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伪命题。它可以通过一个简单模型来解释。
它只有一个简单的公式:
其中,
- fo 为你感受到一件事情发生的频率;
- f 为一件事情真实发生频率;
- A 为一件事情的传播度(关注度),表示关注这个事件的人的比例;
- R 为一件事情被你接收到后,在你脑海中的留存率。
当然了,这个公式很简陋很粗糙,但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真实情况其实是这样的:
- 名人文章更易被传播,受众更多,看的人多了,抄的人也就多了。无名小卒的文章本来就不易传播,而名人数量又少,所以传到名人那里的概率就低,被抄袭的频率也不会太高。所以“被抄袭者比抄袭者有名” 的情形其实要远远多于“被抄袭者不如抄袭者有名” 的情形 ();
- 然而第一种情况犯错的无名小卒,无论是被抄袭者还是媒体都懒得管,前者认为不值得,后者觉得没爆点。而第二种情况犯错的是名人,媒体很喜欢这样的新闻,而被抄袭者也可通过宣传来提升自己的名气,通常也乐于推动此事的曝光,所以这类事情传播更快,关注度更高 ();
- 作为信息的接收端,你接受到 “被抄袭者比抄袭者有名” 和 “被抄袭者不如抄袭者有名” 的情形或许在一个数量级上。但作为个体,你也会选择性地记忆事件,而你选择记忆的模式可能和媒体的模式是相近的 (人总是愿意原谅庸者的错误,而对能者的疏忽记忆犹新) ();
综上,将以上因子相乘,这就解释了你感觉“被抄袭者不如抄袭者有名”()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