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道德,谢谢,再见。
在这类“小粉红”眼里,国家只不过是另一个偶像——“祖国才是大本命”。他们将祖国视为自己的爱豆,吹捧宣传他的优点,捍卫他的利益,当其利益受损时肆意发泄不满,对假想的敌人进行抨击。这类粉丝群体的民族主义热潮在近年来在外交领域屡屡利用,成为对外进行攻击,对内化解矛盾的绝佳武器
“国家面前无偶像”如何起源,已很难考证。但在今天,这句口号已成为各个粉丝社群间的共识。不难想象,“小粉红”不仅是在互联网文化下成长的一代,也是在娱乐文化下成长的一代。这一口号最初从韩流圈开始,而韩星粉丝社群之所以在一开始接受,并频繁使用这样的表述,是带有某种策略意味的:这一口号一方面声明了粉丝们的爱国立场,避免被民族主义者打成“哈韩脑残粉”;一方面,这也为粉丝们与涉嫌“辱华、港独、台独”艺人及时切割,提供了大义名分。
而在确认、巩固“国家面前无偶像”的正义性和真理性的过程中,大陆明星的粉丝社群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综合实力比不上韩国、欧美明星的情况下,令粉丝产生优越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变成了本土偶像的爱国精神。而大陆明星从中看到了机会,纷纷迎合这一“爱国”人设。当网络民族主义热潮与粉丝社群利益相结合,“爱国”就足以成为存在竞争关系的明星及其粉丝间相互攻击的武器。这些“利用”爱国的奇妙心理,本文将在后文进一步展开。
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围剿下,同时还有受害者的惊人沉默和知识分子的权威扫地。在娱乐圈几起事件中,即使网络上有不少同情艺人的声音,但当事人从未有一人敢站出来,用现代社会的常理,公开反驳小粉红的围剿。电视媒体与节目制作方,更是抢先下架、换角、毁约,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应对机制,与问题艺人及时切割。这进一步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助长了小粉红们肆无忌惮的嚣张气焰。
而面对指责,“小粉红”不仅迅速自我洗白,还对知识分子的“常识”说教予以反击。明确表达“爱国不该被污名化”,爱国“如吃饭喝水般自然”。另外,在这一时代,“公知”、“意见领袖”、“普世价值”等词早已被污名化,在“小粉红”的言论中,熟练用“公知”一词攻击学者,也早已成为普遍现象。究其根本是双方不在同一语境高度,小粉红们似面对敌人,精神抖擞又理直气壮,而知识分子如同鸡同鸭讲,无法“说教”更无法“启蒙”,权威扫地,毫无还手之力。
小粉红为什么爱国?这一直是很多人试图研究的问题。
人民网在舆情分析报告中指出,“小粉红” 是富有文化自信的一代,其在成长过程中享有改革开放的红利,目睹国力强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而对此前所谓西方范本不以为然,对于国家模式和发展道路认同度更高,为国家几十年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它与系统轰炸式 的“爱国主义” 宣传密不可分。常发布大量有关就业、人生哲理、成功学或心灵鸡汤的内容,并借着“中国崛起的自信”,全方位消解西方政治思想的合理性。官方抢占新媒体高地后,成为高校的学生会、社团唯一的思想资源,进而影响着多数大学生。
无论这些针对群体特质的观点合理与否,我们认为社会大环境的“信仰真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爱国能激发人的一种归属感,小粉红抱团进行一系列组织化行动,互相得到共鸣,这在原子化的当今社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国家”成了新的信仰,贩卖自尊心和安全感。“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一滥调在以此为信念的人眼中有了更实质的深刻含义。
因此,留学生中有很大部分“小粉红”群体这一新奇现象便变得不足为奇(事实上,“帝吧出征”的很大一部分参与者为留学生群体)。在普通视域下,留学生群体拥有更多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思想将更为自由。但另一方面,当他们与祖国抽离开时,他们有了更多比较现实,美化记忆的机会。“留学生更加爱国”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二,其一是出于异乡的孤独和对祖国的怀恋。他们喜欢的影视作品,文章,消息源和朋友圈都来自国内,他们完全可以持有之前的生存空间,而且由于这种虚幻和现实的对立会让他们对周遭的环境更加产生厌恶,拥有比国内更加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出于对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求,以及在外天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异乡的孤独和恐惧中,“强大祖国”成为了他们的依托。其二是他们在外看到了许多“民主的弊端”,同时怀念起祖国的好处(例如食物、移动支付、网购等)。相较之下,“客观地”产生中国的种种更加优越的心理。
区别于“小粉红”或多或少的真心,第二类群体更像是主动靠近和利用爱国主义,为自己谋取好处。相比小粉红“懵懂地被利用”,这一群体是清醒的,但因此从根本上而言更加荒谬。我整理了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是利用爱国主义“人设”。如前文所言,在国内爱国主义情绪高涨的当下,娱乐圈明星已经不可避免的要站队表态。而近来更普遍的是,一些明星从中看到了机会,主动靠近“爱国”这一标签,既是作为保护和话术,一定程度上也将其变为了吸粉的利器。
第二是“民族主义生意”。由于社交媒体的诸多特性(例如,可以即时显示点击量、点赞数、评论数等),在社交媒体上运营的各类帐号都在孜孜不倦追求更好看的数据。这些帐号既包括所谓“营销号”,也包括官方媒体。这些背景五花八门、目的各不一样的帐号,在追求“10万+”上达成了一致。在这种简单直接的导向之下,社交媒体帐号的运营者们很快发现:一些特定类别的内容是斩获10万+、100万+的利器。其中包括人人皆知的鸡汤、养生、震惊体,也包括一个重要的类别——民族主义内容。这些民族主义内容有正向和反向的两种,前者的例子是“厉害了我的国”,后者的例子则是“辱华”。这两者均能收获大量的点击、点赞、转发、评论。
第三是最令笔者警惕、且最近愈演愈烈的一个危险趋势,即以此为武器对任何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在国家主义层面进行攻击和“举报”。对外冠以“种族歧视”大名,煽动大众情绪盲目攻击;对内大量“三观警察”以“翻旧账”为策略,搜集对方过往“不爱国”的证据向上举报,试图以此使对方遭到封杀。
如果通过阶级分析,不难分析出,小粉红代表的是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小资产阶级普遍存在着对于社会变动的恐惧以及社会稳定的诉求,大国崛起的话语体系迎合了这一点。
什么是小资产阶级?这个概念,随着历史演变,越来越变得模糊。在马克思看来,
封建贵族并不是被资产阶级所推翻的、其生活条件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里日益恶化和消失的唯一阶级。中世纪的城关市民等级和小农等级是现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在工商业不很发达的国家里,这个阶级还在新兴的资产阶级身旁勉强生存着。
在现代文明已经发展的国家里,形成了一个新的小资产阶级,它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并且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重新组成。但是,这一阶级的成员经常被竞争拋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而且,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他们甚至觉察到,他们很快就会完全失去他们作为现代社会中一个独立部分的地位,在商业、工业和农业中很快就会被监工和雇员所代替。
在传统意义上的小资与现代一般理解的小资大有不同,指的就是小农、小手工业者、小店主等独立的小生产者。马克思等经典作者都是在这个意义提小资这个概念的,左派在引述经典作家对小资产阶级的评价时却常不注意这点,造成混淆。
中国的情况还不能简单这么套用。
中国情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其一是以政权为导向的官僚系统
其二、是以被官僚化的资产阶级系统
其三、是依附于以官僚化建立起来的社会,所构建起的庞大的小资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着官僚系统。
在这里,不仅粉红大量存在于小资产阶级,连公知也大量属于这个范围。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理解中国社会是一个夹生饭的状态,即经济上进行市场改革,政治上不动,这导致,经济上的恶性无法受到遏制。
这也导致了,小资产阶级出现了两种分化,一种倾向于资产阶级,构成了自由主义者。一种倾向于官僚强权,强调中性政府,强调超越于一切阶级斗争之上的政权。之所以小资产阶级有这样的特性,是因为他处于历史转化(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处于一个过渡状态的状态。为了维系小生产性,他们力图实现稳定社会的目标,即稳定压倒一切,这不仅构成了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还构成了资产阶级乃至于无产阶级在市场化运作之中的利益诉求。
这种倾向构成了所谓朴素爱国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所坚决反对的观点。
大量集中于二三四线城市,而这些城市都是工业不发达,处于城市化路途之中,也就是说,大量存在于农业向工业、第三产业转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集中状态,就是小资产阶级富余状态
但是这一点值得关注的是,90后和00后,相比于70后和80后更加偏向于小粉红,而不是自由主义者。这是有原因的。一个人的政治观点的出现,大致是从初高中时期逐步形成。
因此理解一个人的政治观点,很大程度上要回溯到这个时期。
如果我们回溯70后的初中,大致时间在80年代,他正好是中国新启蒙时期。80后的初中在90年代,90年代是中国矛盾开始累积的时期,面临的下岗职工,且宣传系统尚不发达,言论较为开放。而90后的初中则是2000-2013年左右,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遮盖了矛盾。00后的初中在2013年之后。
00后成为小粉红机率最大,就其宣传来说,最可能迎合这个时期的躁狂状态。而90后次之,但是高中之后,宣传逐步会影响他们。
许多类似的游戏,总希望用种种的道德悖论让大家对统治者产生一种错觉:原来剥削我24小时工作都是迫不得已,原来让我的孩子去冒险工作是迫不得已,原来他派我们去送死是在下一盘大棋………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感谢寒霜朋克,感谢11bit,让我们在这个游戏中明白了,其实没有什么大棋,
小人们被冻死,被饿死,被抛弃,绝望的呼喊,愤怒的抱怨,甚至怒而破坏、叛乱,
都只是因为你菜!
原来,我们本可以让我们的人民,有饭吃,不受冻,勇于探索,积极乐观,活的,像个人一样。
我们本可以做到,我们本就应该做到。
领导者们,本就应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