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天津民众驱赶 CNN 记者报道塘沽爆炸事件? 第1页

  

user avatar   huo-si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明就是群众的自发行为,有些人就是想要把大众的目光往政府干预上引。你媒体监督政府时是无冕之王,但是对于群众,我完全有权利不甩你,我管你是CNN还是BBC,甚至是CCTV,我不接受你采访行不行?我也不愿意被你拍摄,行不行?如果你要求我一定要配合你的采访与报导,请把法条拿出来,指明我的法定义务,要不然,滚犊子去。爷忙着呢。。。。

也别吵吵了,你不是当事人,你也无权替他做决定,不管他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都是他的自由。别扣些个什么排外、狭隘、愚昧、政治至上的帽子。任何平民都有权利对任何记者说不。


user avatar   Trevor-Wo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保证新闻自由,理论上是公权力的责任,实践中,灾害事件的亲历者们,通常会不会在第一时间就遵从知乎用户的思维方式,把“我要尽我所能保证信息被及时报导”放在首要地位呢?我看是不会的,毕竟爆炸冲击波可不是3D特效。

(当然不排除本问题下某些回答者的确会这么做,恩,你们是一群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群有良心的人,一群大有益于某些人民的人)。

事故、伤亡、恐惧,很清晰的递进关系,群体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既无法预测更无法控制,误解动机也好,敌视外人也罢,都是心理的防御机制、宣泄机制,和铺天盖地转发蜡烛一样,也和某些人对某些问题的哀嚎一样。

我个人是很不欣赏,也从不实践此类行为的(不知道加粗能不能有助于阅读理解),但我理解人类作为生物的局限性,并承认这样的特性长期存在,在历史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我也在学习正确理解、合理应对这样的行为,恩,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愿面对,那还玩什么劲啊?

适应各种不同的报导环境,是高素质新闻从业者的一个技能,从CNN相关人员的事后反应来看,还是做得很不错的嘛,美国人也明白“法不责众”的道理。(怎么会不明白?呵呵)

要追求真实的,一线的报导效果,就要接受此类意外事件,当然,以CNN记者身经百战的资历,此种情况应该不算严重,某些地方可是会无差别猎头外来者的。

再直白点,如果政府公权力故意干涉报导,这叫损害新闻自由;如果被报导对象群体因为情绪激愤干扰报导过程——这本身也是新闻内容的一部分呀?也是你们追求的“真实客观”啊。总不能说全世界的人都是NPC,必须按政治正确的程序行动,否则就是不自由、不真实吧?

所以回到问题,如何看待?像看待其他新闻本身那样看待。世界本来就是开放的,观察与被观察是相互作用的;笔杆子也好,自媒体也好,请记住你们面对的是人类,不是电脑游戏里的野怪。

题外话: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某些人相信并疾呼新闻自由,客观报道,以此作为实现理想的法宝,一边又对自然的客观现实过程嗤之以鼻,大加挞伐,斥之为劣根性,那么你们应该是认为,虽然客观真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客观真实的解释吧?或者你们试图通过这样的对比来证明,这样的解释是某种优越的代表?


-----------------------------赞同多了,补充内容分割线--------------------------------------

实际上,这个现象背后有一个命题:新闻事件的报导者,有没有客观中立、超然不可侵犯的地位?

按当今社会的通行价值标准,一般认为,应当是有的,这是新闻自由的一个保证。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取得这个地位呢?存不存在一个无时无刻都在发挥作用的第三方力量来保障这个地位呢?显然,任何走出过房门的人都知道是不存在的,当然,很多人希望它存在,有一部分希望自己来扮演,并努力实践着,嘿嘿。

@一笑风云过

的答案提到了,法律规定:新闻采编人员,进行现场报导活动前需要亮明身份并取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按我的理解,实际上就是通过沟通交流,使事件亲历人明白并认可报导者处于中立地位,从而消弭可能的误解这样一个过程。

考虑到语言障碍,现场这位美国记者很难和激动的人群进行良好的沟通,其孤身一人,没有助手更没有专业的设备、标志来强化这样一个身份识别的效果,所以遭到阻拦时他自己的反应也非常正常:先脱身,事后澄清解释。曾经在对华报道中有过一些负面记录的CNN电视台也并没有对此次意外事件过多渲染,还是说明他们是充分理解新闻报道的实践规律的,下次出现突发灾害,相信CNN记者一定会想办法不与人群产生误解。

当然,反观我国某些人士,恐怕就不具备这些素养了,诚如

@Reek Zhang

所言,其实消费受害者的现象,更多地出现在我国媒体记者的报导中,并且,这些所谓的新闻自由斗士,本质上是将他们的报导对象们看做一个移动的奖励库的。当这个群体作出的反应,不符合某些人的预期的时候,“义和团”的帽子,也就自然而然地发出去了嘛。


user avatar   hu-bo-14-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yixiao-feng-yun-g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相关话题

  关于N号房事件,面对愤怒的女性,被扫射到的男性,你还会为N号房发声吗? 
  如何看待海尔员工徒手救下悬挂窗外儿童,海尔奖励其一套60万元房子一事? 
  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都有哪些后续发展? 
  如果美国只剩下一个盟友,会是哪个国家? 
  南方系是客观报导还是造谣? 
  如何看待「某跨国石油服务集团副总裁鲍某明性侵养女三年」这一事件? 
  有哪些原本只是一个小消息,但回看发现是个惊天大新闻的例子? 
  「弟弟藏姐姐高考准考证」系不实报道,姐姐心疼弟弟糟咒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类似浮躁、不实报道出现? 
  如何看待中国籍女子大闹机场拒绝安检并大骂民警「下三滥,我以后不来中国了」?放出来后继续大骂北京警察? 
  如何看待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三年后被抓? 

前一个讨论
巴萨最让你感动的瞬间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郜林不像李毅大帝那样遭人调侃。?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