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P51上的瞄准具为例,主要有两个瞄准环:固定环和修正环。
固定环中间是机枪射击的十字准星,环本身的大小是70密位;修正环是由六个菱形和准星组成,随参数的变化和飞机姿态而变化
主要有两个参量需要飞行员控制,一个是敌机翼展(30-120英尺),一个是射击距离(600-2400英尺),两个参数均在射击瞄准具面板上有显示。翼展通过面板标尺上设定,射击距离通过旋转油门把手设定
战斗发生前,先设定好敌机翼展,并把射击距离旋转把手调整到最小(600英尺);机动飞机直到修正环套住或靠近目标,此时旋转距离把手,直到六个菱形内侧点形成的圆环直径正好等于当前视角下的敌机翼展;最后把修正环准星套住敌机,开火。
这种方法直到Mig21都在用
很难。理论上,二战时期最先进的瞄准仪,也需要飞行员记住敌机的大致翼展数据。首先手动选择翼展数据,然后用手轮操纵瞄准光圈套住目标,火控根据翼展数据和光圈大小来换算距离。接着要保证稳定跟踪一段时间,以便火控系统解算速度和提前量。
这种方式对于战斗机来说完全没有价值。即便是简单的密位修正式瞄准具,也很难按照理论来瞄准。
飞行员们通常尽力缩短开火距离,从而忽略提前量的问题。甚至到了战后早期喷气式战斗机也采用类似战术。我国甚至有战斗机开火距离过近,被敌机爆炸后的碎片击伤的例子。
另外就是凭借经验,靠感觉来开炮。这种做法也不是瞎蒙。通常会使用曳光弹来方便观察弹道,飞行员开火以后有一定的调整余地。
我记得一个苏联夜间战斗机女飞行员的回忆录就写,她基本都是靠感觉开火。然后控制飞机把那条“火链”挥向敌机。
顺便一说,她们那支部队的雷达引导员和军械师也都是女性。
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叫信息不对称,一个叫考核时间短。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原因,你说的对,学历高的人不一定能力强,学历低的人也不一定能力差,但问题是强不强弱不弱,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别人怎么知道的?脑门上又没刻着字,刻的字也可能是你自己刻的……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公认的显性信息来辅助判断学历就是最明显的东西。你会发现同样学历的人,大家也更加注重你的学校好不好?你的英语你的证书……越是显性,越是有公认标准,越是客观可以衡量的东西,大家越在意。
其次,考核的时间很短。一个人去找一个工作,也就出事,面试几次见下来面谈的时间。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必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慢慢的看出来。但找工作的过程容不得给你很多时间,慢慢的观察,你总不能先让你干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你吧。所以在面试这种很短时间接触就需要做决定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东西作为决策辅助。
而事实上就算是要了,你也会设置三个月到6个月的试用期,本身就是弥补上述问题的。但这是建立在我先要你,我才有权利让你在这儿试用给我看,而不能用三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作为面试期来考核你。那这对应聘者也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