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据,他做了二十年的皇帝,注意不是太子,刘彻把国家给他管理,二十年间他做的决策和方法,史书中没有记录刘彻否决过,朱标都时不时跟他爹闹点分歧。
刘彻七岁成为皇太子,刘据也是七岁成为皇太子,刘彻四十六岁把天下交给他十六岁的儿子,正如当年景帝把天下交给十六岁的刘彻一样,因为刘恒刘启都是四十七八岁去世的,刘彻当时四十六岁,他也怕自己也快没了,就想着自己巡游天下,结果自己满世界溜达了二十年,刘据就这样替刘彻做了二十年长安天子。
他一声号令,长安城的百姓跟着他对抗正规军,血战五日,死伤数万,至少史书中,扶苏、李建成、朱标没有展示如此号召力,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像刘据那样做到号令天下。说白了就是刘据在他没有登基的那段时间里就已经拥有不亚于皇帝的能量了,他名正言顺,仅次于刘彻的西汉最强政治力量,扶苏则不明显,李建成和李世民旗鼓相当,朱元璋则把权力收缩在自己身上,朱标只是满足他爹的要求,
朱标只是在朱元璋的要求下,做一个做题家,做好了就是继续下一道,做不好就给他解题,刘彻是直接给他儿子发了个毕业证,你乐意怎么学就怎么学。
而且从后边的历史来看,刘据的孙子成了皇帝,这皇位,本该就是他的,而剩下的几位,谁的子孙站稳了江山?
我提个冷门的,宋太宗长子赵元佐。
史书记载,赵元佐从小英武睿断,尤其不像太祖以下任何一位宋朝皇帝的,是赵元佐尚武,他跟太宗出去打猎,有只兔子在前面奔跑,赵元佐一发而中,让契丹使者都惊讶。
宋太宗是喜欢他的,很早就让他迁居东宫,按照太子储君培养,只是没有正式策立。
然而太宗虐待太祖之子,并且诬陷弟弟廷美图谋不轨,将其废为庶人,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让生性豪侠仗义的赵元佐看不过去,屡次为叔叔求情,惹得太宗不高兴,赵廷美死后,赵元佐因此而发疯,太宗于是放弃这个“不听话”的儿子,而是改立“听话”的赵元侃(真宗)为太子。有一次过节,太宗宴请大家,唯独没请疯了的赵元佐,其实当时赵元佐病情有所好转,他因此觉得伤心,于是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比如打仆人,烧房子,更惹太宗生气,于是责罚。
赵元佐这个人,本身具备成为一代英主的资质,尤其难得的是他尚武,如果能继位,可能一改挫宋的风气,然而也正是他仗义的豪侠性格,让他无法忍受残酷的皇权争斗,连兄弟也不能放过,最终发疯被废,错失了成为帝国接班人的机会。
太子是一个危险职业,能当上太子很难,想保住太子位更难。
表现优秀的,皇帝不放心;表现不好的,能力不行,皇帝和大臣更不放心。
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了一辈子,大部分都落得幽禁而死,荣华富贵如水东流。
李成器知道争不过李隆基,果断放弃,反而终生荣宠不断,他不仅生前受封宁王,死后还得到「让皇帝」的谥号。
这么一对比,还挺有意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
在中国历史上,太子是神圣的职业。他们一旦被册封为太子后,地位就仅次于皇帝,成为帝国的备用君主,而他的其他兄弟则依然是臣子。
不仅地位高,太子还拥有独立的官署,有朝廷大臣和学者做老师,还有一支小规模的军队,甚至在紧急情况下,太子还可以代理国政。放眼帝国,能有这种待遇的,除了皇帝,就是太子。
而太子的继承制度也很神圣。从周朝起,历代王朝都秉持「立嫡长子」的原则,再不济也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什么意思呢?如果皇后生了儿子,那就一定要选年纪最大的做太子,不出意外的话,其他儿子是没有机会的。即便是司马衷这种地主家的傻儿子,也必须「赶鸭子上架」。
如果皇后没有儿子,或者都一一排除了,才能轮到皇帝的其他儿子。在「立嫡长子」的大原则下,一般情况可以保证皇位的顺利继承,但在原则之后,时刻有一股暗流汹涌的潜规则。
有时,潜规则才是决定性因素。
皇子们有共同的父亲,却有不同的母亲,如果想争太子位,各自的母亲就是重要的加分项。而母亲的背后则是家族势力。有没有母族势力的支持,往往可以改变太子宝座的归属。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是周宣王的儿子,他的母亲是齐国的公主,而齐国的国君不是外公就是舅舅,因此有了强大的母族势力支持,他便顺利成为太子并继承王位。
可周幽王坐上王位之后忘记了初心。他的王后是申国公主,儿子姬宜臼理应做太子,继承王位,这也是周朝的传统和国情。王后家族都等着将来沾光呢,周幽王却迷恋上美女褒姒。为了博取美人一笑,不惜玩了一把「烽火戏诸侯」,后来甚至废掉了王后和太子,册立褒姒和她的儿子。
申国国君一心想做天子的外公,族人也眼巴巴地盼着能分点红利,可如今都便宜了褒姒母子,竹篮打水一场空啊。不能忍,绝对不能忍。申国国君联合犬戎一起攻入镐京,在骊山脚下杀死周幽王,扶持外孙姬宜臼继承王位。从此开启了东周列国的时代。
在帝制时代前期,君权尚未扩张到极致,诸侯依然拥有强大的实力。为了稳固政权,君王不得不和强大的诸侯进行捆绑。王后和太子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种潜规则在汉朝依然适用。
刘邦经常说:「如意和我很类似,我想立如意做太子。」可刘如意真的能做太子吗?或者说能坐得稳吗?
刘如意的母亲是戚夫人,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姬妾,没有家族势力。这对母子除了刘邦的宠爱,没有任何外力援助。想做皇后和太子,这些远远不够,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是吕后和刘盈。
早在沛县,吕后就和萧何、曹参、夏侯婴、周勃等开国功臣关系匪浅,猛将樊哙更是她的亲妹夫。这些才是自己人。即便只论吕后的兄弟们,也都是位高权重的开国功臣,远远超过戚夫人的家族势力。如果刘如意做太子,继承皇位,将来势必要重用戚氏族人,打压吕氏和沛县功臣,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史书上说,张良请来商山四皓才保住刘盈。其实,刘邦不是怕商山四皓,因为他面对的是沛县功臣和吕氏的压力,这是他的基本盘,丝毫得罪不起。而这种局面,戚夫人又有什么资本去争?刘如意又有何资本做太子?
刘邦也不是在选太子,他是在两个儿子的母族势力之间做选择。其实根本不用考虑,他只能选择刘盈。这件事表面上说是嫡长子继位,其实是刘盈母族势力太强大。
直到三国时期,母族依然是太子宝座的决定性因素。《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刘琦、刘琮都是刘表的原配所生。原配去世后,刘表才娶了荆州的蔡夫人。他能在荆州立足,和蔡氏家族的鼎力支持有莫大关系,迎娶蔡夫人也是为了加深利益捆绑。
刘琮很聪明,他娶了蔡夫人的侄女。这样一来,刘琮就成为蔡氏自己人,长子刘琦就是和蔡氏无关的外人。于是,刘表和蔡夫人、蔡氏家族一起立刘琮为接班人。刘琦呢,不得不向刘备和诸葛亮寻求帮助。
一直以来,刘表「废长立幼」都被看作败亡的征兆,可没有母族的支持,刘琦拿什么压服蔡氏家族?用什么制衡荆州的其他士族呢?他手中根本没有几张牌。只有蔡氏支持的刘琮,才能坐稳大位。所谓的嫡子、长子都没什么用,关键时候还得有帮手才行。
除了母族势力外,特殊时期的太子还要用实力说话。有些皇子离太子宝座十万八千里,却能依靠自身的实力让皇帝不得不立他做太子。这种事情在隋、唐比较盛行,比如李世民。
唐初政局,李渊的基本策略很简单,就是带着李建成、朝廷大臣和李世民相抗衡。虽然李建成和李世民是一母同胞,李渊也说过:「老二啊,将来我一定会立你做太子,你要继续加油哦。」但那仅仅是口头承诺,李渊从来没有当真。
于是李世民憋足了劲,亲自打江山积累实力,顺便收编了一大批谋臣武将。功勋只是夺取太子位的基本条件,苦心经营的势力才是决定性因素。
论地盘,李世民在洛阳收买人心很多年,洛阳早已是在野党的基本盘。李渊甚至说:「不如去洛阳做二皇帝吧。」论人才,南征北战的大将、各路诸侯降臣、关东各地的官员基本上都被李世民笼络在手。论威望,无数官员都对李世民顶礼膜拜。
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让张亮带一千人去洛阳,结交山东豪杰以防不测,结果李元吉告密,张亮被抓到监狱了。可不管如何严刑拷打,张亮一个字都不说。
还有李建成、李元吉谋划暗杀李世民,东宫下属居然亲自跑到秦王府告密。这种局面下,李建成的太子位已经风雨飘摇了。
626 年 7 月,李世民在玄武门狠心杀死兄弟。尉迟敬德冲进皇宫,名义上是保护李渊的安全,其实是在问:「秦王想做太子,你愿意不愿意啊?」李渊还能怎么办呢?
李建成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天下再也没有比他更符合规矩的太子了,可李世民硬生生走出一条血色登天路,可见名正言顺也需要手中有刀。如果不能保护自己,只能让位给持刀之人。当然,李世民并不孤单,他的曾孙李隆基同样不是嫡长子,照样凭借实力成为太子。
武则天去世后,大唐是一片乱糟糟的景象。继位的李显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反而是韦皇后大权在握。安乐公主也想做皇太女,继承武则天的女权大业。这对母女居然把皇帝李显给毒杀了。可怜的李显,历史上著名的「六位帝皇丸」,最终被一张大饼给毒死了。
乱世出英豪。冷眼旁观的李隆基以嫡系皇族的身份悄悄联络禁军将领,没多久就在禁军中组建了团队。710 年,26 岁的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党羽,亲自扶持父亲李旦登上皇位。
李隆基在发动政变前,压根儿就没通知李旦,只是在事成之后才跟李旦说:「老爸,来当皇帝吧。」这种皇帝哪有什么地位,不是自己挣来的,终究不是自己的。李旦上朝时只有两句话:「太平公主是什么意见?三郎是什么意见?」如果二人没什么看法的话,照办就是。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李成器应该是太子。可父亲的皇位都是弟弟夺回来的,自己只是沾了光,又有什么资格争抢太子位呢?于是,李成器自觉退出竞争。
李隆基理所当然地成为太子,三年后再次发动政变,把太平公主抓了起来。李旦央求儿子:「饶你姑姑一命吧,好不好?」
批判苏联的共产主义精神,行!
践踏苏联的logo,不行!
形式主义那套玩明白了属于是。
批判苏联的共产主义精神,行!
践踏苏联的logo,不行!
形式主义那套玩明白了属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