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研究生面试应该更看好低级院校的学生吗?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话术我见得太多了:

项目评审的时候,某人有其他大项目,

如果你想站他,就说,他能有其他大项目,说明他有这个实力和资质,这个项目交给他我放心。其他那几个人么,资历一看太浅了,这项目给他搞砸了评委们你们都是有责任的!

如果你想毙掉他,就说,他都已经有其他大项目了,他确实非常优秀,可是一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他那个项目肯定要花时间去做吧,如果这个项目给他,如何能保质保量的完成?这项目给他搞砸了评委们你们都是有责任的!


拿NS引用数来包装自己的时候,

如果自己引用数很高,就说什么什么开山之作,什么什么引领潮流,什么什么ESI高引,什么什么Hot paper,这种没技术的吹嘘,我就不举例了。

如果自己引用数很低,就说这才是真的前沿真的巅峰,其他废材连尾气都吸不上一口,都不是差一点的问题,是连引的资格都没有。这paper明显不会有引用editor宁愿影响因子下降也要收录,说明什么问题?这才是real science。你看其他那些吹逼NS,天天争分夺秒这个idea就差一点被别人发了,那个idea自己各种快,比别人快了半秒。这你们觉得很骄傲?我觉得很耻辱,科研做成这样,就说明根本不是少了他不行的方向,因为他就算不做,多的是人做出来,都已经到比时间了,好意思吹?


评人才给帽子的时候,

想给岁数大的就说,年轻人还是太嫩了点,及时他30岁就做出了这位同志40岁的成果水平,但很多东西没有岁数的沉淀是不行的,我还是觉得大家要支持这位40的同志。

想给岁数小的就说,他30岁就做出了别人40岁的水平,他的上限该比后者高多少?让我们来评不就是评出能给这个帽子带来正反馈的人选么?难道是给那些拖后腿的来论资排辈的,那这个帽子还有什么好评的,大家按岁数一排不就完事了,各位的时间不值钱?


所以你也看到了,

很多事情两面说都有理,问题是...你得到那个位置。


低级院校有两个悖论,

研究生就是选搬砖的,要么你一点基础没有,那就选个全面基础好的,那当然会选好一些的高校;如果是搬砖对口的,那有经验比啥都重要,所以你要是三本有个几篇相关paper,那导师一般也愿意选三本的,可是问题来了,三本本科能有paper的,那基本是三本的老师为了留下来自己读研“送”的,你还能保外?那老师可真是无私。


第二个悖论就是,三本阶级利益不坚固,等三本当了老师,你猜他是跟愿意要985还是要三本?


我就举个例子,我开了一系列PI群、青椒群、硕博群、本科群,

本科不爱加本科要加硕博,硕博不爱加硕博爱加青椒...

说明什么?人往高处走,慕强是本能。

你指望三本老师优先招三本学生?






>>>贱贱的圈|群|站<<<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这个问题,之前有一次跟学院的几位老师聊过。他们的基本态度是,在复试考生数量比较充足的情况下,优先考虑985、211高校的考生。

他们大致的意思是,对于导师来说,研究生不再是一个学生,而是他工作过程中的一个助理。你可以把研究生的复试理解为一次招聘。对于导师来说,他希望的是这个学生能有类似的经验——如果这个导师做的项目创新性还比较大,就更愿意选一些视野宽、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这方面,985、211高校的学生比三本是有优势的——因为很多985、211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能接触的平台比三本学生要好得多。

当然,有些导师说自己不会刻意歧视三本学生,但是大多数三本学生应试能力比较强,而其他能力一般。比如说在我当年的新闻传播学院,有些老师会在复试中聊家常一样问“前两天哪儿哪儿出了个什么事你知道吗”?有些三本考生就直接说不知道,有些三本考生可能会说知道。接下来老师会问,“那你试着用传播理论来分析一下这个事”,这时候很多考生就直接懵了。相反,很多985、211的学生却可以侃侃而谈。虽然谈的也未必多深刻,但至少条理清晰、逻辑明确,让人一看就比较满意。

这事说起来也不难理解。985高校大多都位于超一线或者一线城市,先不说学校本身水平如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接触到的东西跟云贵川地区的三本也是不一样的。还是拿传播学这个学科来说,清北人师这些高校的学生去实习,就算单位再差去个普通的互联网企业也没啥问题,好一些的还可能去字节跳动这样的一线企业。但是,假如是一个云贵川非省会城市的三本院校,他们当地能有什么可实习的企业或者媒体呢?如果到时候导师问起一些现实性的问题,他们能像985高校的学生一样侃侃而谈吗?

我曾经也跟一些三本院校的人交流过,问他们为什么当时不敢说话。他们跟我说,自从考研以来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初试和复试上,对除此之外的很多问题并没有关注很多。与此同时,他们对于传播理论的了解很多时候也都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用来答题可以得很高的分数,但应用于现实却往往缺乏灵活性。对于985院校的很多导师来说,这的确是个问题。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能怪三本考生,毕竟平台差距在这儿摆着。但社会就是这样的一个规则,985高校的学生占了好平台、好城市,三本院校的考生很多时候什么都不占。

不过,这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在985、211高校内部,也有不少导师就是混日子的,他们并不在乎学生的学术能力高还是低。有的时候,他们更愿意招一些听话的学生,这时候985还是三本就没那么重要了。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克服更大的困难取得相同成绩,因此应该被优先考虑,这一逻辑在现实中的确曾被用于指导教育资源的分配。

例如,美国大学录取考试 SAT 就曾经计划加入「逆境分」(adversity score),对于教育资源较差地区的大学申请者给予额外照顾,但这一政策因为涉及对特定种族的人数平衡(或者说对亚裔的打压)遭受争议,且最终被中止。中国大学录取中对于贫困地区有国家专项,也具有类似的考虑:在不利条件下依然能取得良好表现的候选人,值得被青眼相看。

然而,研究生阶段录取名额分配却不太适合沿用这一模式。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如同 @司马懿 所说,在排名较低的本科院校取得良好成绩,这一信号中所包含的「噪声」太大。在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可能是因为投入了显著过高的精力用于考研;参与的活动和本科 GPA 亮眼,可能是「矬子里头拔将军」,这些都是干扰项。

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所关注的不仅是学习能力,也在于生产力。学习能力强、悟性好的学生,当然值得招;但根本不用特别作出点拨,而是能够「即插即用」,一旦录取就能迅速开展工作的学生,岂不是更好?学历歧视也好,一杆子打死一船人也罢,985 211 的本科教育经历,往往意味着有更多机会接受学术能力训练,在进行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进行实验设计和执行方面有更多的积累,这都是研究生导师所看重的生产力。

那么,有没有机会逆风翻盘呢?还是那句话: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paper。不要被自己弯道超车的学习能力自我感动,而要秀出自己的生产力

研究生,跟一份工作有些相似,而不仅仅是在学习。最近在工作中陆续面试了一些候选人,很残酷的一点是,团队经受不起「刮彩票」的风险(招进来,不行的话试用期之内再解约,这也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也没有太多时间等待一个人来之后再学。具体来说,如果有候选人的学历不起眼,但是有大厂实习经历,参与过不错的项目,那同样是极具竞争力的。

还是要想办法,证明自己有能力做事情,而不是有能力变得有能力。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的观点看上去非常经济学,属于锦标理论(Tournament Theory)的一部分。

逻辑就是:当两个人,比如说A和B起点以及条件都不同——A比B好,但是最后达到的结果一样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推断得出B的「类型」[1]比A更高,所以从最大化产出的角度出发,应该给B更大的资源倾斜。

但是,题主的假设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能成立,那就是当所有的学生在高考的时候,是随机的被分配到「高级院校」和「低级院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下所有学校的学生素质分布在导师们看来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也就是除了客观条件的差异之外,导师对学生本身能力的期望值是一样了。

但是现实显然不是,因为人们在高考的时候已经做过一次筛选了,并且高考作为筛选机制,在很多人看来是比高阶的筛选——比如研究生和博士入学考试更加的有效,那么这种情况下导师会先根据学生的本科学校进行一次推断,这次推断显然是对「低级院校」非常不利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就会想到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因为考试方式的局限性和不全面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导师需要的合格的研究生的素质可能有很多,比如:理论基础,对实验的熟悉程度,文献能力,数学能力等等。显然,研究生入学考试笔试不可能把所有的这些都覆盖到,能覆盖到一些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数理能力就不错了。那么,作为一名学习资源有限的考生,如何才能保证自己更大的概率通过研究生初试呢?显然,就是把自己的资源集中在初试考核的地方,而尽量在考试考不到的地方尽量节省自己的努力。这也是很多人从大一开始就汲汲于考研,但是导师未必觉得这是一件好事的原因。

当然,人是在发展变化的,高考虽然相对公平,但是也依然是一个带有噪音的信号(noisy signal),所以不排除「低级院校」的学生也有沧海遗珠或者后来开窍的可能。但是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学生就需要发出更加明确的信号,来对冲掉由自己本科学校所带来的不利,并且减轻导师对道德风险的顾虑。

要承认的一点是,从「高级」到「中级」再到「低级」,发出同样信号,给导师带来的信念更新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越「低级」,发出坏信号越容易,发出好信号越困难。比如说GPA——北大的GPA 3.9在面试的时候已经可以说明很多东西了,但是相比而言,某些三本院校的GPA 3.9,所发出的信号就比较微弱;反之,北大的GPA 3.4 不算很好看,但是在保研的时候基本上够用了;而三本院校的GPA 3.4 将会加重导师的印象「大学四年没有好好读书,都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去了」。

所以这意味着,「低级院校」要发出好信号,一定要特别明晰才可以,要明晰到即便是「高级院校」的普通学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比如说发表——如果大学四年之后能够和「高级院校」的优秀学生拿到差不多的发表或者顶级会议数目,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加成,导师的想法会大概率调整到题主所期待的那样——在如此不利的环境下还能取得优秀的发表,那么来到更好的环境,会期待得出更优秀的表现。

我很喜欢子贡谈到商纣王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世间的事情大抵就是如此,人的状态好,周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源聚集,这些资源会推动这个人更加容易的好上加好;人的状态差,周围的人和资源就会纷纷离去,而他/她就更加难以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成果,反而更大的概率是继续差下去。而扭转这个趋势的方法,和股市里面跳出下降通道一样——就是利用某一次机会加运气,在不利的条件下发出特别明显的信号,让其他人认为自己的状态是「好」的。 题主说的这个问题,也适用于此理。

参考

  1. ^ 这里类型可以是天赋、努力、智慧等一切和该成就相关的因素及其组合。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太模糊,你这个样子学什么都不会好,首先先定义下,在你看来什么叫做好?生活安逸叫做好,事业辛苦,但是发展有前景也叫做好,首先要看你自己偏好什么东西。其次你所追求的是什么档次的学校,光看专业没有任何意义,有些专业一线学校叫做好后面的学校就不好。


user avatar   zhang-jian-46-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航北理和中传的难度差距非常大,不能归位一类。

别的不说,单就大专学历来说,清北人航没机会。

从今年的趋势来看,北理也开始对教育背景和工作年限设了更高的门槛。

所以工作背景一般的话北理同样没机会

中传很可能是这些院校中题主唯一的指望

同时,也建议题主建议加上:交,科,政,邮这几所211一起备选

当然,结合学校名气和题主冲提面的可行性,国科大MBA也应该是主攻目标之一




  

相关话题

  国内考博需要怎么准备?难度大吗? 
  考研前二十几天该放弃吗? 
  普通一本,大二财务管理,有想法考CPA或者跨考法硕非法学,二选一,哪个对以后发展较好? 
  在研究生复试中把面试导师逗乐是个什么体验? 
  考研期间,久坐腰疼怎么办? 
  以 SCI 为研究生录取标准会产生什么后果? 
  2022 年 457 万人参加考研,其中近 300 万人会落榜,落榜概率这么大,为什么还有大批人要考? 
  22考研政治在几月份开始准备最好?如何准备? 
  考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需要准备哪些准备? 
  考研工科国家线那么低,为什么不考工科? 

前一个讨论
美术和艺术有何区别?
下一个讨论
读博的目的是什么?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