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禅诗的艺术水平几何?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ke-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siyi fan

邀。

所谓禅诗,尤其是宋朝以后批量凑热闹的部分,在诗艺的评价上是不太高的。沈德潜说,“诗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以禅论诗的《沧浪诗话》也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可知历来诗评者的关注点多在理趣上,不以禅语为贵。

题主所列举的几首禅诗,确实较有诗味,不过,依我看都算不得上品。一来,禅诗以绝句为最多,留白、余韵等美学法则,也正是继承自绝句,此种套路写的人很多,写出妙处才算是厉害,这些诗落在唐宋绝句里是很难选出来的。如“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床前”一句,元稹便有“烟火渐稀孤店静,月明深夜古楼中”,还有“最忆西楼人静夜,玉晨钟磬两三声”,王昌龄有“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李约有“秋夜洛阳城,明月照张八”,赵嘏有“何处相逢话心地,月明身在磬声中”,白居易有“愁君独向沙头宿,水绕芦花月满船”,连不知名的太原王氏也有“汰王滩下相思处,猿叫山山月满船”,这些句子意境是相似的,好的禅诗也未见有更高明处,只能勉强跻身其中,很少出现“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样的一流妙句。

二来,诗歌讲究有感而发,写诗也要知行合一才显得珍贵。禅诗大多像是片段,缺少前后因果,我以为这是此类禅诗的局限处。刘希夷在看到“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之后才发出“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的感叹,张若虚也是先有“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才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问询,这些参悟,因有前面的铺垫而水到渠成,自然呼之而出。如果在《春江花月夜》中截取四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或者将李白的《把酒问月》截取四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岂非就和禅诗相似?只是读起来直头直脑,像海市蜃楼,只见形势而不见纹理,像名人格言,虽有道理却不够痛快。

虽然写作不必只遵循一套法则,但是论起来,还是提倡“兴观群怨”的人群偏多,禅诗着于禅语的片段化议论风格自然往往不被主流所取用。此类禅诗,开门见山,毫不遮掩,往往会少些虚实相间的妙处,确实称不上一流,不过,也算是风格独立了。和个人审美相关,禅诗正如咏史、边塞一类,可作为一种题材来看,有人偏好也是自然,不必纯以水准论之。

另外,如题主所说,文人诗中带禅和僧人禅中有诗,一是有心为诗,一是有心为禅,确实可以分开来看。不过,既然都是诗,总还是要看妙趣之高下。何况,很多诗人也参禅,不过是在家的居士而已,佛理也许有深浅,禅心上并没有分别。

如寒山写过“蚊子叮铁牛,无渠下嘴处”,历来为各公案所引用,为何?取其譬喻之妙。但是东坡居士另有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相比之下,我看还是东坡生动、贴切、有转折,更胜一筹。僧人毕竟是修行的大拿,若论对文字的敏感和驾驭,恐怕终究不如在家修行的文人。




  

相关话题

  P站上有哪些眼前一亮的画作? 
  怎么看待最近几年不断出现类似梨花体、乌青体、年糕体的现象? 
  如果让你选一本书代表中国文学, 你会选哪本? 
  作为艺术爱好者,外出旅行必备物品是什么? 
  写诗不喜欢用生僻字,会影响水平吗? 
  夸眼睛好看的句子或者诗有哪些? 
  画画可以抒发情绪吗? 
  有哪些诗词的末尾句是点睛之笔? 
  为什么会有人把二次元文化产品称作艺术? 
  如何看待 88 岁老人 64 年修复敦煌壁画零失误,为何老一辈人对于景区文物的保护如此执着? 

前一个讨论
苏轼是吃货吗?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值得入手的高达模型,无论国产或者B社?





© 2024-05-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