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用太恐慌。大概率还是外卖骑手不注重手卫生。就是每天摸很多来源的东西又不勤洗手,还东摸西摸,摸鼻子揉眼睛。所谓接触传播就这个意思。作为用户,接了包裹外卖打开包装后再次规范洗手,这是关键。
有必要给快递员和外卖骑手配一瓶含70%酒精的免洗手快干消毒液,不管他戴不戴手套,每次交接货物前都要消一遍手(套)。
快递员和外卖骑手在户外没有手卫生的条件,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减少接触传播的概率。戴口罩自然不必说,应该由公司统一配备,强制执行。
我在家里入户玄关处也放了一瓶手消毒液,进门先消手,换鞋脱外套后再去用皂液七步法洗手,洗脸就比较放心了。有快干洗手液不等于不用流水洗手了。
顺便推荐下米家的自动洗手液机,无接触出泡。
目前事态发生了升级,首先是病毒有可能存在粪-口传播途径,然后深圳已经出现社区传播和外卖骑手的感染。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点外卖了」,只是,我们在点外卖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自我防护。
以下是我的建议:
(因为这种店卫生情况较好,制作人员相对遵守规范,可以避免病毒通过粪-口途径感染食物,然后再被我们吃下去)
(病毒不耐热,通过加热可以杀灭病毒。因此热食,现做食物的风险较小。)
(目前已经有外卖员感染病毒,因此我们更需要在这一点上加强防护,避免和外卖员的直接接触而传染。如果大家都这么做,其实也是在保护外卖配送员。)
(这主要是防止外卖员用被病毒污染的手接触盒子从而产生的传播可能性。可选的消毒剂有含氯消毒剂(84),过氧乙酸,75% 酒精。这些都对病毒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从获取方便程度上来看,家庭使用 75% 酒精就可以了。)
(病毒不耐热,重复加热可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毒。小提示:目前大部分外卖所用塑料饭盒都是聚丙烯(PP)材质的。可以在塑料盒边缘或底部观察一下是否有塑料回收标志,如果看到以下标志,代表它是聚丙烯塑料,这种塑料饭盒可以在微波炉中直接加热)
之前的答案:
另外,有很多人没有明白「粪-口传播」是怎么回事,我之前也写了一篇详细的回答,可以看这里:
基本说明传染源已经扩散了。
深圳市多少外来人员,人员流动太复杂。
其他地区大部分病例是聚集性的。
后期防控难度增大——这不是随便说说的。
我觉得要保护好自己,关键就是口罩(医用足矣), 手卫生(七步洗手),另外预防可能的粪口途径(包括下水水封)。
http://garnetcdn.migu.cn/lovebridge.html (二维码自动识别)
其中手卫生,不光是洗手,公共场所。比如内蒙楼上楼下那个病例,很有可能中介是楼梯扶手。另外注意电梯按钮等需要接触的地方。
可以借鉴这个——
自己可以带上纸巾,另外回家或者到单位用消毒剂洗手(没有的话用湿巾擦擦手),脱掉外套后最好能直接晒一晒。
自己做好防护,细致一点,病毒基本不会找上门来的。
所以外卖也是同理,(假定餐馆没问题),外卖员接触都是外表面,喷一喷75%酒精,再打开包装,和我前面建议快递那个答案一样。
如果没酒精,微波炉加热几分钟也ok。但是没有酒精就更要注意手卫生,取外卖之前打开微波炉门把手,取完之后放进去,洗手(充分),关微波炉门。
是不是很麻烦?
其实现在实验室处理标本更麻烦。现在一线的人员真的非常辛苦,口罩戴上防护服穿上后非常憋,酒精是每道手续都喷。
但都是为了自身安全做的措施。
一个口罩10快,一天得2,一天最低要求10单,得跑5个小时左右才能跑出来, 10单回家没全勤,冬天补助减半,700单以内4.5,必去几次医院送,再去了充电保险钱,一天能剩10快20块的,这就是我现状,一个骑手,不是年前的钱压着,这时候谁他妈还干,不干也行,不来算强离,强离年前所有单算2快一单,18号开工资,我们不是警察,不是护士医生,不是一线的战士,不是离开了我们不行,没人说的伟大,疫情下都在家,自己做饭不安全么,可以说我们是最危险的,我算自我防护不错的,很多都是口罩都不带,现在一天还拼命干,商家到路上到顾客再返回路上再回商家,接触多少人,还有比我们骑手接触人更多的了么,危险系数多大,我爸过生日我他妈都不敢去他那吃,这他妈就是生活,现实,别说什么消毒口罩了,骗骗网上的自以为吧,大点说,骑手要是感染了,我都觉得吓人,真的害怕,现在商家开的少,点的少,没单都聚集在一起,首先一个站百八十人感染多少,再10多天潜伏期发现前,这些人会去过多少地方,半个市跑遍没问题吧,我有时候想想自己都害怕,国家要是干仗我上了我光荣,这他妈算什么,我都不知道现在算什么,外界以为我们算当前疫情下的战士么,不是,没有大夫护士警察政府行么,不行,2回事,一个是国家荣誉,一个她妈的是企业人性
生活都不容易,如果没这次的疫情还是喜欢这个职业的,比上班强,干就完了,对自己狠几年可以看到钱,再做打算,。可现在的情况下,我的个人见解,特殊时期我们的风险,危害,必要性,首先接触人最多,还很分散,再加上现在开门的商家越来越多,晚上基本一直爆单,比之前接触的人会更多,只能祈福别被感染,要不然太可怕了,不是饭口都在单多的商家聚集着,10多天的潜伏期同站的骑手会被感染多少,这些人最起码半个市跑遍,我们的口罩消毒就是个笑话。还有我们这里所有的医院派出所都有食堂,这些单位存在多少年了,可能会被饿着么,。我们不是一线的战士,不配,只能希望自己没事,接触到的顾客没事,。这几天我们这越来越多的小区不让外卖快递进了,安全意识也越来越高,好,你放心我也放心,没物业的小区见到的顾客也是防范意识增强了,见面的次数少了,要么一身防备的在楼下等我,要么放门口就走,但是还是有个别的无所谓,我挺害怕这样的,但是***没办法,。祖国加油,我们电瓶车坏了得找修理铺因为人家懂,现在要听院士的,听警察的,听政府的因为他们懂该怎么办,齐心协力终会过去的,祖国加油。
没事天天说防重于治,有事真实得一比。
注意力,资源全倾注在一线,医生护士。当然他们确实应该得到充分保障。
但是外卖小哥,保安保洁呢?完全没人管。
前者是治的一线,后者是防的一线,就算重要性低于医护,绝对远高于普通公民。如果防线的人得不到保护,传染蔓延,医生护士前线累死也治不完。
如果一个外卖小哥感染了,他会传染多少人,他传染的人会二次三次传染多少人,这群人治疗需要多少医护人员?
如果一个测温保安感染了,他会传染多少人,他传染的人会二次三次传染多少人,这群人治疗需要多少医护人员?
如果一个给电梯清洁消毒的保洁感染了……卧槽我都不敢想。
这帮人看上去普普通通,身上没有白大褂,也不在治疗一线,但是你要算总账,他们对防疫的重要性甚至未必比医护人员低。然而没人管,他们自己和其他人一样一罩难求,由于收入和社会地位偏低比普通人更难,他们的单位满世界找口罩结果三天两头被告知已征用。
就好像打仗,医生护士算中军精锐,外卖后勤算两翼护卫。中军盔甲武器比两翼精良是对的,他们理性用最好的,但不能完全不管两翼让他们裸奔啊。否则仗打起来,一定是两翼扛不住中军被包围,结果就是精锐们勇猛悲壮可歌可泣,可是敌人越打越多。
这个不是能不能点外卖的问题,这个是侧翼失守的迹象,希望尽早引起重视。不要等到一线医护被重重包围了再后悔。
人在深圳,最近都没点外卖。
但最近去便利店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一个外卖小哥,他去买了包烟,大概是怕说不清楚(或着是觉得闷)很自然的摘掉了口罩。
按照之前观察的现象,外卖小哥们在点餐高峰前会统一到一个“聚集地”。等待大量订单的到来,先一起吹吹水,抽烟啥的。
(春节期间这种情况可能性比较小)
现在这种疫情没有完全得到控制的情况下,风险真的不好说。但我们自己能做的,就是更应该加强对自己的防护。
最近刷抖音关注了一个医生博主@巩玺医生(抖音号:160933999),防护上好几点,我觉得她说的蛮不错的。
目前如果要点外卖给到建议是:
1、不要选择生冷的餐点(如沙拉、寿司这些)
2、让送餐小哥放到门口或者制定的货架上,尽量不接触。(戴口罩,必要时也可以带手套)
3、取外卖时,可以在外表喷洒一些75%酒精的酒精消毒液。
(或者对外卖再进行一次加热)
4、用餐前请用流动水洗手或者用免水洗消毒液。
建议参考官方提供杀死病毒的方法:
1、温度56度,30分钟(怕热)
2、75%酒精
3、含氯消毒液等。
懒的做饭的话,在家准备一些饱腹感强零食也行。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事情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商业诋毁,现在还不好说。
但好欢螺的这个官方回应显然是不够专业的。
比如说,回应的第二段,商家一直在说「烘干达标后进行包装」、「经过巴氏消毒灭菌处理」、「十万级 GMP 认证车间」,给人的感觉是「我们的生产工艺很高端,所以不会发生虫卵问题」。
但这些工艺其实只能「在加工过程中尽量保证不混入虫卵」。如果原材料中本身就有虫卵的话,虫卵还是会一直保留到最后的。
「烘干达标后进行包装」:假设原料中就混入了虫卵,这一步只能保证虫卵在烘干步骤中被杀死,你还是会吃到虫卵,只不过是死虫卵。
「经过巴氏消毒灭菌处理」:这里有歧义,到底是「巴氏消毒处理」还是「灭菌处理」?这两者采用的温度完全不同。
上他们淘宝店看了一下,大部分产品都是常温保存的长保产品。因此它们使用的应该是「超高温灭菌处理」。说「巴氏消毒」也是不专业的表现。
「十万级 GMP 认证车间」:十万级指的是洁净度,也就是空间中每立方米尘粒的数目。GMP 指的是「良好生产规范」,是一套标准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厂房采用「十万级 GMP 认证车间」,可以尽可能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不出问题。但还是那句话,如果原料有虫卵的话,生产过程再牛X,也不能把这些虫卵排除掉。
后面两段,商家有意想引导大家往「商业诋毁」和「假冒伪劣产品」上面想。
这两种可能性存不存在?当然存在。而且类似的事件也出过很多次。前段时间农夫山泉矿泉水里生蛆,就是典型的「从生产工艺看完全不可能,几乎可以肯定是商业诋毁」的情况。
但这次螺蛳粉这个,光按照现在的信息,还真的判断不出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商业诋毁。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应该老老实实向公众说明情况。
比如,可以说「目前还不确定是商业诋毁/假冒产品,还是真的质量问题。有商业诋毁的可能性。会深入调查,给大家一个交待。如果是商业诋毁,或者假冒产品,会坚决维权。如果真的是质量问题,会严格自查,改进原料/工艺,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问题」。
像现在这种回应,不仅不专业,还直接暗示「肯定不是自己问题」。说实话,很坏路人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