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古装丧尸韩剧《王国》第二季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第1页

  

user avatar   hu-shuang-93-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结尾医女的笔记很重要!!

从笔记上看,虫子有以下几种状态:

  • 虫卵阶段:白色状,一团吸附于生死草叶片后;
  • 幼虫阶段:如蛆虫状,比蛆虫略小,全身有皱褶及针刺状覆盖;
  • 成虫阶段:幼虫状态后不久会变成2-3寸的成虫,细长如丝线;若成虫进入天谷内则操控人脑引发疫病;

因此不同状态的虫子在相应的成长期,对环境喜好要求也有所差异:

  • 生死草-虫卵:会出现在生死草开花的秋季冻谷,猜测喜寒冷湿润;
  • 虫卵-幼虫:人体内(培养皿);低温;
  • 幼虫-成虫:人体内;高温(高温会加速变为成虫);
  • 成虫态:喜低温,怕水、火。

因此线虫在不同状态下感染人体(活人or死人),会有如下不一样的病症表现。

1.尸体+虫卵:第1代僵尸

  • 感染方法:由针蘸取生死草汁(虫卵)+死者唾液后刺入眉心,一个时辰后死者便可『复活』;
  • 感染人物:年迈的王、安炫老师、寿望村抗击倭寇的村民;
  • 虫卵状态:虫卵在尸体内较冷的环境逐渐长成幼虫,幼虫可操控尸体但无法再长为成虫(温度低);

因此若被1代僵尸啃咬则被传播的是幼虫;

2.活体+幼虫:僵尸中间态;

  • 感染方法:被1代僵尸啃咬致伤或致死。被咬伤者会逐渐意识不清、体温逐渐降低,若不救治会慢慢死亡;
  • 感染人物:丹儿(第一集被王啃的医师小弟子)、皇宫湖底的宫女们、赵学州;
  • 幼虫状态:幼虫在活人体内可逐渐长为成虫,但非常需要适宜的温度。这时既会侵蚀宿主令其衰弱变冷、但又不能立即到达大脑并控制宿主,所以中殿mama她爹赵学州、还有丹儿就立马意识模糊,体温变低并会慢慢死去。

因此幼虫在宿主体内处于逐渐长为成虫、但又无法立即侵入宿主脑子致死的尴尬状态;

但虫子们没想到的是,居然有人把宿主炖了,高温令他们迅速成长为最后的成虫状态。同时虫子们本想是通过丧尸啃食健康人进行传播,但是医馆的人等同于健康人主动啃食了丧尸、进而直接被传染上成虫......

3.活人+成虫+虫卵:第2代僵尸

感染方法

  • 活人吃僵尸中间态的尸体煮熟之肉(富含成虫),此肉需大火炖煮,高温烹饪,这样加速了其幼虫长为成虫;
  • 活人被第2代僵尸啃咬;

感染人物

  • 未得到救治:持律轩医馆患者,大批患疫百姓,王后mama;
  • 及时得到救治(全水疗):男主及属下;
  • 及时得到救治(半水疗):元子;

成虫状态:活人被啃咬后,成虫会迅速去占据人脑并致死;同时成虫在体内会产下虫卵并寄生。

因此被啃咬后,实际会被传染成虫及虫卵;

4.活体+虫卵

虫卵在元子体内寄生;

5.活体+幼虫:

元子,体温适宜慢慢促进幼虫生长or发烧等体温变高法诱导催化,后期逐渐变为成虫进入大脑;

推测一直在其身边的正峰内侍官是后期宫内黑手之一?

目前全剧试过的治疗方法分两大类三小种:

  • 全水疗法1:赵学州。被一代丧尸啃食后在死之前全身浸泡于常温水中达到假死状态从而逼出虫。赵学州苏醒没多久立马又被他亲闺女毒死了,所以无法验证长期生命质量如何。
  • 全水疗法2:世子和属下。被二代丧尸啃食后在死之前全身浸泡于低温冰水中达到假死状态。世子一行人目前看没什么问题。
  • 半水疗法:被啃食后在死之前将患处浸泡于常温水中,可逼出成虫。因没有经历假死状态所以无法杀死虫卵。虫症后期可能复发,参见元子。


因此,对于医女本次的论文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几个小小的建议:

  1. 『婴儿不会被感染』,这个结论下的太仓促,样本量小且也没有继续长期观察;
  2. 不同虫疫丧尸分类有些粗;

舒菲加油,请争取一年内出第二篇论文!(卑微呼唤第三季)

————————————分割线

更新些评论区提出的讨论:

1.在结尾的皇宫丧尸大战里,丧尸最开始是由中殿mama的贴身侍女从牢中放出来的,但宫里哪儿来的二代丧尸?

评论区“焦糖”指出这是赵学州先前在牢里做的喂肉实验而产生的二代丧尸。

而我之前猜测过中殿mama也可能在私宅培养了丧尸。毕竟大将去她私宅调查孕妇案的那晚,骑马路过的呕吐醉汉发出的声音和走路的姿势都很像持律轩吃了丹儿肉的患者。并且,在粮食不足的时候,平民怎么可能喝得上好酒。(这两个醉汉镜头比较长、但还没给后续的剧情,不知道是不是编剧的伏笔)

2.元子体内为什么仍然有虫且能活到了7岁,舒菲是不是故意隐瞒没有水疗为了保元子?

个人觉得作为全剧严谨善良的光环女主,舒菲是做了救治但由于条件有限只做了半水疗。但为了和世子一行人避嫌后面不能进宫复查,所以没有发现异样。

当然,元子肯定要洗澡的,但洗澡不能逼出虫。必须全泡入水中,经历假死窒息的状态后虫子会从被咬的地方钻出。


关于剧情分析和第三季预测的回答:

zhihu.com/question/3693

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user avatar   yu-chen-tia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季最细思极恐的当然就是最后一集结尾,看来接下来“生死草”疫病的故事可能会和天朝扯上关系。

如果没记错的话,一年前女主就晒过一次剧本。估计那时谁都没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居然还能撞车......

《王国2》结尾那个村长说的一番话很值得深思:

“生死草是他儿子跟湾商去中国做生意的时候,从鸭绿江那得到并带回朝鲜种植试图牟利的。”

所谓的湾商,其实也就是朝鲜义州的商人。义州旧称龙湾,故有此称。因为跟大明只隔了一条鸭绿江,所以该地一直是当时中朝贸易的窗口。

而这部美韩合作的《王国》之所以能吸引我,原因其实就在于,编剧设计的故事,总是有意无意的触碰到了真实的历史。

众所周知,明朝和朝鲜在大多数时间内都并不支持民间对外国的商业往来,从前义州商贩和明朝人交通一旦被发现,往往要受到严惩。

可是,这一切因为“倭乱”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由于日本的入侵,朝鲜八道一片凄凉,国内物资严重不足。早在壬辰倭乱爆发的隔年,公元1593年,朝鲜就向明朝发文请求,称国内“自经兵祸,农桑并废”,以至于“各处饥民赈救无策”,而明朝辽东“米豆甚贱”,希望天朝允许“于中江去处,姑开场务,通行买卖”。

这个“中江”,指的就是明朝与朝鲜交界处离义州只有4里远的鸭绿江江中小岛。

明朝的反应也非常快,仅3个月的时间就答允了朝鲜通商的要求。义州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靠中江贸易买入了大量粮食,既拯救了国内饥民,又赚取了暴利。

《明代中国与朝鲜贸易研究》中称,一匹棉布在彼时战乱中的朝鲜,只能换不到1斗皮谷,却可以在粮食价格较低的明朝商人手中,买到20斗大米!

这样巨大的价格差异意味着什么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作为一个朝鲜商人,先拿一匹布去中江,从明朝那边买来20斗大米,一转手卖到朝鲜国内,就变成了20匹布。接着我再拿这20匹布去中江,就能买来400斗大米,再一转手到朝鲜,我的本金就从一匹棉布涨到了四百匹。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去两次中江,先下手为强的人身家就能翻上400倍。别说绞死了,就算凌迟恐怕在这欲望面前都没什么威慑力了。

“生死草”正是在“倭乱”带来的明朝与朝鲜的通商高潮中,被朝鲜放进了国门。

《王国2》中最后一幕按照时间线推算,是3+7,倭乱结束10年后,生死草已经从南到北蔓延到朝鲜的各个角落。

或许每个人开始都只是像村长的儿子一样,听说这种植物有起死回生的神效,想趁机捞上一笔。

但无数的欲望聚集之后,就是难以控制的泛滥。

左相以为在7年前已经结束的瘟疫,实则已经在朝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从尚州扩散到了全国。

历史上的“中江贸易”也是一样,并没有随着倭乱的平息而被关停,明朝的官僚和朝鲜的商贩都在其中赚了个盆满钵满,甚至于当时的辽东镇守太监,还寄希望于从中江互市中搜刮白银和人参,以进贡给敛财成癖的明朝万历皇帝邀宠。就因为这样的贪欲,抗倭战争结束后,中江互市还持续了整整15年。

道理都是相通的,只要从“生死草”中有利可图,就没有人能从朝鲜真正消灭它。因为你面对的,是所有能从中牟利的人。如同村长的儿子和赵大监,身份悬殊,却都是生死草的拥趸。敌人会从四面八方,任何一个你想不到的角落涌来。

《王国2》里还留了一个悬念,最开始向朝鲜方面介绍生死草效用的人到底是谁?跟片尾的那个看起来颇像来自异邦的女人有没有关系呢?只能等第三季的解答了。

按照去年的惯例,一样在这里介绍一些剧中的小知识点。

第一集世子李苍带领敢死队前往闻庆鸟岭,打算对赵大监实施斩首行动前,曾经专门估算了赵家能从京城带来的兵力。

他们认为自从倭乱之后,京城汉阳附近的兵力不过5000人,赵大监再厉害,最多也只能调来一半。

《王国2》中出现的“五千”这个数目,其实和《光海君日记》中,在1609年(倭乱结束10年后)给出的朝鲜京畿兵力统计的数字十分接近,编剧应该也是花了点功夫查资料的,如果光靠猜能猜的那么准,也实属厉害:

兵曹京外诸邑军士摠数,京中五百名、开城府四百名、京畿四千八百名、忠淸道一万名、江原道三千名、黄海道八千名、全罗道一万八千名、济州三邑一千七百名、庆尙道七千名、平安道一万六百名、咸镜道七千名, 合七万六千四百名。 天使接见时,如或有问,以此数对之。

历史上光海君在位时,许筠为了发动政变,甚至散播了琉球王国要出动大军来攻打朝鲜的谣言,一度搞得人心惶惶。这件事其实也可以从侧面说明日本入侵给朝鲜带来了多大的打击。

本片中,“训练大将”成了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同样,它也是在韩国古装剧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官职。

《王国》这样一个以倭乱为背景的历史剧,出现“训练大将”倒是颇有趣味。因为真实的历史上,“训练都监”机构的创设,与壬辰倭乱可谓息息相关。

平壤大战之后,明朝士兵的战斗力让朝鲜兵曹判书李德馨敬佩,好奇之下,李德信探知明朝一直以戚继光编写的《纪效新书》作为培训士兵的金科玉律。

为了改变朝鲜军一触即溃的悲惨状况,朝鲜宣祖得知此事后专门下令购入《纪效新书》,设置训练都监,以戚继光的这本著作为教材重建军队,尤其着重于培养所谓的“射、炮、杀三手”。

剧中先是赵大监逼训练大将手下的铳手扫射安炫大监,后来训练大将向世子李苍投诚之后,又反而利用手中的大炮掩护世子派出的向尚州城中运粮的队伍,这一切都是和历史里训练都监手下士兵的形象相符。

从第一季的时候,熟悉东亚史的朋友应该就从剧中多次出现的“倭寇”、“两次战争”看出男主李苍的原型就是朝鲜王朝的著名废主光海君。

第二季中给出了更多与光海君相联系的暗示,比如赵大人怒斥假孕的女儿,说会杀死她抱来的野孩子,将她变成失去幼子悲痛欲绝的大妃,送到西宫去软禁着度过余生。

历史上的光海君的继母仁穆大妃,同样是儿子永昌大君被处死之后,遭到软禁并被贬称为西宫。

插一句题外话,《大长今》的女主李英爱曾经主演过一部叫做《西宫》的历史剧,剧中她的角色就是光海君的爱妾金尚宫,也是她导致了仁穆王后一系列的人生悲剧。而《王国》中的主要线索人物徐菲医女,我一直觉得她无论装扮还是性格设定上,都有李英爱的影子,可以说是个很有趣的巧合了。

如果是经常看韩国宫廷剧的朋友,应该对“中殿娘娘”和“嫔宫”这两个词不陌生。《王国》里的中殿王妃更是越过其父在最后成为了反派大boss。

但为何朝鲜要将王妃称作"中殿"呢?不熟悉朝鲜史的观众也许都不明就里。实际上,称"殿"及称"宫"其实在朝鲜王室里可谓是等级之分的象征之一,甚至为此还闹出过惨案。

《朝鲜世宗实录》记载,1425年(明仁宗洪熙元年)礼曹(相当于天朝礼部)就建议说,诸嫔和宫主并称为“殿”,实在乱了尊卑,自今以后通通改称为“宫”。

换言之称殿者的身份一般都相对尊崇,比如太上王,王大妃,国王(大殿)与王妃(中殿、坤殿)这些人。

规矩归规矩,真执行起来浮动的空间也很大,并不是一定这么严格。就好像现在很多人以为朝鲜君主的“国王”称号与“皇帝”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对当时人来说未必如此。

宣德九年(1434年),明朝派去朝鲜的使者辽东百户王钦就在酒席上当众称朝鲜世宗为“皇帝”,倒是让朝鲜好一阵不安。这种称呼上“僭越”的事情看的就是谁认真了,懒得追究就啥事没有。

然而,推翻光海君的朝鲜仁祖(南汉山城里的那位仁兄)就是这样一个爱追究的人。被逼无奈投降清朝之后,仁祖的世子和世子嫔就到皇太极那当人质去了。这对夫妻在清期间,投资做起了生意,积累了不少财富。

仁祖担心儿子儿媳和清朝勾结,会把自己搞下台,所以和世子世子嫔的关系极度恶化。而仁祖后来处死世子嫔找的罪证之一,就是他们夫妻在清朝时“僭称内殿之号”,使用了“东殿”和“嫔殿”这样的称呼。

所以说啊,生在帝王家真的是随时随地都得注意谨言慎行,不然真是预测不到将来怎么死的。

至于《王国1》中的历史细节,比如"捉虎军"到底是什么?就详见本人一年前的回答啦,在此不加赘述。

如何评价古装丧尸韩剧《王国》(Kingdom)? - 首阳大君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3017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朝鲜的防御完全宛如纸糊一般……

第一季里镜头威风凛凛的中央军原来只有五百人……

这全副武装的五百人大营被世子率领的小分队杀了将近十分之一,又被安炫大人啃了将近十个……

一个医女在“戒备森严”的军营里跟着最高机密的王尸从营帐走到宫殿里还进去打开了箱子,然后全军没有发现。

安炫大人被至少二十条鸟枪齐射两轮,仍然爬起来推倒门栓,到世子跟前讲了个把自己变丧尸的计划,对比之前被捉虎军小哥一枪崩飞,丧尸真是太弟弟了。

左岭卫腹部被捅两刀,背后至少十三只箭,然后先跟医女bb,然后流着大摊血走出房门一百多米,等世子来了又跟世子bb,最后才依依不舍的挂了。一箭就没的丧尸太弟弟了。

庆尚道一城百姓的粮食用五个人背就够了。

赵大人三年前吓唬安大人的丧尸直奔铁链够不到的安大人,对近在咫尺的赵大人视而不见。

赵学周做事非常沉稳,沉稳的控制丧尸,沉稳的封锁世子,沉稳的被安大人咬下来一口脸皮,沉稳的被女儿毒死。看赵大人的表情,这一切都在他计划之内。

赵大人沉稳的原因可能是朝鲜的全自动锁定超视距攻击火力支援的佛郎机炮。

赵大人这“权臣”当的真难,第一季没控制住儒生,第二季没控制住御营将军,文武都在反抗赵大人,赵大人这么多年是靠什么专权的?

朝鲜皇宫大门质量不如持律轩木门。

朝鲜人民统一不会上房顶。

在东莱饥荒人吃人时大鱼大肉的赵范八靠着卖萌最终成为朝鲜权臣,并且神奇的将国家治理的有声有色。

最大赢家恐为皇太极。


至于细思极恐的细节有两个

1:比较好奇给活人用生死草有什么效果?

2:拉一根钢丝在大概脖子高度,是不是可以防丧尸群?

朝鲜国王元子殿下七年没洗过澡


看来这个脑洞也得更新了

僵尸究竟是怎么来的


user avatar   kagurazakali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细细梳理剧中那些值得考证的历史细节

新补充了“五连子枪”

1.五连子枪

这个剧中名为“五连子枪”的火器,在历史上也确有其物。王兆春的《世界火器史》中转引了《韩国古火器图鉴》(赵仁福,汉城:大韩公论社,1974)的记载,表示这种火器是李朝火器制作部门所独创的,极为罕见,国内并无出土实物。目前韩国的陆军士官学校军事博物馆藏有实物。

除了剧中的五连铳外,李朝还曾制作过十连的火铳(目前为景福宫武器库所藏)

2.御营大将和御营厅

仁祖朝始设御营使,孝宗朝设军营,肃宗朝改一营五部之制。

起初,李朝的李贵留守松京(即开城)时,曾募兵260人,称“御营军”。李贵调任时,这支军队建置在备边司提议下保留了下来。不过直到仁祖五年十一月,《仁祖实录》中才第一次出现“御营厅”的说法。

3.训练大将和训练都监

训练都监”,其实应写作为“訓鍊都監”,是宣祖在壬辰倭乱后设立的新型军事训练机构。

壬辰倭乱爆发后,训练一批新式的、能作战的朝鲜士兵是明鲜双方的共识。宣祖二十六年,在柳成龙等人的建议下,宣祖李昖正式设置“训练都监”机构,专掌士兵训练事宜。

至于具体训练内容,则参照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施行,不过鉴于朝鲜人对其中部分文字难以理解,因此一度趁明军尚未归国之前,择选聪敏之人,“多般辨质, 洞然无疑, 然后可以训习。”而且在日后朝鲜使团出使北京途中,宣祖还不忘使者多带些《纪效新书》回国。

训练都监设都提调一员(正一品),提调二员(正二品,由户曹判书、兵曹判书例兼),大将一员。(注:此为李朝后期编制,和宣祖朝略有不同)

4.湾商

湾商指义州商人,义州古称“龙湾”,因此当地商人也被称作湾商。义州位于朝鲜北部鸭绿江边境,为朝鲜使行团出使北京的必经之路,长此以往,逐步形成了商贸重镇。。不但朝鲜使团的马夫由当地义州雇佣,而且到边境的最后一段路程的护送士兵也由当地派遣,是使团出境前的最后一个大型城市。《热河日记》言:“此数人者皆义州人,岁岁贩燕,皆巨猾,习知燕中事。”

除湾商外,还有“松商”的说法。“松”指松京,即开城,自高丽时代时,开城便是朝鲜半岛的繁荣都会。到李朝时,开城仍然保持着商业活力,有很多开城人从事商业活动,松商说法便由此而来。

5.鲁成君及其膝下子孙

按照剧本描述,这里所说的“鲁成君”原型应为李朝历史上的恩彦君。恩彦君李䄄,庄献世子之子、朝鲜正祖异母弟,庄献世子即思悼世子,前几年韩国电影《思悼》讲述的就是庄献世子坎坷的一生。恩彦君在其父亲死后,同样坎坷,曾因卷入政治斗争而被流放到江华岛,虽然一度赦还,但旋即再度卷入政治斗争而被流放江华岛,最终因“辛酉邪狱”(一场为了阻止天主教在半岛传播的政治清洗)而被赐死(恩彦君之妻及其儿媳均为天主教徒)。恩彦君五男李㼅(全溪大院君)虽然后期也被赦还,但后来也因其子卷入政治事件,而再度被流放到江华岛。

按照鲁成君的历史原型来看,这里鲁成君“膝下的子孙”的原型大概率为恩彦君之孙、李㼅第三子——李朝哲宗李昪。李昪长期在流放地江华岛居住,后因宪宗死后无嗣,而被安东金氏拥立入承大统,继位为王。

值得一提的是,本季第五集男主李仓和鲁成君的子孙还有一番交谈,按照现有剧情发展下去,现在的小国王有不少概率会在第三季领便当,随后再由这位露过面的鲁成君子孙继位。

6.堂上官

李氏朝鲜有两班贵族之称,两班即“文武两班”,而文班也称东班,武班也称西班。其中东班正三品通正大夫以上、西班正三品折冲将军以上者称“堂上官”,其以下称“堂下官”。

7.“上位复”

此礼仪名为“复”,是一种凶礼仪式。国王死后,需要由内侍拿着王生平常穿的衣服,自东边屋檐登上屋顶,随后左执领、右执腰,北向三呼“上位复”,下去时则自西边屋檐而下。这是一种希望君主活过来的仪式。

不过剧中看不清这位内侍拿衣服的姿势对不对。

8.左捕厅和右捕厅

即捕盗厅,分左右两厅,掌缉捕、盗贼、奸细、巡夜等事宜。

9.内禁卫

从二品衙门,设“将”三员,以他官兼。其他不详。

10.兵判大监和内兵曹

兵判,即兵曹判书,大监为李朝高官尊称。兵曹,相当于中国的兵部,判书相当于各部尚书。

内兵曹,暂时没查到相关资料,不知和“兵曹”什么关系。

11.苏木

赵学州病重时,他的大侄子赵范八掏出了一种药材——苏木。舒菲表示,这种药材只生长于倭国。这点与真实历史其实并不吻合,虽然日本为苏木的重要产地,但并不是唯一产地,爪哇、泰国、交趾、琉球等地也均有出产。对李朝来说,苏木往往来源于外国的进献,也是一种用于赏赐臣下的奢侈品。

不过王洪伟在其论文《明清时期中国药业对外交流与贸易——以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为考察对象》中却表示,苏木也是朝鲜向中国进贡的特产之一,但检索《明实录》并未发现相关记载。与之相反,《李朝太宗实录》中不但有“苏木,非本国所产”的说法,甚至还有诸多日本地方家族的使臣向李朝进献苏木的记载。某年月日,爪哇商船来朝鲜贸易,结果被倭寇劫掠,被劫货物中就有苏木的影子。

古代日本不但向朝鲜进献苏木,与中国的勘合贸易中,也携有大量的苏木。仅1433年,日本前往中国的勘合贸易船就携带了1.06万斤的苏木。

此外,朝鲜由于国小土贫,因此药材资源极其短缺。整个明清两朝,李朝政府一直鼓励本国使团和商人在中国大量采购药材。据学者统计,清代从中国输入朝鲜的药材就多达117种,以至于“驮载转输,驿路残弊”。

12.朝鲜与女真的贸易

最后全智贤出场时,不少人都注意到了全智贤的打扮及其所配腰刀,认为第三季的故事大概率会牵扯到中国境内的女真部落。

在本位面的历史时空中,女真人和朝鲜之间的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到了明代,双方的经贸交流进一步加深。

李朝初期,朝鲜半岛北部鸭绿江和图们江流域,仍然生活着为数众多的女真人。然后以渔猎、游牧为主的女真部落,农业水平极其落后,很难独自生产出维持生活所需的日用品。一方面鉴于当时李朝与明朝相比,更为接近女真部落;另一方面,也由于女真部落与明朝政府经常发生军事冲突,导致明朝关闭互市贸易,试图从经济角度限制女真部落的发展。因此女真常常通过与朝鲜贸易以解决日用品匮乏的问题。

女真和李朝之间的贸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来献”与“回赐” 形式,另一种是边境互市贸易。

“来献”与“回赐”的形式,和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十分类似,但也有不少区别。对中国而言,外邦藩属的朝贡属于应尽的义务。而对李朝而言,女真的“来献”则明显带有自愿的性质,在早期,其次数和时间并不受到太多限制,而且这种贸易双方基本上是等价的。

边境互市贸易对女真来说也极其重要。早期,女真人一度因李朝关闭了边境互市贸易而进入朝鲜国界劫掠。都巡问使朴信表示:“一于禁绝,则野人以不得盐铁,或生边隙。乞于两郡(镜城、庆源)置贸易所,令彼人得来互市。”但这种边境互市贸易也是有条件限制的,对李朝而言,铁器这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则严禁出口。

然而到了李朝中宗年间,朝鲜官僚已经发现,铁器出口根本难以禁止,直言:“本道(指平安道)牛马铁物,终皆为野人之资。”强烈要求李朝政府下令禁止在满浦开设的互市贸易。有鉴于此,李朝平安道节度使崔汉洪,“名录置簿,造给牌字,各于牌面,书刻”某卫某名及年月日某字牌”佥使署押”,无牌者不得前来互市。

对李朝而言,女真带来贸易的货物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貂皮和马匹了。起初,按照李朝规制,貂皮制作的掩耳,仅限于堂上官所用。然而随着边境互市贸易的发展,貂皮也逐渐走入朝鲜半岛的寻常百姓家,以至于“奢泰成习, 下流贱品, 莫不僭着”,甚至到了私下聚会,妇人以无貂皮为耻而不敢赴会的地步。至于马匹,朝鲜成宗则表示:“胡马驯良, 多买则有益于用。”因此,对于其马匹贸易的限制较少。

而女真通过积极开展与朝鲜的经贸活动,促进生产力发展,到成宗年间,女真的金属冶炼水平有了较大的飞跃,极大提高了自身的作战能力,成为女真崛起的另一个契机。


13. 四书三经

和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不同”,李朝的“四书三经”中的“三经”一般指《诗经》、《尚书》、《周易》。

朝鲜半岛的经学教育开展非常早,最早可以追溯到高句丽时代,此后经学在半岛的发展日益加深。但是半岛早期的“五经”,和中国略有不同,在新罗年代,主要指《礼记》、《孝经》、《论语》、《春秋左氏传》、《文选》。《三国史记》卷10元圣王四年条载,“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

公元10世纪中期,高丽王朝效仿中国确立了科举制度,分制述(文学为主)、明经(经学为主)、杂业(法律、医学等)三大类。高丽早期的科举制十分侧重文学,但11世纪开始,即使是侧重于文学的“制述业”,经学考试题目也日益增多。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说法,由南宋思想家朱熹所提出。直到13世纪末,中国的朱子学思想才开始传入半岛。到高丽王朝末期,“四书五经”(这里和中国的四书五经说法一致)的概念已正式在半岛得到了确立。

李朝建立后,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高丽朝的科举制,但在那之上又有革新。世宗朝,为了改变原先注重文科,不重经学的风气,规定通“四书三经”以上者,“背讲试取”。所谓“背讲”,是指李朝特色的考试方式。正如其名,考生考试时,当着考官的面,讲述自己对经学的理解。

那为什么这里只说要“四书三经”呢?因为完全精通四书五经,难度太大,世宗也表示:“不必四书五经皆通,然后用之。 四书及二三经, 通晓大义则可也。”因此,便逐步产生了“四书三经”的说法。在李朝统治下,四书属于必修科目,三经则一般以《诗经》、《尚书》、《周易》为主。宣祖年间,李朝政府为了方便学子参加科举考试,参考明朝的《四书五经大全》,设立校正厅,正式颁布了《四书三经谚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明清两代,“五经”也并不都是必修的,只有四书才是必修,读书人只需要在“五经”中择以自己擅长的一经作为主攻方向便可,即所谓的“本经”,考试的时候选考自己的本经便可,比如说明末大臣温体仁选的就是《春秋经》。到后期,甚至各地已经形成了专攻方向,比如说江西省安福县,便以专攻《春秋》经为主,南直隶无锡县以专攻《尚书》知名。




  

相关话题

  丧尸围城,提前知道消息,手头有一百万,假如可以大量购买物品,应该怎么购买才能保证未来几年两个人的生存? 
  近几年韩剧、泰剧在中国都很火,为何日剧却在中国火不起来? 
  为什么10版红楼梦还有粉丝? 
  《人民的名义》中的钟小艾是凭什么当上局级领导的? 
  有哪些让你恶心的韩剧? 
  你有哪些看过三遍以上的电视剧? 
  《第五共和国》有哪些会误导人的错误? 
  有哪些令你看过就不会忘的镜头? 
  丧尸题材的创新有多难? 
  有哪些「结局所有人死光」的影视作品? 

前一个讨论
假如节肢动物(如蟑螂,蜘蛛)的眼睛能被人明显看到,大部分人还会恐惧他们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部分亚裔刻意疏远亚洲人?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