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查资料时发现周成王已经迁都洛邑了,也就是成周。为什么平王东迁去的地方也是洛邑,他们什么时候迁回镐京的? 第1页

  

user avatar   luzhou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回答乐死我了。

第二名还好说,最起码尚且在学术领域之内。

第三名叫什么?用媒体?你以为是流量偶像比谁咖位大了?媒体本身就不是专业研究的人,随便引用资料还少见?公侯伯子男学术界都讨论多少年了,也没看媒体不用啊。

还拿着知网的论文嘲讽,我觉得宁歇着吧,照照自己吧,知网是查论文的地方,不是发论文的地方,知网就负责汇总而已。

————————————————

宗周,周,蒡京,犬丘,甭管怎么算,都在关中,跑不到洛阳去。

和洛阳有关系的,成周,南郑。南郑还是竹书纪年的说法。

金文目前可知,宗周,周,蒡京加一块就百余件青铜器了,成周也就几十件。

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论证结束。

——————————————

还是把结论放在开头吧,西周史两(多)京制,成周是西周的一个京,略低于以周原丰镐一带的京城团,但是具体到是否低于宗周、低于周等单个都城,难以定论,但肯定不高于。至于迁都,个人认为,极大概率不存在。

本来没什么可争论的东西,在 @月半微 的发挥之下,仿佛成了我们在故意贬低成周。那么这位仁兄水平到底有什么强大的论据?

哦,竹书记年,哦,考工记,哦,周礼注疏,哦,史记三家注。

然后跟我说,以上这些内容形成了相互佐证。

这不废话吗?这几本书来回来去捣鼓就那点文字资料可不最后能相互佐证嘛。大哥,2021年了,研究上古史竟然还依靠文字互证,王国维那个年代都知道用甲骨文了啊!进化一下吧。

1、先说竹书记年,这玩意记住一句话就行,竹书记年对西周的认识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对西周的认识,不是西周本身就这样。话句话说,竹书记年里面西周奇葩的两京,是魏国人认为的两京,具体是不是呢?

不知道。因为金文里面周的国都一大把,周,宗周,丰京,镐京,蒡京,成周,郑,还有穆王的犬丘。

而你所引用的竹书记年,首先是残本,换句话说,你怎么知道全本的竹书记年没有关于丰镐或者宗周大会诸侯的纪录?其次,竹书记年是魏国的史书,离着洛阳近,史料采集也更容易,这方面的偏差能不考虑?再者,战国到西周差着好几百年了,西周的中央官制到了春秋的记载都能走畸了,诸侯朝会记错位置也不是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

至于什么“三十年,有兔舞于镐京”,这叫荒废,这叫荒废,这叫荒废……

按这个逻辑,檿弧箕服是不是代表弓矢自己会动?清华简说有人做梦生了个猪,就是真生了头猪?

这明显是个纬谶之说,跟镐京是不是荒凉有半毛钱关系?镐京就是如日中天,照样也能这么写。

这里插一句,九鼎存不存在还两说了。

并且,因为周,宗周,丰京,蒡京,犬丘,郑的存在,即便是镐京真的荒废,也不代表西周曾经迁都成周。

2、杨宽的认为:

成周是周王朝统治四方的中心 529页
成周建成后,东西两都并立···但是在具体的政治作用上,东都却比西都重要的多。因为成周正是四方的中心,对于四方诸侯以及周围的夷狄部族的事,都必须由成周的中央政权机构来管理。543页
成周成为征收四方贡赋的中心,粮食财务积储中心,从而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544页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一点应该是杨宽先生去世的早,有些东西来不及更新了。虽然我手头没有西周史这本书,但是料想也应该是继承唐兰、郭沫若的观点,认为周=成周而得出的结论。关于这一问题,已经有很多人给出解答,在此不再赘言。只给出结论:周极大概率不是成周,而是另有所指,位置就在周原或附近。

3、周宏伟先生的论文提到的镐京等,这一问题我的资料到了,看完了再更新。

关于周到底是哪里,虽然具体位置还有一些争议,但是大体可以确定在周原或者丰镐那一带,总之跑不了多远,这是毫无争议的。宗周是哪也不好说,但不是成周也没有什么争议。

至于丰镐是否是宗周,争议颇多,但是周宏伟的论据实在有问题。

首先,周宏伟认为宫室与墓葬相连不符合国都的地位,但是这个观点主观性很强,并且殷墟的宫室与陵墓似也不远,难道据此可以说殷墟也不是国都吗?

并且,近年有扩张指出,丰是城邑里面套着族邑,族邑按规矩自行规划,这种套娃式布局显然可以解释一部分原因了。

其次,周宏伟认为丰镐遗址不符合考工记所记载。说实话我是不清楚为什么周宏伟这种级别的人会犯这种错误。

众所周知,考工记是春秋末期齐国的书,里面关于周朝国都的记载,到底是西周的还是东周还是都不是只是齐国人自己琢磨的,谁能说的清楚?不加任何考辩就直接引用,大丈夫?

事实上近年来的论文指出,考工记是春秋时期对周朝国都理想化的产物,不能直接用作标准。

至于镐京不大的问题,当时的国都也都不算大,更何况镐京旁边还有丰京。

故而,周宏伟关系遗址非丰镐的观点,是不太站的住脚的。

4、周成王迁都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何尊的唯王初迁宅于成周。

迁宅的迁怎么解释,以及断句怎么断,这一问题学术界讨论颇多,我从后世的金文的角度再说两句。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成周确实是都城,这个没什么问题。但是为什么后世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在关中地区?

当然可以说后来又迁回去了,但是根据金文,康王时期就已经回去了,昭王时期尚且有能力伐楚,可见康王时期周朝不可能到了坐不住成周,要回老家的地步。而废了大力气的成周常住了仅一代(可能还不到)就回老家常住了,显然怎么也说不通。

事实上我在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作者认为成王迁成周并非自愿,而是迫于武王和周公的压力。

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虽然比较震撼,却也能解释不少问题,比如洛诰里成王多番推辞,召公不高兴,三监叛乱,周公奔楚,成王或康王迁回宗周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以上的讨论建立在迁宅=迁都的基础上。

但是迁宅真的等同于迁都吗?

目前似乎并没有周武王营建镐京,周文王营建丰京刚刚建成后的金文,不知道是否也是使用了迁宅之语,不过周人很可能并不认为迁都了。

李峰等人认为,西周初年不存在严格的都城界限。而金文也多少有点这个意思。

如鸣士卿尊称王在新邑。与王在宗周王在周用法相同,可见周人眼中,宗周周成周差不太多,所以我觉得,与其说迁宅是迁都,不如说迁宅是迁居,成王迁居到成周,因为这是成周第一次成为周天子办公地点,也是周成王第一次常住成周,所以被称为初迁宅。等下一次视作与宗周等类似,只称在成周。

也就是说,个人认为,初迁宅于成周,不是迁都于成周,而是成周落成,成王迁居成周并常住一段时间以示成周为都城。等时间差不多了就回老家,此后需要的时候再来。


user avatar   mingjun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查得资料都是以常年垄断经营的百度古都吧为网络舆论阵地的,常年泡在贬西抬洛话题下的部分攻击性、侮辱性、造假性极强的洛阳一带网友和水军提供的。学界何时承认迁都了?

古都吧这几个西黑简直逗笑,陕西卫视承认个“宅兹中国”就叫迁都?洛阳是当时中间那个国,就是首都了?那“考卜维王,宅是镐京”,就又迁都了呗?合着“宅”字成了迁都?古文新解啊!

周成王时期营建了成周,周成王也在成周驻留了一段不短得时间,但怎么就周成王迁都了?这种谎言十几年如一日的在网上传播,甚至前两天我的评论区有河南网友直接说宗周是岐周的,真不知道这种地方主义下的谎言“教育”与谎言“传播”的黑流量什么时候是个头。

关于这些西周历史,故意混淆视听,黑西安的说法有几个,我做个梳理:

1、西周铭文成周多于宗周,所以周成王迁都到成周洛阳了?

西周铭文成周多于宗周,这个说法不成立。详细解释可见:

西周后期是不是统治重心转向成周,洛邑重要性取代宗周? - 徐成的回答 - 知乎

这位知友不是陕西或河南的,是知乎上研读商周历史和考古资料的达人,我直接贴他最后的结论:

在全部剔除之后,我们发现,王在宗周器共计20件,成周器共计19件,王在宗周的数量高于王在成周。
1. 从金文材料来看,西周时期并没有出现迁都洛邑以及宗周退为次一级宗邑的现象,宗周至少和成周一样重要;
2. 并没有出现天子在西周中晚期活动集中于成周的迹象,实际上终西周之世,天子在宗周都非常活跃;
3. 认为所有在大室活动的册命都属于成周的说法站不住脚;
4. 宗周的功能仍然重要,诸侯觐见天子基本集中在宗周,天子任命公一级的卿士亦在宗周,同时天子大庙也在宗周;而成周的军事功能更强,并成为西周的手工业中心。

2、西周铭文里没出现过镐京,所以周成王迁都到成周洛阳了?

西周后期是不是统治重心转向成周,洛邑重要性取代宗周? - 猫眼的回答 - 知乎

这个是西安知友的回答。但相关结论和出处,各家学者的观点,都是有详尽出处说明的。这是西安知友里对西周大部头学术著作和资料有大量研读的。根据他的梳理,总结来说:

之所以铭文不出现镐京,是因为丰镐两京在铭文中是以“宗周”出现,“成周”对应的“宗周”,不是“镐京”。按我的理解,“镐京”对应得应该是“洛邑”。

但文中还给出了学界的另一种说法,即蒡京就是镐京。这是考古学界的一个分歧,考古得出的主流推断,蒡京是紧挨在镐京城旁边的一座新的都城。也就是说,丰京、镐京、蒡京,是三座紧邻在一起的都城,是周王丰镐京畿不断扩张延伸得新城池。所以按两种说法,蒡京与镐京,要么都是丰镐一带的城池,要么是一座城市。

另外,根据上边引用两位知友的讲解,学界可以确定“周”指的是周原,也就是关中地区的宝鸡岐山。

如果把铭文中出现的蒡京和宗周都算上,该文给出的结论是:

原周(歧周)有65次之多,其次为丰镐(包括宗周与蒡京),有48次,再次为成周,有17次。

所以这条也是迷惑人。但有些人传播错误信息,用虚假消息抬一个贬一个,混淆视听,迷惑大众,可谓孜孜不倦。

3、西安建城史很晚,到西周才建城,所以镐京只是一个过渡?

西安从6000多年前的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到5000-4000多年前的杨官寨遗址,都有发现规模巨大的史前城址。但之后对应的夏商时期,西安地区确实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城址遗迹。

但不发现不代表没有,后来就发现了。

2013年,也是在丰镐一代的斗门镇太平村发现了一个规模很大的4000多到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的城址。但是当时只是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勘探。到了2020年,西安在这里修斗门水库,把太平村整体拆迁后,这座太平遗址才正式进入大规模考古发掘阶段。当然,现在考古披露得信息仍然很少,但大致也就是这两年,相关考古成果和学术成果肯定会陆续发布。

太平遗址,正好填补了西安建城史。这座城池的规模,按面积看,保底也是诸侯国都。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西安并没有长期的城市历史断代,周文王其实也是在之前这个现在仍然很神秘的关中中部势力的城址上,继承性的建立了周丰京。不存在什么西安只是周人由西向东的过渡跳板之说。

4、丰镐遗址发现的西周墓葬不多?

一共才2000多座,数量是洛阳现在发现的西周墓葬的6倍。

5、丰镐的西周墓葬等级不高?

其中井叔墓,是姜太公的儿子井叔家族墓...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丰镐的全国最大西周墓葬区,出土的这些一车四驾,虽然不比洛阳的东周天子驾六,但这是西周的墓,不是东周的。东周时期,连秦公、秦王都无视天子,以“驾六”为礼了。

但西周发现的驾四已经是重卿级别了,这还不能说明丰镐是王京,是都城性质?还要多高?天子?不树不封的西周王陵,全国至今都还没发现过一座。这已经是西周时期,所能发现得王畿地区等级最高的墓葬了。

6、洛阳成周遗址发现了青铜作坊遗址,丰镐没有青铜作坊,所以丰镐不是都城?

这个就叫偷换概念。考古上尚未发现,不代表没有。就像前边的太平遗址一样,在2013年发现这里存在一个夏商时期的城址前,就是考古尚未发现西安有大规模的夏商时期城池,但不代表就不存在。2013年以后发现了,就证明是存在的。

2015年底,陕西考古所在丰镐花园村一处遗址中已经发现9件保存完好的青铜器制作工具,包括一把铜刻刀、一个铜削刀和几件铜锥。尤其是铜刻刀,长18厘米,一端尖锐,另一端有两面有刃,同类器具只在河南安阳商代殷墟铸铜作坊遗址内出土过,可能用于刻画陶范纹饰,代表当时最高科技水平的制铜工艺。

这次发现制铜工具在镐京考古史上属于首次发现,其中一些青铜工具在其他的西周铸铜作坊遗址从未发现。虽然这次还没能明确镐京铸铜作坊的具体位置,但考古人员推断应该就在这处遗址附近区域。考古已经证实镐京是有铸铜手工业的,只是暂时没有确定具体位置,找到遗址。现在那边还有很多村子的,说不定在哪个村民自己院子底下,暂时发现不了。但不代表没有。相反,从出土的专业工具以及规格来看,镐京是有青铜作坊的。

7、丰镐考古八十年,什么都没发现,没出土什么文物?

蚕纹方鼎叔、□父鼎、环带纹鼎、善父吉父鼎、吴王姬鼎、太师小子簋、伯簋、伯百父盘、孟簋、伯庸父盉、双耳铜杯、勾连雷纹大鼎...

还有多友鼎,279字铭文。

几百件丰镐青铜器,这是普通的低级别西周城邑就可以随便出土的?

丰镐还出土过西周甲骨文和骨刻符...

8、丰镐发现的居民遗址全是土窑洞,所以不可能是王都,成周才是?

这些是丰镐遗址居址发掘。别看丰镐遗址发现的居民遗址很多是深窑、浅窑和地穴式,那毕竟是普通百姓的居址。那个时代的很多普通人就是住这种房屋。歧周也发现有这类居址遗迹。在西安这种几千年都是宫室禁苑的破坏下,一般的有基址的房屋也难保存下。而且列表里也标明了,丰镐遗址也是发现多处居民房屋基址的。城市中分化的有穷人富人而已。

但成周考古发现的居址有哪些呢?

  • 1、因为就没找到城址具体位置,所以根本就没发现几处房屋基址。
  • 2、仅有的在洛阳老城东关泰山庙发现的仅有的西周居址遗迹,如下,两个土窑,一个半地穴...洛阳的居址考古,不仅数量上比歧周与丰镐相差很远,而且在质量上,可以说是百分百土窑或地穴。
  • 3、具有浓厚殷民风格。也就是说,西周之处,商周民族融合完成之前,这里主要是商族人居住,不是周族人,在当时来说和周王不是同一民族,是印证史料中描述,成周城主要为监视殷商遗民的证据之一。
  • 4、发现活祭,人牲现象。这些是殷人陋习。
遗址内的房屋基址,具有浓厚的殷民风格房屋基址位于铸铜作坊遗址的东部,共有3座,时代各不相同,分别为西周早期的F3、西周中期前段的F2和西周中期后段的F1。形制上,F3为长方形深窖式,F2为长方形浅窖式,F1为椭圆形半地穴式,并内有炉灶遗迹。值得注意的是,沿着F2的坑壁内侧,分布着12个奠基坑,大部分坑内埋人或马或狗,各一具骨架。在东面和南面的出口处两侧的坑内,各埋有1人1狗,共计埋有7人、3马和2狗,奠基所埋人、兽有挣扎的痕迹,可见应是活祭。发掘者根据人牲现象,推测该作坊有大量殷遗民服事,因而才会出现这种文化现象 。人牲的发现在作坊遗址内不独此一处,1975-1979年又发现有非正常死亡的人骨10处,其中有些肢体不完整,有的有躯无头,有的身首分离;各处埋骨数量也不一致,最多一处埋有平行排列的人骨6具,另有一处发现埋有三颗头颅骨,共计人骨有17具之多。

所以,成周城根本就没发现多少居址。当然,如我前边所说,没发现不代表没有,这个不能胡说。但既然成周遗址并没有发现太多西周居址,而且仅发现的几处也都是土窑地穴,又怎么能说丰镐遗址的级别比成周低呢?其实说这种话的人,根本对成周遗址都不熟悉,纯粹为了混淆视听,误导大众。

而且土窑、地穴式民居只是一种居住形式,现在陕西与河南都还有很多。洛阳孟津魏家坡地坑院,这就是现在洛阳还活着得地穴式民居。

豫西地坑院,豫西窑洞现在也是很有名的独特民宅景观。黄土区流行这种类型的民居已经几千年了。目前洛阳邙山到三门峡市区以南沿黄河绵延20余公里长的黄土平原上,还散落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地下村落,仍然存留着几十户以地坑院生活的人家。洛阳现在比较有名的还有洛阳偃师游殿村“九连洞”地坑院,这个村子的土窑和地坑院也算是相当有名的了。洛阳官方一直还在强调传承和保护这种濒危建筑。

9、丰镐遗址大型宫殿建筑基址的面积,比洛阳更早的二里头遗址宫殿面积都差得远,所以根本不是首都?

岐周最大建筑基址是3号,东西南北46-58不等,2800平方米。

丰京最大建筑基址是4号,“T”型,东西61.5,南北最大进深35.5,1800平方米

镐京最大建筑基址是5号,“工”型,主体南北长59东西宽23,附属两翼东西各长59南北宽13,2891平方米

丰镐现今发现的最大建筑基址面积的确不如二里头的一号,差得还很远,但这是西周时期已发现最大的啊。

但成周的宫殿多大呢?其实考古尚未发现成周城确切位置、格局,以及宫殿建筑基址...

成周连宫殿都没发现,就能说丰镐的宫殿太小,所以不是京都?当然,这些人是拿更早的最可能是夏朝都城的,达到10000平方米的二里头一号宫殿基址面积来说这件事。看似好像丰镐的宫殿基址是太小,但我们要对比各个朝代各个时期,才会知道这并不能说明什么。

我们按照重要都城考古的时间顺序再看历代最大建筑基址大小的演变:

  • 杭州良渚古尚顶基址 ————280000 ㎡,高度9 m;叠加大莫角山15000 ㎡,总高16.5 m
  • 洛阳二里头一号基址—————10800 ㎡,残高0.8 m
  • 洛阳偃师商城三号基址 ———— 7600 ㎡,厚度0.5 m
  • 郑州商城十六号基址 ————— 1200 ㎡,厚度1.5 m
    郑州东赵遗址基址 —————— 3000 ㎡,厚度1 m
  • 安阳殷墟乙八基址 —————— 1230 ㎡,厚度1 m
    安阳洹北商城一号基址————16000 ㎡,残高0.6 m
  • 宝鸡周原凤雏三号基址 ———— 2810 ㎡,厚度0.7 m
  • 西安丰京四号基址 —————— 1820 ㎡,厚度3 m
    西安镐京五号基址 —————— 2890 ㎡,残高5 m
  • 洛阳成周城————————尚未发现大型宫殿基址
  • 洛阳东周王城四号基址 —————980 ㎡,厚度0.6 m
  • 赵邯郸故城一号基址 —————72500 ㎡,残高16 m
  • 咸阳秦咸阳城六号基址 ————16000 ㎡,残高6 m
  • 西安秦阿房宫前殿基址 ——— 544000 ㎡,残高9 m
  • 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基址 ———80000 ㎡,残高15 m
  • 汉魏洛阳城太极殿基址—————6200 ㎡,残高2 m
  • 隋唐长安城含元殿基址—————3100 ㎡,残高15 m
  • 隋唐洛阳城明堂基址——————2500 ㎡,残厚10 m
  • 北宋东京城大庆殿基址—————4800 ㎡(推算)
  • 元大都大明殿基址———————2400 ㎡(推算)
  • 明南京故宫三大殿基址—————3500 ㎡(推算)

丰镐考古确实宫殿建筑基址偏小,那会儿是不是流行建筑群还是破坏、受限什么的,我就不懂不乱发言了...可是镐京五号基址高出地面最高处有5米,而二里头一号基址只有0.8米,高度不一样啊,体积还说不定谁更大呢。虽然比丰镐要大,但这也不能说明丰镐数据不对吧,毕竟殷商到东周,普遍不大...那殷墟,还有洛阳的东周王城,这种规模都不算王都了?

我不专业,大致查了下,二里头一号宫殿基址被推断是礼仪建筑。但丰镐遗址整个达到17平方公里,二里头遗址整体只有3平方公里...这说明建筑基址虽然缩小,但整体城址规模再扩大。这或许就像后世的汉长安城其实是皇城功能,虽然比唐代长安城皇城大得多,但唐长安城整个城池规模却更大。

而且,中国最早出土的瓦片是西周时期吧,西周建筑基址虽小,但不是二里头复原图的“茅顶草屋”,建筑工艺随时代在进步,基址没有过去大,但居住质量比过去的建筑肯定有所提高。现在人民大会堂建筑地基还更小呢,难道现代不如古代?从历代的最大建筑基址,我没看出有什么必然规律可以否定丰镐都城地位的逻辑。不然,汉魏洛阳最大基址比汉长安最大基址缩水到十分之一要怎么解释?

另外有些人到处宣扬说镐京最大建筑基址只有1300...那基本就是没看5号建筑基址是工字型,只算了主体,没算两翼,面积都没算对。后来又传是1800,那是丰京最大的,不是丰镐两京最大的。

成周考古倒是发现了祭祀场所,这个丰镐尚未发现。【后续补充:2021年已经发现镐京宗庙所在区域】但我还是那句话,没发现等于没有?洛阳现在连成周城垣具体位置和宫殿区还没确认呢,难道就不存在宫殿了?不能双标啊。不能讲到洛阳,不利的东西都是肯定有但还没发现,得过且过,认定标准极低。讲到丰镐,尚未发现的就成了不存在,再拿虚假的“不存在”说明丰镐就不是都城?

质疑丰镐已经发现的,起码成周相应的还未发现的数据出来了,再讲吧。不能说西安丰镐得一些规格不如宝鸡歧周,所以还不清楚情况的洛阳成周和宝鸡岐周才是平级...因为老二不如老大,所以老三(成绩都还没出来)应该排第二?这个逻辑就是错的。

现在的发掘现状就是,成周发现了铸铜作坊、祭祀场所,但宫殿基址和房屋居址已发现得很少。丰镐则相反。各自已发现的遗址有些错位。

诗经中“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有些人急着否定丰镐与宗周,挑战得是历史常识,历史教科书。如果用无知的“蠢”,或者是用故意的“坏”,去曲解历史,虚假宣传,也无法改变历史的现实。

10、《何尊铭文》里“唯王初迁,宅于成周”,说明周成王从镐京迁都到成周了?

出土于宝鸡的《何尊铭文》中的“唯王初□宅于成周”,□并没有被认定是“迁都”的意思。
首先要明确一点,金文和甲骨文一样都是上古文字,许多字是和后来成熟的文字难以一一对应,所以尤其像何尊中的这个“唯王初□宅于成周。”这个字是何尊出土后,一笔一划剔除来,然后根据字形结合其他已经被推定出字意的金文线索,来推断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现在列举引用最多,最权威的一些学术专家对这个字的解释。

隹(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復■(禀)珷(武)王豐(禮),■(福)自天。才(在)亖(四)月丙戌,王■(誥)宗小于於京室,曰:"昔才(在)爾考公氏,克■玟(文)王,■(肆)玟(文)王受兹大令(命)。隹(唯)珷(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國),自之(兹)■(乂)民。’烏虖!爾有唯小子亡(無)戠(識),■(視)於公氏,有■(勞)於天,■(徹)令(命).苟(敬)富
这个字,最早唐兰最初把句读定为

中间没有标点符号,就是“唯王初□宅于成周”。
那个很复杂的“□”字,虽然被认为可以读作“迁”字,但认为它是‘迁都’意思的专家很少。
马承源认为,“迁”这个字是“筑城” , 句意是“开始建筑成周城之意”。这也是主流看法之一。

张政烺认为,“□宅”是《尚书·召浩、洛浩》中的“相宅”。

到了80年代,杨宽给出新的解释,认为应读作:

“唯王初□,宅于成周”,中间加了逗号来断句。他认为“□”字的意思是登基、践柞之义,是说成王践柞之初 , 即置成周。

刘蕙孙也有一种观点,这个“迁”是指“迁商的大邑”。这种说法也是得到不少支持的,殷商史专家李民也认为“迁”是“迁徙”,迁徙的对象是殷商旧民。

80年代,李学勤听说何尊又剔出来一些笔画,联系其它多件青铜金文的字形字意后,做出了另种解释:这个字形不通“迁”,而是“湮”,是祭祀的意思。

很明显,学界几乎没有说“迁”的意思是西周从镐京迁都到成周。但是地方利益相关的本土专家们,文宣部门,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停强调这个是迁都成周的证据...强行解释为“迁都”,几乎与其他出土的西周铭文铜器、历史文献都相左了。即使不谈是否是“迁”字,是“迁”字又是哪种意思,这也是孤证不立。后来还有学者着眼点放在了后一句铭文断句,又给出一种解释:这句“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丰。福自天...”认为周王在成周相宅后,既回到宗周(丰京)回复祖先。

但在洛阳的宣传资料和纪录片中,就成了周成王到了成周之后只是短暂回到丰镐...为了圆这种说法,又有了西周中后期再迁都回关中的说法...这就是题主的问题。相信了一个虚假的“周成王迁都”知识点,引出了对历史认知的撕裂,连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叙事都看不明白了。周成王只能叫做营建东都,而不是迁都。这也是和后来隋唐东都差不多的情况。但洛阳有一些网友极力要描绘成迁都。

这里真的想提到一点纪录片制作方操守的问题。比如《天地洛阳》的导演刘文,在国家审计署自2013年12月开始的例行审计中被查出有经济问题,“发现在纪录片对外采购上有财务问题”,另外,在一些高收视率的纪录片制作上,“涉嫌与隐性的植入广告有关的利益交换”。纪录片可以进行一些主观的宣传修饰,夸张一点都无所谓,但基本的事实还是应该保证的。如果为了点个人利益,误导了大众,和给青年搞去中国化洗脑的台湾教科书有什么区别?这弄得一批带着地方宣传的“舆论受众”,看到教科书就迷茫,在知乎上问:“周成王都迁都了怎么周平王又迁都”,职业道德呢?宣传可以夸张,但不能造假啊。

何尊是宝鸡的歧周一带出土的。现西周青铜器出土数量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已经说明问题。至于西周王陵始终没有找到,是因为西周王室“不树不封”的王朝特征,加上丰镐一代在秦汉唐时期多属于上林苑等皇家禁苑,以及昆明池这样的人工湖波,被破坏比较大。尽管如此,丰镐的考古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11、周王经常活动的“大室”“康宫”等宫殿都在洛阳成周,所以成周才是首都?

很多洛阳网友还做得有图片,把这些“大室”“康宫”的位置标出来,然后证明,周王一直在洛阳...然而这种说法根子上就是在胡说。

  • 司馬宮大室(集成4243)
  • 王在周師日量宮,旦,王各大室(集成4251)
  • 王在芳,各于大室(集成4254)
  • 王各于師戲大室(集成4276)
  • 在周師彔宮,旦,王各大室(集成4277)
  • 王在周師司馬宮,各大室(集成4283)
  • 王在鄭,丁亥,王各大室(集成5418)
  • 王歸自成周,應侯見工遺王于,辛未,王各于康(集成107)。

学者得出的结论:

在金文中常出现的,与“成周”对应的可以是“周”,不一定是“宗周”。所以丰、镐、周、宗周,都是与成周作对应的。王从成周回来后,于周,在辛未这天,王告于康宫。 “周”包括今扶风、岐山、宝鸡、洛阳等地,古豐、镐、豳、雍、成周等是王畿之地。 单独言周,应指除成周雒邑之外的今扶风、岐山、宝鸡、眉县、凤翔一代。
  • 南公有司猌臼作尊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享于宗廟。集成2631
  • 王在康廟。集成2805
  • 王各于周廟,述于圖室。集成2814
  • 王在周駒宮,各廟。集成2831
  • 王在宗周,旦,王各穆廟。集成2836
  • 唯二月王在宗周,戊寅,王各于大廟。集成4266
  • 王在康宮大室,王命君夫曰。集成4178
  • 王在宗周,各于大廟。集成4271
  • 王在周,各康廟。集成4274
  • 王在吳,各吳大廟。集成4288
  • 王各于成周大廟。集成4323
  • 王在周康宮穆宮,旦,王各周廟。新出0747
  • 王歸自成周,應侯見工遺王于周。辛未,王各於康宮。新出0082
  • 王在成周大室。新出1795

学者得出的结论:

大臣有自己的宗庙。 康宫也称作康庙。 周庙中有室、有图室。 宫内可以有庙。宫内有大室。 宗周有穆庙。 宗周有大庙。 宗周有康宫 周有康庙。 诸侯国也有大庙,如:吴。 成周也有大庙。 周康宮穆宮不等同于周庙。 成周有大室。但各种宫都可以有大室。

所以,这些“康宫”“康庙”更倾向于只是建筑的统称,成周有,宗周有,周也有。宫里得大室更是类似于“大厅”这样的词,每个宫都有。

所以,说了这么多,这个问题错在“是不是”上,而不是“为什么”。

周成王没有迁都到洛邑,只是修建了东都,并且去东都成周城巡幸相宅。当然,成周作为东都,周王之后也往复在周、宗周、成周之间。其实按教科书的说法来,没有任何问题。但有些人脑袋里装的“知识”和教科书是不一样的...




  

相关话题

  洛阳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有多大,这次暴雨洛阳似乎没有太大影响? 
  12 月 26 日陕西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152 例,其中西安 150 例,目前情况如何? 
  西安半导体产业产值千亿,却留不住十万芯片人才,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 
  西安的你们,都在干嘛? 
  如何看待 “西安市卫健委:西安高新医院停业整顿3个月,期满整改合格后重新开诊。”? 
  泣血求助,彩礼问题,求助各位知友给点意见吧,我该怎么办? 
  在西安坐公交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西安交通大学会不会被西北工业大学超越? 
  如何看待西安地铁的处理结果? 
  唐朝的皇帝为什么都不在洛阳登基?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成吉思汗能轻松打败花剌子模?
下一个讨论
据说中美蜜月期曾经考虑引进美国航母?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