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老师想多了。
学习鲁迅,是一个“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的事情。迄今为止,中国的许多优秀作家仍然在从鲁迅的作品中学习着写作的技巧。至于说“写作方式”,鲁迅也远超同时代以及现在的绝大多数作家,没什么不可学的。你所谓的喜用“的”字等等,只能说是写作习惯。
把时间向前推一推,《红楼梦》、《水浒传》这些离现在已经过去几百年的文学作品,写作方式可以学吗?当然可以。但如果你非得要写成那种半文半白的样子,那就只能说你是形似而已。
一个优秀的写作者,是能够将别人的语言转化为当下的语言的。
你们的老师能说出这种话,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怕你们想不清楚这事,盲目的模仿鲁迅的写作习惯;第二,是他自己不清楚。
因为鲁迅当年有租界可以跑路,能暂时躲避老蒋的抓捕
鲁迅这样写,你要分析出九层深意;你这样写,叫不说人话。因为鲁迅是钦定的圣人,没人敢说他错。而你只是一介学生,哪个老师都敢指出,这是病句,那是错别字。(把鲁迅的小说叫学术著作的那几个专业人士,请你们不要再来杠了,我懒得再答复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表达方式”
为什么英语课外阅读让你们去读哈利波特去读当代小说不读莎士比亚啊……
你学一嘴莎翁英语怎么跟当代人交流嘛。
还有人觉得“学阿拉伯语可以看古兰经(因为古兰经里的确有一些句式的用法的例子),那么我学英语自然可以看圣经”——这没错,问题是你看也看个MEB或者ESV版本,最差也是GNB嘛,你举个KJV版本的看那不是看懵了;同样谁家老外学中文也不是拿和合本或者水浒对吧……
一个道理的事……
你的老师没说错。
你老师的意思是,你别去学习他的中文表达习惯。
他的语言有白话文早期的特点,有方言因素,他还刻意融合了外语的语法、表达方式。
你要是学了这些东西,就好比你学习别人的演讲方式,结果演讲技术没学来,却学了一嘴奇怪的口音和口头禅,精华却一个也没学到。
鲁迅的写作方式当然可以学,但你要学的绝对不是那些流于表面的东西。
举个例子,他精准的用词。
最典型的,就是被人说烂了的“排出九文大钱”。
“排出”一词简直形象至极,就这一个词,便精准地描摹出他的动作和心理。
“排出”是一个怎样的动作?
掏出钱,把钱按在台上,手掌一抹,铺开来。(也有一说,认为应当是从倾着掌缘隆起的手心把钱滑下去。)
无论这个牌“排”是怎么排出来的,这一个词都写出了一系列的动作。
“九文大钱”这四个字也很是有趣。怎么个有趣法?
如果不写成九文这个具体数量,那就用不着写“排出”。“排出”有刻意显露的意思,就是让你看清了。如果写成“排出几文钱”,就会非常别扭。特意明说“九文大钱”,颇有“今天爷有钱,吃二十块钱的加肉拉面”之意。可惜,他摆的这个谱一共就值一碗酒,一碟茴香豆。
所以“排出九文大钱”,写出来的是这样一个画面:
孔乙己掏出一小摞铜钱,往台上一按,手一抹,铺开来,(或者手一倾,滑下一排钱)心中冷哼一声,让人来瞧:爷有现钱!这时候别人心里就乐了:哎哟喂,才九文钱,瞧你这嘚瑟劲儿。
别笑!就这“排出九文大钱”,要是让网文写手来写,恐怕就是上面那样子。
就这么几个字,瞧瞧这信息量。为啥语文老师往往不建议学生读太多网络小说呢?就网络小说那稀薄的信息量,你要是把那写法学了去,只能写满篇废话。
你要是学鲁迅的写作方式,你学的应该是这些,比如:学习怎样让语言更加简洁、精确,怎样把更多的信息融入更少的文字里,怎样让自己的观察更加敏锐。
而不是丢了西瓜拣芝麻,到最后连话也说不好了。
此外,鲁迅的风格≠针砭时弊/喷人
你的老师除了不让你学习鲁迅的语言表达习惯,大概也有不让你动不动就在作文里批判社会的意思。
如果你想批判某种社会现象,最好对那种现象有极为深刻的理解。但现实地说,阅历和知识不够的人,甚至连真正算得上个人感悟的东西都没有,更别提深刻的见解了。到最后写出来的就只能是发牢骚的文字,毫无价值,写一大篇文章,主旨精神翻译出来可能就是一句国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