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94年央视版连续剧《三国演义》,俗称老三国有哪些bug或不尽人意的地方? 第1页

  

user avatar   zhao-ze-lin-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有,比如演员乱换。

比如张辽,先后就有唐僧(徐少华),张顺(张亚坤),卢俊义(王卫国)三个人演过。

赵云在青年时期也有张山、杨凡两名演员。

当然像老年赵云和后期司马懿这种换演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角色年龄不对

比如廖化,在姜维退守剑阁的时候应该是个六七十岁的老将了,怎么也不是个40岁左右的形象。

荀彧一直都是个满脸皱纹的老大爷,看上去至少50多岁了。

一些剧情一笔带过

比如孙坚跨江击刘表,比如孙权征讨黄祖等等。

比如武打戏一般

当然我说的一般是和98水浒这种比,不是和新三国比,新三国很少有人骑着马打的镜头,马战武打大多数都是切近景慢动作。

不过老三国主要人物完成度都极高,性格都极大程度和三国演义原著契合。曹操,刘关张,诸葛亮,司马懿,每个都可以给优秀及以上的评价。主要剧情或经典片段都还原的不错,比如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隆中对,舌战群儒等等。主要人物,主要剧情,名场面,都还原得很到位,整体当然评价高,那些缺点自然而然就是瑕不掩瑜了。

而新三国,主要人物的性格几乎全崩,内部逻辑混乱,阴谋论横飞,一个荡气回肠的历史正剧拍成了男人宫斗剧,还整出了游戏台词。你踏马就是把张辽1比1像素级还原,秽土转生出来了,这剧也还是垃圾。


user avatar   edvardeller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不是来指出bug的,是来反驳有些bug的哈哈哈,当然也都是我一家之言,欢迎一起交流。


常在网上看到某些批评老三国的经典套话。应该承认,有些批评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大多则是因为幕后资料看得少、不了解导演意图、缺乏相应知识或者审美不足导致的“虚空打靶”,是无谓的“挑刺”,有些“意见”甚至让人哭笑不得。在此尝试列举一些,略做辩驳,也欢迎朋友们交流讨论并补充其他案例。

1. 武戏问题

总有人说,“老三国武戏像村斗,打戏比老水浒差远了”。确实,应该承认,孙光明导演拍摄的部分对于战争戏的把控的确不足,若看过他指导的85版《诸葛亮》,即会发现他在拍摄94三国第三部中的一些共通的问题,比如不太会拍战争戏,镜头语言单调尤其大场面多是大全景构图加横向平移。

不过,战争戏特别是马戏和老水浒的打戏不应当作同一种表演模式看待。老三国剧组在开拍前请了军事博物馆的研究员讲授《古代战争与阵法》课程,对于战斗场面,不说全部也应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古代战场的还原度。我们看的是正剧而且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不是看仙侠剧。此外,如果看过无锡三国城里三英战吕布的表演便会发现,即使是那些受过训练而且天天上场表演的骑马老手都是很谨慎的,天气不好下过雨的时候他们会省略一些危险动作,所谓的战斗动作也就是驰马奔跑加上舞几下兵器,哪有什么花里胡哨的动作。应当承认的是,老三国武戏的表演风格略显笨拙,艺术加工有欠,但如果要加入过多炫技的特效也不太适合。

补贴一篇王导的旧访谈,里面也有提到武戏问题:


2. 总换演员的问题

这是客观存在的难题,主要还是受时代因素影响(技术和人员限制)。

首先,当时演员招募是一个大问题,那时候演员比较匮乏(不像现在几乎泛滥,好像谁都能当演员似的)。包括到后来拍摄水浒传的时候这个问题依然没多大改善。当时上戏、中戏,包括人艺的学员班,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位,所以为什么还去京剧院挑人,因为拍摄老三国的时代是真的缺演员;

其次,老三国分了五个剧组拍的,每个组开拍和杀青时间也不同,一些非主要角色各个组调配不开。有些剧组隔得还很远,有些出外景的组之间都不好联系(现在真是难以想象,当年交通是有多么差,信息有多么闭塞。陆树铭老师有一年过年回家看望生孩子的妻子,一个月没去剧组,回去被骂了一顿,因为剧组怎么都联系不上他,想打电话都打不到,统统就没几部电话)。现在成片里偶尔个别远镜头还是能看到周瑜不是洪老师饰演的,他当时有几集有事不在,剧组找的另一个演员顶替,后来洪老师又把所有被顶替的戏份重新拍了一遍,剧组抠图处理的,重拍的镜头加起来顶得上好几集的量。这么些换演员的,老三国还拍了3年多,加上郝恒民先生的补拍团队来算,拍了4年还多了,如果真要等所有次要角色档期都合适,不知道要拍到猴年马月去了。

我们国家发展地太快了,快到代际差异、代际矛盾及冲突愈来愈快愈演愈烈,不同代在共时空状态下所表现的思想价值观念的距离与差别越来越大。现在回去看快三十年前的作品,都不能想象那个年代的拍摄居然那样艰难。记得到98年拍老水浒的时候都没什么改变,张绍林导演拍倒拔垂杨柳时,吊车绳索断了,差点把臧金生老师绞进去,但张绍林第一反应是护机器,先查看机器有没有差错,因为高质量的摄影机就只有那一台。哎,那时候人命还没机器值钱,想想得穷成啥样。现在的观众看老版四大,不满意的地方自然是不少的,这都能理解,完全满意反倒不现实了,但是再对比一下现在拍的东西......不得不说还是那个年代拍出来的东西好看耐看值得玩味,这不能不令人丧气。

所以那句话说得好:“老版四大名著拍摄的时代是大陆影视技术上最为寒酸的年代,但同时也是精神上最富裕的年代”。除开技术问题,电视剧和编剧导演演员们所表现出的思想格局、艺术风骨、文学修养、求真态度是令人感慨和敬佩的。

3. 话剧风比较强(还有人会说“老三国演得像唱戏的一样”)

首先啊,能说出“像唱戏的”,说明这些朋友大概率是既没好好看过老三国也没怎么看过戏的,反倒把自己看电视剧时浮皮潦草走马观花的态度暴露了出来。关于老三国对于戏曲元素的借用,我曾在另一篇回答里简要谈过:老版《三国演义》和新版《三国》(电视剧)哪个好?,见第三部分)。顺便再补一张图,后来又发现的一些戏曲元素,之前的帖子里没写到,截图里的图片是央三总剪辑师傅正义先生的回忆录,可见在那一辈人特别表演/影视行当的人中,几乎人人都懂戏,是戏迷。第一次看到傅先生提到剪辑中居然都运用了“紧拉慢唱”的手法时,真是非常惊讶且惊喜。

至于话剧范儿强,确实应该承认,但这不是坏词儿,某种角度看反是夸赞。

洪宇宙老师说过,在拍摄时几台机器从各种角度架起来,每场都跟演台小型话剧似的,可见对演员功底的要求。总有人说老三国像话剧,表演陈旧。实际上,越贴近生活的表演越容易反之古典戏剧越难。而且这种话剧范儿或话剧拍摄思路(比如大量的长镜头、还有偶尔会采用一些话剧里避免背台的反日常的处理方式等等)恰恰说明了整体演员团队的水平高。

贴一份网友总结的部分演员单位来源,真是群星璀璨呐!

为什么说越贴近生活的表演越容易反之古典戏剧越难。表演离我们渺远的年代,需要相对特殊的体态和声音塑造予以呈现,即所谓的话剧戏剧范儿。为何莎翁的古典戏剧永远是戏剧舞台表演难度的最顶峰,也是因为需要更为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期的舞台磨练。况且,演绎一个距离我们渺远的时空,体态语言必须要一种古典高雅有间离感的范儿,否则演古人却无古意,岂不成了cosplay了?整体来说,三国演义表演中的这种相对略显戏剧/话剧的范儿,是适度的,而且也并不是什么“过时的”、“浮夸的”东西,丝毫不过时,反倒说明演员们功底实在太“好”了,觉得过时的人是根本就没看过国内和国外的戏剧表演,觉得不符合他们审美而已。

再一个,三国和水浒不同,水浒演市井演社会演烟火气,倒是适合不那么戏剧化的表演,三国此类正剧(正剧不等于完全符合历史的剧)选择近似话剧的演法才会真正好看,特别是那种略带时空“间离”和“陌生化”的效果,一举一动,古代文士的风雅风骨风趣、耿介率真乃至狂狷邪魅就出来了。

之前好像看到知乎有一个问题问的就是为什么老三国的表演很夸张,以上就是我个人的理解。至于有些人认为这种表演方式是“梅兰芳表演体系”,我个人不太认可,这种体系在国外没什么人承认,而且本质上这种体系也就是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国际上受认可的还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格洛托夫斯基等等这些表演流派,包括斯特拉斯堡、梅耶荷德、布莱希特之类的导演理论体系。

4. 剧里的人动不动就尬笑

还别笑,我真的看到好多人提过这个问题。

一方面,这是在话剧/戏剧风格的演绎中增强戏剧性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这也是典型的对于魏晋风骨、名士风度先声之模拟。彼时哭笑皆从本心,放浪形骸。醒时高谈,醉而恸哭,生命在此恣意盛放,任性自然。阮籍不由径路、穷途而哭,刘伶惟酒是务、醉死便埋,剧中曹植等人饮酒清谈、“以舞相属”,如此风骨,令人艳羡。

5. 道具廉价,盔甲是从日本借的/从《敦煌》剧组借的,xxx不够考究,xxx错误,xxx有bug,像缝合怪等等

道具总体来说是比较考究的。小到一杯一盏一盘一卮漆椑牍检坐具便面鸠仗,大到承旋座屏等等,很多是模仿出土文物还原的,有些可以在博物馆中看到原型。整体来看考究适度同时也加入了带有一定现代气息的美化和艺术创作。

老三国的道具,像出土文物一般精美:


再举个例子,这是老三国电视剧的道具:带承旋的酒樽加酒勺,电视剧里甚至专门给了大特写(图片里的上图)。“承旋”即为三足盘,旋即镟,用做温酒之器。中图是湖南长沙颜家岭楚墓出土的狩猎纹漆樽,生动刻画了猎人勇斗野牛、老者牵狗、猎犬追鹿、凤鸟飞奔和两鹤啄食等画面,是战国时期漆器艺术的杰作。下图是“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出自邯郸张庄桥汉墓。老三国中大量道具都可以通过外形或功能推演出其所仿制文物的样貌。


前两天在b站又看到一位老师讲老三国制作的竹简极为考究,而且还把没有出土文物可以参照的卷帙也还原了,这份认真实在是难得。


老三国的服装古朴典雅,秀慧大方,也有种接近上面这些出土文物般的色泽和温润。总体来说尚可,服装组对几万套衣服进行了造旧。这有一篇讲老版服装的:老版《三国演义》和新版《三国》(电视剧)哪个好?。至于现在各种传言什么日本赞助的,借《敦煌》剧组的,那些都是越传越邪乎了,老三国就借了一台日本摄影机,另外盔甲和《敦煌》的根本不是一套(辟谣请见:94版《三国》有什么缺憾吗?

关于老三国有些服化道不那么考究的问题:

一方面有时代局限(剧组开始准备时大约89、90年左右,91年开拍),另一方面我认为还是应该多往“演戏”本身的方向去考虑考虑。老三国的盔甲估计找不到和考古文物完全一致的,毕竟拍电视剧,还是以艺术创作为主,铠甲服装也都是创作的一部分。老三国在道具方面比较还原,有时避免不了也有点瑕疵(比如剧里出现了当时还没有的笔筒),但如果真百分百考究,戏没法演了,甚至一堆台词要改,有些bug是原著本身有的,比如有些穿越的台词,再一个原著里盔甲制式也比较混乱。

评价老三国服化道舞美音乐等等问题,我始终觉得,应该先去读一读剧组专家和顾问留下的采访稿或笔记,顺着他们的逻辑去理解一下,有时不是他们没考虑到,而是为了“戏”的塑造需要舍弃一些东西:剧组服化道的主导设计思想即是“电视剧不是纪录片”,应“适度考究”,符合现代观众审美,有艺术创新,有时候为了“戏”的呈现,可以放弃一些过于考究的内容,比如封金挂印时并未选用“方寸印”,再比如刘备大婚也不是按秦汉尚玄来的,而是选择了红色。

赵庆霞老师在设计头盔时,认为发掘的汉盔像锅盖不好看,因此她设计的是一头靠秦一头靠唐的头盔,盔甲都是他们一手缝制喷镀的。至于前立看起来太日式,只能说确实有可能有参考,不过在缺乏明确幕后资料的情况下暂时存疑(唐代也有凤翅盔且明光铠也有类似的护心镜,至于阵羽织,确实更明显一些,不过不同形式的阵羽织差别也不少,有些看起来其实就是像马甲、贯头服之类的)(日本《装束要领抄》记 “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循于性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日本服饰主要学的汉唐)。

相比之下,电影《赤壁》的盔甲还原倒是蛮到位,不过整体画风不太喜欢。另外,就算说老三国的盔甲都是缝合怪,那也比汉盔复原图的效果好看些。时至今日,依然还是很遗憾,找不到一部不存在任何缝合问题的国内历史剧。就算是复原再考究的《赤壁》,依然有很多错误和缝合现象,曹兵用的槊而没有卜字戟(槊直至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才发展为主要武器),而且也出现了已经不再使用的戈和并不会使用的铜制盾牌,同时铠甲里还出现了穿越的链板甲,头盔模仿的是西汉齐王墓中出土的头盔但是甲片排列也是艺术设计过和出土实物亦差别不少。

老三国的bug确实不少,可是一点也不影响我喜欢这部剧。看看礼仪(全剧组练习了汉代礼仪尤其是跪坐。汉代一般跽坐于坐秤或坐垫或榻之上,关系较好才能坐得随意。剧里少有坐时从高处垂脚向下的),看看音乐、舞蹈(孙颖先生考证并复原编创的铜雀伎、盘鼓舞、白纻舞、踏歌舞、羽笛舞、刀牌舞、以舞相属等等),看看其他服化道进行了造旧同时精美又适度考究。剧组的认真态度还是很令人敬佩的。

看看老一辈的认真和虚心态度:


——————

以上就是我对某些常见的所谓“问题”的理解,一家之言,如有舛误,欢迎指正,欢迎交流。


user avatar   xuan-59-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哦?毛熊和鹰酱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要成真了?

加油。




  

相关话题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有哪些有趣的细节? 
  如何评价大秦帝国系列第三部《大秦帝国之崛起》? 
  哪几部宫斗剧你认为是看着最过瘾的? 
  如何评价曹操? 
  有什么奇葩的电视剧或电影? 
  国内影视圈有哪些既有演技又有颜值的演员? 
  给诸葛亮或者郭嘉30年阳寿,谁统一天下离谱? 
  如何评价《亮剑》中赵刚的扮演者何政军? 
  为什么我觉得鸠摩智超级可爱的? 
  糜家对刘备算不算恩同再造?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两次世界战争都是德国发起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发布「女生节条幅内容」后,评论区的冲突现象?





© 2024-06-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