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姜昆? 第1页

     

user avatar   xu-yi-21-53-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姜昆当年很生猛。

他有一回说涨价,背景是当年的物价大调整。他说买一浴缸黄酱。我们经历过那个时代,和家里长辈排队买大米,队伍乌泱泱不见头尾。

姜昆讲围观群众纷纷解下裤带去救掉进虎坑的人。那人上来却现对一个美女握手致谢,美女不搭理他,因为正提着裤子,小小的恶趣味。

还有居委会组织群众去照应困在电梯里的姜昆,那个尴尬当下,好些人还忙着追星,要和狼狈着的姜昆合影。

确实,当年姜昆遇见一个牛叉的编剧梁左。梁左对于相声的提升是革命性的,他把两个人的对口当一个戏剧来写,而对于相声演员而言,姜昆的表演无疑比很多传统演更夸张更生动。

梁左的社会评判并不见得非常深刻,但绝对入木三分。而姜昆的表演与日后文兴宇完全是两个路子,也就是戏剧的文兴宇完全是模仿到比真的还像真的。相声的姜昆则是夸张的,闹腾的,甚至弱化了梁左的批判性,更体现出一种梦幻的荒诞感,非常后现代。

梁左走后,可能社会那会儿也经历某种变化,相声忽然就停滞了,但必须说批判性并不是问题,因为表现力更丰富,也更浅显的小品不乏冷嘲热讽。小品取代相声,因为小品比相声灵活。

那时候牛群做县长,冯巩做演员,姜昆做主持,都忙别的去了。有些还坚持在舞台上,但他们的相声一直也没有真正的好过

姜昆什么时候变得无趣呢

要我说,大概就是从他组织一波徒弟拍那什么相声多少年的舞台相声剧开始的吧。

那剧新闻上偶然有些片段,但我没有看过,估计也没多大反响。

我说姜昆那时候之所以开始无趣,是他试图为相声找意义。

搞笑这件事最不该问后来呢。当然也不该为什么。

题外话是郭德纲好像也排过类似的东西,一样不好笑。这玩意大概和争正统有关系吧。

姜昆那会儿还折腾过网站,算是具备一定时代敏感度的。

所以我一直觉得姜昆没把相声当传统玩意爱护,他会不会说传统相声压根不重要。他也不是从传统相声起升的

他当年的经典作品,他的方式反而比郭德纲更可能成为相声存续的解药。

首先是范式,时间,主题,人物,冲突,以及故事讲诉方式能使一段相声形成一个真正的作品。这更符合电视,自然也更符合当下的视频传播。更成功的案例可以参考台湾的相声瓦舍。郭德纲通过密集的高频的笑点铺垫形成的相声,虽然非常有效。但问题是除了郭德纲这样的天才 ,其他人都难以持续,即便郭德纲本人如今也有点英雄迟暮,不断重复。

那么姜昆式相声问题出在哪里呢。当然出在作者。姜昆有幸遇见梁左,姜昆本人当时也是很积极的作者。而当时那一批相声演员与作者的互动是密切的,那时候社会上的相声热带来足够丰富的创作者。侧面也促进相声的繁荣。郭德纲排斥所谓业余作者,这是不智的。德云社表演团队足够强大 但创作团队呢,仅仅靠老祖宗和网络段子吗?

以我一个观众看,相声圈子内卷到恶性循环了。一堆没作品的人靠叙家谱活着,非常莫名其妙。要我说,没有侯耀文,郭德纲依旧是郭德纲。候收郭的时候 郭已经杀出重围。但凡有点媒体敏感度,都会知道郭那会要炸,还不赶紧来凑个热闹。所以侯也未必不是收割。问题是,郭德纲不入侯门。作为海清吊打全相声圈,势头好到足以开宗立派。那才是真的好玩。郭入候门,反而如孙猴子带了紧箍咒。之后郭德纲沉迷于这种门生师徒这一套。生生把自己架高。拿腔拿调,不可一世。

真正反这一套的,反而是姜昆这样的人。姜昆是走体制的,是官府的人。理所应当,不能把江湖门派这一套当回事。

至于姜昆相声不好笑了。我也理解,他的相声靠的是强大的本子。在有本子的情况下他才能做擅长的事情比如塑造人物。而不是靠插科打诨。

小时候课本上都有姜昆在火车站临时说相声的文章,那时候的演员是真采风的,即便他们的作品充满文宣意味,也是有非常真实的生活基础和更真实的社会意义。所以我觉得可惜的是,不是姜昆不可笑,而是他对于时代的迟钝到不加掩饰。


user avatar   li-hao-20-83-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5.25,补充一下我对姜昆早期和现在相声的看法吧

评论区里有位朋友说的非常好,姜昆早期在台上油腔滑调文艺小青年的形象树立的非常好。

其实姜昆早期作品,往往在台上的形象真的就是这样一个毛毛躁躁、有想法、思想活跃、但又有点没正形、有点冒失的青年形象,这个形象和八九十年代那个青年人非常活跃、兴奋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同时,身边不论是李文华还是唐杰忠,都是以一个忠厚长者的形象存在,既可以以老年人的沉稳守旧帮助姜昆把这个青年人新思想、新观念的张力塑造出来,又能以老人的生活智慧往回拉一下,做到张弛有度。

这个表演风格下的作品,在当时备受观众喜爱,这里面固然有梁左本子写得好的功劳,但是也有姜昆本人表演风格的独特性,功劳全算在梁左身上,是不对的。你把姜昆当年的几个作品拿去给冯巩、侯耀文说,恐怕达不到姜昆的舞台效果,各有各的风格嘛

而姜昆如今的困局也是如此,抛开台下因素不谈,只论台上表演,在两位老先生故去,姜昆本人年纪渐大的今天,姜昆的表演风格和创作思路却走向僵化,依然试图在台上塑造一个急躁冒失的形象,依然想把笑点建立在新旧两个时代的误差上。

于是他把自己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冒失急躁的老头子,天天看着年轻人的生活,不懂装懂,喊着我有点晕

身边的戴志诚负责扮演一个代表年轻人的形象,给这个老人讲解他的误解的来源。

这样的表演风格是同人们印象里老年人狡黠稳重,青年人朝气蓬勃的观点完全相反,不由得让人产生了鲁迅所说的看老莱娱亲时的恶心感。而戴志诚的表演水平也是一言难尽,也许有一年姜昆在台上借着包袱才说出了心里话吧

“戴志诚,戴志诚,老这么带着,是成还是不成?”


原回答

如果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聊相声,说姜昆一无是处的,我基本就能确定这个人要么是被老郭洗脑的很充分,要么是根本没听过姜昆的相声。

姜昆的作品你一定得把他按时间段分开看。就和老郭的作品你也得按时间段分开看是一样的。

姜昆在春晚后几年和戴志诚合作的什么我有点晕,新虎口遐想,什么于嚯嚯之类的,确实不叫个玩意。

但他早年间和唐杰忠、李文华合作的,虎口遐想,着急,困电梯里头那段,特大新闻,祖爷爷的烦恼这几段水平是真的高。

说他水平高就一个标准,好玩,观众爱看。

如果以后真的有一部相声史,姜昆作为八九十年代电视相声的代表是一定要被写进去的,就如同老郭是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的互联网+小剧场+商演的模式的代表一样。他们各有各的发挥最好的时间段,所以其实没必要非得谁踩谁一头。


user avatar   iceon-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件事

相声百年纪录片是姜昆主导拍摄的,完整的以纪录片的形式表现了相声的产生和发展,郭德纲一直说的撂地,圆粘子在这部纪录片中早有呈现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姜昆是名誉主编,收录了建国之后老一辈相声艺人或口述或记录下来的传统相声(以张寿臣先生为主),姜昆为出版这部书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郭德纲一直说自己整理了多少段多少段传统活,我琢磨着他没说过这里面没有的段子,顺便一提,你现在去学相声,师傅发的就是这套书,四大本)修改:经评论提醒,郭的活确实有几个大全里没有的,是我武断了,但是郭德纲一直标榜自己整理了多少失传的传统活,个人深不以为然,传统相声之前只是不演了,但从来没有失传过


姜昆在艺术巅峰期的相声非常精彩,也保持了20年的生命力和创新(郭德纲火了还没20年呢已经变成段子合集了,最近几年的封箱说的都是翻来覆去那几段)


姜昆在他的年代为相声的发展和存续最出了杰出的贡献,只是受限于时代。


我不是谁的粉丝,我只是一个爱听相声的人


PS:补充一下自己对传统相声的观点

建国后由侯宝林先生牵头(好像是,如果是别人牵头请诸君指正)成立了相声改革小组,致力于相声的发展以及去除里面的脏口和封建迷信相关的东西,建国前已经有的段子经过去除里面不合适的东西都被记录了下来,资料显示至少到60年代中期,张寿臣先生还在或口述或记录的整理以前的相声段子

经过改革之后,相声由撂地演出改成了在剧场演出,这期间侯宝林,刘宝瑞,郭全宝,高凤山等等大师都改在剧场固定演出,拿工资,这段时间相声艺人的翻身感是非常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所演的相声除了经过改编的传统活之外,也加入了不少新相声。

此后相声不仅仅在剧场演出,也开始在电台录音,电视录像,张寿臣先生唯一保存下来的影像资料就是电视录像的一段贼说话,不长,7分钟。这时候的相声和建国前撂地的相声有了很大不同。

除了脏口之外,建国前的相声大都是纯为了逗大家一咧瓢,但是就建国之后,尤其在电台演出广为传播之后相声被赋予了很多宣传意义,比如说这段时间侯宝林大师的阴阳五行,买佛龛,跳舞迷,打扑克要么是破除封建迷信要么是针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这样的转变可以说是有国家的授意,在建国初期,国民整体素质不高,国家推行扫盲大力宣传破除封建迷信,相声作为受老百姓喜爱的形式,传播又广,但当宣传的作用实在是非常合适,而且这种宣传有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通俗易懂,没有文化的人也能听懂,还听得进去,自此,相声的歌颂,宣传,讽刺的意义出现了。之后相声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时之间群雄并起,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期间也出了非常多的好作品,比如姜昆的虎口遐想,电梯奇遇,如此照相,特大新闻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辛辣的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同时还非常可乐。

但是时代在变迁,时至今日,以上那些方面的宣传已经不再需要相声去进行了,相声应该回归本源,但是新剧本的创作是非常难的,需要观众检验,建国前段子多因为这些艺人常年和观众脸对脸,他们太清楚观众想听什么了,自然能创作(张寿臣先生直到60年代仍然反对相声在演出的时候报节目名,他主张先用垫话试探观众口味然后由演员决定用哪个活,不定死了,这也是之前撂地的方式),所以一些相声艺人就开始说传统活,为什么我说只是不演了,而没有失传呢,原因就在这,传统活从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基本没演过了,但是文本还在(感谢那些老先生之前的整理)还拿的回来。

传统活之前不演了两个原因,一是跟不上时代了,二是演了太多年,观众腻了,但是到了00年之后,几十年不演的传统活,虽然叫传统活,但对听众来说这可全是新东西,没听过啊,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新相声,没听过,又可乐,自然就火穴大转了(郭德纲在这方面功不可没,郭的相声功底称得上大师,我也非常喜欢他,我其实就不喜欢他两点,一是老标榜自己整理了多少失传的传统活,这事不是他干的,二是成名前愤青,成名后依然逮到机会就说几句,不太喜欢这两点,除此之外我听他的相声,买德云社小剧场的票)

时代就是一个轮回,之前演腻了的传统活,几十年不演成了新活,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之后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相声其实一直是紧跟着时代潮流的,当下火什么,说什么,为什么侯宝林的段子里好多京剧梗,因为那时候京剧火,现在再说京剧的哏就不合适了,没人听得懂,所以相声一直是紧跟潮流的。

再说所谓的主流相声演员能不能说传统活,我认为是能的,词就在那,背背词就可以,德云社的传统活加入了很多填充的段子,但是老词是一句不少说的,诸君可以听一下高峰之前在封箱的时候说的买卖论和孟鹤堂在我爱我师商演的时候说的买卖论,填充的段子不同,但对老活的词是一句不差,唯一的差别是孟入活的时候少说了一句,有让人的买卖和不让人的买卖,当天我感觉他状态不好应该是忘说了。所以表演传统活并不难,骨架的词基本是死的,难的在表演技巧,这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个人感觉孟、郭、侯三人在台上其实都是不紧不慢,但孟就没有后面两位那种虽然慢,但是气定神闲潇洒自如的感觉,这就是表演技巧的差距)

先写到这里


user avatar   yang-aaron-24-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从小不爱听姜昆,就觉得他的相声没意思。喜欢牛群冯巩,喜欢陈佩斯朱时茂,喜欢赵本山。

父母倒是喜欢看姜昆,我一直也不明白为什么。

后来就是听郭德纲,于是被带着更烦姜昆。郭德纲说姜昆是太监,我觉得这骂的真艺术。

再后来郭德纲就开始没事打自己脸。水军开始满世界造谣,造到我看不下去了。然后我才开始关心姜昆到底做过什么。


最早是看见有造谣说李文华临死前把孙越托付给姜昆,结果姜昆把孙越扔去养大象。我虽然不喜欢姜昆,但我不脑残。李文华2009年死的,孙越都养了十年大象了,你跟我说是姜昆害的?

然后我就搜姜昆和李文华。然后才知道,原来李文华认师马三立还是姜昆帮着联系的?

51:40

原来赵本山是姜昆推荐上春晚的?

原来陈佩斯是姜昆带到广播说唱团的的?

你跟我说姜昆打压别人,小肚鸡肠?


再多找找旧闻。

姜昆真的一直在打压郭德纲?打压小剧场?

我支持郭德纲的小剧场

姜昆打压小剧场?姜昆把相声带成了口号相声?姜昆只说教不逗乐?

“相声要想发展的话,必须要回归到剧场去。相声是靠跟观众无数次的互动,一遍一遍的修改才成为在舞台上演出的作品,没有这个过程产生的东西就是现在电视晚会上那些应急的相声。我不相信有人有本事写一段相声,没有经过观众的考验,就能够取得成功。”

他最不能忍受的是相声演员说不逗人笑的相声。

我说我特佩服你们那些人,就是相声演员说不逗人笑的相声,我特佩服你们能站下来,往那儿一站,能把不逗人的相声从头说到尾,我特别佩服你们。

要不我就主张相声回归剧场呢。它必须在剧场里演出。

姜昆只知道高雅,看不起俗,一定要教育人?

姜昆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俗”与“雅”的平衡点:“赵本山这几年一直在推广‘二人转’,我在上海也看过他们的演出,看完后赵本山还征求了我的意见,我认为俗文化艺术有它的市场,我也很佩服‘二人转’演员的功底,但是‘二人转’还是要‘雅’化,赵本山也在试图走‘雅’的路子。其实相声和‘二人转’走的是同一条路,都想把俗文化变成雅俗共赏,但这条道路很艰难,俗了想雅,雅了又想俗,现在相声同样处在很尴尬的阶段,是继续强化它的教育功能还是让它‘还俗’我至今还在考虑。”



姜昆对郭德纲,对小剧场的态度一直就没变过。两个字,扬弃。水军想带这边节奏的时候,说姜昆迫害郭德纲了。想带那边节奏的时候,说姜昆赞扬郭德纲了。其实从来都是一个态度。


这一段总结姜昆和郭德纲的恩怨史。

2008年德云社炮轰姜昆要“取缔小剧场”,然而姜昆本人的文章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

“针对此类演出不足与一些表演随意的现象,一些人提出要加以“限制”,对偏俗的表演采取“取缔”的措施。然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些意见就值得斟酌。”



最后说回为什么父母喜欢姜昆。现在我有孩子了,父母老了,我明白了。

姜昆是跟他们一起成长起来的,姜昆表演的都是国企、机关里的人,都是父母他们当年身边的事情。没有那些经历的我,自然感受不到乐,就像我父母从来也不会觉得我们的网络梗可乐一样。

当我知道文革怎么回事之后,我发现《如此照相》真经典。当我对80年代有所共情之后,我发现《虎口遐想》的梗真密集。“摔向了世界先进行列”这种梗小时候的我会觉得过时无聊,但有了对80年代的共情,就会觉得有意思。

姜昆,大约如同父母微信群里的“为友谊干杯.gif”。80后这一代是牛逼的,他们上可以嘲讽60后的审美,下可以嘲讽00后的审美,没有对手。00后不会再有这个运气了。


最最后提一句姜昆的相声给我的感受:讽刺中带着温暖。愤世嫉俗的发泄容易,温暖太难。

如今的年轻相声演员里,给我这种温暖感觉的,陈印泉。常跟着姜昆一起演出,应该受了不少影响。顺便安利一个陈印泉的节目,非遗相声大会《分享大会》


以下扯评论区提到的闲篇+各种安利


每次有人说到郭德纲过于三俗,总会有人拿德云社的《中国相声史》来为郭德纲辩护,说不是郭德纲要俗,因为搞雅的观众不买账。

首先,我觉得那个《中国相声史》不能算相声剧,只能算话剧。闹哄哄,平铺直叙,毫无戏剧张力,又臭又长的话剧。观众不买账是因为艺术水平太低,就如同德云社的电影艺术水平低一样,并不是因为“高雅”。

看看真正优质的相声剧观众买不买账。听听95年的姜昆出场,观众是多么山呼海啸。那时候可没人运营粉丝。


顺便,安利一下青曲社的年轻演员。因为评论里有人说德云社一家独大,是因为德云社有后备力量,别家只有班主能撑场面。事实上,在我因为烦郭德纲才关注青曲社之后,发现青曲社年轻演员的实力甚至可以说普遍高于德云社。

区别不是实力,是营销。苗阜自己早期也是努力营销自己,火起来其实也算是北京台营销出来的,而且苗阜当年专场一堆小姑娘挥荧光棒,比张云雷早多了你敢信?

但是自从向体制靠拢之后,苗阜算是完全放弃了营销,粉丝群不搞了,王声训粉“多关注相声,少关注别的”,《欢乐喜剧人》导演邀请他他不去,水军、粉圈营销更是为零。我是觉得苗阜这人性格有点轴。

安利几段青曲社年轻演员的优秀作品

景宁马乐《黄鹤楼》高出德云社所有版本的黄鹤楼,包括郭德纲的。马乐的京剧身段+唱功极佳,高出德云社所有人。

吕纳超张再驰 新创作《俏皮话》《对影联》


看临场发挥和快板 《花灯礼赞》

纪明亮 马凯强 这一对我总觉得笑果不足,但基本功扎实没得说。和张再驰一起说的《酒令》

还有卢鑫张玉浩原本也是青曲社的,大家都很熟悉了。我总觉得如果不是苗阜这边这么抵制营销,如果能多参加综艺节目,鲈鱼可能不会出走。

还有原先和张玉浩一对的张艺博,他们组合时也不错。但是张玉浩走后,张艺博一直搭档不稳定,表演风格也越来越油,很可惜。当年的一段《学聋哑》。(在青曲社刚火的两年,还有粉圈的时候,“吉情”组合和“喵汪”组合一样也是有不少粉圈剪辑的)


评论区有人提到德云社对粉丝和粉圈的运营。推荐一段2010年天乐票房,陈溯马春然的《论相声公社五年之现状》。相声公社就是早期德云社的官方论坛。反映了德云社早期是如何运营粉圈的。


再顺便说说戴志诚的水平。艺术上,我也觉得戴志诚是拖了姜昆后腿。2011年春晚相声《专家指导》,五个人中姜昆郑健表现最好,戴志诚表现最差。

但是也不能说他的相声没有水平。我总结他最大的问题是把捧哏当逗哏一样表演,显得捧得特别愣。看他逗哏的时候,表演风格还是跟捧哏时候一模一样,但感觉就舒服太多太多了。


user avatar   xin-20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都说复兴相声,什么剧场之类。

我倒想到了唱歌。 唱歌会不会死,需不需要复兴。

唐诗宋词元曲。其中宋词配的歌的旋律已经失传了,元曲只剩下了文字记载,音律也不知道了。这个时代有录像机,后来者会根据音频视频资料将它传承,即使断了代。这个时代有网络,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观众,有人喜欢就会有市场。现在高考也不考你作文必写一首古诗词,要知道科举时代这是必备技能。唐诗宋词依然没有死,因为有经典。

相声死不死,就看你有没有优秀的作品,适合时代的作品。能不能让观众喜欢。能不能流传后人,让后人也喜欢。

这和唱歌一样,只要有优秀的作品就不会死。

相声如果把自己看得太低,必然消亡。就是再搞剧场也没用。因为新的娱乐总会取代旧的娱乐。而且我真没看出来,听相声比其他娱乐方式真能高级多少,能吸引年轻人。饭圈女孩只是历史大浪中的小浪花,潮水退去,还能剩下什么。

相声需要创新,因循守旧必然死亡。相声需要好的作品,好的作品才能延续生命力。

所以评价人,就看有没有优秀的作品。有没有创新。不是你粉丝多,能挣钱。

就说这么多。


user avatar   jin-ke-la-32-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晚风轻拂澎湖湾

海浪逐沙滩

没有那椰林缀斜阳

只是一片海蓝蓝

坐在门前矮墙上

一遍遍怀想

也是黄昏的沙滩上

留下脚印两对半


假如你的肚子饿

就吃上一碗炸酱面

炸酱不要放的多

不然就特别的咸

吃上一口黄瓜你再吃上一口面

越吃心里越高兴 越吃心里越喜欢

澎湖湾的炸酱面 大碗的炸酱面

——姜昆《想入非非》




姜昆,作为当代中国文艺界官僚的典型代表,被纲子的拥趸彻底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不禁令人哑然失笑,论地位,且轮不到他说话呢,论级别,像他这号的人比“永定河里的忘八”还多,这样一个赐四品顶戴的“内廷供奉”,却俨然成为了继郭沫若、周扬、江青、胡乔木、邓力群等文宣大佬以后新时代的“著名吹鼓手”。按理来说,人死后才应盖棺论定,但作为艺人的姜昆,艺术生命无疑被宣告死亡,故而写这么一篇文章倒也无妨。

但评价他是一件颇为棘手的事,说好话,大伙不乐意,说坏话,良心过不去,但我还是得如实地表明我的态度,老实说,我对他谈不上赞成亦或是反对,更多地是从心里流露出一种惋惜之情,如同我对纲子的感情一样。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他的时代早已过去,后人也很难理解他在那个年代发挥了什么作用,肩负了什么使命,就像我一直搞不清常宝霆的相声到底哪儿可乐一样。

在正式讨论之前,我要澄清一些东西:

他过去的好,是事实,可有人非要把功劳“完全”算在马季、李文华、唐杰忠、梁左身上,这实在没啥可说的;

他现在的差,也是事实,非要像常祥霖这路说什么“以一个文艺家的伟大自觉承担了对时代人物的讴歌”,那纯粹是扯淡,正如纲子说过的:“你们不要一个人讴歌,你们可以群殴(讴)嘛。”

讨论他的种种,不考虑与其关系密切的时代性,是讨论不出结果的。宇宙公司贾总曾经说过:“正是咱们的伟大时代才哺育出了我这样的好青年。”

单纯想黑他,很容易,但解释不了一点,侯耀文、笑林、李金斗、牛群、冯巩、刘伟,这些人个个身怀绝技,技艺精湛,怎么就没成为“说新书的状元”(中国曲协评刘主席语)?

谈姜昆,必须得从《如此照相》说起,从这以后,姜昆才是真正进入了广大观众的视野。对这个作品,很多人不以为意,认为这不过是紧跟形势的产物。殊不知,姜昆在首演这个作品时依然惴惴不安,因为这个“口子”并没有放松,他表演这个作品是冒着政治风险的,可以说《如此照相》是开风气之先的先锋作品。

此外,那一阶段揭露批判wg的作品多了,你看看相声纪录片《笑》就知道了,这类作品并不少,可为什么《如此照相》就成了其中的代表呢?我想可以拿《帽子工厂》这个作品对比一下,常家叔侄这个作品也很不错,尖锐辛辣,但不够“讽刺”。有人说了,都这样了还不讽刺?当然不,因为这根本不是讽刺,是谩骂,是丑化,是痛打落水狗,毫无人文关怀,我从中只看到了“城头变幻大王旗”,如果不“改旗易帜”的话,我想我很有可能看到他们揭批十次路线之争的十一位头目的丑态……而姜昆的这段《如此照相》确实紧扣大众的日常,以小见大,拿照相这样一件小事,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荒谬与滑稽,相对而言,绝对是那个时代同类主题中的上乘之作。

在大家争先恐后,痛打落水狗的时候,姜昆又悄然把镜头对准了琐事不断却又充满希望的新生活。《诗歌与爱情》——这是只有80年代(一个人人写诗谈诗的年代)才能孕育出的新青年的最佳注脚,只有那个年代,也只有姜昆才会演绎出这样一个作品,甚至毫不客气地说,他在文革后的相声舞台上塑造了最为经典的文艺青年形象。葛公在时,不觉其异,葛公去后,不见其比,不论是宋德全的“新文哏”,还是高晓攀近年来塑造的“古风文艺青年”形象,看着都那么令人牙碜。


那个时候的姜昆带着蓬勃的朝气,正如60年代的青年们一样,只不过60年代的青年要改变世界,80年代的青年要改变自我。《想入非非》,在我看来是非常“有趣”的段子,同样怀揣着电影梦,“陈小二”厚着脸皮跑到剧组当群演,而小青年姜昆直接宣称要拿奥斯卡的小金人,两个角色一样没溜儿,令人唏嘘的是,当年在台上总是被教育的不着四六的小青年,后来却成了天天教育别人的曲协大佬,不得不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荒诞。

相对于姜昆在作品中编织着绮丽、美好、思维跳跃而充满希望的梦,纲子年轻时候的段子中,自我调侃的同时,则显得那么苦大仇深,充斥着对名与利的意淫,因此在火了以后就开启了报复性的“手淫”模式。

此外,他俩还有个共同点,“文章憎命达”,故而俩人名利双收以后,基本都憋不出好作品了。

(扯远了……)

很多人都把姜昆视为“歌颂型相声”的代表人物(甚至是始作俑者),这路历史发明家和德云社粉脑补出来的“暴论”,正好与事实完全相反,姜昆在讽刺相声的阵地上辛勤奋战了几十年,从《如此照相》到《新虎口遐想》,姜昆一直试图保持着讽刺相声中的尖锐辛辣的一面(当然,保持没保持住就另说了)。由梁左编写的《特大新闻》不得不提,在今天看来,这个作品尺度惊人,胆敢口称“天安门改自由市场”的悖逆之言,俨然是“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虎口遐想》更不必说,如果说《想入非非》“想”出一场白日梦的话,《虎口遐想》则“想”出了社会百态。他的另一个作品《霸王别姬》里的“武霸王”(一个角色)公然宣称:“先民主后集中!”“你们民主你们的,我集中我的。”这些到今天听起来都让人“不忍闻之”的话语,着实让我不得不高看那个小青年一眼。当然,姜昆早早就丢掉了作品里的尖锐性,《新虎口遐想》显得后继无力,姜昆——这个一直踩在时代的“前列腺(线)”的男人也必须承认,他早就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了。不仅如此,贵为“大领导”的曲协主席,居然也对审查制度无可奈何,只能将作品里“专家”改成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明白人”……

时代选择了姜昆,姜昆也在用他的作品试图影响这个时代,但时代变了,姜昆也变了,作为曲协领导的姜昆,论政绩,甭管是什么任务,总能挂个“总顾问”“艺术指导”,自然是治理有方,论提携后进,提携周炜、苗阜等一大批青年才俊(一帮外行不熟悉内行看不上的主儿,其实赵本山也算是他发掘的,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比较早,他还不是曲协领导),总之是万方称颂、百兽率舞,可曲艺事业为啥一天不如一天了呢?

最后,我想用王小波《黄金时代》的一段话收尾: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那个伟大的时代过去了,那个可爱的姜昆也死了。

我怀念那个小青年和那个时代……


user avatar   zhou-tian-qi-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

但是你以为姜昆当初不想救相声?不是没去救,是没法救救不了。不是他不想弘扬曲艺,是观众不让他弘扬曲艺。大量的港澳台歌曲井喷式的涌入内地,观众要看的是甜甜的糯糯的长得也漂漂亮亮的邓丽君,谁看你个相声演员拿着两块板在那呱唧呱,谁看你个鼓曲演员在那蹦蹦蹦(你露大腿也没人看),你“酒色财气本是古人留”怎么跟人家“甜蜜蜜,你笑的甜蜜蜜”比啊,骆玉笙都逼的没辙推一些四五分钟的小段子(说实话那也没用四百段《万里春光》也比不上一段《冬天里的一把火》)。

还拿相声说,你以为相声演员愿意抱着个吉他上去哇哇哇,没辙啊,你不抱个吉他观众真轰啊。观众们不是厌恶哪个段子讨厌哪个人,而是已经厌恶了相声的这个形式,俩大老爷们在台上穿个大褂,嘚啵嘚啵说,最大的响器就是快板跟玉子了,连个伴舞的都没有,嘛劲啊!

但是我们要注意姜昆那个时候在探索的,姜昆脑子很新,他想抓住新事物让新事物带相声一程,就比如互联网。于是他搞相声网站(紧跟互联网扩大宣传)、搞段子拍卖(扩大包袱来源解决版权问题),同时姜昆从来没有否定过小剧场相声这种形式,注意是从来没有否定过小剧场相声的形式。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到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关注点还是应该放在他的专业上。他究竟为中国的曲艺发展做过什么?

曲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搞不清这个最基本的逻辑,也就不知道姜昆和后来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的郭德纲,他们之间矛盾的根源。

郭德纲以及德云社受到大众欢迎的背后,这个道理是什么?

曲艺是一种很古老的艺术形式。世界各国都有,比如欧洲的说唱人,游吟诗人。从形式上来讲,弹着琴给大家吟唱着《荷马史诗》的欧洲说书人和天津大鼓的表演方式差别不大,相声就是简约版的滑稽戏。

相声也可以说是将喜剧形式简化到了极致,充满了语言魅力和表演张力,讽刺是贯穿始终的主轴线。

如果中国的近代史不是我们看见的样子,那么诞生或者完善于中国近代的很多种曲艺有可能会失去生存的根源。

相声这种表演方式诞生的基础就是清晚期的社会动荡。

当时的社会极不安定,战乱频发,大多数人的生活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环境是产生不了宏大叙事的戏剧背景,连当时的京剧也是尽量凑活,服装道具化妆都是按照最简单的制作,几十个人,可以装一个大车的木箱子,就可以随处表演。

每年春节过后,京剧艺术团和相声表演社开始演出,这个场面叫做“开箱”意思是打开木箱就可以干活了。

相声艺人讲开箱不过是给自己贴金,事实上只有现在的德云社可以说“开箱”这句话,而近代的相声艺人打开的并不是箱子,至多是一个包袱。那个时期的相声艺人有什么?一件大褂,这是演出服,表演完毕到后台是一定要换下来,仔细叠好。一块搭桌子的台面布,讲究的上面有个字号。折扇,一些很简单的道具。两个人带着这些东西,在京城四处游走,茶馆、街头、饭店、祝大寿。稍有风吹草动,卷吧卷吧就可以走人。

这是糊口的手艺,是乱世中活口的本钱,博人一笑耳。

生于乱世,但未必没有出头之日。

相声遇到了好时光,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起点,以《延安文艺座谈》为契机,新中国的成立让新文化运动成为了整个中国的文化主旋律。

从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对于传统曲艺文化的改造。比方说中央戏剧学院的相声班,各个文工团的相声培训班等等,就是要让传统相声变成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在表演形式上,演员脱去了大褂,穿上了中山装和西装,拿掉了桌子,废除了太平歌词,提倡文明用语,努力将相声改造成一种全新的表演形式。

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高潮就是开创了“春节联欢晚会”这是新文化运动集大成者。这当中的功臣之一就是姜昆。是他让相声成为了中国所有曲艺节目中最受人瞩目的节目。取得的成就使得其他传统曲艺节目难望其项背。

无论你对于新文化运动有着怎样的看法,姜昆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处于振兴运动中的一个呐喊,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随着国家实力逐渐加强,国民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与世界接轨,中国开始大量学习西方的文艺。恢复传统的呼声日高,开始祭祀活动,拜孔夫子,恢复传统曲艺。

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的问题就在这里。

姜昆希望相声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而郭德纲让相声重新回到传统的轨道上。

然而比较讽刺的是,传统相声怎么搞得出来相声大会,世界连锁规模的德云社剧团?而德云社的资金规模俨然已经是文艺界的大佬,可以自由投资综艺节目、拍电影电视剧以及餐饮业。

所以郭德纲的传统也不再是传统,郭德纲的大褂上绣着龙凤。

而姜昆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从未背叛新文化运动。


user avatar   bai-hong-liang-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垃圾自媒体翻出来让大家看看,注意视频名和视频字幕的矛盾,后面有视频链接!



再补充:

我不知道你是哪个年代的人,我是八零后,比较靠前的八零后。关于相声的没落与复兴,我想归结于个人是不合适的,对其中人物的评价我们的媒体做得也不好。我今天下午刚刚看到了几段对朱时茂和陈佩斯的采访视频。其中讲到陈曾经在中国广播说唱团呆过几年,姜是他的领导。陈佩斯很多著名的小品,姜都在里面贡献了不少主意,包括卖羊肉串中吃一串想两串等,都是姜昆给加的。其中陈佩斯说过,那个时候创作很多人都是关着门的,自己的好想法是不愿意分享给别人的,姜昆不这样,君子坦荡荡,他十分怀念这种共同创作的日子。然后这段视频题目你知道叫啥吗,叫”陈佩斯评价姜昆:见了人互相躲,互相关门。”。这是视频地址,不知道能不能发出来。你说这样垃圾的媒体,能带来客观的评价吗。m.v.qq.com/play/play.ht

这还是腾讯视频,其他的小媒体更不要脸了。姜已经70了,人生70古来稀,拿一个70岁的人去和不到50的人放在一起比较并不公平。侯大师曾经说过关公战秦琼的段子,讲的不就是这个吗?再者,曲协是一个行业协会,不是国家机关,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组织,并没有多大的权力,更别说财力。而且,曲协不仅有相声演员,也有其他各种曲艺节目地成员。把相声的没落推在曲协身上,我认为不妥。我高中时网络开始发达,上大学qq开始流行,聊天室也很多,后来本科快毕业又开始流行校内网,校友网,然后又微信,以为qq要被干趴下了,00后又喜欢用qq了,微信似乎是高龄网民的专属,现在又流行直播,开始是直播美女,现在直播带货。时代发展很快,有人因时代而起,也会很快因时代而败,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因为人类总有喜新厌旧的习惯。所以,对历史人物,对过气人物宽松一些,也是对自己的宽容。一个缺乏气度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

补充回答:

哈哈,是有点偏题。郭和姜总被绑在一起,所以想起郭来了。补充一下,我喜欢姜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听的最多的是《特大新闻》,因为我爸用录音机录了下来。很喜欢他们那代人的朝气。虽然生活不易,但是他们那代人带给我的积极的、向上的东西让我在困境中依然满怀希望。如今人渐中年,看到一些人拿两代人进行比较,贬低姜是很不赞同的。

——————

原回答:

最近在家办公,晚上睡不着,就在喜马拉雅找东西听,以前不怎么听郭的相声,这次试着听了听。听了几段后,还是没喜欢进去。为啥呢,主要是感觉他的相声总是话里有话,有些阴暗,要不然就是用屎尿屁或者谐音梗来让观众发笑,不喜欢。前些日子欢乐喜剧人里郭的徒弟都取笑过郭阳郭亮的谐音梗。笑傲江湖里郭做评委,点评的还是挺专业的,能看的出郭下过功夫。但是,从作品艺术性来讲,还是喜欢侯刘二马。郭的徒弟带的不错,节奏感同辈里是够可以的。郭能获得现在的地位,徒弟们和儿子的表现我认为很重要。就像当年的马季,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徒弟,才把他的历史地位托的那么高。郭和他师傅其实很像,对艺术很专一,但是个性都太强了,他师傅有家族光环,郭没有(师傅去世再晚点就好了),所以会走得坎坷。说实话,我不相信有多少人愿意与郭做真正的朋友。他作为一位经历丰富、掌握了掌握了一定资源、又有一定能力的长者还是可以的,毕竟可以借助的地方多了。所以我对郭是一个很中性的态度。


user avatar   qiu-zhong-yi-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价姜昆就不能不提一个人:郭德纲。

姜昆不是个坏人,但是姜昆肯定讨厌郭德纲。

姜昆是知名相声演员,曲艺工作者,曲艺协会主席。不是传统的从小学艺的相声演员,说的是时代需要的相声作品。

这么多年修正了很多的集选,支持拍摄纪录片,对相声文化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如果没有郭德纲,百年之后这就是当代对相声贡献最大的人。


郭德纲就像是姜昆的一面镜子。

郭德纲七岁学艺;姜昆26岁转行。

郭德纲成名之前,交不起房租藏在被子里不敢出声,因为兜里没有五毛钱坐公交半夜徒步三个小时,女朋友王慧卖掉自己的夏利车供他表演,在橱窗里被人看48小时差点崩溃;

姜昆一路顺风顺水,没经历过这些苦难。(有朋友评论提出姜昆上山下乡也受过很多郭德纲没受过的苦,确实,但是那是大家都在受苦,郭德纲面对的则是对一个不出名的相声演员的压力。)

郭德纲被批三俗,被北京电视台封杀,污蔑打人;姜昆官方背景浓厚,这种事情找不上他。

郭德纲开创了一个时代;姜昆收尾了一个时代。


郭德纲对相声持悲观情绪,说自己是“守墓人”,但是他内心是火热的,想要振兴相声,于是现在有相声综艺,全球巡演,相声饭圈。

姜昆不敢出格,安分守己,在自己的位置上勤勤恳恳的给老相声装订成册。

打个比方,如果相声是个病入膏肓的病人,郭医生认为病人快不行了,但是使劲浑身解数都要救他,即使用违禁药(三俗)承担被骂,被批斗的风险,当然也不可否认他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财富(谁说医生不能同时想赚钱和真心实意救助病人呢);

姜医生则是每天早晚都对病人照顾得很细心,但是不愿承担任何一点风险,万一出了事院方是要怪罪他的,但是如果他不做出格的事情,即使病人最终病逝,他也没什么过错。病人的家属最终会感谢他的细心照顾,并且姜医生也会为病人在葬礼上送上花圈。

现在病人至少暂时算是缓过来了,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吧。郭医生和他的学生扬眉吐气。有几个学生和部分围观群众就会开始说姜医生没胆识,差点因为他坏了事情。

姜医生会不讨厌郭医生么?没有郭医生,他就是德高望重的主任医师。


所以郭德纲是一个时代的创造者,姜昆是上一个时代的收尾者。坏人是远远说不上的。只能说姜昆生于1950年,历经了十年动乱(姜昆彼时16-26岁,正是一个人认知的生成阶段),整个接下来的人生信条都是安分守己,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郭德纲生于1973年,十年动乱结束时他才三岁,动乱对他的影响不多,反而影响他更多的是后续的反弹。所以两人就好像是一面镜子一样的区别。




     

相关话题

  作为普通观众你能接受相声中出现部队慰安,调侃国难这样的砸挂么? 
  如何看待王宝强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与女儿在午睡时的对话,以及其在之后表达的「享受被女儿管」的观点? 
  如何评价韩松的科幻小说? 
  为什么会有「越简单的菜越考验厨师的功力」的说法? 
  如何评价韩磊的唱功? 
  如何评价知乎用户 @UntPhesoca ? 
  如何评价 2016 年 10 月 21 日发行的《文明 6》? 
  知乎里那些天天夸德云社,不停反对别人提出德云社存在问题的人,是种什么心理,那些个答者是不是真正的纲黑? 
  如何评价陈凯歌拍摄《妖猫传》耗资十亿建唐城,是否浪费? 
  为什么讨厌b站up主朝烟今天唱歌了没? 

前一个讨论
男友父母订婚时知道我有个残疾的弟弟,现在谈崩了,我父母也不同意了,过年都没有和我说话,应该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2026年世界杯扩军到48支,国际足联是考虑了中国吗?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