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15 年你阅读过的书籍中最值得推荐的是哪几本? 第1页

  

user avatar   472218459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由于工作和兴趣不完全重合,因而大概只能分两类来推荐啦。先说历史学的部分吧,推理小说的以后再说。这一年读下来,觉得这些书值得推荐给大家。

1. 柯娇燕:《什么是全球史

对于一个2015年活跃的中国历史学研究生而言,“全球史”的一阵风已经吹走,可能已经不再是一个非常流行或者时髦的话题了。然而对于北美学界而言,对全球普遍历史现象的思考,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话题。柯娇燕的这本书虽然写得比较早,并没有反映近年来全球史注重复杂联系、文化流通的倾向,但仍然为读者了解“全球史”的基本关怀,进而走入这个关乎历史学核心问题的领域提供了一个导览。

2. 罗新:《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这本小书非常的短,选编的小文章都是以小见大,围绕民族史上一些“遗落的细节”(或者说,重构历史时所忽略了的、反映原有历史面貌的小事)来追溯民族史被重构的过程。这让整个阅读思路更近于一种对历史密码的破译与“再再诠释”。作者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应该说是民族史学界的一位比较特立独行的学者。作者之前有另一本《

中古北族名号研究

》,但不如这本书有趣。

3. 孙英刚:《神文时代

作为历史学非正式的工作者,我觉得应该将我能想到的最大的赞誉赋予这本书,正如千街晶之评价北山猛邦时那样:“我想,我的目光,以后是无法离开此人了。”

这本书探讨的是,在富有人文和理性思想的宋学取得意识形态与思想文化的主导之前,神秘文化(“神文”)曾经以怎样的方式,在中世中国的思想、政治中发挥了作用。应该说,这个问题虽然重要,但并不算很新,但作者的思考方式非常出彩。一方面,作者将神秘文化看成一种支配性的意识形态,它不仅控制了君主,也深深地介入了儒学,乃至儒生都要以神秘主义来粉饰自己的意义。另一方面,作者没有以结构主义的、层层叠叠的方式正面描述这个神秘主义形态是什么,而是选取了一些足以代表神秘文化特色的切入点,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种“神文时代”的特征。例如唐人认为洛阳是天地之中,故而地上不该有影子;但每次测影,洛阳都有影子,这令唐人颇为沮丧。结果武则天时期,一位天竺僧测出“洛州无影”,成为武则天论证自己“顺天应人”的重要依据。类似的故事还有好几个。或许在这种阅读中,我们才可以体会韩愈、柳宗元们崛起的时候,那个时代正处于怎样的精神状态。

4. 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

中国农村问题的里程碑级别著作,想必相当多的读者都听说过或者读过了。

对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描述出了一个与江南非常不同的乡村模式。这跟语言繁琐的江南研究刚好相反。作者笔下的关中乡村,与江南研究中的一派祥和截然相反,蔓延着无所抗拒的“封建性”。时隔多年,也许本书的许多讨论模型已经不再广为接受了,但这种历史场景还是值得深入阅读的。

5. 斯波义信:《中国都市史

这本书想必读过的人也很多了。城市史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而斯波义信的这本书则算是让我关注城市进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特殊地位的入门书。这本书的讨论范围是中世和近世早期的中国都市变迁。可以看到,在唐宋时期,中国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城市形态变迁,越来越多的区域中心演化为商业的都市,都市突破了来自传统文化规制的理想模式,演变为符合商业发展的格局,这无疑是社会形态的重要转变。

6. 费丝言:《Negotiating Urban Space

仍是中国城市史,不过重点放到了早期近代中国。这本书是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标杆之一,其中的前言应该说是对北美中国城市研究的精炼总结。“早期近代中国”语境下的一个特征性问题是城市空间中“公”的存在,本书通过对“公”在明代后期南京城推行赋役改革以及城墙改建工程中的作用,探讨了中国古代城乡分野的本质在何处的问题。虽然作为政治史研究者,我们对问题的设置(“公”的意义)应该有一丝保留,但不可否认,这本书在案例和理论的结合方面做得相当好。

7. 贺萧:《危险的愉悦

啊哈哈哈这本书非常之好玩。本书的目的是探讨作为“现代性”的上海娼妓问题是如何被“历史化”的,分为五个部分:作为结构的娼妓制度;作为娱乐而被记录的娼妓;作为危险和疾病而被记载的娼妓;作为被拯救、被改造对象而被记载的娼妓;作为一种遥远历史而被记载的娼妓。虽然杨念群先生一再指出这本书在处理资料时有一种庸俗的猎奇,不足为历史学家所师法,但这个故事实在太有趣了,读者情不自禁地会在一种迹近猥琐的犯罪感中继续读下去。当然我们不应忘记的是,这本书是在讨论一个福柯式的问题,其后现代的语境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后现代中国史学的一个范本。

8. 李怀印:《重构近代中国

李怀印这本“中国近代史学史的‘后现代’版本”居然能在大陆正式出版,还是一件有点令人惊讶的事情。一来,这本书其实本质上是在解构唯物史观的主体性,将“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背后的历史资源看作是一个分析而不是信仰的对象,这居然没有被打入“历史虚无主义”的地狱,真是有些诧异。二来,本书所分析(而不是叙述或者赞叹)的诸多史家,要么日后身居高位,要么有身居高位的弟子或弟子的弟子。列位大佬看到自己师门列名于“重构”的名单内,不知又有何感想……大概还是应该谢谢各位老师没有囿于门户吧。

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近代史学史辅助读物。它比较简明,读者能够迅速了解到,近代中国的史家如何灵活运用历史资源来发掘民族主义精神,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在著史。有所寄托,方有史笔,这一点确实是古今一律之事。



9. 周予同:《孔子、孔圣和朱熹

传言说周予同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个懂经学的人。也许这话有点过了,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周先生确实是大家。一般我们读到的讲经学的书籍,作者经常为炫学而故弄玄虚;然而周予同的这本书则正好相反,举重若轻,将经学的诸多问题原原本本而又很精炼的讲得很清楚。更难得可贵的是,周予同先生讲解经义解释时表现得很开通,并未像老经师那样拘执于一家之学、一字之辩。这种襟怀在人文学科里真是罕有的。

这本书和周予同注解的《经学历史》,共同成为我经学的入门书(如果我真有了一点入门的知识的话)。

10. 和卫国:《治水政治

“清代政治史研究回归”是一个已经提了好几年的说法。然而事实是,口号说得再响,研究者的身体却是诚实的:到现在还没有一部能够反映政治史研究新范式的论著问世。和卫国的这部书,应该说是“政治史回归”中一个尝试性的例子。本书主要关注清代钱塘江海塘工程中的政治问题。在无终点的海塘修造中,国家、社会,中央、地方等诸多因素共同介入,相互协同又彼此拮抗,展现出政治演变过程的复杂性。

当然,这部书的实验性也许不够强,比如,它的史料铺陈方式仍是先前清代政治史的办法,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可读性。但至少,作为第一部“政治史回归”的论著,本书脱离了就制度结构描述清代政治的窠臼,考察技术政策与社会工程在清代政治史中若隐若现的地位,为从政治史的视角探讨早期近代中国国家如何实施大规模工程以实现对社会问题的治理,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11. 杨念群:《“感觉主义”的谱系

这本书出版以后似乎波澜不惊,我熟识的老师似乎没有一个人跟我说起过它。

该书是作者对“新史学”这一领域发展状况的一些反思,看起来都是一些史学理论上的概述,但其实这里的文章往往对应着史学理念上的争论,因而可以当成一部“论(si1)争(bi1)史”来看。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作者所提出的很多想法都应该是“常识”,然而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者而言,“常识”却由于各种原因而难以推广,即便作者花了不少篇幅解释“感觉”的意义,近代史还是不得不把着“规律”不撒手。这不得不说是一件让人唏嘘的事情啊。

如果你想要了解当前近代史较为前卫的讨论题目,那么推荐这本书。


12. 梅尔清:《What Remains

据说中译版快有啦:)

这本书的主题词是“灾难”。作者以太平天国战争前后的江南为场景,探讨作为“灾难”的战争,对江南社会和文化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和历史记忆。全书没有什么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用日常文化生活的历史,讲述战争中的人们如何处理死亡、浩劫、毁灭。各部分分别探讨下层士绅的言语、身体印记、荒野尸骨以及战后对历史的重构,在这场大灾难中分别承载着什么。

应该说,这种著史思路,在中国史学界看来还是很新鲜的,也是具有挑战性的——我们从来不曾将中国历史的事件“灾难化”,亦不曾将历史平摊到场景中的日常记忆。换言之,我们并未将历史置入一种“感觉”的层面去处理。在阅读本书时,有时会感到一种毛骨悚然感,或许在灾难中逝去的几千万亡灵从未安息罢。




  

相关话题

  你看过哪些搞笑视频?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猫? 
  你在什么时候会有「古人连这个都知道」的感觉? 
  有哪些道理是你读了不信,听不进去,直到你亲身经历方笃信不疑的? 
  国内程序员如何获得北美的程序员工作机会? 
  怎样避免呼格吉勒图案在我们身上重演? 
  如何评价《2021技术人的百宝黑皮书》? 
  有哪些可怕的故事? 
  有哪些你想发明却已经被人发明了的东西? 
  十年相伴,感谢有你。你知道的知乎十年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看似不起眼、很弱的游戏角色,却被设定得可以将你秒杀?
下一个讨论
女生看完《School Days》是怎样一种体验?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