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超过80岁去世的老者是喜丧?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老家那一边一般只把年龄大且死亡时没受什么罪的人的丧事,才叫喜丧。

比如我的一位姑爷爷,它是在某一年出去逛街后回家,到了客厅里说想吃饺子,然后让我姑奶奶去做。等我姑奶奶做完出来,他在椅子上坐着去世了。

除了他之外,还有很多亲戚,基本都是在突然病重一两个月内去世的,最短的也就是一星期左右。因为他们年龄已经很大,所以家人其实早有准备。但与此同时,他们走得又很快,对家人没什么拖累。这种才算是喜丧。

如果说一个老人已经瘫痪了十多年,或者去世前已经被重病缠身很久,特别是那种去世之前就花了几十万甚至于几百万医药费的,真不算是什么喜丧了。


user avatar   wang-xian-nan-da-tian-c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一定,严格意义上喜丧有三个要素:

1.寿命长

2.无疾而终死前没太受罪

3.家庭和睦人丁兴旺

肿瘤作为我国居民第二大死因,并不算平静,没有完善的镇痛治疗,病程常持续数年,能轻松让一个体面的小康中产家庭因病返贫,晚期骨转移疼痛万蚁蚀骨。

所以我一直鼓励社区临终关怀产业的发展,让一个没有治愈希望的公民无助的“拉回家等着”是社区工作的耻辱。

但是阿片类镇痛药是严格管制的药物,除非我们变成利维坦本坦,否则目前来看这个矛盾无法解决。

我国居民第一大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剧烈的疼痛能让人大汗淋漓,以前做农活的农村居民时有被发现倒在地里,因为疼痛不断抓挠胸口直到露出肋骨。

第三大死因是慢阻肺,患者在数年甚至数十年内进行性不可逆呼吸功能受限,逐渐丧失劳动能力直到自理能力,最后在清醒的状态下缓慢窒息身亡。

一直觉得出于“死者为大”的原因去对死者口下留情/尊重某些群体的行为就很迷惑。在座各位,绝大多数死的比当事人受罪多了。

死亡人人有份没啥可惋惜的,该惋惜的是壮志未酬的人死亡、拖家带口的人死亡、未来广阔的人死亡、还有身负罪孽的人死的太轻松。


user avatar   asura-3-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玩意不能光拿岁数说事儿,严格意义上得岁数够大,外加无疾而终俩条件都得满足,才能叫喜丧。

这个说法算是中国农耕文化流传下来的……呃,传统观念之一吧。

喜丧喜丧,丧的是死人,喜的是活人。

咱都知道古代生产力落后,人力支出为劳动基准线的农耕生活,是生产的主要力量。

因此,任何一个农户家庭,有一老人,确切说是一健康老人活着,是必然能在家族里头好歹打个辅助位的。

七老八十,体格再棒,下地干活肯定是不行。但在家里生灶为炊,浣洗衣裳,照顾孩童,这是绰绰有余。

家里头的劳力们,就能全副身心投入到生产里头。老人在村里大杂院给整个家族一直奶一直奶,很贴心。

这是物质方面。

精神领域呢,各位看官可别以为争房闹地,婆媳不和,青春期叛逆这些事是当代新产品。这玩意也算是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家里有个健康老人,辈分最高说话最硬,遇事能给一锤定音,免除好多家庭纷争。

所以,自古以来,只要老人健康,活到二百岁儿孙才高兴,不就是管口饭的事儿么?

但人终究有飞升内天。

活到八九十,脏器衰竭而不自知,五更鸡叫,大梦不醒,溘然而逝,含笑九泉……走的一点不给家里添麻烦。这不是喜事是神马?

该给家里贡献的,这老人比谁家长辈贡献的时间都长,堪称古代版延退代言人。

不该给儿孙添的麻烦,这老人比谁添的都少,没有上演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道德沦丧人性扭曲负能量大戏,没因为医药费给晚辈兄弟之间增半分腹诽。

太仁义了不是么?

这就叫喜丧,喜里头70%是活人感受到的各种不添堵;30%是死者自己的,毕竟直到咽气也没受一丁点罪。

这就是值得全村老小吃三天流水席庆祝的好事,丧事喜办这个词,只有用在这才显得不讽刺不戏谑。

而岁数不够就走的,没给家族发光发热到应尽的年份,算不上喜丧。

而因病去世的呢,家里谁去县城给病人抓中药,谁耽误自家地里收玉米棒子,也算不上喜丧。

而进入工业时代,喜丧的说法越来越少了。

家族被打散成碎片,以家庭的模式孤立存在,这是原因之一。

你康康多少家庭因为老人给大儿子看孩子不管二闺女家里事吵架?老人几个孩子兴许都不在一个省里上班,哪照顾的全啊?总不能让老头退休以后开始学影分身术去吧……

再者,工业时代空气水源食品安全堪忧,到不了喜丧的年纪,很多人就一身喜不起来又丧的要命的慢性病,无疾而终就是做梦。手里内点小钱都不够开药的,还喜个锤子丧。

当然,这说的都是现代社会,小民的喜丧越来越少。

更有个别老人,退休后工资顶上班的多几倍,医药费几乎全报销,因此每个月能拿出大把真金白银补贴儿女家用。

这帮人的儿女,最是不爱见喜丧。但凡老人能吊住一口气儿,活到150岁才是最好!

因此,时代不同了,大伙都看开了吧……每人都固有一死,喜或不喜,丧就在那里,来的不急不迟,它只是生命里的一个节点罢了,跟换牙变声,青春期更年期等等,并无二致。


user avatar   liu-li-ping-57-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太外公,也就是我外公的爸爸,过世时,实岁107,虚岁108。五代同堂。

老家福建。我们的说法是:年龄到80,且无病无灾地去世,叫喜丧。

这两个条件,只要一个没达到,在送葬和丧宴这两件要事上就会有很多讲究或忌讳,甚至有的老弱病残尽量不参加。

喜丧则完全相反,它虽是白事,却和红喜事一样,送葬和喜丧宴两个环节无忌讳,所以亲朋好友,哪怕仅仅相识的,住附近一千米内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并且乐于参加。

所以画面是:送葬队伍老长老长,且不限制白色衣服,也不需要哭泣,敲锣打鼓的,欢送完之后,主家给每位送葬人一条红色手绳,戴上,去酒店喝喜丧宴,吃完回家红色手绳戴七天。一是辟邪,二是沾喜气,希望自家老人以后也能无病无灾。

太外公,过世时,实岁107,虚岁108。秋季的一天,他和往常一样早睡早起,早上天蒙蒙亮,起床,食材洗好装盘备用,等他儿子也就是我八十多岁的外公起床做早点。

然后他到门口院子里,打几杆枣子。这枣树是他19岁和我太外婆结婚那年亲手种下的,这几十年数次搬家,他都移栽,包括和物业沟通,移到小区楼前。

打了一把枣子,洗好装一碟,又泡一壶茶,躺阳台摇摇椅上晒太阳,晃啊晃,茶水冒着热气,晨曦晒在他全白的头发眉毛和胡子上,微微一点笑意带着安详……

这是那个秋天的周末,我睡了懒觉,八点多起床后看到的画面,他就那么过世了,像题主说的,真的是仙逝。

后续送葬,喜丧宴就是按上面提到的风俗办的,好多人,几十人的小家族,送葬的却来了两千多人,大部分完全不认识,乐呵呵的也来随喜一个红包,就为吃一碗喜丧饭,喝一杯喜丧酒,求一个无病无灾长寿仙逝的美好愿望。

记得那天酒店工作人员也是手忙脚乱,马不停蹄的做饭做菜,人数完全意料之外。后面也没有酒店那些讲究了,完全自然转变成家宴风格。很热闹也有些杂乱。大堂,宽走道,电梯口,全摆宴席不够,还把酒店门前停车场征用做露天宴席。车全挪到地下停车场,密密麻麻,堵了两天,找不到车。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家爷爷是绝对的喜丧。

爷爷高寿105左右(长到他自己都记不清楚了),无痛无病,自然老去。

我爸爸辈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环境,生孩子都比较晚,大概25岁生,所以100年只有四世同堂,但最大的重孙子已经交了稳定女朋友。

爷爷真的是一天一天老去,到最后的最后没有力气就离开了。这长长的过程我们全家都很熟悉,因为爷爷老了之后,基本每家人都会常去看他,特别是最后的几个月,基本每天都会去看他。(我奶奶,外婆去世时也一样。)

爷爷100岁后每天都还要出门种地,他种的菜都比别人的大,比别人的好,大夏天顶着大太阳种地,然后回家说头晕,我们总说他这太阳年轻人晒了也头晕,但他总听不进去的。爷爷平常也没病没痛,偶尔有点感冒,吃点药就好了那种。一辈子也不会享受,就喜欢干活。幸得老了,条件好了,自从奶奶去世后他想通了很多,愿意跟着出去玩了,也带着他去了不少地方的。

爷爷过了100岁,我们随时都做好心理准备的,每次我爸妈临时给我打电话,我都很紧张。最后的2个月,我爷爷没力气起来了,都是家里人帮忙起来在门口坐坐晒晒太阳。爷爷真正去世时家人基本都在身边,他望着门口说:有2个白胡子老头来带他走了,他要跟他们走了。

后来给他办了大灵,大家都说是喜丧,我们心里有难过,但更多的是感慨,感慨爷爷这100多年的生活阅历见闻,都在这一刻消散了……但这一屋子的孝子孝孙,良好家风是也有和祖先们留下的最好的遗产~

道士说爷爷飞升成仙了,这些我们都相信,也都相信祖先会庇佑后人。但祖先教我们:自己的幸福需要自己努力创造。

这是祖先们用一辈子教会我们的道理,只要我们还记得他们,他们就不会消失。


user avatar   mei-tian-du-dian-gu-shi-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92岁了,算喜丧啊。”这话像一记重拳打在我的胸口我疼得喘不上气。
我的阿婆走了,可这些人说她的死是喜事,喜丧。
我愤怒得一掌拍在桌子上,“人间怎么会有喜丧?我阿婆走了,死了,在你们眼里这难道是件喜事?!”


“那我祝你们家家有喜,天天有喜!”

我跳起身,将酒泼在地上。大厅中的觥筹交错停下来了,每个人用看疯子的眼神看着我。

老妈一把拽住我,正要赔不是,我一掌拍在桌子上,木头反弹了力量,就像狠狠打在我脸上的耳光。

我的胳膊又疼又麻,开口时嗓音荒腔走板。我觉得脸边热乎乎的,一抹全是泪。

“人间怎么会有喜丧?我阿婆走了,死了,在你们眼里这难道是件喜事?!”

桌前的人面面相觑,筷子停在半空,他们的表情尴尬却又不置可否。老妈将我拉开,叹着气给我擦眼泪。

片刻的尴尬后,大厅里的氛围再次被挑了起来。

一片祥和,一片宁静,一片欢愉,每个人都享受着阿婆葬礼带来的快乐。

我躲在老妈身后,眼泪自己停下来了,我哭不出来,埋着头狠狠扒拉着碗里的饭。

阿公给我递上来个鸡腿,我抬头,他勉强对我笑了笑。

“囡囡,你阿婆在的时候唯一记得的事儿,就是你爱吃鸡腿。”

我盯着那鸡腿发愣,忽然狠狠一巴掌抽在自己脸上。

他们都惊呆了。只有我知道为什么,只有被挂在墙上的阿婆知道为什么。

1

阿婆是浙江人。她父亲曾经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再娶后,后妈对她冷漠,把她丢在教会学校里万事大吉。

阿婆年轻时性子刚烈,不愿被人看轻,连床被子也不肯从家里拿。那时冬天太冷了,她冷得睡不着,干脆起来在操场跑圈,跑到累极,回去倒头就睡,便不用顾忌寒冷。即使这样她也没向后妈低头。

阿婆曾教育我,人活一世,争的就是一口气,气在人就在,气没了,人也没了。

我阿公是从陕西走出来的农村小子,他天赋极高,过目不忘,没有半点基础的情况下在部队里只用了两年就精通俄语。

两人相遇后没多久便结了婚,听老妈说,阿婆那时长得非常清秀,阿公害怕被她瞧不上,只敢用俄语写信给她,写一点藏一点,不敢挑明了说话。

比如:小姐今天的月亮真好,我在外面看了半天风景。

比如:小姐我今日分了三个白面馒头,待会儿给你带去。

比如:小姐今天的蚊蝇太多,你可好好关上蚊帐。

他的每一句话都无关风月,可每一句话都透着欢喜。

阿婆被阿公的浪漫打动,不顾家里反对,毅然决然地跟着他南下,到了这个小城。

生儿育女,赡养老人,很快过了半生。

阿婆四十多岁时,阿公的父母过世了。阿婆陪着阿公千里迢迢赶回北方,奔丧的路上受了风寒,加上常年操持家务,身体太弱,中了风。后来虽然治好了,可半边身子落下了病根,必须拄着拐杖走路。她的左手无法顺开,像观音的莲花指一下,中指和拇指始终合在一起。

年幼的我不懂事,经常学阿婆的手势,告诉大人这样好看。老妈骂了我几次无果,阿婆倒笑嘻嘻地摸着我的头说没关系。

我是家里的老幺,舅舅和姨妈各有一子一女,都比我大。阿婆最疼我,叫我囡囡,给我买糖,说我生得最像她,鼻子像,嘴巴像,脾气也像。有她在,老妈老爸别想说我一个字不好,要说了,我哭着到她面前告一状,阿婆能拄着拐杖从一楼爬上七楼,颠颠地骂上几个小时替我出头。

别人都说我阿婆凶,在这个院子里生活了半辈子的人没几个没和她吵过架的。阿公也是,但阿公属于被单方面吊打的那一种。

可即使性子最好的阿公都骂过我,只有阿婆从没在我面前有过一丝一毫的脾气。

阿婆是语言学家,从我记事开始,阿婆就教我读书认字。三岁唐诗四岁宋词,然后就是各种语法结构。

我学得头疼,在炎炎夏日撑着眼皮听窗外蝉鸣鸟叫,回过头来,阿婆依旧一脸宠溺,将刚才被我忽略的话一次次重复。

阿婆不会做饭,只会淘米。

记忆里从上学开始,每天中午阿公会在大院门口等我,带我回家,桌上放着阿婆用那只观音手一点点淘出来的新鲜米饭,还有她每天盯着阿公给我买回来的各式鸡腿。

我狼吞虎咽地在她面前撕扯鸡腿,她会笑眯眯地摸着我的头发,要我吃慢些,吃多些,长高一些。

我从小就喜欢吃鸡腿,有次生病,我躺在床上,听说医生掰着我的嘴给我灌药,又被我全部吐出来。

待我九死一生,阿婆衣不解带守在我的床前,一遍遍给我换着毛巾。后来我醒了,阿婆哭了。

我第一次看到她哭,从前只有她把别人骂哭的份儿。我笑着说,阿婆,我要吃鸡腿。

她一边抹泪一边说好,从此这个习惯就记下来了,风雨无阻。

可那时我真不懂事,我觉得阿婆很笨,不会做饭,也不会家务。我觉得阿公很可怜,要兼顾家里内外大小所有的事情,还要被阿婆指使,受阿婆的责骂。

直到很大了,再回头,我才一点点想清楚。阿婆中过风,她没力气做事,她无法控制自己的肢体。她每天要将米盆子塞进观音手,卡在胸口,保持平衡后,再勾着腰一点点地筛选。平常人淘洗那些米可能只需要十分钟。但阿婆能花上几个小时。

我每天吃着她花几个小时淘出来的米,无知无觉,从未说声谢谢。

2

中考后我考进了省重点高中,离开了小城。那天阿婆到门口送我,阳光晴好,她的背佝偻着,拄着已经有些斑驳的拐杖,远远地对我挥手。

我没敢回头看。

汽车带着轰鸣和汽油味,载着我的青春奔驰而去。一晃三年,每年我回家两次,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阿婆也越发衰老了。她像所有步入晚年的老人一样开始畏惧生命的流逝,这种畏惧迫使一向高傲的她四处寻找所谓的保健良药。

那时大院里不知从哪儿流行起了一种“细菌酒”,把不知名的细菌培养在酒精中,每天三顿,一顿一杯,就饭喝下去。

阿婆信了,不顾全家的反对,买了两瓶所谓的“细菌酒”放在台子上喝。没喝几次,阿婆病倒了,上吐下泻。等她好过来后,大家明显地发现她的记忆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她说话开始有些颠三倒四了,时常会叫错家人的名字。

这些征兆没引起我们的警觉,每个人都以为是“细菌酒”的后遗症,只要注意调养,应该就能好起来。

然而阿婆好不起来了。

我高三那年,高考前夕,阿婆出事了。

我在学校,老妈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打进我当时还是绿屏的摩托罗拉手机里。

阿婆在厨房里摔了一跤,左腿的股骨头摔坏了。

舅舅和阿公连夜把阿婆送进医院,她开始持续发烧,说胡话。腿上的疼痛促使她像魔怔了似的发脾气,摔了老妈送去的饭盒,医生给的药瓶,还掀了自己的被子。

她三次被送进手术室,又三次因为体温过高而被推出来。

老妈受不了了,在电话里忍不住地哭。我跟老师请假后连夜买了车票回家,奔赴医院。在病房里,我看见阿婆畏畏缩缩地蜷在被子里,眼睛木讷无神,嘴里喃喃地不知念叨着什么。可当她见着我,忽然又笑,笑嘻嘻地问,你是谁家的小孩呀?我的脑子嗡一下响了。

阿婆在我心里是强悍的,是拄着拐杖都能护我周全的。她气焰嚣张,气势如虹,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敢和她正面对抗。她不该是现在这个光景。

后来在诊断中,医生告诉老妈,阿婆得了阿尔茨海默,通俗点说,老年痴呆。

她开始失语、失忆和失认,幻觉越来越多地侵蚀她的记忆,世界仿佛与她为敌。她没了正常人的思维和逻辑,在梦境中,好像每个人都对她提刀霍霍。

她首先不记得的是我表哥,然后是表姐、舅舅、老爸、姨妈姨爹。偶尔,她也不记得我妈。

唯一能够认出来的是阿公,可阿公在她眼里也成了一个心怀不轨的男人。

阿婆那场病在医院折腾了半年之久。

她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需要靠人力帮着解决一切生理问题。老妈因为长时间的看护心力交瘁,还患上了网球肘,胳膊再也不能负重。

那时候,阿婆一共换了三个病房,每次都是因为半夜突如其来的尖叫,害得临床的病人纷纷投诉。

她的精神越差,她的身体就越好。她能用最大的嗓门咒骂医生,将他们呈上来的一切仪器丢出门外。

我远远地站在门口看着她,老妈的头发白了,她的模样憔悴又痛苦。

我不知该如何是好,阿婆的每一餐饭,每一次检查都是对亲人体力和耐力的极大考验。

如同度劫。

后来阿婆终于安上了金属替代骨头,而我也考上了更远的大学。她的行动越发不便了,阿公一个人没法照应,给她请了保姆,二十四小时看护。

阿婆咒骂保姆,觉得那女人想要鸠占鹊巢,又时刻怀疑阿公的用心,说出的话语刻薄恶毒,让他难堪。除此之外,阿婆一晚上起夜数十次,有的时候她好像只是为了折磨身边这个看护人员,让其疲乏,就不能再想办法加害于她。

保姆气不过,也累不动,辞职了好几个。

阿婆的身体就在这样的癔症中愈发损耗。她也开始渐渐不认识阿公了。可她偶尔还认得我。

我回家,她在饭桌上,双手捧着碗,脖子上围着给小婴儿吃饭用的围兜,口水糊在嘴角,她会用手抓着鸡腿,颤巍巍地放进我的碗里。

我离开家时,她会发老大的脾气,直到保姆同意,请人把她背下楼。

她坐在轮椅上,守在楼梯口死死地看着我的背影。我不敢回头,人潮往后而我往前,逃命一般与她所在的城市背道而驰。

她的目光是唯一牵绊我的东西,可那目光中,我的影子也仅存一缕残像。

我很害怕,哪天要是阿婆连我也不认识了,该怎么办?

我该怎么办,该怎么面对她?

我在大学每次接到老妈的电话,除了安慰她,心里想得更多的,竟是何时才是尽头。

大三时,我开始准备考研。阿婆再次摔倒了。

这次是因为保姆,她趁着老妈不在,将自己家里所有的亲戚叫到阿婆家常住,名曰照顾。阿公从不会反驳别人的要求,忍着气答应了。阿婆骂不出话,心里气恼,结果这么一挣扎,又从床上摔了下去。

这次断的是右边的股骨头。

送进医院时是凌晨,老妈赶回家,和保姆指着鼻子对骂。阿婆躺在病床上,所有的医生和病人们看着他们的模样窃窃私语,我站在老妈身边,难堪得想要找条地缝钻进去。

我回头看着阿婆,她的表情一如既往的木讷,眼珠连动也不动。老妈的头上多了很多白发,她的身材弱小,因为熬夜而嗓音沙哑,双目通红。

她是个读书人,现在却要她做这样的粗鲁事。

我心疼极了,这种心疼又转化为对阿婆的怨恨。

家庭的不幸仿佛都来自于她,她要是走了就好了。

这次进医院的经历和上次如出一辙。阿婆不听医生的话,不吃药,不打针。尖叫,摔东西,挣扎,癫狂。

病房里每个人都厌恶她,老妈又挨个向他们道歉。

阿婆已经不认识阿公了。世界是陌生而凶险的,是扭曲且光怪陆离的。她活在恐惧中,日复一日,消耗自己,消耗别人。

阿婆的一切让我深刻体会到为什么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因为每一餐饭和每一次的排泄都避无可避。

假期来临,我回家。我去了医院看望她。听说她和医生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拒绝一切检查,拒绝起床,拒绝用药。

有人靠近,她会撕咬,连老妈都想到了放弃,只能呆呆地坐在她的床边,喃喃自语:“妈,我该怎么办?”

我回去时,几个护士正围在阿婆的床前。她们的语气并不友善,每天的辛苦和拉锯战早已让她们失去了耐心。

我盯着阿婆,胸腔中的咆哮反复回滚着,病房里臭不可闻。我听他们说,阿婆拉在了床上,却还是不愿意别人接近。

那气息冲进我的大脑。我慢慢靠近她,她盯着我。忽然,很奇怪地,她的眼神从戒备,一点点又变得安静,从安静,变得喜悦。

在我走到她床边时,她忽然开口了。

“囡囡,吃鸡腿。”

我怔住了,她如枯木一样的手忽然从被子里探出来,死死地抓在我的胳膊上。她的手指上还沾着自己捂在被子里的排泄物。

紧接着,她拉开被子,得意地从里面掏出一个早已经坏掉的鸡腿,递到我跟前,鸡腿几乎戳在我的嘴唇上。

“囡囡,吃。”

那是几天前,隔壁床病号饭里的东西,她看到了,趁人家不注意,偷过来了。

我如遭雷劈,猛地跳起,转身就跑。

一种长期闷在胸腔里的痛苦让我跌跌撞撞地冲出门去,几乎摔倒在楼梯下。

阿婆早不认识我了,她认识的囡囡已经长大了,大得会嫌弃她了。我不明白,她是那么骄傲的人,是骄傲得宁可冻死也不接受后妈嗟来之食的女人,为什么会给我偷鸡腿?

我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我觉得她丧失了所有的尊严和体面,我觉得她活得生不如死。

人生太艰难了,活着不值得。

3

大病之后,阿婆丧失了一切元气和记忆。她像一具空壳般被带回了家,躺在床上,听人安排。

后来又过了五年,她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工作了,在远离家乡的城市里。

我不想回去,也不敢回去。我离她远远的,只要不看到她,就不用回忆起小时候的夏天,她弯着腰坐在小板凳上,用观音手困难地给我淘米做饭的背影。

后来我又一次见到她。她太瘦了,下牙掉光了,上牙因缺乏阻挡,畸形地一直生长,长得离谱。她蜷缩在被子里,没有人再和她说话。因为她已经听不懂了。

年轻时候的蚊帐、月光还有白面馒头早已消失在记忆的沟壑中。她只是活着,就像行尸走肉。

我回来,带着自己要结婚的消息。

我来到她的床前,握着她的手。我不会忘记那个夜晚,我终于能够直视她的双眼,看着她傻笑着流出口水的模样,轻轻地和她说话的夜晚。

我说:“阿婆,我知道你已经不记得我了,对不起,我没能照顾你。我要结婚了,可我不敢把他带回家来,我害怕他看到你会嫌弃我。”

我说:“阿婆,我觉得你活得太痛苦了,你也让全家活得太痛苦了。阿公,我妈,舅舅,还有所有人。”

我说:“阿婆,你还有什么舍不得放不下的事?这个人间已经和你没关系了,有时候我在想,你是不是走了会比较好。”

我说着就哭,我知道她听不懂。她的目光直勾勾地看着前方,她已经很久没有和人互动过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敢大逆不道地说出这样的话来。我把脸埋在她的手里,我知道自己还怨她什么。

我怨这个一直宠着我想着我的人,为什么会因为一场病就忘记了我?

三天后,我回去结了婚。我给阿公传了结婚照,他笑得合不拢嘴。

再三天,阿婆走了,因为服用了过量的安定。她是在睡梦里走的,正好92岁。清早舅舅第一个发现了这事儿,通知大家之后,很快收拾了她的衣服,把她送进了太平间,免去了别的检查。

老妈在电话里叹着气告诉我,阿婆肯定又发疯了,所以才会拿了一瓶的安定,一口气吃下去。

她说,走了也好,走了是解脱。可她还是难过。

我呆呆地挂上了电话,窗外有杜鹃含血横啼,我打了个冷战,抬起头看出去。

我觉得阿婆在遥远的地方,拄着拐杖看着我。

被我这么一闹,宾客们提前离开了。酒席草草收场,我留下来给阿婆守夜。

阿公说这样也好,阿婆生前最疼我,我留下来陪她,她心里安乐,也好走完最后一程。可我知道不是这样的。

我是罪人,我杀死了自己的阿婆。

家里本来是不想给阿婆办酒的,可因为她是高寿过世,想来沾喜气的人太多,认识的,不认识的,亲戚,远方的三姑奶奶她二舅外甥,楼市口外卖菜的阿华都来撺掇,阿公也就答应了。

每个人说着差不多的节哀顺变的话,拿了阿婆的寿碗,端着在席中端坐,吃得尽兴。

阿公坐在阿婆的像下发呆,像被抽走了所有的精气神。老妈的眼睛红彤彤的,倒没流泪。只是在我走过去时拉着我的手,低低叹着气开口。

“唉,以后我没妈了。”

我的鼻子疼得厉害,仰着脑袋拼命往回吸那些酸溜溜的液体。身后的宴席热闹极了,在我家乡,老人走时来送的人越多越热闹,老人就走得越安心。

我抬头看着阿婆的黑白照片,她的双目呆滞,时光从她如空洞的眼中经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我不敢看得太久,我怕她怪我。

我跟在老妈身边一桌桌敬酒,然后挨着阿公坐在最里面的饭桌上,盯着猪肘子发愣。

身边传来一个声音。

“92岁了,算喜丧啊。”

那话像一记重拳打在我的胸口,我的鼻翼扇动着,呼出的气息都带腥的血味。我疼得喘不上气。

我的阿婆走了,带着我所有记忆里的甜味和酸涩,带着我最后最恶毒的话语,毫无尊严地走了。可这些人说她的死是喜事,喜丧。

我愤怒得想要杀人,可我知道,这愤怒的源头指向的其实是我自己。

我跪在灵堂里,等一切安静了,我一个响头磕在地上,脑子里震得晕晕乎乎的。

我没敢告诉任何人。

那天晚上,我让阿婆去死的话,阿婆听懂了。

可为什么她明明什么都不听,谁都不认识了,偏偏这句话就听进去了。

是因为这句话是我说的吗?是你最疼的小孙女的要求吗?是因为从小到大,你一定一定会满足我所有的要求吗?

我疼得说不出话,只能一个响头接一个响头磕在地上,那声音就像当年远行前,阿婆拄在人行道上,急匆匆追着我出来的拐杖声,哐哐地响。

一只手拍在我的肩膀上。我回头,阿公站在月光中,光影衬得他苍白又瘦弱。他的模样非常憔悴,非常慈祥。

我跪在阿公面前打了自己一个耳光。阿公蹲下身,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他在我的耳边开口。

“囡囡,那天晚上你的话我都听到了。没关系,阿公和阿婆都会原谅你,你不要怕。”

说着他从怀里摸出一个红包递给我。上面歪歪斜斜,写了个囡字。

那是阿婆的字。

阿公告诉我,阿婆知道我要结婚,给我包了红包,还用观音手写了我的名字。

那一刻我张着嘴,将那红包攥在手心里,像狗一样发出了干嚎的声响。

作者| 香无


user avatar   xian-hua-man-lo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的。我外婆去世九十九,我们算虚岁的,再过几个月就是一百岁了。当时吃酒席的时候,很多人都装点米饭回去,给家里人吃,说是长命饭,沾点长命气!

前段时间,有个一百零四岁的老人去世,给每个客人都准备了米饭,让带回去。

换个角度讲,这个年纪的老人去世,对老人和亲人,都是一种解脱


user avatar   wei-xiao-12-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古代人均寿命低的情况下,80岁以后死亡的老人发丧就是喜丧,现在可能要一百岁了吧。总之就是年龄越大、越老,就越符合喜丧的标准。

人们把孩子幼时死亡称之为殇,而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耳顺,六十知天命,七十古稀。

到了八十那就是真正的高寿之人了,因此即使是这个时候死亡,那也是一件喜事。

届时出殡时无须哭天抢地的嚎哭不止,而是要面带微笑,吹吹打打。因为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凡是够格喜丧之人,大多数是极为善良之辈。他们生前好事做多了,才会寿终正寝,毫无痛苦的死去。这种人通常子孙满堂且无忧无虑。

我国自古以来,各种礼节就极其繁琐,丧葬也不例外。而喜丧又和传统丧葬不同,喜丧的带孝人,在先人下葬之后,即可正常除服。孝子孝女在百天内均可正常理发,也可正常婚配,无需禁忌。而喜丧带孝也颇为不同,普通的葬礼只能配带白色孝布,但是喜丧可以配红色。而在众多带孝人中,又最重孙子辈的孝布,要在孙子辈分的红孝布基础上,再添设黄孝布。

因为是喜丧,所以有很多人会拿一些供果回家,因为据说吃了喜丧的供果可以延年益寿,消除灾难。而喜丧的孝布也会被偷,据说喜丧的孝布,拿回家给未满12虚岁的孩童做衣服,可保佑孩童健康茁壮成长。喜丧的标准其实很高,要求人活到八十岁以上且正常死亡,而且要有子孙后代,如果没有,还够不上喜丧。

在云南参加过喜丧,云南这边的风俗,老人去世了,出嫁的姑娘会牵一头羊,而嫁到的那一个村子很多人都会跟着一起去吃席。我也是这样去参加的,这个老人有5个女儿,我估计当天去的人差不多有四五百人。

除了请了那种乡村表演的一支乐队,还有一群彝族的小姑娘,小伙唱歌跳舞,场面十分热闹。参加过的人一定会印象深刻。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爷爷走的时候,离百岁差一年左右。

2020年年末,家人来电说爷爷神志不清,可能没有多少时日了,接到电话第二天就请假了一周,回家。回家几天后,爷爷就在一个凌晨走了,爸爸可能感觉不太对叫醒了我们全家,喊了两声,回音渐弱直至没有回音平静的走了。说实话,以前想过亲人离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痛苦和不能接受,但真的看到爷爷离世,却并没有很大的悲痛。他这个年纪,以及这一生,走的时候没有顽疾缠身,没有受子女的怨气,儿孙皆在身旁陪他走完最后一段路,除了没吃过山珍海味,没出过省。其它的真的,我怕我将来需要面对这一天的时候未必能有他这样的境地。

爷爷年轻时受过苦,太祖父离世早,太祖母带着爷爷远嫁,在继父家又有了小弟,小的时候为了读书求着继父上学,因为穷没有钱,继父不允许,只能央着太祖母答应做完农活后可以去私塾旁听,也是私塾的老先生好,同意他在窗外边看着跟着学。即便是这样的条件下爷爷仍然学会了认字写字,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也靠着自己的这点勤奋努力,成年后又回到老家娶到了我奶奶,当上了那个时候的书记。退休后就在家学着做篾匠,做些竹背篓,竹框,捞鱼捞虾的竹框等补贴家用。吃过旧社会的苦,可能才知道新社会的好,那个时代的人可能真的太正直太铁面无私,当上书记的他即没给同乡带来多少好处,也没给自家人亲戚带来利益,吃的住的比有些富裕的邻居也比不了,所以我小的时候,周边一些五六十岁的人会戏谑的称他"老书记",而和他同龄的人或长辈虽然也称他是“老书记”但那种感觉,真的很不同。我小的时候喜欢和爷爷奶奶睡,他们会把我夹在晚上的时候给我拉脚,说这样可以长得更高些,那时候喜欢玩qiang,爷爷就会给我买假的玩具q,想吃的糖果,赶集时也会给我带上,讲真那时候真的对我是有求必应吧。现在回忆起这些,泪水就在眼框里打转儿。

爸妈年轻的时候总是吵架,可能因为我爸是爷爷老来得子的原因,多少总会护着我爸,即使错的更多的是父亲这边。我也感恩我妈,即使当年和我爸吵架,爷爷处事不公,奶奶也不给我妈说话,面对爷爷奶奶说过很多狠话,但真的需要她的时候,鞍前马后,照顾爷爷奶奶,真的还是认真尽责付出。爷爷不喜欢吃辣,年老的时候喜欢吃肉,因此我妈就会单独给他炒一个荤菜,天天如此。想想我其他女邻居面对自己的公公婆婆,我妈做得真的没什么说的,她也是刀子嘴豆腐心,嘴里硬,但心里其实软得很。

可能跟他常年劳作有关,年纪渐长,身体倒还硬朗,除了耳朵有些背,眼神没以前好,一直胃口尚佳,吃喝拉撒都能自己解决也不需要父母担心。一直到离世前一周,也没让父母除饮食之外做过其它的照顾。年纪渐长的时候,我们除了要求他戒烟和少外出有要求,其它的真没有过多的限制,也是农村和他年纪相仿的人越来越少,在世的长辈又住的较远往来不便,在家的时候就是在家晒太阳或者坐在自己做的椅子上休息。在我们孙辈看来,这样已经很好,回家的时候长者在,给老人家倒倒洗脚洗脸水,问个早晚,亲者的回应,已经很知足。只是从今而后,这个人在也不会出现在生活里,可能在梦里,再过些岁月,可能梦里的印象也会逐渐远离。

按我们那的习俗,亲人过世后的第一个新年是要给逝去的亲人上坟的,疫情的原因春节没有回家,清明一定回。

仅以此文,惦念长辈,感恩父母。


user avatar   qing-yi-64-73-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年前到呼吸科会诊碰到了一个大爷,九十二岁,已经算是长寿了,一辈子没生过什么大病,因为感冒,在家躺了七天,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是很严重的肺部感染了。

家里挺富裕,请了专门护工,家人也在旁边陪伴,也算家庭美满幸福。

住院两个月期间,一直要回家,两个月后出院,家里支持治疗,老人执意回家。回家后一周就走了。(老人感染很严重,需要持续支持治疗,在院治疗,多活几年还是可以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到了这个岁数,老人们通常关心的不是求生,他们更是把死亡当成一种归宿,没有任何的不安和负担。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不受折磨,不给家人留下负担,看着家庭美满,儿孙满堂,安安静静的离去就是最辛福的。

喜丧更多的是一种祝福。

愿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海归设计师将废旧乡村学校改成养老院?哪些适老化设计能从本质上提升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 
  如何看待老年人被智能手机”抛弃“?数字化时代下,如何保护和激励老年人不沦为“难民”? 
  如何看待上海为独居老人装智能水表, 12 小时不走字自动报警? 
  为什么现在有的年轻人对老年人充满恶意? 
  如何评价印度出现的最长寿老人? 
  为什么我感觉新加坡相当一部分老人晚年很凄惨? 
  父亲去世,婚后该不该和母亲一起生活? 
  老年人给你们讲过哪些牛逼经历?剧情是否符合逻辑? 
  有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庭都是怎么过来的? 
  子女将高龄老人送进养老院是感恩还是不孝? 

前一个讨论
解放军为什么能够赢得解放战争?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学术论文要用很长的篇幅来描述一个用日常语言可能寥寥数语就能解释的问题?





© 2025-01-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