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三体》获得雨果奖后,部分人以政治观点的角度来评价刘慈欣及其作品? 第1页

  

user avatar   li-gang-44-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所有可能的回答中,假设最少的就是最可信的。

我记得有人问大刘为什么他的作品倾向于集权主义,大刘的回答“很作家”:因为集权体制写起来比较好写。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无论科幻还是奇幻,里面很少能找到民主社会的场景,即便是未来,也很少是民主的、开放的,除了克拉克是个例外。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从浅层次来解释其实很简单,因为民主社会的故事没什么好讲的。科幻迷为什么都那么悲观呢?也有这个原因。再者,如果未来社会真的达到完美的境界,人所需要的一切都可以得到满足,你会愿意选择生活在那里吗?西方也有这样的作品,初看上去最完美的社会,其实往往是最可怕的、噩梦般的社会。
——《刘慈欣:现代科学让科幻失去神奇》作者:姜璐璐 来源:《环球人物》

事实上,大部分科幻小说都喜欢描述集权体制,而真正以民主体制为背景的科幻小说很少, 以下是大刘对科幻小说是政治体制的分析与理解(搞自《刘慈欣7月22日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实录——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

《基地》(Foundation Trilogy):《基地》中的社会体制是什么样的呢?它是一种古老的共和制,它不是现代的共和制,是很像古罗马时代的共和帝国的样子
《沙丘》(Dune)中的共和体制是一种中世纪一种阿拉伯的封建体制时期的一种社会体制《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中的社会体制是三分之一的原始,三分之一的共和,三分之一的封建
以上这三本书的特点在哪里呢?就是书中的社会体制均落后于他们的技术能力,这三本书中社会都具备进行远程星际航行的能力,但是他们的社会体制仍然停留在相对来说相对滞后的状态。
《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还有《雪崩》(Snow Crash),它描述了一种由大公司来控制的世界,在这种世界中国家政府要么已经消亡,要么处于一种已经不起作用的地步。
还有其他一些更奇怪的一种社会状态,比如说《时间机器》,它所描述的极端两极分化的社会,不仅存在在社会状状态、人的阶级状态上,而且存在于、表现于人的生物状态上,已经不是同一种物种了。
《美丽新世界》,它描述一种基因决定的社会,就是说人在出生以前已经通过改造基因把人的社会地位确定的。
而扎米亚京的《我们》表现了一种由数学原理来决定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按照数学原理来运行,个体与个体已经不存在了。
《1984》这本书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本书,描写了一个集权的极端状态,整个社会已经完全像是一个集权控制的机器一样。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乐观的对未来的描述,比如前苏联的一些小说,像《太空神曲》(Сильнее времени)和《星云》就描写一种比较乐观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体制
其实真正在现在想起来,把未来社会描写成对现在社会的延伸的话,我们想得到的好像只有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他所描写的未来世界这三本书却是和现在很相像,但他的重点显然不在描写这种社会而在把它作为讲故事的一种背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警示的原因。我们现在看到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他们描写的世界就像噩梦一样很恐怖,但三位作者显然是很赞成民主体制的,之所以描述出这种可怕的噩梦是为了警示我们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这种情况在整个的科幻文学中并不是主流,因为这三本书算不算是科幻小说呢,评论界其实把他们算做政治小说。
真正主流的科幻文学中,它们对各个作家所描写的社会体制并没有明显的好恶感,无所谓好,无所谓坏,未来就是这样,这就是他们普遍的态度,而我们列出来的这一大堆书,都是这种态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说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用考察一下用科幻的眼睛来看政治和社会体制的状态和形态。

什么是科幻的眼睛看政治呢?继续转大刘对《三体》中的政治倾向的描述:

  问:我来自香港。……如果民主制度是导致了一个这样灾难性的后果产生的话,其实有没有需要去捍卫它呢?
  答:您的第二个问题是说,假如说民主制度带来悲观的结局是不是还值得捍卫,这个我想在刚才的演讲中已经说明了,就是说按照科幻的眼睛来看,现在我写的理所当然的这些体制也好体系也好,还有价值观,它其实可能是随着我们这种漫长的历史进程在不断变动的。它可能缓慢地变动以适应人类当时所面临的那种体制,面临的那种自然环境,面临的那种超级灾难。我想当然在现在来说,你说的这种民主体制肯定是值得捍卫的,但是如果它变得不适应人类的生存,它需要一种新的社会体制来代替它,到那个时候它就不值得捍卫了。我想这个对于科幻的眼光来说它应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谢谢。

我们只能说,所谓的政治倾只来自于科幻作品的读者本身,当然这种倾向与作家本人有很大关系,下图是美国科幻杂志上标明的不同的科幻作家的读者的政治倾向: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越硬的科幻作家越右翼,越软的科幻作家越左翼。当然,国外的左右翼与中国的概念完全不同,左翼更激进、更偏向社会主义,右翼更保守,更强调个人自由,国家利益等等。

大刘的政治立场更倾向于那一端呢,还是让他自己去回答

维基词条中,刘慈欣被描述为“推崇共产主义、死刑,反对西方自由民主思想”。谈到自己的政治立场,刘认为,生活中,自己不左不右,作品中,“可能是左吧”。(出自《让我们仰望星空吧》(原载2011年5月3日《南方人物周刊》)

还是要强调一下,国内的“左”跟国外的那个“左”是完全不同的。

-----------------------------

个人文章专辑见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

以及个人微博号“人神共奋的李刚”


user avatar   male-s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liang-jiang-zong-d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fu-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人对这种人有个很形象的比喻:

叶公好龙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周鸿祎因「百度杀毒强制安装」在微博上向李彦宏质询? 
  如何看待「隐形贫困人口」? 
  如何看待《推背图》这本书? 
  如何看待个别台湾同胞用刘慈欣《三体》为花园口决堤洗地? 
  倪匡、刘慈欣,谁的水平更高? 
  《第九区》中导演设置外星人喜欢食用猫粮是为了影射什么吗? 
  如何评价2016感动中国人物耶鲁村官秦玥飞? 
  如何评价全国人大代表陈伟才说的「你不能占用了国家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最终又离开了培养你的国家」这个观点? 
  《三体》教给了你什么? 
  如何看待 Quora 关于中印全面战争中的部分回答收获高赞数? 

前一个讨论
26 岁女朋友因为没吃到一种蛋糕哭了,这正常吗?
下一个讨论
苏炳添跑出 9 秒 99 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