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知道哪些关于东北抗联的故事? 第1页

  

user avatar   dong-bei-pian-bei-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53年11月14日夜间,中南海西花厅内,周恩来总理非常生气的命令:叫王明贵过来!周总理很少这样生气,秘书蹑手蹑脚地赶紧去通知王明贵。


王明贵来到之后,总理生气地说:王明贵同志,你前天是怎么回事?


王明贵时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他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呢?


11月10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首相金日成元帅,率领代表团来华正式友好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来访的外国元首。更重要的是,中朝人民曾经并肩作战,是兄弟加战友的铁关系。


中方对此次接待工作异常重视,王明贵却捅了个大娄子。金日成刚下火车,接待人员刚刚迎上去,手还没有握上,王明贵忽地一下从边上蹿了出来,一把搂住了金日成!


边上的人都懵了,王副司令这是闹得哪一出啊!


王明贵却毫不在意,热情地搂着金日成元帅,拍着他的肩膀:老金啊,好多年不见了,知道你来我昨晚都没睡好,你胖了……


边上的人眼珠子掉了一地!更出人意料的是,金日成百感交集地握着王明贵的手:三营长啊三营长,你还活着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王明贵在新中国灿若星河的将领中几乎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但他在东北抗联时,却被日军称为“噩梦”!


1910年,王明贵生于磐石县呼兰镇一个贫农家庭,20岁时便离家到黑龙江省汤原县格金河金矿做工。 他原本希望能够改变穷困的命运,没想到的是在金矿却受到了更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1934年,王明贵毅然参加了东北人民革命军,军长是杨靖宇。


王明贵不仅打仗勇猛,更喜欢动脑子,作风彪悍而灵活。1936年,王明贵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第3师连长、第8团团长,其后成为第三路军第6军3师代师长。


王明贵将军之所以默默无闻,是因为关于他的战绩都在日本人的战史资料中。


在残酷的抗日战争中,王明贵把游击战术玩得炉火纯青,日寇的屯子和据点,被他骚扰得觉都不敢睡。


原日伪海伦汤原营林署参事北里在回忆文章《官行采伐事业和匪贼》写道:“夜晚到来的时候,不但机枪手要彻夜不眠地全心警戒,而且全体人员都把手枪放在枕头下面才能入睡……”


北里还写道:“用狞猛都不足以形容的王明贵……奉命到这里执行开发任务,我的感觉如同‘火中取栗’,这条生命随时可能像汤旺河畔的露珠般消逝”。


“狞猛”一般是用来形容史前巨兽的,由此可见王明贵的厉害之处。


王明贵经常率领部队袭击日寇的运输车。最让日寇恐惧的是1938年夏天,王明贵在一次作战中,抢了敌人的运输车之后,随手将手榴弹扔进了一辆车里,一家伙炸死了十余个鬼子军官,其中军衔最低的都是少佐。


恼羞成怒的日军重兵扫荡,王明贵早就带着队伍消失在莽莽丛林中。日军资料中写道:“匪贼的行动神出鬼没,不时发动夜袭,惨杀掠夺给我方带来巨大的损失。”


抗联所在的东北是中国抗日战场上最惨烈的所在,当年东北抗联总共有11位军长,其中7人壮烈牺牲,2人投敌,仅有2人活到了胜利。可王明贵却活得生龙活虎,他善于利用地形、战场嗅觉敏锐。


日军形容他:“到战争结束的时候,残存的“共匪”只有汤旺河的王明贵等少数,但这都是千军万马中纵横的强者,以其得意的游击战术令(日本)军无可奈何。”


能够在日军侵华“大本营”纵横自如,王明贵给日寇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原伪满林业部浜江区专员中村贞成在他的回忆文章《满铁林务区的足迹——大兴安岭》也写道:“……王明贵匪贼之横行。有他们的存在,冬天荒山的可怖为之倍增,令现场工作的人员万分紧张。”


敌人的恐惧,是对王明贵将军最高的赞赏。

1938年,抗日战争到了最艰难的时候,王明贵随第6军进入苏联境内,进行敌后游击战术训练。


1942年,随着抗日形势的变化,在苏联境内的抗联队伍进行整编,被苏联授予“远东红旗军第88旅番号”。王明贵任第3教导营营长,金日成任1营营长,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1945年,第88旅编入苏联远东军第2方面军杀回东北,与苏联红军一起对日军展开了战略决战,王明贵与金日成依依惜别。


所以,王明贵敢叫金日成老金,敢搂着他的肩膀称兄道弟。


周恩来总理了解了这段往事之后,又气又笑又有点无奈,批评了王明贵一通之后就完事了!


金日成结束了访问回国之前,声称要送给老王一个大礼。王明贵特别高兴,扳着手指头算日子。一个月之后,金日成的礼物到了:他送来了整整两车皮苹果……


王明贵拿着苹果热泪盈眶,当年他和金日成一起打仗时,经常吃不饱,他感叹:能吃上一个苹果是多么奢侈的事啊。


没想到金日成还记得当年这句话!


新中国成立后,上级让王明贵去南方工作,他却主动要求回黑龙江任职,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


王明贵将军说:这里面埋葬着患难与共壮烈牺牲的战友,我要陪着他们。


2005年6月22日,王明贵因病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5岁。在他的骨灰中,亲属捡出了十余块弹片……在场的人都泪如雨下。


user avatar   gong-qing-tuan-zhong-yang-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82年前的今天,1940年2月23日,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共产党员杨靖宇牺牲。

他在牺牲之前,曾被投敌的村民赵廷喜“劝降”,他笑着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抗联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东北抗日联军,是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的抗日武装力量之一。

当蒋介石政权还在一边“不抵抗”,一边“剿共”的时候,抗联就已经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血战了。抗联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其高级将领皆由中国共产党员担任。

十四年抗战,实际上源于九·一八事变。

就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发布了《九·一九宣言》。

《宣言》告知东三省百姓,日军已经武装占领沈阳、长春以及铁路沿线大小城市;同时揭露了日军的颠倒黑白的谎言,并告知人们日军发动事变是在“大陆政策”指导下蓄谋已久的行动;还猛烈抨击国府的“不抵抗政策”,并且指出,只有工农兵劳苦群众自己的武装军队,才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

《宣言》直接号召人民群众该实际行动起来,投身于拯救民族的斗争之中。这份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发出的第一份抗日檄文。

90年前的一支队伍

1932年春,中共满洲省委先后派共产党员杨君武与省委军委书记杨林,到吉林省磐石县发展武装力量,进行反日游击战争。在那里创建了磐石工农义勇军,后来又派杨靖宇去领导这支队伍,发展成为抗联第一军。

在东满地区,省委派童长荣任特委书记,创建了延吉、和龙、珲春和汪清等反日游击队,后来发展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

在北满和吉东地区,省委派赵尚志、冯仲云、周保中等,先后创建了巴彦、海伦、珠河、汤原、密山、宁安等许多游击队。

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到了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共编成11个军,人数达2万5千至3万人。其中第1至第7军是中共党组织直接领导武装。著名的杨靖宇司令、赵尚志司令、周保中司令,都是共产党员。

东北抗联对日伪军作战共约10余万次,歼敌18万余人,牵制日军最高峰时达到76万人。

抗联领导人中,名气最大的,是“南杨北赵”,“杨”是杨靖宇,“赵”是赵尚志。杨靖宇能力全面,得到过中共中央的肯定,并且当选过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日本人称杨靖宇为“大匪首”、“满洲治安之癌”、“了不起的代表人物”。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人,1928年他告别2岁的儿子和刚刚出生的女儿前往东北从事革命工作,从此他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党派他担任东北反日总会的领导工作,后又派他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任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不久又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他受命党中央组织东北抗日联军。

1934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联合南满16个抗日武装部队召开大会,成立东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当选总指挥。同年11月,召开中共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南满临时特委,并正式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第1军成立后,杨靖宇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原则,领导部队挫败敌人的秋季“讨伐”,迅速扩大游击区。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杨靖宇以出色的工作能力深入群众,团结东北当地义勇军武装,壮大了抗联的实力,他曾说:“东北被日本侵占了,咱们得起来救国。别看我们现在的队伍人少,慢慢就会扩大,火柴虽小,点着火以后可就无法扑灭。抗日的队伍也是由小到大,我们是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有铁的纪律,不准打骂百姓,不准动百姓一针一线,就是百姓给我们炖猪肉也不能吃。我们的目的是抗日,全东北人民都应当起来抗日,把日本侵略者打出中国去。”

在他的带领下,抗联军一次次与日军周旋,并给了试图把东北建设成侵华基地的日军以沉重打击。侵华日军把“东北抗联”列为“东边道社会治安之癌”,为了消灭杨靖宇的部队,日方调动了关东军、皇协军来围剿抗联部队。

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形势下,杨靖宇依然坚持抗战,取得了多次胜利。1937年到1938年间,杨靖宇多次带领部队摧毁日军的铁路、公路、桥梁,还解救了大量的中国劳工。

1939年秋冬季,杨靖宇组织东南满反日伪军“讨伐”作战,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由于叛徒程斌等人的出卖,日伪军破坏了杨靖宇设立的70多个密营(用来隐藏物资和武器的营地),由此杨靖宇部队进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到了1940年初,杨靖宇所部的给养完全断绝,曾经身经百战的战士们不断被分割、被打散,最后只剩下杨靖宇一人,他只身与敌周旋了五昼夜。

1940年2月22日,正月十五,饥寒交迫的杨靖宇遇上了上山砍柴的村民赵延喜等人。此时,这位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他的全身长满冻疮,脚上的棉鞋已经烂成一团,在冰天雪地的连月奔逃,他的双脚已被冻到溃烂。赵延喜劝他,日本人说只要投降就不杀头的,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敌人正四面合围,听到这样的“劝解”,杨靖宇笑了笑,声音微弱但坚定地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然而,正是这个赵延喜,出卖了杨靖宇,把杨司令的位置报告给了日军。

当赵廷喜带领大批日伪军警包围上来时,饥饿疲惫的杨靖宇突然觉察到了什么,他狮子一样跳起来。当时在场的日本人是这样描述杨靖宇的:“杨靖宇高大的身影在密林里飞奔,他手长腿长,身高近两米……跑动时双臂高高地摆过头顶,在雪地里快得难以形容。”最后,杨靖宇躲到了一棵大树下,敌人对杨靖宇进行劝降,得到的回答是杨靖宇射来的一颗颗子弹。

日本关东军留下的一段战场实录记载了杨靖宇的最后时刻:“讨伐队已经向(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他持平手中匣子枪,厉声怒斥:

“谁是抗联投降的,滚出来我有话说。”语毕,高大的身躯便仰面倒在大树旁。

日寇割下了杨靖宇的头颅,剖开了杨靖宇的尸身:他的胃肠里一粒粮食也没有,目之所及,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杨靖宇牺牲时年仅35岁,被敌人割下头颅,解剖遗体。

林海雪原中的英雄烈士

“南杨北赵”中的赵尚志,曾担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抗联第三军军长,纵横北满,神出鬼没,令日本人心惊胆战,头痛不已,称其是“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日军称他为:“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日伪军曾悬赏一万元,通缉赵尚志,叫嚣“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得一两银。”

1942年2月12日,在打入抗联内部的日本特务刘德山预谋引诱下,赵尚志率队袭击梧桐河警察署。凌晨,在离警察署两公里处,遭刘德山枪击,赵尚志腹部受贯通伤。他立即还击,打死了刘德山。敌人包围上来,他命令战士们立即转移,自己忍痛掩护,终因流血过多,在昏迷中被俘。在梧桐河警察署,他一边被抢救,一边被审讯。生命垂危的赵尚志面无惧色,大骂日伪军,最后壮烈牺牲,时年三十三岁。敌人把他的头颅割下,用飞机运到伪满新京(长春),与杨靖宇烈士的头颅放在一起。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中共党员夏云杰,汤原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夏云杰与战友们在松花江下游不断抗击日伪军的进攻,取得了一个个胜利。他身先士卒,在作战中多次负伤,享有很高的威望。中共满洲省委曾称赞汤原游击队是松花江下游地区“反日反满的唯一中心力量”。

1936年11月26日,夏云杰遭遇敌军突袭,重伤不治,时年33岁。

战友回忆“在他负伤几天后的一个夜晚,他睡醒一小觉后高兴地对我说:‘老刘,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日本人被赶跑了,我们俩骑着马,走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彩旗和鲜花……’说着说着,我看见他的泪水流满了两颊。他又说:‘老刘哇,快把参谋长冯治纲找回来吧,研究研究这个队怎么办,我恐怕是不行了,’……”11月26日,夏云杰永远地离开了这支他亲手创立起来的队伍。

杨靖宇牺牲时年35岁。

赵尚志牺牲时年34岁。

汪雅臣牺牲时年30岁。

陈翰章牺牲时年27岁。

夏云杰牺牲时年33岁。

张甲洲牺牲时年31岁。

李学福牺牲时年37岁.

李延平牺牲时年35岁。

王光宇牺牲时年27岁。

韩仁和牺牲时年28岁。

许亨植牺牲时年33岁……

在严酷的环境下,在敌人凶残的绞杀下,东北抗联遭受了几近覆灭的严重挫折。仅11个军的先后19名军长、代军长中,就有9名牺牲——杨靖宇、赵尚志、王德泰、李延平、夏云杰、陈荣久、汪亚臣、柴世荣、许亨植……坚持到抗战胜利的,只有四人。

今天,很多人难以想象抗联的生存斗争环境,东北的冬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御寒的衣物也只有破烂的棉衣,东北地广人稀,很难找到村庄和食物,冰雪覆盖大地,战士们在雪地里行走会留下清晰的足迹,茫茫雪地里生个火冒个烟也会很快被发现……

抗联战士们在深山里修密营、打游击,经常十天半个月吃不到粮食,渴了抓把雪,饿了吃些树皮、野菜、草根,空腹与敌军战斗;冬天“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夏季“湿衣溃足气喘难,蚊叮虫咬痕斑斑”。

而日本在东北部署了最精锐的关东军,到1938年,日本在东北的兵力已达8个师团,并有伪军和警察大队数万人。日伪当局以强大的兵力对抗联部队进行连续不断地“讨伐”;同时强化在城乡的法西斯统治。在城镇他们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者,摧毁抗日救国组织,严密控制人民活动;在农村他们加紧推行“集团部落”政策,把分散居住的农户强行迁到其控制的“部落”中去,实行保甲制、连坐法;在游击区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割断抗联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断绝抗联部队的给养来源,加紧经济封锁、政治诱降。在这样的情况下,抗联将士面对的,几乎是绝境。

……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那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

“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

“奋斗啊!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夜火熊熊,敌垒频惊马不前。”

“草枯金风疾,霜沾火不燃。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丛山。”

“奋斗呀!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完。”

“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这首歌叫做《露营之歌》,描写的是抗联将士的艰苦生活和顽强斗志,它的作者,是李兆麟,共产党员,东北抗联创建人,东北抗联总司令兼第三路军总指挥,第三、第六军指导员。

1934年起,李兆麟任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哈东支队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他曾与赵尚志指挥打宾州、克五常堡,与李延禄部配合袭击洼洪、攻占林口、指挥老钱柜等战斗,创建松花江下游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5月,李兆麟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总指挥,率部开展松嫩平原游击战,攻克讷河、克山、肇源等县城。《露营之歌》,描绘的就是当年抗联将士们的生活战斗场面,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李兆麟没有牺牲在抗击日寇的战场上,却倒在了蒋介石的屠刀之下,1946年,李兆麟被国民党特务以议事为名骗到水道街9号,以氰化钾茶水毒害,被刺7刀,身中8枪,时年36岁。

抗联英烈的故事是讲不完的,他们中间不光有杨靖宇、赵尚志这样的英雄领袖,还有赵一曼、田仲樵这样的女中豪杰,还有王明贵这样的传奇指战员,还有“八女投江”,还有“小孤山十二烈士”,每一个写出来,都是比电影、小说传奇百倍千倍的故事。

他们的信念,或许很简单,就是不投降、不妥协、坚持下去,为中国争一个光明的未来!就像杨靖宇说的“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就像夏云杰在梦里见到的那个美好世界——“老刘,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日本人被赶跑了,我们俩骑着马,走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彩旗和鲜花……”

在那些最令人绝望的日子里,他们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在冰雪严寒中,在饥饿和死亡面前,要面对日寇的包围扫荡,还要面对穷凶极恶的伪军和叛徒,我们如今已经无法想象,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材料做成的。

苏联有句谚语,叫做“愿这石头如人一般坚硬”,是的,共产党人是全世界最硬的那种物质。

在胜利之后,有人在黑龙江密林里发现了几颗大树,树皮被削去,上面刻着两行字,一开始树很小,字也很小。现在树长大了,字也变大了……上面写着:“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鉴往事,知来者

正义战胜了邪恶、光明战胜了黑暗、进步战胜了反动。

90年前白山黑水间人民的不屈意志,抗联将士“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精神,彰显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铸就了一段为了正义事业挑战自身极限的传奇典范。

如今,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这个世界上,仍有人重复着自己数百年来的一贯行径,炫耀武力、破坏稳定、掠夺资源。他们打着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等幌子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霸权综合症和认知障碍症,确实到了该好好治一治的时候了。

中国人民能够维护好自己的和平生活和发展权利,中华民族必将以不可阻挡的历史脚步走向伟大复兴。

——————————

执笔: @申鹏


user avatar   zhu-he-jie-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抗战中,15名抗联战士被日军重兵包围。东北抗联第二路军三师八团一连连长李海峰带领14名战士,一动不动地埋伏在用岩石、树木筑起的“雪垒”阵地后面,15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前面黑压压扑过来的敌群。

近了,已经看得见敌人的眼睛。他们号叫着,机枪吐出的火舌照亮了整个夜空,密集的子弹打在战士们面前的岩石上,冒出阵阵白烟。

战士们仍然一声不响,沉住气,等待着最佳歼敌时机。骄横跋扈的敌骑兵首先冲上了山腰,暴露在战士们的射程内。“给我打!狠狠地打!”李海峰一声令下,十几支枪一齐喷出火舌。冲在前面的日伪军人仰马翻,战斗不过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敌人丢下十几具尸体退了回去。

第二次冲锋开始了,吃了亏的敌人徒步冲锋,在机枪的掩护下向小孤山冲来。敌人的手榴弹不断地在山上爆炸,阵地上硝烟弥漫,积雪翻飞。勇士们不惧危险,沉着应战,利用有利地形坚守住了阵地。敌人一连几次冲锋都无功而返,还死伤数十名。

恼羞成怒的日伪军调来了炮兵部队,向小孤山进行疯狂的炮击。在炮火的掩护下,敌人再次从四个方向疯狂扑了上来。


李海峰把15个人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守住阵地的四个方向。敌人的炮弹不时在狭小的阵地上爆炸,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15名勇士全然不顾,奋起反击,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向敌群中打去。

李海峰一面指挥战斗,一面抱着一挺机枪,命令战士杨德才给他压子弹,狠狠地朝着冲过来的敌人猛烈射击,顿时把敌人的火力压了下去。突然,年仅18岁的战士王仁志胸部中弹,牺牲时一条腿深深地跪在雪堆里,还保持着射击的姿势,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大片积雪。

战士王发死死顶住阵地的西南方向,他发现黑压压的敌人爬上坡来,大喊一声:“敌人从南面上来了,打啊!”话音未落,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炸开,王发倒在了血泊中。

指导员班路遗和战士张全富看到王发倒下,两条枪交叉射击,形成一道火力网,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来。这时,一发炮弹飞来,炸伤了班路遗的右腿和腹部。他顾不上包扎,坚持战斗,最终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

张全富在敌人冲上来的一刹那拉响了手中的手榴弹,与数名敌人同归于尽。

魏希林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两眼冒火,抱起机关枪奋勇跃出战壕,猛烈地扫向敌群,但他也被子弹击中。排长朱雨亭抓起魏希林手中的机枪继续扫射,也不幸中弹牺牲。

这时,连长李海峰的双腿被炸断了,他命令杨德才和张凤春抬着他坚持战斗。他抱着唯一一挺机关枪,哪里有敌人冲上来,就打到哪里。

敌人更加疯狂地冲了上来,炮弹、子弹密集地倾泻在阵地上。杨德才、李才、夏魁武、陈凤山先后壮烈牺牲。机枪手李芳邻打倒几名敌人后,子弹用光了,他把机枪拆开,把零件扔进了深深的雪谷,捡起一支步枪继续射击,直到中弹牺牲。


天黑下来了,疯狂的敌人暂时停止了进攻,战场再一次恢复了宁静。

连长李海峰环顾一下阵地,只剩下五个人。三名受伤的战士守在阵地南面,张凤春一个人守在北面,李海峰自己守在西面,东面已无人防守,其他的人都牺牲了。这时候,他了解到张凤春身上还带着重要情报,就让他趁着天黑带三名伤员突围,把信件和牺牲人员的名单报给上级。

张凤春和三名伤员坚决不同意,要与连长一起战斗到底。李海峰说:“情报要紧,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能活着一个,抗日就多一份力量。敌人马上又要进攻了,我来掩护,你带他们突围。”连长把身边唯一的一支好枪送给他们,战士们眼含热泪答应了连长。

李海峰一个人卧在山顶,环顾四周,敌人的又一次进攻开始了。被打怕了的敌人小心翼翼地冲了上来。李海峰奋力投出一颗手榴弹。敌人一阵慌乱,卧倒在地。趁此时机,张凤春带领3名伤员从西、北两面滑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鬼子见没有动静,又大着胆子冲了上来。当他们看见整个阵地上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便端着枪围上来要抓活的。李海峰把手伸进怀里,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火光映红了整个山头。


小孤山一役,共击毙日伪军一百余人,重伤25人,打死敌军战马九十余匹。12名勇士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长眠在了这个浸满了他们鲜血的小山冈上。为了纪念这些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牺牲的12位英雄,后人把小孤山改为十二烈士山。让我们铭记这些永垂史册的名字吧:李海峰、班路遗、朱雨亭、魏希林、陈凤山、李芳邻、夏魁武、王仁志、张全富、杨德才、王发、李才。


user avatar   ta-shuo-52-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85年的一天,黑龙江一位退休职工去一座山上游玩,突然发现一块大石头背后有个油布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个铁盒子。


他认识些英文,只见上面印着“USA”的英文字母,觉得非同小可,就赶紧报警。


没想到,这个盒子是周保中将军的夫人、被誉为“最美女抗联战士”的王一知曾经使用过的,由此揭开了尘封已久的一段往事。


王一知1916年出生于吉林省依兰县(现属黑龙江省),

原名郭维轩,在家里排行最小。13岁时,王一知考入高小,可后来日军占领了依兰县城,王一知只得辍学。


1935年3月,王一知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反日会员为抗日部队收集情报、运送物资。根据党的指示,她考入佳木斯省立师范学校简易师范班,开展地下工作。


因为有一位同志暴露了身份,为防不测,组织上安排她到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去工作,改名为王一知。到抗联后,见到了抗联五军周保中军长,被分配到军部骑兵警卫队,开始了她的戎马生涯。


在跟随周保中南征北战的斗争生活中,两人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于1939年10月6日,在二路军总部临时驻地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周保中说,为了战争的需要,两人的婚礼保密,不能公开。并且告诉妻子,今天结婚,第二天早上自己就要出征,在 路上很可能牺牲。但是王一知却回答道:


“那你就先走一步,我会在战场上为你报仇,如果自己也牺牲了,那么两人就在九泉下相见。”


第二天早上,他正要出发,结果突然之间风雪交加。妻子笑着说:“人不留人天留人,是否等明日再出发。”


婚礼第三天,周保中就出发了。而不久后,王一知也离开了丈夫,奉命赴苏联学习军用无线电通讯技术。学成回东北后,担任抗联第二支队分遣队政治指导员兼无线电台台长。


1943年初,王一知升任无线电营政治副营长,晋升为中尉,和其他领导带领同志们经过数月寒窗苦读,全面掌握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同时,她还把技术传授给其他同志,其中就包括东北抗联第五军的副官朴英山!


1944年,朴英山带着一个小分队执行任务时,不幸与敌人遭遇,两个战友先后在执行任务时牺牲。


朴英山考虑到,自己一个人带着电台可能无法继续完成组织下达的任务,就把电台暂时地埋放在一个安全地方,准备再招收几名愿意参与到抗日军事活动中来的有志之士,并顺便将组织派遣的任务进行到底。


他将电台小心翼翼地用油纸包上,藏到密林中一块大石头后面,并用小石块埋上。检查一番后,他又做了标记,便下山了。


没想到,他被坏人算计,不幸牺牲了。


1985年,那位退休老人发现的小箱子,就是朴英山烈士所藏在那里的。


报告给公安人员后,他们迅速展开了调查。可由于年代久远,知情者大都已不在人世,所以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什么结果,只知道上面写着朴英山的名字。


这事被王一知听说了,她得知有个电台上写有“朴英山”三个字后,立马千里迢迢赶到现场亲自查看。


当揭开布包,看到那部熟悉的电台后,王一知哭得泪流满面。经过她讲述,大家才知道,这部电台是抗战时期苏军提供给抗联小部队使用的通信工具,使用者正是朴英山。


之所以王一知同志在对电台进行确认时会热泪盈眶,是因为这些电报发报方式正是当年王一知同志所教授出来的,她对密码本及电台再熟悉不过。


经过王一知同志的确认,也证实了当年朴英山同志确系被敌人所害,并在危急关头将电台保存起来了。


这部电台,长27cm,宽20cm,高10cm,外观形态基本完整,机体大部分零件已经腐蚀,有六个凸起的部件,如今被收藏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中。


1987年11月26日,党的好女儿王一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王一知去世后,朝鲜驻华大使代表金日成主席前往医院吊唁,向她致以深切的哀悼。


user avatar   jiang-bei-89-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37年深冬抗日联军秘密营地里,大家看着一个四肢完全腐烂,只剩躯干的人不停流泪,正是他拖着残破身躯助他们歼灭了300余日军。

这个人叫黄有,是个不简单的人物。

黄有出生于1899年黑龙江呼兰,从小就极具商业头脑。1920年,21岁的黄有到汤原县开垦荒地,在开垦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土地的价值,拼了命地干,先后开出了4500余亩地,成为当地有名的富人,他所在的屯,因为他的地最多,被大家称为黄有屯。

这样一个富人,却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侵略中华,侵占了东北,黄有第一时间放弃自己安稳、富足的生活,坚决参加了当地的红枪会,抗击日本侵略者。


后面看到抗日游击队缺少粮食与物资,黄有二话不说卖掉100余担粮食,牵来5匹马,10支枪,全部捐给了抗日游击队。并且不顾家人的劝阻,毅然决然正式加入了抗日队伍,成为中国共产党。


1937年冬天,黄有正在走访老乡,询问有没有战士违背群众纪律的情况。不料就在走访的时候,日军突然包围了村子,抓住了黄有。

日军命令他带路去找抗日联军的秘密劳动,想借此一举消灭抗日联军。

黄有眼睛一转,连忙点头答应,带着300余名日军离开了村子,保护了老乡们的安全。

黄有避开了游击队设在当地所有的秘密营地,带着日军在雪地里打转绕圈,足足走了四五天,进入小兴安岭东麓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他曾在这里盖了个小休息房。

当日军看到房子的时候,以为找到了营地,激动地冲了上去,结果发现房子里空无一人。日军觉得被黄有骗了,转过身来就想杀了黄有。

黄有一脸无辜地对日军说:“他们之前就在这啊,你看都这么几天了,他们走了也没能通知我,太军,这不能怪我吧。”

接着黄有装出一副狗腿子样对日军说:“太军,你们别急,我还知道他们在西沟有个秘密营地,那里肯定有游击队。”

日军一听大喜,忙让黄有带路。

夜间,日军也累了,都围着火堆睡着了。黄有一直控制住不断袭来的睡意,半夜,他悄悄爬起来,钻入熟悉的密林,直奔抗日联军的营地跑去。

为了怕被追上,黄有不顾一切地往前跑,一口气跑了30多里路里,体力实在支撑不住了,手脚也因为寒冷不听使唤。只能停下来休息,生了个火,烤了块身上仅剩的干粮,还没吃几口,直接晕倒了。

大晚上也没人经过这样偏僻的地方,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火堆没人加柴也熄灭了,黄有还是没醒来,手脚直接冻坏了。庆幸的是一个抗联小战士路过发现了他,把他背回了营地。

过了许久,黄有在营里缓缓睁开了眼睛,全身已经冻得几乎说不出话了。还是拼尽全力用微弱地声音向抗联战士们说出了经过,把敌军的地点、大概行军路线也告诉了联军。

营地领导一听这消息,马上组织了40多名战士,借助地形去偷袭日军。没有任何防备的日军当场被打死了50多人,其他的也被打散了,慌不择路逃进了深山老林里。

日军并不熟悉森林的地形,全在里面迷路了,最后直接被冻死、饿死在深山老林的雪地里,基本全军覆灭。

40人对300人,还取得了完美的胜利,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黄有带来的消息。


当营地战士们去向黄有分享胜利时,却发现黄有的四肢,因为被冻死开始溃烂。营地医疗条件有限,没有什么有效的药品,黄有的四肢就这样不停地腐烂,最后只剩下躯干。

战士们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红了眼眶,还有些年纪小的战士,直接哭出了声。


黄有忍着疼痛笑着对大家说:“没事,有你们在,我就放心了。为了抗战胜利,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就算死,我也觉得光荣,别难过了。”

也有战士想带他下山找个亲属或者老乡养伤,黄有坚决拒绝了,因为他怕自己连累了他们。

部队到了要转移的时候,离开营地时,营地领导留下了2名同志照顾他,并把整个营地所剩不多的粮食全部留给了他们。

可是这点粮食也撑不了多久,断粮之后,照顾黄有的2个战士外出找吃的,却不幸遇到敌军,惨遭杀害,只留下无法动弹的黄有一人在营地里,无人知晓。

直到第二年的3月,抗联军的参谋长再次来营地看望黄有,只见他趴在窝棚外边的一个石墩子上,已经去世很多天了。

而此时黄有年仅39岁,看到这一幕,所有人都流着泪,向黄有的遗体敬了军礼。

抗战胜利离不开无数个黄有这样的战斗英雄的牺牲,没有他们,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黄有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抗战英雄,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铭记,记住他们曾经的付出,珍惜如今的生活。


user avatar   hui-che-xiang-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17-87-11-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是现在的驱逐舰的火炮的穿深不够,怎么洗也不太可能洗的动装甲战列舰,诚然二战战列舰的主炮命中率是低,但是现在的驱逐舰薄皮大馅但凡命中一发半穿弹都可以造成重创,我觉得驱逐舰还不如靠着机动去雷击战列舰比较有把握(不让带导弹,鱼雷应该会带一些)。


user avatar   50-69-42-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是现在的驱逐舰的火炮的穿深不够,怎么洗也不太可能洗的动装甲战列舰,诚然二战战列舰的主炮命中率是低,但是现在的驱逐舰薄皮大馅但凡命中一发半穿弹都可以造成重创,我觉得驱逐舰还不如靠着机动去雷击战列舰比较有把握(不让带导弹,鱼雷应该会带一些)。




  

相关话题

  日本对东北的统治采取的是怀柔政策吗? 
  抗战时国统区和沦陷区哪个更惨? 
  如何正确理解先富带后富? 
  如何评价刘仲敬「731是防疫部队」的言论? 
  东三省以及东北四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现在来看哪个省和哪个城市前景相对好些? 
  吉林疫情爆发,对其他地区有什么影响呢? 
  现代弓箭与现代弩机对于目前的纤维织物类防弹设备(凯夫拉之类的)及钢材料头盔的杀伤能力如何? 
  如何用一句话解释日本为何侵略中国? 
  抗战时期,中统和军统谁权力大啊? 
  历史上白崇禧有哪些过人之处? 

前一个讨论
对南京大屠杀发表不当言论老师,被指疑似学术不端,真实性如何?如何判定其一稿多投等行为?
下一个讨论
有什么同人逼死官方的例子?





© 2024-05-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