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全国派出 217 支医疗队两万余名医疗队员支援湖北,目前武汉医护人员缺口还有多大?去了主要都做些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ling-ling-qi-38-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职业相关: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医生,武汉疫情一线。

结合在协和医院西院区支援的实际情况答一下。

首先说下深刻的感受:我国中央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在延缓武汉疫情发展、缓解武汉医疗挤兑状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信除了中国,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遏制类似武汉疫情初期的大爆发;人类可能醒来新一轮的西班牙流感(1918~1919年间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2千5百万到4千万人死亡---来自百度词条)。

当然,丑话还是要说的,疫情之初,武汉本地gov的所作所为,明眼人都看得到,我不再赘述。

根据2月21日国家卫健委统计的数据,目前全国各地累计派出255支医疗队,共32572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

驰援的医疗队不仅人数众多,而且都是各地医疗单位的精锐;许多名列前茅的著名医院,把拳头科室(如呼吸科、重症、急诊等)能调用的人力储备全部派上武汉战场,本院只留下维持运转的基本架子,可谓倾尽所有。

真应了那句话:把全村最硬的龙鳞,都给了武汉。

仅我目前支援的协和西院,我所见的医疗支援队就有:(可能有遗漏)

北京各医院支援队;

中国医科大学支援队;

黑龙江医疗支援队;

陕西医疗支援队;

中山二院支援队;

甘肃医疗支援队;

湘雅医院支援队;

贵州医科大学支援队;

全国各地的支援团队在楼层间穿梭,每天在医疗电梯里,我们听到东北口音、广东口音、西北口音、湖南口音以及西南口音,真真正正感受到了,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些全国各地支援来的兄弟姐妹,大部分在协和医院战斗了一个月有余,许多团队后勤物资已经消耗殆尽,人员连续战斗,休息不充分,战斗力已经大幅受挫。并且在新冠战场上,医务人员的免疫力非常重要,保持良好的免疫力,是控制院感的重要手段。

因而,目前在汉的第一批医疗队,很有必要撤出去修整(已经在渐序修整)。

而这么大规模的支援力度,足够了吗?

现实不容乐观。

武汉的疫情拐点,还未到来。

这座常住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原本的医疗资源堪堪维持一个“基本足够”的状态,医疗人力储备缺乏弹性。

值得警惕的是:武汉的千人医务人员比例其实在全国名列前茅,国内医疗系统的低冗余可见一斑。

在疫情大爆发时,大量涌入医院门诊和病房的患者冲垮了武汉的临床均势,数目巨大的患者根本没有病床可住,医疗系统濒临崩溃。

即使有来援医疗团队的支持,“床等人”的好转迹象,也是在战斗一个多月后才出现;从临床角度上讲,到目前为止,医务人员的绝对数量,还是不够的。

可问题是,目前再从其他地区抽调医务人员,当地的医疗稳态能否保持,是个未知数。

目前大量援汉的医疗队,其启程的决策依据是近期除湖北外,感染人数的连续下降。决策层只有在确保各地医疗稳定后,才有底气继续抽精兵强将去武汉。

这个局面,用二战史来类比的话,类似于“苏联在诺门罕把关东军打惨了,保证远东稳定后;才敢把生力部队调到东线对付纳粹德军。”

但凡事要考虑到最糟的结果,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如果其他地方出现新冠疫情恶化怎么办?

如果同时爆发另一场公共卫生事件(如禽流感),怎么办?

如果武汉的疫情,迟迟控制不住,怎么办?


因此,本人的判断是:缺口仍存在,但大量抽调其他地区医护团队的趋势会大幅放缓。保险起见,现在是部分团队撤出一线休整,由二线团队接手换防的时候了。


断言疫情在短期内结束,武汉局面乐观,还为时尚早。

战斗仍在继续。


user avatar   zheng-tai-c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大家的关心及问候,来湖北20天了,有不少评论已经猜到我们支援的是哪个地方。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只是履行职责,谈不上什么“英雄”。真正的英雄是当疫情爆发时当地的医生,有时我觉得,自己来迟了,就像有个例子举得好,朝鲜战争刚开始时就上战场,和打到一半时上战场,还是有区别。所幸慢慢的疫情在逐步平稳,每天都有重症患者逐步恢复出院,感觉胜利真的快到了。再次感谢大家,就不一一回复了。

…………以下原答案…………


武汉的缺口多大,我并不知道,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湖北各个地级市的疫情情况都很严峻,一个确诊人数top5的地级市,感染人数就已经超越了湖北以外的一个省份,医疗资源是严重匮乏的。

我所在的省份就是对口支援一个Top5的地级市,感染人数上千,来了以后才知道,这个小城市的三甲医院仅有一家,而且床位数只有1200张,所以重症及危重症基本是集中收治在这家医院。

我们这一批医疗队的任务是进驻这家三甲医院的重症病区和ICU病区。收治轻症的方舱和其他医院的情况,因为自己没参与,不了解不评价。

就谈谈我们来了的主要工作,以及来之前这边医生的状态。

我们接管的重症病区,接诊的患者基本都是重症患者(参见指南上的分型,不具体解释了),需要上无创呼吸机的也都在我们这里,但是如果要上有创呼吸机,因为防护级别不够,危重型我们都是转去了ICU病区。在我们来了后,与本院医生进行衔接时,我们发现,这家医院的医生一直以来的坚守都是非常辛苦的,早期真是用生命在拼,防护物资匮乏,病人情况危重,据说因此感染的医务人员不少,当然基本都在慢慢恢复。

值班上,很多低年资的外科住院医都上了一线值班,剩下的呼吸相关专业的医生就是宝贝啊,得省着使,当我看着那么一批青涩的外科住院医都在这场战斗中逐渐磨砺成老兵时,是什么一个感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一场突如其来的惨烈的战争,刚开始阶段,敌人来得太猛,一下子,最前线的部队承受了最重的压力,兵力不够了,连炊事班的战士都已经扛枪顶上了。而且,几乎个个都已经处于过度负荷的状态,无论是体力还是心理承受能力。

在刚开始,你会觉得,一天只上六小时的班很轻松;但是,这种感觉,在你全副武装穿上隔离衣➕防护服,带上N95➕外科口罩➕护目镜这种二级防护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超过了四小时以后,真是一种煎熬。我自认为自己的身体状态还是不错的,但是即便如此,也会觉得呼吸需要废较大的劲才能完成,很闷,就好比用了两层毛巾捂住你的鼻子,谈不上窒息,但确实呼吸不畅。

尤其在你做一些需要体力活的事以后:刚开始时,因为不了解这种情况,一天早班,因为那一时间上班人多,不想等电梯,想着到病房也就四楼,怕楼梯吧,当穿着整套设备一下子爬到四楼后,觉得每呼吸一次都很困难,只能张口慢慢的一次一次的完成深呼吸,好久才缓过来,我平时可是能一口气爬20楼的人啊……还有一次护送一名危重症患者外出做CT,我们四个精壮的年轻人一起,到CT室过程中有一小段坡度不算陡的长约30米的路程,四个人推着病人的床抵达后,也是同样的窒息感。直到我看了昨天的新闻,据悉这名护士是因为穿防护服后体力不支而倒下的,泪目。这也似乎提醒了我自己,这种状态,去做需要体力的事情需要格外小心,说不定就急性缺氧倒下了。至于长期带护目镜和口罩的面部压痕这种小伤痛,此处觉得根本不屑于一提。

就是在这种状态,这边的医生一直坚守了很久,甚至我们发现,这边一个本院的50多岁的内科老主任也还在倒一线班……这也说明了医务人员匮乏的程度。至少从医务人员的数量上,专业对口的程度上,医疗队来了能够缓解之前的窘境;此前这边的医生都是一班排一人,病区30多个重症患者,如果说是在方舱或者轻症病区,一个医生或许能够应付;可是这是重症病房啊,病人的情况也可能会随时变化需要随时处理,一个医生的工作强度确实是比较大的。所以,在我们一个病区就补充了近20个医生,40多个护士。也算是极大的缓解了之前的兵力不足的情况,而且,对于此前已经过度负荷的本院医生,现在也可以放松轮休一下了,毕竟之前的付出确实太大,长时间在过度劳累又心理压力巨大大,又直接面临如此高的暴露感染风险,其实也是增加了被感染的几率。而且,像那些顶上一线班的外科住院医,有了这么多专业对口的医务人员一起并肩作战,心理压力也会小得多,或者他们也能逐步的退出去休息隔离。病区的医疗秩序和管理也会逐渐的平稳和有序化,也更利于患者的病情好转。

以上便是关于援鄂医疗工作的一些自身体会,看着武汉目前的确诊人数,相信武汉本地的医务人员在前期肯定也是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但陆陆续续的各批医疗队进驻换防或补充,相信情况也会逐步逐步的好转。

春暖花开,我们也会凯旋归来,也希望各位并肩作战的战友们能够保重,平安。




  

相关话题

  女朋友让我过年去武汉,我该去吗? 
  监狱里囚犯的衣服是黑白横条纹,医院病人的衣服是蓝色竖条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吗?为什么会穿这样的衣服? 
  山西一医生向患者要红包被举报,送 5000 块被嫌少,行政记过处分,并停止执业六个月。你怎么看? 
  见过哪些,病人在病房做的奇葩事? 
  和医生相比,为什么护士工资能那么高? 
  胸痛,挂民航总医院急诊,等了半个多小时也没看成,从来没有看到过那家医院的诊室管理如此混乱,你遇到过吗? 
  医院流水逐年上升,为何临床收入反而降低(知乎上医生说的),科研绩效也被砍,看病还是难,那钱去哪儿了? 
  襄阳最近30年大幅超过南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东莞和武汉,哪个城市更宜居? 
  有什么办法给医院所有科室老师过教师节,花钱那种也可以,经费很充足?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斥资97亿美元加速回购3.7GHz-4.2GHz频谱用于5G建设?
下一个讨论
张居正与李太后对万历的教育是哪里出错了?





© 2024-12-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