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个人告诉我下,什么事物不是有好坏两面,哪种特质是单向的?
看看苏轼就知道了。
“人皆生儿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吾儿余且鲁,无灾无病到公卿。”
苏轼的一生,就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一生。
好在我们都远远不如他聪明。
1.社会中的大部分政治宣传的对象是为不那么聪明的人。聪明的人能看穿,而且并不相信。不相信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他们无法判断实际应用中,一般意义上的合理到底是什么。
比如有些人的色觉更灵敏,他们能在绿色和蓝色间区分出多种颜色;此时他们反而很难和一般人交流——比如这个颜色是不是绿色,该怎么回答?
进一步,如果判断结果和合法权益挂钩,有一个人味觉很灵敏,能吃出饭有一点馊了,但是其他人都觉得他是无理取闹,长此以往就直接习得性无助了。
别人通过本能就能判断的事情他们却要去学习,如果他们没有利用这种聪明通透的话,反而会更累。这就是他们在与他人实际互动中的劣势。
2.上面说到的是和人互动上的劣势,另一方面,因为他们怀疑外界提供的概念,导致他们不得不自己制造替代的概念。
而事实上,要在现代这种冲突比较激烈的时代,自己造一套基本能用的概念体系,是非常累的事;而且在这套概念完成之前,他们的行为必然会显得很怪而被差评,而他们的内心又会不自洽而内耗,双重打击。
3.一个人太过聪明通透,导致他会被从一般社会中切割出来,成为一个孤岛。解决方案也有,证明自己的聪明,并在更专业的领域获得能相互理解的人际支持,学习更科学的概念,并发挥自己聪明的价值。
4.以上提供的解决方案很美好,实际上大部分聪明的人也自然而然用了这套方案,但是对一种情况会失效——政治。一些政治概念的价值,就在于它是虚伪的,是骗人的,这些概念本身就是骗人的工具,所以如果你就是被骗的对象但是没被骗,那么你不仅没有证明你的价值,反而会成为问题,会被攻击,被污蔑,被羞辱。
如果聪明人能忍住本能冲动,不去思考政治?那算他厉害。
5.回顾一开始的情况:一般人还在浑浑噩噩过日子,聪明人就要应对攻击了,这还不累吗?
至于面对攻击怎么办,这个问题当然也有方案,但不仅仅是靠聪明就能解决的了,你要打倒敌人,就得付出代价,比如伤亡和军费,不是单单靠聪明就能一笔勾销。
如果不肯支付代价,反而接受价值观上的取舍,加入政治集团同流合污也是一种选择,靠聪明起码能站着赚钱,不丢人。
所以就能看到,一部分聪明人反而愤世嫉俗,另外有一部分聪明人狡诈。从一般旁人看来,这都不好;至于从聪明人自己看来,发展成这样,是规律限制,用“好不好”已经很难概括了。
聪明人的人生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在他年少时,他能看到世间的种种不平,能看到处处都充斥着污浊与黑暗,能看到社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牺牲。他希望世界变得更美好,他希望每个人都有知晓真相的权利,所以他会不停的质问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后来他知悉了社会上的种种规则,他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他知道人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知道说的和做的并不一定要一致,他知道发财必须要闷声的时候,他学会了沉默。
最后他拥有了制定规则的权力,他站在峰顶看着世界。他知道世界没有变,还是有种种不平,还是有人一直在被牺牲,还是到处都充斥着浑浊和黑暗,但他知道他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所以他会告诉所有人:“世界很美好,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但有的聪明人他不是这样,有的聪明人他至死是少年,他到老依然在质问世界到底怎么了。
他也知道沉默才能有收获,他也知道和谐稳定的环境才利于韭菜的生长,他也知道这个时代没人愿意听真话,但他不愿撒谎,他还是希望能有人知道真相。
所以他一无所获,所以他不受待见,所以他内心虽有方向却没有支撑,所以他聪明不如糊涂。
糊涂容易,装糊涂宁死。
最近读了荣格《性格类型》之后,我意识到这篇回答像是在描述内倾型心理的活动。
评论区中泾渭分明的两派印证了这一点——支持本文的几乎都具有较强的内倾倾向,而对于更偏向外倾的人来说,他们大多完全不能理解人为什么要带有如此强烈的主观意识去生活。
在逻辑上,也有一个,聪明通透到底是某种“本性”,还是达成的某种状态(境界)的问题,对概念没有明确定义而去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这篇回答起源于几个月前的一时兴起,因而在主干逻辑上是有欠考虑的,在莫名其妙引起关注之后我才一点点加入了分析解释的内容。但血肉的丰满并不能掩盖主干逻辑上的缺陷。
看到有很多人收藏了,考虑到这篇文章中在分析思维活动方面还是能提供一些帮助,那么我还是将它保留下来。
但是希望读者能明白,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标题其实是:“内倾型人格指南”。
至于外倾型——这类人理解的聪明通透往往是另一码事,在这方面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过一段时间我可能会专门写一篇分析内倾型人格的文章,在一个更合理的逻辑骨架下重新进行论述,补充更多心理学相关内容。
这篇文章就随便看看吧,懒得再更新了。
但在加了这个前言之后我得补充一点:
心理类型很容易变成自己给自己贴标签,造成自我暗示。尤是其在你只是很浅的了解了所谓“内倾型”、“外倾型”之类的概念,而没有系统学习荣格原著的情况下。
这也是我之前引述荣格八维却没有提到心理类型的原因,我并不希望大家都跑去把自己往MBTI之类的东西里套,那会造成一种“我已经明白了”的错觉,并且有可能会造成一种自我暗示和自我设限。
因而,如果没有能力站在心理类型学之外看待心理问题,那就最好不要学习心理类型。
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更倾向于精神分析学派。
以下为原回答:
因为太过聪明通透的人总是会有很强的离群倾向和解构倾向。
被领导喊到办公室表扬了一顿。
普通人:
好开心!我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的日子来了!
聪明通透的人:
他说这些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拉关系还是画饼?
他真的觉得和我关系好么?
他会在我需要的时候帮助我么?
他刚刚说的话里面,有实质性的允诺么?
他的允诺可信么?
升职加薪后的生活会比现在更适合我么?
面对谎言的时候。
普通人:
噢噢噢,原来是这样,我误会你了。
聪明人:
……
(你前后不一的表述、摸鼻子的动作、向下飘动的眼神早就深深地出卖你了,蠢货!)
事实上,谎言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如果一个人对谎言,以及人类的恶意,太过敏感的话,就会在和人世的摩擦中感受到许多许多倍的痛苦。
因而,聪明通透的人容易产生离群索居的倾向,这违背了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天性,注定要遭受孤独和抑郁的惩罚。
我们知道,人的思维是受非理性因素影响,甚至决定的。
(更极端一点,大部分人在运用思维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试图“证明”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在“推导”结论。)
孤独、抑郁的负面情绪会导致人更容易做出负面、消极的判断,很容易形成循环,使人愤世嫉俗,越陷越深。
看见一个美女。
普通人:
awsl!我恋爱了!
聪明通透的人:
爱情?那是什么东西?
孤独感的投射?
脑袋里意淫太多后的自我催眠?
繁殖冲动?
那个女人看上去是在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姿色,好恶心诶!
(仅指极少数极少数利用刻意利用自身姿色逗弄男性的女人,请不要过度解读)
他们对一切事物的评价都容易趋于负面,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前途和人生。
普通人看见大老板们豪车嫩模,羡慕无比:
大丈夫该当如此!今晚先去给领导们敬一圈酒!
而聪明通透的人,早早就看到了渺茫的成功概率,看到了肝病、胃病,看到了被迫合群、牺牲自由等种种痛苦,并因着自身的敏感,将那些痛苦放大十倍。
最后宁可躺在床上吐泡泡也不想爬起来奋斗。
他们甚至难以在生命中找到多少有意义的事情。
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根本就是无意义的吧?
我今天挖个坑把自己埋了,和几十年后被别人埋,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越是聪明的人,解构倾向就越强。而人世间美好的东西,一旦被解构,也就失去了美感。
因而如果不能对自己的解构倾向加以抑制,就注定要在虚无感构成的炼狱中受苦。
某些东方哲学的拥趸者则可能稍微好一点,通过对空无的崇拜,他们中的一部分最终完成了人格解体,或者说,对自己精神上的阉割,得以享受残疾人的幸福生活。
聪明通透往往并不是什么好事。幸福的人往往只选择了聪明,放弃了通透。
通透和不幸,这里有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事实上,与其否认人生,不如否认理性和完美。
总结一下,对于聪明通透的人来说,人生是一个不断解构——重构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因为重构不当失去对人生的热爱。
“聪明通透的人容易有解构倾向” ≠ “尝试过解构的人聪明” (需要看具体思维能力发展水平)
更 ≠ 一定会丧失对生活的热爱
(这是选择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通达的概念,那是另外一码事了。
只能说聪明通透的人都有很强的,对概念解构、重组的能力,当他们在生活中不经意过度运用这种能力的时候,就可能带来痛苦。
普通人在遭遇挫折、或者长期情绪低郁的时候,也会被虚无感包围,下意识的怀疑一切。但他们缺少对存在进行解构的能力,因而也无法对自己的认知进行有效重构。
“怀疑”是一把钥匙,但最后能不能开门,能开到第几扇门,还是取决于认知能否顺着怀疑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时,本回答旨在解答“为什么说有时候一个人太过聪明通透反而不好”,而不是“聪明通透到底好不好”。
上文的例子属于极端的案例展示,请不要对号入座。
臂如将爱情解构为激素反应+自我催眠实际上是相当低级、不成熟的解构,只要当事人稍微拓展一下认知,就会再往里面加入“心理需求”这样的概念;或者往柏拉图主义之类的方向发展。
但是聪明人经由反复的解构—重构后,是否会抵达东方人认为的所谓“通达”的阶段,实际上并不具有必然性。
所谓的“通达”,可以理解为“与自我和解”、“心理状态的平衡”,也可以理解为“把部分自我进行放逐”,还可以理解为主动构建相对来说比较健康、能适应社会的自我认同。
但“适应社会”,或者“寻求快乐”,作为价值取向来说,都不应该是必然正确的。
“聪明通透”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应当是具备有透过表层,看到事物里侧、反面的能力。
有些人认为只有遵循他们理解的的某种生活方式,才算聪明通透,那叫自作聪明。
——他们显然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宁愿选择不快乐的生活方式,也从未探究过人生的无意义性。
快乐是一种选择,和聪不聪明是两码事。
臂如各种宗教观念下的禁欲主义、亚里士多德推崇的“高贵的沉思生活”……生活选择并不会影响个体的智力成就。
奥古斯丁提到过,过剩的好奇心是有害的。他关于“幸福”的理论隐含了一个观点:你必须给理性划出一道边界,把边界外交给神,才能幸福。
事实上,任何一个幸福的人,如果反复对存在和意义进行叩问,最后一定会发现一个边界,要么交给了信仰、信念、直觉,要么就干脆推给不可知论。
过度的解构、探究会导致不快乐,这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
快乐的聪明人往往要么确立了明确的边界(奥古斯丁),要么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使解构倾向不至于危害自身。
而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从思索中感受到痛苦——那么他大概率和聪明通透并不沾边,小概率没有接触过哲学。
例如评论区,很多人模模糊糊受了点东方“境界论”的影响,然后就在那“我感觉”。
实际上压根儿没有什么细致深入的思考,用感觉取代了思考,甚至把自己的价值观当成真理。
人可以享受世俗的快乐,但如果认为只有享受世俗快乐才是聪明,那就只能说认知过于狭隘了。
至于重构,个人建议系统的学习卡伦霍妮、弗洛姆等人的著作,接受自身作为人的局限性,发现并接纳自身的心理需求,顺应规律生活。
从荣格八维理论来看的话,思维能力可以被分为“溯源(内倾)思维”和“战略(外倾)思维”。
“聪明通透”显然更接近“溯源思维”。
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提不起劲,那么“溯源思维”发达而“战略思维”薄弱并不是什么很难理解的事情。
而有些人认为聪明通透的人就应该全能…
算了不说了。
评论区一堆人在那刷“大智慧”、“人生境界”,把价值取向和思维能力混为一谈,对此不做解释。
继续顺着八维理论来讲,部分“聪明通透”的人可能过早的发展出了较高的ti(溯源思维)能力,导致形成路径依赖,然后反而阻碍了其他能力的发展,造成心理失衡。
这是从八维来讲“为什么有时候太过聪明通透不是好事”。
我对八维了解有限,到此为止。
再从精神分析来讲,过于强烈的解构倾向,会导致个体难以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在与外界交互的过程中便难以得到积极的情绪反馈。
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在内心勾画一个“期望中的自己”,当从外界获得认同之后,就会感到喜悦,这也可以理解为“自我实现的需求”。
反复对意义进行叩问会破坏这一过程。
臂如如果根本不认为聪明是一件好事情,那么当别人夸自己聪明的时候,就只会觉得别人在judge自己,从而感到恼怒。
另一方面,把一些“常理”打破之后,个体就会重新陷入基本焦虑,感到茫然和潜意识里的恐惧感——后者往往表现为抑郁。
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臂如对一张漂亮的风景画,如果把它分解成像素点,那么你就没法感觉到美感。
对美的感知是整体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下意识忽略一些细节。
而逻辑思维则强调分解,并且喜欢把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重新抓出来。
因而思维能力如果以一种偏科的方式发展,人尽管依然能发觉各种细节(甚至可能比原先更为敏锐),其中的美感却已经丧失了。
缺少对美的共鸣,情感功能便容易弱化。
我听说过一种检测办法:两面镜子相对,我们会看到无数面镜子。这个大家都懂。然后稍微晃动镜子,你会看到无数面镜子一起晃。如果出现卡顿,那么说明宇宙是计算机模拟的,而且恭喜你,你用一个小把戏把宇宙计算机玩卡了。
……………………………………………………
以下为更新:
朋友们指出来我如果计算机卡顿,我本人的感知也会卡顿,那么就不能感觉到卡顿。感觉很难反驳。
但是大家的观点个人感觉是有一个前提的:我们并不独立于宇宙计算机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并不是宇宙online的玩家,我们只是NPC而已。
只是NPC而已……
是NPC而已……
NPC而已……
PC而已……
C而已……
而已……
已……
……
正经说事儿。其实只是本人脑洞。
大家平日里会出现类似于思维跳帧的现象吗?就是某一瞬间感觉自己不连续了……感觉脑袋空了,不记得1秒以前想了什么。一般本人都会仔细回想,一般都能想起来,如果想不起来……
黑客帝国既视感
…………………………………………
答主再更新
居然破百了! 答主太高兴了!第一次破百!
本来这类问题就是形而上的,没有谁能给出终极解答。而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答主想起以前看过的方法,觉得挺好玩,就贴上来,没想到大家这么喜欢。
回复中大家提到了速度和反射镜像加以限制从而避免无限循环,我觉得说的有道理,你如果偏要往精确了测,我就针对你模拟出更精确的结果,只要不让你发觉,镜像可以控制在有限个。
这让我想起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坍塌的解释(应该是哥本哈根解释吧)。也可以理解为计算机平时不精确模拟每个量子的状态,只大概描述,降低运算量,针对海森堡波尔薛定谔等等有可能破坏世界和谐的人,系统专为他们模拟出精确的轨迹。
脑洞:这个前提下,拉普拉斯妖可以存在。
量子力学隐约透露出宇宙计算机的端倪……安德森先生。
....................................................................
再次更新,这么有良心的人哪儿找去!!!在此感谢
@magicsunny第200个赞。
有朋友指出答主有思维定势,答主认为,这本身就是大家脑洞的结果,无聊的时候想一想,寻开心罢了。我还真的想不到更奇葩的。
而且......(再脑洞)
我们理解的计算机是基于经典力学的,而现在的世界明显受量子力学支配,这是个矛盾,如何用经典力学模拟出量子的结果(这测不准那测不准的)?也许有个方法。
脑洞啊!脑洞啊!换句话就是随便瞎想的啊!不负法律责任的啊!
计算机采用伪随机数模拟出量子的结果,至于为什么我们原则上不能找到算法(不是我说的,量子力学说的),可能是因为算法基于高维空间的数学,咱们四维的宇宙没法算出。
比如说,富勒烯,就是长得像足球的碳单质,想象它穿过一个平面,有一些碳原子会出现在平面上,我们用二维直角坐标记录下这些碳原子的位置,然后试试能不能用平面几何还原富勒烯的结构。恐怕不能吧(数学系的朋友有没有来打脸的?)。
就是说,宇宙计算机也许可以借助高维空间的数学来模拟出咱们宇宙中完全无法精确预测的量子轨迹。
脑洞啊!脑洞啊!脑洞啊!知乎的规矩。感觉越扯越远了。
因为就是这么教,这么练的啊。
年轻的时候刚工作,没钱想多赚钱。告诉自己,哪怕让我加班,只要能多赚钱我也干。那个时候钱的边际效用真大。
十几年后你成领导了,工资升了又升。你告诉自己,我就想多点时间陪家人,哪怕钱少点也愿意。钱的边际效用已经减弱了,这个时候时间闲暇的边际效用极大。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有个词出《道德经》,和光同尘。
只有远高于常人的人才会考虑这一层。
如果自己明显异于一般人,那就是一般人眼中的异类,但是相对于一般人的异类是分两个层次的,一个是明显高,一个是明显低。
但其实,人只能分辨出比自己低级的人,比自己高级很多的人,一般人是分辨不出来的。举个例子:高中生能看出小学水平的题目的对错,但是看不出大学本科水平题目的对错,要是博士的那些题目,保不定连题目都看不懂呢,那就更看不出来好坏对错了,保不定还会想:博士就研究些这个?
所以,一般人其实根本看不透很多高人,或者说,那些能让一般人一眼看透的“高人”,要么是不够高,要么是人家故意让你看明白的,就是得让你觉得他是“高人”。至于他为啥得让你觉得他是高人,你自己想吧。
而真正的高人,需要普通人的认可吗?即使周围的普通人完全不认可他,也完全不影响他做个真正的高人啊。甚至有些真正高人的日常为人做事,甚至会让一般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不够聪明,甚至还会让人觉得他傻呢!他就是不想让你看破他罢了。“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说有大智慧的人反而会行事更简单,没有平常人的很多弯弯绕绕的,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足够支撑他们不必弯弯绕绕的那么费尽心机才能成事,让普通人看起来却是有点“愚”了,“愚”是什么意思?心眼儿不够呗。其实人家是不必费那些“小心眼儿”罢了。
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 山林中本来也没几个人,不用太费心思,好隐。你说在市井中咋隐,那必然是隐蔽掉自己跟常人的不同,让自己跟常人无异,这能省掉多少麻烦。这就叫和光同尘了。
所以一般人总觉得要去世外山林中寻高人,因为山林中的高人一般也就是住的隐蔽点儿,但是一般异象明显(山林中连个人都难得碰见,他有啥必要天天费心思隐藏自己的异象),好认啊!所以寻世外高人,难度在于找到他住的地方。
市井中的高人,天天在你眼前晃你也不见得认得出来。住哪儿无所谓了。
有友邻在评论区贴出了“和光同尘”的哲学理解(当然了,真正修道的人可能不这么解读。道长们请看到我的求生欲。 )。其实,“和光同尘”不就是一种看待世间万物或者说是与世界相处的方法论么?而且是达到一定高度的人才会有的方法论。只有达到“看到珍珠和灰尘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种高度的人,才会知道如何让一粒“珍珠”如何做到看起来如同“灰尘”。 很多高人也并不在乎世人看待他是“珍珠”还是“灰尘”,因为在这种境界里,世人的目光完全不影响他如何去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也不影响他自己的存在,但是做一粒灰尘可以避免掉许多麻烦就是了(毕竟做珍珠的麻烦是更多这是真的,麻烦多了,总是会影响到他自我修炼的… 总是要费时间精力去解决麻烦不是吗?有这点儿时间精力多修炼自己不好吗?)。有时候,他们选择成为“灰尘”,还是为了最后不做“灰尘”。
————————————
我又来了。既然说到了《道德经》,那就给大家推荐一本解释《道德经》很强悍的书:清朝黄元吉先生的《道德经注释》,中华书局出版。 如果能够细读此书,你会发现打开了一扇理解《道德经》的新大门。 当然了,对于一般人而言,细读此书的难度很大,因为这是一本纯文言文(而且是繁体字)的注释,引经据典,而且应该是从道家修炼丹道的角度来注解的。跟很多现代理解大相径庭,完全不是一个维度。 推荐给有缘人吧。
黄元吉 《道德经注释》第五十六章:
(节选)所谓 “得了手,闭了口”者,诚知得道匪易,讵容以语言耗其气,杂妄损其神,矜才炫能标其异,徒取恶于流俗哉?以故有道高人,塞兑闭门,养其气也;挫锐解纷,定其神也;和光同尘,则随时俯仰,与俗浮沉,如愚如醉,若讷若癡,众人昏昏,我亦昏昏,不矜奇,不立异,与己无乖,于世无忤也。
你看,我唧唧歪歪写了一千多字,黄老先生就这一小段就写的明明白白。人家黄老先生才是得道高人呢!
其实如果你了解道家越多,会发现“低调” “不张扬” “不立异” 是修道要义。所以很多真正修道而成的高人真的会做到让你看不出来的,多看几眼也看不出来那种。
一——————————
我又来了! 哈哈哈哈,因为我又有了一些感悟。
还是这个问题,我又想到了一个路径。
前面的回答是围绕:“真正的不凡人很可能不会让一般人一眼就看出他不是个凡人”。( 你看我措辞多么严谨。)这个方向展开的。
下面我再换个方向展开:“当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一眼看出哪个人不是凡人”。
那当然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让自己的水平超越绝对多数的一般人,说白了,你自己当一个不凡人,只有自己经历了如何从一个凡人成为一个不凡人的路径,你才能看清到底什么样的才是不凡的人。 还是那个例子,只有你自己足够努力,上完了小学上中学,上完了中学考大学,再考硕士、上博士…… 你上中学的时候,看其他的小学生们,你就很容易分辨出哪个小学生比较优秀,哪个小学生干的那些事就不太行。等你真的自己能考上博士,就能够比较容易看出那些本科生、硕士生们在干的事情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也就是说,对于你自己有过切身经历和感受的事情,你才会比较容易判断这个事情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一眼看清”。(我真是能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例子说明白,这就叫深入浅出,哈哈哈哈,我好骄傲,我先插会儿腰)
记得看过一个视频,好像是一位道长,(他就是一位道长,还是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2021年9月,这位孟至岭道长升为北京白云观方丈)他说: 一般人不要考虑和光同尘的问题,因为,对于绝绝绝绝绝大多数人(道长用的词是凡夫俗子)来说,你就是个尘。(说到这里,请划上去看我这篇文的开篇第二句)
道长的视频在这里:https://www.zhihu.com/zvideo/1335956569834487808
(我还特意去搜了为什么道教宫观的领导人也叫“方丈”)
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人,就是个凡人,要想成为不凡的人,那中间必然是要经历无数艰难险阻的。现在好多人喜欢看穿越剧,梦想着自己能够穿越,而且一穿越就是回去当当皇上、当王爷、当皇后、当公主、当娘娘…… 都是穿越回去当显赫的人物(这些显赫的人物也就是凡人里面比较不凡的了,只针对富贵权势这个方向的不凡),没看见哪个人想着穿越回去当个种地的、当个丫鬟(而且是一辈子丫鬟,没有反转的那种)这些普通人… 说白了,就是想着靠“穿越”来成为不凡的人。
而在现实中要成为真正的不凡的人,哪能有什么捷径呢。
就是要靠自己努力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想要当一个不凡的人,就如同要当秀于林的那一木,必然要比其他那些林林林承受更多的风吹雨打,若是打雷,必然也是先劈这一木(谁让他独高呢,这也是道法自然的一部分),必然要承受远大于一般人的艰难。
“和光同尘”其实就是针对“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的解决办法之一。其他办法呢?我想到的还有,若是这一木能修炼到长腿能跑,跑到一个跟他高度都差不多的林子里就好了(那就是从一个层次上的不凡变成了另一个层次的凡),或者跑去一个没那么多风打雷劈的地方也行。其实说白了,都还是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解决各种艰难险阻的能力。毕竟,一棵木要努力达到能到处跑的程度,跟人修炼成一个不凡的人,难度也差不了太多吧。
这些苦难或者说考验若真能承受住了,才有可能成就不凡的人。
————————-
还有一词,叫“鹤立鸡群”。
让人一眼就看明白的不凡人立于凡人间,就如同“鹤立鸡群”。
刨去落难不能飞走的情况,一只好好的鹤为何要立于鸡群中?(难道是图免费的鸡饲料吗?)
人有时候会有一种幻想,觉得自己变成了不凡的人,就自然而然会得到其他凡人的仰望、敬佩、供奉、乃至各种好处。
实际上呢?你看看中国人的崇拜观,就会发现,中国人崇拜的都是能办事的神仙,能给他解决问题的神仙,那些拜了不灵的神仙,早就被抛弃了。 “实惠”这两个字,是刻在血液里的。(此处用法这是个中性词,正是因为我们看中“实惠”,所以才能够真正做到绵延不绝 ,你们去看这位知友的文章,写中国的神仙们为什么这么负责任的,很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3060839/answer/1669299689)
你以为的“鹤立鸡群”,一只不凡的漂亮的白鹤立于鸡群中,会自然而然地得到鸡群的崇拜、敬仰、主动奉献出鸡粮,白鹤自此过上了位高权重、食物无忧的快乐日子。
实际中的“鹤立鸡群”,很可能是这种情况:一开始的鸡群们比较懵逼,一眼看去知道那肯定不是个跟他们一样的物种,然后可能因为鹤的不凡外表引起一阵崇拜,然后呢?然后鸡们崇拜着崇拜着突然就发现这只鹤不能实现他们的任何愿望,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还抢占他们的资源,占他们的地方,吃他们的粮食。慢慢的谣言四起:那看那是什么玩意儿,腿那么长,脖子还那么长,毛还那么白,跟咱们一点儿也不一样… 还吃咱们粮食…肯定不是个好东西…然后这只鹤被边缘化、被群起而攻之…
另外,如果这只显目的独立鸡群的鹤真的成功的风光了,成为了被可以一眼看穿的“不凡鸟”,咱们可以猜猜那些崇拜鹤的鸡里面到底有多少想的是:怎么弄死这只鹤,好让自己取而代之… 成为万鸟崇拜的“不凡鸟”………
—————————
有一些知友在评论里说:我觉得高人是如何如何的… 我看出来的高人是如何的…… 我看啥啥就不是啥啥…… 我看不来的就不是…… ……
在这里估且把这种也称为“我执”吧,就是太执着于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我认为他是高人他才是高人”“我看不出来他是高人他就不是高人”……… 就是把自己作为评判他人的标准。
倒不至于非得评判这样是对是错,只是我觉得吧,这样子的思维方式,很容易让自己看不清真实的世界。
真正的高人,你识不识得出他,于他而言,有什么要紧。
虽然那个著名的“心动幡动,心定幡静”的故事深入人心,广受推崇,但那是让你面对自己的,不是让你认识外部世界的。
幡动或不动,与我心何干。
高人是或不是,与人看他何干。
——————————
最近对“和光同尘”又有一点儿感悟。是因为看到有网友叫“和光不同尘”(没有针对的意思,只是对此有感而发,而且确实见过好几次不同的人用这样的名字或者说这个话)。
其实我最先读“和光同尘”这个词的时候,跟取“和光不同尘”这个名字的网友的想法是差不多的。我们现在一般的理解里会把“光”定义为光明灿烂、比较好的那种东西,而把“尘”定义为比较微末无用、普通甚至稍显低级、有贬义的意思。基于这种理解,那么跟“光”“和”就是好的,跟“尘”“同”就是不好的。那么“和光同尘”的意思就是有点儿跟什么一样光明灿烂、跟什么一样普通那种意思。“和光”是褒,“同尘”略含贬。 在读黄元吉的《道德经注释》之前,我确实也是这么理解的。
但是怀着这种理解开始读黄元吉的《道德经注释》的时候,就会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此书中数次遇到“和光同尘”,慢慢就理解到“和光”与“同尘”是完全并列的意思,就是“光”与“尘”并没有谁高谁低的意思,而是都是泛指那种数量极大的但是又细碎的普通的也是无处不在的那种东西。 光并不是特指那种光辉灿烂像太阳月亮那种光耀夺目的光,而是偏重指无处不在的那种光,就是“和光”的“光”的是指“无处不在,哪里都有,而且无形无色你感受不到但是又无处不感受的到”这个意思,绝不是侧重“光辉夺目、温暖灿烂”那个意思。
因为如果你对《道德经》有充分理解,那么就会体会到《道德经》是不扬强的,(可延伸到不立异,)反而是强调“柔弱”“普通”“自然”的功用,侧重“以弱胜强”“以柔制刚”这个层面。 但是强弱、柔刚都是二元对立又可互相转化的。《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说在一定的阶段,要保持“柔、弱、平淡、凡”这种,但是汇积到一定程度,则可发生质变,变成实际上很强大,用柔弱但绵长的路子最终达到强大的目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追求强、大、刚,因为强大刚的东西难以长期坚持,容易中途折断。虽然《道德经》一直说“道法自然”,自然界里当然也存在很多刚强大但是比较持久的东西,比如太阳啦、山川啦,但是《道德经》是老子写给人看的,重点就是“人”,人本身是个柔弱的东西,所以对人来说,重点就是怎么在柔弱中求长存。所以《道德经》中特别强调水的作用,水也是看似柔弱,但是可以滴水石穿、也可以积聚为海。
———————-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第三十六章:
……………劝学者,以柔以弱,立德立功,庶得神天之佑,自有仙人传授口诀。否则,最大事情,惊天地而动鬼神,纵是神仙,要皆不传者多。盖天机至密,天律最严,不可违也。庄子曰:“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之于君。使道可进人,则人莫不进之于亲。使道可与人,则人莫不与之于兄弟。使道可传人,则人莫不传之于子孙。而皆不可者何?诚以中无德而道不立,中无主而道不行也。” 合数圣之言观之,则知国之利器不可轻以示人矣。后世修士,切勿以大道为公,不择人而授,以致自遭天遣,悔之无及。斯殆有公而不公,不公而公之者,非下学所能参其微也。尚其懔之。
以上这段,其实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道家的不凡人(得道者)让一般人看不出来?” 还解释了很多诸如“为什么道家的很多本事(法术、变幻、等等)不随便给人看?”这种问题。
说白了,就是道家的各种“本事”是要以“德”立的,是要承担责任的,不能随便显摆给人看着玩的。 而至于说,有些得道者会四处传道让人看,那也是他的责任所在,但这个责任却不是每个修道者或者得道者都要做的。 每个人各承天道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做的事情)。
说到这里,想起来有个学佛的朋友,经常说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 就是说,每个人在人世间,不管贫富贵贱,都有自己要面对的问题,需要他去努力解决。
我身边有很多学佛的朋友,或者说“号称学佛”的朋友。但是很多人,在我看来,是属于“着相”的,就是深刻执迷于一些表象的东西,比如每天磕多少个头、念多少遍经,经常指导别人你要这样、你必须那样,但是真的让他面临事情做选择的时候,你就会看清他的内心其实是背“佛”而行的。 而说这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的这位朋友,非常平和,身上也没有任何叮叮当当的各种标志性的东西。 她说“佛在心中”。她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佛,当你内心澄明坚定的时候,内心的佛就会显现出来,保护你”。 我觉得,这才是慧者。
——————
今天想说一下“特别”这个点。
按照现代文化的标准,主流的说法是“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所以现在每个人都在努力的让自己与众不同,仿佛这样才有存在感。
这个“与众不同”其实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是最浅显的层次自然就是“外貌”与众不同。所以才会有这个提问“如何一眼看穿不凡人?” 其实这个提问的思维深处就是默认了不凡人的不凡首先体现在外貌等外在表现上。
但是与众不同的不同也是有很多层次的,最浅显的自然是外貌等外在的不同,一眼就能看见这个与那个的不同、这个人与大部分人的不同。而内在的能力、底蕴等等的不同,很多是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够鉴别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真正的不凡人在外貌上的不凡很容易被人认可,而如果他们在外貌上无异于常人时,其思想和能力等内在的那些不同却很难被一般人看到,即使看到了也很可能被认为是“异端”、而不是更高层次的非凡。因为就像前面所说,只有达到博士或者更高水平的人才能鉴别博士的真假。小学生水平是鉴别不了高中、本科、研究生水平的真假的。换个例子就是:如果没有老师给出标准答案,学渣是看不懂学霸的试卷的,学渣根本就不知道学霸的水平。但是如果学霸的试卷上有了老师勾的红对号、红叉号,那就是随便谁都知道学霸的水平。但是很可惜,在现实社会中,根本不可能有谁在不凡人的身上划对错号,所以,一般人根本看不懂不凡人到底是哪里不凡了,一般人判定不凡人用的标准,就是他自己认为的标准。至于这个标准是不是真的对,那就很难说了(用学渣的标准去评判学霸?)
而现代社会鼓励“每个人都与众不同”这种想法,所以其实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成长的)都在潜意识里或多或少的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诚然,每个人自然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大,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群体,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人”罢了。有作为“人”的99.9%的共同之处,那剩下的0.1%的不同可能体现在各种方面。
毕竟,人是社会动物。诚然,对于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但是,你这个不同的人毕竟是要在人群社会中生存的,能够让周围的人接受你这个不同的“人”,这是一项很大的能力和本事。不凡人让自己能够在凡人社会中生存,首先得“和光同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