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其实意义非常大,大部分时候甚至超出了制作者本身的预期.
因为"金坷垃化"一首歌,本质上是一个控制变量的过程,它把各种画风各异的歌曲,在歌词和唱功这两个方面上强行统一到了同一个标准上(虽然这个标准本身不咋地,但只要大家都一样就行),而这种对照方式在金坷垃之前,没有人尝试过.
这个时候,在不同歌曲之间,作曲编曲混音等音乐本身的差异成为了自变量,抹除了其它方面的影响(特别是歌词)之后,人对音乐本身的辨别就会达到前所未有的敏感,哪个好听哪个难听,音乐制作哪家强之类的问题都十分容易得到答案.这与科学实验的原理是一致的.
于是在这种控制下,能脱颖而出的作品一定都是"音乐本身十分出彩"的歌曲,因为只有这一种手段能吸引人反复听.别的都不存在了.
举个最现实的例子,小到国产口水歌,大如滑板鞋平凡之路,金坷垃化以后都没什么人气(指标是点击对原作点击的百分比),这正是因为国产伴奏大部分还停留在社会主义初级loop,去掉主旋律vocal之后连谁是谁都认不出来,金坷垃一下就原形毕露.
相对地另一边,从OMR开始的一干动漫OP,以及各种vocaloid歌曲,包括最近的centuries,都是在编曲上过得去的(及格标准是单听伴奏能听得下去不会无聊死),于是金坷垃可以直接把原来的外文歌词暴力本土化,强行把"理解含义"这件事拉到同一水平线上,大部分这种类型的翻唱大家都是不知道原来歌词是啥意思的,然而这并不影响它们完爆各种国产曲目,有的点击甚至比原曲还高,这时候就能很容易地看出中外音乐的差距来.
总之JKL化是一种对照实验,,曲作者究竟水平如何,金坷垃一下就高下立判,"金坷垃是检验良曲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也真不是吹的,目前再也没有哪一组文字可以嵌进任何歌曲里都不会影响欣赏了(好不好听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