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刚毕业就月薪过万,是种怎样的体验? 第1页

  

user avatar   luo-chen-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缺钱,也存不下钱。

就酱。


user avatar   chen-fan-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二、三线城市,如果刚毕业就月薪过万,大部分人的状态就是绝对的稳定


我虽毕业已久,但经常为公司的新员工上课,所以还是有资格回答这题的

我曾经在武汉工作,2013年跳槽至东北某省会城市一老牌国企。因地处偏僻的原因,整体待遇在行业内绝对领先,不会轻易裁人。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前六个月会被安排进入车间实习,加上加班费税前基本过万。工作前三年每年工资还会有一次大涨,三年后收入稳定,除非职务晋升。相比本地不到4000元的平均月收入,已经是高得有点离谱了。


对于我身边新入职大学生来说,稳定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生活上追求稳定

本地房价在6000-8000左右,公司为员工购房提供了优惠政策,应届毕业生工作2—3年就可以有车有房。

单身员工非常抢手,但凡是长相还行,身高凑合,家庭完整,很多闲来无事的老员工总是会不遗余力地帮忙牵线。工作2年时,还处在单身状态的已经很少。


2、心理上趋于稳定

9月,我曾经在我的培训课上做过几次调查问卷,其中有一道题目是询问:30岁以后是应该追求梦想还是稳定工作。刚好2013,2014,2015届各有40名左右学员上课,从这三个班的问卷来看,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选择稳定的人越来越多。2013届的学员们甚至老气横秋地嘲笑学弟学妹们too young too naïve。可是,他们忘了,自己不过也才是工作过2年,22-27岁的员工而已,就已然老态龙钟、看淡一切。不觉得是种悲哀吗?

大部分一线城市的大学生刚工作时的心态是:我要努力提升能力,升职加薪

可是他们刚工作时的心态是:我要赶紧买房买车,赶紧找对象,赶紧结婚生子。

因为他们的起始薪酬真的很高

所以很多员工即使想跳槽,也不得不顾及收入降低所带来的打击。所以大部分人稳定地呆在一个地方,做着一份细分到不行的工作,离职率低得惊人。即使公司的前景已经不太美妙。能力不见提升,思维日渐僵化。几年过去,很多当年远不如自己的同学靠着努力奋斗,工资已经超过自己,自己还在原地踏步,空留羡慕之情,只是已经走不动了。


因为收入很高,所以在应该奋斗的年纪,背负了沉重的物质成本(房子、车子)和社会关系成本(家人、朋友),把大部分精力用来维持着稳定的生活。


因为收入很高,而且不会有裁员压力,所以在理应不断学习,拓宽视野的年纪,每天思考如何在职场中明哲保身,溜须拍马,经营人脉,从事副业


有时,真的会觉得很为他们可惜,因为公司招募的员工全是985,211人才,如果在一线城市奋斗几年,也会有很出色的前景。但是却因为一份起始收入不错的工作迟迟走不出舒适区。


能拥有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自然是很好,但是在收入高的时候追求过分的稳定则有悖于当代年轻人的生存法则。因为人生的千万条,多出去走走,在世界里策马奔腾,生活会精彩得很多。


以上


user avatar   xiaoyuzh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04-2008 年的这段时间,大学本科就业的「鄙视链」的顶点已经从早先的「四大」(指普华永道、德勤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到后来的外企(指 P&G、壳牌、Mars 这些国际化的消费型企业)的管理培训生,来到了「投行」。其中标志性的事件,应该是证监会在 2004 年 12 月批准了高盛集团在中国组建合资的投资银行,也就是后来的「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进入中国不久后,以高盛、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外资大型投行们就开始实行了所谓「Global Pay」的薪资制度。也就是,不管你驻扎在哪个城市——伦敦、纽约、香港还是北京—— front office(前台部门,基本上指直接创造收入的部门,比如 IBD、Trading 等等)的 entry level (指刚一进入公司的入门级职位)的年薪都是基本一致的。在那个年代,这个数字大概是 8 万美金左右。

于是,在拿到 offer 的时刻,一个之前月生活费只有七八百块钱的普通大学生(那个年代真的够花啦),就一跃成为了每个月可以挣 4-5 万人民币的职业金领——这还只是基本工资。如果你对那个「黄金时代」有所了解的话,当其他行业还在探索「十三薪」或者「十五薪」的奖金制度的时候,投行在年底就可以发出睥睨众生的 12-36 个月的奖金来——具体数额视当个年度整个公司和你个人的表现而定。所以,如果你来自于一个普通家庭,大学毕业进入投行工作,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小型的「阶级跃迁」。

当年外资投行对员工「血统」的执着程度人尽皆知,不管是在美国英国还是中国,每年毕业进入投行的学生一定都来自于全国最好的大学。美国的常春藤+斯坦福+MIT 是标配,在中国一度只有「清北复交」的学生有资格入选。这个状况直到 2008 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 iPhone 引领的第二波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使得很多名校学生转战硅谷和互联网行业之后,才有所改变。时至今日,硅谷能给毕业生 10-15 万美金年薪+期权的公司已经比比皆是,弄得华尔街的老牌金主们也纷纷开始提高基本工资和减少员工加班的举动,不过这是后话了。

对于这些学生来讲,这是一次实实在在的,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绝佳实例。中国的高考难度人尽皆知,能考入清华北大的都不是等闲之辈,而投行每年又只在这几所学校遴选那么几个可怜的名额......最终能进去的,无一不是机遇、实力和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终究,寒窗十数载,算是有了一个非常完满的结果。所以这些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教育的拥护者。阶级的跃迁、生活环境的改变、人脉圈子的升级,让「知识改变命运」的逻辑深深地镌刻在了 TA 们的心里。当然,这个逻辑在当今中国是否仍然成立,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突如其来」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还带来了其他事情上的一些冲击。大学时候一个学期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几千块钱买的一台相机,工作之后一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上三台。这种「挣钱 >> 存钱」的财务观念,也会伴随这个人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TA 们相信:如果你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期待,就应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而不是攒钱到天荒地老,然后有一天发现,该做的事没有做,存的钱好像也不值钱了。投资自己永远是最重要的。

然后,你自然开始尝试一些「符合自身阶级」的事情:登山、潜水、冲浪或者不太低 buy-in 的德州扑克......直至你发现哪个好像都不真正喜欢。工作提供了高级餐厅和五星级酒店的出入权,让你又习惯于将生活维持在某个水准之上。想起描写次贷危机的电影《Margin Call》里饰演 Sam 的凯文·斯派西说:(为什么赚这么多钱还不够?)...因为我真的很缺钱啊。要交好多房子的房产税、老婆要购物、孩子要上私立学校......

另外,当你得到了远超社会平均水平的回报时,心里总会隐隐有个声音是:「我真的有这么好么?我真的配得上别人付给我的报酬么?这样的状态能持续么?」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 imposter syndrome (冒充者综合症)说得就是这个现象。如果你在高盛,别人自然高看你一头,而如果离开了呢? 「狐假虎威」的阴影会一直如影随形,直至你离开的一刻。

所有这些东西,都无形中推高了 TA 们选择的机会成本。在这个行业里,我看过太多并不开心,但又无法离开的人们。Ayn Rand 说,自由的定义是「To ask nothing. To expect nothing. To depend on nothing.」(无所求、无所待、无所依)。当无法舍弃太多的时候,你就失去了自由。

最终,一切又回到了那个著名的斯坦福 MBA 的面试题: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and why?


user avatar   wang-da-ke-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突然才想到,我居然也是符合这个条件的,所谓的刚毕业就税后过万。

要说什么体验,只能说,如今想起来,竟然恍如隔世。

我是08年毕业的,当年的我们,谁也没有想到我们见证的是很多行业多年的最顶峰,甚至有可能是最后的辉煌。

那一年,石油的价格冲到了150美元一桶,大家都认为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只会越来越贵。

那一年,上海政府在夏天会不厌其烦地播出节约用电的警示,工厂还会轮流停工保障居民用电。

那一年,中国拿着满手的美元全世界到处买矿买资源,必和必拓淡水河谷这种拗口的名字连菜场大妈都听到烂熟。

整个中国就是个大工地。到处是项目,到都在建工程,石油,电力,煤炭,钢铁,造船……全部在扩建,全部供不应求。

我是学机械的,我们专业每个学生手里都是好几个offer,虽然工资和IT什么相比并不高,但差距并不大。

还记得当时的三一重工,号称工程机械界的华为,在各个学校开宣讲会,一次就同时录取几十人,在企业宣传上,甚至在员工薪酬上都有大手笔向华为看齐的野心。三一的老板梁稳根,一度也是中国的首富。

当时的制造业,给人感觉是前途还算光明。有一些岗位当时工资不那么高,大家也都相信以后“老了就值钱了”。

而我自己,则在好几个offer里面选择了某个业内一流的外企。

就在入职转正后没多久,领导跑过来告诉我:现在美国项目更缺人,你赶紧准备准备,去美国总部报道,支援美国项目。

去了后我才知道,原来不止是中国,整个世界都是一片欣欣向荣。

一百五十美元一桶的石油,客户赚的盆满钵满,给我们的项目经费也是极其优厚的,只有一个要求:快!快设计,快建造,快产出。加班费,两倍!去美国的机票住宿,报销!租车吃饭公司包了每天还给零花钱。

我同事曾经打趣说,你要是在某某机场大喊一句:我会做有限元!会立马窜出来好几个公司的HR把你绑票走再给你双倍工资。

就这样,我每个月打到卡里的人民币收入就超过了一万,还不包括美元收入。

你要问我当时什么感受?这么说吧,我从来没有像那个时候一样,感觉天是那么的蓝。

我是五线小镇出来的贫困学生,读书时穿的最好的衣服是真维斯,到美国后给自己买了好几条一直觉得只有富二代才穿得起李维斯。除此之外,还陆续装备上了Tommy的衬衫,Clarks的鞋,IBM的笔记本电脑,自己都觉得自己奋斗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和当年的同学一起喝咖啡了。是的,我在美国喝了人生第一杯星巴克,还在沃尔玛买了好多哈根达斯冰激凌放在冰箱,因为我记得安妮宝贝笔下的美女曾经在出租车上捧着哈根达斯流下激动的泪。

那时我们工作中讨论的是墨西哥湾的石油,是澳大利亚的铁矿,或者是非洲的铜。我们和美国人,印度人,新加坡人,菲律宾人一起合作,一起在地图上指指点点,觉得全世界都等着我们去开发,觉得只要我们努力,我们的未来会远比今天更美。

周末的时候我们在酒店的温水游泳池游泳,在庭院里BBQ,或者干脆就开着车去一个远方的城市。

几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有男有女,开着车,唱着歌,行驶在宽阔无人的高速路上,空气极好,头顶是蓝天白云,身边是碧海金沙……

我本以为,我们会一直这样,就这样唱着歌一路驰骋向前。

然后,九月份,我们在电视里看到雷曼倒闭了。

再后来,石油一路下跌。

我们每天盯着电视看石油走势。因为60美元一桶,是我们项目的成本线。

后来到了40美元。

客户选择了中止项目,无限期中止。

我们回国。

然后不止是石油,所有的大宗商品都噼里啪啦往下掉。

后面通用汽车也破产了。

工程机械开始卖不掉了,当年大手笔招人的企业,后面是大手笔裁人。

挣扎了半年,公司的业务还是没有气色,客户们基本中止了所有的项目。公司决定把两年内经验的人全部裁掉。

我是其中一个。

失业的感觉不想多说了,懂的人自然懂。至今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看了一部电影,日本的《入殓师》,真的是好电影,对失业中的我给了很大的鼓励。

然后,感谢后面的四万亿,我重新有了工作。但,以前的那种心态,再也回不去了。

如今2016年,又是新一轮的去产能,感觉又是一个轮回。

哦,我的第一个东家,那个在我入职时雄心勃勃要在几年内把中国分公司人数扩张到多少多少人的行业巨头企业,在两个月前彻底关闭了整个中国办公室,遣散了所有的人。

前几天,我在我现领导的桌子上看到了几份简历,其中有我以前师傅的。40多岁的人了,技术大拿,应聘一个比较初级的岗位。现公司的HR觉得这样的人才来做这个岗位有点over-qualify了,觉得估计做不长,就没要。

想到几年前他开车带着我去沃尔玛,去奥特莱斯,去环球影城,想到他专心给他女儿挑芭比娃娃的样子,再想想他现在的处境,我有点难过。

可能,那样的黄金时代再也回不来了。

当年的那些意气风发,无忧无虑的年轻人们,现在都已年过三十,结婚生子。可能在行业的寒冬里谨小慎微地保存着自己一份饭碗,也可能已经壮士断腕出去寻找一片新的天地。

希望我的那些同伴们一切都好。

我有点想他们。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user avatar   wei-mi-1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如题主所述,到了大学之后,基本上那种过于浅显的科普书籍的吸引力就不大了,什么天空的蓝,树叶的绿和太阳的七彩,蜂窝和雪花的六角形这种原理都很简单,给中学生看还差不多。一些有趣的实验什么的,基本上能做的实验都太简单了,有趣的实验都做不了。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物理学当中依然显得有趣的,当属天文宇宙相关的理论了。思考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所存在的空间和时间本质是什么,这些东西不管多大岁数都不会显得幼稚无聊吧。

1. 入门书籍,首推《时间简史》。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入门,虽然可能会觉得太简单了,但是趣味性还是有的。

2. 入门视频,我印象最深的是“从一维空间到十维空间”。这个稍微难懂一些,貌似也有一些错误(?),不过物理的乐趣不就是烧脑吗。

3. 入门网站,维基百科……我不是开玩笑,诸如弦论啊,大爆炸理论啊,费米悖论啊,单纯看维基百科就足以让人感慨宇宙真奇妙了。而且从一个词条开始顺着感兴趣的方向一个个点进去,绝对能让人受益匪浅。




  

相关话题

  好大学对未来很重要么? 
  统计学是不是数学? 
  看完新闻《辽宁舰改造致 15 人牺牲》是种怎样的体验? 
  为什么大学没有职业规划这门课程? 
  女生会跆拳道是种怎样的体验? 
  物理系哪个专业前景较好? 
  打入敌人内部是一种什么感觉? 
  银行职位和各职位的工作内容有哪些? 
  经济学与金融学有什么区别? 
  什么样的能量才能支撑一个人走过人生的低谷和迷茫?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微软 CEO 纳德拉说「收购诺基亚是失败的」?
下一个讨论
周杰伦和薛之谦巅峰时谁更火,为什么?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