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人类不进化出让自己在学习时分泌多巴胺的机制? 第1页

  

user avatar   han-dong-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学习真的是快乐的,要知道哪怕古人在大街上听说书也是一种学习。

但是应试的确是不那么好玩的,这就好比打游戏可以分泌多巴胺,但是你逼多数玩家按照考试的标准去打游戏,他脑子里的多巴胺似乎立刻就不够了一样。


user avatar   rou-wang-w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错了,人类为学习分泌多巴胺的机制进化的很成功。不信你看为啥这么多人喜欢玩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甚至扩大至桌面游戏(棋,牌)和大部分体育比赛。本质上都是学习,或者训练(重复学习)。

绝大部分哺乳动物都有“学习快乐”这个机制,比如猫玩线团,追激光笔,就是反复的学习训练捕捉活动物体。这就让它玩的很开心。这对于猫来说就是游戏,也就是学习。游戏的本质是“低难度和典型化的模拟现实”,它的运作机制是“认知特定信息并执行相应行为来应对模拟现实”。所以游戏即学习。

问题出在现存教育体系是个简单粗暴又过度功利化的东西。它只是塞给你一大堆信息让你试图记住,理解,并掌握它们。实际上没有大量研究人是如何接受信息的机制。早期很多科学知识的发现,都是有钱有闲的精英行为,比如研究炼金术什么的建立了化学的基础,很多出于好奇,就和玩游戏探索地下城一样。教育体系最大功劳是吧知识系统给理顺了。要说教育机制的设计,它还远未够班。

2000年左右有本畅销书叫《学习的革命》,该书认为互联网会带来学习的革命,因为互联网是个去中心化的平台,教育和学习的门槛变低了,信息资源变得极其丰富。至今为止的事实证明该书错了,庞杂无比的信息,人类无从下口,过度冗余和无用的信息占据了大量空间和通路。看看今天的知乎就是例子。

电子游戏才是学习的革命,当然它的未来还太远,而且成功概率未知。今天的游戏只有个别少数有优秀的学习模式,比如《异星工厂》,可以学到程序化和工程师思维。其他即使是优秀的游戏,也还是在重复做文学绘画电影一类的东西。

而且游戏诞生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强势时代,它过于商业化,这影响了它的发展。

本回答收录于2022知乎日历,还有很多优秀回答,大家可以留心看看哦:


user avatar   zhujiang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首先得了解多巴胺的实质是什么,以及它在我们大脑中的作用机制。

多巴胺大概是多数人最耳熟能详的神经科学术语了。 更广为流传的一个概念大概是「多巴胺是快乐物质」。这个误解导致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以为,直接往大脑里注射多巴胺,就能快乐。在知乎上搜索「多巴胺」,光是看问题就可见一斑:「人生的意义是不是就是多巴胺?」「未来人类是否会用多巴胺取代所有娱乐活动?」「大脑怎样才能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让自己开心?」如果你明白多巴胺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就不会有这样的误解了。

多巴胺的个人简历

英文名:dopamine, 缩写 DA

籍贯:大脑里有好几个区域生产多巴胺,但最主要的在基底核(basal ganglia)里。基底核里有两个区域: 黑质 (substantia nigra)和 腹侧被盖区 (ventral tegmental area),负责生产多巴胺。

常居地:黑质—> 纹状体 (striatum); 腹侧被盖区—> 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ex)


图 3 : 多巴胺在人类大脑中的分布图。黑框里的标记为产地,箭柄为通路方向,箭头则为常居地。多巴胺在大脑里有两个主要的产地,它们相对应的通路已用不同的绿色标识出来了。(图片来源:赵思家)

多巴胺的三大功能

不卖关子了,多巴胺主要有三个功能, 运动控制、行为选择和强化学习 。你可能有点懵逼,怎么感觉它们三个风马牛不相及呢?

我第一次学的时候也觉得莫名其妙。我琢磨了很久该怎么捋多巴胺的功能,改了又改,最后我决定按图索骥——从多巴胺在大脑里的实际分布来讲。

多巴胺从何而来?大脑里的绝大多数多巴胺产于一个叫基底核的中脑区域。

其中,又有两大产地:黑质 (substantia nigra)和 腹侧被盖区 (ventral tegmental area)。它们俩挨得特别近,但我们一定要将它们分开讲,因为产地决定了多巴胺的最终去处,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功能。

#额外说几句#

基底核的英文名是「Basal ganglia」。如果你对神经解剖学有一些了解的话,就会发现这个翻译不对劲。Ganglia(单数为 ganglion)的中文翻译应该是神经「节」,指的是周边神经系统的神经核团(神经核团 = 神经细胞的胞体的聚集,a cluster of neurons)。而「核」(nucleus)是指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核团。那为什么不叫基底节,而叫基底核呢?原因出在英文本身,它本身就是错的;基底核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不是周边神经系统,所以它本应该叫 basal nuclei,而不是 basal ganglia。这个错误的英语名字现在已经成为习惯,但在被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被纠正了。这种「英文错的,中文翻译反而是对的」的例子实在少见。

咱们换一种方式来解释:多巴胺是从农村进城的打工仔。这群打工仔主要来自一个省份,叫做基底核。细分一下,多巴胺的籍贯来自这个省份两个紧挨的村儿,一个叫做黑质,另一叫做腹侧被盖区。

因为一些未知原因,来自黑质的多巴胺,走不远,出村后全体都会去同省的另一个城市,叫纹状体(striatum)。去的多了,就形成了通路,这个通路被称为「黑质纹状体通路(nigrostriatal pathway)」。这群多巴胺主要就是负责自主运动的调节和控制,比如维持一个姿势或执行一个动作。

但黑质这个村儿啊,有个问题,因为一些未知原因,村上的建筑物(也就是负责生产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特别容易一片儿一片儿的受损甚至彻底坍塌(也就是细胞死亡)。这些细胞一死,人就会出现无法控制运动的现象,比如手抖、路都走不了,严重就会出现帕金森。

帕金森 是一种通常在老年人的大脑中出现的疾病,其最明显的症状对动作失去控制权,比如身体僵硬、动作迟缓、或是四肢在不动的时候出现不自主的颤抖等等。现阶段帕金森是不可治愈的,但可以减缓症状。现在最常见的帕金森治疗方式就是摄入 L-DOPA。L-DOPA 是多巴胺的一个前体。那为啥不直接摄入多巴胺呢?因为多巴胺不能经过血脑屏障,你无论是口服还是直接打入血液,都没办法进入大脑,那没啥用,但 L-DOPA 可以。这个 L-DOPA 必须长期使用,而且还有很多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治标不治本。等大脑里负责生产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大片死亡,那注入再多的 L-DOPA 都没用了。而患有帕金森的大脑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黑质里的神经细胞大片死亡,进而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里的多巴胺水平降低。

从另一个村儿——腹侧被盖区——出来的多巴胺,就走得比较远了,都要出省。绝大多数会走得特别远,去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ex),途径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和眼窝前额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这形成「中脑皮层通路」(mesocortical pathway)。走这个路子的多巴胺主要和 做决策 有关。


user avatar   xin-20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会分泌多巴胺。

1当你学习得第一的时候,那种虚荣感,会产生多巴胺。会让你更加努力学习。

2尝试解一道很难的数学题,一定独立完成不参考任何资料。这个题目越难,解题过程越痛苦,最后解开获得快乐越多。你只看答案是不会分泌多巴胺的。哈。


user avatar   mai-wen-xue-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进化成学习时自己分泌多巴胺的那些人会被诊断为不同的精神病,

例如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大脑包括几个不同的多巴胺途径,其中一个起着奖励–激励行为的主要作用。大多数类型的奖励增加多巴胺在脑中的浓度,大部分成瘾药物增加多巴胺神经元活动。其他的脑多巴胺用来参与运动控制和控制各种激素的释放。

神经系统以外,在身体的几个部分多巴胺作为局部化学信使的功能。

在血管中它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并作为血管扩张剂(在正常浓度下);

在肾脏中它增加钠和尿的排泄;

在胰脏中它减少胰岛素生产;

在消化系统中它减少胃肠蠕动和保护肠粘膜;

并在免疫系统中它减少淋巴细胞的活性。


人体是一个奇妙的系统, 单方面的打破几千年进化带来的平衡, 后果未必是您想要的。



参考: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38993/     


//////////////////////////////////////////////////////////////////////////////////



user avatar   hua-la-la-xiao-bai-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进化出了非常优秀的学习奖励机制,

但是教育成功的把学习变成了惩罚机制,

而广告娱乐游戏成功的把学习变成了上瘾机制。

当然,这里的学习包括不限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1、学习的全流程图解

我之前在专栏里面写过关于学习进化论的系列文章,其中一篇就是学习过程的图解。
这里就简单说明一下,想详细了解的可以去看专栏。

学习行为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它对生物生存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一次学习,终生受益”就是它的最大源动力。

在上面这个图里面,大脑多巴胺的奖励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

(1)新刺激引起大脑注意的时候

这是因为收集足够多的新刺激,有利于生物快速适应环境。

(2)利用模型产生积极反馈的时候

这是因为学习知识建立模型,获得了有利的结果,对生存是有长期好处的。

想详细了解作用机制的,建议阅读相关脑科学书籍,如《重塑大脑重塑人生》

2、不爱学习的负反馈

既然,大脑明明有这么完善的奖励机制,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却不爱学习?

答案也在学习全过程图解中。

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教会了我们“学习=失败、痛苦”的模型。

(1)机械的重复

重复刺激是大脑形成长期记忆不可或缺的手段。

但是,你如果一直重复一件已经做过成百上千次的事情,你的大脑就会消极怠工。

你的注意力会没法集中,你会开始犯错,你会神游物外。

最后,你会很容易疲倦,甚至感到无聊、痛苦、折磨。

大脑渴望的是新刺激,而不是重复刺激,相同刺激效果会不断衰减。

(2)利用模型产生负反馈

考试、分数、排名,学习逃不过的三个梦魇。

考试制度是一个有利于批量化生产的高效制度,却是一个对个人毫无弹性的僵化制度。

考八九十分算不算学得好?

正常来说,当然算学得好。

可是,我们有排名啊,一百分更好,一百分以上,好上加好。

只要还存在可以比较的对象,你就会有无穷的比较级。

现实中的比较还没完,想象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又在向你招手。

所以,在我们的教育制度里,学习就等同于“无穷无尽的重复刺激、无穷无尽的比较、无穷无尽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无穷无尽的挫败感”。

面对如此系统化的挫败感模型建立系统——教育系统,多巴胺又有什么用?

3、上瘾——学习奖励机制的大赢家

你多久看一次手机?

你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是多少?

据统计,79%的智能手机用户会在早晨起床后的15分钟内翻看手机。

更离谱的是,有1/3的美国人声称,他们宁肯放弃性生活,也不愿丢掉自己的手机。

是的,毫无疑问的,我们很多人都对手机上瘾了。

我们不是天生就会使用手机,我们都是手机的学习者。

可我们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对手机感到“使用手机=失败、痛苦”。

在《上瘾》这本书中,作者把上瘾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投入

触发:就是指促使你做出某种举动的诱因。触发分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

行动:意即在对某种回拨心怀期待的情况下做出的举动。为了提高人们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产品设计者重复利用了人类行为的两个基本动因:一是该行为简便易行,而是行为主体有这个主观意愿。

多变的酬赏:奖励的变数越大,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就越丰富,人会因此进入一种专注状态,大脑中负责理性与判断力的部分被抑制,而负责需要与欲望的部分被激活。

投入:当用户为某个产品提供他们的个人数据和社会资本,付出他们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时,投入即已发生。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多变的酬赏”!

刷抖音、刷知乎、刷微博、刷朋友圈,这些上瘾行为,都是“多变的酬赏”的真实写照。

比如刷抖音,这个视频有意思,这个视频没意思,这个视频有点搞笑,这个视频有点神经病。

每一次,你点击下拉,就是一个完全无法预料的全新的刺激。

每一次,你都控制不住的点击下一次。

这就是充分利用我们大脑学习奖励机制的大赢家。

4、我们应该用游戏的方式去看待学习

(1)让每次学习都有新的东西吸引你;

(2)让学习从易到难,把大目标分解成可执行的小目标;

(3)每次学习小目标的达成给予“多变的酬赏”奖励自己;

(4)减少比较对象、比较范围,增强成就感、获得感的正反馈;

虽然我想说不要和别人比较,和自己比较才是唯一有效的。

(5)把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实践的成果才是学习最大的奖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就是学习的产物,学习就是我们的本能。

如果你不爱学习,那么不是大脑的错,而是你学习的模型出了问题。




  

相关话题

  人类第一次在熟肉上加盐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许多国人认为去美国名校读本科的中国学生都只是拿钱砸出来的Offer? 
  嗅觉为什么是唯一一个不通过丘脑而直接进入大脑的感觉? 
  噬菌体到底是不是自然产物? 
  为什么人类进化出了“笑”的功能? 
  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不爱上学? 
  为什么人类向羊群“咩”羊群就会回复“咩”? 
  基因越复杂、生命周期越长的生物,进化就越慢吗? 
  为什么很多老师向学生灌输「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的观念?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 
  当孩子问「为什么动物有固定的形态,不能自主变成另一种动物的形态」要如何回答?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如此高呢?
下一个讨论
孩子坚信人死后会被细菌吃掉,不相信美好的故事,该如何与孩子谈论生命的诗意?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