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奥斯曼土耳其的君主为什么叫“苏丹”,而不是突厥语的“可汗”? 第1页

  

user avatar   yu-tun-zhou-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借这个问题做个科普吧,简要介绍古代伊斯兰世界的各种头衔称呼。

首先是“哈里发”,字面意思是继承人。是穆圣归真之后出现的称号。穆圣活着的时候,是麦地那公社的领导人,一般成为“先知”(一般第三人称时)或“真主的使者”(一般第二人称时)。那么穆圣去世之后,艾卜伯克尔成为麦地那公社领袖,他就继承了穆圣的各种权利义务,称为“哈里发”。这个称号是伊斯兰世界主流的最高领袖称呼。

从第二任哈里发欧默尔开始,因为嫌“哈里发的哈里发”的称呼过于冗长,又使用了一个称呼“信士的长官”(Amir al-Mu'minin)(第一公民?)。注意这个“长官”也就是下文中的“埃米尔”。

还有一个类似的称号“穆斯林的长官”(Amir al-Muslimin)。这个称号往往相当于“副皇帝”。

“埃米尔”——部落时代,若干个部落组建联军,其统帅称之为埃米尔。后来阿拉伯人扩张,领军一方的将领就成为埃米尔。而这些将领征服一地之后,往往镇守一方,头衔依然不变。所有后来埃米尔就成为一省总督的头衔。再后来,随着帝国解体,各省总督成为事实上的世袭君主,仍称为“埃米尔”。想起了朝鲜的“长棍”……

我国目前将“埃米尔”翻译为“酋长”,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翻译。翻译成“总督”“将军”“大公”或者“(诸侯国)君主”比较合适。历史上,最初的一些埃米尔,其管辖范围以百万平方公里计。后来行政区细化之后,埃米尔也是一省总督,其政府机构完备,绝不是所谓酋长。

顺便说下,由于伊斯兰教理论上不支持世袭制度,因此几乎所有的头衔都是职务性而非爵位性的。各君主也往往是“借用”“传承”了一个职务而已。我国古代翻译为“异密”。

典型的“将军型”埃米尔:“安拉之剑”哈立德;

典型的“总督型”埃米尔:哈查只;

典型的“君主型”埃米尔:帖木儿;

一个埃米尔就说了这么多,科普好累,未完待续。

“维奇尔”——阿拉伯帝国初期,参考波斯国家制度,设立的高级文官职务。大致可翻译成“相”。其最核心的一个为“大维奇尔”,即首相,是文官的领袖。

“舍赫”/“谢赫”——这个才是酋长。也就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这个称呼慢慢演变为一个普通的对有地位的人的尊称。苏菲主义兴起后,很多宗教学者和教团领袖被称为谢赫。我国古代翻译为“筛海”。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男主就是被一名筛海收养的孤儿,因为喜欢玉(liang)雕(ge)事(mei)业(zi),而展开了故事情节。

穆夫蒂——教法说明官。这里牵扯到伊斯兰教法里的概念。简单的理解,这些人是高级立法(实际相当于司法解释)人员。地位高于下文中的卡迪。一个地区往往有一个穆夫蒂,如著名的车臣前领导人卡德罗夫。向上,到诸侯国(现代的国家也就是古代伊斯兰帝国的一个诸侯国大小)的层次,称为“大穆夫蒂”。例如现代的埃及大穆夫蒂,还有前一段世界遇袭身亡的叙利亚大穆夫蒂。

古代大的伊斯兰帝国,在首都有总穆夫蒂,是整个帝国司法人员的领袖。现代已经随着帝国的解体没有了。

卡迪——教法执行官。也就是法官。同样有从中央的大卡迪,到省府卡迪、基层卡迪等层次。同时还有审理权限的区分等等。

注意,理论上,司法系统是垂直管理的。

以上就是阿拉伯帝国时期的最基本几个职务。掌握了这几个称号的意义,就基本明白了整个(理想中的)国家架构。其他的无非是纵向、横向的细化、补充或者替换。

比如,最高层次的“哈里发”,可以替换为“伊玛目”:

“伊玛目”——领拜人。礼拜仪式中在最前面统一示范礼拜动作的领袖人物。在逊尼派看来,伊玛目只是一座清真寺的领导人而已。但在什叶派、哈瓦立及派、易巴德派等看来,“领拜权”是政治宗教权利的体现。伊玛目是其最高领导人。


我先简要介绍一下职务,后面慢慢添加干过这些职务的名人。

有人急着问“苏丹”这个头衔,这里就先说吧。

阿拔斯王朝盛世期过后,中央逐步被禁卫军架空,地方上各路诸侯纷纷实质独立。渐渐的,做大的诸侯不在满足于割据一方,开始尝试引兵上洛。

第一个成功的是布韦希王朝。可与此前改朝换代不同,这个王朝在攻克巴格达之后,按照前朝惯例,应该果断诛杀前朝皇族,自己黄袍加身。但是布韦希人并没有这么做。

为什么?因为布韦希人来自一个叫塔巴里斯坦的地方。这个地方既有里海沿岸低地这样的鱼米之乡,也有莱德木这样的山区。关键是,他们是什叶派。

一个什叶派军阀,成功攻占帝都,面对一大票逊尼派竞争对手,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依然尊奉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自己则做曹操。不过,他们还有后续计划,就是通过一个婚姻计划,让自己、什叶派伊玛目后裔,还有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按照合乎继承法的方式婚配,以产生可以同时代表各方的继承人。

不过,这个(其实是三个,三兄弟)曹操,并未称苏丹。他们选择太尉(埃米尔的埃米尔)、柱国(道莱)等称号作为自己的官职。

那么苏丹这个称号哪里来的?实际上,苏丹这个称号的推广,主要“归功”于塞尔柱王朝。但最初使用苏丹这个称号的,却是另一个名气较低的伽色尼王朝。

这个伽色尼王朝,本是阿富汗东南的一个普通军阀,头衔是埃米尔。但从第二任君主马哈茂德开始,领土大大扩张,成为地跨数千里的大国。于是马哈茂德就向巴格达的哈里发讨了个新封号:苏丹(权威)。

事实上,给地方上军阀新的封号,是巴格达朝廷常干的事。这个未必有多特殊。类似“奥古斯都”,能够长期使用出于偶然。

那么塞尔柱人为什么要承袭这个称号呢?很简单,当初他们和其他突厥部落打仗,混不下去了,无奈投奔伽色尼王朝,被纳为屏藩。后来塞尔柱人做大,成功篡位,接纳了伽色尼王朝的遗产,包括苏丹的称号。

熟悉奥斯曼帝国历史的网友一定会感叹什么叫“照瓢画葫芦”。

与满足做诸侯的伽色尼王朝不同,塞尔柱人同样引兵上洛,推倒了布韦希王朝。他们的头衔“苏丹”,就成为实际上的世俗统治者头衔。

此时的苏丹,已经从诸侯升格为摄政王,或者征夷大将军。

再后来,塞尔柱帝国分裂。若干政权都自称自己是塞尔柱苏丹正统。所以一时之间,苏丹这个称号散布开来,成为多个政权的君主头衔。

其中一支叫做罗姆苏丹国。这个政权收留了一个突厥部落做屏藩,后来这个突厥部落逆袭,自称苏丹……

这个部落就是奥斯曼帝国前身。

换句话说,奥斯曼帝国就是要沿用这个有历史传承的、已经被公认的称号。并且有向曾经挟天子令诸侯的塞尔柱帝国致敬的意思。

至于可汗……对于奥斯曼人来说,那是“蒙古波斯”伊儿汗国的君主称号,同时也是世仇帖木儿名义上主子的称号。他们都是什叶派……

最后还要加一句,奥斯曼帝国倒没有完全排斥“汗”这个称号。只不过是放在一大堆头衔里边,不那么显眼罢了。


user avatar   mansour-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奥斯曼帝国的素丹(sulṭān)也会同时使用“可汗(khāqān)”这一次称号,我们以耶路撒冷旧城城墙上苏莱曼一世时期的阿拉伯语铭文为例,是时候祭出《听城墙讲故事之耶路撒冷旧城》这篇文章了。

以下图片均系笔者实地拍摄

耶路撒冷旧城共有八座城门,顺时针方向分别是:大马士革门、希律门、狮子门、金门(被封闭)、粪厂门、锡安门、雅法门和新门。

其中大马士革门、狮子门、粪厂门、锡安门和雅法门都发现了带有苏莱曼一世名字和纪年的阿拉伯语铭文。城门上的阿拉伯语铭文主要位于城门外侧入口上方,铭文多为三行,有时是两行。而有些城门内侧出口的上方也有铭文。我们仅以铭文保存较完好的雅法门为例:

雅法门(Jaffa Gate)位于旧城西侧,阿语称“哈利勒门(Bāb al-Khalīl)”以纪念先知易卜拉欣——“哈利勒”意为“(真主的)挚友”,是先知易卜拉欣(’Ibrāhīm,即亚伯拉罕)的称号。雅法门重建于伊斯兰历945年5月(公元1538年左右),其铭文数量最多,保存也最为完好。

雅法门外侧城门的上方有三行清晰的阿拉伯语铭文(如下图):

•’Amara bi-’inshā[’i] hādh[ā] s-sūri l-mubāraki mawlānā s-sulṭānu l-’a‘ẓamu wa-l-khāqānu l-mukarramu
•sulṭānu r-Rūmi wa-l-‘Arab wa-l-‘Ajami s-Sulṭānu Sulaymānu bnu Salīmin Khān khallada Llāhu mulkahu wa-sulṭānahu
•bi-tārīkhi fī shahri Jumādhā(Jumādā) l-’Awwali(l-’Ūlā) min shuhūri sanati khamsatin(khamsin) wa-’arba‘īna wa-tis‘imi’atin mina l-Hijrati n-Nabawiyyati ‘alayhi s-salāmu.

译文:
我们的主人,最伟大的素丹和国王以及尊贵的可汗,罗马人、阿拉伯人以及波斯人的素丹,素丹苏莱曼·本·塞里姆汗——愿真主使他永享王权与素丹之位——在先知——愿他平安——迁徙后945年的5月下令修建了这段吉庆的城墙。

在雅法门内侧城门的上方也有三行铭文,其内容与外侧城门上的铭文大致相同,但素丹的头衔却不尽一样:

•’Amara bi-’inshā[’i] hādhihi(hādhā) s-sūri l-mubāraki mawlānā s-sulṭānu l-’a‘ẓamuwa-l-khāqānu l-mukarramu wa-māliku riqābi al-’umami
•sulṭānu r-Rūmi wa-l-‘Arabi wa-l-‘Ajami fī l-barrayni wa-l-baḥrayni s-Sulṭānu Sulaymānu bnu Salīmin Khān
•khallada Llāhu mulkahu wa-sulṭānahu bi-tārīkhi fī shahri Jumādhā(Jumādā) l-’Awwal(l-’ Ūlā) min shuhūri sanati khamsatin(khamsin) wa-’arba‘īna wa-tis‘imi’atin.

译文:
我们的主人,最伟大的素丹以及尊贵的可汗,臣民脖颈的拥有者,两座大陆和两座海洋之中的罗马人、阿拉伯人以及波斯人的素丹,素丹塞里姆汗之子素丹苏莱曼——愿真主使他永享王权与素丹之位——于945年5月下令修建了这段吉庆的城墙。

在这些铭文之中,我们发现苏莱曼一世拥有着各种各样的头衔,他既使用穆斯林君主的头衔“素丹(sulṭān)”,也使用游牧民族所使用的“可汗(khāqān)”,并自称“臣民脖颈的拥有者(māliku riqābi l-’umami)”以体现他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在这些铭文中,苏莱曼一世还是“罗马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素丹/拥有者(sulṭānu/māliku r-Rūmi wa-l-‘Arabi wa-l-‘Ajami)”,这里的“罗马”更可能是指安纳托利亚,因为此地曾是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上面的铭文更提及了他是“两座大陆和两座海洋(al-barrayni wa-l-baḥrayni)”的素丹,这个头衔继承自其父塞里姆一世,两座大陆意为欧洲和亚洲,两座海洋意为地中海和印度洋(一说黑海和白海,白海即地中海)。

除了重建城门和城墙,苏莱曼一世还为耶路撒冷城修建了引水工程,并在城内建造了数量相当的公共饮水池(sabīl),这些公共饮水池往往也附有阿拉伯语铭文。公共饮水池的铭文通常为三行,内容也较为丰富。

1、穆斯林区El-Wad街和Ala Ed-Din街的交汇处的一处公共饮水池遗址(如下图)

在其出水口的上方有三行阿拉伯语铭文(如下图):

•’Amara bi-’inshā’i hādhihi(hādhā) s-sabīli l-mubāraki mawlānā s-sulṭānu l-maliku l-’a‘ẓamu wa-l-khāqānu
•l-mukarramu māliku riqābi l-’umami sulṭānu r-Rūmi wa-l-‘Arabi wa-l-‘Ajami s-Sulṭānu Sulaymānu
•bnu s-Sulṭāni Salīmin Khān khallada Llāhu mulkahu wa-sulṭānahu bi-tārīkhi thānī shahri Ramaḍāni sanati thalāthatin(thalāthin) wa-’arba‘īna wa-tis‘imi’atin.

译文:
我们的主人,最伟大的素丹和国王以及尊贵的可汗,臣民脖颈的拥有者,罗马人、阿拉伯人以及波斯人的素丹,素丹塞里姆汗之子素丹苏莱曼——愿真主使他永享王权与素丹之位——于943年9月2日下令修建了这座吉庆的公共饮水池。

铭文显示该饮水池兴建于伊斯兰历943年9月,即公元1536年左右,比耶路撒冷现存的城墙和城门还要早。

2、El-Wad街南侧的一处公共饮水池遗址(如下图)

•’Amara bi-’inshā[’i] hādh[ā] s-sabīli l-mubāraki mawlānā s-sulṭānu l-maliku l-’a‘ẓamu wa-l-khāqānu l-mukarramu māliku riqābi l-’umami
•sulṭānu r-Rūmi wa-l-‘Arabi wa-l-‘Ajami ‘izzu l-’Islāmi wa-l-muslimīna ẓillu Llāhi fī l-‘ālamīna ḥāmī l-ḥramayni sh-sharīfayni s-Sulṭānu
•Sulaymānu bnu s-Sulṭāni Salīmin Khān khallada Llāhu mulkahu wa-sulṭānahu bi-tārīkhi ’awwali shahri rajabi l-murajjabi min shuhūri sanati thalāthatin(thalāthin) wa-’arba‘īna wa-tis‘imi’atin.

译文:
我们的主人,最伟大的素丹和国王以及尊贵的可汗,臣民脖颈的拥有者,罗马人、阿拉伯人以及波斯人的素丹,伊斯兰教和众穆斯林的荣耀,真主在全世界的投影,两圣地的保卫者,素丹塞里姆汗之子素丹苏莱曼——愿真主使他永享王权与素丹之位——于943年受敬畏的7月1日下令修建了这座吉庆的公共饮水池。

在这段铭文中,笔者发现苏莱曼一世的头衔还有“真主在全世界的影子(ẓillu Llāhi fī l-‘ālamīna)”以及“两圣地的保卫者(ḥāmī l-ḥramayni sh-sharīfayni)”,后者又作“两圣地的仆役(khādimu l-ḥramayni sh-sharīfayni)”,这本来是历代哈里发的一个非正式头衔,而塞里姆一世吞并麦加和麦地那之后,就自称为“两圣地的仆役”以体现其正统与虔诚,苏莱曼一世后也继承了这个头衔。


出处:
白野,《听城墙讲故事之耶路撒冷旧城》

文中的阿拉伯语拉丁化转写略有调整

本回答所引用之文章已得原作者授权


user avatar   mustafo_shy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奥斯曼土耳其苏丹也可以叫做“可汗”,只不过不是古代突厥语的“可汗”(Kağan),而是后来语音上波斯化(或者说经过语音演变之后)的、用于头衔而不是指代君王的叫法“汗”(Han,Khan)。

比如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Fatih Sultan Mehmet)的全名是:

Meḥemmed b. Murād Ḫān muẓaffer dāʾimā'

现代土耳其语的写法就是:

Mehmet bin Murât Hân Muzaffer Dâ'imâ

所以说还是有的,只不过“汗”这个称呼后来逐渐普遍化,乃至成为一般男子的尊称,作为一国之君也就不稀罕了。

对于Hân这个词在土耳其语里是否表示君主,土耳其语的维基百科是这么说的:

Arapça'da melik, Farsça'da şah, Latince'de regis, İngilizce'de king denilen kral kelimesinin Türkçedeki karşılığıdır.

其他几个词(melik(malik),shah,regis,当然还有king)我们都看得懂,就是君主的意思,另外奥斯曼时期我查到的称Hân确实只有苏丹本人(就像Hatun或者Hanım原来只能是是苏丹的妻子)而已。

至于民族认同感的问题,其实在伊斯兰世界作为尊称的Efendi(“阿凡提”)这个词的词源是拜占庭希腊语的 ἀφέντης(aphentēs),这又是来自于古希腊语的αὐθέντης(authentēs),因为双元音中u在koine中变成v,vth音变就变成了ph(f)。尽管这是东正教拜占庭人的尊称,但是奥斯曼人还是借来照用不误的。


user avatar   guan-mao-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重要的话说一千遍。

无论塞尔柱人还是奥斯曼人,在塞尔柱帝国、鲁姆苏丹国、奥斯曼帝国时代,都不认为自己是被称为“突厥”的游牧民族。塞尔柱时代对其民族认同还比较含混,鲁姆和奥斯曼时代,他们的自我认同是认为自己是特洛伊人的后裔,而“突厥”仍然是“野蛮人”“乡巴佬”的代称。

如果熟悉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奥斯曼人开始热衷突厥学之前,奥斯曼帝国境内被奥斯曼人称为“突厥”的最大民族集团却是跟突厥一百八十杆子都打不到一起的库尔德人。

而苏丹和可汗这两个尊号共用的民族集团,不是奥斯曼人,甚至也不是突厥人,而是蒙兀儿人。虽然蒙兀儿人最终被突厥融合同化,但蒙兀儿人除了语言是突厥语外,无论自我认同还是血统继承都是蒙古,而不是突厥。

苏丹,是在伊斯兰世界中,非阿拉伯人能享用的最高称号。使用苏丹为君主称呼的国度,其文化认同首先是伊斯兰。譬如塞尔柱、鲁姆、奥斯曼、埃及、德里苏丹国、东南亚诸伊斯兰小国等等。

可汗,是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君主的称呼,其文化认同就是游牧、或者笼统地认为是腾格里原始信仰。譬如突厥汗国、回纥汗国、喀喇汗王朝、蒙古汗国。

苏丹和可汗混用的,是接受了伊斯兰文化,但又舍不得游牧文化认同的蒙兀儿人,譬如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

另外还有一个为突厥语古民族使用的最高头衔,就是Padishah,来源于波斯语的“沙阿”(即万王之王)。使用这类尊号的,文化认同一般是波斯,使用语言也是波斯语。如花剌子模帝国、莫卧儿帝国。

而奥斯曼帝国君主的称呼,不但有苏丹,还有哈里发和Padishah。可见其对伊斯兰世界的重视,以及对波斯文化的认同或者说对波斯领土的觊觎。但就是没有可汗,因为在奥斯曼人眼里,可汗是野蛮的突厥人的君主,他们是文明的奥斯曼人,不是突厥人。


user avatar   reseted15790918196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前面已经有人科普了,奥斯曼帝国的皇帝也自称和他称“可汗”,只是用“苏丹”称号的更多 更正式一些。

不只是奥斯曼帝国,还有所有突厥语世界政权都一直用“可汗”称号。加兹尼王朝、塞尔柱帝国和喀喇汗王朝等,不仅用“可汗”称号,还一直保留皇后的“hatun哈屯”称号。维吾尔语的“老婆hotun”也是来源于“hatun”。

“可汗”是Xaqan和Qaghan的音译,从古突厥人和古回鹘人开始,该两个称号在突厥语世界一直在同时使用。

《毗伽可汗碑》东1:tengri teg tengri yaratmish türk bilge qaghan
《阙特勤碑》南1:tengri teg tengride bolmush türk bilge qaghan
《阙特勤碑》东17:echim xaqan olurtoqda özü matardush bodum üze shad erdim

“汗”是Xan的音译。突厥语政权的所有头目都自称汗,不管正式国王称号是“苏丹”还是“埃米尔”,甚至一般后来的地方领主也可以自称汗。在后来,普通人的姓名的组合词,在维吾尔人里xan是所有成年女性的名字后缀(古丽 和未成年男性的“江”)。

喀喇汗王朝开始,“汗”不只是国家领袖的称号,也是国家领袖、地方头目常用的名字后缀。比如奥斯曼头目写给中亚各汗国首领的信件署名是:Sultan xx Xan 苏丹某某汗。

“汗”和“可汗”之间没有大小关系,比如《九姓回鹘可汗碑》里中国皇帝叫“tavghach xan”,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四本古籍里大汗叫作“arslan qara han”或“arslan qara xaqan”,汗和可汗一直在同时同等的使用。

“汗国”是Xanliqi的音译,对应汉语的王朝、王国。叶尔羌汗国 Yarkende Xanliqi 字译 叶尔羌的汗的领地。同样的,“苏丹国”叫作Sultanliqi。“liqi”是表属格的后缀,并不是“国家”的含义。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陈友谅? 
  蒙元开国九十五千户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台儿庄战役为什么能赢? 
  为什么清剧不演金钱鼠尾而是一律阴阳头?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大的考古发现? 
  中国为何没能走上君主立宪制这条道路? 
  有哪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感人故事却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华夏(汉)族王朝有没有正式管辖过北海(贝加尔湖)地区? 
  论调「土耳其阻断商路促成地理大发现」是否成立? 
  为什么明军面对日军尚可一战,20年后面对八旗军却不堪一击? 

前一个讨论
越南战争中的韩国军队屠杀越南妇孺是真的吗?
下一个讨论
英法百年战争中,有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战争英雄?





© 2024-05-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