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有两种非常矛盾的情况。
一种写得太深,一种写得太水。
奉劝读者,别把所有作者都神化了,即便很优秀的作家,也不敢说每篇作品都是佳作,有的可能真没写好,尤其是早期作品。
有的作家写得太深,魔怔了,故作深沉,故意设置阅读障碍,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一份解读,这种作品也不算上佳。
另外,如果一部作品,你轻易就看出了所谓内涵,恐怕就浅显,变成宣传了,比如茅盾的一些作品。
真正的好作品,应该是看完以后,若有所思,若有所想,却很难说明说破。
你觉得它似乎在表达什么,它就在那,难以名状,却内化到心里,这是上佳的作品。
比如《红楼梦》,你说他表达的内涵是什么?反对封建家庭?那就把这书看“窄”了。
这就是优秀作品的通性之一——多义性。
有这样一种说法——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一种比喻。读者通过文本所受感触,来自文字,来自阅读时的情境,其本质是不受作者控制的。
也不是所有作者都指望以小说表达什么,不必按图索骥。
虽然批评家能从专业角度解析作品,人本职干这个的,大把的时间精力,调查作品产生年代、创作背景(对作品解读很重要,糊涂时,需参考这些因素),没这些,单从文本,他们也很难下定论。
也别过于相信所谓知名学者的解读,解读都是个人化的,可以当做一种参考,但重要的是叩问自己的心。
比如,《红楼梦》的解读很多,虽然文本有时的确会超出作者预期,但红学,有时真的过了。
个人愚见
订阅号《弹幕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