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送 SCI」是否属于学术不端? 第1页

  

user avatar   corbicu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送”除非定义到非常严格,比如毫无关系白挂。否则贡献这种事儿是有很大主观性的。

即使是大家都盯着的一作,也不见得就能说得清楚,一项研究有提idea的,有干活的,有出关键数据的,有分析出关键结论的,有写作的等等,谁贡献最大如果真严格去判,恐怕不会比法院分遗产简单。比如有的研究,idea好就是一切,剩下的事情请高中生都能完成,自然会考虑出idea的人的贡献,啥都不干也有共同一作的。还有的研究,idea渣得很,全靠数据质量撑起来,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儿。最有名的关于功劳归谁的公案就是同一张X射线衍射片子,不是人人都能看出双螺旋,沃森为这个事儿一辈子忿忿不平。

当然上面这都还是理想范围内的因素,到了现实中就更复杂了。上述复杂性可以很好地掩护学术活动以外的因素。所以真的在同一个项目或者实验室工作的人,很难判定贡献,往往是学术因素和非学术因素掺杂在一起的结果。你可以说某人是因为和老板关系好,但兴许关键idea是人家某次和老板聊出来的呢?比如说大家庭热议的某位人士,要说是“送”可以,但是是不是属于学术不端的那种送,需要所有其它作者出来作证。

爱丁堡大学研究生都有一个必修的学术伦理课程,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教授给出几个案例,详细告诉你这几项案例中各种人完成的工作部分,请各个小组讨论后给作者排序。

排完以后各组派代表展示结果并且介绍理由,然后就是教授得意的环节了,教授公布这些案例实际发表时的作者排位,然后在一片片唏嘘声中请大家体会这就是理想与现实啊。

最后,共一也是有顺序的,三分的共一说实话,和一般意义上的一作天差地别,何况还是个二区非顶刊。


user avatar   jiehou19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9年7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正式实施,其中就明确表明了“不当署名”行为属于学术不端:




  

相关话题

  网络经济学有哪些著名的 paper 和 review? 
  为什么天津大学张裕卿造假了50多篇学术论文,没有审稿人发现,图都那么多重复的,为什么一直没有被发现? 
  写邮件给一些论文作者(尤其中国大陆)咨询已发表论文中的一些问题时,为什么往往得不到回复? 
  离开学术圈是种怎样的体验? 
  熟蛋返生作者 20 余个头衔涉身份造假,这些头衔是如何来的?暴露了哪些问题? 
  该不该规定博士生必须发sci(甚至规定了最低影响因子)才能毕业? 
  大家为什么会讨厌缩写? 
  研一期间,导师要求每周阅读三篇论文,并写报告,组会汇报,是否给学生施加负担过大? 
  如何看待「鸡蛋返生」现象?《写真地理》上发表的「熟鸡蛋变生鸡蛋」论文实验是可复制的吗? 
  那些硕士或博士期间科研灌水,狂发论文的人后来混怎么样了? 

前一个讨论
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如何选择?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林徽因?





© 2025-04-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