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古代文人为什么努力读《左传》《汉书》等史书?现代人读《汉书》《左传》还有类似价值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理解这个问题,你去想一想司马光就好了。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的代表作是《资治通鉴》,而我们今天大多数人是把《资治通鉴》当成史书来看的。也就是说我们更看重的是《通鉴》两个字,但司马光编这本书的目的却是前面的“资治”。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领导干部施政治国的参考读物,并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书。

古代的大多数读书人只有考试做官这一条出路,做了官自然就要学一些做官施政的经验和技巧。但当时既没有党校也没有今天的领导干部培训体制,这时候读史书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这跟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体制也有关系。正好我的博士论文里有一部分是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按照民国时期历史学者柳诒征的看法,中国的文化源出于史,尤其是在先秦两汉时期,史学与经学融为一体,体现的是中国史学最辉煌的成就。由于这一时期,文学并未独立出来——实际上,扬雄、司马相如等人虽是以文学家之名而称世,但他们当时写赋的主要目的仍然在于讽谏——所以各个领域中可以说都有文学的影子。直到魏晋时期,文学逐渐成为“人的文学”,史学中也就没有了文学的影子。

《汉书》作为一本两汉时期诞生的史书,可以看做是史学与文学相融合的经典之作。与《汉书》相比,《史记》虽然成书较早,但在古人看来《史记》更多的是司马迁个人的记述而不是官方史书。这是因为,一方面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司马迁并没有看到,也没有写进史书里,另一方面《史记》中记载了很多逸闻和民间传说。尽管《史记》写的非常优秀,但并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官修史书。而《汉书》无论是在权威性还是体例上都做的非常好。

另一方面,很多人可以不太注意,其实《汉书》的作者班固在宋以前常被视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在魏晋以及唐人的诗文里,班固经常与司马迁以“班马”并称,例如

“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还有人将班固与扬雄并称“班扬”: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杜甫《壮游》

班扬名甚盛,嵇阮逸相须。——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班固在古代人心中是有着非常高的文学水平的。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西方文化中也非常常见。比如凯撒的《内战记》、《高卢战记》等军事战争史著作,因其文字简洁且文学水准很高,常被人用来当做学习拉丁语和拉丁文学的教材来使用。当然,那些想治国或打仗的人,也可以从凯撒的书中学习治国经验和军事经验。


user avatar   visit0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区区一小段故事,即可避免你养个畜生孩子,你说有价值否?:

节选自《左传》之《石碏谏宠州吁》,白话:

石碏 规劝 庄公:“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骄傲、奢侈、淫荡、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受宠爱而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呀。再说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挑拨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淫乱的破坏有礼义的,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逆理的事。君主行事公正适宜,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不做顺应礼义的事去做违背礼的事,就会招致祸害。做君主的应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招致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庄公不听。


节选原文:

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后事是,大王心爱的次子杀了继承人长子,忠臣自己也搭上个儿子。


让你孩子把这段背会,理解了意思,并照做,富贵与否不保证,至少能是个好人,减少祸事。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到社会上上班以后,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前路茫茫,漫无目的。这个时候,遇到一个愿意带我们、给我们指路、提醒我们避开危机的前辈老师,那将是极其幸运的事情。如果这个老师还愿意为你遮风挡雨,那简直就是三生有幸的事情了。

很多人到了社会上开展工作,都需要自己的家长父母提供指导和支持,需要自己的家长父母联络亲戚朋友提供职场帮助,需要找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者和单位公司领导打招呼、介绍情况。

也有完全避开这一切,硬着头皮靠死命给领导跑腿拼命当牛做马过日子的。

如果这三样都没有,那就常常是事事不顺心,遇到一点波澜,就被命运随意拨弄。

各种高开低走都是这样出现的。网络上常常有这样的事情。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女人在网上发牢骚,说她的丈夫看起来各方面都很不错,能力也很强,但是无论到哪里工作,都是高开低走,牢骚越来越多,认为他这个人情商太低。当时我看到这样的言论是觉得很可悲的。因为这种情况很明显不是工作能力造成的问题。有人说这是情商造成的,其实这跟情商并没有关系。我遇到过很多情商很低但是众口一词赞不绝口的人。原因很简单啊,你惹不起他爹,或者就是最简单的你惹不起他那帮兄弟伙。这种事情多得是。有一些新场子,不管对方是不是情商低,反正你得表现得智商低一些,多喝酒,多认哥,虽然你明知道那肯定是个弟弟,但是反正下回来这里捧场吃饭的还是他们,长远算不亏。

很多人高开低走,就是因为在工作中没有人给他们撑腰,所以工作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自然脾气也就越来越坏。吃最臭的屎,挨最毒得打。这样死循环下去,情商高不起来。

其实低的不是情商,也不是智商,是指引。

能够指引你的人往往也能同时保护你,能够保护你你才能够有试错的机会,有了试错的机会才能冒着风险把握进步机会。背景有多深就能扛多大的炸弹。村里撑着不怕派出所,乡里撑着办个养殖场,县里撑着可以整个化工,要是一个市都捧着,你可以研究几个亿的项目。背景小了,你一个普通小村儿的实力非要办个化工厂,随时一个大黑锅下来就把你弄进去了。

谁也不是二世为人,这些人生经验就得有人教。

谁也不是人生导师,人生的教材哪里才有呢?

历史。

不同时期的历史具有不同的教育意义。比如说你读上古神话,那教育意义就比较有限。舜帝被象欺负,屡次被暗杀,后来熬过去就成了帝王。这你没法学。不只是说没法学舜,就是象也不好学。因为杀人犯法,学这个就把自己玩死了。何况一般人也很难像舜一样有个好岳父。要不然就学先秦。可是先秦也不好学,主要是没有那个贵族圈子。那比较靠谱的就是汉书时代。里面的事情写得比较详细。官僚体系也有了,社会豪强也在跳。而且还可以根据其中一些文过饰非的写法,知道如果自己处于同样位置别人会怎么描写自己。借鉴作用非常突出。

后来的历史南北朝也有一些借鉴作用,比如说政治斗争失败以后逃亡佛寺可以避祸。只是情形比较乱,有一些经验不太适合后来。比如说出家并不能逃避法律惩罚。隋唐的也不少。比如说为什么唐代有很多官员提拔很快完蛋也很快,因为他们都是白手套,用完就扔。宋代也不少啊,大家怎么合起伙来忽悠皇帝。明朝也不少这样的事情。

读都是可以读一读的。但是谁让汉书靠前呢?

研究得人多,注解的人多,历年来无数人提供了心得体会,这一代一代写下来,你就好像同时与无数人交流心得体会。这人生啊,就好像活了好几次。

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读史可以明智”的情况。

现代人读得少了,因为他们读书的时候还小,不知道需要学习借鉴历史经验。等到他们长大了,却不知道从哪里可以学习经验。很多人讲西方,这咖啡应该煮几分,那牛奶应该选哪种,一个咖啡壶都能研究出花来,更不要说八分熟的牛排是不是正确说法了。装逼死于车祸的人比较多,知道锅是铁打的人就比较少了。

再有那么几个穿着大裤衩端着红酒杯喝着刚打来的生啤酒的先进青年,站在窗台前面望着远处的灯火叹一声“人心不洋”,那还读什么啊!他们脑袋上的头发都快遮不住地中海了,胖胖的鼻头上连汗珠子都是碎的。

对于古人来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有志青年,他们读一读汉书,接受一下封建社会的思想洗礼,对照一下自己在封建社会遭受的社会毒打,肯定是很有进益的。

我们是现代人了,再接受封建社会的洗礼有一点不合适了。

要是严格一点来说,对于读汉书的能力要求可以说稍微高了那么一点点。但是也没谁规定读书就非得读成大儒。没水平的时候读一读,也算多活了一辈子,不比别人只活了一辈子差。

当然,要是谁比较倒霉,看汉书的时候只顾着找同病相怜的可怜虫,然后连着倒了两辈子的霉,那是比较可怜的。

读历史是有好处的。“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商朝是个有历史典籍的王朝,据说被带到了周朝。而周朝崛起之前,也注意和东方氏族通婚,似乎太妊所在的部落就是一个主动记载历史的部落。有人认为周朝崛起就与他们掌握了西戎的武力和东方的典籍有关。

比别人多活了一辈子,这就是读史的最大好处。

有些人讲人文关怀,讲“大历史”。其实基本上都是扯淡。

历史的读法很多,择其大要,不过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表现了人的集体行为的历史大势,一个是表现了人的个体行为的个人表现。前者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可以告诉你,后者丰富的群体人物传记合集可以告诉你。单纯读某一个人的传记是没有用的,只有具有互动性的几个人的传记合并在一起读才有用。

读历史,有做人和做事两种读法。按照做人的读法,可以帮助自己实现个人技战术能力的提升,做事的读法,可以帮助自己实现应对历史趋势的战略决策能力的提升。最好将二者都能结合起来,避免只顾着做人变得奸诈狡猾,也避免只顾着做事变得刚愎自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成为有着正确目标和能够实现目标的人。这也很简单,学会辩证唯物主义的读法就行了。

有大局观的人,才有看书的价值。

什么人文主义啊之类的东西,乍看上去很好,事有可取,但是学了以后拿来装样子的太多,说明其中的方法有问题。大概,就像看见男人打女人,就不问青红皂白去给女人帮忙,后来才知道女人是杀手,男人好不容易才翻盘,结果被你给帮死了。人文主义设定了太多看起来很美好的东西,只是世界不是游戏,不听他们的设定。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很多人将这句话的“不仁”理解为“残忍”。其实是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用现代的话讲,就是世界有其自然规律,不对谁表示偏爱。墨子所谓兼爱,差不多接近这个意思,只是表述相反。儒家所谓爱有等差,正好与这个意思相反。刍狗是指用稻草纸张扎成的动物样子。所以这句话的科学表述,就是世界有其运行规律,物质是这些运行规律的表现形式。马克主义哲学常说一切万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反过来说,就是物质是运动的载体。用古人的话说,就是“天地以万物为刍狗”。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表现形式。

真要说到底,就这么点儿事儿。

但是反映到现实中,就得读这个历史读那个历史,才能马马虎虎、知道一点这个刍狗是怎么扎的。

那些把刍狗当宝贝的,都是得了形式,失了本质。

汉书是本历史书,读一读也是不错的。就是别读傻了。古人怎么读,你也怎么读,在现代社会做一古人,那就没意思了。


user avatar   Fred_Paglia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一遍高赞答案都没说到点儿上,秦汉史专业硕士毕业的默默飘过....我们就读《汉书》和读《后汉书》而言,各谈三个点吧,最后再推荐些入门书目。

一般人读《汉书》,都是从中华书局竖排繁体本1962年版开始,即便是存有唐代颜师古的注解,其实也不太好懂。

先说《汉书》第一大梗,“汉书下酒”的典故!

题主的疑问是苏轼为什么那么推崇《汉书》,主要是因为宋人推崇《汉书》,因为那个时代觉得《汉书》极其工整,是古文写作的典范之作,其典故来源于宋代诗人苏舜钦。

可见宋代《汉书》多么畅销,可是今人觉得《汉书》非常难读,毕竟《史记》是用口语写的,司马迁的确是大文学家,比如说我们看到《史记》中有很多对话,这些对话有一定程度上是司马迁的再创作,但是这些再创作又很贴合历史情境,《汉书》就不太符合现代人的语境了,或许这也是题主想要提问的原因吧!

至于为何早前读《左传》,后来读《汉书》,这与文献版本流传有一定关系,也与科举考试的内容相关,《汉书》是在隋唐之际颜师古注解之后,以及唐代官修了众多史书之后,其典籍地位上升的,还有就是与科举考试需要作文有关,苏东坡文赋水平高也是如此。宋代以前的科举考试主要考写诗,唐代文人写作追求用典,《左传》中的成语典故众多,自然读的人也多,这里可以参考沈德潜的《古诗源》一书,更能体会古人写诗用典的奥妙。

第二大梗,“史汉对举”,即《史记》与《汉书》的对读问题


现在看来司马迁与班固在书写西汉前期历史时,应该都看过西汉官方的一些纪录,相当于运用了“同源史料”,但是由于各自立场不同,记述有别,这在吕后与汉武帝的记录相关的历史表述中可以看到相当多的亮点。关于“史汉对举”研究最经典的史学理论著作这里推荐两本,先是侧重《史记》史学成就的,台湾已故史学家逯耀东的名著《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2),这本书也是《史记》学研究成就斐然的著作之一。其次是香港学者潘铭基教授的《<汉书>及其春秋笔法》(中华书局,2018/10),也是至今华语研究领域,《汉书》学研究第一必读书目。

这里强调一下,潘铭基在他这本书中把班固和司马迁记述不同的所有文段全部贴出来予以比较,让读者最为直观清晰的理解“史汉对举”的奥妙所在。

其次是《史记》没有记录,《汉书》记录很少,但是《资治通鉴》存有纪录的,如西汉时代最大谜案——巫蛊之祸。《汉书·江充传》提及“巫蛊”事件了,但是具体内容非常简短,但是事情来龙去脉全过程却在《资治通鉴》中非常详实,况且《资治通鉴》本身就是教皇帝学政治的读物,这个经典政治案例的出现,意义更加非凡。关于这一历史事件可以参考田余庆先生的名作《论轮台诏》(田先生的《说张楚》和本文并列为秦汉史入门必读两大论文,两文后来都收录于《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和辛德勇教授的反驳之作《制造汉武帝》。

第三大梗,《汉书》的史学开创性成就

《汉书》是古代史书中的范本,它对后世史书最大的影响,主要在《志》书的开创性层面,能被后代史家直接简称为“《汉志》”的有两篇,一篇是《地理志》,还有一篇是《艺文志》。《汉书·艺文志》算是对西汉及其以前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整理总结,如今学习先秦两汉经学、诸子学,一定是从《汉书·艺文志》读起的,如今我们读,可以参考李零先生的《兰台万卷》入门,简易许多。

另一部“汉志”,便是《汉书·地理志》,《地理志》记载了汉代三十六郡,每个郡的人口、物产、下辖县等一切沿革地理信息,将沿革地理的理念贯彻中国历史的始终,对读《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郡国志》可以看出很多两汉时期地理沿革变化的特色。

除却最标志性的“两志”以外,《五行志》记载灾害、天文等“天生异象”。《沟洫志》记水利之事,也可与《史记·河渠书》《水经注》对读。《刑法志》与张家山汉简、睡虎地秦简和岳麓秦简对读,也是近些年来出土文献法律文书简研究的热门领域。除了《志书》的非凡成就以外,《汉书》中以《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为代表的《表》,《古今人表》有“古”无“今”,研究先秦史可以参考,这里推荐王利器先生的《汉书古今人表疏证》作为参考。《百官公卿表》是研究秦汉官制史、制度史的必读篇目,这里推荐安作璋和熊铁基先生的《秦汉官制史稿》辅助阅读。

《汉书》部分最后,推荐一下专业读《汉书》的入门读物。

1.入门本——陈直、冉昭德 著《汉书选》,中华书局,2009/5

【点评】陈直、冉昭德先生都是西北大学历史系的教授,西北大学历史系是国内秦汉史学科创立的摇篮,再加上我们师祖林剑鸣先生,差不多是秦汉史领域的三座大山,本书虽然是冉昭德先生主编,但是参考了陈直、林剑鸣等多位先生的注解,算是入门阅读《汉书》的经典著作,专业入门皆从本书起。

2.进阶本之一——鲁西奇 著 《何草不黄——<汉书>断章取义》,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

【点评】鲁西奇教授这本《汉书》研读的课程笔记,可谓是事无巨细地概括了《汉书》文章之学与历史原貌的精髓,对于初学者了解《汉书》的史学价值有很大帮助。

3.进阶本之二——陈直 著《汉书新证》,中华书局,2008/5

【点评】陈直先生之于秦汉史领域的最高成就在于他擅长将出土文物、文献与传世史料对证研究,其代表作便是《史记新证》与《汉书新证》两本,秦汉史领域,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勘的研究方法开创的祖师爷算是陈直先生,读过《汉书新证》这本小册子,能让你对《汉书》的历史价值有焕然一新的认识,包括哪些研究算前人成果,哪些论断算经典论断,读毕此书,一目了然。

4.终极修炼——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整理 【清】王先谦 补注《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首版

《汉书》相关注本最详尽的莫过于《汉书补注》,之前中华书局出过影印的版本,后来上海师大古籍所整理策划了“前四史注解丛书”,这一套重新标点的《汉书补注》是最新版本,十二册本,方便阅读。算是对《汉书》的全面梳理,其中关于“汉志”部分的点校,没有各领域专家单行本的注本权威,但也算值得比较的一家之言,对于《汉书》的整体注释而言,算是不能错过的作品。



下面说《后汉书》,权威版本阅读还是看中华书局竖排繁体本1965年首版,梗也简要提三条吧!

第一,如今的中华书局权威版本《后汉书》中,所收《志》的部分来源于司马彪的《续汉书》,其他部分才是范晔的作品。

《后汉书》的作者比较复杂,汉晋时期也是私撰史书的活跃期,除了范晔版本的《后汉书》以外,隋唐时期仍能见到的还有八家的后汉书的残本,范晔版本的志书没有传本不可考,后来定本觉得司马彪版本的精良,所以最后的官方定本就选了范晔的《纪》和《传》司马彪的《志》(题外话,陈寿的《三国志》也没有《志》书,但是后人选了比陈寿原文还长的裴松之的注本作为辅助)。所以如果是专业写论文的话,你引注《郡国志》的时候,就必须写成“《续汉书·郡国志》云”,谁要写成《后汉书·郡国志》就是不入流的表现。

此处推荐谭其骧先生主编的“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算是业内认可的关于历代“地理志”注释最权威的一套丛书,钱林书撰写的《续汉书·郡国志汇释》是目前关于《郡国志》的唯一注本。

其次,除范晔和司马彪这一版本的《后汉书》以外,后世辑录的还有八家的《后汉书》,秦汉史名家周天游先生曾经编写过《八家后汉书辑注》也是东汉史研究的必备史料以备参考。

第二,范晔《后汉书》的成书时间晚于陈寿《三国志》,影响有三。

一般是后朝上位,书写前朝历史,对前世功过有所评价,但这基本上是唐代以后的事情,中古时期私家撰写的史书横行,时局动荡不安,版本流传有限,最后被收入官方定本的时候,《后汉书》和《晋书》所选都是后进的本子。

历史学引述时应选择第一史料,也就是最早写的。故而在范晔《后汉书》出现之前,有根据东汉官方史料记录的《东观汉记》。其他有答案提及《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为“前三史”,主要记述从东汉光武帝至东汉灵帝时的官方历史。故而在阅读东汉中前期历史时需要将《东观汉记》与《后汉书》对读。

陈寿是三国末期西晋初期人士,晚于陈寿的东晋士人袁宏仿照东汉末年荀悦的《汉纪》书写了《后汉纪》一书,算是东汉史料基础上的纪年体史书,可以与后来范晔《后汉书》的《帝纪》部分对读,目前市面上有中华书局合订版本的《两汉纪》,另有云南大学出版社李兴和的一个注解本可供参考。

陈寿的《三国志》纪录了东汉黄巾之乱,也就是灵帝晚期至三国灭亡时间段内主要历史人物的史书,故而在研究东汉晚期历史时,先用《三国志》的记述,没有再引述《后汉书》的内容。这里推荐一版《三国志》业内认可的注释本,巴蜀书社出版,赵幼文先生主编的《三国志校笺》。

第三,简述范晔《后汉书》的史学成就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的精华,一般读史书都首推前四史,说明《后汉书》的史学价值很高,故而《后汉书》还是有很多史学开创性成就的,这跟东汉一朝的历史特殊性相关。东汉皇帝除了前两代以外,后面历代几乎都是少年皇帝,皇权实际上是在外戚和宦官之间交替,范晔《后汉书》首创《皇后纪》是为突出外戚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记得博一时历史系的文献基础研读课时,就是系主任侯旭东老师带着我们研读《后汉书·皇后传》,当时受益匪浅。

其次《后汉书》开创了七个《类传》,即《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其中《党锢传》是范晔为党锢之祸时的士人正名,算是《后汉书》中史家观点最鲜明的作品,研究东汉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党锢之祸,具备极高的历史价值。《方术传》利于了解其后中古时期道教与方术的兴起,《列女传》为“女德”正名,值得后世去思考当时的妇女观。《文苑传》与《宦者传》对后世思考特殊职业群体有了基调性质的定夺。

关于《后汉书》的注本,上海师大古籍所编校的前四史集解丛书,只有《后汉书集解》的标点本还没有出,目前只有中华书局的影印本出版,诚然东汉史研究,的确没有西汉史研究热门,这两年随着大量出土文献的出版,其中西北汉简涉及东汉初期的一些边疆基层的记述,湖南地区出版的五一广场简已经公布,但还未出版的兔子山汉简未来会填补这一空白,不过目前看来五一广场简的内容风格,与走马楼吴简类似。


user avatar   dan-xia-jia-mi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

@sxc

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

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


user avatar   chen-mo-yun-c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抖机灵】

1902年,英日同盟建立,日本民众欢呼雀跃,因为日本从此被纳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利益分配系统,开始成为列强的第一步。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中国民众欢呼雀跃,因为中国被纳入了资本主义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系统,开始成为超级经济体的第一步。

然后二十世纪80年代,日本最喜欢看的,就是采访一堆白人,然后看他们如何夸日本,并且在酒吧雇佣白人陪酒女来现实面子。

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中国人开始喜欢,看一堆在中国的白人做节目,然后看他们如何夸中国,并请了一堆白人来做广告。

历史都是一种循环,十几年走了日本七十年的过程,也算不错了嘛。东亚中日韩三个民族,虽然彼此互相嫌弃,但骨子里真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可否认,世界上有许多对于日本/中国 ,感兴趣有好感的欧美人。只不过,许多我们看到的,已经被做成生意了。


user avatar   jian-zuo-xian-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大家评论的都是一群骗子,演员侠……

大家心里希望真正的高手能出来被大家评论,只是,大家都没想过,一群喷子,键盘侠的评论,对高手而言,其实是没有价值的。

如果有高手的话……出场费,还是要的,至少不会一喷就跳出来,那是演员侠。




  

相关话题

  匈奴有自己的文字和史书记载吗? 
  山西在中国的地位从古代到现在越来越低了吗?如何看待山西的历史和现在,以及今后的发展? 
  为什么宋朝很多文人都会打仗? 
  明朝和宋朝哪个更强大? 
  像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这种将皇子、王子泛称为太子的习惯是从何时开始的? 
  三星堆向我们证明了什么? 
  东周时三晋疆域大致是如何演化的? 
  天王洪秀全砸了孔庙,反而能聚集千万农民军,是否说明古代贫苦农民也没把孔子儒家太当回事? 
  如果汉少帝不死,汉末诸侯拥立那个更合适? 
  明朝在哪些方面「远迈汉唐」?又在哪些方面没有「远迈汉唐」? 

前一个讨论
如何客观地评价「读鲁迅但千万不要学他的写作方式」这句话?
下一个讨论
和珅的财产如此惊人,为什么百度百科中清朝第一贪污大案却是米案?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