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英国留学归来后,你都明白了哪些之前不知道的道理?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英国时,我常写周记,回国整理后,出版了一本叫《自由在落日中》的小书。书中选了三十篇文章,基本就是我在英国两年,悟出的道理。

壹,初到英国 (2010.06.19)

转眼到英国一周了,里里外外感触颇多,今日没事随便写写,希望只言片语能对生活有所记录,也对后来者有所帮助。

自打爷爷还乡后,毛家已三十年无人踏足英国,临行前老妈极其不舍,行李收拾完一遍又一遍,还三番四次想把厨房的砧板也给我装上,还好我一再坚持,老妈终得以作罢。回屋关上灯,五年前来大学报道时的情景再次浮现眼前,那时我对大学生活充满渴望与幻想,转眼五年过去,再出发我却感到无比的困惑和茫然,当中原因也颇为简单,五年前我身无分文,不去华工,就只能回毛家湾后堂刷碗,我自然选择前者,五年后我银行卡里有二三十万,虽说不是自己挣得,但终归也在本人名下,拿首付的钱去留学,说白了就是一场赌博。

与其他人不同,我出国的决定既仓促又偶然。因为我是艺术特招生,所以大学的前三年我几乎都在为学校参加比赛,压根没考虑过毕业后的去向,直到大四上学期快结束时,姥姥突然问我毕业后的计划,我说听天由命,姥姥这才建议我出国长长见识。姥姥说这话时,距离申请截止日期只剩三个月不到,但这并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我不学英语已有七八年了。高中时我参加体育训练,每日头昏脑涨,根本没精力看书,大学后忙于参赛,更是无暇学习。第一次翻看剑桥雅思课本时我绝望至极,因为认识的单词根本寥寥无几,但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学习后,我还是拿到了去伦敦的机票,整个过程中很感谢俞敏洪和王强,没有他们整日灌鸡汤,我想我坚持不了一年。

颠簸了八九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了伦敦希思罗机场,按照学校邮件中的指引,我走到机场负一层,搭乘大巴前往南安普顿。大巴票价15.2英镑,行程两小时,虽然全程连带我也只有六位乘客,但司机依然开得饶有兴致,一会儿哼歌,一会儿吃巧克力,丝毫没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感觉,看着夜幕下童话般的小屋一间间闪过,我开始回想起那些起早贪黑学英语的日子,中间无数次想放弃,但庆幸还是坚持了过来(道理一)。不知不觉中,南安普顿到了,虽然已是午夜时分,但出租车还蛮多。行驶十分钟后,宿舍到了,司机师傅瞅我是新生,赶紧写了张发票给我,可惜师傅嘱咐时语速太快,所以直到现在,我依然不知道这发票该找谁报销。来英国前,学校通过电子邮件问询了我对寝室的要求,我回复最便宜的就好,学校便安排了位于威塞克斯道的蒙特费里奥宿舍区。 整个宿舍区虽说规模不太,但环境丝毫不亚于青岛的八大关。

整个舍区由七八幢年岁与我爷爷相仿的红砖楼组成,但不同于国内,这的宿舍楼没有楼管严防死守,所以无论几点回屋,都不用登记,只需输密码开门即可(道理二)。门厅内悬挂着从建校到现在每届学生的合照,仔细看看,五六十年代的英国人都蛮帅,气质也洒脱,而近年的则普遍较胖,人也不精神,可见生活水平提高过快其实也并非好事。

最便宜的宿舍有两大特点,一是屋内没有冲凉房和卫生间,二是男女混住。多说一句,不同于中国,英国的宿舍选项较为单一,没什么八人间、六人间、四人间,只有带卫生间和不带卫生间,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选项便是男生楼、女生楼、以及男女生楼。我原本想选最便宜的女生楼,但校方说女生楼暂时不对男生开放,便只好退而求其次选了男女生楼(道理三)。就着月光,我搜寻了二十多分钟,终于在拐角处找到了自己的房间,推开门,屋虽不大,但陈设却异常温馨,颇有琅勃拉邦法式复古酒店的感觉。寝室对面是厨房,走近一看,我立即发现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区别,发展中国家只有纸盘子是一次性,但发达国家连瓷盘子都是一次性,用完直接丢。为了适应学生的这种行为,垃圾桶里的黑塑料袋套了四层之多。走廊尽头是浴室和卫生间,我刚准备进去看看,就见一金发女生裹着浴巾走了出来,让我顿时心生悔意,后悔为何不本科时就来英国。

虽说是最便宜的宿舍,但每周的费用依然要六十五英镑,合人民币差不多六百,一年下来便是三万,比国内贵了整整五倍有余,更何况国内宿舍是四人平摊,所以这样一算,每年光住宿一项就是国内的二十倍还多。不过华工宿舍一年一千五元的收费其实也不合理,因为广州市中心的三室两厅也就三万一年,换算成十平方,才三千块不到,比郊区的宿舍还便宜一半。洗完澡天也亮了,我拿好录取信,直奔学校而去。语言课在艾威纽校区进行,它属于南安普顿大学的六个校区之一,主要进行语言、哲学、历史课程的教学。从宿舍到艾威纽校区可以步行,前提是你不嫌累,或是对减肥有急切的渴望。正常人通常搭乘Uni-Link(大学线)前往,这种公交车是南安普顿大学和当地市政共同运营的,住学校宿舍的学生可以凭卡免费搭乘,无卡则需支付单次1.5英镑,比国内打车还贵。

语言课总共十周,报读的学生主要来自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何发展中国家学生居多,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发达国家的人出门机会多,普遍见多识广,英语作为知识的载体自然不在话下,而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本就匮乏,加之老百姓基本没钱出门,所以即便语法词汇掌握的还行,但见识眼界始终是硬伤,所以必须临时恶补一下。班上加我共有四位中国学生,小姑娘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专业是景观设计,俩小伙一个毕业于南开,另一个则是北理工,专业都是电子计算机,他们年纪都大过我,人生经历自然也比我丰富,但到了英国后却比我更加茫然。我好歹小时候还跟爹妈开过洋荤,他们则是彻头彻尾的第一次踏出国门,不适应其实也是正常的。

班上有一位胖乎乎的伊朗小伙,今年29岁,因为从小看足球,所以我对伊朗这国家一直挺感兴趣,闲了没事我便问他:“你不老老实实待在伊朗,跑英国来干嘛?这一包薯条五镑,一瓶汽水三镑,多浪费钱呀!” 他笑了笑说:“伊朗东西是便宜,但问题是存下来的钱总得花吧,伊朗这不许,那不让,有钱都没地花!时间久了容易失去生活的动力,你说对吧。”(道理四) 听他说完,我立马拍了拍他的肩膀,铿锵有力得说道:“同学,以后只要有我在,花钱的事你大可放心!”

虽说学校食堂比香港翠园都贵,但南安普顿的房价倒是很便宜,前后有院的排屋售价也就十几万英镑,标价二十万英镑以上的基本都是海景别墅,而同样价位,在深圳只能买一个地段好点的卫生间。除此之外,这里的车也很便宜,特别是路虎系列,全部几万起售,换言之,亿万中国人毕生奋斗的豪车洋房,在这里其实极易实现。我的手机是缴话费送的,功能不多,样子也一般,但看看时间还是没问题的。这里的酒类、牛奶、巧克力都比国内便宜,面包也还行,但水果蔬菜却贵很多,以至于我每次吃苹果都会伴随强烈的心痛,然后便只能靠不断喝牛奶寻找平衡,但姥爷说牛奶喝多容易缺钙,所以我现在苹果也不敢吃了。

道理一:真实的世界,和国内宣传的世界有很大差别,要出来自己看,媒体都是骗人的。

道理二道理三:理得顺,不用管。大学生是成年人,到底要不要管那么多。从英国看,很多事情可以不管。

道理四:伊朗有今天(2020.01.08),不是偶然。

贰,绅士文化 (2010.07.11)

今天下午我步行去波特伍德路买晚上做饭的食材,途径波吉斯路时,看到百米开外有三名中学生站在马路中间,向街对面一位亚裔男生扔石头,亚裔男生人不高,但反应倒挺机敏,见状迅速抱头鼠窜,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初战告捷”,仨中学生又将目标锁定在了我前方50米处的一家三口身上,那对父母大约四十岁上下,说广东话,各推一辆27单车,小姑娘十五六岁左右,头发不长,样子稚嫩,一言不发,跟在身后。单车被反弹起的石子击中后,父母二人没有反击,也没有上前质问,反倒是骑上车就跑,将小姑娘孤孤单单留在了原地。

英国确实是绅士的国家,仨中学生见就剩一小姑娘后,立即收了手。目睹此景,我心中有些愤慨,便快步走了上去。可能我的举动有些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仔仔细细打量了我几遍后将手伸进了裤兜,摸了半天后,掏出来一盒皱皱巴巴的烟,对我说道:“哥,能不能给我们留几根?”(道理五)

我拿过香烟,看了看这仨人说道:“石头呢,怎么不扔了?再扔呀!” 仨人默不作声。

仨人走后,我想起了小时候看《大侠霍元甲》时常听到的那句歌词: “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其实人活着道理都是相似的,迎难而上,问题迟早解决,回避躲闪,小病拖成大病。

道理五:外国人不欺负中国人,只欺负中国胆小的人。

叁,毕业一年 (2010.07.26)

去年这时,我大学毕业了,回到家后,一切尘埃落定。因为计划出国,我大四时没找工作,所以自打出校门后,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社会闲散人员。老妈担心我总窝家里容易憋出病来,便动员我去祖国的边疆游历学习。第一站先到了新疆,去了八楼,也坐了二路汽车,但无论玩得多开心,一想到雅思我便浑身难受,所以最后连西藏都没去,便赶紧回了家。

备考的决心好下,但在什么地方备考其实也是门学问。思来想去,老妈觉得还是表哥开办的艺考培训学校最合适。这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高二高三,所以紧张的氛围丝毫不缺,但这些学生又不是死学习那种,所以坐在他们中间从来不会感觉枯燥无趣。有时看看他们,我便想起了当年的自己,顿时感觉光阴似箭,甚至也有些悔不当初。

和曾经的我一样,这些孩子也会因为贪玩而装病逃课,也会因为想一个人而寝食难安,还会因为考学压力,而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我时常教导他们:“高三这年就犹如原始股,投入回报比其实极高。我高中时意气奋发,谁都瞧不上,加上身边也没人指导,所以一直觉得埋头苦读的人都是没本事的,整日灯红酒绿左拥右抱的才是出类拔萃的,结果三年混下来,硬生生将自己混到了华南理工,而当年那些默默无闻的同学,最次也是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每到假期,他们都会去纽约伦敦带薪实习,而我们不是去三下乡,便是去汶川抗震救灾(道理六)。我从心里不反对下乡这事,但问题是下乡的目的究竟为何。以前农村靠人干活,学生去了兴许能打打下手,但现在基本都机械化了,学生去了根本帮不上忙,而且现在农村的问题不是生产不出东西,而是东西生产的太多,价格上不去,丰产不丰收。

懂经济学原理的人都知道,你的支出就是他的收入,换言之,没有支出也就没有收入,学生原本在城里还能消耗一些农副产品提供一些支出,现在全赶去农村,等于城市的支出不增反降,让原本就不易的农民兄弟日子更不好过。抗震救灾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没有一技之长,或一定的经验,去便是添乱。就像我班上那两位女生,原本搜救犬是用来救生的,结果最后全部用来找她俩。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努力,考最好的大学,现在的毫厘之间,四年之后就是天上地下,很可能一辈子都赶不上。”

披星戴月准备了几个月,第一次的成绩却非常不理想。看到成绩后我想了很多,我想放弃,也想重回舞台,但一想已经坚持了这么久,我又说服了自己,决定再试一次。在北京考试时,我抽空去清华北大转了转,虽说清华不清北大不大,但两校学子的精神面貌却深深震撼了我,去清华那天大雪纷飞,但室外泳池里却人头攒动,看到这一幕我就明白了,人本质上其实都差不多,无非就是看谁能超越自己,敢超越自己。很多人看到结冰的泳池便吓得半死,但当你真跳进去便会发现,其实相比站在岸上,水里其实一点都不冷。

一周后我第二次拿到了成绩单,内心紧张且忐忑,因为这里面的成绩很可能是我人生的重要分岔路口。过了便可如愿去英国,即便学校没有高中同学就读的有名,但起码还在一个世界,无非是前后之分。不过只能就此放弃,然后找工作上班,起点处境和进城务工人员并无两样。看到分数的那一刻,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也许这个成绩对很多大学生只是手到擒来,但对于我却真的非常不容易。高中三年我日夜苦练,就为披上国青队的球衣,大学四年我磨砻浸灌,终于八次登上央视的舞台,第三次如愿让我更深刻的明白了一个道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能改变命运的,永远只能是自己。

搞定了雅思,还有签证这关,我丝毫不担心申请会被拒签,但我担心如果签证下来的太晚,可能会错过学校的报道时间。从递材料到取回,我与家人一起经历了五十多天漫长的等待,拿回材料的那一刻,我不知道里面的结果究竟如何。深呼吸后,我小心翼翼撕去了封口的胶带,一本小册子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淡绿色的封面上用楷体中文印着八个字,请您遵守英国法律。虽然已经是落日余辉,但站在米字旗下,差距依然显而易见。记得袁腾飞老师曾说过,英国在1854年完成了城市化,而中国完成城市化,则很可能要到2050年左右。南安普顿的马路远没有广州深圳宽,但路边的树却比国内的粗很多很多,路代表了繁荣,树代表了根基,这种差距,能弥补的可能只有时间。

道理六: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国内大学要走的路还太长太长。

肆,也是心痛 (2010.08.06)

进入七月,我渐渐习惯了英国的生活,唯一不适的便是这里的安静,这里的安静从早到晚,没有早高峰,也没有下班潮,超市里永远空空荡荡,马路上终日难见人影。办银行卡时,柜台专员问我:“你从哪来?”

深圳。

"深圳在哪?"

香港旁边。

“那和南安普顿有什么不同?”

“深圳有一千两百万人,差不多是南安普顿的50倍吧。”

听到这,她吓一跳,接连说了三句GOD(上帝),然后问我:“这么多人,那工作起来应该很充实吧?”

“恩,很充实,充实到很多人都需要穿尿不湿上班。” 她听完笑了笑。

班里有位韩国小伙,闲暇时,我蛮喜欢和他交流,说他是小伙,其实他是七七年生人,毕业后参军两年,又工作了六年,因为在岗位上成绩斐然,便获得了政府资助,来南安普顿进修船舶制造,大家熟悉后,我便开门见山问道:“您对朝鲜怎么看?”

他的态度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他说: “兄弟阋于墙,但外御其侮,弟弟不懂事,你会和他认真吗?”

“哦,既然你们就是过过家闹着玩,那干嘛整天跑去联合国告状?”

小伙没有回答,反过来问我:“你对韩国怎么看?”

“我觉得不错,亚洲四小龙,汉江奇迹,世界杯殿军,车范根、洪明浦、宋慧乔、裴勇俊、李舜臣、金九、李退溪、徐敬德。而且近年来中国也受韩国文化影响很大,从服饰,到化妆,到娱乐,到饮食,甚至到社会价值取向。”

小伙子听完,脸上的笑容已不能用灿烂二字形容,赶忙问我:“你说的车范根、裴勇俊,李舜臣我都知道,李退溪是谁?也是韩国人吗?”

我点了点头,说道:“是韩国人呀,你不知道可以在维基百科上查查。”

“我知道,就是刚才没听清而已,我们韩国人容易重名,有时听不清是正常的,上次电视采访他我还看了,我知道这人,很优秀!”

“他是大明嘉靖年间的人,电视都能采访?”

.......


班上的伊朗小胖没事总喜欢给大家分点口香糖什么的,但受限与从小养成的卫生习惯,小胖子总喜欢将一粒粒的口香糖先倒入衣服口袋,再用一双汗手拿出来问大家:“要一粒还是两粒?” 让我们在国家关系与个人健康间难以取舍。

熟悉之后,他开始给我讲他的故事,他原本在伊朗国内教书,每月收入差不多650美元,但他爹是个厉害人物,靠给伊朗全国大小清真寺安装中国产的高音喇叭,几年时间赚了个盆满钵满。三个儿子,更是每人德黑兰和伊斯法罕各一套别墅。

听他这么一说,我便问 :“那你在伊朗属于什么阶级?寡头? ”

他回答说中产。

我不解问道:“你才中产,那富人不得上天了?”

他笑了笑说:“我们是神权国家,不是世俗国家,评价阶层不是看钱的,这和中国不一样。”

相对于班里的沙特学生,他显然不是虔诚的穆斯林,因为沙特学生几乎不和异性说话,而他只要没事,准保跟在两个台湾女生的身后,寸步不离。我建议他含蓄点,放长线钓大鱼,但他却不以为然,他说:“我和你们不一样,我得抓紧在国外的时间,不然回伊朗连女生头发都看不见了。我们这代伊朗人命也是够苦的,我爹那代人起码还潇洒过几年,我这代人一出生,电视上别说体操和游泳,就连女子国际象棋都很少播了!这种改法,我真不知道有什么必要!”

我能理解他的意思,好比今时今日我们正身处满清的封建统治之下,那我们向往的改革一定是自由民主,推翻封建专制,而不是赶走了大清,却来了比大清更黑暗的大明,例如伊朗这样。通过他的讲述,我觉得伊朗有些地方其实也值得今天的中国去思考借鉴,一方面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一方面是老百姓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家有时会对不均意见很大,但如果为了均而不去发展,那势必意见更大。

在国内时,我关注过一些郎咸平先生谈中国人买东西为什么这么贵的文章,郎先生说了很多,但有价值的并不多。在我看来,我们总出口东西,结果自然是钱多了,东西少了,物价自然高。而美国总进口东西,结果自然是钱少了,东西多了,物价自然低。

这几天和英文老师凯利聊了聊,他零九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算是青年骄子,而我另一位国内的朋友同样零九年走出校门,混的也还不错。闲来无事,对比下他俩实际购买力间的差距。

L某零九年毕业,一零年月工资为八千元人民币,凯利同样零九年毕业,一零年月工资接近三千英镑。士力架在深圳每条四元,在南安普顿则是三十三便士,L某可以买两千条,凯利可以买九千九十条。两升装牛奶在深圳二十元一桶,在南安普顿则是一英镑一桶,L某可以买八百升,凯利可以买六千升。一升橙汁在深圳十二元,在南安普顿五十九便士, L某可以买六百六十六升,凯利可以买五千升。一斤羊肉在深圳二十四元,在南安普顿一点五英镑, L某可以买三百三十三斤,凯利可以买两千斤。切片面包在深圳八元,在南安普顿是一英镑,L某可以买一千包,凯利可以买三千包。一斤生菜在深圳四元, 在南安普顿是一英镑, L某可以买两千斤,凯利可以买三千斤。综上所述,在食品方面,凯利的实际消费能力基本是L某的五到八倍。

剪发在深圳二十元,在南安普顿八英镑,L某可以剪四百次,凯利可以剪三百七十五次。搭乘公交车在深圳两元,在南安普顿一点五英镑,L某可以搭乘四千次,凯利可以搭乘两千次。这两样因为牵扯到用工成本,所以L某的消费能力还好过凯利,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优势其实体现不出来,因为没人天天剪头,时时坐公交车。

一瓶露得清洗浴用品在深圳五十元,在南安普顿一英镑,L某可以买一百六十瓶,凯利可以买三千瓶。一瓶碧欧泉在深圳二百四十元,在南安普顿八英镑,L某可以买三十三瓶,凯利可以买三百七十五瓶。

MINI2.0排量轿车在深圳二十五万元,在南安普顿九千英镑,L某三十一个月可以买一部,凯利三个月工资可以买一部。奥迪A8型号6.0排量轿车在深圳二百一十万元,在南安普顿六万英镑,L某二百六十二个月可以买一部,凯利二十个工资月可以买一部。较好地段一百平方公寓在深圳四百万元 ,在南安普顿十五万英镑,L某 五百个月可以买一套,凯四十八个月可以买一套。

通过物价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就食品而言,中英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存在差距,但考虑到现实国情,这种差距完全可以理解。高级日用品,高级工业制成品,价格差距较大,但其实中国的民族品牌也很多,选择余地也很大,所以对大家的实际生活并不会影响太多。真正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房价的差距,买一套一百平方的公寓,需要L某付出五百个月的时间,五百个月看似不多,但其实多数人的一生总共也就八百个月,这里面还包括基本无法创造价值的二百四十个月。换言之,除去房子,L某一生为自己活的时间只有六十个月(道理七)。

能安居乐业,是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毕其一生的梦想,温总理也说过,政府要让老百姓居者有其屋,即便不能有其屋,也要做到有其房。但现在的土地财政,等于旧的大山刚走,新的大山又来,发达国家的幸福都是简单而相似的,而发展中国家的不幸,总是一个不幸挨着一个不幸。

道理七:钱理群先生说的东方专制主义的真正含义。能人设计好思想的套,让不读的书往里钻。

伍,白驹过隙 (2010.08.09)

转眼到了八月,这意味着还有一个月,我就二十四岁了。从二十岁开始,我就特别在意年龄的变化,因为每长一岁,追逐梦想的时间便又少了一年。我现在依然记得二十岁那年全班去云南写生,火车上陈婷说道:“十几岁时,无论做错什么别人都会原谅,但到了二十岁,即便别人会原谅,自己也不会原谅自己。” 仔细想想,似乎一切真是这样。

整个七月,我都在温切斯特校区上课,早晚一来一回,基本要两个小时以上,英国的路很窄,还跌宕起伏,车上无法看书,我便听广播学习。我很喜欢听BBC4,节目里经常有人就社会问题展开讨论,特别是教育问题,几乎时刻都是讨论的热点。英国人对教育的抱怨在我看来,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但他们自己并不这么想,他们认为现在就是英国教育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成败就在一瞬间,如果不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结局便是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不间断的听了一个月,我很好奇自己的听力水平到底有无长进,便将尘封已久的随身听翻了出来,我怀着不比激动的心情将剑7从头至尾听了一遍,但事实证明,并没有什么进步,是我自己想多了。

在英国待了两个多月,我一直有种感觉,就是今时今日的英国以及英国人,似乎都处于一种发展的平台期,上不容易,下来也难,尽管社会成员都恪尽职守,但企图心并不那么强,这点和他们的祖辈似乎截然不同。有次聊天,我问其中原因,一位英国人说:“现在的世界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工业社会,地盘大市场就大,所以需要走出去,但现在信息社会,金融服务有台电脑就行,地盘大了反而是负担(道理八)。” 这种解释我其实不是第一次听,我不想评判其中对错,因为也评判不了。有国家搞扩张,有国家就搞深化,发展的道路从来没有对错之分,大家各取所取就好。

来之前我想英国这么发达,肯定比我们更懂得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但事实却大相径庭,英国人非但不快,反倒很慢很慢。例如办银行卡这事,国内大概半个小时全部搞定,但英国则要十天半个月,因此很多同胞大感不解, 如此慢慢悠悠的民族,是如何领导了世界潮流两百多年?

其实仔细想想,任何存在都不是偶然。几十年前,我国便制定了赶英超美的计划,并规定了具体时间,但时至今日,赶超之梦仍未完成,而急功近利带来的坏处却始终产生着影响。或许不同的意识形态会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但任何行为规范都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如果国内银行也效仿英国,用十天半个月去发一张银行卡,那我相信银行账户总数会大大减少,风险也会随之而降,服务质量还能提高。

接触中,有几件事让我颇感吃惊,例如,有一次谈及法拉第,几位英国老师颇感疑惑,问道:“法拉第是谁?是咱班的吗?”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对物理感兴趣,但法拉第是印在英镑上的科学家,你们平常花钱时,难道也不低头看一眼吗?还有就是,来英国前,我觉得英美同文同种,英国人应该非常了解美国,但事实上,多数英国人对美国知之甚少,而且英国媒体对美国的报道也是简明扼要,至于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美国无论科、社会、生活、教育都领先中国不少,所以国人自然有很强的学习了解愿望,但对比英国,美国的绝对优势就是人口和面积,至于科技经济,则只是相对优势,而文化医疗法制,甚至下风,所以自然不会有迫切的了解学习欲望。

不少英国人都会选择在年轻时去国外生活工作,例如我的口语老师,他便在意大利生活了二十多年,上课时聊到达芬奇,他问道:“你们知道这名字的含义嘛?” “不就是名字吗?”

“Leonardo确实是人名, 但da是英文from的意思, Vinci是地名,完整的意思是从芬奇来的李奥纳多。”

“那亚历桑德罗.德尔.皮埃罗呢?”

“亚历桑德罗是人名, Del(德尔)是英语of的意思,Piero(皮埃罗)就是英文的Peter(彼得),所以它完整的意思是彼得的儿子亚历桑德罗。”听到这我忽然发现意大利人起名其实蛮实用的,必要时可以起到身份证的作用。

写作老师哈罗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他看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例如抽烟这事,他不会像国人一样,上来先摆明自己的立场,然后搜肠刮肚证明自己是对的,他会用不同角度向你阐明他的立场,然后让你自己做判断,他说道:“烟可以带来高额的税收,让政府有钱办更多的事,所以对我们这些不抽烟的人来说,其实吸烟的人越多越好,但英国是全民公费医疗,而吸烟又会产生很多相关疾病,所以一进一出其实也持平了。如果政府能控制相关疾病,减少医疗开支,那我鼓励吸烟,如果税收和开支基本相互抵消,那我觉得就应该限制,所以好与不好不仅仅是单个行为决定的,而是整个社会生态链(道理九)。”

哈罗年近五十,但始终孑然一身,我一直想问他,有无成家打算,但总觉得这是私人问题不便开口,后来他自己说道:“我年轻时也有很多想法,但随着年龄增长,一切都趋于现实。很多人的生活以家庭为单位,但这只是很多人,不是所有人,不代表每个人都要按照这种方式生活,有人从家庭中得到快乐,有人从自由中获得满足,选合适的就好,没必要循规守矩。”

如果你站在山脚,你会觉得哈罗这人比较奇葩;如果你站在山腰,你会觉得哈罗很有自己思想;但如果你站在山顶,你会觉得哈罗所说的其实就是人们所说的出世。世俗中的伦常,其实并非什么伦常,不过就是人走得多了,没路也出来路了,但这路是否走的对,其实多数人并不知道,因为他们只是看到有路,然后跟着走罢了。地球是圆的,宇宙中多数星球也都是圆的,既然是圆的,那一切终究会相会,既然终点一样,路径又何必相同呢。

道理八:大是否等于好?可能不一定。

道理九:政府运行的两面性。

陆,谢谢大家 (2010.09.09)

在英国这片苦寒之地,我迎来了二十四岁生日,愉快的同时,也感谢多年过去依然有这么多人记得我。很多同学已十余年未见,但看到留言,往事依然历历在目。记得初中班主任刘景顺老师与高中班主任邢洪明老师都曾说过:“在中学时代,你会认识一生中百分之八十的朋友,大学时代也会有朋友,但绝大多数就只是同学了,等步入社会后,便几乎都是过客了。”

过去一年,我被出国一事折磨的体无完肤,所幸的是,噩梦般的雅思现在终于成了历史。接下来的一年,我将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除了读好书外,我也希望能重拾模特事业。其实当年选择模特专业纯属偶然,但多年过去,还是很感谢舞台的锤炼。大学有很多专业,有的专业出成绩很早,类似模特声乐,有的专业则要先卑微上十几二十年然后才有大展宏图的机会,例如公共管理,行政管理。选择模特,意味着你有比别人更风光充实的青年时代,但止步于此,你的中年和老年时代可能会略显暗淡,因为模特终归只是一种行业技能,而非知识学问。姥姥是梨园出身,对此自然心知肚明,便建议我提早改行,见好就收,韬光养晦几年,争取中年老年时还能走在人前,也算一辈子有个交待。

回想一下,初入大学时,我一度认为终点就在前方,咬牙坚持四年,这辈子便可衣食无忧,但随着眼界的增长,我对人生的期望也在不断改变,过去我逼迫自己看书,因为我知道看书很重要,现在我逼迫自己写书,因为我想通了一个问题,既然别人可以用思想影响我,那我为什么不能用思想去影响别人。

人花天酒地时,眼前涌现的是形形色色的红男绿女,人奋发读书时,身边层出不穷的全是励志偶像。有人本科在青岛北边的科技大,不懈努力四年后,青岛边的科技六个字没了,只剩下北大。有人高考结束后托关系才上了青大,但大学四年猛刷绩点,毕业后直接去了普林斯顿深造,这时我突然发现,眼前的世界其实很像风靡一时的三维立体画,你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它,会看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而最关键的是,改变的方式丝毫不难,就是远近而已。

到了英国,我有时觉得这真是一个很可怕的国家,因为这国家有太多人,一生就干一件事,他们不受外界的干扰,也不在意环境的变迁,就是踏踏实实做自己的,正如那句名言所说,所谓伟人,其实就是执着的傻子。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其实是要远超外界对自己的评价的,换言之,当你不在被人言所困时,你离目标达成其实就不远了(道理十)。仔细想想,所有和伟大沾边的东西,初始时无一例外都是备受指责嘲讽,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人类对新事物总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况且,人原本就有先知先觉的,后知后觉的,不知不觉的,如果一开始所有人便认可其价值,如果连不知不觉者都明白其道理,那这事无论如何也够不上伟大的门槛。

常有人问我,在英国生活是不是闷不闷,怎么说呢,很多人会觉得英国比较无聊,吃也没得吃,玩也没得玩,但我这个人对吃和玩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我便觉得英国其实还好,没作业的时候我会想想陈冠中先生在《盛世》写得那十条:一党领导的民主专政,稳定第一的依法治国,执政为民的威权政府,国家调控的市场经济,央企主导的公平竞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以我为主的和谐外交,单民族主权的多族群共和,后西方后普世的主体思想,中华文明举世无双的民族复兴,每次看到这里我便明白,我们这代人的主要工作还是奋发图强,建设国家,无聊这么奢侈的东西,可能要下代人才会拥有。

道理十:外人的评价和意见,没那么重要。

柒,重温绝唱 (2010.09.25)

无意间找到了去年在济南的比赛录像,内心激动万分,这段视频在国内时找了很久,但一直徒劳无获,今天碰巧看到,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些精彩难忘的岁月之中。济南的比赛是我在国内时最后一次参赛,虽然成绩有些惨淡,但过程依然弥足珍贵,其实模特比赛,以及模特行业,远没外人想象的那么阴暗,潜规则横行。因为多数模特比赛都是模特经纪公司举办的,真选出一个上不了台的人,首先损失的便是模特公司自己。模特不同于选美,模特选的是流行,是市场需要,是未来的盈利能力;而选美选的是热闹,选的是话题,但皇冠戴完后,大家便从此各奔东西。

所以选美比赛潜规则有市场,而模特行业几乎没必要。演员演一部电影,可能片酬有千八百万,但模特参加一场演出,劳务费其实就千八百块块,为了千八百块的演出去出卖自己,那还不如不演出,直接出卖自己呢。

有时想想,比赛成绩固然重要,因为不重要你何必去参与呢,但比成绩更重要的其实是比赛过程对于我们成长的催化,以及心智的提高。无论冠军还是亚军,当你离开这个圈子后,这些名头瞬间便成过往云烟。好比我,我曾获得过某某比赛的某某冠军,但到了英国后,谁会知道某某比赛是某某比赛呢?但另一方面,虽然名头没了,但某某比赛带给你的思考方式,以及形体训练并不会因为你走出了国门而随即消失,它会伴随你一生,而这实际是比赛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人生的很多小选择,多年后再看,其实都是改变一生的转折点(道理十一),就如当年的比赛,看上去就是穿三套衣服,然后走六个来回,但它让我知道,当你准备上台时,你需要先降体重,然后练线条,听懂音乐,最后寻找到自己的风格,换言之,就是培养一个人能把大事分解为小事,再将小事变成不是事的能力。有了这套能力,任何困难和问题其实都只是称谓的不同;例如家庭问题,学业问题,情感问题,社会问题,听起来名称五花八门,起因乱七八糟,但只要忽略问题的称谓,其实本质都是相同的,既然你有成功的经验,再重复一次又有何难,既然有了模特比赛的成功经验,那人生这场比赛又有何惧?

道理十一:做好每件小事,细节决定成败。

捌,万法归宗 (2010.10.19)

上周新学期正式开始,一切步入正轨后,我也可以更加充分有效的去利用时间。我每天会在清晨时分赶到游泳馆,然后跳入泳池开始新的一天,英国人似乎个个不知疲倦,所以无论我几点到,泳池内基本都是人头攒动,开始我以为是他们起得早,后来一问才知道,前一宿人压根没睡。这段时间课不多,但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却很繁重,这可能就是国内与国外教育的本质区别,国内不太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需要大量课程来监督引导,而国外的课程基本起到一个启发汇总的作用,学习与消化由学生自己完成。

我的专业课程在温切斯特校区进行,这里华人较多,所以无论学习环境还是校园氛围,都感觉异常吵杂,像是到了曼谷考山路或新加坡牛车水。坦白的讲,多数中国学生来英国都有很明确的目的,就是混到文凭,然后赶紧回家,所以我丝毫不奇怪,为何他们对五彩斑斓的英国生活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会丝毫没兴趣。有时给他们介绍下学校的社团活动,他们通常只问一个问题,男生问管饭吗,女生问有帅哥吗,但问归问,即便真管饭或真有帅哥他们依然不会去。(道理十二)

另一部分语言学习则在艾威纽校区,这个校区欧洲人较多,所以环境氛围和温切斯特校区有着天壤之别。因为历史与传统的原因,欧洲人和亚洲人对学习的看法和认识是截然不同的,欧洲人重视学习到的知识,而亚洲人重视学习后的文凭,因为出发点不同,所以表现有差异实属正常。愿意来艾威纽校区上课的,基本都是对课程有兴趣的,所以原本二十人的教室挤进百十号人司空见怪。课余时间,意大利社团还经常组织一些活动,虽然每次主题的都不一样,但开场白却是惊人的相似:“智慧的古希腊人来到美丽的亚平宁半岛,遇到了勇武的古罗马人,于是,伟大的意大利人诞生了……”

除了学习,学校每周还有很多派对,不少尺度还颇大。例如周三的College,一进去犹如制服诱惑,还有周五的Twisted 更是重塑三观。此外,不定期还有Sugar、Glamour、Fat Panda等派对。这些派对总体说来有两大好处,一是让大家放松,多认识新朋友,二是刺激荷尔蒙分泌,解决低生育率,及人口老龄化问题。

我虽然不喜欢派对,但也谈不上排斥,因为学过哲学的人都会辩证的看问题。更进一步讲,我们中国人对生活的认识,道德的认识,好坏的认识,其实都来自我们自己的生活积累,但我们这样生活,不代表全人类都这样生活。我们还有部分观点,则是华夏圣贤的见解,譬如董仲舒、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换言之,古往今来,老百姓虽然每天都在思考是非对错,但是非对错的标准到底对不对老百姓却很少思考,因为先贤已经定好了(道理十三)。也就是说,很多中国人看到派对可能会觉得不好,但你问他:“派对怎么伤害你了?”,其实他也答不上,他只是借此表达别人的看法,至于别人的看法对不对,他其实从不考虑。

我们中国人常说要为往圣继绝学,但往圣的绝学对不对,或是多大程度上对,其实没人说得清。英国人不认识这些华夏往圣,更不懂他们的思想。英国人接受的思想来自培根、牛顿、霍布斯、伏尔泰、洛克、孟德斯鸠、康德、卢梭。来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存在主义。所以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与我们不同,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思想和认知是环境造成的,如果环境不同,思想和认知自然也会不同(道理十四)。

举个例子,相对东南亚地区,中国北方是比较寒冷且土地贫瘠的,所以管仲才会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并影响后世。而后世会在管仲的基础上,提出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进行进一步的道德约束。因为古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低,暖饱确实较难达到,所以整个社会无论思想意识,还是道德伦理,其实都是为了保证温饱的实现。

例如三从四德,表面上说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以及德容言工,但说白了就是生产力水平低,所以大家别窝里斗,抓紧时间促生产,少浪费,有时间多生产衣服等等等等,说清道理,一切其实就是这样。

但如果我们身处的环境是泰国或者马来西亚,我们会发现管仲的话其实没什么必要性。举个例子,曼谷一年只有两个季节,热和更热,那还有必要准备那么多衣服吗? 马六甲走路都会被椰子和波罗蜜砸到头,那还有必要准备那么多吃的吗?准备多了不会坏吗(道理十五)?所以在这种环境下,社会思想的主要任务自然不是保障温饱。换言之,思想的不同其实源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我们因为生活环境相对艰难,所以需要复杂的思想规范约束,而热带地区生存起来简单很多,所以对思想的需求也会大大降低。

有时我们很奇怪,韩国、越南、泰国、缅甸、都离我们很近,但为什么韩国越南就成了儒家文化圈的一份子,而泰国缅甸就步了印度后尘呢?答案很简单,韩国冷,越南相对冷,没有思想指导让老百姓求同存异,人很容易饿死,但泰国缅甸吃饭从来就不是大问题,所以不需要引进儒家思想去维护统治,促进生产力发展。相应的,泰国缅甸蚊虫疾病多,因此夭折早逝,死于疾病的人就比温带地区多很多,所以相对于吃饭,给生命的存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才是他们真正渴望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三武一宗一定要灭佛,因为释迦摩尼生活的地方很热,吃饭穿衣较好解决,几个人不干活对社会丝毫没影响,何况佛陀本人原本吃的就少。但你非要生搬硬套,到中国这么天气寒冷,土地贫瘠的地方搞出家修行,那社会不动荡才怪,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南传僧人隐于市,千百年多靠民众布施,汉传僧人归于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这其实就是最简单的地理决定论,因为环境不同,大家渐渐有了不同的思想。中国人常常嘲笑东南亚人,说他们没思想,不懂理财,不知道未雨绸缪,这很大程度上是事实。但问题是,我们整日担心的事,人家从古至今就从未遇到过,既然是从未发生的事,那又何必早早想好应对之策呢。按照多难兴邦的逻辑,或许我们的思想走在了他们的前边,依靠思想的保证,我们的生产力也比他们更先进,但问题又来了,生产力再先进停留的也还是物质层面,相比早已进入精神层面的他们,这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国民老公的爹,也就是国民公公王健林说过:“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精神追求,企业经营的最高层次是经营文化。”虽然王健林不是什么哲学家,但有句话说得好:“成功了屁都是经验,失败了经验都是个屁。” 所以必要的借鉴还是应该的,而且相比康德、尼采,维特根斯坦,王健林显然更明白眼前的这个中国。

英国也一样,很多我们难以理解接受的事,只是因为我们之前所处的环境不同,并不是因为你对了,或是他错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国家政权成千上万,哪个国家如果一直错,我想它肯定坚持不到今天。

道理十二:验证季羡林《留德十年》中的话。绝大多数中国人读书,就是为了混文凭。

道理十三:欧洲有过一个时代,就是不再迷信希腊罗马圣贤的时代。但我们没有。

道理十四:第一次有了社会科学中,因素的概念。

道理十五:几年后发现,我思考的这个问题,就是后来大家说的地理决定论。

玖,万圣节前 (2010.10.01)

这段时间作业铺天盖地,让我心力交瘁,英文的还好说,起码图书馆里有资料,不会还能问同学,但西班牙语的真是要了命,不光没模板,网上还没资料,写起来的感觉基本是瞎子摸象,摸到哪算哪。这种痛苦有点像两年前自己重拾英文的时候,二十六个字母全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立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我原本计划每月至少写两篇日志,记录自己在英国的学习生活,但现在看来困难重重,因为各种作业实在是太多,让我根本没有精力去考虑别的。我有时在想,可能人这辈子要学的东西是有个既定总量的,有些人在教室学,学出来的东西叫知识,有些人在马路边学,学出来的东西叫经验,我显然属于前一种里拖后腿的,所以当别人都步入工作岗位后,我还得继续埋头苦学。

上周的西班牙语课上我认识了Judith(朱迪斯)和Matt(马特)。朱迪斯博士毕业于剑桥大学,现在在南安普顿生命科学中心做博士后。上课时我俩经常一组,她虽然是生物学博士,但语言天赋却很低,有点像我姥姥,在深圳生活了二十年,却始终不知道唔该是什么意思。每次老师让我俩相互听写数字和电话号码,朱迪斯的答案都让我啼笑皆非,例如老师听写27149,她竟能写成54321,这让我不禁怀疑,是否人的学习能力也是一个总体,某方面极好,某方面就会极差。朱迪斯虽然年过三十,但每天依然穿着一双帆布鞋,背一个双肩包,如同高中生一样,虽然衣着朴素,但朱迪斯的言谈举止却是大家闺秀的范,笑时永远露出八颗牙齿,进餐时也极少发言,用过的叉子总是头朝下方,喝咖啡时先放糖再放咖啡。让人看过肃然起敬,但又多多少少感到了一份距离。

马特则完全不同,小伙子年纪虽不大,但胡子却比马克思还浓密,左右手臂还遍布刺青。马特有一辆大排量的川崎摩托,但因为声响太大,所以进出学校时必须推着才行,这也解释了,为何他每次进教室时都是大汗淋漓。马特虽然只是本科生,但语言天赋极高,人称活字典,上课谁坐他旁边,基本不用拿字典。马特算是很有代表性的英国男生,自立,早熟,性格外冷内热。普遍来说,英国男生远远看去感觉都很严肃,话不多,但性格其实都很开朗、健谈。

形成这种性格,主要是历史文化的原因,古代英国人寿命很短,几乎没有青春期,童年一结束,便开始繁衍后代,这点中国人和英国人是相似的。但英国是个体社会,中国是群体社会,个体社会人与人之间是独立的,即便是父母子女,成年后也是相互独立的。而中国是群体社会,无论是呱呱坠地,还是最后撒手人寰,每个人之间都有很多重叠的部分,所以牵扯交织中大家就需要相互考衡,相互交流。而个体社会更多时候只需要考虑好自己,不需要整日喋喋不休。至于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性,根本原因还是生产劳动,中国是典型的大河文明,要利用河水,就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大禹再厉害,也不可能一个人治水;而英国不是,英国基本没有什么大河,生产劳动时需要水,自己去小溪里打就好了,没必要扎堆,所以时间一久,社会便会朝不同方向发展(道理十六)。

专业课开始后,学校安排了新宿舍,我很幸运,遇到了三位睿智、质朴、勤奋、刻苦的舍友。乔安娜来自波兰的戈但斯克,在红色年代,波兰便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排头兵,2004年弃明投暗加入欧盟后,人民生活水平更是有了质的提高。因为欧盟允许成员国公民随意往来各国生活工作,所以近几年,很多波兰人前往经济较发达的英国谋生。同时,因为欧盟政策的保护,波兰人在英国找到工作基本易如反掌,而中国人则困难重重。

虽然长相很大众,但乔安娜骨子里却是不折不扣的知性女性,她从不买名牌手提袋和化妆品,却会买很多十几镑一个的杯子,这些杯子在我眼中丝毫没有区别,都是透明的圆柱体,但乔安娜却分的很清楚,哪个喝水用,哪个喝茶用,哪个喝牛奶,哪个喝咖啡用,哪个冲咖啡用。

乔安娜还会买了很多华而不实的刀叉,金色的切橙子,银色的切柠檬,圆头的切黄油,尖头的切香肠,件件各司其职。也许在中国人眼里乔安娜就是矫情,但在乔安娜眼里,文明社会的生活本就该如此,工厂生产杯子刀叉就是让人买的,如果大家都不买,都新三年旧三年,那工人该何去何从呢,工人没了工作,社会就会不稳定,社会如果不稳定,最终影响的还是大家的生活。你的支出,是别人的收入,你的收入,也是别人的支出,大家如果都不支出,结果只能是一起喝西北风。

西蒙斯来自希腊的萨罗尼加,一直以来,希腊都算世界上相当不错的国家,即便这两年遇到债务危机,但依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和乔安娜一样,西蒙斯也没什么值钱的衣物,但在生活细节上,西蒙斯比乔安娜有过之而无不及。西蒙斯喝一杯咖啡,大致需要四个环节,先煮咖啡,煮好后倒入专门的搅拌杯加牛奶搅匀,再倒入一个专用的摇咖啡杯,将咖啡摇出泡沫,最后加入冰块,然后放入吸管品尝。整个流程不夸张的讲,比星巴克还专业复杂。当然,最让我惊讶的是,有一天我和西蒙斯一起做饭,他突然拿起手中的锅看了看,然后极其淡定的对我说:“英国的锅都太薄,不适合做帕斯塔,只能煎鸡蛋,我还是回家取个锅吧。” 我以为他是开玩笑,没想到他一回屋,便立马订了张机票,当天晚上便回希腊取锅了。

通过这一系列的事我突然发觉,虽然近些年中国发展也很快,但与欧洲相比,许多方面依然望尘莫及,因为欧洲的社会是建立的完善保障体系下的,所以再穷的人内心都有安全感,都敢消费,而我们没有。西蒙斯曾说过,他有一位家境不错的战友,特别喜欢车,有一日狗在越野车内留下了排泄物,那战友气得半死,当即决定车不要了,带狗回家。

第三位舍友来自宝岛台湾,她这人胖胖的,长得非常有喜感,远远一看,总让人想起郑少秋的前妻。南安普顿的台湾学生很多,有外省人也有本省人,但烦人的并不多,多数台湾学生都秉承了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优秀传统,比较能为他人考虑。其实对比大陆学生,台湾、韩国、日本、泰国的学生更像是来自社会主义国家或地区。首先,他们的经济条件看上去都差不多,好的不会天天买爱马仕,差的也不会穿不起耐克鞋。其次,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也很一致,不像中国大陆的学生,刻苦的不食人间烟火,懒散的完全糟蹋钱瞎混。总之,同样是炎黄子孙,台湾学生理得顺,不用管,大陆学生则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伦敦参观了泰特美术馆,同时认识了学校本科部的安娜卡塞利、芭芭拉雷、拉纳阿尔贝提、卡塔丽娜杰雷米斯、何塞洛扎诺、瓦妮莎阿尔瓦雷斯和巴缇娜。参观结束,大家互留了脸书,之后每周何塞洛扎诺都会组织一两次活动,一来二去,大家便成了朋友。

安娜卡塞利来自意大利帕尔马,认识后我发现,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真像,不光是肤色、头发颜色像,甚至连矫情起来都是一模一样,每次出去她都将英国的饭菜批得一无是处,但吃的时候却一口不会少吃。芭芭拉雷是瑞士人,所以英、法、德、意四种语言几乎都是母语水平,加之打小游遍全球,所以有她在基本能顶本百科全书。巴缇娜是德国人,过去我只是耳闻,认识后才发现,德国人真是精打细算,抠到连小费都不给,怪不得连输两次世界大赛,转过身立马就能站起来。

拉纳阿尔贝提、卡塔丽娜杰雷米斯、何塞洛扎诺、瓦妮莎阿尔瓦雷斯都是西班牙人。何塞洛扎诺今年已经二十九岁了,但其实才读本科三年级,算是我师弟。大龄本科生在中国很少见,但在西班牙却很平常,因为何塞洛扎诺每读完一年,都会出来工作两年,然后再返回校园。更神奇的是,他每读一年便会换一所学校,第一年在塞维利亚,结束后他希望去大城市看看,就去了马德里,结束了马德里的生活,又希望来国外看看,便来了英国。瓦妮莎阿尔瓦雷斯是何塞洛扎诺的未婚妻,今年也二十九。瓦妮莎阿尔瓦雷斯原本在塞维利亚从事很体面的银行工作,但她英语一般,来英国后只能从保姆干起,但她觉得这没什么,能和何塞洛扎诺在一起才最重要,这可能就是那句话,爱是女人的血液,牺牲的又何止是一切。

道理十六:通过生活的接触,有了文明起源的概念。

拾,亚运来了 (2010.11.11)

这个月我给自己安排的很满,因为我希望在有限的留学日子里可以掌握更多的东西。学校所有的公开课,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去听,无论它是谈犹太文化、半岛战争、口腔健康、还是土木工程。 全力学习的同时,我也尽量保证每天两个小时的锻炼时间,一个小时用来跑步,一个小时用来锻练器械。英国这边天气总是很阴沉,容易让人疲惫困倦,但跑完步就会清醒很多,读书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虽然坚持早起很辛苦,但一想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还未实现,便立马不累不困了。

下周三,我会代表南安普顿大学的男子篮球队打一场比赛,虽然对手还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肯定是替补出场,但无论自己的角色看是饮水机还是递毛巾,我都会努力做好。其实我最想加入的是学校的橄榄球队,橄榄球是我高中时的主项,后来因为考大学,才被迫放弃。橄榄球队起源于英国,橄榄球队在所有校级运动队中也是最受瞩目的,但同样,比赛训练任务也最重,现阶段我无法保证,便只能退而求其次,选了篮球。篮球在英国属于实打实的边缘项目,因为在英国人看来,篮球跟橄榄球比太斯文,不激烈,跟板球比又太野蛮,不绅士,属于典型的不伦不类。

这段时间学校在选拔明年夏天去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做教育服务的学生,我其实很向往这个机会,因为小时候院子里有个孟爷爷,就因为七十年代派驻刚果援建过一个电影院,便一辈子以海归自居,整日不可一世,感觉就像《我爱我家》里的胡学范,有事没事专和我姥爷作对。姥爷几十年来一直咽不下这口气,所以从小便教育我道:“你长大了一定要出去一趟,好好灭灭这老孟气焰,不就出了一次国嘛,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上了一次天呢!”

我准备了几天,好不容易写好了申请材料,但负责人告诉我,这项目只针对本科和博士,让我彻彻底底白忙了一场。虽说没申请上,但去听听也算长了见识,一位今年从坦桑尼亚回来的英国学生和我说了他的感想,他说:“这次旅行对我的生活和未来都非常重要,因为当我看到在坦桑尼亚发生的一切时,彻底改变了我的心灵,过去我常买许多食物,放过期后直接扔掉,有时哪怕洗一双袜子,也要开动洗衣机。而现在,我洗澡时会带一个盆子,然后用盆里的水洗袜子洗底裤。” 听完我看了看他说道:“我建议你再去中国的西海固看看,看过后你就不会洗澡时放盆了,你就会用盆洗澡了。”

昨天几人一起吃饭,桌上有我、乔安娜,还有一芬兰女孩,一伊朗女孩,和一日本男儿。碰巧这日本男孩去过波兰,他便说:“我特后悔,去波兰时没去奥斯维辛纪念馆”,说完又问乔安娜:“对了,你们波兰人现在还痛恨德国人吗?”

乔安娜想了想说:“德国人有时候是挺讨厌,总喜欢众人皆醉我独醒,但问题是战争是希特勒戈林那批人发动的,不是现在这批德国人发动的,现在的德国人又没责任,你恨他干嘛?(道理十七)”

接着日本男孩又问芬兰女孩:“你们对俄罗斯呢,是不是很讨厌俄罗斯?”

芬兰女孩说:“俄罗斯有些人是有些拎不清,但不是全部俄罗斯人都有问题,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如果要表达态度和观点,那一定要具体到人。当然,很多时候受限于时间和精力,只能以小见大,但以小见大不是科学的结论,撑死只是个人感觉,所以这种感觉自己清楚就好,没必要四处表达。”

听完他们的对话,我突然感觉东西方文化在认识问题上确实有着巨大的差异。西方是个人主义社会,所以每个人看待问题时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东方是集体社会,每个人看待问题时,其实表达的都是社会的观点。个人的观点通常精确,讲得是具体的关系,而社会的观点普遍涵盖性较强,阐述的是立场,但这里面其实没有对错,或上下之分,区别只是站在什么角度看待问题。

最后说一下亚运会,当年得知广州获得亚运会主办权时,大家都很高兴,但这么多年折腾下来,真是让大家心力交瘁。广州大学城的中心湖原本景色非常优美,但因为要搞铁人三项比赛,拆了建,建了拆。大一时站在寝室的阳台上,还可以看到青山翠湖,到大四时,基本只剩飞扬的尘土了。有次征文比赛学校让写你与中心湖的故事,结果大家的主题全是谴责市政破坏环境,最后迫于压力,学校只好取消了征文比赛。

还有很多西关的老街道,本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但也被拆的七零八落,西关不是外滩,没必要向曼哈顿看齐,而且大家来广州,本就是想看骑楼大屋,现在都拆了,大家看什么呢?也难怪中国的英文名字叫China。

此外,以亚运为名强制推行普通话,也是莫名其妙。当年韩国端午申遗,我们强烈愤慨,说这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但粤语是比端午更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却完全置之不理。现在造飞机轮船的成本大家都能计算得出来,但不知道有没有学者计算过,生产一种语言并将其推广开,需要多大的成本。

当今社会,人们对具有短期实效的可交易产品看得很重,类似一台手机,一部汽车,转手就能变为钱,但要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很短暂,五年前最好的手机,可能五年后便基本属于垃圾了,因为培育它的过程本就很短暂。但语言不同,它是长期实效的不可交易产品,一门语言从产生到完善,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心血,所以没有相同的时间积累,或相等的时间成本投入,你基本无法培育出比它更好的产品。语言传递信息,也传递文化、思想和逻辑,我们用英文可以传递出和中文一样的内容,但我们用英文永远传达不出中文的情怀和腔调,所以每门语言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况且,语言从来不是独自存在的,它依附于庞大的文化和历史。

如果比较葵花籽和西瓜子,我认为葵花籽更好吃,也更方便吃,但你没必要因为葵花籽好吃,便把所有西瓜子全部付之一炬,因为人不可能天天只吃葵花籽,你还有吃西瓜的时候。

我相信不用几年,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就将超过全世界的总需求量,换言之,当短期时效之路走到尽头时,我们还是要走长期时效之路,也就是文化思想输出。诺基亚手机会过时,苹果电脑也会过时,但哆啦A梦不会过时。因为短期铲除长期,我想只有临退休的人会做这种决定,因为他已经没有未来了,而我们的国家需要未来。

道理十七:有一种境界,叫能搞清冤有头,债有主。

拾壹,雪一直下(2010.12.02)

进入12月,学习上依然困难重重。英国这边课程少,班里学生还多,所以日常与老师接触的机会其实极其有限。此外,有一点我一直比较疑惑,就是通过几个月的接触后我发现英国老师对英国确实很了解,你让他讲巴宝莉、威斯特伍德、保罗史密斯或是亚历桑德罗麦奎恩,他们确实能说个三天三夜,但如果说到欧洲其他国家的时装公司或设计师,他们却常常连名字都叫不对(道理十八)。

举个例子,就以球赛来说,在中国你可以看英超,也可以看德甲、意甲、西甲、法甲、随便你选,反正五大联赛都有转播。但在英国,如果你不看英超,那你就得看英冠、英甲、英乙,反正转来转去都是一回事,都是英国人自己在折腾。在英国想看一场西班牙国家德比,真是相当费劲,不光直播难找,就连报纸也是只言片语含糊带过。所以你问一千个英国人,你喜欢哪个俱乐部,基本没一个会说尤文图或巴塞罗那的,因为除了传统的原因,这里面还有渠道的原因。

在英国国教(基督教新教)南安普顿福音派教堂的安排下, 我上周去了哈里森夫妇家作客。哈里森先生在南安普顿大学校医院传达室工作,太太则是校长办公室的文秘。他们的家是一栋三层带车库的房子,仅就居住条件来言,放中国只有富商巨贾可以比肩。但英国这边没有集中供暖,加之哈里森夫妇都上了年纪,所以家虽大,但却异常冷清,平日在宿舍我只穿一件T恤,但到了哈里森夫妇的豪宅,我却连外套都不敢脱。

吃饭时我问道:“这房子这么冷,就没别的办法吗?”

哈里森夫妇答道:“是很冷,但还行,习惯了。”

吃完饭哈里森夫妇与我聊起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有三个女儿,现在都结婚了,很少回来,他们说:“我们知道,中国孩子需要家里支持的时间比较长,自然和家里的感情比较深,英国小孩基本上大学后就独立生活了,所以除了圣诞和复活节,基本很少往来(道理十九)。”

虽然哈里森夫妇的经济条件尚可,但南安普顿原本就是小城,加之女儿们也不在身边,所以老夫妻俩的日常生活也是异常简单,做做饭、看看书、喝喝茶,就是生活的全部。这时我突然我发觉,中国这种亲子系家庭社会,虽然父母累孩子苦,但因为有子女的传承,所以整个家庭其实永远不会老去,但英国这种夫妻系家庭社会,当子女离开后,整个家庭的命运只能是别无选择的老去,最后消亡。换言之,中国家庭如海浪,总是一浪接一浪,英国家庭如日出,没有日落,又哪来的日出。

道理十八:发达国家百姓的局限性。

道理十九:夫妻系社会的问题。

拾贰,天下兴亡(2010.12.12)

申办18年世界杯遭受惨败,让全体英国人着实消停了几天。为了这次申办,英国人算是拼上了老底,但最后还是功亏一篑,在首轮投票时便被无情摈弃。说实话,这场大败其实是可以预见的,因为相比最大的竞争对手俄罗斯,英国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什么优势。按说英国马上就要举办2012年夏季奥运会了,捎带手把世界杯也办了绝对顺理成章,但自打联合政府上台后,英国似乎又进入了竹竿打狼两头怕的状态。

社会要进步要发展,就要让民众有压力想奋斗,但政府如果制定了这样的政策,便很容易失去中底层民众的支持。想拉拢中底层民众,就要多收稅,多增加福利,但这样又会惹得中上层民众不满。政客们其实也想把国家搞好,但问题是,如果民众不支持,你连搞得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好了。议会制发展到今天,政客几乎全成了墙头草,虽然组织党派的名称不尽相同,但执政理念其实都大同小异,都是只做对的事,不做好的事。当大家看清了这一点后,谁还会把选票(世界杯申办)投给你呢? 俄罗斯这国家虽然问题重重,但这个国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发展,但英国不一样,别说外国人,就连英国人自己也搞不清英国未来发展目标到底是什么。重整雄风,朝着大英帝国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这显然不现实。深化改革,让改革进入深水区? 似乎也不行,因为改革就是宰肥羊,你现在所有羊都一样胖瘦,拿谁下手?。还是重拾制造业?但现在英国人平均年龄都快朝五十岁去了,让这些人去干活,估计赚的钱还不够填医保。

其实内忧都是小事,最让英国头疼的还是外患。欧盟国家本来就是唇齿相依,现在希腊、葡萄牙、爱尔兰颤颤悠悠,英国的日子自然也不会好过,所幸德国人一直有负罪心理,所以英国还能大大方方置身事外。欧盟其实很有意思,从欧共体时代算起,这个联盟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抵御赤色帝国和红色思想的侵袭,但这些话直接搬台面上不太好,所以捎带手才加上了经贸合作,以及完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但后来莫名其妙赤色帝国没了,所以这个联盟就只能本末倒置,让龙套唱起了主角。

让穷人和富人一块去打架没问题,因为打架靠胳膊靠腿,无论穷富,都是两只胳膊两条腿,很公平。但让穷人和富人在一起过日子可就不一样了,穷人觉得既然都是一家人,那就别分彼此了,不然多见外呀。富人则心想,我累死累活,最后便宜了你,那还不如我挣够自己的然后找个阴凉地多歇会呢。所以时间一长,穷人惯出了病,富人也没了追求,结果就是现在欧洲的状况。

那面对民众的不满时该么办呢?英国政府对此颇有高招。英国的政府与中国不同,不能用官方手段控制意识形态,但他们可以借助社会力量,例如弄出一些思想垃圾,如X-factor这类。人民一旦关注这些思想垃圾,基本就无暇再去考虑别的了,不会想上街,不会想革命,所以你会发现,每当社会经济萎靡的时候,娱乐生活反而会越加丰富。这几年中国也开始效仿这种手段,什么番茄台,什么芒果台,再加上超级杀手锏网络游戏,基本将所有潜在的社会问题化解于无形(道理二十)。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能真正深刻看问题的英国人其实很少,而且都属于社会中上层,即便问题存在,其实对他们的生活前途影响也不大;而影响大的人,其实都属于社会中下层,这些人会察觉到他们的生活在改变,也会产生不满,但政府会将这些问题概括为全球性的经济问题,然后打消这些人的不满情绪,这些人不会去思考,也没能力去思考,眼前的问题到底是不是全球性,是不是不可避免,因为丰富多彩的精神垃圾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全部大脑。

最后说一下涨学费的问题,这问题是过去两个月中争议最大的。当然,它其实和我完全没关系,因为我的学费已经交完了,而且这次涨学费只针对本土和欧盟国家学生,不针对本就被盘剥已久的非欧盟学生。

先说一句题外话,很多人都会有这么一个问题,去英国留学好还是去美国留学好?如果是美国比较好?为什么英国的大学不如美国的大学好?抛开英美国力、人口、面积的差距外,其实还有两个因素非常制约英国大学的发展;首先,英国绝大多数大学都是公立的,属于政府办大学,所以学费只是象征性收,而且不同档次大学的收费基本一刀切,缺乏市场的调解推动。其次,原本英国的福利教育只针对本土学生,但欧盟一体化后所有欧盟学生也开始雨露共沾,等于英国人用自己的税收服务了整个欧盟的人民,但美国没有这个问题。

这次涨学费除了自由民主党领袖尼克克莱格态度明朗表示反对外,首相卡梅伦,财相乔治奥斯伯恩,工党领袖埃德米利班德的态度都是默认。周四议员投票表决是否涨学费,前奏跌宕起伏,进程惊心动魄,但结果却丝毫不出乎大家的意料,唯一给人感到意外的是政府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不能总拿纳税人的钱去养活大学生”。

当今世界,加大教育投资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主流,但英国人的想法却不太一样,似乎他们认为高等教育还是应该回归精英教育,保持少而精,但问题是涨学费这种方式只能在家庭条件上对学生经行筛选,并不能在学习能力上经行筛选,达不到少而精的目的。英国中小学不搞应试教育,但问题是,素质教育其实也没搞好,现在再将穷人的孩子逼退,我不知道这个国家打算未来去哪找希望。

道理二十:疲民八术。

拾叁,圣诞到了 (2010.12. 27)

圣诞到了,学校也开始了为期三周的假期。

来到英国后,我接触了不少教会举办的宗教活动,教会的好处是它会组织很多免费的聚餐,解决了一些颇为实际的问题,但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就是免费的聚餐一周只有两次,所以剩下的五天,大家还是得自己找地吃饭。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我在马克教授的建议下参加了一个圣经小组,每周学习两次圣经新约。每次圣经的学习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看一些神学家讲课的视频,第二阶段是学习者分组讨论,我其实对这两环节都没太大的兴趣,我感兴趣的是讨论结束后的吃饭。

教堂通常会烹饪一些意大利面或咖哩米饭,然后再配以甜点和饮料,但不知道是预算有限,还是组织者懒得提,反正每次的饮料基本都是开水冲泡的橘子水。其实我也想像陶渊明一样,保持一份清高,不为一顿饭折腰,但无奈人的生理构造是很奇特的,也就是说,人只有在吃饱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各种家国大事或江山社稷,而在没吃饱的情况下人通常只会感兴趣一件事,就是如何吃饱。

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信徒,我即便学习也是批判性的学习;例如,我曾问道:“为何《圣经》里多次谈及各种动物,却只字不提中国的大熊猫,澳洲的袋鼠,美洲的羊驼?如果真是造物主,不应该把自己造的东西忘了呀。还有,《圣经》说七天造世界,其中第四天创造日月,但日月一升一落才是一天,没有日月的时候,前三天又是如何计算的呢?”

对于此类问题,马克教授表示难以回答。在我看来,宗教活动一方面确实是在教人积德行善,与人为乐,但另一方面,它其实和儒学,理学,心学一样,除了解释生命的意义,更多也是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的工具,当然,基督教信徒可能不认同这个说法。(道理二十一)但看看自己身边就会明白,1916年时大家竞相传阅《新青年》,期盼“德先生”和“赛先生”,而一百年后,随着国家承平日久,老百姓却又拿起了《弟子规》,读起了居有常,业无变,不知道孙文,鲁迅,郭沫若看到此情此景会是何种心情。

在我印象中,基督教在中国大城市基本没有市场,反而村里乡里发展的如火如荼,这其中原因很简单,大城市里医院多,大家不愁看病,而农村往往缺医少药,传教士便利用这一点,边看病边传教。现在很多人对中医的看法很偏激,觉得中医就是伪科学,例证如下;一,只有中医没西医的时候,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从未超过三十。二,中医院一样也有放射科,也要添置磁共振,伽马刀。我想说,无论磁共振还是伽马刀,它在村里都是没有的,只在大城市有,但村里人如果有病该怎么办呢?可能还是要求救于当地的中医,而这些中医大夫低下的水平,就让外来的传教士们有了可乘之机。

虽然基督教在中国总体不受待见,但其衍生文化在中国却非常有市场,例如圣诞节。圣诞节在中国的兴起是在九五年前后,那时毛家湾刚刚开张,老妈便买了很多圣诞海报贴在酒店的玻璃上。时至今日很多人依然无法理解,为何一个西方节日会在中国如此受欢迎,但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圣诞节其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西方节日,不信你随便打开一个圣诞礼物看看,上面保准印着Made in China。换言之,无论圣诞从哪来,圣诞老人的礼物都是从中国来,这种西方人种树,中国人乘凉的好事,受欢迎难道不正常嘛?

道理二十一:宗教都是人创造的,但人创造未必就不好。

拾肆,告别一零 (2010.12.31)

2010年的最后一天,我看了纪录片《请为我投票》。这片子究竟是纪录片还是电影,坊间说法众多,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它全片的重点并不在这里。这部片子围绕仨小学生争班长的故事展开,为什么是仨小学生,而不是仨大学生,我觉得一来小学生的人性最为透明,容易把捉。二来,小学生学业压力不大,比较有时间搞闲篇,大学生都忙着打网游谈恋爱,没工夫选什么出力不讨好的班长。三来,小学生的争夺只须流泪,不须流血,比较安全(道理二十二)。

虽说每位小学生的背后都站着爹妈,但舞台的主角终归还是他们,这时我们可以发现,小孩的世界与大人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可能大人的知识是小孩远远不及的,但大人的心思小孩其实一样不少,什么韬光养晦,合纵连横,笼络人心,借刀杀人,简直一应俱全。

既然决定班长的方式是投票,那么所有人的工作重点自然是如何拉票,英国人拉票靠的是慷他人之慨,这仨小孩拉票拼的爹妈的关系和钞票。这时你会发现,多数人做出选择的依据其实非常简单,并不看谁好谁坏,就看谁能给我带来更大更多的好处,而判断多少这事,其实不需要多高的文化和智商。换言之,我们过去把民主投票这事想的太复杂了,它其实非常简单,简单到只需要小学生的智商。进一步讲,为何英国今时今日问题重重,答案是他们在用小学生的智商去决定未来。

如果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是正确的,那我相信中国绝大多数老百信都同意抄李嘉诚的家,然后分给大家。

道理二十二:民主只需要八岁的智商。

拾伍,新的一年 (2011.01.17)

熬过了本命年,我兴奋异常,但看到上次作业的成绩,又感屋漏偏逢大暴雨。

对中国学生来说,在英国读书真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如果你不想完成作业,完全可以花钱找人代写,如果你不想参加考试,也可以雇人代考,反正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长得差不多,不太好分辨。

因为需求群体大,英国的代写服务也是非常成熟,甚至做到了本科带上课,硕士带考试,博士带发表,全方位一条龙服务。这边有一份报纸叫《英中时报》,上面的广告除了卖机票和介绍KTV外,基本被代写论文所占据。除了报纸这种强势媒体,论文代写公司还会在学校图书馆的洗手间和公告栏里张贴广告,方便了没带手纸的老师同学。

论文代写的价格取决于字数和时间,举个例子,如果你需要一篇三千字的论文,并希望七日内完工,那价格就是一百英镑左右。以我们专业为例,从开学到毕业需要交八篇小作业,最后还有两万字的学位论文,如果自己一点也不想写,全部交给代写公司,其实三千英镑也就够了,比爱马仕和纬图入门级还便宜。

我不知道全英的中国留学生有多少选择这种方式完成作业,但在我知道的范畴内,大概是三成上下。这种现状如果说给很多家长听,他们可能会有点失望,但其实也很正常,因为在国内求学时大家也是这样过来的。国内大学每次考完试后,走廊和卫生间的垃圾桶里也都是堆积如山的缩印纸,所以说了,这种自己糊弄自己的方式其实是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而非某一代人独具匠心的开创,至于你想继承,保留,还是摒弃,那就自己选择吧。老人不要谴责年轻人不好,因为年轻人成长的环境,其实就是你一手创造的。

有时我也会反思,觉得自己高中和本科时的的确确浪费了不少时间,挺可惜的。但究其根本,也有很多无法回避的客观原因。先说高中,我高一时学体育,高二高三又转到了艺术,但无论体育还是艺术,高考时对文化课的要求都非常低,换言之,如果老一辈决策者将门槛定高点,我也会相应的付出更多努力。

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大学基本人人都能上,落榜的可能变得微乎其微,而现在国内的考学方式又多种多样,会运动可以考体育,会唱歌画画可以考艺术,什么天赋没有,还可以参加创新大赛,砸钱。就算是什么都不会,钱也砸不起,还可以参加奥赛,靠刷题上大学。

上了大学后我才知道,九九年以前华工每届本科生加研究生招两千人,但到零五年,每届光研究生就招三千多,本科生则是六千三。短短五六年的时间,招生数翻了四倍,看上去我们好像是扩招的受益者,但其实也是受害者,如果还有以前激烈的竞争环境,我相信自己也会在高中时投入更多的精力。

本科的问题也一样,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只要进了大学便颓废到无法自拔。这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没有家庭监管是一个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毕业太容易。中国大学是人民的大学,人民的大学怎么可能难为或淘汰人民。不仅如此,学校还必须保证毕业率,如果太多学生毕业不了,上级主管部门还要追究学校的责任,那学校自然随便打分,以求皆大欢喜了。

除此之外,另一重要原因便是找工作太易。前几日我与一位日本朋友聊天,他问我在中国找工作难吗,我想了想说:“挺难的,但中国国情特殊,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

估计他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他说道:“不会吧,现在全世界都这么萧条,唯独中国一枝独秀,怎么会难呢?” 他的话,其实很多老外都说过,简单说来,中国找工作的情况是行业缺人,但缺人的岗位你喜不喜欢,则是例外一回事。而其它国家是根本不缺人,你连喜欢或不喜欢的机会都没有。

很多中国学生说找工作太难了,这除去自身不过硬的因素外,也和中国学生受社会影响,喜欢一步到位的思想有关。这里多说几句,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和世界其它国家依然是截然不同的。举个例子,尼泊尔这国家虽然山高路远,老百姓穷的也是叮当响,但你仔细观察,这个国家每个角落都有普适价值和全球一体化的影子,上至制度法律,下到牙缸肥皂盒的款式。

但中国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制度,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宗教,这些年随着全球化和国门的打开,我们引进了许多国外的物品,但物品是生产生活的结果,不是指引,不是导向,引进再多也不会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任何影响。但那些引进文化,思想,制度的国家则完全不一样,我们不能说他们引进了精髓,但必须要承认,他们引进的东西更普世(普适),更容易交流促进提升。而我们自创的东西,即便有问题,发现和改正的过程也是漫长的。用更简单的话说,尼泊尔这国家就好比一辆烂大街的帕萨特,无论哪出了毛病,基本上所有修车师傅都能修两下,或是给点意见,而中国就如一辆定制的科尼塞克,哪怕就是安全带扣坏了,也只能自己想办法联系厂家,没有其他途径(道理二十三)。

其实历史上我们也引进过国外的先进思想,例如佛教,但可惜佛教这东西在本土都不受待见,所以法显和玄奘回来后,佛教就如无源之水,只能自己发扬革新为汉传了。后来又引进过马克思主义,但发现原本的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容易水土不服,便又开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平心而论,本科毕业本就是一个非常基础的起点,但很多学生还是对它给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们不能说这些期望不对,但不合适确实是真的。曾经有一个阶段,因为供求关系的失衡,本科毕业可以产生远高于它实际价值的作用,但要注意,那绝对不是常态,只是偶然,现在渐渐回归正常,大家就应该有一个更加合乎实际的预期,而不是幻想过多。其实即便在供求严重失衡的年代,胡总书记也不是离开清华后就立即去中南海指点江山的,也要去甘肃,西藏,贵州这种老少边穷的地区去锻炼,那个年代尚且这样,更何况高等教育早已普及化的今天。

电影《高考1977》中有一段话我很喜欢:“1977年,国家将知识还给整个民族,不知道你准备不准备报考,也不知道你能不能考取,其实这两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乃人之应该有,人习于不可以离开知识,若无知识,你和禽和兽,又有什么两样,知识有两个来源,一亲身得知于实践,二就是读书,你读过书,复习可以防止和捡回遗忘的.......” 我想这段话其实就是学习的真谛,人只要把态度摆正,名和利真的随之而来。

道理二十三:除了走向世界,我们别无选择。

拾陆,为谁服务 (2011.01.27)

对于本科学生,一月是一年中最残酷的时节,因为每场考试都可能决定着你的未来。英国与国内不同,虽然通过考试完成课程最后都可以拿到毕业证,但毕业证与毕业证却是完全不同的。在英国,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拿一等一毕业证,以后无论求职还是进修,基本都畅通无阻。差一点的可以拿二等一,找工作可能略受影响,但继续读书还是没问题的,再差的拿二等二,这不光找工作受影响,继续读书也希望渺茫,至于拿三等毕业的,说实话,这大学基本也就算白读了。

因为形势严峻,不少学生都会等到确实有把握时再参加考试,而非硬着头皮逞英雄。像我的队友吉米,他便一口气退了三门课,他说:“与其三年毕业,拿二等二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多上一年,努力拼一下二等一。不知道你知道不,我们土木工程学院有学生为了拼一等,三年的本科硬生生读了六年半才毕业!” 听到这,我不禁觉得还是在祖国读书幸福。

国内的本科说是四年,但其实上课时间也就两年多一点。第一年先军训,然后适应新环境,等适应了,差不多小半年也过去了。第四年实习求职,如果计划考研出国,那从第三年就得开始准备。很多人说现在大学生水平不如过去了,这里除了选拔机制不同外,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学生要自己求职,而以前是分配工作,学生基本不用操心,这一出一进,起码损失一年的时间。

英国大学学制三年,至于为什么是三年,当中原因众多。举个例子,中国高中文理分科,但这个分科只是泛泛的分科,而英国是完完全全具体到课的,如果你有意向未来从事西班牙语学习,那你高中时学的就是西班牙语,而在中国,即便你是文科班,也不会有学校给你开西班牙语课,因为高考没这个,学校也没这方面的老师,想学只能等大学。所以英国学西班牙语的学生,入学时普遍水平已经很高了,而中国大学的西班牙语学生,入学则需要从字母教起,虽然西班牙语字母多数和英语字母差异并不大。

此外,也许是受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英国的学校普遍脱离群众,既不组织军训,也不组织学农,更没有支教和三下乡等活动。当然,人家国家金融立国,确实也没教可支,没乡可下。其实在国内时我也一直很疑惑,为何学校每次组织支教都要选假期进行?按说大学生放假了,小学生也应该放呀,后来一问才知道,小学生是放了,但为了配合大学生又全部叫回来了,也不知道小朋友心里面该多恨这帮大学生。

此外,以华工艺术学院为例,热衷参加支教的学生基本都是班里文化课垫底,专业课无望的学生,没能力靠真本事走到人前,便只好找山区的小朋友当垫脚石,借机接近组织,评优时多拿点钱。如此扭曲功利的初衷,是否真能给小朋友带来帮助,我持怀疑态度。

再仔细观察我们又会发现,英国大学似乎和社会各个阶级也都有尖锐的矛盾。举个例子,英国大学从来不鼓励学生购买教科书,取而代之则是去图书馆借书。这种政策其实对英国的印刷造纸产业是沉重的打击。相比较,国内的高校领导则更善于审时度势,每次收学费时都捎带手把课本费收了,这种管理一举两来,一来学生搬书锻炼了身体,二来也救活了一批出版社印刷厂。同样,英国大学和纺织制造业似乎也是积怨已久,所以两万多人的学校,竟然没有一套统一的校服,这事如果放在国内,我想相关职能部门一定会拿出各种配套方案,解大家的燃眉之急。

同时,英国大学的思想工作好像也没跟上时代的步伐。具体表现就是,他们只管课程教学,不管思想教育,不懂思想要常抓不懈,思想一抓就灵,思想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占领,从而造成学生思想的真空,只追求科学文化的学习,不追求思想的进步,为未来国家的动荡埋了伏笔。

道理二十四:没有绝对好的制度,也没有绝对差的制度。权利集中的制度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权利分散能孕育产生新的思想,社会更具创造力。一切看需求。

拾柒,大势所趋 (2011.02.05)

这几天埃及的群众集会,让中国又回到了世界舆论的中心,至于原因是什么,没必要深究,我只想谈谈埃及。这几日英国广播公司一直24小时不间断报道埃及局势发展,《独立报》和《卫报》更是连篇累牍,喋喋不休,似乎看热闹的永远不嫌事大。通过阅读,我有几点启迪。

第一,埃及这次的群众集会其实是受突尼斯的影响,属于突发性,但埃及民众对这一切其实是早有准备,他们非常明白过程中的每一步需要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其实很多国家也曾在不同时期出现过类似的群众集会,但基本上,民众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根本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所以政府一出缓兵之计,一切努力便前功尽弃。

第二,埃及民众能熟练掌握革命的方式方法其实并非偶然,因为他们这个国家历史悠久,近代又被英国占领教化过,加上旅游业发达,接受外来信息资讯较多,所以虽然看着在非洲,但其实各方面与世界都是同步的。但问题是,虽然信息资讯同步,但思想却有极大差异,英国人当年搞资产阶级革命,是以宗教的名义反对专制统治,大背景是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美国的南北战争也一样,看上去是反奴,其实是依托思想上的大觉醒,去赋予更多人自由,最后创造更多的价值。

换言之,人类历史上每次重大进步其实都是基于思想的重大解放,而非仅仅斗争手段的健全和完善。而现今埃及的问题是,民众的思想没有变化,但对革命的手段却有了长足的了解和认识,结果便是用世俗的方式去反对世俗,搞不清他们究竟想要什么结果。如果向往的是世俗,何必要反现在的世俗,如果向往的不是世俗,又何必要用世俗的方式方法?

除了国际大事,我也很关注英国本土的大事,至于什么事可以算是英国本土的大事,我想过去的10天里大概有两件可以算。第一件是影子财相阿兰约翰逊突然辞职,爱德鲍尔斯走马上任,从而重创了工党的复兴计划。这件事为什么可以算大事,其实三句话就可以说清。

英国这国家主要两个党,工党和保守党。顾名思义,工党就是工人党,但它不是马克思主义工人党,而是资产阶级工人党。两者的显著区别是马克思主义工人党信仰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工人党主张社会主义。信仰具有排它性,不可能有人既是佛教徒又是基督教徒,不然你死了没地去。但主张没问题,你可以有多个主张,可以主张仁者爱人,也可以同时主张兼爱非攻。英国的工党不宣扬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但它认为工人阶级是社会多个阶级中最重要组成,所以社会于情于理都应当以工人阶级为主要侧重,然后制定政策和发展方向。

相对工党,保守党不能顾名思义。虽然名字有保守两个字,但从根本上讲,它其实是维护正义正统党,换言之,保守党认为存在就是合理,整个国家哪个阶层最重要,哪个阶层应该扮演主角,应当由时代市场决定,而不是一上来就分个三六九等。

至于工党复兴计划为何重创,其实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过去我们把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称为工人阶级,但现在时代变了,很多的人工作可能就需要一台电脑而已,这时你觉得自己带电脑上班,和用公司电脑上班,有很大区别吗?答案是没有。既然协同工作的时代已经来了,那何必要区分阶级呢?进一步讲,工人这词将来很可能像太监这词一样,永久的成为历史,被合伙人或持股人替代,既然工人都快没了,工人的党又靠谁复兴呢?

第二件大事是冬窗关闭前,切尔西花五千万镑买进了托雷斯,用于搭档德罗巴。利物浦则退而求其次,买进安迪卡罗和苏亚雷斯提升锋线实力。通过这次操作,切尔西的账面实力已可比肩曼联。按理说这只是足球俱乐部之间的一次转会操作,但为什么我认为它是大事呢,理由是这样。中国人看待体育和英国人看待体育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随之产生的影响也完全不同。中国人眼中的体育是一种消遣,一种热闹,偶尔带一些民族精神,类似女排五连冠,刘翔的第九道奇迹,十二秒八八,但并不多,多数时候我们其实是一个与体育绝缘的国家。

但英国人不一样,英国将体育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体育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改变了大家的思考方式,以及价值趋同。英国人最推崇的运动有三种,足球,板球,橄榄球。板球是典型的观察型运动,通过观察进行几率判断,有点像科学决策,多数东西看似偶然,但如果样本量够大的话,其实都可以算出一个置信区间,减少犯错失误的几率。

橄榄球是一种协作型运动,无论英式美式还是澳式,橄榄球不是单靠一个人可以改变比赛进程的,必须像板球一样,先进行观察,然后决策如何分配球,提升得分几率,但不一样的是,板球只要单层决策就行,橄榄球则需要复合决策。也就是说,橄榄球的每次得分,其实都是建立在多次决策且连续正确的基础上。

足球则是逻辑型运动,从场面上看,足球很简单,就是将球往门里踢,但表象后的本质其实非常复杂。足球场上的每个球员,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点,两个点连接是一条线,三个点连接是三角形,四个点连接是四边形,中间还有对角线截线,那十一个点连接呢?表面看是一个十一边形,其实这十一边形里还包括了无数的三角形,四边形,对角线,截线。而且这些点还不是固定的,是不断运动的,而且每个点运动的速度还都不一样,每个点随着运动,还会产生无数新的几何图形。教练的工作便是让这些点尽可能的出现在能形成新的更多几何图形构成(传球线路)的地方。当你潜在的传球选择越多时,防守队员就越难防守,这时就有可能形成局部的多打少,形成了多打少,球就可以离球门更近,离球门近就更容易得分。

可以想象,常常关注板球的人,他的观察决策能力肯定会水涨船高,如果他碰巧还热爱足球,那就是完整的逻辑决策能力。如果他不喜欢足球,而是喜欢橄榄球,那就是协作决策能力。而这些能力,其实就是社会运行中的根本所需,如果每个人都有较高的逻辑,协作,决策能力,那社会运行肯定会更好,而体育比赛就是最便捷快速的获取的手段。

说到体育,顺便谈谈网球。今年澳网李娜为中国网球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让人开心,但决赛输了,还是让大家觉得有些遗憾。必须要承认,相比其它人种,黄种人的体能确实不是优势。平日我和黑人白人打球便深有体会,开场时我可以利用自己的速度打他们措手不及,第二节也可以共有攻防,旗鼓相当,但到了第三节,自己体能一下降,比赛的优势便彻底到了黑人白人一边。有时一场球打完,黑人也就额头上有点汗珠,而我则是全身湿透。很多时候我就在想,如果篮球的规则是只打一节,那中国和美国到底谁是梦之队,可能还真的不好说,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除了古希腊留下来的个别项目,基本都是欧美人发明的,所以比赛规则也都是按他们的身体特点设计。

最后一段说说电影。过去的一年全世界涌现出了很多精彩纷呈,又感人肺腑的好电影,如《国王的演讲》《孩子们都还好》《城中大盗》《冬天的骨头》《黑天鹅》《127小时》,《搏击者》。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根据扎克伯格创业经历所改编的《社交网络》,从学校电影院的观影人数来看,这部电影已经超过了去年的《暮光之城》,可见大家对创业和财富的兴趣丝毫不比恐怖和浪漫低。看电影时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扎克伯格我会怎么办。而且我也一直幻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去哈佛读书该多好,当然,这在理论上是永远有可能的。影片的每个角色都很有两面性,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扎克伯格,正因为这种两面性,才让人不知道他到底会走一条怎样的道路,故事又会有怎么的结局。其实生活就如电影,永远要为自己保留一点悬念,不要排斥害怕问题,因为很多时候,问题是一条路,而并非一堵墙,虽然路可能有些难受,但决定走了就是进步,走的远了,也就成了方向。

道理二十五:以前出国,我们是为了看清世界,现在出国,我们是为了看清中国。

拾捌, 畅想未来 (2011.02.23)

接下来的六周课业如山,不仅需要通宵达旦,还要起早贪黑搭乘火车,往返于艾威纽、温切斯特、海菲尔德三个校区之间。除此之外,周二周日晚间还得去看电影,对多数人来说看电影是一种放松消遣,但对于我来说,却比上课还累。学校放的电影基本都没字幕,所以我只能听懂六七成的对话内容,有时其它观众都笑了,我却完全不知笑点何在,只能记下笑点出现的时间,等散场后寻找字幕慢慢体会研究。

这学期针对国际学生的实际需求,校方安排了六周免费的英文课程,其中包含硕士论文撰写, 博士毕业论文撰写, 报告技巧, 批判思维, 以及日常生活英语。每位国际学生均可根据自身需求任选其二,我选了硕士论文撰写与批判思维,虽然课程的内容较为简单,但却非常实用有效,还可将作业的草稿呈递老师修改,算是一举两得。

学习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一点,中国人写东西形散而神不散,所以没什么规范,只能凭自己的造诣去发挥,所以即便同在一个屋檐下,大家的文章也会相差甚远,但以英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对写作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这个规定涵盖了思维发展,写作格式,论点分布,也包括了评价体系,让一切东西有章可循,所以你只要按照老师的指引去练习,基本每个人都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东西。

新学期几乎每周五都有篮球比赛,但开赛时间却异常尴尬,为下午一点整。我上午通常都在温切斯特校区上课,即便铃声一响就往火车站跑,也很难准时赶到赛场,更何况火车虽然准点,但接驳大巴却基本没谱,有时饭都没吃,赶到了南安普顿,却苦等一个小时大巴不来,气的人七窍生烟。

来英国后,我总是在训练中磕着碰着,虽然每次都不算严重,但还是很影响训练。开始我归结为运气不好,因为在国内时我很少受伤,但后来我渐渐明白,根本原因还是力量不行。我的卧推力量是九十公斤,这在国内算优势明显,所以碰一下撞一下,基本都是对手受伤,但到了英国,大家的卧推基本都在一百公斤上下,所以没了力量优势的保护,频繁受伤自然难以避免。

转眼在英国生活已经八个月了,但我还是时常想起第一天下飞机时,眼前一片茫然的情景。过去的八个月中我始终争分夺秒的学习,履行自我完善,从身体到大脑,虽然有时会感觉很累,但其实也没什么,因为自打有了来英国的计划后,这一切便早在意料之中,我不知道人这辈子要吃的苦是不是也有一个总量,但我知道年轻时如果多吃苦,等老了再吃苦时就会适应很多。

道理二十六:教育需要标准化。

拾玖,爸爸妈妈 (2011.03.03)

因为李刚,爸爸一词突然成了网路上众人关注的焦点,这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过去的几年父亲消失得彻底,没有电话,没有信件,但听其他人讲,每逢电视上有我比赛的时候,他都会推掉一切应酬,早早坐在电视机前。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父亲在我的生活中便成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几年一次的见面,父亲都会尽可能的鼓励我,同时让我知道什么是责任,有时我也会回想起童年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时光,有时我也会去父亲曾经工作的地方走走,虽然往事并不如烟,但也永远回不去了。无论是在青岛读书的八年,还是在广州上大学的四年,我一直都没有生活在母亲的身边。有时放假回到兰州,母亲会和所有朋友打好招呼:“这个月我要陪儿子,任何活动生意都不要联系我,下个月再说”。我相信每个人见到母亲都应该是开心幸福的,但终归自己与母亲分别了这么多年,也许亲情不会变淡,但话题还是会减少,很多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和母亲可以谈些什么,或是应该谈些什么。

一个人身处异国他乡,当一切顺利时,他不会对家庭,或是过去的生活有太多的思念,但当遇到困难时,不知该如何是好时,便会很想念曾经的生活与熟悉的环境,虽然过去的生活和环境其实也并不怎么样。就像这段时间,当看到设计一课程的成绩只有四十三分时我突然感觉好失望,但除了失望,又能怎么样呢。可能有的同学用一到两天完成作业便可以获得很好的成绩,而我用了整个假期,结果却依然如此。我会觉得这一切很不公平,但强调不公平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依然需要延续我的生活。这一切就像半个月前的一场篮球比赛,那天我感觉自己身体状况很好,手感也不错,我很想在对手和队友面前证明自己,证明自己配得上首发,配得上教练的认可,但上场还不到两分钟,大腿又拉伤了,我只能主动要求换下自己。坐在板凳上,内心的痛苦远胜腿部的疼痛,我不理解,为何运气总与我背道而驰。

其实很多时候我很清楚,我们这代人当前的不如意,其实并非我们所能解决。举个例子,高中时我认识一位学姐,身材中等,颜值中等,学习也中等,如果她参加高考,一般211十拿几稳,重点985肯定没戏,但她却另辟蹊径,参加创新竞赛,进了中国前几的大学,后来又去了美国顶尖的大学。其实她的路线绝大多数人都有复制的能力,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复制条件和眼光,因为这个差距不来自我和她,而来自我的父亲和她的父亲,她父亲是大学教授,而我父亲是复员战士,所以为这种差距哀叹其实就很没必要,因为竞争从开始就不是公平的。

但毕业后,她的高盛之路也并不顺利,曾经无所不能的父亲,这时也开始一筹莫展。过去与我们相比,她的父亲方方面面都优秀而卓越,但到了国际上,她的父亲又显得平凡而普通。讲到这我想说,其实好与坏本就是相对的,所以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父亲,或差父亲,我们之所以会看到父母辈的不足,是因为每个父母都在用尽全力,将子女送到他们所能达到的极致,过了极致,剩下的路便只能靠孩子自己。当然,能力不同,极限也不同,但大家要走的路却是相同的,而这段路你所能依靠的,则只有你自己。如果你奋发努力些,走的远些,那你曾经遇到的问题你的子女便不会再遇到,如果你逃避懒惰,原地迟疑,接下来的路将有你的子女替你去走。

道理二十七:忍耐,坚持。理解人生是场长跑。

贰拾,鬼子来了 (2011.03.13)

上周课上,老师让我推荐一部最好的中国电影。思来想去,我没有推荐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或张艺谋的《活着》,我推荐了姜文的《鬼子来了》。

在中国,一部电影如果想称之为伟大,那必须同时具备庞大的历史架构,以及对人性的深入理解和剖析。《霸王别姬》讲了小环境对人的塑造与改变,放在大的历史环境下。《活着》则讲了大历史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主角却是一个小人物。《鬼子来了》则剥开层层外壳,试图告诉大家,中国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本质的形成。我想也只有这种作品,才能更好更完整的概括中国。

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首都三次沦陷,虽然每次沦陷的原因都略有不同,但有一点却基本一致,就是中国人可以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但充分必要条件必须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敌人到了黄河,我们保卫黄河,敌人到了华北,我们保卫华北,但问题是,黄河和华北并不是中国的门户,而是彻彻底底的大后方。当然,晚保卫总好过不保卫,也正为此,虽然我们的首都三次沦陷,但国却从来没亡。每次赶走敌人后我们都在欢庆胜利,但欢庆时却很少问自己一句话,为什么每次都要等到最危险的时刻?

主席说过,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话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说敌人是物质的根本性质,而这个性质不会因为环境,地点,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例如日本,它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一个搬不走的邻居,不管你喜欢也好,讨厌也罢,它都在那里。对于日本,它最大的幸运便是美国船先去了,而不是英国船或西班牙船。如果是西班牙船先去,可能它现在和孟加拉国就不光是国旗像了。

我们总会难以理解,为何面对如山铁证,日本某些人还是百般抵赖。但要想通这些问题,只立足中国不行,必须要站得更高一点。

站高点我们会发现,实际上多数国家的多数人,活一辈子并不需要考虑太多问题,因为多数问题其实早有人帮你考虑好了。例如中国,在孔子孟子那个时代,便已经把类似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孝悌廉这些普适价值考虑的差不多了,大家不需要过多的争辩这些东西对或是不对,只需要照着去做就可以。

但问题是,这些普适价值并不是天启,或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某些人根据某些地方的社会生活特点自己总结归纳的。换言之,普适价值叫普地或普国价值其实更准确,因为它确实有影响的范围。加上后来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我们便将整个社会的所有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思想意识有了一个基本的范畴标准,但这个标准只是针对华夏民族,扩大一点,也就是儒家文化圈。如果一个国家没受到过孔孟程朱陆王的影响,或它自身也没出过孔孟程朱陆王,那它看待问题的标准与我们不同其实是正常不过的。就像南方人认为咸粽子好吃,北方人认为甜粽子好吃,其实甜粽子和咸粽子哪个好吃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的标准就是你过去的生活经验和认识。也许你认为你是对的,但你不能用自己的认识去要求别人。

回到电影,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频繁,社会思想多向民本靠拢,因为华夏思想家们发现,皇帝这东西更迭是很频繁的,而不管谁当皇帝,老百姓都是老百姓,是非常稳定的。而日本天皇延续千年,更迭从未发生,所以皇道思想就变得不可颠覆。时间一久,克己复礼便深入了华夏民族的血液,而隔壁的大和民族,则成了忠君爱国,其结果便是,我们认为对的事,是合乎礼和仁的事,而他们认为对的事,是天皇安排布置的事。当伤害了礼和仁,我们便认为此事不对,但他们不这么认为,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天皇的旨意,我只是奉命行事,做我认为对的事。如果要追责,也应该是发动者承担,而非我们,既然发动者天皇都毫发无损,那我又有什么责任。

这可能就是电影《鬼子来了》中要表达的主旨,并不是为谁找借口,而是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只有搞清了病因,才能更好的治病。

道理二十八:第一次开始理解,左右我们一生的思想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又是因为什么目的创造出来的。

贰拾壹,春天来了 (2011.03.26)

紧张的六周终于过去,马上就是复活节假期,时间已经恢复到了夏令时,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明,夏天终于要到了。

其实在英国的时间过得真的很快,九个月完全弹指一挥间。每周四我和彼得聊天,他谈起我们第一次在教堂见面时的情景,仿佛就如昨天。每次聊天,他都会问到我未来的打算,其实这个问题从到英国的第一天起我便在考虑,但直到今天,我依然没有一个最终的打算,我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或是想等什么,或许下一个选择就是决定我一生的选择,所以我必须要慎重。

对于彼得,他很少会考虑未来这件事,因为他身边的圈子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一周五天上班,周六白天补补觉,晚上去去酒吧,周日一起做做饭,踢踢球,这就是他生活的缩影,放大一点,也基本是英国生活的缩影。多数人生活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很小的环境,对于生活,他们不想改变,也不需要改变。彼得去过日本和香港,他赞叹那里的繁华喧闹,但他接受不了那里的生活节奏,所以每次谈起日本和香港时,彼得都是矛盾,因为他不确定究竟是英国人的生活出了问题,还是日本人和香港人的生活出了问题。

这几天我看了一些介绍中国人在海外学习生活的纪录片,最让我感动的是一部介绍中国人在日本生活学习的纪录片,叫《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这部片子其实很早,大概十几年前我就听人提起过。那时的中国人出国有一种浓厚的背井离乡的色彩,似乎这一走就和过去的生活、亲戚、朋友全部一刀两断了。

片中有一位叫韩松的小伙子,刚到日本的时俨然一副公子哥模样,整日挑三拣四,牢骚不断。后来为了生存,每日必须刷碗糊口,也因为这种经历,他不光瘦了三十斤,同时也对人生有了截然不同的认识。大学放榜那天,他兴奋中又带着焦虑,壮起胆子看到明治大学商学部的录取榜上有他时,他感慨的说道:“人要实在,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每天都要实实在在的。任何一个人,你到日本来走一趟,不光日本,美国法国留学一趟,你一下次就会理解我,这等于延长了你的生命,无论谁听了笑也好,不信也好,只要走过这一趟就会知道了,将来年纪大了,我会讲给我的下一代听,因为我有这个经历,所以我有资格说:‘我来过。’ ”

还有一部是介绍新西兰中国留学生的纪录片,叫《失速青春:奥克兰中国留学生的生存现状调查》。这部片子非常客观,从留学生,当地媒体,政府和学校等多个方面介绍了现今部分中国学生在奥克兰的生活现状。概括说来,那里的许多中国学生平日并不怎么上课,唯一感兴趣的便是炫富,然后吸引异性的目光,一些炫不过的就开始绑架比较有钱的学生,方法也并不高明。有些学生闲的实在没事,便买部车,开始飙车,最后的结果便是事故频发,人财两空。

许多女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自然就选择了比较容易的挣钱手段,例如陪酒或卖淫。类似的故事我并不是第一次听说,许多从澳洲回来的朋友都曾跟我讲过,当中有一件我相信我会永远铭记。我小学时的班长原本是位很具艺术天赋的女孩,但去了澳洲后,却连番被班中女生羞辱。屈辱加上孤单,让她心甘情愿当了一位香港人的情妇,但谁知道,这香港人其实是位瘾君子,两年后我的这位老班长因吸毒过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当然,这两个节目其实没有什么可比性,关于日本的纪录片里讲述的主人公其实都是成年人,出国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变家庭或自己的生存现状,所以才义无反顾的去日本奋斗。而新西兰那个纪录片介绍的中国人基本都是官二代富二代,出国是因为在国内升学希望不大,结果出去反而害了孩子。在英国的中国学生,我认为比新西兰那个纪录片里所讲的略强,但也没强到哪去。已经第二学期了,上周上课时,我发现班里有两同学我过去从没见过,但看她们的打扮,料想她们来英国后,应该没少为英国经济复苏做贡献。

其实无论环境怎样,每个人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很多东西对我来说是奢侈品,但对别人可能就是日常消费,所以没必要用自己所处的位置去要求别人,更没必要去效仿别人。别人怎样是别人的事,我们没权利干涉,我们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而中国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管别人太多,管自己太少。

道理二十九:努力管好自己。

贰拾贰, 分离在即 (2011.05.22)

今天是最后一节课,明天是最后一场球赛,过后便是论文阶段,同学队友,可能就偶有碰面机会了。

过去的一年,我感触颇多,一年读学位确实短了些,但体会一种全新的生活其实足够了。我想这一年在英国的生活可能会完完全全改变我的人生,因为在一个利己的社会生活了二十三年后,来到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人与人的距离原来可以这么近,不必恭维,不必察言观色,不用沉默是金,也不用担心有人打小报告。这里的生活让我彻底明白四件事,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怎样树立价值观,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也许我暂时还无法为自己的生活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我至少看到了正确的生活节奏,以及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全情投入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英国君主立宪,社会有等级划分,很多人天生就是皇亲国戚,但我从未见有谁对这些皇亲国戚恨得咬牙切齿。相反,大家还很尊重他们。在这里,可能很多人出身平凡,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可以很有尊严的生活,就像我们楼层的保洁大叔,或许他从事的工作无比平凡,但他拥有的权利却和这个国家的每个人一样多。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独立发展是崇高的,被人统治殖民是屈辱的,但现实情况却是,过去很多同胞逃港,现在很多同胞花巨资赴港产子,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却基本没有香港人往过来跑。

同理,近代我国的民族工商业发展缓慢,但有了租界后,却可以飞速发展。这一切也许只是偶然,但偶然的背后肯定也有必然,在我看来必然可以分为两点,第一点是人,第二点是制度。人其实都是一样,都是中国人,没有任何不同,但人能发挥作用必须依赖制度的保障,而这就是我们百年来一直欠缺的。没有制度就没有公平的舞台,没有公平的舞台有钱有权的人懈怠,无钱无权的人茫然,结果便是上不行,下无效。

英国学校的收费确实很贵,特别是对于非欧盟学生,但我觉得这钱其实还蛮值,因为学校收费真的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和服务学生。第二学期开学后,我的英文写作依然有很大问题,学校便专门安排了一位老师,对我进行定期跟踪,还让我参加了皇家基金赞助的一对一写作课。有时相同的错误我总是屡屡出现,但老师始终不厌其烦,认真教导反复纠正,让我受益匪浅,也从内心深处很感谢学校无微不至的指导与帮助。

同样,假期时,每日去运动中心锻炼的人很少,但哪怕只有我一个人在训练,运动中心也会将场地中央所有的灯都打开。每次站在明亮的球场中央,我便会不由自主想起在青岛二中的那些时光,二中篮球馆外写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十二个大字,但却根本不允许除校队和教职工外的学生使用。很多学生在二中读了整三年了,也没机会进去打一次球。

每次我去运动中心游泳时,即便整个泳池空无一人,但只要我跳入泳池,救生员便会立即出现在池边,直至我离开。而二中是青岛市唯一有室内泳池的中学,但这唯一的泳池一年却只有三个月有水,所以大部分时间校游泳队的训练都是以爬山为主。

其实每个人消费都希望得到物有所值的服务,而不是单纯便宜的服务,如果服务不到位,便宜其实也是浪费时间,但我国的大学似乎一直都没有走出这个围城,总是用最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能力,去制定多数公办大学的收费标准,结果便是低收入家庭的开支没有减少,中高收入家庭又觉得各方面都不理想。如果换个角度,用中等家庭的消费能力去制定收费标准,多出来的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贴补低收入家庭,兴许会让更多人满意。

现在英国的华裔学生很多,好处是你可以建立一些未来的人脉,坏处是中国太大,城市太分散,多数人脉建立了也基本用不上。很多中国学生虽身在英国,但基本不太与外国人交往,这很难说是好是坏,多和外国人交往对语言是很有帮助,确实不假,但交往过多人的价值观也确实会产生改变。其实价值观改变并没什么,但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所生活的环境相差太远,那问题便显而易见了。

以大学为例,中国的大学肩负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职责,而英国只有教育者一项,如果按照英国的方式去管理中国大学生,十有八九要被扣上不负责的帽子,但如果按照中国的方式去管理英国大学生,则百分百是践踏干涉人权。

当然,总体说来,多交往肯定要好过少交往,或不交往。在我看来,在英国最好的交友方式其实是艺术和体育,因为这两样东西不需要太多的表达和叙述,所以自身的优势和魅力不会打折扣。我没有参加很多艺术类的活动,但体育倒是参加了不少,借此也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给了我很多学习生活上的建议,让我对英国,以及英国社会有了更多层次的认识。

以前我觉得英国的社会形态很神秘,后来发现,本质上大家其实也差不多;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希望生活的更好,然后便开始有条不紊的推进,但推进到一定程度时大家会发现自己的极限到了,然后交棒给下一代人。这就是个体的生命意义,当个体多了,就有了群体,然后有了社会,社会有时向外扩张,有时向内延伸,有时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有时伦理道理约束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道路从不平坦,但人们的步伐也从未停止,有时我们不太能搞清,促使社会不断向前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是自身的需求?还是光宗耀祖?还是对下一代的交待?

如果是自身的需求,那这个需求到底有没有边际?假设有边际,那我们现在又所处何处?

如果目的是为了光宗耀祖,那这显然和我们这个无神论国家是违背的,因为无神论的世界只有人和自然界,没有宗和祖生存的空间,既然没空间生存,那还干嘛要耀?

如果目的是为了对下一代有个交待,那这个交待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是比身边的人好就行,还是有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

其实人都是模糊的,因为标准本就是模糊的,但相对中国人,英国人确实走的稍远一点,但这时英国人发现了,保证领先优势其实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自己努力,然后达到标准,第二种是制定标准,让别人去努力。很显然,第二套方法明显一本万利,所以它成了主流。

换个角度讲,我们学习发达国家,应该学习其发展方法,并了解其评价标准,但不一定要遵循这个评价标准,因为标准不是真理,只是某个特定阶段的特定参考。我们承认地球是圆的,我们也承认分数高是好学生,这两者看似一样,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第一件是客观事实,第二件则只是一部分人认为,至于这个认为是对是错,就取决于时代了。

道理三十:第一次理解什么是普世价值,怎么样的价值观,能让社会变得更好。

贰拾叁,路在何方 (2011.07.06)

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阶级已渐渐明朗,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这就是事实。我相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未来必将实现,但我也相信这一切不会在近期实现,所以听小平同志的话没错,一切从实际出发。

举个例子,英国人的婚姻就是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个鳖亲家。我是明星,我就找明星,好比贝克汉姆和维多利亚,我是环卫工,我就找星巴克煮咖啡的,或小区收水费。按社会阶层择偶好处显而易见,一来沟通容易,二来不存在谁算计谁。

过去中国人的婚姻也是门当户对,高干找高干,工人找工人,你要求什么,就先看清自己是什么,但这些年有些不同,因为过去大家只有社会阶级不同,财富差异并不大,但现在有人有知识,有人有金钱,有人有户口,有人有地位,这其中怎样换算,着实难道了不少人,也让很多人对自己有了错误的预估。

其实懂科学的人都知道,不同变量间该如何计算,例如法国人提出的,经济资本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又可以转化为阶级资本,最后阶级资本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但问题是,中国多数百姓不懂这其中复杂的计算过程。

此外,英国的人口分布也很合理,建立人口分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房价。你有钱,你就住斯坦福桥,西区的古董房不满意,你还可以去巴黎,去罗马,去阿姆斯特丹,或尼斯,马拉加,蒙地卡罗,总之好地方多了,只要你有钱。如果西区的房价承担不了,那就去相对便宜的东伦敦生活,如果东区还嫌贵,那就南安普顿布莱顿吧。这样人口不用任何行政措施,市场就给你分布合理了,发展自然也就相对容易。

但中国不一样,中国有一个城乡两元化,它把国民像切蛋糕一样,切成了两层,层与层之间很难流动。没人能否定城乡两元化对中国发展的贡献,因为中国没有任何殖民地,也没有黑奴,为什么三十年就能赶上别人一两百年的发展成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城乡两元化制度下造就的巨大的廉价劳动力策源地。

农村孩子二十岁来到城市,四十岁干不动了再回到农村,听起来有点残酷,但其实也算进步,因为和过去井下挖煤比起来,刷盘子洗碗搞装修确实没什么生命危险。这些进城务工人员一般也不想留在城市,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个操作难度太大,所以大部分人的归宿依然是离土不离乡。这看上去像是自觉,但其实依然是两元化的结果。

在中国大城市和农村之间,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是来自县级市和地级市的人。在现实的环境下,这些人多多少少有些不上不下,他们不是农民,也从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他们是城镇户口,但他们的城市没有机场,没有地铁,也没有省委大院。他们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但来了后却发现,生活的艰难远胜喜悦。八九十年代大城市需要人时,大家较容易就可以留下来,这给了不少人一个假象,以为这是中国的常态,其实这是历史的偶然,但多数人看不到这一切,以为偶然便是常态。这些人里很多成功了,但即便成功,也要面对比别人难得多的生活、婚姻、工作。

一些奋斗无望的女性,便只好退而求其次,充当起了第三者的角色、好比我家隔壁的小区,就住了不少香港人包的二奶,这些人从不掩饰她们的真实身份,因为掩饰也掩饰不了。北京上海女孩当二奶的可能有,但我确实没见过,我看到的二奶主要还是来自湖南,湖北,四川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此我觉得社会不应过多谴责,起点本就不同,如何要求方式相同呢?

道理三十一:认清差距,知道差距是怎样形成的。

贰拾肆,重温水浒 (2011.07.24)

暑期事不多,忙里偷闲看了新《水浒》。这部电视剧中有一个亮点,就是胡东扮演的林冲。读过水浒的人都知道,林冲虽然名头很响,人称八十万禁军教头,但其实并非什么大人物,因为据历史考证,八十万禁军大概有五千多位教头,林冲只是其中之一。

如果不是高衙内的出现,林冲的一生应该和其它几千位教头没什么两样,都是在默默无闻中慢慢老去,但高衙内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唯独没改变的是林冲自己,林冲姑息迁就,幻想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即便身陷白虎节堂,林冲的幻想依然持续,幻想几年后自己依然可以与妻子重聚。

发配前林冲忍痛写下了休书,写的原因很简单,林冲认为有了休书深爱之人便可不受牵连,但事实是,无论有无休书,林冲走后他的妻子其实都没有活路。

山神庙上,手刃完仇人的林冲说道:“此乃天理昭然,护佑善人义士,因为这场大雪压到了草厅,让林冲躲进山神庙,才救了林冲性命,山神在上,林冲实在不愿杀人害命,只是苦熬做梦挣扎得回来,屈沉在小人之下,林冲实在让无可让,忍无可忍,今夜林冲何等扬眉吐气,光明磊落”。这一刻林冲终于明白,面对权贵,你的选择可以很多,但唯一不能选择的就是屈从。

权贵看似可怕,但其实也是人,只要你自己不把自己看低,其实彼此之间本没差别,这道理今天的人几乎都懂,法律不能让人平等,但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对于古代人,这道理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好比林冲,虽然也是府衙之人,又身怀绝技,但对权贵也是噤若寒蝉,结果呢?结果便是家破妻亡,自己也险遭毒手。

新水浒中常提及的一句话,就是:“奸佞当道,蒙蔽圣听。” 这句话不是宋朝人的原创,它至少被重复了上千年不止,但也就是这句话,决定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命运。今天大家虽然都不说,但心里其实也都明白,没有昏君,哪来的佞臣? 但那个年代,人们还是不去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或是极力避免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陈胜吴广说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在宋朝,这个思想显然没有普及开来,那最后的结果便只剩下愚忠一条。

封建社会的君王继承就像掷色子一样,掷得好就是贞观之治,掷不好就是五胡乱华,所以老百姓常说看天吃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旧水浒里对于招安这事只是定义为一个选择问题,而新水浒中,把它上升为一个路线问题,这个变化很了不起。打个比方,如果我们非要说水浒这书有什么教育意义,那它的教育意思就是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初始阶段寻找可行的持续发展道路,如果只是选择问题,那首先你是被动的一方,因为这个选择是别人制定的,你可以决定的只是选还是不选,但往往这种选择不是致命的,即便选错也还有回旋的余地,但路线问题就完全不同,这时主动权到了你手上,一切由你来决定,但问题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选错,一切便都结束了。

假设一下,如果梁山不受招安会怎么样? 一,朝廷让韩世忠来清剿,并成功。二,对峙,相互无法拿下,但没过几年便是靖康之变。其实这一切就如七七事变、九一八、双十二、珍珠港一样,一切看似偶然,但偶然之所以能发生,其实全部建立在坚持的基础上。好比你家屋檐下有没有燕子搭窝纯属偶然,但这偶然的发生是建立在你有屋檐的基础上,如果你住的是地窝铺,燕子这辈子也不会来,但如果你把屋檐建大点,燕子来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人不能决定偶然,但可以创造偶然发生的条件和环境,宋江如果想明白这个问题,《水浒》的结局应该会比《西游记》圆满。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如果你不会游泳,换再多游泳池有什么用。

道理三十二:不要崇拜权贵,不要怕权贵。

贰拾伍,大清大英 (2011.08.27)

因为教育改革,原本三千镑的学费明年会涨到九千,所以大量的英国及欧盟学生都决定今年入学,但大学容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很多A-level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便站了悬崖的边缘,如果今年上不了,可能就永远没机会了。这两天我和一些英国人谈起这事,他们的观点基本差不多,虽说再穷也不应该穷教育,但面对当前的大环境,不改革又能怎样呢。

来英国后我始终有一事不明,因为我觉得在英国上大学很容易,特别对于国际学生,你也不用会英语,也不需要有什么高考或A-LEVEL成绩,只要找到一家靠谱的中介,花个千八百镑,二三流学校基本可以随便挑。但为何对本国学生却要搞得如此严肃?着实让我不解。当然,如果参考中国的情况,其实也可以理解,中国学生上普通大学都需要付出相当的汗水,但外国学生只要认识几个中国字,便可进入一流大学,并享受各种补贴。

既然国内形势如此严峻,那为什么英国人不去国外上学呢?其实类似问题我问过很多英国人,例如:“你们为什么不去美国读书?你们去美国应该比我们简单多了,为什么不呢?”

队友杰米这么回答我:“据我所知,我学院有一个要去美国读书的,不过那学生爸爸是英国人,妈妈是美国人,所以他去美国应该算留学还是算回家,我就搞不清楚了。”

说完吉米又问我:“你们温切斯特学院有吗,有几个?”

“没有”我回答道。

也许很多人会说,英国人不去美国是因为美国大学学费较贵,但我觉得根本的原因不是这个,因为中国大学的学费很便宜,也没见很多英国人要去。说到底,我觉得还是外面的世界对英国人缺乏吸引,而英国人对外面的世界,也缺乏兴趣。

有时大家在归结封建王朝走向落寞的原因时,总会提到一个点,就是闭关锁国。例如清朝,大清在康熙时期经济总量还领先世界,并以天朝上国自居,但没过几年,便被世界远远甩在了身后,以至于时至今日,依然没有赶上。现在的英国似乎就在走大清的老路,国家看似开放,老外也很多,但精神世界却是自上而下的自我封闭,无论外国人说什么,讲什么,他们永远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别人的想法幼稚而可笑。

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是全世界比较穷的地方,那时整个欧洲的GDP大概占世界的百分之十,再分到英国头上,估计有没有百分之一都是问题。一六六六年,伦敦人口超过十万,而同时代,中国百万人口的城市十几座,虽然城市规模不能完全反映经济水平,但城市规模基本可以反映发展程度。

那时的英国不是城邦制国家,但受限于城市规模,它始终也建立不起郡县制。没有郡县制,便只能发展庄园经济,开展不了大型工程。没有大型工程,生产效率就很低,生产效率低,人民的日子便不会好过。但这一切其实是把双刃剑,中国的生产效率持续提高,便让人误以为技术的提升是无止境的,也是唯一的,结果便一门心思抓技术,而忽略了科学,而英国恰恰相反,从开始便知道技术提升之路难走,转而研究科学,结果后来居上。

而现在的英国就如曾经清国,看到的依然是自己在擅长领域内的优势,看不到的是,你所擅长的领域其实早已不是优势领域。

道理三十三:开始有意识想了解,不同国家的人,对世界的理解是怎样的。

贰拾陆,梦想之路 (2011.08.20)

从到英国的第一天起,我便不断思考着自己的未来,有过申请牛津的打算,但当自己真去牛津看过后,我发现现实中的牛津与想象中的其实完全不同。

以前我对牛津的学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象; 第一种就是奥斯卡王尔德和道格拉斯那种上流社会的公子哥,他们是完美主义者,完美到说话必须要以一个梦为开始,不然就没办法说,因为现实总是有着种种的不完美的。

第二种印象就是乔治奥斯伯恩和埃德米利班德那种,你很难给他们一个准确的定位,他们自信,但又狡猾,他们粗暴,但又优雅,他们扮演政客时,表现的是平民的率真,但回归生活时,散发出的却是贵族的典雅。你总希望找一两个词去概括他们,但你发现永远也概括不了。

但去牛津看过之后,我发现牛津的学生其实完全没有想象中的腔调,他们和我们并没有不同,无论智力还是气质,唯一的差别就是他们的父母比我们的爹妈略懂考学的游戏规则,所以起跑线上赢了半步。

我曾问过身边的一些朋友,我说你们A-level都是四个A,为什么不去牛津剑桥?
小牧师克瑞萨说:“牛津压力比较大,我喜欢轻松一些,就选了华威。”

女作家索菲说:“我姐姐去了牛津,我不太想和她读同一所学校。其次,牛津的课程比较传统了,华威比较新,感觉更适合我。”

款爷安迪格雷说:“我爸妈让我去牛津,我们也去牛津参观了,但我喜欢约克多些,其实也没理由,我父母就同意。”

英国有一个网站叫学生室,这网站的形式就类似百度贴吧,只不过讨论的议题仅限升学而已。我仔细看了看上面关于升学择校的观点,总结一下,大致如下。

上名校追求卓越,这一点无论中国学生,还是英国学生,其实没有任何不同,不同的是大家如何理解名校,如何理解卓越,或是当名校和卓越冲突时,谁先谁后。

众所周知,中国和英国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发展历程,社会形态,意识形态,还是个人层面的生活方式,家庭构成,就业选择,本质上都是截然不同的,其结果便是两国人的思想从根本上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举个例子,英国人在择校时基本不考虑城市因素,但对于中国人,大学所在何地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中国大学的卓越,远不是自身卓越那么简单,而是要依仗城市的发展,但英国大学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英国原本面积就小,加之东南西北发展差异极小,所以在哪上学,对英国学生的未来人生没太大影响。

此外,英国学生对专业的认知选择也要比中国学生细致深刻的多。中国学生如果有多间学校可供选择时,主要参考便是院校排名,但英国学生完全不同,他们会逐一研究每所学校的课程构成,然后选自己最感兴趣的。

为什么两国学生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其实原因几句话就能说清。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人的评估比较简单,主要看便于量化的硬性条件,例如学历,年龄,工作经验等,但英国不同,英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多数国民硬性条件差异不大,如果只是简单的量化筛选,其实作用微乎其微。

几十年前学术界开始流行科学管理,但问题是人不是机器,同样一个人,你表扬一句或批评一句后,他的工作效率是截然不同的,但机器完全没这种问题。所以用量化指标去衡量评价人,是相当不科学的。我们认可北大清华的学生总体比兰州大学的学生优秀,但问题是个体呢?这个总体推导不出个体。同样,印度的经济总量超过瑞士,那印度人的生活水平就超过瑞士吗?肯定不是。结论便是,中国社会总体的作用最大,而个体次之,英国个体作用更大,而总体次之。

前段时间我联系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原因很简单,几次去伦敦,有意无意间总是路过政治经济学院,加之我从小到大一直在城乡结合部读书,所以对这种身处闹市的学校便格外感兴趣,但看了政治经济学院的课表后,我立即放弃了,因为课程基本都是围绕哲学展开,和我的未来人生规划压根没有交集,但如果没有在英国的学习生活,我可能不会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

我一直有去美国的想法,但想法却从未变成行动。去美国再读硕士意义不大,读博士时间成本又太高,中国人读书讲求学而优则仕,换言之,读书是手段,当官才是目的,但去了美国,这辈子恐怕就只剩学而优,继续学一条路了。

老家三阳川有这么一个规矩,但凡在外边出人头地的,荣归故里时可以去卦台山挂一块匾。这匾对当官的要求很低,只要县团级就可以,但对文化人和军人却要求极高。仔细想想,这要求其实很合理,天水自古人杰地灵,文化人里出过李白,军人里出过李广、姜维、李渊、李世民。我不知道多自不量力的人,才有胆量将自己的墨宝与这些上古先贤挂在一起,但天水历史上政治家出的不多,特别是推翻了封建统治后,县团级差不多就顶着天了。所以按照爷爷的建议:“你就算诗写的比李白好,你也不可能自己宣传自己吧,总得有杜甫这样的人帮你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才行吧。但现在没杜甫了,谁帮你写呢?就算你仗打的比李广好,但没有王昌龄帮你写‘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没人知道你呀。所以还是县团级稳妥,好好奋斗几十年,退休时应该能混上,但就怕那时要求又提高了,要厅局级了!”

但我想说,我这代人想为自己读书,想为自己生活,既然结局都是可怜荒垄穷泉骨,又何必一定要曾有惊天动地文呢。

道理三十四: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贰拾柒,熬出伟大 (2011.10.30)

最近的我如同两年前一样,想干的事情太多,但时间太少太少。

整个九月,我几乎每日都在埋头苦学中度过,虽然很累,但内心感觉异常充实。中国人的学习其实可以一分为二,一部分是为了求知求存,以便日后赚钱养家,另一部分则是为了谋求心里的踏实,对得起含辛茹苦的爹妈。

从小到大,老师总喜欢和我们讲两件事;第一件是不好好学习,以后就要扫大街,第二件是不好好学习,你以后对得起谁。长大后我们明白了,扫大街之梦实现起来并非老师说的那么简单,因为环卫局也是公务员编制,对应试能力及为人处事要求极高。

而对得起谁这事,就更一言难尽了。以英国为例,世界多数国家都将人一生的成功与否和对社会的贡献挂钩,但中国却简单得多,因为中国社会评价人成功与否基本只和钱挂钩,简单说就是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我仔细想了想,然后罗列了几种我所知道能赚大钱的工作;例如,职业球员,歌手演员,地产开发商,煤矿老板,房屋中介,医药代表,但我发现这些工作无一例外都与学习无关。换言之,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一定程度上就是最对不起父母的做法,因为你需要家庭持续为你投资,而如果不学习的话,这种投资其实早已结束。

有人说学习会获得日后更高的工资收入,但问题是,这种假设必须建立在房子不涨价的基础上,如果不信,我便以我班为例。一毕业便向家里要钱买房的人,无疑是最明智的,因为那时天河区的房价不过一万出头,问家里要四十万,按揭买套一百平方的轻轻松松,即便不想住了,出手也能赚一百多万,不但能还了父母的钱,甚至连自己的养老金也赚出来了。

不笨不傻的是读研两年后赶紧问家里要钱买房的,虽然两年后四十万首付只能去花都买一百平方了,但花都终归也是广州,以后也会通地铁的,无非就是子女的学区差一些。

最傻的就是听了老师的鸡汤,执迷不悟埋头读书,想靠自己交首付的。结果便是时机错过,房价翻倍,最后父母的钱一分没少花,房贷还多背了一百多万,给家庭造成了更沉重的经济负担。说到这,谁对得起父母,谁对不起父母,我想其实一目了然。

说这么多,并非觉得学习没用,而是为别人学习没用,如果从一开始你的学习就不是本意,而是为了父母,那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没用。如果从一开始你就知道你学习是为了什么,那你一定知道什么对于你最重要,既然你已经有了最重要的,又何必介意那些不重要的呢。

道理三十五:不要听别人的。经验是过去的事,未必能指导现在和未来。

贰拾捌,并不如烟 (2011.11.13)

昨日在伦敦见到万同学,是离开二中七年后首次与同窗碰面。虽然弹指间七年已过,但落座后彼此间并没有丝毫的陌生,万同学依然黑黑瘦瘦,脸上坑坑洼洼,我依然调侃她的黑黑瘦瘦,以及脸上的坑坑洼洼,但丝毫没有恶意。二中是青岛最好的高中,但我与万同学的二中时光其实都不快乐,我的不快乐是因为我,她的不快乐还是因为我。

我这人出身低贱,家在天水三阳川毛家村,从历史上讲,我们毛家村是人类始祖伏羲氏画八卦的地方,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之地,但从现实讲,毛家村也确确实实穷的可以,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家里有冰箱洗衣机的一只手也能数的过来。而最惨的是,天水这地方和老少边穷哪哪都不挨,所以既没政策的倾斜,也没上级关照,只能艰难的自力更生。

后来到了青岛,我住在崂山脚下一个叫沙子口的渔村里,村里人基本以捕鱼为生,但凡上过中专的,在村里都算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按说我的人生轨迹应该和二中扯不上半点关系,因为没市区户口,压根就没资格报考市内中学,但人生有时就是这么的出其不意,一系列机缘巧合后,我居然走进了二中的校门,这事在村里的轰动程度,丝毫不亚于一年前北京申奥成功。

万同学与我截然相反,她是地地道道的青岛人,她家里没别的,穷得光剩下钱了。因为家境殷实,万同学自幼出门便有奔驰和凯迪拉克代步,不像我奶奶给我买的那辆悍马,周一装的新电池,周二就趴地上不动了。

万同学初中时,家里就在北京买了房子,想努把力让万同学进四中或人大附,但后来因为爹妈都抽不开身,便让万同学又回了青岛,进了二中。成为同窗没几日,万同学便递了张纸条给我,想和我“认识认识”,但我态度相当坚决,我说:“虽然我家境穷,但穷不代表我品味就差。穷人是能将就,但在感情问题上,再穷的人也不会将就,因为这事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下一代负责。”

这一番话,让万同学恨了我整整三年。

我原本以为万同学会知耻后勇奋发学习,用一张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狠狠扇我一个耳光,但万同学并没有这么做,她没颓废也没奋起,而是改换了一种方式生活。小时候老师总教导我们,对美的认识要一分为二,高端美是心灵美才华美,低端美才是外表美模样美,但现实却是,连低端都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谁又会考虑高端。

万同学想明一切后说道:“美丑是爹妈给的,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这点我非常清楚。我也知道,自己确实不符合大众审美,但无论符合与否,追求个人幸福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那我该尝试就尝试喽,虽然结果我一开始就知道。但有时我还是想问世界一句,到底是谁,制定了美与不美的标准?他们制定的依据何在?如果全世界多数人参照这个标准都是不合格的,那制定这个标准的目的又何在呢?还有,美与不美这个标准是固定的?还是持续变化的?如果是变化的,谁推进它的变化?又是怎样推进它的变化?”

听完万同学的话,我思考了很久,我发现这个世界上的事其实可以一分为二,一部分是努力就可以改变的,类似学业和财富,一部分是努力也改变不了的,类似肤色和种族。学业和财富的提升可以压缩肤色和种族的占比,但它无法替代,因为它们终究是完全不同的两部分,换言之,如果评价体系不改变,个人努力对命运的影响和改变始终也是相对的。

吃饭时万同学说道:“我对你的记忆,基本就停留在高一那年,到了高二高三,感觉你几乎就不在教室出现了,不是训练就是比赛。”

我点了点头说道:“刚来二中时我也想着好好学习,但二中的环境确实和我之前所处的完全不一样。我之前在姜哥庄的白珊学校就读,那学校是私立学校,中国学生和韩国学生几乎一半一半,所以老师不会要求大家要统一思想,对组织要绝对服从,但二中不一样,二中是重点中学,是培养未来接班人的,所以任何不同的思想都不可能被允许。

有时二中的老师会很疑惑,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想问题,但为何老师不这样想问题,我们其实同样疑惑。我们认为凡事应该看结果,如果结果好,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小平同志也是这么说的。但老师不这么想,他们认为早起就要早读,中午就要午休,如果你把这一切倒过来,就是无组织无纪律,目中无人。但我们想说的是,高考最后看的是成绩,不是看你几点起床几点午休。

老师纠正思想的过程,类似历史上一波波的政治运动,先搞班级整风,再来大鸣大放,说班内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开班会讨论,任何人如果发言,就是猖狂向组织进攻,任何人如果不发言,就是消极对抗。一句话,只要想扣,帽子总还是有的。

扣完帽子,老师又让大家相互揪斗写秘密报告,唯一与历史不同的就是没搞文攻武卫。折腾到最后,老师突然发现班内十有七八都是问题份子,感觉有点多,便换种方法解释道:“我们出发点是好的,过程也是对的,就是扩大了,所以现在需要给一部分同学平反。”

从整到平历时一年,也许一年在人生中有很多个,但高一却只有一个,而我们的高一就在这种荒诞的方式下度过了。从发生到结束,我和万同学都是以受害者的角色出现,我因为过去和韩国人一间学校,通敌是妥妥的,万同学则是死灰复燃的资本家子女,但我们从未屈服,因为我们明白,黑暗永远是暂时的。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其实挺为那些老师惋惜的,虽然他们也活了一辈子,但却没有一天在为自己活,他们在家听父母的,在学校听老师的,参加工作后听领导的,活了一辈子,一天没听过自己的。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就是别人手中的工具,别人如何指挥,他们如何执行,活了一辈子也不明白,人应该自己决定自己,而不是听从别人,自己不假思索的盲从。

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会做自己的决策,也许别人比的你文化知识丰富,但没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学生已是健全的个人,有能力思考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奋斗,如果凡事都要唯命是从,那是西藏的农奴,不是新时代的学生。

我花了很多时间搞清这其中的关系,但我也知道,多数人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精力去想清这种问题,所以思想引导还是有巨大市场的。换言之,有时老师可能也没错,他们希望多数学生能按照他们的思维去成长,日后少碰壁,但问题是,人类最大的差异就是个体差异,况且学生是生活在将来,而不是现在和过去。

道理三十六:不能生活在别人创造的思想和评价系统中,要自己创造思想。

贰拾玖,时刻宽容 (2012.01.20)

还有十天就要回国了,至于接下来的安排,可能要与家人商量后才会决定。在英国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其实也不短,虽然因为物价差异,来英国后我的物质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但大脑却非常自由,让我可以安静地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英国和中国有许多不同,但最大的不同其实还是百姓心理的不同,中国社会是一个比较没有安全感的社会,领导担心提拔不上去,群众担心下岗领不到工资,所以大家都生活的比较焦虑,除了挣钱增加安全感,基本没工夫考虑别的。按马斯洛所说,多数中国人显然还处在对生存的忧虑阶段,而英国人面对的主要问题则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英国是议会制,议会这东西别的不说,至少它有两点很好;第一,将国家的一切透明化了,老百姓只需打开电视,便可了解国家未来的方针,以及方针产生的过程。这极大拉近了人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相互的信任。第二,议会制就像一个压路机,它把整个社会压的很扁很平,而很扁很平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看上去都差不多。

举个例子,人类个体差异是很大的,有人一米六高,有人一米七高,也有人像姚明一样,接近两米三高。如果挨个问大家,淋浴室花洒应该装多高,相信大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即便求个平均数,装个一米九高的花洒,潘长江和姚明用起来还是会很不方便。

而英国的议会其实就是在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既然大家身高有差异,人性又天生利己,花洒无论装多高都有人不满意,那就索性别站着洗了,大家蹲着洗好了。蹲下后大家的身高差异确实减少了很多,但差距依然存在,那就更进一步,大伙躺着洗。也许这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但至少能让大家在心理上感到平衡。

孔老夫子说过一句话,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很多人理解这句话以为说的是平均主义,其实在我看来,这话不是这个意思。从孔子的世界出发,无论大家小家,其实都会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寡,一个是不均。如果用现在的语言去解释,寡的问题类似发展水平低,或生产力水平低,但因为高与低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寡并不是一个大问题。不信可以打个比方,零一年的中国和壹壹年的中国相比各方面相差甚远,但生活在零一年的人并不会因此而烦恼,因为他们不知道壹壹年的中国是怎样的,他们只知道九一年的中国。

通过和过去的比较,他们会感觉很幸福,所以很多时候仅仅谈寡,其实意义不大。但不均这事却相关面很广,如果想达到均这个目的,首先需要有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遵循才行,这就对立法提出了要求,然后还需要执法和司法,确认制度真的被遵循。进一步讲,均就是万法之祖。

换个角度总结下我们会发现,生产力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也没用,也没必要急。但有一点却很明确,就是只有生产提高对我有利时,我才会想方设法去提高,而有利的基础,其实就是法律法规的保障,而法律法规的保障,其实就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但我之前说了,人从来就是不平等的,月娃子是人,青壮年也是人,你给月娃子一天半斤米他可能撑死,但你给青壮年一天半斤米他可能饿得够呛,所以平等不是简单一刀切,而是排除差异和干扰量后,大家真正的共性。只有建立在共性平均的基础上,社会才会发展,生产力才会提高,而议会做的,其实就是找共性。找到了共性,社会就有了平衡平和的基础,虽然这道路是非常曲折的,而且艰难。

以埃德米利班德为例,他是英国最大反对党工党的党魁,因为角色限定,他时常需要去反对现行的NHS(全民医疗)制度,以及现行的大学收费标准,但议会上的反对并不是乱拆台,而是找到现行政策对共性的违背或不足之处,然后激发更多人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还是以涨学费这事为例,涨学费看似让很多学生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不够公平,但实质其实不是这样,不涨学费就需要全社会负担高等教育支出,大家谁也跑不掉,但涨了学费就是谁读书谁负担,其实减轻了更多人的负担。但有一点,同性并不意味着正确,譬如涨学费这事,其实就是牺牲长远利益获取眼前利益,只不过这是没办法的事,所以只能天公不语对枯棋。

今时今日,许多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但看完后他们不幸地发现,自己生活在世界上问题最多,矛盾最尖锐,生存环境罪恶劣的国度。我特别能理解这种情绪。举个例子,意大利人看他们自己的国家时,他们首先会谈到的是贝鲁斯科尼的贪财好色,以及他领导下那个效率低下资不抵债的政府,感觉意大利简直无可救药。但当中国人看意大利时,看到的却是芬迪、阿玛尼、罗伯特卡瓦利、杜邦加纳、兰博基尼,感觉意大利完美无线,无可替代。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其实很容易回答。首先,每个人看一件事物,首先看的都是与自身的相关性。我们不生活在意大利,也不是意大利人,所以意大利的外交内政民生百态我们或许会看到,但我们会想,这和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我们即便看到,也不会为这些事去辗转反侧寝食难安。我们只在意与我们生活有联系的,例如意大利的时装、手包、巧克力、匹萨饼。所以我们心中的意大利,永远是完美优雅的。

但当我们看自己国家时,我们会忽略那么无可争议的优势,例如青岛的啤酒,西湖的龙井,贵州的茅台。然后我们还会放大一些起步阶段的不足,例如高铁撞车,三鹿奶粉,这些问题是很严重,是要解决,但问题是,国家就如一颗苹果树,是不是有两颗果子烂掉了我们就要把树砍了?我想应该不是,因为这棵树如果没有贡献,它绝对不会存在到今天。发现问题谈问题的同时,我们不应对贡献视而不见,既然看其它人时我们可以有所选择,为何换到自己时就不是了呢。

我经常浏览一个叫虎扑的篮球网站,最日他们成立了一个基金会,计划捐助云南大理巍宝山乡的孩子一批物资。物资中包括了图书、服装、还有一个篮球架,但怎样送到巍宝山乡却成了问题。顺丰不顺了,三通一达也不通了,万般无奈之时,大家想起了平日不招待见的中国邮政,打电话过去,工作人员立即回答:
“当然可以。”

国家有时就如家庭,有的爹妈话多,有的爹妈话少,有的爹妈能耐大,有的爹妈条件有限,多数爹妈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拿出自己最好的一切给子女,但在子女眼里却可能根本不满意,还会质问父母,为何别的小孩有的,我却没有。子女只有到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爹妈当年的不易,因为位置变了,一切自然会明白。但位置不变时,是否一切努力就不存在呢?我想应该不是。

道理三十七:未来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一定是文明,而不是国家。

叁拾,后会有期 (2012.02.01)

美好的旅程,总会有结束的一天,精彩的比赛,也会有哨响的时刻。还有几个小时,我就要回国了,虽然归国让我兴奋,但离别更让我不舍。

坦诚不公的讲,相比泰国、美国、西班牙,生活在英国并不轻松惬意,甚至还挺难受的,一年中半年是冬天,十一点天亮,不到三点天又黑,甚至连晒被子这么简单的事,在这里都要求爷爷告奶奶。

除了天气,英国的居住环境有时也让人颇为头疼。中国的住宅多是公寓和小区,而英国的住宅多是沿街排屋。公寓和小区是三级管理模式,除了住户本身,还有物业和社区,而排屋只能靠社区和住户自身。虽说英国整体治安还好,但卫生有时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国内物业会在小区内设置垃圾投放点,你自己去扔就行了,但英国没地扔,所以只能家家户户门口立两个绿色大桶,有垃圾就扔桶里,然后等垃圾车来了再挨个倒。

那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来了,这垃圾车到底多久来一次呢?一零年时垃圾车一周来两次,一一年时因为资金问题,改成了一周一次。平心而论,以英国家庭制造垃圾的速度,一周一次真是挑战极限,但更可怕的是,一周一次实行了三四个月后,环卫工集体罢工了,原以为罢工就是一两周,但谁也没想到,罢工整整持续了两个半月,近八十天没人收垃圾。

此外,整个英国除了伦敦,基本都是几十万人的小城市,小城市的好处是清净,但问题是,我们不是和尚,也不是神父,偶尔清心寡欲几天可以,但一年四季都修身养性我们是做不到的,我们需要春熙路,我们需要铜锣湾,我们需要在人潮中感受青春的气息,需要找到奋斗的方向,可惜这些问题英国都解决不了,因为城市的格局改变不了。

我们的城市从开始就是纵向的,但英国是横向的,在纵向的城市里,人们不断向天空靠近,而在横向的城市里,人们和祖辈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从小到大习惯了周围环境的不断改变,看到不变会觉得不适,而英国人这么多年适应了不变,看到变时,他们极力排斥。

在英国的这一年半里,我一共写了三十篇随笔,我给这三十篇随笔起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自由在落日中》。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附录一:英国历史简表

1.史前不列颠(Prehistoric Britain)- 公元前2000

2.罗马不列颠(Roman Britain)-公元43

3.盎格鲁-萨克森不列颠(Anglo-Saxon Britain)-公元450

4.维京不列颠(Viking Britain)-公元793

5.中世纪不列颠(Medieval Britain)-公元1066

6.都铎不列颠 (Tudor Britain)-公元1485

7.斯图亚特不列颠(Stuart Britain)-公元1603

8.乔治王不列颠(Georgian Britain)-公元1714

9.维多利亚不列颠(Victorian Britain)-公元1837

10.现代不列颠(Modern Britain)-公元1902-至今


附录二:英国历史发展概要


1.史前不列颠(Prehistoric Britain)-
公元前2000,凯尔特人由欧洲大陆迁移至大不列颠群岛。


2.罗马不列颠(Roman Britain)-公元43

中国历史上提到过一个叫大秦的地方,现在看来,这个地方很有可能就是征服不列颠的罗马帝国的前身,罗马共和国。罗马共和国始于公元前509年,结束于公元前27年,其中出现过前三巨头(凯撒,克拉苏,庞培),和后三巨头(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尊号,使屋大维成为事实意义上的皇帝,从此罗马共和国结束,进入罗马帝国时代。公元41年,罗马帝国第三任皇帝卡里古拉遇刺身亡,克劳狄意外登基。两年后,克劳狄征服不列颠,使其成为了罗马帝国的行省之一。后因罗马帝国自身逐渐衰落,加之不列颠自身反抗的激化,公元407年罗马帝国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不列颠时期宣告结束。


3.盎格鲁-萨克森不列颠(Anglo-Saxon Britain)-公元450

我们今天谈到日耳曼民族基本就是指德国人,但古时的日耳曼民族却类似我们常说的华夏民族,不是具体指某一民族,而是泛指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所有人。根据现在的考证,起初的日耳曼人生活在北欧地区,在罗马帝国时期南下来到了西欧,并分裂成多个部落。公元五世纪,日耳曼中的盎格鲁和萨克森两部进入不列颠,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盎格鲁-萨克森时期。因为盎格鲁-萨克森的入侵,不列颠岛上原本的居民凯尔特开始向西向北逃亡,向西逃的就是今天的威尔士人,向北逃的就是今天的苏格兰人。

因为盎格鲁和萨克森原本就是不同的部落,所以初到不列颠的他们自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王国,而是和同属日耳曼的朱特人一起分别建立了七个国家,开始了七国时期。这七国其实很好记,朱特人建立叫肯特(Kent),盎格鲁人建立的东部王国叫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北王国叫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中部王国叫麦西亚(Mercia),萨克森人建立的东王国叫埃塞克斯(Essex),南王国叫萨赛克斯(Sussex),西王国叫威塞克斯(Wessex),对就是我宿舍门前那条路的名字。


4.维京不列颠(Viking Britain)-公元793

我们今天说的维京人主要是指挪威人,但和日耳曼一样,维京其实是斯堪的纳维亚诸多民族的统称。这些人原本在北欧以渔猎为生,但因为冰期来临,传统生活无法维持,维京民族便开始对外劫掠,793年6月,维京人袭击不列颠林第斯法恩岛,从此整个欧洲的历史进入维京时期。

维京人虽然占领了不列颠岛的部分土地,但并没剿灭岛上的所有王国。为了反抗维京人,威塞克斯的阿尔弗雷德国王率先以“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国王”自称,经过三代人的励精图治,927年阿尔弗雷德国王的孙子埃塞尔斯坦统一英格兰。

但好景不长,1002年英格兰国王埃塞尔雷德二世下令屠杀境内维京人,结果激怒丹麦国王兼挪威国王斯韦恩,并于1013年战败。自此,英格兰由丹麦统治。1042年,威塞克斯王朝复辟,英格国王国再次独立。


5.中世纪不列颠(Medieval Britain)-公元1066

1066年,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驾崩,膝下无子的他王位只能由他大舅子哥哈罗德二世继承,这种继承类似于王莽和杨坚,但王莽和杨坚都是权倾朝野,而哈罗德二世的背景显然没有杨坚硬,所以他一继位爱德华的表弟诺曼底公爵威廉便不服,宣称自己才是王位的真正继承人。同年,威廉入侵英格兰,并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击杀哈罗德二世,获胜后威廉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开启了英国历史上的诺曼王朝(1066-1154)。

诺曼王朝的历史看似简单,但讲起来还是挺绕的。这么说吧,威廉加冕后自然就成了一世,但这时的威廉其实有两个身份,一是诺曼底公爵,二是英格兰国王,所以皇位继承上他也是这么安排的,大儿子继承诺曼底公爵,二儿子继承英格兰国王,也就是威廉二世,威廉二世一辈子没结婚,也没有私生子,所以死了以后皇位落到了威廉一世三子亨利一世的手中,亨利一世继位后打败了前来进犯的大哥诺曼底公爵,然后将皇位转交给了自己的女儿玛蒂尔达,但实际上掌权的确实亨利一世的外甥,也就是威廉一世大女儿阿德拉的儿子斯蒂芬。玛蒂尔达(亨利一世的老婆,亨利二世的妈)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海因里希五世,但是没生孩子海因里希五世就去世了,玛蒂尔达就又改嫁了安茹伯爵若弗鲁瓦五世。之后二人的儿子亨利二世返回英格兰,在斯蒂芬死后,登基为英格兰国王,建立金雀花王朝(1154-1485)。

因为亨利二世出生在法国长在法国,加之又是数块领地的领主(安茹伯国,诺曼底公国,英格兰王国,阿基坦公国),所以单从英国历史角度讲,这段历史被称为金雀花王朝,而从整个欧洲史的角度讲,它的名称为安茹王朝。

亨利二世继承往后夺回了很多斯蒂芬时期失去的领土,并占领了爱尔兰的大量领土,只是对于威尔士的征战无功而返。亨利二世一生算是战功卓越,但晚年儿子们却纷纷反叛,而且反叛的原因也颇为搞笑。亨利二世原本有四个儿子,出长子早夭外,其余三子为小亨利,查理和若夫鲁瓦。小亨利年长,自然为太子,受封诺曼底、安茹,次子查理受封阿基坦,三子若夫鲁瓦受封布列塔尼。按说都封完也就没事了,但是这时亨利二世又生一个儿子,约翰。中国人通常都是最疼小儿子的,英国人显然也不例外,亨利二世便让三个儿子将领地分与小儿子约翰。但是古语有云,最是无情帝王家,所以三儿子闻讯立即与亨利二世反目。十年鏖战熬死了小亨利和若夫鲁瓦,受益者则是查理,他继承英格兰国王王位,称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在位十载,但踏足英格兰却只有两次,一次是加冕,一次是被俘获释。

查理一世为什么会被俘,这事真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简单讲,伊斯兰世界兴起几百年后,西方基督教决议去收复穆斯林征服中占领的圣地耶路撒冷,我们称这一事件为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半个世纪后,法王路易七世和德王康拉德三世再次东征,我们称这一事件为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5-1149),但结果却是十字军失败了,之后耶路撒冷落入埃及苏丹萨拉丁之手。为了抢回耶路撒冷,英王,法王,德王决定第三次东征(1189-1192),结果德王腓特烈一世出师未捷身先死,法王腓力二世也是见好就收,只留英王查理一世苦战萨拉丁。几年后战事逐渐平息,但在利益分配问题上,英王查理一世和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五世产生积怨,回国途中利奥波德五世俘虏查理一世,并交由德王亨利六世。

查理一世被俘后,之前没分到地的约翰(亨利二世小儿子)夺取王位,但后又被击败,查理一世复位。但查理一世没有婚生子女,所以他遇袭身亡后,皇后又重归约翰。但约翰只继承了查理一世在与英格兰的统治,并没有继承他在法国的统治领地。

约翰死后由他九岁的儿子继位,也就是亨利三世(亨利二世的孙子),亨利三世一生没有什么丰功伟业,但在他统治时期英格兰已经有了议会的原始雏形。亨利三世死后由其子爱德华一世继位,爱德华一世说是一世,但其实是英格兰历史上第四个叫爱德华的国王。爱德华一世君临天下后先征服了威尔士,让威尔士成为英格兰国王的私人封地,然后爱德华一世又把威尔士亲王之爵位封给了自己新出生的儿子,此称号一直沿用至今。爱德华一世为人所知主要是因为电影《勇敢的心》,正如影片中所描绘,苏格兰英雄威廉华莱士在斯特灵桥击败了英格兰大军,但很快爱德华一世御驾亲征,彻底粉碎了苏格兰的反抗。

爱德华一世死后由爱德华二世继位,从种种历史记载中推测,爱德华二世这人很可能和汉文帝刘恒,汉哀帝刘欣一样,是一位同性恋皇帝。现在同性恋不算什么大问题,但是古代人其实比较难以接受,所以贵族对爱德华二世始终颇为不满。

1314年爱德华二世再征苏格兰,但一败涂地。1327年,国会废黜爱德华二世,由其子爱德华三世继任皇位。1336年,爱德华三世报复法国,禁令禁止向法国出口羊毛,并于第二年自称法兰西国王,然后联合德王路易四世,合力抗法,开始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

爱德华三世逝世后,其皇位由其孙理查二世接掌(1377),但1399年,理查二世被其堂兄亨利四世囚禁,随后亨利四世加冕为新的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的母亲是兰开斯特的重要继承人,因此金雀花王朝也从此刻(1399)蜕变为了兰开斯特王朝(1399-1471)。

亨利四世多病,在位十几年也建树不多,辞世后由其子亨利五世继位,亨利五世在位前后不过九年(1413-1422),但军功了得,1415年取得阿津库尔战役胜利,1419年征服诺曼底,1420年迫使法王查理六世签订特鲁瓦条约,规定查理六世死后法国王位将有亨利五世本人继承,也因此,亨利五世成为了法国实际意义上的摄政王。可惜天不假年,亨利五世三十出头便病逝(1422),皇位由其独子亨利六世继承。

亨利六世继位时一岁尚不到,所以由他的两个叔父分别在英法摄政,但随着圣女贞德解除奥尔良之围,百年战争胜利的天平逐渐倒向了法国。1453年开始,亨利六世精神病间歇发作,约克公爵理查趁机叛乱,英国贵族的内战玫瑰战争开始。1460年亨利六世被俘,同年理查也战死。次年,亨利六世被理查之子推翻,亨利六世远走苏格兰,理查之子则加冕英格兰国王,成为爱德华四世,并开启约克王朝(1461-1485)。

爱德华四世第一次在位是1461-1470年,后因与沃里克伯爵关系恶化,被瓦里克和自己弟弟,女婿,以及流亡中的亨利六世联手推翻。爱德华四世本人也沦为阶下囚,但几个月后又重夺皇位。1483年,爱德华四世病逝,命其弟理查摄政,辅佐年仅十二岁的爱德华五世。但理查旋即自己加冕为新的英格兰国王理查三世,爱德华五世却从此不知所踪。三年后理查三世战死,金雀花王朝告终。


6.都铎不列颠 (Tudor Britain)-公元1485

1485年,亨利七世在法国援助下将理查三世杀死,随即继承英格兰王位。1486年,亨利七世与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约克的伊丽莎白结婚,宣布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结束了玫瑰战争。其后亨利七世采取联姻政策,为长子亚瑟聘娶西班牙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亚瑟早逝后,为继续保有与西班牙之间的友好关系,亨利七世说服凯瑟琳留下,嫁给次子亨利

亨利七世死后,次子亨利继位(1509),为亨利八世。为何凯瑟琳离婚,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反目,并推行宗教改革,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并让自己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王权达到巅峰。亨利七世死后(1547)由年仅九岁的爱德华六世继位,他是英格兰历史上首位信奉新教的统治者,废除弥撒和神职人员的独身制度。

爱德华六世九岁登基,十五岁过逝(1553),在位只有六年,但在弥留之际还是与议会拟定了“继承案”,为了阻止国家再度落入天主教势力之手。爱德华任命他的表亲珍·格蕾为王位继承人,并将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都排除在外。珍·格蕾在爱德华逝后登基,不过九天便被玛丽一世推翻,玛丽是天主教徒,上任后立刻着手撤销许多爱德华时期的新教改革,并对境内新教徒进行残忍镇压,人称血腥玛丽,直到伊丽莎白一世即位(1559),新教才又恢复地位。

玛丽一世晚婚,年近四十才嫁给西班牙王子腓力二世,但始终无嗣,所以死后(1558)王位只能由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一世继承。伊丽莎白一世在位45年,她所在的时代被称作是伊丽莎白时代,她统治时期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但伊丽莎白一世一生不婚,其中原因比较简单,因为伊丽莎白一世是新教,如果找到天主教徒结婚,显然不合适,但找新教徒又会加剧宗派斗争,所以难以两全。


7.斯图亚特不列颠(Stuart Britain)-公元1603

因为没有继承人,伊丽莎白一世死后都铎王朝便同时宣告终结,最终继承王位的是苏格兰玛丽女王的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自此英格兰和苏格兰组成了共主联邦。詹姆士六世在英格兰称詹姆士一世,但即位后根本不了解英国国会,请示下院,鼓吹君权神授,并多次解散国会。詹姆士一世期间英国的海上力量被荷兰超越,因此只能放弃与日本,印尼的贸易,转往印度发展。1625年,詹姆士一世离世,王位由其次子查理一世继承。

因为内部矛盾不断,查理一世在在位的最后几年与国会间爆发了战争,史称英国内战(1642-1645)。此时,他以自己为英国国教领袖身份制定的宗教政策又引起了清教徒的不满。查理一世在第一次内战时被击败,国会希望他能够接受君主立宪制,但查理一世执迷不悟,又与苏格兰结盟,导致第二次英国内战(1648-1649),随后查理一世被审判处死,英格兰君主制瓦解,更名为英格兰联邦,由国会领袖克伦威尔执政。

1640年由查理一世召集的长期国会,在1653年被克伦威尔强迫解散,从此英格兰进入了护国公时期,克伦威尔变成了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公,虽然名为护国公,但实质依然为君主。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其子小克伦威尔继承护国公一职。小克伦威尔企图继承其父的独裁政策,但各界反抗声高涨,1659年英国国会宣布君主制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登基为新王。随后老克伦威尔的尸体被刨出坟墓,并被死后斩首。

查理二世早年流亡海外,1660年复辟后一直行事谨慎。1665年和1672年,查理二世两次发动英荷战争,但得失参半。查理二世一生没有合法子嗣,所以死后由其弟詹姆士二世继位(1685-1688)。

詹姆士二世是最后一位信奉天主教的英国国王,但其臣民不信任其宗教政策,在光荣革命中将其王位剥夺(1688),并由其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二世和女婿威廉三世继承。詹姆士二世退位后受到法王路易十四的保护,1701年过世于法国。

1689年玛丽二世出任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女王,其夫婿兼表兄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登则出任三地国王,继位后不久玛丽二世签署《权利法案》。玛丽二世死后(1694),威廉三世便成了英伦地区唯一的统治者。威廉三世因为同时也在荷兰执政,所以他号召全欧洲新教徒围堵信奉天主教的法王路易十三。威廉三世1702年逝世后,因为没有子嗣,英国王位传给了玛丽二世的妹妹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1702年加冕,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联合法令生效》,两国合并为大不列颠国,安妮女王也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女王的名义继续统治,直至其1714年身故。安妮女王一生怀孕十七次,其中十二次不是流产就是死胎,五个活下来的四个不到两岁夭折,只有儿子格罗斯特公爵威廉王子活过了婴儿期,但十一岁时依然夭折,因为没有子嗣,安妮女王死后王位由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一世继位(1714)。


8.乔治王不列颠(Georgian Britain)-公元1714

英国政府为了避免天主教徒继位,所以在1701年颁布了《王位继承法》。1714年英国女王安妮驾崩时,在乔治一世的前面还有很多血缘关系与安妮女王更接近的外国贵族,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天主教徒,所以不能继承英国王位。所以最后就找到了汉诺威王室的乔治一世。乔治算是德国人,加冕时已五十多岁,现学英语肯定来不及了,所以他辉格党领袖罗伯特·沃波尔内阁首相,代表自己出席内阁会议,从此开创了英国君主不出席的先例,也成为了英国首相制度的开端。

乔治一世1727年逝世,继任者是独子乔治二世。乔治二世生于1683年,所以大家一算就知道,他父亲加冕英国国王时(1714)他已过而立之年,等他加冕时,也已四十多岁,所以他的事业中心全部在汉诺威,而非英国。1760年乔治二世心脏病猝死,皇位由其孙,乔治三世继承。

乔治三世在位近六十年(1760-1820),当中经历了美国独立战争,宪制斗争,拿破仑战争,还派遣了马戈尔尼勋爵来中国谒见乾隆皇帝。1800年,不列颠与爱尔兰议会通过了《联合法案》,联结大不列颠及爱尔兰为单一国家,并将国号订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借此机会,乔治三世放弃自爱德华三世以来历任英国君主所声称继承的法国国王头衔。

1820年乔治三世逝世后,王位先后由他的儿子乔治四世(1821-1830)及威廉四世(1830-1837)继承。但由于两人都没有合法子女,所以王位最后由他们的侄女维多利亚女王继承。


9.维多利亚不列颠(Victorian Britain)-公元1837

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虽然此时英国已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但维多利亚女王依然被视为国家象征。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与表弟阿尔伯特亲王结婚,因为儿女孙子散布欧洲皇室,所以维多利亚女王也得到了“欧洲祖母”的外号。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3年,是在位第二长的英国君主,也是世界上在位第二长的女性君主,维多利亚女王所处时代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在这一时代,英国工业、文化、政治、科学,军事飞速发展,成为日不落帝国。

10.现代不列颠(Modern
Britain)-公元1902-至今

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与世长辞,其子爱德华七世继位,因为维多利亚女王长寿,所以爱德华七世继位时已年过六十,爱德华七世在位九年(1901-1910),较为平淡,逝世后次子乔治五世继位(1911),乔治五世是温莎王朝的开创者,也是德皇威廉二世的表弟,现任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祖父。乔治五世在位期间大英帝国达到颠峰,领土占全球总面积百分之二十三,子民达全球总人口五分一的人。

乔治五世继位后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爱尔兰叛军起义,接踵而至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爆发,英德交战,自1714年起,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便是德国人,但因为一战的爆发, 1917年乔治五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为表明与德国君主血战到底的决心,英国王室不再采用德国姓氏,而以皇家城堡温莎堡之名,更姓温莎。 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定签字,英国所在协约国获胜。经过大战的创伤和大萧条的震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慢慢复苏,1936年,乔治五世逝世。王位继任者是乔治五世与玛丽王后的长子爱德华八世。

爱德华八世无视宪政传统,向一位离异名流求婚,引发宪政危机,最终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与名流保持关系,将王位让其弟乔治六世(1936)。乔治六世就是电影《国王的演讲》的主人公,他本无望继位,但因为爱德华八世亲顾如花美眷,所以乔治六世才临危受命,这时大英帝国解体加速,爱尔兰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虽然英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帝国光环却已一去不返。再被健康问题困扰多年后,乔治六世国王于1952年辞世,继位者为其女,就是现在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也就是罗大佑所唱的:“有个贵族朋友在硬币背后, 青春不变名字叫做皇后,每次买卖随我到处去奔走,面上没有表情却汇聚成就,知己一声拜拜远去这都市,要靠伟大同志
搞搞新意思。”


附录三:英格兰地理行政区划,及各区域体育教育


英国的行政区划非常复杂,因为多数地方的区划并不统一,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作为四个构成国,都有各自的区划体系。因篇幅有限,这里只简要介绍英格兰。


英格兰共分为九个区域,其中包含大伦敦地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欧盟条约中成立欧洲大区的要求,但在英国国内不作为选举分区,但在欧洲议会作为英格兰选区界线。九个区域分别是大伦敦,英格兰东北,英格兰西北,约克郡,西米德兰兹,东米德兰兹,英格兰东,英格兰西南,英格兰东南。


一,大伦敦包括伦敦市和三十二自治市,分别是威斯敏斯特肯辛顿-切尔西哈默史密斯-富勒姆旺兹沃思兰贝斯萨瑟克陶尔-哈姆莱茨哈克尼伊斯灵顿卡姆登布伦特伊灵豪恩斯洛里士滿金斯顿默顿萨顿克罗伊登布罗姆利刘易舍姆格林尼治贝克斯利黑弗灵巴金-达格纳姆雷德布里奇纽汉沃尔瑟姆福里斯特哈林盖恩菲尔德巴尼特哈罗希灵登。地处大伦敦的著名球队有,“枪手”阿森纳、“蓝军”切尔西、“白百合”托特纳姆热刺、“铁锤”西汉姆联、“山谷人”查尔顿竞技。地处大伦敦的著名学府有,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伦敦商学院、威斯敏斯特大学、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


二,英格兰东北下辖诺森伯兰郡、泰恩-威尔郡、达勒姆郡。地处英格兰东北的著名球队有“伯勒”米德尔斯堡、“喜鹊”纽卡斯尔联、“黑猫”桑德兰。地处英格兰东北的著名学府有杜伦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桑德兰大学,诺桑比亚大学,提塞德大学。

三,英格兰西北下辖坎布里亚郡兰开夏郡默西塞德郡大曼彻斯特郡柴郡。地处英格兰西北的著名球队有“红魔”曼切斯特联、“蓝月亮”曼切斯特城、“红军”利物浦、“太妃糖”埃弗顿。地处英格兰西北的著名学府有曼切斯特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利物浦大学。

四,约克郡下辖南约克郡、西约克郡、东约克郡、北约克郡、林肯郡。地处约克郡的著名球队有“青年军”利兹联、“老虎城”胡尔城、“弯刀”谢菲尔德联。地处约克郡的著名学府有利兹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

五,西米德兰兹下辖伯明翰和沃尔夫汉普顿都市圈,以及华威郡、伍斯特郡、斯塔福德郡、什罗普郡、赫里福德郡。地处西米德兰兹的著名球队有“陶工”斯托克成、“灯笼裤”西布朗姆维奇、“维拉人”阿斯顿维拉。地处西米德兰兹的著名学府有华威大学和伯明翰大学。

六,东米德兰兹下辖林肯郡、诺丁汉郡、德比郡、莱斯特郡、北安普敦郡、拉特兰。地处东米德兰兹的著名球队有“狐狸城”莱斯特城、“公羊”德比郡、“森林”诺丁汉森林。地处东米德兰兹的著名学府有诺丁汉大学、拉夫堡大学、莱斯特大学。

七,英格兰东下辖诺福克郡、萨福克郡、剑桥郡、埃塞克斯郡、贝德福德郡、赫特福德郡。地处英格兰东的著名球队有“金丝雀”诺维奇。地处英格兰东的著名学府有剑桥大学,埃克塞斯大学。

八,英格兰西南下辖格洛斯特郡、维尔特郡、萨默塞特郡、多塞特郡、德文郡、康沃尔和希利群岛。地处英格兰西南的著名球队有“樱桃”伯恩茅斯。地处英格兰西南的著名学府有巴斯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埃克塞特大学。

九,英格兰东南下辖白金汉郡、牛津郡、萨里郡、肯特郡、东萨塞克斯郡,西萨塞克斯郡,汉普郡,怀特。地处英格兰东南的著名球队有“圣徒”南安普顿。地处英格兰东南的著名学府有牛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肯特大学、雷丁大学、萨里大学。




  

相关话题

  一般211申请伦敦政经学院可能吗? 
  双非 GPA 2.8,有机会申请英国 G5 大学的硕士吗? 
  申请英国博士课程有多难?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如何看待英国驻美大使称不能让中俄成为抗疫赢家? 
  申请英国研究生要求是什么? 
  收到 UCL 的 Offer,家里条件差,出国需借钱,还要去吗? 
  如何看待英国留学生回国包机需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才能登机? 
  英国伦敦留学一年 40w 够吗? 
  专家称有迹象表明英国已处于第 3 波疫情初期,可能带来哪些影响?还将持续多久? 
  求求知友帮助!哪个英语单词具有不同的意思,在英国美国表达的内容文化都不一样? 

前一个讨论
北大名教授钱理群自己说要过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生活,可他又住进高档的养老社区,你说他是不是言行不一?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健身房 10 家有 9.5 家倒闭?





© 2024-11-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