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防控跟动态清零不矛盾,跟躺平共存更不是一码事。
精准防控不是不切,而是尽量不一刀切,只是从40米长刀换成了小针刀,该切还是要切的(但追求切得小,切得准)。
精准防控比一刀切更难,需要精准流调,精准摸排,精准盯防,精准追踪,这可比粗暴的大门一关麻烦多了,也累多了,对各部门能力和素质,基层组织度,控制度,了解度是相当高的要求。
敢尝试精准防控,那是因为有一刀切兜底,万一玩脱了还能抢回来。别光看见人手上的小针刀,背后那40米的长刀还照样背着呢。
中国之所以抗疫表现最突出,是因为40米长刀和小针刀主副武器兼备,能收能放(谦虚点,不敢吹牛收放自如)。其他好多国家之所以玩脱了,不是说追求精准防控不对,而是缺乏40米长刀主武器镇场子,一旦小针刀搞不定,兜不回来底——想法是好的,但缺家伙是客观的。
反正天赋跟底子就摆在这,招式该自己琢磨和锻炼。
对大多数地区而言,想改进疫情防控工作,减少疫情防控对人员流动的阻碍,最重要的是信息互通。
只有信息充分互通,才能让各地疾控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让外来人员的管控“精准化”。
防疫是社会工程,涉及到的行业太多(包括流行病学、生物学、医学、生物污染废水处理、通信、信息技术、产品需求的分析能力、突发高负载信息平台开发与运营能力、气象、进出口、国际航运、航空、检验检疫、管理、数学和概率论、医保和财政、物流配送、统计、PR等等),这么多问题还需要统筹解决。
只有知识面够广,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论,并且有实操经验的人才能体会到分析整体防疫问题的思路。
防疫需要不断决策,只有在关键决策能做对的情况下,才能以尽量小的代价控制疫情。
所以防疫对关键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
经常有输入性疫情的上海,由于财力充沛且人员素质高,人员配置齐全,实战经验丰富,已经整理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可以通过流调掐掉本地几乎所有的传播链。
而我国330多个地市,还有一半左右没有经历过疫情,完全没有实战经验。这样的地区(如天水)一旦出现疫情,就很难控制。
(1)2021年年底,上海12月2日病例可能为11月25日病例的遗漏接触者
11月25日病例1 住春梅花园,12月2日病例1、2住牡丹路186弄。
如果两起疫情测序后基因型一致,就可以确认是同一传播链。
可能的传染链整理:
(2)2021年11月北京疫情可能来自前一波疫情
在10月底到11月初的北京疫情中,森林大第有多个感染者,没有对周边小区进行封控和广泛核酸筛查。
结果11月10日发现漏掉一个富力桃园相关的传染链,还波及了吉林:
(1)得到的轨迹信息,核酸测试结果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2)流调队伍具备很强的业务能力,在复杂情况下可以迅速抓住重点,及时切断传染链。
另外,采取较少的防疫措施存在决策失误的风险:
整体来说,上海的很多措施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但绝不能照搬。
按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发现病例后要寻找密接、次密接人员,并进行集中隔离。
如果A地流调发现A地感染者的某个密接、次密接已经乘坐交通工具离开了,现在在X市,A地流调后会给X市发一个协查函。
如果A地流调不全面,则可能漏掉病例。
对于疾控人员来说,跟踪其他地区的病例轨迹详情非常重要,通过流调可以看明白很多东西:
问题:
西安疫情中,沈丘疫情的感染者从西安自驾回周口沈丘,经停三门峡灵宝服务区(同一时间有另一个成都前往洛阳的大巴车在该服务区有停靠,停靠期间车上人员在服务区内活动),但这个经停信息没有及时发给省内所有城市。
这个遗漏导致了洛阳新安县应当被作为次密接管理的人员到南阳市参加婚宴,造成了疫情传播隐患。
例如在11-12月的长三角疫情中,宁波一号病例11月22日下午有上海虹桥站的旅行史,杭州11月25日报告的无症状感染者11月22日也去过上海虹桥站。
杭州、上海发布的流调都只涉及本市的部分,宁波流调中提到病例去过上海华为研发中心等地。
三地都没有说明杭州和宁波两个病例是否在上海有接触史。
例如在去年的西北疫情中,传染链影响到成都,有网友反馈:
成都1号病例被立案的信息[1]
我一直持续整理各地流调。我发现成都有病例后,我翻了大概4个小时兰州流调才找到成都1号病例的可能传染源“七里河区大唐宫”的169号病例。
对另外一个可能的传染源金港糖酒市场,我翻遍兰州市发布的流调,还找了七里河区、城关区的大部分详细流调,花了至少20小时还是找不到任何与该市场有关联的记录。
以下是甘肃流调的汇总:
对于绝大多数(占人群数量99.9%以上)没有时间看全部流调记录的来兰州出差人员,如果查看11月1日的兰州中高风险地区清单,只能看到[2]
以上中风险地区信息没有包括七里河区的“大唐宫”,也没有包括“金港糖酒市场”,从公布信息中无法判断去过两地是否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判断某地是否有感染风险明显对普通人太难了。
一套系统要运行顺畅,需要考虑使用者的易用性,简单的事情才好大面积执行。
例如一个自驾旅行的游客在沿途可能经停了某个服务区,如果要查看外地某病例是否经停过这里需要一一查看各地流调,这个工作量(每天需要2小时以上)对于普通人显然过大,也很难执行。
(1)漏调
看包头的两个流调片段:
病例2梁某某: 2月3日无外出。
病例6,2月3日18时左右病例2到其家中,停留20分钟左右后离开;其他时间居家未外出,未接触他人;
(2)同一个地点存在多个名称,不熟悉当地地理的人看不出关联
例如:呼和浩特鑫光盛宴国际宴会中心、呼和浩特凯莱迪花园酒店为同一地点。
(3)存在错别字问题
苏州确诊病例17
家住吴中区世贸石湖湾花园,为工业园区宝时得科技公司工作人员。
……
2月13日,2:00回家,12:00到姑苏区锦邻缘,13:18去相城区太平街道富泰路1号,16:44到旺山风景区香音阁(实际地点:旺山乡音阁)。
(4)部分群众对距离没有概念,而流调人员也没有纠正
如禹州确诊病例17:女,56岁,现住址:禹州市夏都街道办事处宋庄大队蒋庄。系禹州市欧亚陶瓷有限公司职工。已接种两剂次新冠病毒疫苗。
12月20-30日除上班期间接触一些同事外,其余时间未涉及公共场所。
12月31日13:00与女儿一起骑电车前往电信大楼南50米路西洗浴中心洗澡后返回。
福泉浴池应当描述为电信大楼南300米。
例如呼和浩特4号病例到过 “讨号板杨国福麻辣烫”。
某个有呼和浩特旅行史的人员很可能说:我去过“晋怡台球厅”,没有去过“讨号板杨国福麻辣烫“,所以没有和已知病例有相同轨迹。
但实际上,呼和浩特9号病例的轨迹包括“晋怡台球厅”,该台球厅在讨号板新村西门,相距”讨号板杨国福麻辣烫”120米,呼和浩特4号病例和呼和浩特9号病例大概率有传播关系。
如感染者12:现住通州区临河里街道方恒东景小区。2月17日乘坐D1072次列车返京。2月18日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
外地疾控人员看了这条信息,无从了解本地该感染者17日下午去过哪里,更无法判断本区某人员是否和该病例有轨迹交叉(如果本区人员17早晨到北京,当日晚上就坐火车离京。如果该人员和病例有接触,北京疾控人员可能也追踪不到这个人,也不会发出流调函)。
如果“无从判断”,如何“精准”防控呢?
流调不需要病例个人信息,需要唯一ID作为识别,需要轨迹地点和时间点。
由上级部门牵头,分析讨论各地现有系统优势劣势的基础上,对系统需求进行深入讨论,开发一套统一的流调信息系统。
该系统数据库按如下方式处理:
被流调人员客户端:
对于被流调人员的客户端,被流调人员如果有一定背景知识,可以自行录入轨迹(按系统提示,将轨迹点一一确认,并转化为坐标)。
对于行程复杂的感染者、密接,应当在隔离地点一次性完成病例涉及所有地点的流调,并规范录入数据库,供全国其他地区的授权人员查看。
如果其他地区的疾控人员有对病例进行电话补充流调,可以在系统中补充。
如果碰到有的地点无法核实的情况,可以用现场勘查+视频确认的方式再次核对。
流调录入后,由算法自动审核后,交由授权人员人工审核,减少差错。
如果全国使用一套系统,就不会出现个别地区流调人员不足的问题。
疫情发生地的流调人员可以只完成被流调人员关键信息采集,随后可以让平台上有经验的外地流调人员进行后续工作。这样可以保证质量和效率。
如果需要二次流调,流调人员可以先核对上一次流调的轨迹,只问关键的补充问题,从而避免了不同部门对同一病例多次流调的问题。
在数据质量有保障的前提下,可以用算法比对,自动找到不同病例的共同轨迹,明确传播点(防控重点),和各个病例的感染时间(感染时间+最短潜伏期之前的轨迹可以作为非重点)。
工作重点明确后,防控工作的效率就会有大幅提升。
其他地区的疾控人员可以录入本地被流调人员的轨迹,和系统内其他地区的轨迹做自动比对,如果比重,就发出提示。
流调人员只需要看平台并接受推送,就可以了解其他地区疫情情况,不需要流调函。
关心外地病例轨迹的人,可以按地区查询,也可以按照传播链查询。
可以做一个App,App设一个自动记录轨迹的开关。
民众自查
(1)不开启轨迹记录开关,手动录入轨迹。
(2)打开轨迹记录开关,自动生成流调轨迹。
录入轨迹后,由系统判断该病例是否和已知病例有共同轨迹。
自动推送
如某人有武汉旅行史,在系统将最近有武汉旅行史病例的轨迹(例如甘肃病例108号,崔某,女,28岁,住甘州区滨河小镇,2021年10月15-18日有武汉旅行史,20日在张掖确诊)集中推送给他。
流调系统充分打通后,全国的健康码、行程码系统也可以统一,健康码直接显示持有人是否到过病例活动过的真实地点。
这样疾控的工作效率会有明显提高,需要隔离的人员也可以大幅减少。
难在它直接撩拨起了人心中的欲望,让封王从内部瓦解,而且还让王的非长子们感恩戴德,人人有地封,家家有采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