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战国史书的夸张,更不是某些人所说的中国古代计数没有“千”之类的不学无术之话。这实际上和中国古代兵役制度是有关系的。
从史书记载来看,中国古代直到唐代玄宗时期,才开始实行募兵制度,也就是招募职业化军人。而在此之前,历朝历代几乎都是实行兵农合一的方式。也就是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很明显,会导致职业化军人出现的原因,就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国家有足够剩余资产来供养战斗力明显提高的职业军人。
事实上,有更多资料显示,在唐代以前的朝代,也有不少职业化军人出现过,但毕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即使是如史书中的齐之技击,魏之武卒,秦之锐士这些需要长期训练,已经相当于半职业化军人的精锐部队,在非战时期,依然是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全国范围的大规模饥荒...
在春秋时期,诸侯碍于周礼制度的限制之下,对征募兵员尚有所节制。依照周礼,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而对“军”这个单位也有严格限制,标准为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但实际上,如晋国,楚国这些国力较为雄厚的诸侯,早就私底下打破这种限制了,比如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已经有非常明确的上下两军,而到了文公时期,参与城濮之战的晋军出动了上中下三军,而这三军规模已经达到战车700乘,士兵五万到七万左右,显然远远超过了周礼中对“军”的规格要求。甚至于到了文公后期,晋国在三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行”,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六军的规模。
说到底,会出现兵力越来越多的状况原因,非常简单,既然打仗,谁都想打赢,所以总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动员更多的士兵,来增加自己的兵势。
而到了战国七雄时代,周王室对全国局势早已失控,诸侯纷纷称王,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也远远超过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几乎动不动就是灭国之战。如郢都,临淄,邯郸这些各国的都城,都曾经不止一次被敌对方占领过,所以每当面临战争时,各国几乎都是不假思索地“全国总动员”,出现几十万人,乃至上百万人规模的会战,绝非史书夸张,而是非常符合逻辑推断的历史事实。
直到数百年后的隋代,这种全国总动员的习惯依然存在,隋灭南陈,伐高丽,都动员了上百万的大军...
而唐代以后,除了职业化军人的出现,还有军队职能的细分,比如专门负责后勤运输的辎重兵。显然,职业化的军队不需要,也不可能实现“全民皆兵”,否则任何帝国都不可能负担的起了。
这一点,其实不止在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样的。古罗马帝国在面临军事险峻局面时,比如斯巴达克斯起义,汉尼拔远征,都曾经有过“暴兵”行为,人口总数其实并不多的罗马帝国,一度将超过三十万以上的军队送上前线血拼。而到了英法百年战争时期,两个拼的你死我活的帝国,最大规模的会战,也没有超过十万人,甚至到战争后期,这个规模还在不断缩小,比如卡斯蒂永战役,装备火炮的法军总数不到万人,但已经足以影响整个战争的胜负了。
而到了近现代,随着人口基数的总增长和生产方式的革命化改善,军队规模又开始逐渐变大,这就是后话了。
总而言之,千万不要以为古代养不起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军队,那只是还没到要拼命的时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