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客观讲,90后的文学基础也许确实不如前辈
不是贬低,我自己就是90后。但我不觉得80后作家群在文学上的成就有多高,那些所谓的“成功”作家,其影响力多在文学之外,如个人经历、商业成功、甚至是人生态度,真正在文字、文学上站得住脚的,为数不多。
90后生长的年代,电视普及、电影发展,网络出现、智能手机,网络直播。总而言之,信息爆炸,选择性多,看书的就少。看书少,写东西自然就差些。哪个作家不是嗜书如命?当然,肯定还是有看书的,但整体而言,比例不高。连父辈的阅读习惯都渐渐变了。
相比之下,以前的人,买书的少,看书的多(互相借着看,一本反复看),现在的人,买书更多,看书更少(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么)。
时代变迁——碎片化、精准化、娱乐化阅读
因为忙,偶尔好奇,想提升一下文化素养,又没时间,于是就看缩略版,后来变成《5分钟读懂名著系列》,还是音频。歇歇吧,连电影这么娱乐化的东西,都有速食版的,哪还有功夫在书里等起承转合?这点,我自己也检讨。我也纳闷儿,12岁的时候,捧着一本半文言的《三国演义》都津津有味,怎么现在标题长一点都嫌烦了。
我记得大学在图书馆看《白鲸》,序言里,译者引了一个法国学者(名字忘了,对不起)的预言,其中有个观点就是,未来的文学,一定越来越短。有人说不对呀,网络小说都巨长,没两三百万字都不好意思说是网络小说。其实,这是个错觉。
长篇小说之所以是长篇小说,字数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其故事的复杂程度和人物关系。而网络小说,除了字数以外,其实本质上,是短篇小说,或者说是连载的单元式人物小说。说白了就是人物在不停地换地图,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主角越来越强
阅读精准化了,知乎就是这种要求的产物。我想看什么,你就得给我看什么,没空听你废话,请直奔主题。为什么那么多答主先上结论?道理就在这。
娱乐化就不说了。热搜,永远都是娱乐第一。作家或文化人想争一下,唯一的办法是去死。某某作家离开了我们——然后开始悼念,写摘抄,转发,基本不过头七,这事儿就过去了。
商业模式——书商与稿费
因为大家都不怎么看书了,所以稿费就很难涨。80年代,人发表一篇小说,顶一个月工人工资,更早时候,翻译一部苏联长篇小说,能领一万块。
现在有些传统杂志也涨稿费了,但还是很可怜。有的杂志社更甚,要什么稿费?我没管你要版面费就不错了。
现在按平均单位文字计价,据说最赚的是公众号。大公众号别想,人有专业写手,发征稿信是骗关注。我有朋友写球评,拼命写,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三千,平均两千出头。两千块,能活,但你别交朋友了,一个月随俩份子钱,基本就破产了。你还想靠稿费买书提升自己?没戏。所以就看盗版吧,一看盗版,别的作者稿费又少了。
书商逐利。给他投稿,嫌你没名气,赔本儿。炒作你?有现成的名人,经济实惠,追着人屁股后面儿讨书:你给我们随便写点儿啥都行,不求文笔。
要出书,先出名,得曲线救国。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问题你在菜市场,你不吆喝,人都不知道你是卖酒的。于是只好破锣嗓子叫卖,你抹不开面子,不吆喝,人看都看不见。
体制变革——没事儿别比比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色情与暴力;青春与战争;爱情与政治。文学作品很难逃出这两大主题,说到底,一种东西。很可惜,这两种东西,都不太能写。有写的呀,莫言、余华、阎连科等等,也不想想人家什么身份。80年代,大家都伤痕了,写的就是政治,这批人红了,然后就不让写了。写也行,出不了,这几位都有被禁的经历,何况新人。再说,人家有官方背景,再不济,作协兜底,哪个书商敢为一个籍籍无名的新人冒险?毕竟,稍有不慎就直接倒闭。
最后说一点:
我不喜欢以年代划分人,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生人,因为中国发展不平衡,许多内陆90后的童年,其实就是北京、上海80后的童年,直到互联网普及,大家接收信息(这对文学创作很重要)的差距渐渐弥合,情况才有所好转。不像七十年代以前的人,除非是部队大院,多数人的经历是相近的。
我好像偏题了,对不起。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