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端水端不平的,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兄弟姐妹可能就已经不来往了。
老人自己会做人,把孩子也教育得通情达理,这种情况下就算父母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来往还是会很密切的。不过就算感情再好,不出三代,关系也就淡了。
兄弟姐妹的关系,其实都是由父母决定的。只不过这世间,拎得清的父母太少。大部分父母都是根据个人喜好、世俗观念和利益得失,从小就区别对待自己的孩子们,才会导致兄弟姐妹之间关系不好。
往好里说,这也就是开枝散叶的过程,各自在相差十多个小时的时区生活,远亲不如近邻,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把父母的好传统好习惯好基因发挥好,就是最大的孝悌。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以我家为例,现在我妈和舅舅姨他们确实是越来往越少了,但不是因为老人走了(我外婆还健在,20后,快100岁了),主要的点有两个,一个是我幺舅十几年前去世了,我幺舅是他们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也是最爱热闹的一个,几乎每个月都要组织这些兄弟姐妹一起聚一下,一个月至少一次,最勤的时候一个月聚四次,也就是每周一聚,也因为大人经常聚,我们小的一辈也经常一起玩,感情也比较好。但是幺舅走了以后,少了号召者,大家就聚得少,也就过年过节聚一下了。第二个点是我们这辈人成家立业生小孩了,当长辈多多少少都要去帮忙,又加上我的表兄弟姐妹里又有几个是在外地安的家,大家每年聚的时间就更少了。
评论里那些清朝穿越来的遗老遗少抓紧穿越回去吧,别玩梗了嘿,您自个儿寡廉鲜耻别以为全天下都是您这德性,唯恐别人不知道您娶了老婆还存了心思惦记小姨子?
——原回答——
啊,是真的。
我爸妈还没走呢,我就跟我妹妹没来往了。
一个屋檐住着当看不见那种。
我爸妈挺无奈的,天天说怎么大的小的都不懂事。
那要我们怎么办?
我和我妹年龄差了十几岁,我爸一直希望以后把我妹妹托付给我。
然后他也是这样教育我妹妹的。
我妹妹啃我啃的心安理得,甚至啃到我相亲对象身上,因为那是她未来的姐夫,她要考察考察。呵呵……
开口就是“你养我是天经地义,不服你去告我!”
我可去你嘛的小杰瑞,各位听听这是人说话???
我不想做扶妹魔。
跟我爸说过,我说我小姨要是这样,你还跟我妈结婚吗??
我爸说,那不一样,我跟你妈结婚的时候你小姨都上班了,你结婚的时候你妹妹还念书呢,你不能不管吧?
我说我管她谁管我,我未来的婆家是傻了吗,娶个媳妇还带小姨子,是女人太少还是他们儿子不成器,非要找这样的。
我爸说他会教育我妹一下。
教育的结果就是:老闺女,拿人手短,以后嘴甜点。
我………………………………
再您嘛的见,小王八犊子。
想啃我,没门儿!
——补充——
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赞,这里感谢各位!!
我说明一个观点,我不是反对兄弟姐妹间的帮扶。
我有个初中学同学,母亲没得早,他大姐就像他半个妈,他现在已经工作了,供着他姐的儿子读书,说读到什么时候就供到什么时候。
人家有恩有报,我羡慕得不行。
我妹妹跟我要钱连一句谢谢都不会有。
张嘴就是:“我是小孩,当姐的凭什么不给我钱?”
说是要认识未来的姐夫,加了我相亲对象微信,十几天问人家要了七百多块钱。
我相亲对象以为是我的意思。
要太多太勤,人家后来跟我说,相处这段时间感觉不合适。
我还莫名其妙好好的怎么就不合适了?
直到我妈奇怪我妹妹怎么多了很多没见过的文具玩具,查了她微信账单。
这钱是退回去了,男女混合双打也打了,但是这事怎么着也黄了。
对此我妹一点歉意都没有,她自有一套歪理邪说:“反正他也不是真心的,真心喜欢我姐,还心疼钱吗,我赚了七百多我姐还非还回去,真是胳膊肘往外拐!”
这三观我真是醉了!!!
真不懂我爸我妈什么操作养出来的!
我户口为了买房早年已经迁出来了,琐事处理好我也会离开的。
拜拜了您内,您想啃谁就啃谁去吧,反正我以后肯定不认我有这么个妹妹。
每家情况不一样,我外婆家属于平时不搞家庭聚会,哪怕长辈整生日都不办,但是遇到婚殇嫁娶所有人全到,连第三代都到,哪怕外地的都赶回来,出国留学都要发视频。外公去世20年,外婆18年,这么多年都是如此。
爷爷家属于平时聚会一年最少四到五次,我爸那辈全到,除了大伯父去世之外。我们这辈也是全到,除了在国外的,第三代也是一样。爷爷去世五十年,奶奶也去世十五年了。当然,平时的婚殇嫁娶也是全家都到齐。
父母辈的兄弟姐妹年轻时候也有各自的矛盾,但是年纪大了,年轻时候那点事算啥,一方说几句好话,另一方就坡下台,现在的生活水准,一年请客吃顿饭算啥呢。
分家庭吧,好多家庭孩子天南地北,不在一个城市,以前过年的时候都来父母家,如果父母没有了,去哪里过年,上谁家都别扭。根本原因是好多家庭对每个孩子都是有轻有重的,并不是所有的兄弟姐妹都能抱成团的,基本上是自己过自己的日子,父母不在了,感情淡的可能连个电话都不会打。
成年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自己的小家是最重要的,夫妻和孩子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那么在去父母家和去兄弟姐妹家在必要性上差了很大的一个级别。
比如你带媳妇回家过年或者你陪着媳妇去娘家过年,这在夫妻双方的价值观里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如果父母过世,去兄弟家过年,这就不太可能获得夫妻对方的认可了,因为这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上不是必要的。这时候如果另一方父母还健在,肯定要到对方家父母过年的。
那同样的,假如你作为长兄,在父母过世后组织过年活动,必然是作为付出较多的一方,过年年夜菜的采购,准备,都是很耗心力的一件事,之后的打扫,收尾工作也比较麻烦,这些事夫妻未必心甘情愿的干,这时候来你家的亲戚,说了什么不痛快的话,妻子/老公一生闷气,下次自然就聚不起来了。
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不像父母就算生了孩子气,过一会就忘了,兄弟之间不会像父母那么包容,有一个甩脸子的,其他人不会惯着。
所以这种仅仅因为血缘,而在生活经历千差万别,却又不会有一方彻底包容的情况下,大多数兄弟姐妹的聚会都不会像是父母在世时那么频繁了。
我岳母对她妈妈一家极为上心,岳父和我老婆每一年都陪着岳母去她娘家过年,这事我老婆和岳父都颇有微词,甚至在我结婚后,也跟着去岳母的娘家过年,可见岳母大人有多喜欢她那个原生家庭,对自己老公和自己女儿都没那么上心。
可是等到我老婆的姥姥过世后(岳母的母亲),岳母就再没回去过一次,兄弟姐妹为主的亲戚太难聚起来了。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