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在一般情况下不可做到,靠强烈意志力突破人体极限的? 第1页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文两部分

第一部分:超越意志力的案例

第二部分:对于意志力的疑惑

题主的问题是“意志力可以超越肉体极限吗?”

熟悉科学可证伪理论的人都知道,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即可。

就像“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然后找到一个反例黑天鹅,即证明上一个理论是错的。

高能预警,可能不适!

高能预警,可能不适!

高能预警,可能不适!

那么,意志力可以超越肉体极限吗?

答案是肯定的。

我就举一个例子

————————超越意志力的案例————————

1963年越南高僧自焚抗议南越政府,这个例子当时被各大媒体直播,并直接导致了南越总统吴廷艳下台。

大体上讲一下这个事情。

1963年6月11日,僧人释广德(Thích Quảng Đức)为抗议美国支持的南越总统吴廷艳政府迫害佛教徒,释广德在西贡的闹市街头,用汽油引火自焚。他的自焚全过程被《纽约时报》Malcolm Wilde Browne全程记录并报道后,举世证金,全世界都谴责美国和南越政权,随后美国对吴廷艳政府的支持减弱,并因此而赞成“南越”反对党的军事政变。11月1日,吴廷艳政权被推翻,后来被处以死刑。

当时报道这个事件的记者Malcolm Wilde Browne因此获得了普利策奖。

Malcolm W. Browne

僧众护送释广德前往自焚处

一名年轻的弟子将汽油洒在释广德身上

释广德准备实施自焚

释广德准备点燃火柴

点燃火柴后,烈焰迅速将释广德吞没

据目击的记者大卫·哈伯斯坦描述,在自焚过程中释广德纹丝不动,不曾呻吟。

更多多角度图片请看

1963年越南高僧自焚抗议南越政府全程 - 历史风云图区

想上外网的

Thích Quảng Đức

这个事情就说明,超越人体极限,并非不可能啊。

其实,类似的事情,不少,比如绝食而亡的。

我在这个答案下提到了几个人

大脑是否存在自我意识? - 科学

周亚夫就是绝食而死的,杨家将的杨业也是绝食而死,这些都是正史明确记载的事情。

——————关于意志力的疑惑——————

其实,这部分,我自己也心虚,因为,我跳进了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各位心理学研究人员轻拍

进化论是个大篮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扔。

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学说之类的都曾经打着进化的旗号。

当然,还有一个比较年轻的内容《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80后,不错),主要代表人物有DavidBuss、JeromeHBarkow、Ledaosmides和JohnTooby等人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Mind)就是一整套信息处理的装置,这些装置是由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其目的是处理我们祖先在狩猎等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适应问题。它是一种综合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思想。

对于这一点我是比较纠结的,但是,对于实验心理学,我是支持的!

曾经拜访西南大学心理学院,他们的院门口是一个威廉.冯特的雕像,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


这一点,对于我们从事科学的人,非常可以接受,事实上,现代的科学也认为,心理学是有生物学的原因的,比如我们认为意识就是有其物质基础的。

关于意识的物质基础,这个我阐述过多次,大家也一定看过很多类似的信息,就是不同的活动,引发大脑不同区域的信号改变

一个脑卒中的人和正常人的一个连接,主要是脑卒中引发的偏盲现象

所以,我甚至认为,如果有一天,我们把人类的意识全部移植了,那么,我们可以实现虚拟人类的出现。

人类有可能避免死亡吗? - 李雷的回答

比如这是对梦境的一个实验

2013年<Science>,T. Horikawa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将志愿者睡眠时的大脑活动记录下来,此整理出3人睡梦中一些常见内容,比如树、男人等,并将这些内容分成大约20个类别,然后又与3人清醒状态下见到相似场景时的脑活动相比较,得出每个类别的脑活动特徵。研究人员开发的电脑程序,能学习、识别并破译出这些脑活动特徵,准确率高达60%,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就像我们看小孩子玩泥巴似的实验,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

但是为什么进化心理学是可行的,因为进化的定义是

Evolution is change in the heritable traits of biological populations over successive generations

我们可以看到,进化是遗传特征在生物群体之间的代继传承。

实验心理学恰恰是符合这一概念的,进化心理学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的。

-...------.--..-/-..---...-.-.-./-..-......----../-...-...--...-.-/---.--.-....-../-.--..-..-..---/-..---.-....--.

但是,意志力,这个心理学概念,如何映射到大脑上,我对此深表疑惑。

首先,意志力是什么?如何判断?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事实上,无论是wiki,还是其他资料,一般都把意志力定义到哲学概念上去,因为这个内容太过庞大,而且难以具体定义

即便我们缩小一下,放到心理学,发现,依然是个相对难以具象概念(原谅我作为生物人的一个看法,很多时候,DNA就是脱氧核糖核酸,绝对不是核糖核酸)。

在心理学中,意志(英语:Volition,will)是一种认知过程,个人以此决定并采取某个实际行动。意志是一种目标导向的内在驱力,是人类基本的心理功能之一。意志可以是外显的思考过程,也可能是无意识下由习惯所造成的自动化行动。
Volition or will is the cognitive process by which an individual decides on and commits to a particular course of action. It is defined as purposive striving and is one of the primary human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Others include affection (affect or feeling), motivation (goals and expectations), and cognition (thinking). Volitional processes can be applied consciously or they can be automatized as habits over time.

但是你具体描述下,却发现,不能描述啊。

甚至,你无法描述意志力的组成,而不像我们认为的智商,可以通过阅读能力和识别能力来具体量化。

既然,意志力是一个难以定义或描述的东西,各位难道不觉得,把这个东西定义到人体的某一块,那不是太仓促了些???

就像有个答案,认为前额皮层(PFC)是负责意志力的,可是真的如此吗??还是有人在说谎???

于是,我就亲自去看一下,这个PFC和意志力之间,真的存在这个关系吗???

结果发现,好像不对啊,人家明明说的是情绪问题,怎么变成了意志力了???

难道我们打开的不是同一篇文献???


还是说情绪和意志力是同一个东东???

Volition=mood/emotion???

前额皮层(PFC)

事实上,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是大脑负责处理情绪的一个区域

在1997年这篇nature中,作者描述了Subgenual prefrontal cortex引发了情绪混乱,而这里仅仅是PFC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Drevets W C, Price J L, Simpson J R, et al. Subgenual prefrontal cortex abnormalities in mood disorders[J]. 1997.

而同样在下面这篇文献里,我们发现额叶内区影响了情绪和争执

Nachev P, Rees G, Parton A, et al. Volition and conflict in human medial frontal cortex[J]. Current Biology, 2005, 15(2): 122-128.

咦,怎么回事???说好的prefrontal cortex呢?怎么成了medial frontal cortex?

后来,我找到了著名的百度百科

发现了这段话

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前额皮层的各个部分与情绪有关。灵长类动物的PFC分为3个子区:背侧PFC、腹内侧PFC和眶额皮层。PFC的技能具有不对称性。左侧PFC与积极感情有关,右侧PFC与消极感情有关。

怪哉,这个明明说的是情绪啊,怎么跟意志力有关了呢???

不过,作为一个相对好奇人士,我还是决定去考察一下百度百科提到的信息。

说到这里,不得不骂一句,狗日的百度百科,引用资料从来不附上链接,还要我去google 学术里去查

戴维森及同事(Davidson et al.1990)报告,由情绪电影诱发得厌恶和恐惧能提高右侧前额叶和前部颞叶的激活,而诱发的积极感情能引发相反的不对称激活模式。沙顿(Sutton,1997)等人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测量大脑的区域葡萄糖代谢,发现在消极感情产生时,右侧的前眶额、前脑会的代谢率提高;在积极感情产生时,左侧后中央脑回的代谢率提高。彼得盖德(Beauregard,2001)的研究表明,在对消极图片的反应中,右前颞叶出现激活。

我们发现,这明明就是情绪和人脑的关系啊,怎么跑到了意志力上???

我找到了戴维森的原文,1990年他发了两篇,都是发表在了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分别研究内容如下,做的是情绪研究

趋避性和脑的不对称性:情感表达和大脑生理
Davidson R J, Ekman P, Saron C D, et al. Approach-withdrawal and cerebral asymmetry: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brain physiology: I[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 58(2): 330.

杜尼式微笑:情感表达和大脑生理学
Ekman P, Davidson R J, Friesen W V. The Duchenne smil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brain physiology: II[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 58(2): 342.

Sutton,1997,沙顿的研究,还是情绪研究

额前叶脑不对称性:行为方法和抑制系统的生物学基质
Sutton S K, Davidson R J. Prefrontal brain asymmetry: A biological substrate of the behavioral approach and inhibition system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7, 8(3): 204-210.

Beauregard,2001,依然是情绪研究

情感有意识的自我调节的神经关联
Beauregard M, Levesque J, Bourgouin P. 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 self-regulation of emotion[J].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1.

好吧,到此为止。这几个人的研究都是做情绪的,也就是说,其实,百度百科,还是靠谱的,至少翻译的还是有道理的。

咦?说好的意志力呢???


user avatar   garminjia-m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谈及意志力,有许多人会先入为主的认为意志力是一种品德,其实科学家研究发现意志力就和跑步一样,是人类进化得来的一种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本能,并且它可以被锻炼。从理论上来说,意志力可以对你所进行的活动或设定的目标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但它并不能超越人类个体所能承载的生理极限。


古希腊时代起,西方人就开始钻研训练与健身,而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先们则很少为了健身、健美,提高运动表现而去锻炼,不论是习武还是修炼,更讲究“修身养性”,“修身”是为了成就“养性”的一种手段,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在不少传说或神话故事中都不乏有一些意志力突破身体极限的类似如脱胎换骨修炼成仙的传奇故事,但当童话照进现实,你才会发现它们是那么不堪一击。


要知道,人类肢体的运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当我们在活动身体的同时也在锻造这从事这项运动岁需要的精神、肉体、灵魂。当我们要谈及意志力的时候,我们先要搞清楚意志力是什么,以及它是否可以被锻炼?


谈及意志力,有许多人会先入为主的认为意志力是一种品德,其实科学家研究发现意志力就和跑步一样,是人类进化得来的一种能力,是每个人都有的本能,并且它可以被锻炼。从理论上来说,意志力可以对你所进行的活动或设定的目标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但它并不能超越人类个体所能承载的生理极限。

意志力的三股力量

掌控真正的意志力的部分是大脑的前额叶皮质,这个东西只有进化的比较高级的动物才有。


凯莉 麦高尼格在《自控力》一本书中曾经将意志力分成了三股力量,我们就拿跑马拉松这个运动举例子说明一下如何利用这三股意志力来配合自己的需求达到既定目标。


  • 我要去做

帮助我们完成困难、单调艰辛的任务,这是“意志的行动力”

先做简单的事,逐步达成目标

保持平常训练的毅力——这比平时根本不练全靠赛场上的求胜意志更有效也更重要

当习惯养成,行动就无需动用意志力


  • 我不去做

克制冲动与欲望,这是“意志的自制力”

克制惰性与诱惑,督促你做真正重要的事。

明确真正需求,需求越少越强大


  • 我真正想做

用来标记目标和梦想,并让你一步步按计划实现它,这是“意志的梦想力”

确定目标——目标成绩、赛事

想要达标的理由——详细的列出理由

达标的步骤和方法——把大目标拆分落实到每个周期,拆的越细,越容易达成。


善用你有限的意志力

科学家在研究意志力时发现,我们的每一项意志力似乎都来自同一种力量,因此当它在某处发挥了作用,对其他事情的意志力反而会更显薄弱。


意志力领域研究的权威人士鲍梅斯特用“自我损耗”这个词来描述 人类约束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行为的能力衰退,他发现意志力用光以后,人们就会变得容易屈服和放弃。


研究人员在观察实验室内外数千人后得到了两点结论:

1.你的意志力是限量供应的,而且会越用越少。

2.当你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时,其实你用的是同一批意志力存量。


它就像水塔里的水,供应有限,不论你是用它来洗澡、洗菜还是饮用,用的都是一个水塔里的水。虽然每个水塔的大小不同,每个人的存量不同,但它们都是有限的。


关于能否超越肉体极限这个问题,首先锻炼意志力的时机是在训练的时候,而非比赛的时候。也就是说,你仅靠意志力撑下去的肉体能达到的极限不会超过你平时训练身体所能承载的极限,虽然有时因为在比赛或其他紧张刺激的情况下会刺激肾上腺素飙升,使你看起来比平时的表现有了一些超越,但它们维持不了多久。


身体素质的累积和考试的道理一样,知识是靠平时的积累,你不会天天考试,但可以每天学习,可以在平时训练的时候利用意志力去测试一下你身体的极限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一来可以累积意志力的库存量,二来可以避免受伤。


如果肯用意志力去面对挑战的阻力,你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强韧。

感谢阅读!


user avatar   xiao-hu-26-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凤凰社:

比尔转述邓不利多的话, 只要不把从巧克力蛙的卡片中撤下来,他们做什么他都不在乎。

邓不利多卡片:

被公认为当代最伟大的巫师

邓布利多广为人知的贡献包括:

一九四五年击败黑巫师格林德沃,

发现龙血的十二种用途,

与合作伙伴尼克·勒梅在炼金术方面

卓有成效,邓布利多教授爱好室内乐

及十柱滚木球戏。


虐。。。


user avatar   zimmerxian-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直以来对西游记的认识就是83版的电视剧,后来发现电视剧还是有很多改编的地方的,如何看待这些改编?
user avatar   maxhu-w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没看过《少年的你》,仅从小说构成层面对“融梗抄袭”进行一个质疑。

简而言之,我不认为“融梗”可以作为抄袭判定的理由。如果要判定抄袭,大概需要其他的证据进行证明。

或者说,要么直接讲这本小说抄袭,要么就是没有抄袭,融梗不应该介于其中的一个中间状态被使用。

以下是本文内容纲要,用以方便各位迅速定位:

一、“梗”的存在在小说构成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二、“梗”的雷同现象出现的可能性。

三、有关“融梗”是否构成抄袭的个人看法。

四、有关抄袭判定的个人意见。


一、小说构成


一般来说,在进行写作前总要进行规划。

由于写作过程中的许多突发情况不能预测,为了保证作品整体不至于因受到干扰而失去控制,作者一般会做一些约束准备,一方面对必要素材进行积累,另一方面对小说框架进行构建。

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作者会在完全不进行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写作。在这种情况下,作品的完成度视作者的能力情况而定。一部分作者可以做到横跨几万字埋设伏笔,而我超过两千字就得写具体纲要。这种对小说控制力的差别普遍存在,不过我在这里做一个假设:

进行初期准备的作者的作品控制力要比没有进行初期准备的作者强。


那么,作者在进行一个小说的构建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确定一个主题。而确定主题的过程一般会与灵感来源绑定,换而言之,一部分作者是通过一个原型事件来进行主题的确定,这种情况下,作者会同时获得事件原型和主题。另一种情况下,作者是在特定主题下寻找原型事件,网络小说通常就处于这种状态:根据其题材及最终目的,确定小说的主题。在这里讨论的主题实际上比较抽象,它不能和核心思想等同,更多情况下,它属于一种基调,或者关键要素。

主题是进行事件选择的第一个约束:一旦当事件不符合主题就将事件否决。


在主题的基础上,作者会寻找一个原型事件。原型事件的来源实际上非常广泛,一部分是真实事件,另一部分是经典故事,还有的是作者完全虚构的产物。

一般来说,我倾向于调查真实事件选定原型事件。以此为例,我在这里简单说明一下原型事件的意义:

几天前我去一个中学考察,本来是打算记录我的好朋友“衣锦还乡”的表现。途中却发现了一个情况。

有一个小朋友一直被同学欺负,他去找老师,老师解释成闹着玩,没有理睬。有一天他突然生气了,把以前欺负他的小朋友打了,老师反而惩罚了他。小朋友很郁闷。

我于是将这个原型事件提取了出来。一般情况下,作者不会原模原样的把原型事件引用至故事,他们还需要对原型事件进行加工处理:

譬如说,上面的事件,我将它抽象化为:强势者对弱势者实行双重标准,而弱势者无可奈何。

这样一来,我就一次性消灭了“人物”和“具体情节”两个要素。这样,我就可以把原型事件与主题复合,用复合得到的新主题进行约束,筛选具体情节。

同样的,我也可以仅保留具体情节:弱势者受强势者打压,诉诸权威而没有回应。弱势者于是自己处理问题,反制强势者,此时却受到了权威的干涉。

这种情况下,这个具体情节,实际上更符合于梗的定义。不过现在网络上提到的梗有时也会和人物或背景要素相复合。

而提取原型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精确化主题或者寻找具体情节。精确化主题要受到更高等级主题的约束,而具体情节则会应用到故事框架中,成为主题的具体表现。而人物设定与背景一般会由总体主题和局部主题确定,与具体情节复合,就实现了故事纲要。

以上,我简单重复一下在小说的前期准备中所使用的结构:

  1. 总主题确定总情节。
  2. 总情节表现为分主题集合和最小情节集合。
  3. 分主题确定分情节。
  4. 分情节表现为分主题集合和最小主题集合。
  5. 最小主题决定最小情节。
  6. 最小情节复合人物背景要素,结合修辞进行实际表现。

也就是:

  • 1 总主题→总情节
  • 1.1分主题→分情节
  • 1.1.1最小主题→最小情节←人物要素,背景要素
  • 1.1.2分主题→分情节
  • 1.1.2.1最小主题→最小情节←人物要去,背景要素
  • 1.2分主题→分情节
  • ……

由此可见,原型故事的确定非常重要,也是“梗”的直接来源。而梗本身在小说构成中所代替的就是情节部分。

那么,我们补充一下另外两种原型故事来源的状态:

从经典故事中获得灵感的情况并不少见。一般来说,是那些经典故事对作者达成了某种启发,从而使得作者创造了某种结构。同时也有一部分作者干脆提取经典故事的结构拿来自己用,这也无所谓:很明显的,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这一结构已经被反复提取到随处可见了。

而作者自己虚构,这种情况其实一般可以与前两种情况等同。或者说,作者虚构行为本身就是调用自己的经验,而自己的经验就来自于故事或现实经历。

以上,“梗”在小说构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单个梗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二、雷同梗的出现原因


1.约束条件相似

我们知道生物学有个概念叫趋同进化,也就是两种不同源的生物由于受到相似的生活环境的筛选,特征变得相似。而以上面的构成原理为前提,在小说构成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举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村上春树和川端康成的作品(自己和自己对比),都存在(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的)大框架相似的情形。这大概就是因为其最上级或者较上级主题反复使用的缘故:由于表达思想类似,所以表达手段也接近,虽然具体表现并不相同,但宏观看待,这些作者反复在讲同一个故事。

一部分单元剧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其消灭了主线,换而言之最上级主题分离代替每一个次一级主题,导致次一级主题基本相同,进而导致约束条件也类似。不过单元剧出现这种情况就属于写坏了,因为自己和自己重复。

网络文学(在这里特指网文)应该是这种情况最普遍发生的地点。由于其收到题材影响强烈,又受商业目的约束,同时作品量大,撞梗几乎不可避免。这种相似一部分是由于接近“最优解”的缘故,另一部分则是模板化写作的结果。我们批判网文的“套路化”严重,实际上就是因为套路本身就是一个特定时间段的情节最优解。因为有效故而被模仿,然而随着时间过去变得不那么有效或引起审美疲劳,故而被批判。

综上所述,在约束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出现雷同情况。

2.原型事件相似

这种情况现在并不多见,但偶尔也有。比较常见的情况可能是一些作者根据某个热点事件进行改编,从而写出了相似的作品。

另一种情况是,作者们在一同考察后,写出了相似的作品。以网络为载体,可以实现这种共同考察的机会并不多。前段时间我与其他作者去台湾考察,回来写的小短篇就撞了梗。不过这种时候,由于共同考察的作者们互相有联系,一般不会同时发表相似的作品。故而少见。

从相同的经典作品中获得类似的灵感,这种情况当然也存在,不过机会更加渺茫。直观一年讲,可能相隔十年,两个灵魂相似的人撞了个梗,这种情况,与其纠结于雷同,不如说是有缘分。这种情况多发于学生作文,刚学完某个文章就拼命引用。

当然,从原型事件的最后之来源也可以判断,生活经历相似的作者很可能写出类似的作品。这种情况大家应该可以理解,譬如说在相同历史环境下写出的文学作品会有一定的相似性。

3.借鉴或抄袭

一般被我们深恶痛绝的就是最后一种情况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薅羊毛薅久了就能织毛衣。转手把毛衣卖了,就自在。不过有的羊羊大毛多,不在乎几根毫毛,可能不搭理薅羊毛者。有的羊本来毛就少,薅到最后薅秃了,是我我也得发飙。


作者抄袭的话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嫉妒,其二是懒。

第一种情况出现的机会不多,一般是抄名家名作。作者与作者之间普遍是互相瞧不起的关系,因为小说构成的精妙之处不太容易被发现,但丢手艺一眼就看得出来。

第二种情况一般在诸如卡文,或者对小说质量有硬性需求的情况下出现。在卡文的时候,由于懒得进行细致构成,于是抄袭。或者对小说某章节有质量要求,譬如说开篇部分,简介部分,而作者自身能力不足,往往也会寻找范例进行模仿。


三、我对“融梗抄袭”的质疑


首先,以下讨论的“融梗”仅指多情节多来源雷同。

在出现这种“融梗”雷同情况时,由于两个因素影响,雷同的“梗”越细碎,来源越多,作为抄袭的立论越没有说服力。

具体地说:

1.“梗”越基础,它的雷同机会越大。而“梗”的来源越多,抄袭难度,雷同机会也就越大。

针对小说,抄袭指责被反驳的一套常见的说辞是“每个字都抄新华字典”。这种反驳实际上就表现出了一个问题:梗越基础,其组合性越小,越容易在已知作品集中找到雷同点。

在这个比喻中,新华字典可以替换成已知作品的全部情节集。而每个字则可以替换成构成小说的最小情节集。

我们再比喻一下:

设作品情节集

  • 90865
  • 32146
  • 79645
  • 12457
  • 36980

0到9九个数字(即最小情节集)都能在作品情节集中找到。

而两个数字的组合(即复杂情节集)在作品情节集中就没有全部出现了。如70/07

于是数字组合的位数越多,抄袭证明越有力。换而言之,越复杂的情节组合重复,抄袭证明越有力。


同样的,如果扩充进行比较的抄袭来源作品数量,我们这样比喻:

抄袭嫌疑作品:

  • 1095860

抄袭来源作品:

  • 5812437A
  • 1096534B
  • 2586460C

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抄袭嫌疑作品和作品来源B很相似,以它们两个为对比:

1095860 1096534B

有数字109完全一致,另有5 6非常接近。

而如果将A C加入并对比:

  • 1095860
  • 5812437A
  • 1096534B
  • 2586460C

那么,疑似作品的109与B雷同,58与AC雷同,60与C雷同,简直没有自己原创的部分。然而58/60作为两位的数字组合,出现雷同的机会还是比较高。

在进行作品比较的时候,只要作品来源足够广,就一定会增大雷同情节的出现概率。这种时候一些细碎情节的雷同不应该作为补充证据用以论证抄袭,而应该舍弃。

之前看到某本小说被指责融梗上百本小说,实际上属于后面提到的这种情况,大量的样本扩充了用来比较的作品情节库,可是雷同的仅仅是一点细碎的情节。这样一来,在论证过程中,好像原书作者无恶不赦,一连抄袭了上百个作者,可是实际上,可能这个作者仅仅对其中几个作者进行了创造剽窃。


2.受前文所说雷同梗出现原因影响,题材越接近,主题越相似,出现大面积雷同的可能性越大。

这一点在类型文中经常出现,假如一本小说的疑似梗来源来源于多部小说,我们就应该考虑这个梗的来源是否由于同题材所导致,而非草率地下一个全员抄袭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遭遇这种状况时,我们反而应该扩充对比作品集,用大量同题材同主题作品,去除其公共雷同部分,再进行雷同部分比较,以减小由于约束条件相似所带来的影响。换而言之,就是减少“烂梗”被误判为抄袭的机会。


以上,融梗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不合理。我个人认为,如果在抄袭判定的过程中能在去除上面两个因素的影响后,还可以认定成抄袭,那么没必要谈融梗,直接炮打即可。

反过头来,如果是因为受到以上两个因素的干涉才做出抄袭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或者说误差太大,没有说服力的。


四、我个人认为的抄袭判定条件


我个人判定抄袭的标准相比较法律标准还是比较激进的。以下仅提供一些判断思路,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问题。

1.直接使用原文而未引用来源。

这一判据最直接,但要谨慎处理诸如百度百科一类的内容……

2.在去除合理的雷同情况下,大量复杂情节组合/关键点来自于同一部/几部作品。

此判定条件需要大量同题材同主题对比材料确定公共雷同情节部分,在排除掉这部分情节后,若疑似抄袭作品与疑似抄袭来源作品在一段足够长度的内容中存在大量复杂情节的雷同,则可判定抄袭。

同时,应当排除如:存在多雷同点,但雷同点细碎且不集中的疑似抄袭来源作品。

3.逻辑链断裂。

此条作为前一条的论证补充,若存在较简单非公共雷同点,且疑似抄袭作品在此雷同点出现严重逻辑链断裂的情况下,可以将此雷同点判定为抄袭。

如果规划相对完善,逻辑应该也是相对连贯的。但一部分作者不写细纲或干脆不打草稿,这种状态也很容易出现逻辑链断裂的情况。判断逻辑链断裂的雷同点相较于第二判据可以简单一些,但仍要保证一定程度的复杂度。

4.终端修辞表述大量相似。

这一根据有混淆借鉴与抄袭的嫌疑。大部分作者不会在具体的表达方法上考虑雷同问题。所以此根据只可作为在特殊情况下进行补充判定的根据。

判断方法如下:

在一段足够长的纯粹功能性内容中,疑似抄袭作品与疑似抄袭来源使用同样的修辞表述结构,譬如递进强调的比喻等。两段功能性内容的目的必须相同,且表达结构必须完全一致。

这种方法只能作为判断补充,不能作为单独判断雷同的根据。


大概就是这样了。




  

相关话题

  在用EEG研究Mirror neuron system 时有哪些难点? 
  为什么会出现棕色的熊猫? 
  朋友之间借钱最需要注意什么? 
  中国最后一只雌性斑鳖近日繁育失败死亡,全球仅剩 3 只,这个物种还有希望吗? 
  人类很多不道德行为是由基因和大脑物质决定的,不是自主做出,那我们为什么要谴责恶行? 
  所谓的PQQ线粒体优化剂是智商税吗? 
  有无科研大佬呀?怎么测定动物组织中的TMAO呢?看文献都是测的血浆中的? 
  穿衬衫系第一个纽扣脖子难受怎么办? 
  为什么有的哺乳动物刚出生就有毛? 
  如何评价「施一公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全职执掌西湖大学」?你如何看待西湖大学的发展前景? 

前一个讨论
患腰椎间盘突出+侧弯,右边大腿坐久会抽着,有点儿麻痹那样,我才20出头,该怎么治疗呀?
下一个讨论
你父母说过哪些让你无法反驳的话?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