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不仅对武将的认识有了难以纠正的误解,似乎对谋士也有了无法纠正的理解。
贾诩早期在董卓军中是讨虏校尉,校尉是领兵的。后被曹操任为汉官执金吾,跟卫尉一样是统领禁兵的官员,意义上属于武官。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曾经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一句曾经引得后世无数枭雄的共鸣,这样威风的禁军统领,怎么能跟出谋献策的谋士扯在一起呢?吕布的爸爸丁原就担任这个职位,飞将军李广则曾经担任卫尉一职。
不久贾诩追随曹操,曾参司空军事,既参军,负责为曹操出谋划策,同时领兵,勉强能算你们寻常理解的谋士了。再到之后担任太中大夫已经不是单纯的就为一只军队出谋,而是对整个国家的政策进行干涉,国家有啥大事肯定要请贾诩去开会。这时称贾诩为谋士没啥不对,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出主意。但要如何出对主意?必然要有自己的情报网,时刻观察全国动向,明白当下局势,包括民生、社会、文化、外交等方方面面,要在这个前提之下才能提出有实际意义的意见来,别以为贾诩定定呆着就会知道该怎么办。比如毛新宇和张召忠就是我国极出色的谋士,一人主掌民生与教育,一位主掌军事策略。
贾诩平时都在干什么,本传也有写:“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贾诩一般不主动献策只是个人风格,低调自保才是深谋远虑,所以他平时只是宅在家里上网,观察天下大势。
诸葛亮、荀彧、张昭就不能够称为谋士了,他们是官员或称政治家。只不过是担任过类似谋士的职位而已,如果称他们为谋士是将他们看低了。诸葛亮作为著名军事家,很多人将他称之为将军,丞相亦也是统领文武的职位。荀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曹操军的二当家,他最初担任的是曹操镇东将军的司马,是武职,掌军事。后任尚书令掌管朝廷行政执行的权力,中书令在曹操执政时期的权力非常之大,相当于后来的内阁首辅。
荀彧本传也记载得清楚:“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钟繇”。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
荀彧已经不是纯粹的谋士,是掌管执行大权的官员,所以才需要不断举荐新的谋士给曹操用,有的像郭嘉一样成为曹操不离身的谋士,也有像严象、韦康、杜畿那样出任州郡的能吏。或者应该这么说出谋划策只是荀彧其中一向工作,执行朝中政策,举荐人才,筹备粮草,刑罚制定啥的荀彧都在干。因为荀攸是曹操的主谋,担任中军师一职,是掌军事的。所以才会有二荀主掌内外的说法,说的是荀彧掌内职,荀攸掌握的是外职,是有兵权的,那时的军师根本就不是大众理解的只是指指点点出计策的层面,越有军事实践的人物越适合当军师。蜀汉军师有魏延,孙吴军师有全琮、朱然。诸葛亮担任过军师将军,庞统任军师中郎将,皆带兵打益州。
张昭担任孙权的长史,按官职来理解确实可以说是谋士。可问题是张昭担任长史期间代孙权执行政务,还两度统兵作战,后来才退居为打酱油的谋臣。很长一段时间张昭除了跟周瑜、甘宁等主战派抬杠就没干什么事,虽然也搞过屯田治水那么些工程。张昭最主要的爱好就是宅在家里注解《春秋左氏传》及《论语》。一个搞学问的人,而在当时搞学问可又是一份正经的职业,不得不搞。诸葛亮没担任过长史,不过他器重的杨仪、蒋琬、张裔都担任过他的长史,他们就是诸葛亮的谋士。诸葛亮著《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有一句:“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正是今天的成语集思广益,军师、长史、参军、掾属的职位其实各不相同,他们都是辅佐官员,可以理解为谋士,实际上又不能尽然那样理解,他们组合起来是一个行政结构。靠一个人的头脑去改变局势那是罗贯中骗人的,诸葛亮提倡的明明是集结大众的智慧。诸葛村夫平日里还种点桑树补贴家用,村夫就是村夫,改不了种地的习惯,虽然我也是种树的。
话说回来,像陈琳、阮瑀这种担任曹操幕僚的人主要也不是出谋献策,他们只是帮曹操写字,搞搞文化的才子,这也是谋士的一项工作。谋士只是一种称呼,不能算为职位,谋士们都在干什么,题主首先就得了解各官员的属官都是做什么的,有人掌管文书,有人掌管杂务,有着掌管礼仪。可能有人认为这样不能算谋士,谋士一定是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瞬息之间能令樯橹灰飞烟灭才能算谋士。实际上我就不说很多沽名钓誉的人只是跟着君主混饭吃而已,比如王司徒到底有何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