当时博士后两个方向,一个是生物物理,计算红细胞在血液中的流动,一个是和博士相近的流体力学方向,和Hele-shaw cell相关的计算模拟,希望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就选择了前者。”

方向的变化代表看问题角度和价值观都在成长变化,博士后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就是最开始做粒子物理的时候,有一个经典的方法,叫做费曼路径积分,用来处理微观世界的计算。五年后做博士后的时候,处理生物大分子的时候,发现同样的思路可以用到对于生物物理问题的处理上。就觉得很神奇,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

先前不同方向积累的重要方法,在跨方向的难题中绽放光彩,让赖博士对多角度看问题和保持积累的重要性有了更清醒的认知。

【真正的挑战】

把科研能力与经验带入自己的企业是这一代青年科学家普遍面临的挑战,在企业中的技术研发更加落地,更关系着整个团队核心产品的竞争力。

“新药研发通常会提到三个「10」。一种药物从初期研发到最终的上市需要 10 年甚至更长时间,花费 10 亿以上美金,而成功率却不及 10%。”

现在晶泰科技已经是业内备受瞩目的明星企业,同类公司中融资最大的创业公司之一。

研发攻关的过程中,过去也曾经遇到资金急缺的问题。

18年成立的达摩院青橙奖是一个专门旨在发掘年轻学者的奖项,能得到100万资金支持和阿里的研发资源协助。这个资金相对于业界的高薪来说并不算多,但对于年轻学者来说如同雪中送炭了。如果那个时候可以得到支持,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鲜为人知的科学方法论 】

smart is new sexy

关注青年科学家,启发最大的一定来自于他们看世界的方法和角度。青年科学家们普遍建有专业视角强大的直觉,也有多个角度判断的习惯。

“平时经常在路上会想到一些很爽的研究思路,回去马上搜索论文,发现已经有人做过了”

这样的问题对于常人来说,可能是打击,赖博士是这么讲的:

“所以说科研就像过山车,非常刺激,总有惊喜和意外”。

P.S

为什么会有这次内容,缘起是这样的:

“你怎么没入选青橙奖”

“我36啦 ”

这算不算不为人知的故事。


user avatar   xiexiaol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18年从北京大学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和某位首届青橙奖得主同组。现任阿里巴巴数据库硬件加速团队工程师。

又是一年青橙奖评选。除了青橙奖之外,据我了解,阿里还通过创新研究计划(AIR)等项目,和很多海内外学者、实验室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阿里这样一家商业公司,会花费这么多的钱去资助学术研究项目。答主想从自己的个人经历,谈一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读博士就是一个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多博士读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一个没有人解决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找到一个好的问题,有时候比解决问题难多了。寻找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第一步是阅读大量的文章,圈定细分领域,第二步是进行更为详细分析,直到找到一个足够细的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中找到一些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最后动手实现系统、测试性能、不断迭代,直到做出漂亮的性能提升,就可以写论文了。运气好了中个顶会,成为别人口中的”Rising Star”。如果有幸多中几篇,毕业的时候就有了找教职的资本,再重复如上循环,就可以申基金、评tenure、走上人生巅峰。


答主读博士的时候,也对这种事情乐此不疲。有一次我发现了某个细分领域的几篇顶会paper在研究同一个问题,这些论文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基于同一个处理器模拟器上发现的一个实验观察。这个观察非常有意思,看完这个实验观察之后,我有一种”我怎么就没发现呢“的懊悔感,于是我决定动手复现一下这个实验,看看有没有可能发现新的机会。但是!!!我在真实的处理器上观察到了完全相反的现象。因此,我决定去看那个模拟器的源码,看看到底怎么回事。经过再三确认,我确定了这个有意思的”观察“,实际上是那个模拟器的bug,在真实的处理器中根本不会出现。也就是说,那几篇顶会论文,基于一个完全错误的实验观察。我反思了自己发的一些论文,发现有一些论点,确实是基于前人发表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是否存在一样的问题,我就不得而知了。后来我发现,很多学术圈的所谓”hot topic“,究竟是源起何处,有时候很难说清,万一也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实验观察呢?答主发现中国的计算机业从来不缺博士,也不缺学者。但是大部分的博士生、学者所研究的问题,往往不能不是基于一些真实的系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未必实用。答主认为,在计算机领域,只有把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真生的价值。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究竟怎么样才能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学术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答主在一次讲座的间隙,有幸搭讪到了图灵奖得主Leslie Lamport,并且把自己疑惑的告诉了他。他给的建议是: 你应该去参加一些真实的商业系统的开发,接触一些真实的数据,最好的方法是去公司工作一段时间,而不是继续待在学术界。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所以我在找工作的时候有限考虑那些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产品、又能够参与前沿技术开发的公司。

2017年,阿里发生了两件对技术人影响非常大的事情。一件事情是达摩院的成立,宣告阿里开始正式开始进行前沿技术的研发。另一件事情是阿里云战略升级为云智能事业群,确定了前沿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和前端交付这样一个三级火箭式的商业模式。在这之前,技术在里的地位,是作为商业的支撑力量,能用就行。而在这之后,技术变成了阿里商业操作系统的发动机、成为了商业的推动力量。一方面原因在于随着阿里业务的不断扩大,阿里的技术逐渐踏入无人区,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开源不再能解决阿里的业务场景,现有的解决方案也无法达到要求,阿里不得不加大自研的投入。另一方面,随着阿里自身的技术不断积累,以及阿里云的不断成熟,阿里的技术沉淀具备了对外输出的能力,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客户可以享受到阿里自研的前言产品。例如,阿里内部为了解决大数据的存储和快速查询,自研了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大数据引擎,达到了世界顶级的性能,现在这些产品都可以在阿里云的主页上购买到。

在和阿里的接触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阿里目前的技术商业逻辑,明白了阿里为什么要成立达摩院,以及为什么资助这么多学者。阿里通过投资前沿技术研发,可以获得更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从而实现商业逻辑的闭环。因此,这是一个共赢的合作模式。所以我选择了阿里,加入了现在的数据库硬件加速团队。答主现在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数据库底层算子在不同硬件上的性能优化工作。学术圈也有一些学者在从事相应的研究,但是我认为在阿里做此类工作有如下好处:

1. 我们提出的技术,都必须在商业数据库系统中经过广泛的验证,而不能仅仅针对某些单一场景或者特定数据集。

2. 所以技术必须综合考虑开发难度、稳定性、硬件成本。

3. 不仅要自己提出想法,还要自己动手实现,因此能提高自己的工程能力。

总而言之,答主认为在阿里工作,能够确保自己提出的想法是真正可以落地的想法,杜绝了成为空中楼阁的可能。


回到青橙奖这个话题。答主觉得不仅仅是阿里巴巴需要和学术界合作,学术界同样也需要阿里巴巴。据答主了解,通过青橙奖、阿里创新研究计划等学术合作项目,阿里不仅仅是建立了和学术界的财务联系,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工业界和学术界交换数据、交换想法、互相验证想法的良性合作关系。 高校、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可以从阿里巴巴获得一手的数据和开发资源,并且能够从阿里巴巴获得反馈,确认自己的研究是否真正符合市场的需求。而这些项目所产生的技术积累,除了会在产品中落地,还会通过论文、学术海报等形式进行公开,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收益。因此,不仅仅是阿里需要学术界,学术界也需要阿里,而且学术界需要更多的像阿里这样的公司参与到其中来。


user avatar   Ultraman-Tig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相关话题

  2021 年双十一想买个扫地机器人,有没有具体型号推荐? 
  哪本科普书籍让你感觉十分惊艳,打开了你对世界认识的另一扇大门? 
  项目/学生/经费/Paper,青年科研人员倒在哪关? 
  研究首次揭示人类指纹和肢体发育有高度的基因关联,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为什么大部分人喜欢稳定? 
  国内最适宜定居的城市是哪个? 
  美国西屋的s500按摩椅怎么样?值得入手吗? 
  中国空军官宣「歼-20 用上国产发动机」,有哪些技术突破?这对中国军事发展有哪些意义? 
  买云服务器有推荐吗?国内知道有腾讯云、阿里云。。。等等,不知道该选哪个好了,另外优惠吗》? 
  经典的故事模型都有哪些? 

前一个讨论
工作上碰到画画或设计好几天没有灵感,又急赶项目,你们都会怎么做?
下一个讨论
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





© 2024-05-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