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阿根廷为何由南美的发达国家变成了如今这副样子? 第1页

  

user avatar   hun-yong-si-yan-li-chang-c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这个回答没啥营养,主要是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有时间和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下南美现状的历史根源。

这本书就是1971出版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目录如下:

序言:暴风雪中的一亿二千万儿童


第一部 地球的富有造成人类的贫困

黄金和白银热

刻在剑柄上的十字

携带秘密武器的神回来了

像饿狼般贪婪黄金

波托西的光辉:白银的周期

西班牙人养牛,别人喝奶

骑士和马的分工

波托西的废墟,白银的时代

洒下鲜血和热泪,但是教皇裁决印第安人是有灵魂的

怀念图帕克·阿马鲁的斗争

印第安人的圣周是没有复活节的

黑金城:富饶的城镇,黄金的波托西

巴西的黄金促进了英国的进步

蔗糖国王和其他的农业君主

种植园、大庄园和命运

巴西东北部土地的厄运

在加勒比诸岛急速前进

在古巴焦土上的蔗糖堡垒

革命与无能的结构

蔗糖是屠刀,帝国是凶手

靠奴隶们在加勒比的牺牲才有了詹姆斯·瓦特的机器和华盛顿的大炮

彩虹指引着返回几内亚之路

出卖农民

橡胶周期:卡鲁索为密林中的巨大剧场揭幕

可可种植园主用五十万雷伊斯的钞票点烟

种植棉花的廉价劳动力

种植咖啡的廉价劳动力

咖啡价格过低,只有付之一炬,结婚率也由此而变

哥伦比亚财力耗尽的十年

世界市场的魔棍唤醒了中美洲

海盗冲上来了

三十年代的危机:“踩死只蚂蚁比杀一个人犯的罪还大”

是谁挑起了危地马拉的暴力

拉丁美洲的第一次土改:何塞·阿蒂加斯——一个半世纪的失败

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以及埃米利亚诺·萨帕塔的第二次死亡

大庄园增添了人口,但没有增加面包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和出身卑贱的重要性

权力的地下源泉

美国经济需要拉美的矿产,就像肺需要空气一样

地下资源也能导致政变、革命、间谍活动,以及在亚马孙大森林中的冒险活动

德国化学家击败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者

啮噬智利的铜齿

井上和井下的锡矿工人

啮噬巴西的铁齿

石油、诅咒和业绩

马拉开波湖已被巨大的金属兀鹫吞噬


第二部 发展是遇难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

早夭史

拉普拉塔河上的英国战舰庆贺拉美独立

如何把工业扼杀在摇篮里

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在拉丁美洲:卢卡斯·阿拉曼短暂的腾飞

起义队伍和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死后继续存在的仇恨

三国联盟反对巴拉圭的战争扼杀了独立发展惟一成功的经验

贷款、铁路与拉丁美洲经济畸形

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在美国:成就不是一只隐手的功劳

掠夺的现代结构

没有法力的避邪物

是卫兵打开门户:民族资产阶级的无能应受谴责

机器上飘着什么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轰炸有助于征服者登陆

银行的入侵——美国照管本国的储蓄存款,却自由支配他国存款

进口资本的帝国

专家治国论者比海军陆战队更有效地使人进退维谷

工业化不改变国际市场的不平等

技术女神不讲西班牙语

被排斥在外的人和地区

星条旗下的拉丁美洲一体化

西蒙·玻利瓦尔曾预言:我们永不会幸福,永远不会!

七年之后


user avatar   hola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确定了来源,始发微信公众号,九边。

其实这不是我写的。。还骗到了好多小粉丝。来源不是很详细,转载自不知名小网站。大概是始发于公号:九边,欢迎关注。如有版权所有人看到介意,联系删除。


下面这一小段是我写的

我看到评论区有人怀疑波多西的银子从阿根廷运出去,这个嘛从图上看的却有些绕路,但是当时巴拿马运河还没有开凿,而巴西是葡萄牙的地盘,所以运到欧洲的那部分银子就是从阿根廷启航的。另一部分银子从利马等地启航,有的送到墨西哥有的送到亚洲,还有的会用来买东西,这个银子铸成的银币还是很好玩的,不过现在是古董了。

正文


在讲阿根廷之前,我们先讲另一个中国人看来很奇葩的国家,其实深层次上讲,他俩像极了。

这是上世纪伊朗七十年代的照片:




这个“深度news官网”发出来的时候,我看了下评论区,发现大家普遍在骂伊朗怎么从那么开明的一个国家堕落成了现在的这逼样,不了解容易滋生误解,而且大家面对自己解释不了的事经常觉得对方脑子有问题,其实哪有那么简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是伊朗巴列维王朝,这个叫法听起来比较封建,事实上国王巴列维不但不封建,反而非常时髦,目睹了伊朗人民普遍水声火热之后,下决心改变这一切,掀起了意在振兴伊朗的“白色革命”,白色就是不流血的意思,白色革命就是不通过流血来发动变革。放一张巴列维夫妇,一看就能看出来非常英式了。





白色革命中国人理解起来并不复杂,一句话,就是全盘西化,引进外资,让西方到伊朗来经营。

不过伊朗跟我们不一样,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时候,主要的优势是人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所以我国充当的是世界工厂,无数人卷入了这种大生产中。

伊朗地下有金山似的石油和矿藏,所以伊朗选择了更快的来钱途径,引入西方的挖掘机,让西方财团在伊朗挖石油,大量的资源被挖出来卖给西方,伊朗上层赚的盆满钵满,但是仅限于此,出卖资源并没有改善大部分人的生活。

伊朗上层迅速暴富,社会阶层剧烈拉开,上层过着花红酒绿的幸福生活,几个大城市的繁荣程度直追欧美发达国家,我们上边的那个图片中的就是这部分人,但是占人民绝大部分的底层并没有从中受益,穷的掉渣,而由于大量的外国货币涌入,通货膨胀高企,占据人口绝大部分的底层生活在生死线上。放张伊朗普通老百姓:




我以前讲过,如果人民过的不好,一般就会向两样东西求助:宗教和军头,明朝末年北方的老百姓过的不好,就跟了李自成。元朝末年老百姓活不下去,就跟了白莲教,清朝掀起了野生基督教的太平天国大起义。

伊朗也一样,底层人民活不下去了,开始想念他们的宗教领袖霍梅尼。事情一步一步发展,到了1979年伊朗政局彻底失控,霍梅尼回国,伊朗爆发了宗教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巴列维夫妇眼见大势已去灰溜溜出逃美国,伊朗向美国要人,美国不给,伊朗就把美国大使馆的人员给扣下了,也就是“伊朗人质危机”,前几年好莱坞拍了一部电影,《逃出德黑兰》,讲的就是这事。

我们一般说,国王不是还有军队嘛,为啥不镇压?问题是军队里军人他爹不也是老百姓嘛,也是受苦的那部分,你让他们用枪口对准他爹?伊朗国防军只有空军跟霍梅尼合不来遭到镇压,空军都是高学历,来自上层社会,属于受益阶层,革命热情不那么高。

说了这么多伊朗,其实是想说,很多国家发生了革命,或者社会动荡,并不是简单的人民脑子有病,没人想在动乱的日子里生活,大家都是想好好过的,只是很多时候贫富悬殊太大,非常容易滋生混乱,有了这个认识,我们看一下阿根廷发生了啥。

阿根廷的那个位置叫“南锥体”,因为南美整体跟个大锥子似的,阿根廷就是那个锥子头:




我们前文说起过,美洲最好的土地其实是南美,不是北美,这一点美国人自己也是承认的,包括美国人他爹英国人也是高度承认的,英国人早期像西班牙一样寻求在美洲殖民,目光一直是集中在南美的,可惜英国人早期战五渣,惹不起西班牙人,后来在西班牙殖民美洲一百年后,英国人放弃幻想,去西班牙人不愿意去的北美殖民了。

南美比北美资源丰富的多的多,而且环境也非常好,种啥长啥,这在1500年到1800年这三百年中,南美在各个层次上都完爆北美,但是正是因为南美环境太好了,一直没有寻求走一条更加长久的路,所以在工业革命之后南美越混越挫,资源慢慢成了诅咒。

资源诅咒这事并不是只在南美发生,美国内部也发生了,我们在这篇文章《他们迷信,他们偏执,他们爱烧人,但他们最终创立了美国》里讲清楚了,美国的南部州也是走了跟南美一样的种棉花种烟草套路,本来不出意外,南北美是一家人,现在整个美洲又穷又乱。

但是后来清教徒去了马萨诸塞州,那里种地效果太差,活不下去,正好有鳕鱼,他们只好打渔,打渔就得造船,造船就得点“冶铁”,“砍树”,“挖矿”,“模具”,“酿酒”(以前航海要带着酒当水喝,如果直接带淡水,几天就臭了)等技能,慢慢开启了工业之路,后来又开始修运河,铺铁路,越来越猛。

和挖矿相比,工业之路是很痛苦的,来钱慢还不体面,但是时间长了收效惊人,首先工业有自我繁殖的功能,工人们有了钱就可以买东西嘛,商家就可以扩大再生产,继续雇佣更多的工人。其次,工人还可以升级,熟练技术工人钱多一些,扩大购买力什么的,工业继续升级。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工业对知识是有要求的,发展工业就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改进技术,我们说,技术才是经济的第一发动机。

不过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发展工业本身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是说谁都可以发展的,很多时候你就算发展了,你的东西都卖不出去,如果卖不出去就循环不起来,也很难搞起来,更别说南美各国家里有矿根本不想去干那些脏活累活。

阿根廷就是这样的家里有矿的国家,国内除了矿主就是矿工,矿主富得流油,矿工穷的除了吃什么都买不起,而且矿工很多时候就是奴隶,奴隶能有什么购买力?这也是为啥大家去南美,会惊讶地发现那些早期殖民史时期庄园,富丽堂皇,连石头都是从欧洲拉到南美的,庄园里的树也是从欧洲拉过去的,但是除此之外,到处贫民窟。这就是资源型国家的日常。

所以尽管南北美都是商业起家,但是越混走的越远。

阿根廷那块地以前是归印第安人所拥有的,不过印第安人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又落后又穷,但是非常能闹腾,整个美洲大陆有几千个印第安部落分支,互相跟周围的敌对,这就给了最早殖民美洲的西班牙可乘之机,西班牙征服美洲并不是自己拿刀一直砍,而是跟一些部落联盟,对付其他部落,加上欧洲人带来的疾病,很快就把印第安人搞的七零八落。

随后在波多西发现了银矿,美洲贸易很大一部分都是围绕这个银矿展开的:



大家看上图就能看出来,波多西银矿在山里,把银子运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港需要大量的骡子,美洲大陆上没有大牲口,只有草泥马,羊驼也能驮东西,但是比羊强不了多少。挖矿需要大量的工人,当时提炼银子需要水银,所以西班牙人从欧洲拉着一船一船的骡子、黑奴、水银到达布宜诺斯艾利斯,然后再把这些物资送到波多西银矿,再把银子用骡子驮到港口,上船运回欧洲打仗。




后来西班牙发现潘帕斯草原上放牧挺爽,又开始大规模放牧,往往一个西班牙人承包下几千亩的牧场,一堆奴隶和牧民给他养牛,然后卖回到欧洲,从那时候起,西班牙就是高度外向型的国家,自己什么都不能生产,全部要依赖进口,生产出来的东西自己又消费不了,全部运到海外,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

西班牙在阿根廷的统治大概维持到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的出现对于整个欧洲和美洲都是翻天覆地性质的,在欧洲,成打的王冠落地,西班牙在欧洲被拿破仑打成了狗,国王都被法军给俘虏了,殖民地一片哗然,殖民地上层开始纳闷,这么虚的一个宗主国,我们把一船一船的银子给它运回去是不是有病?

而且法国击败西班牙后,还要给阿根廷派总督,又要来个新爹,阿根廷的离心力越来越大,终于在1810年,阿根廷爆发革命,随后独立建国了。

不过顺便放出了一个大恶魔,也就是军头。

之前南美尽管也乱,但是有个西班牙和葡萄牙给管着的嘛,就跟大清似的,清政府在的时候大家都讨厌它,有天清帝说那啥,既然大家都说满清垃圾,那我宣布退位了,随后中国遍地草头王,军阀混战,南美也一样,超级权威没了,大家都是权威,互相不服,所以就打了起来,这仗一打就没完没了,持续了几十年。

各种之前的宗教领袖,政治头目,还有大大小小的地主民防,以及各种印第安部落,这些部落经历两三百年的战斗熏陶,已经非常能打,现在都起来了,有的是想乘乱打劫,有的是想单纯拥兵自保,还有一部分就是家乡毁于战乱,没地方去,只能是到处流窜,慢慢的就变成游击队了,也没啥政治主张,有一天过一天。

那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说的就是这段时间以来南美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的动乱、仇杀,故事的背景是哥伦比亚,不过同样适用于阿根廷,都是西班牙的后裔,都是拿破仑战争之后美洲独立,然后没完没了的内乱。

也就在这段时间里,繁荣了两三百年的白银矿迅速衰竭,南美开始转向大家都熟悉的羊毛和畜牧类业务,模式还是那种挖矿模式,往往是一个农场主有上百万亩的农场,下边一堆人在给他放羊,等到薅了羊毛或者畜类被宰杀,就拉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装船送往欧洲,运回来各种工业品。上层负的流油,底层凑合着过,没有中层,社会极其不稳定。

而且南美有个特点,有点像我们的民国,尽管大部分人穷的跟奴隶似的,但是地主和农场主家庭特别愿意让子女读书,还去欧洲留学,这些孩子从小经历一些让人非常匪夷所思的东西,战乱,贫穷,欧洲的富足,南美的分裂,丰富的生活题材很容易让他们文思泉涌,写出了一堆伟大作品,欧美人看了之后觉得太特么魔幻了,作家说他写的是现实,这些作家作品就叫“魔幻现实主义”。

到了1880年,阿根廷进入一个新时期,因为仗终于打完了,就跟中国民国终于打出来了一个蒋委员长一样,一个叫“罗加将军”的人从欧美拿到了新式武器,一股脑灭掉了国内的各种武装势力以及边疆上的印第安人,终于终结了战争,大家都踏实了,阿根廷也就稳定下来了。

稳定下来就得发展经济,怎么发展呢?当时英国正在鼓吹自由贸易,美国当时也在搞自由市场(美国的贸易保护是在南北战争前后开始的),阿根廷人看了一圈,也没看到别的模式,于是也就开始搞自由化。

具体套路并不复杂,阿根廷国内地主和寡头把整个国家的资源命脉,比如草原、矿山、耕地等资源型生产要素,都把持住,剩下的让外资尽情地进来投资,修铁路,建工厂,阿根廷当时人力不足,所以敞开向全世界吸收移民。铁路和工厂大都是英国人修的,英国投资家在阿根廷获得了巨量财富。

纵横的铁路明显提升了效率,把更多的牛羊运到海外,赚取了大量的财富,英国那样的国家1/3的肉类都是阿根廷供应的,地主和寡头们一个个变得富可敌国。

财富总量急剧上升,但是还是那个老问题,社会层次分明,最上层的地主寡头们拿走了阿根廷绝大部分财富,底层一直变化不大。那段时间阿根廷富豪在海外一掷千金,所以大家以为每一个阿根廷人都是富豪,有点像前几年中国土豪在海外非常阔绰,让外国友人一度误以为中国人都非常有钱。

阿根廷底层非常非常穷,阿根廷就跟现在的沙特似的,也很像我们上文说的伊朗,一片繁荣的背景下,风险正在酝酿。

在“一战”那段时间,阿根廷的人均收入已经看齐了美英等列强,但是这里的“人均”是“被人均”,社会分裂的非常严重。也就在这段时间,阿根廷被人认为是发达国家,其实阿根廷当时国内是严重两极化的一个造型。

这种动荡状态越演越烈,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打后被激化。

“一战”开打后,尽管阿根廷没参战,但是一直在供应阿根廷火车头和其他各种工业器材的英国开始自顾不暇,很好理解嘛,当时英国和德国在法国打起来了,经常是一天消耗百万枚炮弹,英国把整个国家都组织起来去生产军火了,老人小孩女人都上了产线造炮弹,可供出口的物资必然是变少了,按照供求关系,那些物资也变贵了,随后在阿根廷引发了剧烈的通货膨胀,一下子各种矛盾都被引爆了。

比如当地人就跟现在的美国似的,强烈要求政府不准再继续引进移民,因为移民抢工作嘛,随后全国性的骚乱屡禁不止,比如1919年一月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了为期一周的冲突,随后暴徒掠夺了犹太聚集区,据美国大使馆说,打死了1500人,伤了4000多人。而且大量的移民的后代组织起来,示威游行,要求政府停止接受移民,政府弹压,又死了一堆,那几年啥也不干,尽忙乎这事了。

雪上加霜的是,一战刚结束,就迎来了1929年的“大萧条”,那次萧条的原因到现在也没弄清楚,或者说已经弄清楚了,但是经济学家们搞出来几百个原因,经济学家们互相说服不了对方,达不成共识。

大萧条改变了整个世界,首先在德国,老百姓通过大选,把希特勒给选成了总理,整个国家转向军工。在美国,罗斯福把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呈送到国会去了,美国人惊呼“这是自由主义的终结”。

在阿根廷,自由主义也终结了。以往一些别有用心的知识分子为了证明自由主义促进了阿根廷富裕,然后把阿根廷后来掉坑里故意说成是阶级敌人捣乱,说是贝隆上校以军事政变上台后把阿根廷给搞乱了,其实阿根廷是从1930年开始军事政变乱的,此时贝隆还是个上尉连长,手底下不到五十个人,根本没他啥事。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都树起高关税打贸易战,有点像现在的美国,依靠出口的阿根廷遭到重创,大规模裁员,通货膨胀,原本剧烈的阶级之间的对抗彻底白热化,人们生活越来越难。

当时阿根廷跟各国老百姓一样,觉得当前的问题的根源是政府的无能,懒惰而腐败,解决不了问题,政局越来越不稳定,军队觉得自己义不容辞要站出来解决问题,1930年,也就是经济危机爆发一年后,军队在人民的呼吁下起来推翻了总统。从这个时候起,阿根廷进入了军事政变的循环中,自由主义也就彻底完蛋了。此时离贝隆上台还有十几年。

不过后来很多人批评阿根廷那段时间开始搞贸易保护,这个真不能怪阿根廷,因为全世界都在搞,美国开了个坏头,最早搞贸易保护,甚至完全不从阿根廷进口肉类,保护美国本国农民。

一直倡导自由贸易的英国也大幅消减阿根廷的农作物进口,阿根廷为了保护本国农民也赶紧开始操作,从那时候起,阿根廷就开始讨厌英美,觉得他们是伪君子,并且成了德国的好基友,阿根廷军队都是德意志第三帝国装束,并且有样学样地像德国一样搞起了国防工业,生产武器来带动就业。很多人把保护政策归到了后来的贝隆上校身上,其实不太对,贝隆是个承上启下的人,他的政策都不是他自己发明的。放一张阿根廷陆军,不认识还以为是德军:





在阿根廷乱哄哄搞了十几年之后,贝隆上校看不下去了,沿袭了阿根廷军人的光荣传统,又一次发动政变,这位将军带领军官团,推翻政府,随后大选中当选总统。其实当时阿根廷和德国一样,是民主国家,通过选票来选领导人,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老百姓几乎不可避免要把代表他们利益的人推上总统,其实当时几乎所有民主国家都做了这件事。

贝隆当时做了几乎所有人都要求他做的一件事,也就是大规模国有化,为啥这么做呢?很好理解嘛,铁路是很赚钱的,但是以前的利润都被资本家给赚走了,国有化之后就不以盈利为目的了嘛,可以给工人多发点工资。

而且有样学样地学习美国,搞物价管控,一路骚操作。你肯定要问了,贝隆不这么搞行吗?其实是不行的,阿根廷当时已经成了个火药桶,如果不按照民众的要求改革,接下来又是一场政变。当时在美国也一样,罗斯福要搞他的新政,国会不让,老百姓给总统出主意说要不学学希特勒,咱们也去把国会烧了?

国有化本身其实这些年变得比较中性,有的国家搞的好,有的国家搞的不行,比如美国和英国这几年国会辩论,经常以我国铁老大为例,他们认为铁老大和中国移动搞的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英国,英国的铁路非常非常差劲,几家铁路互相不竞争质量,竟然竞相提高票价,这几年英国知识分子一对比铁路,就拿中国和英国对比。

但是阿根廷显然没有搞国有化的经验,国有化之后好处不明显,毛病全出来了,人浮于事,内部腐败等问题越来越明显,为了让国营电话公司装一个电话,顾客得等两年而且电话经常串线。

国有化没有能救了阿根廷,衰退继续,老百姓继续闹,军队继续参与,终于在1955年又一次发生政变,逼迫贝隆辞职,他辞职后政府开始朝着“去贝隆化”的方向猛踩油门,也就是贝隆干啥,新政府全给他拆除掉。

以往很多人说阿根廷的问题是贝隆导致的,其实这个明显是为了理论的一致性对现实进行了修改,甚至有人说阿根廷经济衰退是从贝隆开始的,这就简直是胡说八道了,我们刚才说了,贝隆上台不是衰退的原因,而是衰退的结果,人民要求变革把他给选上去了。在他之前,阿根廷已经衰退十几年了。而且吧,如果某一个人就能毁掉一个国家的自由主义,那可别再吹牛逼了,自由主义这玩意太特么脆弱了,这么脆弱的东西怎么在这么残酷的世界上生存呢?

反正阿根廷从一战开始,一直到现在,基本上尝试了所有的经济模式,用美国经济学家评价日本的一句话说,“经济学理论都不够日本人用了”,对于阿根廷来说也一样,无论是经济学还是政治学都不够他们用了,基本上每隔一些年就政变一次,从1930年到1983年,阿根廷只有三任总统完成任期,其他的都被推翻了,这还不是最过分的,最过分的是具体操作经济的,也就是经济部长,平均每年换一次,偶尔一年换三次,阿根廷的经济政策乱成啥样大家可想而知。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没啥可说的了,政局乱到这种情况下,阿根廷的经济能搞好就有了鬼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政变,示威游行,通货膨胀,债务违约成了阿根廷的日常。

而且阿根廷不负众望,飙车下山,越混越矬。而且这些年再接再厉,又得了一个新病,跨国集团借钱给阿根廷挖阿根廷的资源,资源挖完之后人家跑了,阿根廷还得继续还钱,大家肯定纳闷了,这不扯呢吗?阿根廷怎么这么蠢?

其实不是蠢,它是在犯每一个穷人或者穷国犯的错,越没钱越容易干一些为了短期伤害长期利益的事,干的越多,越缓不过来,越需要干更多的蠢事来弥补,逐步掉坑里了。经济学家专门有个段子,说是就像“穷人为了馒头卖血一样”,你们仔细体会下。

文章的最后,该总结下阿根廷到底做错了啥?

其实就是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只关注总量表大,不关心分配,也就是忽略了政治,政治是啥?政治就是人心,自由主义确实会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把一个地方变繁荣,但是自由主义还有一个隐藏的逻辑,那就是“竞争失败者不能团结起来捣乱,得认赌服输”,如果是兔子,这个是没问题的,兔子被狼和狐狸吃了几万年,他们并不介意,但是人不一样。

人类是那种一大群人过的不好的时候,少数人过得很好,绝大部分人处于贫穷线以下,如果有民主程序,他们通过民主把能实现他们诉求的人给选上去,如果没有,那就是革命,打翻了重新来。这也就回到了我们文章开始的那个故事。



始发于公号:九边,欢迎关注。




  

相关话题

  黎凡特和波斯文化通过伊比利亚文化对拉丁美洲原住民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为什么拉丁美洲国家,如巴西、阿根廷,当初没有像美国一样发展成强国? 
  南美洲国家为什么没能联合建成一个类似欧盟的组织? 
  阿根廷成拉丁美洲首个堕胎合法化的国家,如何看待这件事? 
  为什么拉丁美洲到了20世纪才有自己的枢机主教? 
  如何评论 “阿根廷毁于转基因”的言论? 
  兄台们谁能说说阿根廷今年美洲杯的阵容,一年时间练级,煤老板保持状态,明年世界杯有希望吗? 
  智利为什么比其他的南美国家富裕? 
  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有哪些美景和美食? 
  有什么值得拜读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吗? 

前一个讨论
身为一个海南省人士,看《临高启明》会不会感觉很特别?
下一个讨论
郭德纲与费玉清同台「飙段子」谁会吃亏?





© 2024-06-0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