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上来说,作品已然流畅通达,但这只能算入门要求。
至少比那些堆砌词藻不知所云的,高了很多个层次。
但是!
遣词造句、思想意境都和古人差之太远。
虽然,新人写旧诗,因为底蕴不足,难有古味。但基本的词汇、典故、诗境还是需要加强的。
稍微了解诗歌史,就知道,单纯从诗来说。晚唐是盛唐的二流,宋诗只能是晚唐的二流,以此类推。清诗只能是唐诗的九流。哪怕龚自珍能写出“落红不是无情物”,也已经没有了盛唐气。至于现代人,即便是老手,恐怕和清诗比,那也只是九流。和盛唐比,那是九九八十一流。至于你的作品,比起现代一些高手,也只能是九流。(并不是耸人听闻,真的愿意接触这个圈子,你会发现高手并不少。真愿意提高,可以去专门的诗词论坛逛逛。)所以,你的作品和盛唐比,只能是萤火比于皓月,比什么?
有朋友对这一段话有争议,这里做一下说明:
首先,这只是夸张的比喻,表达一个粗浅的观点,自然漏洞百出。说是以此类推,实际唐朝到清朝也没有九个朝代啊,而且诗歌变迁影响是很复杂的,即便要粗略论流变,用三古七段倒是更适宜一些。魏晋至唐中叶,是诗歌从繁荣到巅峰期。唐中叶至南宋末,是诗歌巅峰期的余音,但已经被宋词占了绝大部分的文学史比重。而南宋以后,诗的地位一落千丈,到了明朝复古陈朽,已然衰暮之气。到了明末清初,因为诗歌的革新迎来了最后的余晖。但很快文字狱,随之彻底没落,虽然清末有了一些新气象,但很快因为文言的摈弃而真正的落入了故纸堆。
我原回答,没有举例元明,也没有说过元明诗比清诗更好,而是直接跳到了清,然后用了一个“以此类推”,实际是一个周期性的起伏,这的确是我措辞上的问题。对一些诗友有误导,抱歉了。
随便找几个籍籍无名的古诗人作品,和题主的诗对比一下,不做评判:
《塞上》
[唐] 戴司颜
空迹昼苍茫,沙腥古战场。逢春多霰雪,生计在牛羊。
冷角吹乡泪,干榆落梦床。从来山水客,谁谓到渔阳。
《寄王侍御》
[五代] 谭用之
鸟尽弓藏良可哀,谁知归钓子陵台。炼多不信黄金耗,
吟苦须惊白发催。喘月吴牛知夜至,嘶风胡马识秋来。
《藤溪怀古》[宋] 鲍若虚
小桥流水去茫茫,隔岸何人在一方。
传道荆公曾晓渡,天风吹落五更霜。
《西山道中》
[明] 刘大夏
晓来联骑踏晴沙,风景苍苍一望赊。
几处白云前代寺,数村流水野人家。
莺啼别墅春犹在,马到西山日未斜。
回首不知归路远,九重宫殿隔烟霞。
《送祖心还岭南》
[清] 顾梦游
一春风雨愁中去,春去还添送别愁。
心事两年同下泪,莺声旧日独凭楼。
舟车已断寻前路,城郭重归失旧游。
只恐经台也荒草,吾庐何不且淹留。
《晓发天台国清寺至螺溪钓艇》
[近代] 郁华
每逢胜境便勾留,稳藉篮舆作卧游。
画幛千林悬晚翠,风帘一桁破晴幽。
峰遮月角云低堕,石束山腰水倒流。
不信螺溪深百折,壑中藏得钓鱼舟。
《庐山初识》
[现当代] 夏征农
庐山难有几天晴,雾散云开看得真。
万树横空堪蔽日,群峰竞秀任翻新。
含鄱带水雄姿在,幽谷清泉韵味深。
景丽物华人共赏,风雷莫再扰平林。
春元绝句
鸡鸣鞭竹里,南国草如茵。
梅应东风信,人间总是春。
春行
红落林间芳野径,春阶日暖绿苔痕。
黄莺鸣翠低桥柳,水远人家映晓昏。
木槿
昨日晴空今日雨,人生十载一咨嗟。
更惜槿艳黄昏色,凋去人间无此花。
清明
青柳穿风雨涨垄,樱花飞谢几多重。
他乡槛外无桑梓,一点清明在远峰。
春晴
晴空二月色千丛,一点春光一点红。
花散桥头铺远道,人间此去是东公。
秦淮
春江潋滟旧婵娟,烟雨秦楼照画船。
谁晓红尘多少梦,天涯知此是何年?
五律◎无题
落叶风扫去,空潭萍影深。
天高云寂寞,乡僻客孤吟。
犹记悲欢事,难为父子心。
水长桑梓远,人渺不能寻。
西江月◎春早
春早晴光微冷,日高寒意不休。腊梅黄落鸟啁啾,月季红墙依旧。
山涧愁云漫衍,平生知己难酬。天涯路尽且回头,探看桃花开否。
七律◎闻雨思乡
丝雨绵绵今作弦,瓦间簌簌扣华年。
稚儿画梦寒窗下,少子长歌古道前。
千里山重云作客,九春桑落月行单。
当时橘叶花无数,向自南乡不北天。
古风
春来雨绸缪,何日可狂歌?
举杯饮明月,昏昏见不得。
何如拔云开,扶摇逐天河。
我来人间九千岁,一岁一日一倏忽。
凤坠梧桐半生死,何笑喙间一腐鼠!
长江水,逝不回。
倒溯八万里,掘泉已昨非。
君不见鹤困断崖喑三秋,冲天一鸣惊云飞。
君不见蜉蝣命短竞生死,代序人间终未废。
人间有朝暮,日月行春秋。
任我去来归,江海不曾休。
分隔线之后,是鄙人的拙作,自觉和清诗比也是不入流的!
愿与君共勉,初心不改,共承诗心。
可以达到唐代打油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