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法国在二战时选择迅速投降? 第1页

        

user avatar   john-2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共和国的崩溃》里面其实对于法国1940年的军事失败已经说得非常详细了。对于法国1940年的军事失败,如果我们肯把时间线拉长,我们就可以看出法国在建立第三共和国体制的时候就已经落下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个问题下我先不打算谈及军事指挥问题,固然军事指挥问题也是法国战败的一个原因;但是此文的重点在于尽力解释为什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政治上能快速崩溃的原因。

众所周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修正案是仅仅以一票之差就通过的宪法,这也说明了一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政治上的分歧还是很大的。

然后在法国第三共和国建国初期有两大事情是直接把分歧摆在台面来说,即:德雷福斯案和布朗热运动。

布朗热运动的开头和收尾就如同维多利亚时代的滑稽戏一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布朗热身为一名将军,在许多群众的拥护下最后差点取得了共和国的权力高位也值得让人深思一番。

德雷福斯案中德雷福斯“通德”行为最后让左拉、克里蒙梭等法国文化、政治界知名人物一起在这件事情上打拉锯战,也说明了该案件所暴露出的法国政治分歧上有多大。

有的答主已经说到了一战时期法军在前线的表现非常的英勇,那是因为法国在一站前一直有着对德复仇主义的宣传;当然,到了一战末期,法国也产生了大规模的哗变,也证明了法国的胜利其实是真正建立在苦涩的基础上。

时间线再往后拨,无论是拉罗克先生的火十字团、法国共产党以及人民阵线政府,还有法国参谋部的将领们,都意识到了第三共和国业已大势已去。值得一提的是,之后国民法国领导人贝当元帅就是认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业已大势已去,就在本人接盘收拾法国政治局面的时候就直接选择向德国投降。

法国的投降只是加速了第三共和国的灭亡,而德国不进攻,行将就木的第三共和国迟早有一天也会向自己人投降。

最后法国的政治上极度不稳定也影响到了军队,无论是甘末林还是魏刚等人的保守都一直影响着法兰西军官团的整体思维。对比隔壁德国人在战术运用上的创新,起初法国人也并不是没有对于新战术有试探的可能,例如戴高乐也曾提出建立独立的坦克部队来应对新时代下的战争变革,但结果都不尽人意;原因无他,军队高层的保守和部分行将就木的军官对于战争的回避和不重视,最后导致这些在战争时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战术和思想最后就成了别人的专利。


user avatar   li-xiu-yu-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试想你是一个1888年出生在法国东北部阿登山区的第三共和国公民。

你出生的时候布朗热运动刚刚过去,从有记忆的时候起就听到大人们说起普法战争祖国受到的屈辱。你家东南方向不远就是阿尔萨斯洛林,那是在17年前那场失败的战争后法国割让给德国的领土。在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浸染下,你,以及大部分你的同龄人,都把对德复仇,夺回失地当做你们这一代法国人的使命。

你生在了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见证了科技和工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剧变。电灯、汽车、电报机这些新奇的东西不断走入你的生活。你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正在海外扩张——印度支那、赤道非洲、撒哈拉,这些远在你想象之外的地方,出现在了新闻里,它们刚刚被括入了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羽翼之下。然而,阿尔萨斯和洛林仍然萦绕在每一个法国人心头,《最后一课》成为了你最爱读的故事。

当你到了一个稍稍能够了解国际政治的年龄时,你发现你的国家的一切外交政策,都围绕着“对德复仇”四个大字来展开的——成千上万的贷款终于把沙俄从三皇同盟拉到了法俄协约,在法绍达耻辱的让步也终于换来了大英帝国的善意。到你二十多岁的时候,你发现法国已经有了欧陆侧翼的两大强援,而宿敌德意志帝国则陷入了空前的孤立——列强里只有老迈的奥匈帝国是它的盟友。

于是乎来到了令人疯狂的1914年。“战争终于来了”,你心里想着。短短几个月间,似乎全法国,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保守派温和派还是激进派,共和主义者还是君主主义者,都展现出了第三共和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团结与乐观。总动员令下达之后,你应征入伍。总统普恩加莱为你们勾勒了一个完美的前景:你们将火速出击解放阿尔萨斯洛林的同胞,直抵莱茵河,有英国人在侧翼的支援以及俄国人从东方的牵制,三个月后你们就能带着荣誉在欢呼声中回到家乡。

然而初期的热情很快就被泼了冷水。德国人的强大超乎了你们的想象。十几天的工夫之后,你所在的部队被德国人从阿尔萨斯赶了出来。你的家乡也沦陷了,战争爆发一个月之后,你痛苦地发现,你没能看到莱茵河,而是在离巴黎不远的马恩河承受德军的炮火。当然,在这个时候,你以及你的同龄人的爱国精神并没有熄灭,速胜是不可能了,但是你们用出奇的坚韧保卫着身后的法兰西。在马赛曲的鼓舞下,你们在马恩河奇迹般地击退了德国人的进攻,在凡尔登绞肉机里承受着德国人的毒气和火焰喷射器。你终生也无法忘记自己在杜奥蒙村里看到身后法国民众开着三千九百辆卡车,给自己送来援军和物资的场景——这一代法兰西人证明了自己是不屈的高卢人,是圣女贞德,是拿破仑的后辈。

时代的伟大往往意味着个体的悲剧。在无休止的堑壕战中,你们常年生活在暗无天日的要塞、阴冷潮湿的壕沟里。你看到你的长官被毒气熏瞎了眼,你的同乡挚友因为感染死在了战地医院,你的连队在马克沁机枪面前像割麦子一样倒下去,当初和你一起参军的朋友,四肢齐全的已经屈指可数。一批批新兵来到了你的连队——新兵里老年人和少年越来越多,营养不良的越来越多。你看着他们在大炮和火焰喷射器面前六神无主,精神崩溃乃至歇斯底里的样子,心里只有冷笑——一个月之后,他们要么成为散落一地的破碎躯体,要么和你一样麻木了。你很想家,但是几年来没有家里的消息,听从各地逃来的难民说,曾经欧洲最丰饶发达的北法兰西,已经成了一片焦土。你祈祷老家没事。

到了1917年,在死伤了数十万人却毫无进展的尼维尔攻势结束后,有些人的耐心耗尽了。你看到隔壁连队爆发了哗变。“这场无意义的战争必须终止!”不少人喊着。“要让德国人偿还这一切!”你想道,“如果我们取得了胜利,要让德国人把故土还回来,要让他们支付巨额的赔款,我们今天失去的,一定都能在德国人身上再拿回来。”

俄国爆发了革命,美国加入了战争。势力对比的此消彼长最终决定了战争的结果。在你们顶住了德国人最后疯狂的五次进攻之后,百万美军登上了西欧。一个半世纪以前,法国人无私的援助帮助了美利坚的诞生,而今天,这份友谊似乎得到了回报。德国及其盟友投降了,战争结束了。你回到了家乡,看到家人有的死于饥荒,有的死于炮火,还有的干脆杳无音信。曾经工作过的工厂已经被德国人拆掉,路面上到处是弹坑。你哭了,只希望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到战争,你娶妻生子,希望这辈子就这样平安过去。

克里孟梭、劳合乔治、威尔逊这三巨头齐聚巴黎,他们试图为未来的欧洲和世界作出一个合乎正义的安排。你从新闻上看到,他们组建了一个国际联盟,英法是主导。未来的欧洲将在自由主义的基础上重建,侵略战争将再也不会被容忍。法国拿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且可以从德国手里拿到一笔巨额赔偿。你一度以为你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时值得的,你们这一代流尽了鲜血,或许能够浇灌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不过诡谲的事情很快发生了。德国人似乎并不想偿还这比战争赔款,试图用恶性通货膨胀来赖账。英美——这两个在三五年前还与法兰西并肩战斗的战友,如今却在谴责法国对德国的严苛。他们一方面宽限德国,另一方面给德国贷款投资,甚至还向法国催还战争期间的欠债。战争结束十年之后,你听做国际生意的亲戚说,德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依靠英美的投资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汽车厂和化工厂。而看看自己的家乡,曾经被毁的工厂不久前才被重建。尽管它规模比战争前还要小,但是由于当地的健康的壮劳力短缺,仍然招不到工人。你不禁感到害怕。

感到害怕的不只有你,整个法兰西民族都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不久前耗尽鲜血击败的宿敌,在曾经的盟友的资助下,迅速地崛起。德意志本身人口就比法国多一半,战争中损失的人口比还要法国少,战后经济和人口增长得比法国要快。为了避免在下一次战争中再把法国的血流干,政客们同英美协商,同意大利协商,同波兰、捷克这些东欧国家协商。然而,英美不愿给法国太多承诺,深怕法国成为欧洲的霸权,东欧那些弱小的盟友,又不可能在未来的战争中起到什么作用。你不明白,为什么打完了一场胜利的战争之后,法国反而变得比以前更虚弱,更孤立了?

1933年,你订阅的报纸上屡屡出现一个从未听闻的名字——希特勒,他是刚刚上位的德国总理。他似乎在任何时候都在号召德国人打破上一次战争的安排,一次次越过底线。英国似乎无意约束他,美国无意干涉欧洲事务。你很愤怒,当在报纸上看到希特勒把军队开进莱茵的时候,看到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时候,看到希特勒吞并斯洛伐克的时候,你不止一次地有一种再穿上军装的冲动。“然而这有意义吗?”你问自己。

终于,德国人还是来了。这一次,它比二十年前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更加强大,而法国却比以往更加衰弱、分裂与消沉。俄国人和德国人瓜分了东欧,曾经的盟友意大利如今加入了希特勒的阵营。美国对欧陆无动于衷。只有英国还站在法国的一边。德国人摧枯拉朽般地突破了法兰西的前沿,席卷北法兰西,二十年前的故事,又一次上演。

或许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在爱国热情的感召下,法国人也能再上演一次马恩河奇迹。

或许战争时间拖长了,苏联和美国会加入战斗,就像1918年一样决定性地改变力量对比。

巴黎沦陷了还有奥尔良,还有波尔多,还有广阔的海外省,法兰西不是退无可退。

但是经历了这二十年的种种,你真的还愿意让自己刚刚二十岁的儿子,和当年的自己一样奔赴血肉横飞的战场吗?

你真的对胜利还抱有渴望吗?

赢了又如何?你这一代人被战争毁了,难道让自己的孩子再流干一遍血?

再流干一遍血了,就能换来和平与安宁?

你们身后的英国人美国人,真的会感激你们的牺牲吗?

你无法说服自己对这场战争投入热情。

曾经凡尔登的英雄贝当宣布法国停战,你可能没有感到被背叛,相反,你松了一口气。

你仍然是爱国者,但是你累了。


补充:

虽然我个人很反感用一种单一的、国家中心的视角去理解历史和政治,但是我感觉在这个回答里我或多或少带有了这样的倾向。用讲小故事的方法去解释历史自然能够说得更生动,并且可以调动读者的同理心令读者有更直观的感受。不过这样的写法一般不得不选择相对单一的叙事逻辑。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了法国人由于一战的创伤以及战后的失意产生的无力感,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叙事。这些是法国投降的重要原因,但是不是唯一的原因。

二战爆发前夕的法国是处在一个经济不景气,阶级矛盾激化的状态下的。左翼组织虽然强烈反对法西斯,但是也抨击国内的保守派自由派。极右翼的法西斯化组织也蠢蠢欲动,他们是法国的希特勒粉丝。在德国人打过来前夕,内部斗争让法国政府受到多方面的掣肘。同时,对于像贝当这样的保守派来说,阶级情感可能还盖过了民族情感,在希特勒和共产党之间,这些右派政客更愿意把国家交给前者(当然当时没有人预期到希特勒会像后来那么疯狂)。为了保证叙事的完整与流畅,这些内部斗争的因素我在正文里没有怎么写。这里做一个补丁。


user avatar   gai-zheng-ye-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骨气是啥,题主你真知道吗?

法国不是迅速投降,不是迅速投降,不是迅速投降。

玩梗可以,别玩着玩着把历史玩成梗。

法国是被迅速击败了,失去了组织抵抗的本钱。

1940年的德三为了迅速击败法国,已经动了不止十年的心思了。对法作战一直是德军研究的主要课题。如果德国再次陷入战争而不能迅速击败法国,那么英国乃至美国就能在西欧获得稳固的桥头堡和前进基地。德国就会再次重复一战陷入消耗战而被耗干的情况。这是德国对法作战最大的顾忌,因此德国一直在考虑如何迅速的在英国或美国反应过来之前击败法国。

一战和二战中德国对法作战除了装甲和空中力量的应用之外,其他的战略思路是很像的。如果德国没有利用机械化部队的机动优势跑赢法军机动部队,那么现在被笑话的应该就是德三了。“装着称霸欧洲的野心发动战争,却第二次败在法国手里,今日份乳德打卡!”

不过历史不能假设,德国的攻击箭头绕开了马奇诺防线和法军预备的机动兵力,直取巴黎。彻底破坏了法军防御计划,并且困住了法军机动部队,断其后路与供应线。失去后方的机动部队根本就无法机动。实际上就是德军利用更快的身法以更小的体量来了一个以快打慢,从结果上看就是德三的灵活机动显得法军特别笨拙。加上二十年前推了四年都没推过去的战线现在眨眼就和破布头一样支离破碎的震撼感,让法军显得更弱了。

最后,当时的法军空有欧陆第一陆军的面儿,实际上法国已经无力更新军队装备和维持军队状态了。马奇诺防线在战略上与其说是一次事倍功半的愚蠢表演,不如说是法国在财政收缩条件下搞了一次对赌,赌德国会被一战阴影和这堵墙吓住足够长的时间。这个赌局赢了很长时间,但在最终却失败了。


user avatar   chen-tao-14-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战法国当英国的盟友和德国死磕,死了一代人,国土变废墟。

好不容易打赢了,英国继续当二十年霸主。

和谈时,法国一个诉求是彻底削弱死敌德国避免再和德国打仗,另一个是获得赔款补偿战争损失。

这时英国出于大陆均势的考虑,背叛法国,拒绝削弱德国,还和美国一起援助德国帮助它复兴。

有这样的盟友,得到这样的胜利,多几次法国也亡国灭种了。


user avatar   UNSC7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了解法国的人最多听说过一个巴黎不抵抗的段子,还以为法国人在巴黎就投降了。实际上法军确实已经抵抗到没有任何抵抗能力,除了投降别无选择。所以说,


法国不是迅速投降,而是迅速崩溃。


1940年时全地球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有应对闪击战的方案,连德军自己都没有(以至于被苏军打闪电战的时候反应也跟个憨憨一样)。大纵深防御,弹性阻滞,机动防御(这些以后有机会再说吧)都是苏联军队后来用几百万人命换来的战术。


捋一捋二战法国战役的剧情线吧


首先是1940年5月,此时德军已经完成了对波兰的全境占领,并和苏联签署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定,根据协定,德军苏军将分别占领东波兰和西波兰。同时苏军也趁机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并随后逼迫罗马尼亚割让了大片国土(从此时的视角看苏联也是个和德国不分上下的大反派)。而此时西线却一片静寂,法国英国虽然对德宣战,但边境却安静的可怕,法军唯一的行动是39年底的萨尔攻势,仅仅推进了5公里。史称静坐战争(Sitzkrieg)。

但德军已经将主力从波兰调回,动员了420万陆军、100万空军、10万党卫队。集结于从齐格飞防线到低地三国的漫长战线上。其中德法正面部署300万陆军,157个师。


随后就是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和敦刻尔克大合围,历史证明,集中使用坦克是非常正确的战术。德军7个装甲师迅速突破阿登地区,一路碾过后方法军预备役部队的集结地(因为当时的军队还没有大纵深防御,战线后方是完全空的)抵达英吉利海峡,彻底切断了盟军和后方的联系。

期间盟军组织了数次反击试图重新恢复地面连接,均以失败告终

紧随其后的便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合围,英军成功跑路,吹上天(实际上二战区区50万人力对full scale war毫无影响,西线反击时主力也是美国)

低地三国彻底沦陷后,法军失去了大量精锐部队,只能试图沿索姆河建立新防线。但很快失败了。

德军装甲部队再次突破了法军防线。法军为了防止被钳击,只能整条战线撤退

随后演变成一场灾难性的溃退,大量法军被德军成建制歼灭在战线上,马奇诺防线也被彻底突破。并且德军继续保持高度组织,连续推进。到7月底时,大半个法国已经被德军控制(也是法国的精华地区),仅剩下南部地区苟延残喘(但击败了意大利的入侵行动)

法军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全部有组织的军队,仅存少数老弱病残,这种时候德军提条件,说法国可以保留非洲殖民地和目前没有沦陷的地区。换你你答不答应?再不答应连法国南部也一样要被吃掉,而且无法给德军带来任何伤亡。


法军不是投降的太快了,是崩溃的太快了。


法国二战期间的战术表现极其不堪,但实际上这没法怪法军不行。就算换了苏军美军面对闪击战也一样一打就崩。苏联前期连丢乌克兰,白俄罗斯,中路被打到莫斯特,上路被打到列宁格勒,摩尔曼斯克,下路被打到斯大林格勒,丢掉的面积有三四个法国那么大,军队损失数百万,几乎可以说全军上下死了一个遍。


法军的糟糕表现主要归结于法国本身战前的经济崩溃,因为法国19世纪末的过度基建,政府长期赤字,只能靠发行国债和缩减公共开支度日。在经济衰退的前提下,大量无法积累财富的年轻人选择推迟生育。法国随后陷入了长期的人口危机之中。而马奇诺防线也正是在法国人力紧缺的背景下,试图以公事和要塞弥补服役军人数量不足的权宜之策。即使法国的战略家明白机动作战的意义,依旧不得不耗费巨资修建马奇诺堡垒群。因为人力危机,法国无法负担一支能在德法边境对峙的大规模常备军。这才有了静坐战争和一触即溃的预备役废物法军


更详细解释请看我另一个回答:


user avatar   wan-fan-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法国政府算的是政治账,而不是军事账。而法国政府算的账其实没错。只要我们调整一下视角,很多二战时的外交决策就能看得更清楚些。

别把二战看成正邪两阵营的对立,而是看成四个阵营多个国家的乱斗:英法老帝国主义、新兴帝国主义(法西斯)、共产主义、自由市场主义。

法国作为老帝国主义阵营里名义上的老二,权责利却不对等。一战中,法国人打光了一代人,虽说勉强维护了世界老二的面子,可获益最大的却是英国人和美国人。

让我们再把视角放回二战,法国在军事上已经有了失败的迹象,英法老帝国主义阵营貌似也再维持不住世界老大的地位了。

如果你是法国总统,你选择把法国打烂掉,榨干最后一滴血,最终让英国人和美国人摘桃子?还是干脆让德国人当老大,法国韬光养晦保存实力,争取到德国的有利条件,在新的世界秩序里争当老二?

这么一想,法国政府的决策是不是就合理多了。同样的,二战前英法为什么搞绥靖政策纵容希特勒?明明大占优势的希特勒为什么不攻打英国却一个劲儿的跟英国媾和?丘吉尔死战到底真得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吗?只要我们摒弃二战是正邪对立的视角,就都很容易得到答案。

其实,让我们事后诸葛亮地对比二战前和目前的国际局势。二战最大的输家是谁?毫无疑问是英国。而法国呢?差不多是不赢不输。由此可见,法国政府二战投降,算盘打得精着呢。

补充1:可能我的回答会让人误解为替法国的军事失败开脱,所以说明一下。

如果有的选,法国当然希望打赢德国,继续维持旧帝国主义秩序。但随着军事的失败,当德军将英法联军包围在比利时的那一刻起(甚至更早之前),英法老帝国主义阵营在二战中就已经是输家了,关键是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法国政府当然可以选择血战到底,只是法国政府做出了更理智的决定。其实届时,英国内阁也倾向与德国“侮辱性地议和”,希特勒当时也觉得可以不动用武力收服英国。怎知以丘吉尔为代表的愣头青和亲美派,宁愿将日不落帝国的资产打包交给美国人,也不愿意将帝国主义的头把交椅让给希特勒。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同样面临军事失败和不可挽回的旧世界秩序崩坏,英法两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补充2:看到评论区很多评论有一个误区,我要说明一下。

严格来说二战中,法国是没有向德国投降的。法德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投降协议。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网上搜搜法德停战协议和德国后来与维希法国定下的协议,可以说德国人开出的条件还算厚道了。事实上,德国向英国开出的条件也是比较优惠的,因此希特勒一度认为英国一定会同德国议和。另外西欧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与东亚不同,战争往往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式的兼并,更多的是以战争来某政治利益。所以我们不要认为法国当时是要亡国灭种,也不要拿中日关系去做类比,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其实更本质上来讲,英法和法西斯之间是有共同利益的,他们是在一种国际秩序下争夺第一把交椅,跟一战一样还是帝国主义的狗咬狗。然而共产主义和自由市场主义才是真地要刨英法的祖坟。


user avatar   zai-zhong-fei-de-wei-l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简单,军事力量完全崩了,而且继续抗争没有任何意义。法国,打不下去了。

敦刻尔克后,法军最精锐的第一集团军群在比利时因为被包了饺子而送光光了,(该集团军群下有35个法国师,且是一线部队,绝对是精华),第二集团军被德军孤立,龟缩在马奇诺,根本无法参加战斗。4个精锐的军直接被踢出了法国战役。马奇诺又有十几万军队没有及时撤退也完蛋了,基本失去作用。啥概念呢?就是法国的一线部队基本全完蛋了,你还准备怎么打?盟友也跑路了,国内的二线预备队缺乏训练,装备,合格的军官和士官,战斗力堪忧,靠他们去保卫祖国只是让法兰西多死几十万人罢了。

二线部队的具体战斗力可以参考法国在马斯突破后的第九集团军的崩溃。堂堂第9集团军,3天时间被穿插得七零八落,比约特空降的集团军司令亨利吉罗还没搞清状况就被俘虏。

6月5日德军向巴黎进攻时有143个师,其中90个师可以用于进攻巴黎,这90个师几乎齐装满员,并含10个装甲师。魏刚将军手里只有65个残破不堪的师,可以保卫巴黎的只有49个法国师和2个英国师,还没有制空权,玩个屁。需要注意,这里的法军大都是残缺的二线部队,只有少数几个从马奇诺紧急调来的师是训练有素的一线部队。同时魏刚手里根本没有预备队,只要有某个地方被突破,那造成的灾难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法军根本无力阻止。这正是后来索姆河战役失败的原因。

PS:因为部队太少,为了填线,魏刚错误地组建了9个“轻步兵师”(DLI)。但是这些部队战斗力极差,装备不行,人力不足,面对德军的攻击很容易溃散,没什么用。反而为了组建这些部队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资源,进而让在前线死战的法军能得到的增援更少了。这也可以看出那是法军是多缺部队了。

补充一下,索姆河战役中法军的表现还是可以的,打得很英勇,虽然总体来说确实菜,但是不能去过分地乳。德军的损失并不小。比如

德军第一山地师第100团第一营在红色战役第一天共阵亡139人,430受伤。这个数字什么概念呢?这是这个营在整场法国战役中伤亡的三分之一。注意一下,一个营直接伤亡了500多人……

德军第290和25师攻击了法军的第7师。本来以为这会是一场很轻松的战斗,谁知法军拼死抵抗,居然击退了2个德国师。其中德军第290师伤亡1200人。

德国第九集团军当天投入了4个师进行攻击,首日伤亡达2953人,其中638人阵亡。

法国空军也在6月5日当天抱着必死的决心出发,冒着巨大的风险给陆军提供支援。6月5日一天法军损失了34架飞机,英军损失了2架。德军则损失了38架。但是因为总体空军实力问题,盟军依然没有制空权。

当然,由于没有战略预备队,外加部队机动性太烂,(法军不是没有机动部队,只不过高度摩托化的法军几乎在比利时送干净了)以及兵力严重不足导致“魏刚防线”真的就只有单薄的一道防线……导致德军只要取得一处突破,那么法军就要完蛋。如法国第九军的崩溃就是如此,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突破第一道防线(45公里的战线居然只有3个师防守)后第九军就立刻被包了饺子,土崩瓦解。而第九军的崩溃也意味着法国北方战线的崩溃,在此之后隆美尔飙车到瑟堡的时候,法军几乎没有大规模抵抗了。

法军绝不是没有抵抗。比如里尔战役以5个残破的师挫败了德国十几万士气高昂的部队,最后还是被德军“礼送出城”。魏刚将军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守了魏刚防线3天,这已经是法军的极限了。等到德军渡过埃纳河,魏刚防线即将崩溃,这个时候法国陆军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此时除了投降还能干嘛?动员殖民地部队和更多的预备队需要很长时间,等他们准备好了怕不是德国人已经在马赛开胜利party了。

站在法国的角度,坚持战斗只会让法国再死一代人,法国本土会沦为一片焦土,而且最多也就是迟滞德军的攻势,便宜英国人,美国人和苏联人。更不用说这个时候法国几乎找不出有组织的部队了。法国又不像中苏有广阔的纵深,没法玩大纵深坚持抗战,也没办法像苏联那样被消灭一打子师再重建一打子。而且最精华的工业区就在香槟那一片,早就丢了。法国也不像中苏那样有充沛的人力资源,法兰西就4000万人,损失不起!与其再死上一百多万人,干脆躺下装死算了。当然,这是事后诸葛亮。当时因为法军迅速的崩溃投降也是无奈之举。

法兰西如果像苏联那样的人力资源与广大的纵深,也不至于崩溃得如此之迅速。苏联在巴巴罗萨行动初期,即1941年第三季度便有2067801名官兵失踪或牺牲或被俘。红军在1941年的惨败完全可以与法军在1940年的惨败相提并论。但是苏联在遭受了如此严重的打击后仍然能拉出一支庞大的军队,法国不能,法国把第一集团军群送干净之后就再也凑不出来这样的部队了。

苏联把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西乌克兰丢了个一干二净,但是仍然可以继续以空间换时间边打边撤,顽强阻击法西斯匪徒,最终拖垮敌人的军队。可法国没有这个条件。法国在索姆河战役成功的挡住了德军装甲部队(一段时间内),就如1941年在斯摩棱斯克的红军一样。但是法国这个时候无论是兵力还是物资都已经告罄,再向后退就要是比利牛斯山,前方又已无天险。40年的德国法西斯此时也没有像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德军在苏联那样显露疲态,外部英国人又自身难保,法国此时看不到一点希望。


法国政府也不是全是投降派,雷诺总理三令五申要在卢瓦尔河组织防线,从巴黎卷铺盖走人之前还发表了类似克列孟梭在1918年的演讲。

可是稍微有点常识就知道雷诺这只是嘴炮。在卢瓦尔河布防?大哥,德国坦克都过塞纳河了,法军阵线早已不复存在,你拿啥守卢瓦尔河啊?事实上,德军突破索姆河,就意味着法国正规军的抵抗即将结束。

关于魏刚防线崩溃后法军成了什么鬼样子,完全可以参考隆美尔的说法——几乎毫无斗志,人家原话是“敌人似乎准备不做抵抗。”不过有些英军打得很英勇。他虽然参加的是对瑟堡地区的攻势,但是这个时候南北方的法军都一样崩了。


看到别的回答有评论在说法军的兵力非常充足,还有说什么200万大军等着德军的……我不喜欢李哈这个喜欢在书里夹私货的人,(比如那本《隆美尔战时文件》)但是这次我觉得对于这种神论,李哈的书都足够解决问题了。

还有,有大佬能够说一下法军200万大军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吗?这是算上了哪些部队?我已经不止一次看到这种说法了,我只是小白,不懂,望大佬指点。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法国并不是投降,而是加入了纳粹。打不过就加入嘛。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投降纳粹总比赤化好。

贝当本来就有法西斯倾向,加入纳粹以后待遇优厚,法国的工业基本没受损失,全力为纳粹生产军火。丹麦之流的光速投降的“雅利安人”国家基本也是这个情况,转头就跟着纳粹一起抢别人去了。

法国在二战中损失的工业大多是盟军登陆的时候炸的。。。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划算


user avatar   blacklanc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基本事实错误。

法国人决定投降 X

以陆军高层为代表的部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掌权者决定投降 ✓

嗯,你没看错,决定投降的人甚至在第三共和国的掌权者中都不是多数,换而言之,陆军高层实质上是在抗命。

至于逻辑嘛,我想蒋介石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德国人打过来了我们尚且可以做奴隶,要是拖久了共产党起来了…




        

相关话题

  美军任务式指挥?有这本书吗? 
  英法为什么能成为五常之一? 
  法国留学M1选工程师还是公立大学? 
  如果没有美国的参战,二战时日本会击垮中国吗? 
  为什么二战后期日本人要发动神风特攻? 
  苏联红军有没有暴行? 
  二战日军的大和号战舰能否单舰消灭北洋水师? 
  为什么这次的广西百色疫情会带来那么多地域黑,我真的很不理解? 
  为什么英格兰和法兰西没能成为一个国家? 
  中国跟法国有什么渊源,总感觉中国跟法国关系不一般?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一站到底》选手何宜德,八岁考入南京大学,12 岁准备同时读硕士与博士的丰富个人简历?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小米前高管批卢伟冰错误判断导致红米k30系列巨亏,是否有道理?





© 2024-05-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