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电影单从视觉上看起来比电视剧有艺术气息? 第1页

  

user avatar   Darth-Tim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完全不认同

yolfilm

的回答

对于电影电视的画面来说,只强调景深实在实在是太肤浅了。拿着几张毫无构图布光构图的照片和一张光线良好反差大的照片来说明景深的问题也太具有误导性了吧。

我只看过电影和别人拍微电影,自己也喜欢没事拍拍照片,所以只从静态画面上谈谈个人理解

无论对于电视还是电影画面来说,合理的机位焦距选择,有技巧的和构图,后期色调冷暖对比的调色,布光时的反差,甚至是16:9vs2.39:1(anamorphic比例)的画面比例都比景深来的重要,用什么景深敢完全是根据需求来的。敢问一部经典的电影有多少镜头是用浅景深来拍的?



随便说几点:

  • 构图和画面

随手搜了几张个人感觉比较有特点的电影镜头运用:

《A计划》 广角大仰角

《忧郁症》 人物的颜色,对称构图,广角,近明远暗

《哈利波特与死圣》,人物的位置与画面的分割

《拯救大兵瑞恩》, 阳光,人物的站位,画面的比重

《天使爱美丽》 具有想象力的画面,光以及调色以及画面的比例

没有一张是用长焦大光圈拍的。

  • 颜色和冷暖对比

这个问题我感觉我讲的不是最好,但是知乎已经有一个很好的回答了,请看这里:

为什么电影的调子大部分要处理成黄或者青色调?
  • 画面比例

至于画面比例带来的直观感受:

拿两张自己早年的照片来献丑一下:

16:9

22:9(近似2.39:1)

哪个看起来更有所谓的“电影感”呢?

  • 用光

看看Dustin Diaz和David hobby的照片吧,浅景深深景深的都有,但是用光主导了一切的感觉

Flickr: Dustin Diaz's Photostream

最后附上一张浅景深镜头:

这就是没光线平淡机位没什么构图也没有颜色对比的浅景深镜头,浅景深哟

电影感何在?

以上只是对于静态画面技巧的一些个人理解,至于动态镜头那讲究就更多了。

其实所谓电影感和电视感,归根结底,就是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造成了不同的感官体验而已,电影追求艺术,电视节目追求写实感。孰优孰劣,只有有没有最终达到拍摄人想要达到的目的这种评判标准而已。

更不用说浅景深和深景深孰优孰劣的讨论了,没有谁好谁坏谁廉价,完全就是用好用不好的区别。

疑問+吐槽一下,是不是現在知乎的回答只要有貼圖和用繁體字就能讓人感覺很專業?


=======================补充一点======================================

yolfilm

在评论中提到的

"電視攝影為了省時省事,總愛用zoom鏡頭,標準配備,也是一根長長的,所謂的伸縮鏡,伸縮鏡的特色,就是影深非常長,製作短景深畫面較難。這個毛病,在一般家用的DV上,也能見到。其實,病因,就在鏡頭組的搭配上。“

要制造浅景深,不仅和光圈大小有关系,还和焦距,物距有关系,同样等效135画幅的焦距,35mm在f/1.4站在目标物20米开外拍的景深和200mm在f/4在物体2米拍开外的景深谁更浅呢?

所以和是不是变焦镜头根本没有太大的关系,变焦头要制造浅景深一样可以,大焦距拍特写即可。而且需要省事用变焦其实大多数是现场节目,纪录片,新闻节目等,这种节目不拍特写当然用超焦距全景深,否则对于记录来说完全没有意义,哪里廉价了?电视剧/微电影/宣传片用定焦头也非常常见,对于这些节目,开大光圈制造浅景深完全没有问题,只看摄影师想不想,没有什么能不能的。

如果要是说因为以前用于电视节目摄影的设备或是家用DV的传感器小导致等效焦距增加就算了,怪在镜头上实在是有点...

=================再吐个嘈,当做玩笑就好===================================

无责任个人理解:为什么在标准焦距下用大光圈造成的浅景深会让人感觉有”艺术感“呢?

平时白天正常情况下,人眼差不多是f/4的样子,但是当你颅脑外伤、颅内压增高、药物影响(阿托品、颠茄等药品作用、中毒)、濒死状态(from互动百科)的时候,瞳孔会增大(光圈变大),所以用50mm f/1.4拍出来的东西,其实是类似你high的不行的时候眼睛看出去的东西....


============既然已经说“说的就是你”,还说“让你爽爽“,”那我也不得不回应下了==========

yol的原文:

為了你得意的吐嘈,這個爛答,騷擾我的時間線,接連幾天。

我就答你一次。讓你爽爽。

下面文字,我补充到我的答案中了,是的,就是说你。

-----------------------------------------------------------------------------------

每隔一陣子,這個2012年的老回答,就會被些玩單反的小屁孩拿出來,雞雞歪歪一頓。

還有像頁面中一些笨蛋,截一些電影劇照出來反駁的,(且不說,其中甚至還有電腦動畫處理過的畫面)。對於這些人,我只說一點,你要能回答我,才有跟我對談的資格。

請問,在現代攝影機,高廣角,高解析機器出現前的時代,比如十九世紀末,手搖攝影機,永遠只有一個鏡頭的電影時代,你們雞雞歪歪的理論,能成立否?

不能推溯到電影剛發明的1890年代,

不能用你現在歪理解釋的所有白癡見識,

都請不要拿出來笑話世人了。

讨论电影感,至少看下前人在影史早期的努力,知道他们作了什么,写了什么,再来质疑一个行业工作数十年,正经电影学校毕业的专业人员了。

不觉得你们的胡说八道,很可笑吗?

真的。這是良心的建議。


1. 我的确是小屁孩,我不是拍电影的,但是至少从你的回答中,我看不到你所说的“前人在影史早期的努力” “行业工作数十年” “十九世紀末,手搖攝影機,永遠只有一個鏡頭的電影時代” 所阐述的理论。请问你的回答中除了表现“我们不是一个级别的,我是专业的,历史上前人是怎么牛逼”之外,请问还有什么实质内容么?不知是不屑和大家分享呢,还是...

2. 你所有举例的照片,哪张不是用 “現代攝影機,高廣角,高解析機器”拍的?还说别人用“截一些電影劇照出來反駁的” 请问问题不就是“

电影单从视觉上看起来比电视剧有艺术气息?

” 用剧照不合理用照片反而合理了?

3. “十九世紀末,手搖攝影機,永遠只有一個鏡頭的電影時代",电影质感的表现主要使用浅景深?胶片的冲洗带来的反差变化,光线,构图这些在早年电影完全不能对质感做出贡献?

4. “讨论电影感,至少看下前人在影史早期的努力,知道他们作了什么,写了什么,再来质疑一个行业工作数十年,正经电影学校毕业的专业人员了。”

没错,在电影感这方面,我只能说我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们在质疑你的时候,只是在质疑仅仅把浅景深放在第一位的论点,你有提到任何的“前人在影史早期的努力,知道他们作了什么,写了什么”的东西吗?请问你在写下“電影畫面的質感,主要來自於一種特定的技巧,有人稱為「短景深」,有人稱為「淺景深」。” 能否给出这句定义的依据?

5. 在专业行业打拼了那么久,资格是很老了,所以出口成脏说说“让你爽爽”,包括之前说别人是狗,也就很自然了对吗?

对不起我是来讨论的,我讨论的是观点,就事论事,不是来玩人身攻击的。

6. 评论中有一句

”我同意你的说法,一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还是得再重复一次:你的回答以偏概全。你很清楚他们的区别。“

我很同意这个观点。



=============================继续==================================

yol的原文:

"

若你看不懂我上面這段說的什麼,建議,別再把「噴」字掛嘴上了,

真的。你沒有資格。

作個外行人,就該有外行人的分寸,這是良心的建議。

一、

你顯然不懂什麼是「電影感」,義大利 photogenie 學派討論半天的東西,一百多年後,被你拿出來嘲弄,你以為我寫的「淺景深」,是我的發明?你還能再無知不?

二、

若真的有心理解這方面的知識,可以看影史早期的「實驗電影風潮」,真心謙虛下來,好好學學,前輩先人們到底作了哪些「理論先行」的工作。

什麼叫「理論先行」,就是硬體沒發明前,先有了「理論」,由「理論」去指導電影技術的提升。

三、

你舉例中這些「畫面構成」的玩意兒,必需有技術支持。

那些,都不是能在1920、1930年代前出現的玩意兒,要說長焦距拍攝、長鏡深、高對比、怪異誇張角度的畫面構成,早期最好的例子,是「恐怖的伊凡」,愛森斯坦晚年的鉅作,那都是1944年的作品了。

總之,跟你說太多,你也看不懂。

多寫上面一段話,算是我手賤。


1. ”若你看不懂我上面這段說的什麼,建議,別再把「噴」字掛嘴上了,

真的。你沒有資格。“

我不知道理解"让你爽爽"这句话的门槛到底有多高以至于我已经没有资格理解这句话了。

另外我真的没有理解你 19xx年的理论 和 2012年时电影超出于电视的电影感的本质是浅景深 有什么关系。

另外你所列举的例子也不能说明景深就能对电影感产生本质改变。

2. ”作個外行人,就該有外行人的分寸,這是良心的建議。“

我的确是外行人,但是我不是对号称内行的人顶礼膜拜的人。我只看讲的有没有道理。

3. ”你顯然不懂什麼是「電影感」,義大利 photogenie 學派討論半天的東西,一百多年後,被你拿出來嘲弄,你以為我寫的「淺景深」,是我的發明?你還能再無知不?“

浅景深的确不是你的发明,但是你的答案对浅景深是这么说明的:

”要說明的是,這雖是一張「照片」,但,它很像電影劇照,那個「感覺」,就是因為景深極短,極淺的原因。粗看畫面,感覺主體被一圈光暈包圍住了,但,主體仍然很清晰的感覺。其實,這種效果,所謂的那個「光暈」,就是來自於景深外,其它畫面部份,都是模糊的緣故。“

这就是一般浅景深的解释,然后至少我并没有感受到你所说的这种浅景深对2012年的电影的电影感有什么决定性的作用。 另外我不知道你这个描述通常意义上的浅景深怎么在2012年决定了电影和电视在电影感上本质的区别,这既没有在你的答案里给出,你接下来的评论也没有解释。

我所看到的只有”你是外行不懂,没资格,浪费我时间“

4. ”若真的有心理解這方面的知識,可以看影史早期的「實驗電影風潮」,真心謙虛下來,好好學學,前輩先人們到底作了哪些「理論先行」的工作。“

谢赐教。

5. ”你舉例中這些「畫面構成」的玩意兒,必需有技術支持。

那些,都不是能在1920、1930年代前出現的玩意兒,要說長焦距拍攝、長鏡深、高對比、怪異誇張角度的畫面構成,早期最好的例子,是「恐怖的伊凡」,愛森斯坦晚年的鉅作,那都是1944年的作品了。“

我想知乎上这个问题是2012年提出的,问题也没指明要说1920年代电影感和电视感的区别,电影工业发展了这100多年,这100多年来实验电影也好,理论探索也好,各种手法运用也好,都是为了提升电影艺术高度所作出的努力。所以到了2012年电影和电视在”电影感“上最本质的区别,还是在浅景深的运用上吗?

另外我不理解你在提到DV时觉得”无法制造浅景深是因为镜头限制“和这些1920年的理论有何关联。

6. ”總之,跟你說太多,你也看不懂。

多寫上面一段話,算是我手賤。“

首先感谢你赐教如此之多

其次真的很抱歉让你手贱了。


=========================更新一些=============================

Erbied

: 有几个疑问想请教一下,对于你所说的如今和19xx年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所谓的电影感,这一视觉习惯是何时产生的?它最早是怎么做到的?对现在有无影响?如有,影响在哪? 问题有点多,不好意思。

首先这个问题涉及太多艺术史的问题了,其实不是很适合我来回答,毕竟我是一介码农,只能查一些资料说说理解,希望有大神们能给出专业的回答

这两天抽空查了一下yol在评论中提到的Photogenie,结合他一再强调的浅景深,我认为他所谓的浅景深造成电影感的依据可能指的是路易.德吕克的理论。

时光网有篇文章,

电影艺术关键词之:上镜头性【Photogenie】 雕刻时光 电影

我感觉讲的和我查的大部分资料是契合的

当中提到

1920年,法国著名先锋派理论家路易.德吕克以“上镜头性”为题发表了一篇论文。

...

他在对电影艺术特性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的过程中,确立了“上镜头性”一词的基本含义。

..

路易.德吕克恳求电影艺术家们应该在作吕的主题和技巧上打破常规。他所谓的“上镜头性”,首先是要人们崇尚自然,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发现那些适用于光学镜头表现的幻景奇观,去表现生活中种种微妙的变化,“从而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形成风格”。

...

在技巧上,他否定雕凿的学究气,认为“好的摄影恰恰是那些没有艺术味的摄影”。他提倡运用“自然光效”、“焦点发虚”(模糊镜头)和较利于烘托人物心理的“景深镜头”

...

"

注意:浅景深这一手段(注意是手段)是路易.德吕克(在1920年)提出的这个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手段之一。其他的手段还包括使用自然光效和故意虚焦等。但是这些都是手段,并不是目的。研究理论应该研究为什么要提出这个理论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强调手段

下面是我个人对这个理论的理解,肯定不完全,如果有兴趣也可以自己找资料研究:

由于摄影这门艺术当初从绘画当中发展而来,许多构图,用光,使用作品的手段和一些评判标准,大多也以绘画的标准为主,摄像也是如此。我不知道1920年的摄影摄像的手法和金科玉律到底离绘画有多远。但是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这些标准一定会渐渐变成一种束缚。(比如用光,至今伦勃朗光还是作为经典的布光方式在使用,但是随着发展发展出了更多的布光手法,这些手法出现是为了表现不同的目标)因此我认为他当时提出这个理论的目的之一就是是不能过分‘匠气’,不能按照画画一样标准拍电影画面,而应该追求自然的效果。景深控制的手法,目的是发挥出光学设备所拥有的传统绘画不拥有的表达特性,也是他所强调的创新手段之一。

按我看过的一些资料,摄影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追求全景深->追求浅景深->追求合理运用景深表达自己的需求。不仅景深控制如此,色调,光线什么的也是如此。(更多理论就没法侃侃而谈了,毕竟不是专业的,抛不出太多名词)电影发展到现在,各种的理论的发展肯定已经远远超过了1920年的“上镜头性”(1920年代对电影的讨论和实践,肯定不局限于‘photogenie’这一个),而photogenie理论,我认为现在已经渗透到各种需要摄影表达的地方(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因此到了今天,无论是电视/电影/摄影这几方面,合理的运用光学设备运用景深(不仅是浅景深还是深景深)已经成为了一种特定的摄影手段广泛应用在各种需要摄影表达的地方。不仅如此,如何用光(按照photogenie强调自然光还是使用人造光),什么时候把焦对准了,也是发展后渗透到各种摄影手段中。

因此我不认为当时提倡运用的的浅景深是当今区分电影电视艺术性的唯一标准。现在很多的电视剧,纪录片,节目,有景深的镜头也不少,但是电影和电视的视觉效果还是无法混为一谈。

至于所谓的电影感,我认为不仅仅是在视觉层面的东西。电影之所以是电影而不是电视剧,本质上是受其体裁特点影响的。而摄影手法上的差别,恰恰是区别比较小的因素吧。


user avatar   nordenbox 网友的相关建议: 
      

@yolfilm讲到了“浅景深”,我补充一点,就是电影画面的反差远大于电视画面。

当你手拿遥控器切换电视频道的时候,你正好处于灯火通明的客厅中间,这个时候,一个亮的,绚丽的电视画面,会吸引你的注意,让你停下来。

所以电视画面首要的,必须亮。

这和你在完全黑暗的影院里面看电影,观赏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金枝欲孽》

这就是电视画面,几乎没有反差,演员身上被照射了雪亮的光,这在电影里面是不可接受的。电视画面里面有侧逆光,但是在中景和全景里面是看不出来的。

《慕尼黑》

这是电影画面,虽然不一定电影画面都是这样,但是至少电影画面不会出现上述的情形。在电影里面,侧逆光是主要造型手段,人物的正面极少用主光照射,行话叫“光顺了”。

电影画面的大反差,主要用来烘托气氛和造型,这些在电视剧里面不是重点。

即使在光线造型上一样,画面宽高比的区别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电视画面普遍是4:3和16:9,而电影主要的宽高比是1.85:1和2.35:1

标准16:9,电视剧镜头 《人间正道是沧桑》

2.4:1 电影三人镜头,依然有空间余地。《阿拉伯的劳伦斯》

在营造大场面上,电影宽银幕的宽高比有很大优势。

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电影使用的是24格拍摄和放映,如果考虑叶子板是48格,但是实际上虽然曝光时间是48分之一秒,但是每个前48分之一秒的那一帧和后48分之一秒的那一帧内容完全一样,所以观众实际看到的还是24分之一秒的画面。

而电视是25/30格(如果考虑隔行扫描是50/60格)。

这个区别是比对比几个数字来的更微妙。

当电影出现横摇镜头的时候,会出现画面晕眩和模糊的感觉,这是由于横摇的时候,景物在感光区域的用24分之一秒感光时,胶片本身(或者数字电影摄影机的大尺寸CMOS)本身在移动而影像模糊。而电视用快门比电影摄影机要高,拍摄运动物体的时候,这种动态模糊不是很明显。

一种电影特有的闪烁感,由此产生。即使用电视来看电影,由于存在24/25,24/30的下变换技术,依然能感受电影特有的运动感。

这种闪烁感由于存在了近百年,已经是电影镜头的一种特殊魅力。

《霍比特人》采用48格拍摄放映,这和传统电影24/48格式不一样的是,这个48格是纯粹48格,也就是每一格的画面都是不一样的,而以前电影模式的24格胶片和48分之一秒曝光实际上是一个画面被重复拍摄和放映两次。

很多人看了《霍比特人》的片段后,断然表示“太像电视节目”,制片商很有可能取消48格放映模式。

这个例子可以看出,24格传统电影画面的魅力了。




  

相关话题

  电影《峰爆》拍得怎么样?好看吗? 
  如何评价豆瓣用户捧抬《红海行动》同时贬低《战狼 2》的行为? 
  复联4中,2023年的钢铁侠溜进2012年的斯塔克大厦时,贾维斯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演技有「天赋」一说吗? 
  如何评价电影《非诚勿扰2》? 
  在看电影《林肯》前需要了解哪些美国历史? 
  你认为最好的电影海报和最差的电影海报是什么? 
  如果问:你最喜欢的电影是哪一部? 
  分别有什么东西或场景可以代表新和旧? 
  《白蛇:缘起》中有哪些彩蛋和不易发现的细节?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在对待中国文化和评价国家方方面面时都喜欢自我贬低,自我矮化?
下一个讨论
奇异果为什么会叫做奇异果?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