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了战争之前的阿富汗照片,都会感慨有多么世俗,比现在多么进步,事实上大家仔细看的话,画面角落里还是有很多女性穿波卡罩袍,很多男性还是留着大胡子穿着长袍。其实当时所谓的世俗化和伊朗差不多,还是局限在社会高层。广大的城市下层民众和农村人口,生活方式和现在没有太大的差别。当前的阿富汗也不是人间地狱,毕竟战争已经结束,社会虽然还是极度不安定,但大部分人还是在正常生活,在旅行的大部分时候,还是能感到让人松弛的生活气息的。我在14年去往阿富汗,涉及了喀布尔、赫拉特、坎大哈、马扎里沙里夫、古尔、巴米扬、巴达赫尚、加兹尼等许多城市和省份,很多照片看起来还是静谧祥和的。其实我不太希望去过阿富汗的人一味渲染它的混乱与落后,显得自己的经历非常厉害。阿富汗的当地人,其实都希望我们看到它好的一面,毕竟一切终将会好起来的。
有什么想看的比较正面的内容,就在下面回复一下,关于阿富汗的照片我是比较全的。当然我基本没太拍现代街区和摩登生活。。。
所以随便放几张图吧
巴米扬
马扎里沙里夫
坎大哈
赫拉特
巴达赫尚
喀布尔
最后上一张本人的照片,在阿富汗唯二的世界遗产之一贾姆宣礼塔(另一个是巴米扬)
鉴于说我丑的人太多,删掉了
回答里有人提到喀布尔的桑葚,不能不说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桑葚之一,真是一大特色,而且价格就跟不要钱差不多。
战前阿富汗算得上是欣欣向荣,特别是对比战后。从1963年开始查希尔国王就下令王室成员不得担任政府官员,之后查希尔在1963到1973年间,开展“10年民主”。向阿富汗人宣传宪法普及选举,同时兴建教育鼓励妇女读书识字。另一方面发展工业,在阿富汗北部建设了凝析气企业;在白沙瓦谷地兴建了水力发电站和高水平的水利灌溉工程系统;同时修建了贯通阿富汗境内的两条重要公路。
而现在的阿富汗,因为战乱境内五分之三的公路被废弃,经济严重依赖外援,来自欧盟的援助占阿富汗GDP总产值的40%。另一个经济支柱是农业,但是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国内多数人处于赤贫状态,塔利班组织掌控阿富汗西南部大片领土,无人敢涉足这一区域也。商业投资仅限于首都有军力保护的几个商业区,其他地区依然是小农经济状态。毒品问题在阿富汗非常严重,阿富汗境内的金新月从1992年开始就成为世界第一鸦片生产大国。2007年世界市场92%的非药用鸦片来源于阿富汗。阿富汗全国大部分省都有罂粟种植,其面积十分广泛。
下面有些人老说战前阿富汗底层过得烂,过得好的都是上层,那我就用一些数据对比一下战前战后吧。首先是公民教育:
教育这方面战前1960年,阿富汗有1110所小学,总计175,600名学生,其中女生1.9万人。中学生则有11,300名,其中女生2500人,全国拥有十七到十八所中学。还有三十所职业学校,这些职业学校大约容纳了5000名学生。之后亲苏政府时期,也是一样在发展教育。1975年大概有1.2万名高中生进入喀布尔大学学习,1978年,阿富汗的中小学和其他教育机构拥有大概100多万名学生。在 小学中共有152,750名女生和50,70名女教师。就是在1990年,阿富汗喀布尔大学也有大约1万名学生,其中女生占60%和620名教师。到了1991年,阿富汗全国共有小学577所,在校学生62.8万人,女生21.2万人,中学生18.2万人,大学生2.4万人。
阿富汗教育的转折点是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在1989年苏联撤军,1992年人民民主党政府垮台,阿富汗伊斯兰联合拯救阵线执政建立阿富汗伊斯兰国,这一时期阿富汗开始伊斯兰化。显著表现就是宗教学校取代了正常的教育体系,女生被禁止进入学校学习,喀布尔大学也被关闭。喀布尔大学1964年开设的大学图书馆曾经收藏了大约一百万本书籍,包括一个庞大的科学期刊,7000多本学术专著,500多本手稿和数百份杂志和报纸。但是在这一时期,游击队进入图书馆,焚烧了数百万本宗教,历史,诗歌和自传的手书,大量的古籍被游击队出售到西方的旧书市场。最终这百万册藏书只剩于两万本。
后来1996年塔利班掌权,阿富汗教育进一步恶化。塔利班完全关闭了学校,并且禁止女性接受教育,只保留了宗教学校,教育男性识字和古兰经,这一时期的阿富汗人如果在家教育孩子属于非法行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在二十年的阿富汗内战中,阿富汗失去了2万名专家和学者,17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被冲突摧毁。塔利班完蛋以后北方联盟掌权,这一时期阿富汗的老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也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阿富汗,在阿富汗查希尔重新回到王宫被尊称为阿富汗国父,不过查希尔拒绝成为阿富汗国王,也拒绝他的家族继续掌权阿富汗。
查希尔重回王宫后,发展教育被作为阿富汗的基本国策,2002年重新开办了小学这一年,进入小学的男性人数为200万,女性为100万,而一年前塔利班时期,女性无一人进入小学,男性进入小学人数只有50万。2003年入学人数再次增长,580万名学生进入学校。这一年共有83,187名教师任教,一年后在 2004年1月,阿富汗教育部拨款2亿美元实施了31个教育基本计划,吸纳了150多万贫困地区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现在阿富汗的教育逐步走上正轨,不过因为之前二十年战争的破坏,阿富汗现在还是非常落后。
早在1979年阿富汗的识字率就达到了18.158%,现在快40年过去了,在联合国的帮助下阿富汗的识字率也才增长到38.2%。而同时期尼泊尔在1981年的识字率是20.574%和阿富汗属于难兄难弟,但是1991年只过了十年就达到了32.976%,2001年达到48.609%彻底超越阿富汗。在这段时间内尼泊尔发生了什么事呢?
1989年至1990年,尼泊尔爆发大规模的“人民运动”,时任国王比兰德拉被迫于1990年11月9日颁布新宪法,结束1961年以来的无党派评议会体制,在此基础上引入多党议会制。1994年11月15日,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在大选中获胜,但执政仅一年便被迫下台。1996年2月13日,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宣布发动“人民战争”。2001年尼泊尔王储狄潘德拉谋杀国王毕兰德拉、王后艾斯瓦利亚、小王子尼拉扬、公主什鲁蒂等10多名王室成员。狄潘德拉本人亦自杀身受重伤,后不治身亡。一片内战加骚乱时期的尼泊尔识字率发展的还是比阿富汗要快。在这个问题下说阿富汗战前底层过的差,说些阴阳怪气的话,我是真心无法理解。战前阿富汗再差,和平的阿富汗治下底层也要比战火纷飞的阿富汗治下底层幸福一万倍呀。
同时因为教育极度落后,阿富汗的科技水平也极其低下。科技方面阿富汗被联合国列明为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没有任何全国性科研机构,只有政府部门下设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规模小、资金缺乏、水平落后。整个阿富汗除了电讯业比较发达以外,基本没有任何高科技,落后到什么程度呢?连阿富汗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工作都没有办法实行,也就是如果再有什么病死猪肉,带着各种传染病的食品进口到阿富汗,阿富汗海关都检查不出来。
从人均GDP角度来说呢,战前的阿富汗也是比较繁荣的,1960年阿富汗GDP只有59.78USD,但是到了1979年已经增长到了277.9USD。20年内足足翻了4倍多,然后就开始大衰退了。从1979年的277.9USD跌到了2001年的117.41USD。跌了一半还要多,你说人民生活水平如何?查希尔重回王宫后从2002年的187.85USD涨到了2012年的669.01USD,十年内差不多翻了近三倍多。
再说一下阿富汗人口,1960年总人口为899.6万,之后一直增长到1979年为1331万。随之就开始了人口大衰退,从1979年的1331万,跌到了1988年的1154万。但是这一时期人均寿命却从1979年的41.25岁,涨到了1988年的48.17岁。生育率从1979年的6.56到1988年的7.46,不但没跌还增长了。那么这段时期有多少底层死于内战呢?可以猜测一下哦。
战后阿富汗估计唯一可以吹一波的就是基尼系数贫富差距之类的了,2008年世界银行统计的阿富汗基尼系数是27.8,算得上全世界最低的几个国家了。毕竟土豪都移民了,国内的生产体系全部被打烂,剩下的只有移不出去的穷人底层在国内种着鸦片吸着毒苦苦挣扎了。
虽然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是兴的时候大多数的百姓还是要比亡的时期要幸福太多了,宁为太平犬,不为乱离人,可不是一句无病呻吟的空话。
补充一下答案:大家可以关注一下阿富汗所有数据变差的关键节点在于1979年,那么1979年发生了什么事呢?那是阿富汗战乱的起始点,阿富汗的完蛋不是因为1973年查希尔下台。查希尔下台后(下台原因是因为他修改宪法,不准王室成员担任政府官员,所以他的堂哥达乌德就发动军事政变)远走他乡,没有回到阿富汗,没有和堂哥争权,因此这一时期的阿富汗只是上层动乱,整个社会并没有陷入战争。
另一个节点是1978年,这一年因为达乌德不听话,苏联让它的小弟人民民主党发动军事政变,干掉了达乌德全家。之后人民民主党上台,本来也没什么,但是人民民主党太无能了,执政期间发生内讧,最后上来一个反苏的阿明。于是苏联在1979年12月底入侵阿富汗,杀死阿明。阿富汗才开始完蛋的,所有数据给出的转折点都是1979年。所以就别脑补,阿富汗动乱是因为上层压榨屁民,所以屁民才组建游击队的。
阿富汗战乱的只有一个原因就是1979年底苏联的入侵,当然入侵阿富汗苏联也没捞到好处,打了八年阿富汗战争。苏联也被拖垮了,1989年实在支撑不下去的苏联,被迫撤军后发生了啥事我想大家应该都明白,那就是东欧剧变。东欧的仆从国纷纷脱离苏联控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华约集团破灭。
如果有人目睹过她曾经的样子,一定会为如今的她扼腕 。一位1967年前往阿富汗首都工作两年的美国老师,用他的相机记录了战争前的阿富汗。
1967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威廉·波德里奇博士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前往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高等师范学院,接受一个为期两年的教职。他的家人,妻子玛格丽特、两个女儿佩格和简也与他同行。
在喀布尔生活的两年中,作为摄影爱好者的波德里奇博士用一台小相机记录了自己和家人在异国的经历,他镜头中的阿富汗宁静安详如同一首田园牧歌。我喜欢他的亲切愉快的视角,他拍摄阿富汗人仿佛在拍摄自己的邻人与兄弟,他们的眼中丝毫看不到警惕、恐惧和焦虑。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阿富汗的黄金时期,国王默罕默德·查希·沙阿推进改革,发展经济,崭新的现代建筑在土坯的老房子旁拔地而起,妇女可以选择戴面纱或者不戴,年轻女孩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一切似乎都在走向好的方向,然而进展在七十年代戛然而止,血腥的政变、入侵和内战开始了,战争一直持续至今,将阿富汗摧残为一潭偏执的死水。
你所看到的这些照片中的人们,他们的平均寿命是31岁,也就意味着,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已经不在人世了。
波德里奇博士的女儿佩格如今已经快七十岁了,她回忆道:“注视父亲的照片总让我想起记忆中的阿富汗,看到和听说它遭受的深重苦难让人心碎。战争已经持续了40年,那些骄傲、暴烈、有趣、可爱的人们,都已经消逝在战火之中。”
“那儿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没有希望,也没有哀伤;没有梦想,也没有幻灭。那儿无所谓未来。那儿的过去只留下这个教训:爱是使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它的帮凶希望,则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灿烂千阳》
▲两张照片拍摄的是同一个地方,喀布尔的帕格曼园,这儿在2001年美国入侵阿富汗之前就已经被常年的战争摧毁了。左图拍摄于1967年,两个女孩是波德里奇家的女儿,右图拍摄于2007年。
▲佩格在喀布尔街头。当时阿富汗妇女不仅可以进入大学就读,还能穿超短裙。游客、嬉皮士、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探险家,都在这座城市里游荡,城市里四处是花园,被雪山环绕, 当时有人称喀布尔是“中亚的巴黎”。
▲佩格和简在帕格曼园。“我享受那段经历,人们友好而热心肠,我基本上从来没遇到过什么麻烦,尽管我当时是一个鲁莽的青春期少女。那是一个温柔的时代。”佩格回忆说。
▲喀布尔峡谷里的高速公路,连接喀布尔和贾拉拉巴德的交通要道。
▲“1968年春天,全家人坐长途汽车从阿富汗到巴基斯坦去,道路非常崎岖。离开喀布尔之前,父亲付钱给一个年轻人,让他用一个冒着烟的法器祝福公交车抵御邪恶之眼,应该有用吧。旅途很安全。”佩格回忆说。
▲全家人一起坐车去巴基斯坦,戴着太阳镜的金发女孩是佩格。
▲一位阿富汗老师。波德里奇博士任教的高等师范学院是一个两年制的培训机构,从这儿毕业以后就可以当老师了。学校位于喀布尔西边。
▲阿富汗女孩放学回家,“阿富汗女孩,还有男孩,都可以一直读到高中,他们有专门的校服,女孩不允许戴面纱。”
▲步行回家的阿富汗年轻人。
▲依山而建的居民区。“在喀布尔时,我们家住在斜里瑙的一个房子里,沿着路上去就是斜里瑙公园,父母40年代住在丹佛,妈妈说阿富汗让她想起丹佛,海拔一英里,阳光灿烂,远处是美丽的群山。干旱少雨的景观,令人窒息的美丽。”
▲年轻的阿富汗人一起喝茶唱歌。
▲炸一种叫Jilbee的甜食。
▲喀布尔大街上的一对姐妹自愿在镜头前摆pose。
▲泥巴墙教室里的化学课。
▲国际学校的停车场,波德里奇家的两个女儿在那儿读书,学校如今已经没有了,它存在了20年,当时有250名学生。
▲人们聚在一起参加新年的庆祝活动。
▲高等师范学院的教室,摄影者波德里奇博士正在给学生们上课。
▲操场上随着音乐跳舞的小学生。
▲阿富汗国际酒店,该酒店从1992年开始不断遭受攻击,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的一次自杀式炸弹袭击,但依然在维持运营,2001年美国入侵阿富汗时它为西方记者提供住宿。
▲二女儿Jan在 小镇Istalif购物,她穿着很短的无袖裙,但在当时也没什么大不了。
▲正在给蛋糕裱画的阿富汗男孩,他家里是开西点铺子的。
▲街边烤羊肉串的男孩,“好吃极了,他烤肉的样子好像在用手指跳舞。”
▲在喀布尔河里游泳的人们。
▲Istalif村的村民坐在树下休息聊天,这儿是距离喀布尔西北部18英里的一个古老的制陶小镇,很受旅行者欢迎。在上世纪90年代末几乎被完全破坏殆尽。
▲摄影师波德里奇博士。
Lens12月新刊,《视觉013:事物应该恰当地结束》已上市,戳这了解更多
更多人文生活美学内容
Lens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
-
《追风筝的人》里描述的是阿富汗王国时期占人口 1 %的上流社会和攀附他们的中产阶级在战前的生活景象。
胡赛尼不会告诉你们占总人口 80 %的阿富汗穷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因为他并没有见过,即使有些印象也只是些道听途说。
你们以为阿富汗人在战前都是这样生活的,有体面的房子和汽车,还穿着剪裁良好的西服。
可是这才是那个时代阿富汗人的日常生活。
《追风筝的人》描述的是下图中坐在吉普车里的人的生活。而一般阿富汗人是围观的群众们,而他们悲惨的生活总是被人选择性无视了,因为他们并没有可以让他们逃出阿富汗,并在西洋人面前声泪俱下的钱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