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鼓励啊。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毕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是指人(通常是指孩童或学生)在被赋予更高期望以后,他们会表现的更好的一种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命名取自希腊神话故事里面的一位名为皮格马利翁的雕刻家,他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出来的女神雕像,由于他每天对着雕像说话,最后那座女神雕像变成一位真正的女神。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个自我应验预言发展。以此观点,内心常常带着负面期望的人们将会失败;而内心常常带着正面期望的人们将会成功。在社会学,这个效应经常被引用与教育或社会阶级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与雷诺尔·雅各布森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假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加强,学生的表现也会相对加强。也正是因为罗森塔尔对该效应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实验的目地是用来支持现实层面是可以受到他人的期望而影响的假设。这种影响是有效的,主要是单看给予特定的个人正面或负面的期望。观察者期望效应,在真实生活中,被观察者无察觉的情况下给与期望,并观察结果。罗森塔尔断言这样的期望可以实质上去影响并且完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在这个实验中,罗森塔尔预测当告诉一位小学老师某几位学生比其他学生聪明,这位老师可能会潜意识去帮助和鼓励这几位学生成功。1911年由一位心理学家所做名为聪明的汉斯的实验指出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匹懂得算术和做出各式各样惊奇技能的马,事实上是靠训练员和观察者无意识下给予的暗示(例如:表情、姿势)而得出正确答案。
从教育的角度看,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毕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教育系统可以把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孩子送进清北,只要资源的分配允许。
看干什么!
越简单的事情,鞭笞比鼓励更有效。越复杂的东西,鼓励比鞭笞更有用。
举例来说,你让孩子坐着不动。他一动就给他一巴掌,比你在旁边说你行的,你没问题!更有用。
但你让孩子学数学,研究秦国的制度,解答飞机能飞的原理。你就是把他打得屁股开花,他该搞不懂还是搞不懂。
以前,不管是唱戏,读书,说相声,都有所谓童子功。童子功,就是对一些简单的动作,表演,词汇不断重复练习。让肌肉记住这些感觉,嘴皮子利索得含着石头都能吐字清楚,字词熟悉得,闭着眼就能默出《千字文》。戏文熟悉到,睡觉都唱不错。
这童子功,机械简单,枯燥乏味,莫说孩子,大人都难定下心来练习。所以自古无论是戏班子,私塾,还是带徒弟的相声艺人。无一不是用打的!如果所谓鼓励比打更有用,觉没有道理几百年留下这种传统。
现代社会,大部分人不需要练童子功,所以总体以鼓励为主。可是,有些地方比如识字,比如舞蹈,比如武术,想要有点儿成就,还是要回到老路上。童子功越早越好!但前提是仅仅对机械重复的东西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