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开源中国中一片唱衰鸿蒙 OS? 第1页

     

user avatar   OpenGP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想弄明白,鸿蒙是否能成功,我们是不是要看一看,以往“终端电脑”上运行的“操作系统”,都是怎么失败 ,或怎么成功的吧,以便从中寻找规律,才能预测未来?

那么我们要提几个问题:

  1. DOS为什么能够成功?
  2. iOS为什么能够成功?
  3. Android为什么能够成功?



1.DOS为什么能够成功?

答案很简单,因为微软是第一个认识到“兼容”,才是微型计算机主旋律。当然,也许现在,你认为这是“常识”。但是在个人电脑诞生之初可不是这样。

实际上,从1976年苹果发布第一台商用级的个人电脑,到1985年IBM统治整个PC产业(占领75%的市场),在微型计算机诞生的头十年里,整个硅谷 包括全球所有的头部计算机公司 ,没有一个公司搞明白了,“到底什么才是微型计算机?”

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在消费市场,到底什么功能,才是微型计算机这产品的刚需??”

实际上,如果你能解答这个问题,你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苹果的Macintosh和乔布斯一定会失败”,同时你也就能解释“为什么IBM会逐渐失去对整个PC市场的控制权”、以及“为什么微软和intel能迅速崛起”。而这答案在今天,是被所有人认为都是“常识”的东西,那就是“兼容”。

实际上,在七十年代末 八十年代初,几乎所有人都不把“兼容”当成计算机产业的刚需。所以才有的,苹果早期,乔布斯执掌苹果连续开发的三代电脑 ,Apple II、Lisa、Macintosh ,居然彼此之间都完全不兼容。所以才有的IBM 在发布全球第一台PC机“ IBM PC 5150”的时候完全不觉得自己要“独家”享有DOS操作系统的版权和x86指令集的版权。为什么?因为大家都不觉得,下一代计算机还会兼容目前的系统。

实际上 ,如果回到38年前的1981年,回到IBM和苹果在PC市场大战的那几年。如果你作为一个硅谷投资人,去咨询一个计算机行业资深人士,问道,“未来的计算机需要向下兼容么?”。我保证99%人都会告诉你 “不需要”,并且能从1943年有电子管计算机开始 到1981年第一代个人计算机结束前为止,把历史上所有所有的经典的计算机产品案例 都拉出来,足以证明,“兼容”从来不是计算机产业的刚需。可结果呢?为什么他们错了。为什么IBM、苹果和乔布斯当年都错了?

我还是那个观点,你要问出正确的问题,你才可能有正确的结果。而这个正确的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才是微型计算机?”难道把“大型机 小型机 ”给微型化,就叫“微型计算机 ”?就叫个人电脑?

要知道 ,虽然都是计算机 ,都是集成电路设备,但大型机小型机 ,那些可都是定制系统。而在定制系统中,往往“向下兼容”并非刚需。所以,作为“资深人士” 给出的答案,针对当时的存量市场(大型机和小型机市场)来说,他的经验是没错的。而PC呢 ,当时是全新的市场 ,也是全新的商业模式。而当年所有这些厂商,当年都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在当年都没意识到 “兼容”才是PC产业的刚需,如果你不围绕着“兼容”这个刚需做产品,那你再加100个功能也是0,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而整个计算机产业 ,几乎是花了10年才搞清楚,个人电脑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全新的 ,是和大型机不一样的 ,为什么兼容那么重要。

所以DOS能战胜伟大的Apple II OS和Macintosh OS。靠的就是“兼容”。全新的商业模式。



2. iOS为什么能够成功?

说的确切一些,应该问,IOS为什么能够扳倒诺基亚“塞班OS”的帝国大厦?真的是靠乔布斯那些花了呼哨的UI?以及乔布斯近乎强迫症一样极简主义的全触屏设计?

我认为都不是。iOS能够战胜塞班,同样是在“商业模式”上做了巨大创新

而这巨大创新,仅仅解决了一个痛点,即“开发者如何收费”。实际上,在塞班大行其道那几年,手机端的塞班APP流量增速已经很快了,很多程序(比如阅读星 天天动听)的DAU都超过了数百万。更确切的说,此时,移动端的“流量增速”已被市场验证,就差“流量价值”(如何变现)被验证了。

实际上,开发者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在塞班平台上,几乎无法收费。诺基亚根本不但不重视自己的“应用商店”,而且处处刁难开发者,塞班的签名证书系统,搞得正常的开发者都没法发布APP了,更别说赚钱了。

此时,iOS横空出世,不仅仅带领着从iPod迁移过来的高价值种子用户,而且“支持信用卡支付”就是这些iPod种子用户的基本属性。所以,一个平台赚钱(iOS),另一个平台用爱发电(塞班)(短代支付的区域性是大坑),换了你作为开发者,你怎么选?

所以,iOS上,好的应用程序越来越多,形成正向循环(标准的马太效应)



3. Android为什么能够成功?

难道是因为Android的UI比iOS好?或是谷歌公司够大所以影响力大?或是因为安卓开源(比Linux更开源?)?

我认为都不是,Android之所以能够榨取全球移动端80%的流量,同样是因为,在“商业模式”上做出了巨大创新。

简要来说,安卓的商业模式就是“用免费的技术换免费的流量”。谷歌提供给全球手机厂商免费的可定制化操作系统,而全球的手机厂商通过内置Google全家桶给谷歌提供巨大的免费流量。

那么,如何做到“可定制”?答案就是操作系统一定要开源。

那么,如何保护各个手机厂商的知识产权利益(在定制修改操作系统源代码后不必开源)?答案就是把Linux内核架空,把GPL协议从安卓层的开源协议中踢出去。(所以才有的Linux开发组炮轰谷歌安卓是“伪开源”,并强制删除了安卓官方团队对Linux的代码提交)

谷歌为了“用免费的技术换免费的流量”这套商业模式,实际上也做了不少微创新。在谷歌看来,Google Play Store,并不是一个应用商店,而是一个搜索引擎。在谷歌看来,这些移动端流量,最终都能套入谷歌那套“搜索-广告-变现”的变现模式当中。

如果不是有这样的商业模式支撑,是没有哪个公司愿意花巨大的成本,去给第三方手机厂商做一个“纯免费”的操作系统的。那不是商业公司干的事儿,那是公益。




所以,根据以上可见:

操作系统的成功,从来都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产物,技术创新从来不是驱动力,技术只是商业模式的支撑。

所以,我特别想问,鸿蒙,在商业模式上,有什么创新么

这个世界不需要第二个安卓,就像不需要第二个Windows一样。之前也有人想跟华为一样做第二个Windows,即,IBM的OS/2,IBM在当年同样有很大的硬件销售体量作为支撑,可结果呢?

所以,结论显而易见。鸿蒙如果没有商业模式上的创新,那鸿蒙就是第二个OS/2。




也有人说,中国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操作系统,鸿蒙不是好不好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

我真是呵呵了。为什么?

因为IBM也是这么想的。想“软件操作系统”这样的核心产品,不能落到第三方公司手里,哪怕搞得更差一些,也要搞。这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减少商业风险。对IBM这种超级跨国企业来说,“单一供应商”,就是最大最大最大的危险。即便你的公司(微软)是IBM董事(盖茨他老妈)亲儿子开的公司也不行。可结果呢?

可见“计划经济”思维害死人。没有“商业模式”的产品,都是为爱发电,都不可能长久。OS/2并不是唯一的牺牲品。日本在巅峰期也要搞自己的操作系统,像最有名的PC98产品系列。可结果呢?

“无论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但就是好猫”,但是30年之后,你却用姓资姓社的问题,告诉我必须要做一个“违背基本商业常识”的商业软件?然后还指望能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有很多人用)?

呵呵。实际上。龙芯就是这种思维下的产物,但最终最成功的发展起来的却是麒麟(有RTL Code,就不会有后门),难道这个案例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么?这种“计划经济2.0”的思维模式,再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我们的学费交的还不够多么?

看来中国市场经济的路,真的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还有人说,谷歌不给你用安卓了,难道不能自己搞一个么?

问题在于,这问题这是真的吗?还是“五髦”媒体意淫的?

五髦媒体说的 ,谷歌有可能不授权华为使用“安卓生态”,指的是不让华为在国外卖的华为手机集成“谷歌全家桶”(比如Google play、 YouTube、 Gmail、Chrome 以及更多需要谷歌服务的APP等等),而不是安卓系统本身。

可问题是,鸿蒙出来就能解决 海外销售的手机可以集成谷歌全家桶的问题么?(当然 你不要问我 ,为什么在海外 谷歌全家桶是大多数用户的刚需)

而安卓系统本身就是开源的,而且开源的授权对象,是不分你是美国人还得中国人的,而且世界上从没有任何一份开源协议,是按国籍授权的。记住,是从没有。所以,那些说谷歌不授权所以要研发鸿蒙的媒体,就是五髦媒体。

谷歌如果要安卓闭源,就是针对全球所有开发者闭源,而不仅仅针对中国。而且从上述的商业模式来看,安卓完全没有闭源的可能性。因为,“开源”。是安卓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即,用免费技术换免费流量。没有开源,就没有定制,就没有免费技术,从而,谷歌也得不到免费的流量。整套商业模式就无法闭环。而对于一个搜索引擎为核心的商业公司,没有流量意味着什么?谷歌就是为了跪舔流量,才不惜0元共享自己技术。

实际上在“断供”华为的过程中,谷歌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华为通过开源协议,可以一直免费拿到谷歌用真金白银搭建的安卓系统的最新源代码,而谷歌却不能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来自华为手机的免费流量。妥妥的被华为薅羊毛。

所以,那些说安卓会闭源的人,都缺乏基本的商业常识




还有人说,华为手机的销售体量这么大,难道不是干什么都能成功么?

对于这种观点,我觉得就是缺乏基本的“商业常识”。体量大的公司多了去了,拿上文举例,nokia的塞班OS体量不也大么,塞班在智能机市占率一度超过95%,可结果呢?

销售体量的大小,只是“商业模式”运行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果关系不能搞反。

在欧美,你要说一台手机没有Youtube、Facebook、Twitter、Gmail、Google搜索、谷歌地图、Amazon,意味着什么?这就等于在中国销售一台手机,却不能上微信、QQ、淘宝、京东、二维码支付、地图APP、百度搜索、优酷B站一样,难道会有人用?

觉得自己体量大 市占率高,就可以胡来?觉得在海外手机没有GMS,用户也无所谓的,那些人统统都是五髦。完全是井底之蛙,不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做企业,万万不能这么做的。不尊重市场需求(对用户耍流氓到产品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结果,必然就是被市场甩弃(用户去用竞品)。

所以,鸿蒙如果作为谷歌断供后的替代品?鸿蒙能替代Youtube、Facebook、Twitter、Gmail、Google搜索、谷歌地图、Amazon么?鸿蒙能让用户无缝使用GMS么?呵呵。



操作系统的未来在哪里?

比起鸿蒙,我认为未来的操作系统,有两大趋势:

趋势1:由虚拟机技术引发的操作系统革命:就像微信小程序一样,实际上所有的小程序技术都是虚拟机技术。随着LLVM技术等被更广泛应用,在终端设备上的虚拟化技术,将全面变革软件分发产业。将全面瓦解应用商店作为流量出口的价值,就像下面这篇文章中预测的,入口将无处不在。这意味着全新的商业模式,从而驱动了全新的基于虚拟机的操作系统的诞生

趋势2:“操作系统即服务”:即,下一代操作系统一定不是像Android、Windows,这些单纯只在客户端上做文章的操作系统,而是“在客户端和云端都用完整方案”的SaaS系统。毕竟这个世界不需要第二个安卓 也不需要第二个Windows,存量市场上做文章没有任何前途(你用与领先者相同的商业模式,是无法从领先者嘴里抢到存量市场的)。而新的操作系统一定会诞生于像“IoT网络”或“边缘计算网络”这样的全新的增量市场中。所以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什么叫面向IoT(或面向边缘计算)的操作系统?如果你你的操作系统没有云端,你又用什么支持面向IoT网络呢?用什么支持面向边缘计算网络呢?所以,“操作系统即服务”,这种融合云端+客户端的全新的商业模式(都是现成技术),一定会在后续的5G、6G的万物互联网络中,中深刻的改变我们对操作系统的定义。

当然,从技术角度来说,下一代操作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 用虚拟化技术隔离进程(甚至包括驱动)
  • 面向向量计算(虚拟化 多节点 热插拔)
  • 自带云端SaaS框架(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用以处理各个Sensor网络或边缘计算网络)

从市场角度来说,根据已有的市占率来看,要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连微信成为操作系统的可能性,都比鸿蒙高N倍。在未来,在任何一个超级APP内,以下三者都必定是标配:

  • 纯本地虚拟机
  • 纯云端虚拟机
  • 本地与云端混合(雾计算)的虚拟机,

从而做到“入口无处不在”。

至于为什么,不解释,这里不讨论具体技术细节,和过于专业的市场预测。记住,不管怎么,技术永远是起支撑作用的,能让一个“软件”(操作系统也是软件)在市场上胜出的,靠的还是在保证可用性的前提下,拼杀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技术创新只能完成从0到1,永远无法完成从1到N。




《“商业模式创新”是“操作系统”能否在商业上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这句话,这理论,是只针对“操作系统”软件行业的专属理论,还是对所有互联网计算机软件产品都奏效?

实际上,对于一个计算机软件产品(包括互联网公司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如果你没有“商业模式创新”,而只有“技术创新”的话,那你一定会被市场甩弃的,或者你压根就发展不起来的。

我们举一些非常典型的案例:

网景浏览器为什么做不过IE浏览器?IE浏览器为什么做不过Chrome浏览器?

是网景浏览器技术没有IE好么?

还是网景浏览器没有把专利保护做好?这些都不是。要知道,在1994年,网景浏览器是全世界第一个商用浏览器,有着当时最NB的兼容性。问题在于IE全免费,而网景浏览器需要购买拷贝(59美金一份)。所以,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是“买软件、卖拷贝的模式”,那你自然是干不过免费的IE浏览器的。因为微软的商业模式是买操作系统送IE浏览器。而网景的商业模式是拿浏览器当软件卖。

那IE浏览器为什么做不过Chrome?

因为卖操作送浏览器的模式,对微软来说,是没有足够研发动力的,因为不赚钱。但是对于Chrome的开发者谷歌可不一样,当一个用户使用Chrome浏览器的时候,他的“搜索流量”将全部导入Google网站上。这意味着,只有有Chrome浏览器的装机量,Google就多一份搜索流量。而对一个搜索引擎来说,只要有“搜索流量”就,有广告就有收益。所以,这意味着,Chrome浏览器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Google广告收益的高低,对企业来说,那研发动力就大大不同了。所以,对Google来说,“用户被一个免费浏览器 -> 导入到一个免费搜索引擎 -> 谷歌在搜索结果中插入广告 -> 谷歌获得变现收益”,这套“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全新商业模式,难道不是给Chrome浏览器提供了大量的持续不断的研发资金么?

而反观微软呢?其商业模式还是买操作系统送IE浏览器,但问题是,其操作系统的市占率已经超过90%了,他即便做了更好的浏览器也不会再提升其操作系统的市占率,这意味着也不会带来更多的利润,所以微软没有动力再研发比IE更高效的浏览器。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使用相同的技术,但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塑造了不同的市场结果,实际上:

  • QQ和MSN在商业模式上的差异,就跟Chrome和IE在商业模式上的差异同样巨大。所以,相同技术,造就了完全不同的市场结果

商业模式创新真的有这么神奇么?

没有做过企业的人,可能在这方面没有感受。但是做企业的角度来说,从来就这么一条定律,就是:

如果你只有“技术创新”或“产品体验创新”,那你就一定会被别人超越,或压根发展不起来,只有“商业模式创新”,才能让你的产品或服务,“像安卓碾压诺基亚塞班一样”,“碾压式”的超越你的竞品,从而构建新一代伟大的公司,把公司的市值推向更高点。

不信这条定律的,我打包票他创业一定会“交学费”的。在创投圈,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对那些没有商业模式创新的创业,大家都不认为那叫“创业”,那就只是个“买卖”。

所以,还不相信上面这条定律么?好,作为一个在TMT行业有10年创业经验的老兵,那我就再在大家举个例子。

即,为什么但IBM自研的PC图形操作系统(OS/2 ),始终干不过微软的图形操作系统(Windows)

即,IBM的OS/2操作系统,与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之间大战的那几年,为什么同样都是兼容dos程序,同样都可以运行Windows 3.x程序(OS/2可以兼容win 1.x~3.x程序),同样都有图形界面,同样都有多任务机制,为什么IBM OS/2 操作系统,始终干不过微软Windows 3.x?更是在后来的Win95横空出世后,全面败北。而且,即便在IBM PC的销量统治个人电脑产业那几年,也是如此?

同样,答案就是在于两者在“商业模式”上的差异

IBM的核心商业模式在于硬件销售,卖更多的电脑,等于更多的利润。这也就意味着IBM在研发OS/2操作系统时,其核心目的,并不是为了多卖操作系统软件,而是为了多卖硬件。这导致了,研发出的操作系统,需要高端的电脑才能运行(如,更大的内存才能运行,更快的CPU)。对IBM PC这种主要靠“销售硬件”获取“主要利润”的公司来说,也许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至于OS/2费内存是嘛?好的,又可以给企业用户推销“硬件堆料”的高端电脑了。

而反观微软,其商业模式,就是软件销售,即多卖操作系统。所以,其研发出来的产品,越是在更低端的设备上都能使用,公司的潜在目标市场就越大,公司的利润也就越高,与IBM的完全相反。所以,这两不同的商业模式,导致了两者完全不同的产品形态,OS/2操作系统变成了高端企业级用户专属的产品,而Windows却更加平民。所以,当市场渗透率决定了操作系统的成败时,市场最终选择了Windows,毕竟高端企业级用户的基数太小。即便IBM有潜在的预装优势,但最终IBM OS/2最终淡出市场。IBM的商业模式就已经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走向。

所以,看到了么,仍旧是同样的技术,但不同的“商业模式”,造就了不同的市场结果。

怎么?还不信?

那我再给你举例子。 你知道为什么同样使用Linux核心,但CentOS、Ubuntu等Linux正牌血统儿的操作系统,却干不过Android这种使用Linux核心套皮出来的操作系统?到底是为什么?

而且,为什么同样都是“开源”,为什么有IBM支持的20多年积累沉淀的Linux庞大全球开发者团队,干不过当年只出生三四年(Google支持)的Android?

如果我说,其实核心问题仍旧是“商业模式”问题,你信不信?

在回答,为什么同样是开源软件,Android一定会战胜Linux之前。首先我提一个问题,“开源”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让拿走你代码的人,帮你写代码,从而让他们做你的苦力?还是为了让拿走你代码的人帮你做市场推广,利用对方的市场推广能力,为自己赚钱,从而达到共赢?到底应该是那种?

实际上,以Linux为代表的GPL阵营,对开源的理解,就是前者。而以Android为代表的BSD阵营,对开源的理解,就是后者。

前者把自己完成了跟癌症一样的货色,各个公司避之不及。GPL在过去10年,在新增开源项目中的比例下降了70%。而后者孕育了更多成功项目和公司,包括Chrome和Android。

所以,开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让各个公司实现更高效率的商业合作么,比如,比如,谷歌通过开源Android,让产业链上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可以无缝的内置基于安卓的GMS,从而实现了垄断移动端流量,从而为谷歌进一步实现“流量-搜索-广告-变现”这一步骤提供了坚实基础。

而linux可能实现上述这些么?一个反版权、反专利的操作系统,其命运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市场结果不但差距悬殊,这两者格局,是不是也是高下立判吧?

“linux=用爱发电” vs “android=引流变现”

市场结果就是天差地别。你觉得这是技术问题么?

所以,看到了么,仍旧是同样的技术,但不同的“商业模式”,造就了不同的市场结果。

(当然,此时一定会有人来杠,说Linux在服务器端市占率多高,不能说明其成功么?对于有这中疑问的同学,我留个作业,如果Linux使用AGPL协议,你觉得Linux会不会秒死?以及为什么?)

.

总结一下:

即,如果你小看“商业模式创新”,你将来很可能会被“降维打击”!实际上,商业模式创新(或跨代差的技术创新) = 降维打击。

(PS: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在创业的时候,姿势,“即商业模式”,特别 特别 特别重要。如果你只看到未来的“趋势”,然后就脑袋一热要“赌”风口,那这纯就是新手创业者的幼稚行为。因为,即便你在正确的赛道上,但如果你商业模式不对,那最终你还是会交学费,甚至失败。要永远记住,“技术创新”或“产品体验创新”,永远只能做到从0到1,而“商业模式创新”才能做到从1到N,才能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

实际上,“商业模式创新 改变市场格局”的案例不胜枚举,我们当然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

  • 同样做电脑清理软件和杀毒软件,为什么“windows优化大师”和“金山毒霸”,做不过360?
  • 同样做P2P下载软件,且同样都可以下载日本爱情动作小电影,为什么在迅雷已经占领90%市场的情况下,快播还能虎口夺牙,获取3亿多用户?
  • 同样都是做显卡,3Dfx从行业霸主(在97年,其“独占游戏”的市占率超过80%),到最终破产(2000年底),为什么这个过程仅仅3年?为什么nVIDIA却能够在这三年内逆势上位?
  • 同样在PC端做输入法,为什么红极一时的“谷歌输入法”“紫光输入法”等等阿猫阿狗输入法,最终会被“搜狗输入法”完全干掉?
  • 同样在移动端做听书软件,为什么像“静雅思听”这样的行业元老,做不过比它晚出生5年的“喜马拉雅”?
  • 同样做新闻客户端,为什么三大门户始终做不过“今日头条”?
  • 同样在都是社交软件,为什么Line、微信、Facebook Messenger这些社交巨头,在第三世界国家,通通都做不过Whatsapp,做不过一个不到50人的小公司?

……

我不一一举例了,如果你以后有幸自己创业(或在你有幸现公司内成立新业务部门),当你去外部找投资(或找你现公司老大要钱)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投资人(或你老大)最关心的只有下面这几件事情:

  1. “爆品”有没有搞出来,“业务数据”有多高的增速?
  2. “商业模式”有哪些创新?
  3. “天花板”的高度在哪里?(大买卖还是小买卖)
  4. “护城河”有多宽多深?(有多长时间的市场窗口期,以应对竞品抄袭)

第一点,决定是不是要Cancel项目,后三点,决定是不是要追加投资。而这几点的核心就在于“业务数据增速”和“商业模式创新”两者。而“业务数据增速”更多是被用来“验证”商业模式假设的,所以,最终核心还是“商业模式创新”。

那么,为什么有丰富公司运营经验的专业人士,都关注“商业模式创新”?原因有二

  1. 对于互联网或软件行业,你不可能靠领先者已开创的商业模式,在存量市场打败领先者,哪怕你的产品体验比领先者好N倍更好。
  2. 对于互联网和软件行业,技术创新永远只是护城河,只是用来保证你有更多的市场窗口期以便不被后来抄袭者超越,但永远不是主角,尤其在开源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

所以,你别无选择。而且不仅仅是你,即便对IBM或华为,这写巨型体量的跨国商业组织来说,这定理也同样适用,他们也同样别无选择。





而华为的鸿蒙呢?

作为一个在TMT行业,有10年创业经验的老兵。我认为,鸿蒙如果没有商业模式上的创新,那它100%是个失败的项目,这意味着Cancel 掉整个项目,或转移现有技术到其他目标市场,就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就如同他的前辈,操作系统产业最经典的案例:


user avatar   liu-zhao-min-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虽然我不喜欢微软,但是我觉得做操作系统微软比华为实力还是要强很多……Windows Phone 死了;

2.现在nokia凉的差不多了吧,但是之前绝对的No.1……塞班也陪着凉了;

3.还有原来的黑莓,现在也开始用的安卓了;

4.前两年阿里不还做了yunos么,先不说抄没抄作业,至少他自己说是自主研发……现在我也就能在电视盒子上看到了吧;

5.前两年ubuntu还想着做ubuntu mobile,后来不也不了了之了么;

6.现在在挤占安卓和苹果市场的应该只有KaiOS了吧,但是那颗是用非智能机卖给低收入地区的方式,这个就忽略不计了。

别以为操作系统那么简单,Hurd重写了好几遍了到现在也用不上,linux开发了这么多年也不是那么好用(包含桌面用户),就连谷歌都嚷嚷着FuchsiaOS那么久还没用上。

所以凭什么让我们相信一个做网络设备的公司用PPT证明他们做出来了一个跟安卓不相上下或者说是吊打的系统?并且,在我印象里华为手机相关的,就没有开源过什么有用的东西吧。

结论:

我不相信华为能完全作出ppt上的系统,就算做出来也不相信华为能完全开源,也不相信做出来之后有安卓好用(当然要是抄作业就别比较了)。

注:

建议无条件支持国产者下次更换电脑时使用兆芯CPU、紫光内存,并搭载最新的中标麒麟操作系统(我看好兆芯和紫光,还有龙芯,我更换台式机的时会买),但是你们用完不可以发表不友善言论。

建议无条件支持华为者,如果华为有生产的品类,使用华为的产品。包括并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慧屏(替代智能电视)、路由器、移动电源、耳机等,如若您敢说不好用,我会把您怼我的话怼给您。

1.我不认为不应该支持国产操作系统,但是不代表我就必须看好华为发布的PPT系统。

2.我不看好鸿蒙,也只就事论事,烦请各位不要在评论区人身攻击。

3.我没说过我不相信华为做不出来系统,我说的是不相信完全做出来ppt写上的系统。(这两个差别很大)。

4.整条回答没提及其他产品线不好,我认同华为除了手机的一些产品线很牛B,对开源贡献也很大,别的学科成绩好不代表所有学科都好。

5.还有一点,能不能做出来操作系统,能不能做出来ppt上的操作系统,能不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是三件事。一个好的操作系统的前提不是做出来了,也不仅仅是按照ppt做出来了,至少要认为他可以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才算看好。我在第二步开始不看好。

6.华为被卡脖子的是谷歌,不是安卓。安卓是开源的,谷歌说不给用安卓也没用。谷歌不给华为谷歌服务框架,所以国外市场不接受很正常(要是不理解为什么非要谷歌框架,给你据个例子,这就像在国内手机上不能安装微信和支付宝),就算你有鸿蒙也没有谷歌服务框架还是不接受。要是您说华为自己搞一套自己的服务框架,那么要看市场接受程度了(这就比如,我手机坑顶不能用微信,用米聊、易信等代替吧)。这个自己的服务框架其实不难,国内各个厂家都有自己服务框架,因为国内的手机本来就没有预装谷歌框架的,也就是国内市场根本没被卡脖子。


user avatar   li-da-75-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听说过分布式充电器吗?可以自主适配中规,欧规,美规,英规插口的分布式充电器.

当我在紫米官网看到这款实现了分布式自适应,面向全场景全插板,最终实现跨国家无缝衔接的优越体验时。

废话不多说,上图体验.

只需199,巅峰体验

分布式充电器,不是普通充电器的分支或修改而来的。与普通充电器是不一样的充电器。性能上不弱于常规充电器,将相关设备迁移到这款充电器上,差不多一两分钟就可以完成迁移部署,这个新的充电器将打通手机电脑平板智能穿戴的充电器统一一个充电器,并且该充电器是面向下一代技术而设计的,兼容其余充电器的功能.分布式充电器会把之前的中规插头、美规插头与欧规插头合并为一个分布式插头。创造一个超级互联的世界,将各种设备,插板有机联系在一起。

分布式能力造就新设备、新插头、新服务,打开焕然一新的全场景世界。

看到这里,还不懂吗?


user avatar   yuan-shi-wei-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鸿蒙出来了。

采用的是微内核。

我仔细看了看鸿蒙的介绍和微内核的介绍。

我基本上弄明白了鸿蒙的定位。

说白了鸿蒙就是一个更具有弹性的安卓,它比Linux更加灵活小巧,可以根据不同的设备和硬件部署不同的系统服务。

我就说搞个另类版的安卓没必要这么大劲的吹,原来压根就不是为手机一个目标准备的。这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典型特征。

怪不得鸿蒙一出好几家系统软件公司股票下跌,等于是这一下抢了他们的大后天的饭碗。华为没有直接硬碰硬的和安卓硬打,而是选择绕路,准备在下一个路口提前布好局斗争了。


人工智能革命是中美两家下一步竞争的重点,而且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胜者上,败者下。鸿蒙这就是先行了一步。


至于唱衰,唱衰者永远只是旁观者,他不具备高度的发言权,参与者和推广者才是真正的主角,主角才是重要力量。不招人妒是庸才,不管是冷嘲热讽,还是羡慕嫉妒,还是尖酸刻薄,耽误不了一点正事,反而能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何乐而不为呢。


user avatar   fontt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开源中国的大部分人,心不正焉,平日不行开源之事,只食他人恩赐,说明大部分人本来就有问题,这是其一

这次开发者大会给的东西不多,华为战术上的失败,这是其二

外行叫的太欢反而嘲讽内行,被无知者嘲讽,必然有所反击这是其三

华为被制裁后,上半年手机报告出来,国外下降,但是国内占比38%,抢了厂商蛋糕这是其四.

之前所有做操作系统的脸都快被打肿了,所以必然被那样一群人(道德低下,骗吃骗喝)所污蔑,这是很正常的.这是其五

做万物互联的人这么多,包括某500强企业脑残粉和水军又那么多,所以这群人必然也会群起而攻之,此为其六

之前996风波,华为靠多给钱,酸了无数同行,又打肿了无数良心企业家的脸,致其不满,必有所伤.此为其七

华为在对美"战争"中越战越勇,这将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的里程碑,那么敌人,带路党也必然做最后无谓之挣扎,此为其八

大部分人人云亦云,不辨真假,随流乱言,故发泄其不满于不正不义之事又何怪哉.次为其九.

然,观华为之秉性,思华为之制度,华为必不齿于欺骗大众之事,若有此事,其必大伤,而负责此部分之员工也必然有其惩戒.所以其上上下下肯定不行此不智之事.

上下对比,其理若此.真相昭然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华为鸿蒙之事不是一般的技术开发与发布,还有复杂的经济政治合纵连横,是技术战心理战舆论战信息战的大综合。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不能示之以能,或能而示之不能,皆有可能。

一堆从业人员从技术上解读是有价值的,但最多只是盲人摸象摸到一条腿而已。

如果你不是华为或工信部核心高层,怕是很难搞清楚。就算圣人或者川普也不见得了解。

我们只能看公开信息。反正美国对华为松动了而且反复松动,谷歌帮华为游说,华为盈利增长,这些都是公开消息。根据这些消息,吃瓜群众谨慎乐观是合理的。


user avatar   xie-dan-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也许是中国式开源?


我们立个项目,然后等开源社区把它做完?


user avatar   A_W_D_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面向小白的非专业向回答,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来龙去脉。

本人非黑粉也非吹粉,作为研发技术人员希望大家知道以下几个事实:

1、华为是因为领先的通信技术以及广布全球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南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而被制裁的,跟手机业务和操作系统没有半毛钱关系。

2、华为的手机业务所具备的技术含量跟他们的其他服务市场相比完全不值一提,所以华为是伟大的通信公司,但不是伟大的手机、电脑、平板公司。

3、所谓的鸿蒙其实有好几个,故意不作区分,都叫鸿蒙。华为手机上用的是HarmonyOS,而开源的是OpenHarmony,且只有OpenHarmony符合国家万物互联的发展发向,目前只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网友谈论鸿蒙,默认指的是HarmonyOS,但他们却用非手机鸿蒙的特性来应付。比如网友问,鸿蒙开源了吗?他们就说,开源了啊,OpenHarmony开源了。问,有微内核吗?他们就说,有TEE啊。问,是自主研发吗?他们就说,是啊,LiteHarmony是自主的。然而,大肆宣传上天的HarmonyOS既没开源,也没微内核,也不是那么自主。

4、HarmonyOS没有违背开源协议,但是确确实实用了大量的开源源码,且鼓吹为自研,是一件不折不扣欺骗消费者的营销行为,但是因为适逢通讯领域被制裁,失去了大量的海外市场这一大背景下,这反倒激起了爱国情绪,带动自己的国内市场,虽然是成功的营销,但是真的很恶心。

5、这波营销的害处:第一,导致国内市场内卷,说难听点相当于通过营销以及利用爱国情绪来骗国民消费,通过促进自己的国内手机市场,来弥补在海外市场的损失,同时挤压了国内真正搞自主研发的企业的生存空间;第二,促成了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他们可以用开源鼓吹自研的方式收割市场,为什么其他企业不行?谁来搞真正的自主研发呢?爱国就完事了,这才是西方国家最想看到的场面。

再补充一条,谷歌制裁华为的方式是不授权GMS,换句话说就是华为只能使用不搭载谷歌生态的Android。这对国内没影响,但是海外平台却严重依赖GMS,那么不用android改用鸿蒙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当然不能,鸿蒙也没有GMS的授权,所以鸿蒙是怎么跟反制裁扯上关系的我也很迷。

以上。

额外建议一下华为粉们,去了解了解爱立信这家伟大的公司,然后再对比一下华为在世界通信领域作出的贡献,包括基建和规则制定,你们会发现华为被国家支持,被国外惧怕、制裁的原因跟手机业务P点关系都没有,华为在我心里的定义是目前世界上最伟大的通信公司,但是别来拿他们的手机业务碰瓷,不是一个技术等级的,也别拿营收来比,都是虚的。有空补补OSI网络模型,了解了解在二三层网络以外,华为足矣媲美运营商的贡献,老拿手机来吹牛逼,太low了。


user avatar   zhou-yi-80-61-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太正常了,因为『开发者大会』上,什么实质性的东西都不给『开发者』看,而对技术不甚了了的各种外行和各路媒体却集体沸腾到高潮。回头开发者对鸿蒙OS有所质疑,还要被外行举着爱国大旗打压嘲笑,所以开发者们只好窝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交流意见咯。

开源中国这种地方,就是属于沸腾的外行和媒体们瞧不上的地方。


题中图里的开发者们,已经非常克制了。没有踩一捧一,没有睁着眼睛说瞎话,基本做到理智客观评价本次『开发者大会』发布的鸿蒙OS。没有开发者是吃多了撑的,心理扭曲盼着国产系统胎死腹中。生态构建不是喊口号,搞技术不是靠大力就能出奇迹的地方。

一个面向开发者的发布会,不给工具不给文档,这是拿开发者开涮呐?开发者吐槽质疑一下这是画饼,这是PPTOS,何错之有?

不要扯什么给了timeline时间能证明一切、一两年后来打开发者的脸,以后是以后的事情,就现在发布的东西而言,它就是一个PPTOS。


要知道,真正下场搬砖、为鸿蒙添砖加瓦的是开发者。等到热度下降,那些沸腾的流量吸血鬼一哄而散,开发者却被得罪光了,到时候哪几个鬼大爷愿意帮鸿蒙OS共同构筑生态?

只留下一地鸡毛。





评论区的某神仙也是骨骼清奇:

开发者大会』不说开发的问题说态度?这还真是zz挂帅、立场先行啊。那好嘛,我们就来说态度,请问你什么文档都不提供给『开发者』,你这什么态度?你这叫什么『开发者大会』?你叫『概念发布会』『项目立项誓师大会』岂不更好?

另外我还想问问此人,你又多大岁数了,你写过几行代码,做过几个项目?你除了质疑众多『开发者』,你又做出了点什么事?


我倒是做过几个大型项目,年流水几个亿的平台也带领团队负责主导了几个核心模块的开发,我通过开发创造了实打实的价值那么阁下你呢?


开发是实干项目,不是请客吃饭!现在什么都不给,就要开发者闷头撸个application出来,你以为这是捏泥巴做摆件呢?



如果尖锐的批评完全消失,温和的批评将会变得刺耳。如果温和的批评也不被允许,沉默将被认为居心叵测。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许,赞扬不够卖力将是一种罪行。


弄得如此“神圣不可质疑”仿佛某宗教一般,到底是谁出了问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外行还请少聒噪。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开发者不相信PPTOS。开发者是期盼有实在的工具,而不希望被耍猴。吹得越凶摔得越惨,要想杜绝质疑的声音,实在太简单了,请把文档甩我们脸上,那就绝不会再有开发者质疑这是PPTOS。



反正画饼给开发者的『开发者大会』,我还真是活久见头一遭。




来了来了,新鲜出炉的三无小号

按照这个小号的逻辑,他必须要先证明他比我的开发能力强,否则没资格在我的答案下瞎BB,技术问题他不配谈。但是实际上他瞎BB了一大通,可谓大型双标现场。


天天跟这偷换概念,现在是在谈开源的问题吗?现在说的没提供工具和文档,只发布了一个时间表那就是属于PPTOS。

结果他跳出来反复告诉开发者明后年开源,这还不是画大饼是什么?不开源也一样可以提供工具,和开源与否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现在能拿得出来叫“做大饼”,现在拿不出来告诉大家明后年某天拿出来,这就叫“画大饼”,他自己又一次完美证明了本次开发者大会就是在画大饼。


这种三无小号的话术实在没有营养,只会立个靶子自己打。什么【反对华为的人,是恨不得华为死的那些人,有句话叫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华为越强大,断的财路就越多】啊,什么【华为的友商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所有的友商都和国际资本严格来说是美国资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啊,诸如此类,令人发笑。


核心问题避而不谈,大帽子一顶接一顶的扣,一会又【国外势力的蛊惑】,一会又【国内代理人煽风点火】。

我心想怎么一个开发工具就把他们弄得这么跳脚,脸都被打肿了也只有被迫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什么“时间表给你了”“明年自会开源”等难懂的话。

仔细一想我就明白了,原来他们根本看不懂【工具】是什么意思,以为【工具】=【鸿蒙OS开源】,否则实在难以解释,为什么他们每次都跳出来,明明是想洗,却反而证明鸿蒙OS目前就是PPTOS。

这就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嗨,都是吃了文化的亏!


user avatar   jin-wan-da-lao-hu-27-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算啥,你翻翻知乎的问题,往前几年那些号称“资深IT从业人员”、“资深硬件工程师”的人,还大言不惭中国大陆根本搞不出来高性能手机CPU,而且和国外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呢。

好几万赞呢都,谁要是敢说中国可以的,那立马被喷成外行、啥也不懂。

再往前几年,那些号称“资深军工从业人员”、“某所研究员”、“前军工从业人员”,还号称中国造不出五代机,永远造不出合格的大推力军发,而且航空工业和美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呢。

再往前几年,中国的GDP不可能超过日本,你要敢说十年内就可以?那些“资深经济分析师”、“资深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资深工业装备制造工程师”,马上就会把你喷成刘看山,并且说中国经济就靠房地产,房市马上就崩。

再往前几年,那些“资深XXX”,还预言中国的产业升级已经失败,不可能在高端制造业有一席之地的。

总之啊,看看就好,共和国的脊梁们,真正的“资深”,哪有功夫来知乎长篇大论扯犊子,他们都在埋头苦干,确保知乎上那些“资深”们的预言永远都只是屁话。

所以你以为开源中国能比知乎等其他论坛强多少啊?

我就留贴不删,希望评论里那些药丸党,三五年之后你们别删号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 Facebook 计划将 React 改为 MIT 许可证? 
  如何看待「美国为什么必须绞杀华为」? 
  如何评价 Windows 11 抄袭 mac OS 的声音就没断过? 
  如何看待腾讯云正式对外公布分布式云战略,发布云原生操作系统遨驰 Orca ,会给业界带来哪些影响? 
  如何评价华为就被伟创力违法扣物资设备提出4 亿元人民币赔偿? 
  为什么iPhone不搭载徕卡镜头? 
  微信为什么没有就现在鸿蒙首批头部应用名单中? 
  如何看待用“大陆高管爱用华为,苹果的年轻人多没钱买房”? 
  微软的哪一个操作系统是最难使用的? 
  如何看待微软不再给OEM提供32位的Windows? 

前一个讨论
很多人说,中国GDP已经世界第二,没必要韬光养晦了,真的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2019 年苹果发布会上提供的 Apple TV+ 原生内容制作服务?





© 2025-02-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