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科举考试上千年,出现了哪些好玩的考试题? 第1页

  

user avatar   e-e-e-chun-l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过50赞了,人生第一次!不抖机灵的再补充了一些大家都没提到的,除了进士科、秀才的题目还有明经科(经学)、明法科(法令)、明字科(书学)、明算科(算数、天文历法)有意思的考题或考试方式。

1.梁章钜《制义丛话》里记载了一个很著名的截搭题:【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前半句出自是《大学》,意思是人难道连鸟都不如吗?后半句是原文里接着说周文王品德高尚的诗句,是称赞周文王的。原文是#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两句话说了两个意思,彼此之间关系不算很大。黄鸟都知道自己要栖息的地方,用人和鸟比喻,和周文王的仁爱品德高尚找到关联,并且割裂原文,仅从这两个半句上下功夫,确实不容易!

但是有考生开头就写的天衣无缝:“夫人不如鸟,则真可耻矣。”意思是:如果人连鸟都不如,真该觉得羞耻啊。写到这却写不写不下去了,就反复吟诵,旁边的一个举人叫做喻世钦听到了很反感,就说:耻之,耻之!莫若师文王!这个考生听到后灵机一动就把喻说的写进去了,后来主考官看他虽然文章平庸,但是开头承题为考生中最佳,所以就和其他案首之卷放一起了。后来这个考生找到喻世钦,表示感激之情,向喻行了弟子的礼仪!想来考的目的是不是这样:难道人连鸟(知栖于山岗)都不如?那应该学习周文王,光明正大,做事善始善终,谨慎庄严,仁爱慈悲。为君的,要仁爱;为臣子的,要恭敬;为子女的,要孝顺;为父的,要慈爱;与他人交,要讲信用。

2.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考题是【终南望余雪】,根据诗意要求歌咏秦岭山脉的支脉终南山上没有溶化尽的积雪,要求写成五言六韵十二句。但当年应考的祖咏只写了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便交了卷,主考官问他为何不写了,他说“意尽”,然后祖咏进士及第,但是囧的是并木有授官给他。

宋代仁宗年间,一考题是【黄花如散金】,不少举子都认为是出自《礼记. 月令》上的“季秋之月,菊有黄花”之句,误以为黄花就是菊花,多从秋景立意,于是大多写跑题,只有六人以写春景,才被录取。原来诗题出自张瀚(晋)《杂诗》和唐代司空图的《独望》。二书有诗句“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据此可知题中的黄花不是菊花,而是春天的油菜花,很多举子因而落选。

3.殿试文试后考角力(摔跤),胜者为状元!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天下饱学之士通过层层选拔最终到了殿试,在讲武殿上,王嗣宗和陈识最先一起交卷。上呈后太祖发现均是一等之作,不好决断,思来想去既然文采不分高低,何不考察下武功,遂让二人当殿角力,胜者为该科状元。结果王嗣宗摔倒了陈识,于是被点为状元,被人笑称手搏状元。

4.宋徽宗有一年让考官出题【万年枝上天平雀】,朕要全国举人粉饰太平,歌咏盛世!真是

23333333

,6666666!

5.巍巍乎唯天为大——大圣齐天(齐天大圣)。年代不详,一京官奉旨去福建做会试考官,很多亲戚和学生跟他打听考题。京官怒斥他们:“你们这群孙猴子,好大胆!”然后考生进场后发现第一题是出自《论语·泰伯》的一句“巍巍乎唯天为大”。一个聪明的考生灵机一动,试卷开头写了“大圣齐天”。这四个字相当于跟京官接暗号,大圣齐天,齐天大圣,孙猴子啊!果然后来高中。

6.《清裨类钞》里讲过一个现场出题作答的,说是浙江嘉兴的某一年县试,两个考生水平不相上下,难以决断谁优。考官随手一指,说你们就拿这个当题,写篇八股吧。

俩人一看,都傻了,考官指的地方,就一个大大的“O”。这不是英文字母,而是一个圈,古代的都是用圈来表示句读的。确实是有点意思了,谁知这两人都是天才,最后就把这个O写的让考官心服口服。一人写的是:“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以O代表天象,一语双关,既指经书上每一段之前都用O标记,又指孔圣之道,得了天意征兆;另一人写的是“圣贤立言之先,无方体也”。也是个双关,既说的是形状,又拐弯抹角地称赞孔圣之前,世风日下,要靠他立言挽救人心,提倡大道。但是更有意思的是考官认为前者文章更好,录为案首。有人问他原因,考官说甲的破题有浑然天成的大气,而乙则显得有点狡猾,以后肯定得出事!然后更更有意思的是:后来前者最后官至大学士,清廉忠孝,后者在巡抚任上贪赃枉法被秋后处决了!

7.咸丰7年(1857),俞樾(俞平伯先祖)任河南学政时出了一个荒谬搞笑的考题:【君夫人阳货欲】,论语・季氏第十六》的最后一句“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后半部分出自《论语・阳货第十七》的第一句“阳货欲见孔子”,截取两章的前后搭在一起,成为“君夫人阳货欲”。还有两题是【王速出令,反】,【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都是出自《孟子》,然后俞樾就被检举说反君戏君,嘲弄朝廷礼法等,俞樾吓坏了,赶紧自首,还有曾国藩帮忙求情,后来只是被革职!不过君夫人阳货欲这个让人想歪了!

8.中国最后一次科举,1904年甲辰恩科考题时务策第5道:【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这个题目放到现在都很有意思哈!

9.十题对六就通过,贴读。唐代的明算科(数学),首先在《九章》、《周髀算经》、《张丘建》、《夏侯阳》、《五经算》等数学典籍中各抽一题,十通六者为及格;然后考《记遗》、《三等数》,贴读十得九为及格。又考《缀术》七条,《辑古》三条,十通六为及格。就是从传统数学书中抽10道题,至少要答对6题,才能及格通过,接着是一种叫“贴读”的奇怪考试,就是取一本书的某一行,中间抠掉三个字,让你把这三个字写出来。这基本上是通过考记忆力。接下来,要考《缀术》等书的问答题,《缀术》是祖冲之父子的著作,当时在国子学中要学4年。这妥妥的是本科四年学习高数啊,贴读也类似现代高考中古文默写啊,这简直是先考奥数计算十题,再做古文默写,再做数学压轴解答题啊!但是《缀术》这本书到宋代后来就不见了,难道是太难了考生们花重金雇佣大盗偷了给销毁了吗!

10.算行星日出日落位置和日食月食具体时间!上面都是科举进士科的考题,说个明算科的。宋代时候科举比唐代更加完备,在原来的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六科难度还更大了!宋代的明算科(数学、天文、历法),要求考生算出上个季度,水星、金星、木星、火星、土星在日出或日落的时候所在的位置,或者推算某年日食、月食的具体时间!这简直是考天文系博士啊!按照当时对天文的研究和发展,真是天文馆里招博士了!不过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一经考中便会到司天监里做一个正九品的小官!!!!

11.明算到了后来便废了,元代竟然让算星座,婚丧开市这些东西!元代一考题:【商姓祭主丁卯九月生,宜用何年月日辰安葬】!是不是很震撼,这就慢慢没落了,你生活在那时候,考明算科,题目问你:请说出射手男应找哪个星座女为妻?双鱼下周的幸运数字是哪个?这还天文系本科考试吗?简直是考算命先生官方证件!

12.帖经。唐代时,明经科考试中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妥妥的古文默写,原来咱们的高考古诗文默写题早就有了!汉代的明经是在察举制中的,唐代纳入科举,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宋神宗时明经科考试有三场。第一场就是帖经,第二场试义,第三场试时务策。

13.明法考试和律学教育。明法科是唐宋科举常设科,一般考法令条律,国子学国子监都要设置律学馆。明法考题没找到,不过可以猜得到,最简单的像某人过失杀人,该判什么刑这种题目应该有的!

14.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实庵自传》中陈独秀说他参加科考遇到的考题:【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陈独秀当时不知道是出自《孟子》:“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句话中掐头去尾截搭的。然而陈独秀也是厉害凭着自己熟读熟悉《文选》中的鸟兽、草木,还有《康熙字典》上的鲜有的异文东拼西凑写出了文章,竟然成了县考第一名的秀才。面对截搭题目的高深莫测,好像最好的办法莫如顺杆爬,高深莫测的言之有理不知所云反而会中榜。其实《制艺丛话》记录雍正年间江西乡试第一名周力堂的答卷,全篇不知所云。但主持乡试的考官却因不懂大加赞赏,考官是不会承认自己不懂的吧。

15.顾鸿、十尺汤、七十里男、及其广大草、礼云玉。嘉庆九到十八年这一段,大学士鲍桂星做过几省份的学政考官,出的一些有意思的试题,其中一题只有【顾鸿】两个字,用的《孟子》中的片段。有考生顿悟,于是在卷上写了首诗:“礼贤全不在胸中,扭转头来只看鸿,一目如何能回顾?本来孟子说难通。"因为《孟子》的原话是:"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这位做过工部侍郎和翰林学士的大文学家出过最有创意的题目还是【十尺汤】和【七十里男】。前者取自:“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后者摘自:“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都是出自《孟子》。当时也有考生作诗:“没头没脑信难题,七十堤封一望迷。阿伯不知何处去,剩将一子独孤栖。”还有一年,他选了《中庸》的句子出题:【及其广大草】,当然也被聪明的考生看出是截搭了:“及其广大,草木生之”。于是也写了首诗:“广大何容一物胶,满场文字乱蓬蒿。生童拍手呵呵笑,渠是鱼包变草包。”老鲍非常任性的,又一次出题,他选了《论语》:“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截搭成【礼云玉】,当地考生摸透了他心思啊,然后又有人写诗:“礼云再说也徒然,实在须将宝物先。匹帛有无何足道,算来不值几文钱。”这个考生竟然在试卷上写诗讽刺考官,说老鲍是草包和不值钱,不知是否确有其事,不过老鲍出截搭题真是任性!

16.下面说几个有趣很有趣的截搭题:

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不明代还是清代,有一年考题就是这样,选了《论语·宪问》中的句子,前半句是说孔子用拐杖敲打老朋友原壤的小腿;后半句是说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的事情。有个考生卷子里这样写:杖而原壤痛,再杖而原壤倒,三杖而原壤死矣,三魂渺渺,七魄悠悠,一阵清风,化为阙党童子。”有点搞笑啊,更搞笑的是读书不精的另一个考生,错把【阙党】看成【阉党】,写到:杖毕,壤毫发无损,问何故,曰:吾稚童之年,师阉,练此功!看完我已经笑尿了!!!!!!!!

关于清代科考进士科的题目。法式善的《清秘述闻》、王家相等人《清秘述闻续》、徐沅等《清秘述闻再续》等书,把清代自顺治二年起,至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会试止,把清代二百六十多年中乡、会试一百十二科的考试官姓名阙里、解元及三鼎甲姓名、所有试题、包括文题、诗题,都作了记录,题目次序,都是按照《科场条例》规定各书次序出的。

好吧12,13歪楼了,我不抖机灵说科举的搞笑故事,咱们只说有意思的题目!6666!


user avatar   duanz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末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政策论后,命题多涉历史,据说有位考官出题要求考生比较中西史事,题曰:《项羽拿破仑论》。诸考生虽皆熟读四书五经,却均不知“拿破仑”为何物。有一考生的文章开头即破题云:“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夫?”接着便论证说:“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力难施,其效不著,岂非知人善用之举哉……”


user avatar   ye-si-tai-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金朝初年的考题耿直的吓人。

金朝第一次科举考试是在刚刚灭了的天会二年在平州举行,史称平州榜。

而第二次科举考试是在天会四年,在河北真定举行,这次考试其实并不是正规的科举考试,而是在攻克真定之后,完颜宗望决定招揽当地人才,因而举行的一场临时性的、地区性的科举考试。

因为是临时性的,所以,整场考试都透露出浓浓的草台班子的气息:金兵首先探访哪里有读书人,然后强行架到真定府内安国寺,只要完成考试的都被录取了。

题目也简单粗暴:上皇无道,少主失信

别慌,这里面的上皇指的是宋徽宗,少主指的是宋钦宗。说白了就是一份命题作文,让你们疯狂的骂徽钦二帝就是了

玄真先生褚承亮,一看到这个题目就炸毛了,当场表示绝对不写这种题目,主动走出考场。

而剩下的人一共有七十二人,状元为许必,这些人互相吹捧为“七十二贤榜”。

许必被保为郎官,没几天就骑马的时候摔下来,脑袋磕到阃石上,摔死了。

真该。

最后,我还要补充一句:鸿茅药酒必须被惩戒。


user avatar   mish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段时间很红的,中国最后一次科举的试题:

第一场 史论五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 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注:1868年加利福尼亚州通过《排华法案》,限制华人赴美国,并以残酷手段排挤已在美国的华人。此后各州陆续通过该法,直至遍及美国。此法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结成战略盟友后才告废止。)

第三场 《四书》《五经》 义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出于《大学》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出于《中庸》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出于《周易》

放到今天,这些题目大概就是这样子:

1请你谈谈对外强硬和对内维稳的辩证关系

2请你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复兴之路

3请你谈谈美国的移民政策和中国的应对措施

4.请你谈谈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和应对措施

……


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这一次考试的结果是: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听说那年大清国大旱,主政的慈禧太后从递上来的试卷中看到一个叫刘春霖的人,认为他的名字非常吉祥,因此刘春霖同学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因为名字取得好而从殿试中脱颖而出成为状元的人。

其实他的答卷不偏不倚,颇合中庸之道,也是配得上状元的名头的: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失论

天下之患无常处也、惟善谋国者、规天下大势之所趋、揆时度务、有以制其偏倚之端、则不至于变起而不可救。夫立国之初、每鉴前代得失、以定一朝之制、时势所迫、出於不得不然、非能使子孙世守以维万世之安也。嗣世之主、昧于时变、因循荒怠、不思所以持之、欲无中于祸败、岂可得哉。吾尝综观前史、历代内外轻重之际、得失之故、有由然也。夫天子建国、居中驭外、大抵据形胜以临天下、而操纵进退自相维系、是以四方顺轨而下无觊觎、使非集权於中枢、久之必有拥兵坐大而睥睨奸命、适召天下数世之患。然使国家不寄阃於四方、则朝廷又孤立无援、势必至奸臣内擅而外无所忌。此千古以来祸机倚伏常如此者、非一世也。昔周有天下、诸侯裂土握强兵、而拥列城者星罗环拱。降及衰、周天子守府、然而绵延五百余年、从无权奸篡夺之祸、惧诸侯也。然自春秋以降至於战国、诸侯放恣、益不知有周室、天子徒拥空名於上、而卒灭於秦。唐有天下、行府兵之制、沿边置节度府、天下劲旅布处四方。突厥吐蕃之寇、天宝灵武之乱、皆资外兵扶翼而不遽亡。即以仇士良之威暴、而昭义一表、乃震惧不敢复肆、其制可谓善矣。然自安史之后,藩镇外擅,更为乖逆、至合纵以抗天子。飚驰云扰、终唐之世、其祸不解。凡此皆外重内轻、其失至於负隅怙强、朝廷不能制也。秦始皇惩周末之弊、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关中、自以为万世有天下矣。然外无信臣精卒以制其内、赵高一薰腐之余、遂得以把持大柄、玩孺子於股掌之上、天下熟视而不敢校。及陈胜吴广之徒起、奋梃大呼、天下弗能御也。魏文帝侵削诸侯、有同幽絷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其势固莫能为乱也。然再传而后微弱益甚、司马氏父子遂攘其臂而夺之。此又外轻内重、其失由於国无外援,故左右敢为乱逆而不顾也。且非独周唐秦魏然也。汉惩秦弊、广建亲藩、不旋踵而反者九起、其后复有七国之变。武帝离裂大国以弱枝叶、未几王莽崛起、公移汉祚。宋惩唐季五代之乱、杯酒而释兵权、务用文臣以柔其国、卒有靖康之祸。明惩宋室之孱弱、大封支庶、而靖难之师猝起而莫救。若此者皆所谓更相惩戒以就一偏之利、故其祸循环而不可解也。虽然立国之初、固不能逆睹后日之害而预防之也。防一害必更有一害以中之、出於所防之外。惟嗣主深虑、知化规天下大势之所趋、因时制变以持之、使害未形而势已转、庶天下可久安长治、而无倾覆之忧。不然使周无夷王之下堂、幽王之东迁、秦无二世之昏虐、魏无齐王之幼暗、唐无代宗德宗之姑息、则其祸乱亦未必遽至於是也。贾生有言、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如因四朝之乱弱、而归咎其祖宗立国初制之不善、则天下岂有无弊之法哉。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吾尝读贾谊新书、观其上书文帝、请试以属国之官以主匈奴、当挟五饵三表之说、系单于之颈而致其命。其所谓三表、则曰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仁道也、信为大操、常义也、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将必至。至所谓五饵、不过娱其耳目口腹、以丧其心志而已。呜乎、若三表者、尚不失圣王柔远之旨。至若五饵、则未尝不怪其计之陋也。夫天子主中夏控制百夷、自有强国芘民之道。善治国者、不能必敌之可胜而能为必不可胜、使强邻黠敌闻风夺气、凛然而不敢犯、则天下安矣。若导人於淫靡之事、以乘其敝而取之、此所谓穿窬之智也、岂王者自强之大计乎。及吾读汉书贾谊传、则於五饵三表之说削而不书、犹复深讥其疏、以垂戒后世。於是乃叹班氏之书、其去取为至精、而其识为至远也。或曰,昔秦穆公患戎臣由余之贤,遗戎王以女乐二八、以间疏其君臣、卒得由余而霸西戎。单于好汉、缯絮食物、中行说戒之曰、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於汉矣。执是以观谊之说、未尝不效。然吾以谓穆公之霸在增修国政、国势既固则外交之术无往而不宜、且其时天下方以诈力相高、而秦又介居戎狄、行其狡黠之计以取利一时可也。若匈奴之在汉、窃谓虽好汉物亦不至遽即於靡弱。何也、匈奴界处北陲、刚猛忿鸷出於天性、岂独其习俗使然哉。设汉不自谋所以御侮之方、而专务出美善之物以疲人之国、吾恐财产耗竭而边郡之寇掠自若也。或曰、后世文明之国、有以奇技淫巧之物输入异国、以陷溺其心思、而汨没其志气者、汉何不可施之於匈奴乎。曰、此正文明进化之机也、好其物则必艳其术、艳其术则必学其学。夫使举国群趋於文明之学、适足以增其国力而已矣。汉代之文明、匈奴所不及也。使由爱好汉物而因以渐求文章礼乐伦常之盛、则魏孝文帝之业不难遽见於西汉之世也、岂足以敝其国哉。故吾谓御侮之道、惟当力求所以强国芘民之术、使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自能令单于远遁而边尘不惊。若贾生之说、虽时或有效、何足取哉。此班氏所为良史欤。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天下之患莫甚於不权时势、而务博宽大之名。国家当疲玩不振之秋、内忧外患、其势岌岌不可终日。而朝野方酣嬉而为偷惰之谋、不有以震厉之、则弛者不可复张、而天下终於不救。虽申商之术、儒者弗道、然时势所值、激於不得不然、善为国者必不敢因循顾忌、而贻天下以不测之患。如猛烈之药、虽非所以养生、然遇沈痼之疾\I则固非此不能起也。诸葛武侯承刘璋之后、王荆公当北宋之衰、皆所谓处积弱积弛之余、非用申商之术莫能治也。然武侯用之、功润一方、吏民衔感。荆公用之、毒乱天下、而诟病至今者。何哉、武侯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荆公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也。何以知其然也、史称武侯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又曰、终於邦域之内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然则后之治国者、必先有武侯之心、而后可以行申商之术、苟徒窃其似而无侧怛之诚,以贯之必流为残忍刻薄而无疑。王荆公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深见天下蔽於积习、非执法坚定必为群议所挠、而又虑申商之学不足以服朝野之心、乃讳言其名、而阴托周礼以为说。然则荆公非误会周礼、乃附会周礼耳。其所以附会周礼者、非真有取於古。逆知在廷诸臣、必将斥为申商术非先王之法、而因托为先王之政以间执其口、卒之攻者自攻、而讳无可讳、乃专务以意气相遌以博一日之胜、同己者进、异己者斥、使小人揣摩迎合得行乎其间。而新法乃适以毒乱天下、为世大诟。嗟乎。行政非人、虽有良法美意、亦足以为害。故程子曰、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也。夫武侯与荆公其所用之术无以远过、然其成败功罪悬绝若此、非独其心术不同、亦其所遭遇使然也。武侯则匡辅之者多俊才、荆公则排击之者多君子、然此固不特荆公之不幸、亦宋室之不幸欤。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环地球而国者以数十计、其盛衰存亡之数不一端、而大原必起於教育、故学堂者东西各国之所同重也。学堂之设,大旨有三、曰陶铸国民、曰造就人才、曰振兴实业、三者不可偏废。而立学者必自度其国家之性质、以为缓急之端。今中国因积弱之弊,欲以学战与列强竞存、则必以陶铸国民为第一要义。何者、国民之资格不成、则国不可立。虽有人才、可以为我用、亦可为人用。虽有实业、可以为我有、亦可为人有。所谓国民者、有善良之德,有忠爱之心、有自养之技能、有必需之知识。知此身与国家之关系、对国家之义务、以一身为国家所公有而不敢自私、以一身为国家所独有而不敢媚外。凡为国家之敌者、虽有圣哲,亦必竭其才力以与之抗、至於粉身绝脰而不悔、终不肯以毛发利益让之於人。以此资格教成全国之民、虽有强邻悍族、亦将敛步夺气而敢犯、然后人才可兴、实业可振也。中国以重文轻武之故,民气靡弱偷惰、谋私利不谋公益、无善良之德、视国事不干己事、无忠爱之心、专事分利、无自养之技能、末习溥通、无必需之知识。稍有解外国语言而习其事者、则相与服属外人而为之伥。於此而欲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不亦难乎。方今欲建学校以图富强、非鼓其特立之精神不足以挽回积习。日本与我同处亚东、其弊亦在致相类、今一变而跻於列强之次者、亦以重尚武之精神也。夫今日人才销乏可谓极矣,政治废弛、法律繁乱、财政竭蹶、外交失误、则设专门以储才固当务之急矣。然窃谓即有人才而庶政亦不能善。何也,一人修之、百人挠之、其势必不能胜。古之立国、惟恃有二三豪杰。今之立国、则恃有全国之国民。不然、愚民百万谓之无民、以与文明诸大国争衡、虽有英雄、岂能措其手哉。至於农工之业、拘守故辙、商矿之利、见夺外人。以中国人力之勤,物产之博、苟分设各学致富之道、尤可跷足而待。然兴一事必招洋股、创一利适资他族、皆其民无特立之质,故利未兴而害乘之矣。由是以观、则知必养成完备之国民、然后人才为我国之人才、非他国之人才、实业为我国之实业,非异国之实业。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尝以独立自尊一语为教育最大纲领、其即此意也欤。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自古帝王之治、圣贤之道、不外一中。中者、举天下万世所宜视为标准者也。然芸芸之众、率恭然不能自立。而豪杰奇逸之士则又不免矫持太过、而不能以大中为归。即中矣、而卒不能历久不渝、贯始终而如一,则物俗为之累也。惟君子能祛物欲之累、介然有以自持、此其所以难能可贵欤。夫子答子路之问强、而复进之於君子有曰、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信哉、其能强也。且吾尝见天下之变、所以挠吾中立者多矣。凡夫祸乱之萌、必先挟一近是之词以为煽惑人心之计、一二见微之士或能逆知其妄、耿耿自立而不陷其樊。设於此而复有巨诈雄奸、别树一帜以相抵抗、其所以攻击彼党而发其逆谋者、适与己见若合符节、则不觉沛然从之而无复疑及乎。势焰已成、徒党已众、而阴谋渐露、其狂悖乃更有甚焉。至此虽觉悟、愤悔而已。失身其中、噬脐无及。自古以来忠义慷慨之士、不能卒守中立者、往往如此也。君子则不然、其识足以鉴别天下之是非、灼然如黑白之不可乱。其力足以措拄狂澜之横决、屹然如砥柱之不可摇。当举世昏昧之秋、尝倡为非常之说、以冀弭百世之患。迨吾谋不用而卒归於败、然后天下服其先觉、纷纷并起、窃其绪论、横议放言。而奇邪诡辩之徒、思乘时以售其奸、乃托君子之言、以保国救时悚动天下。而君子於此反退然中处、若无以异於常人。及其邪说一败,为世大僇,而君子不与其祸。时势迁流相激、世变万端、君予以一身卓立其中、凝然若出於无事。天下方惊骇怪叹以为神奇、而岂知其素所树立者固如是哉。夫惟有定识以烛於几、先有定力以持於局外、然后甘言好诃不足以诱之、群疑众谤不足以动之、权谋诡术不足以误之、祸福利害不足以乱之。而要其本原、在能取物欲之私而胜之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状元人文一体,正义凛然,是个顽固的书呆子,也是晚清极有气节的一代清流:

刘春霖得中状元后,被派往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回国后,历任咨政院议员、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1927年以后他辞去公职赋闲在家。辞官后,他终日以诗书、字画为伴。虽隐居不仕,但对国家前途颇为关心。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三省,第二年便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了伪“满洲国”(1934年3月改为“帝国”),“首都”设在长春(称“新京”)。为了招兵买马,溥仪除了笼络一批清末的遗老遗少外,还想让一些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物为其效力。1935年3月,伪满政府总理郑孝胥派人找到刘春霖,所派一行二人带着溥仪亲自签署的“诏书”前往北平,并携带了许多东北特产作为见面礼,想以重金聘请当时已63岁的“末代状元”,出任伪满洲国“教育部长”。他们在正阳门东站(前门火车站)下了火车后,便坐上一辆汽车,直奔位于城西的西智义胡同刘春霖府邸。先是将带来的东北特产送上,随后说明来意,并取出溥仪签署的“诏书”,递到刘春霖面前。刘春霖看了两眼,言道:“而今我年事已高,体弱多病,难以胜任这‘教育部长’之职,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
二人垂头丧气地回到长春,如实向郑孝胥说了刘春霖婉言谢绝任职之事。郑孝胥听后极为恼火,将这二人训斥了一顿。
过了一个月,郑孝胥要亲自登门拜访刘春霖。但他从长春赶到北平后并没有急于拜访刘春霖,而是先拜访了几位刘春霖的故友,了解刘春霖的为人、秉性与爱好。其中一位介绍说,刘状元嗜好品茶鉴水,尤其喜欢京城老字号“张一元”的茶叶,于是郑孝胥特意到前门外大栅栏“张一元茶庄”买了几斤极品好茶,随后到西智义胡同拜访刘春霖。郑孝胥与刘春霖同为书法名家,但他比刘大12岁,故称其为“贤弟”。见面后,郑孝胥并不提及请他任职之事,而谈论起书法艺术,从唐宋元时的四大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聊到前(清)朝四大名家(刘墉、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滔滔不绝。刘春霖只是附和着,但对他的真正来意心知肚明。突然,郑孝胥话锋一转:“贤弟,您是老佛爷慈禧皇太后钦点的状元,而今满洲国仍是大清的天下,康德皇帝(溥仪)对您厚爱倍加,特派我请您到满洲国任要职,您可不能辜负圣上的厚望?”闻听此言,刘春霖义正词严道:“如今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岂能随汝而毁我之誉!”说着打开房门,并把他带来的茶叶扔到他的手里,郑孝胥见他态度如此坚决,颓丧地离开了刘府。

“七·七事变”不久,日军占领了北京城。随着军事侵略的不断深入,经济侵略也逐渐推进,京城街头出现了不少销售日本商品(俗称“东洋货”)的店铺,有的商铺大股东是日本人,而有的店铺就是日本人开的。匾额是店铺的金字招牌,其题字大多出自名人或书法名家之手,于是有的日本商人也效仿京城老字号,请书法名家为自己的店铺题写匾额,以为店铺增光添彩。
刘春霖是近代著名书法家,以楷书享誉京城,曾有“楷法冠当世,后学宗之”之誉。他的楷体字清秀、挺拔、疏淡,方、圆、刚、柔浑为一体,笔致秀润稳健、流畅中寓古朴之风格,堪称一绝。其书碑、书扇、书联、书匾、书条幅等墨宝颇受文人雅士所青睐。
有个叫加藤的日本人在城东的八面槽大街(今王府井大街中段)开了一家“富士车行”,专门出售日本产的自行车。他听说“末代状元”刘春霖的书法技艺超群,便慕名到刘春霖府上拜访,请他题写匾额。可他刚说明了来意,就遭到刘春霖的拒绝,随后便“送客”出门。
但这家伙并不死心,以为刘春霖嫌自己出的钱少,不愿题写,所以三天之后又二次登门,并带来四根金灿灿的金条。他对刘春霖说:“只要你为鄙店题写匾额,我愿以每字一根金条付酬金,刘君意下如何?”刘春霖蔑视道:“别说是一个字一根金条,就是一个字一座金山我也不会题写,你还是另请高明吧!”加藤被刘春霖一副铁骨铮铮、大义凛然的气质所镇服,灰溜溜地走了。
没过几天,又有一位日本商人来到刘春霖府上。这人四十岁上下,身材不高,胖胖的脸,嘴上一撮“仁丹胡”,一走进刘春霖的客厅就用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自报家门。原来他是西四牌楼附近“东亚楼”饭庄的日本老板松本一郎,也是慕名请刘春霖题写匾额的。他是个“中国通”,对中国文化礼仪颇有了解,所以来之前特意到琉璃厂一家知名的“南纸店”购买了一套上乘的“文房四宝”,算是见面礼。刘春霖闻听他是日本人,也是前来求字的,二话不说,便把他“请”了出去。

“七·七事变”后,北平组建了日伪政权,于是想找些社会名流出来撑台,而“末代状元”刘春霖就名列其中。他们曾几次派人威逼利诱,逼迫刘春霖出任伪教育署官员,但刘春霖卧床装病,巧妙地躲过了日伪的威逼。
1940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称“华北政务委员会”,同年6 月与刘春霖同科的进士王揖唐任委员长兼内务署督办。他自认为与刘春霖有交情,既是同科进士,又一同去日本留学,平素关系不错。他觉得,如果请刘春霖“出山”担任伪北平市长,不但能助自己一臂之力,还能在日本人面前讨个好。
一天,王揖唐西装革履,头戴日本军帽,带着贵重礼品,神气活现地去拜访刘春霖。一见王揖唐头戴日本军帽,满副奴才相,刘春霖很是不悦。因为王揖唐出任伪职,他已有耳闻。宾主坐定后,王揖唐双手一拱,直奔主题:“仁兄之品德、才华,胜弟十倍,望兄能为我维持政务,弟感三生有幸!这北平‘市长’之职,非仁兄莫属呀!”可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刘春霖便蓦地从藤椅中站起来,将一杯茶水泼在地上,痛斥道:“我是决不会依附外国侵略者的。当汉奸是不会有好下场的,请免开尊口!”王揖唐见状,只得告退。
受到刘春霖谴责和训斥的王揖唐恼羞成怒,第二天就派兵到刘春霖家,抄走了全部家具,还将他历年收藏的书画珍宝洗劫一空,并将其全家赶出家门。刘春霖愤愤地说:“宁作华丐,不当汉奸!”后来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王揖唐方许其归家,允其以重金赎回书画,并发还了抄走的财物。
1942年1月18日,刘春霖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归葬于河北保定西郊的鲁岗村,其“墓志铭”上有“退隐林下,忧国忧民。痛斥贼寇,豪气千钧”之褒扬。人们为他举办了十分隆重的葬礼,哀悼者络绎不绝,许多知名人士送去挽联、挽词,其中有两块黑底金字的匾额,分别写着“义士状元”和“中华脊梁”。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这些资料放在一起,不过是在想,一个熟读儒学经典,精通儒家义理,并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代表,刘春霖,究竟是不是科举制度下的一种典型人才呢?

我们的现代教育制度又期冀选拔出怎样的人呢?


user avatar   huang-liang-81-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某年科举八股考试题:《二》。


大家都知道明清时期科举是用八股文,选题都是从四书五经里面出的。

而八股文的题又分大题与小题两种:

简单来说【大题】就是以【四书五经】中的形式文意完整的单句、数句、单节、数节甚至全章来出题,这样的题目至少题意是明确的。

而【小题】则是割裂经文,变化制题方法而成,繁简纷歧,其句式及语意均不完整,故题意难明,题情难得,纤佻琐碎,粘上连下,拘牵甚多。从题目的形式来分,有截上题、截下题、截上下 题、承上题、冒下题、承上冒下题、半面题、上下全偏题、上全下偏题、上偏下全题、截上兼下全题、截下兼上全题等等;若按题的内容来分,则有虚题、典题、枯窘题等等。(龚笃清《八股文鉴赏·八卦文浅说》)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题目都是不完整的,审题都不能够,这文章还怎么写下去?

不过题目如果是【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古之贤人也】,【三年有成】,【邹人与楚人战】等出自《论语》《孟子》之类的名句名篇我们都能理解,但如果题目只是一个字呢?

如回答开头所说:如果题目只是一个【二】呢?对,只是一个【二】!

这个题当然是属于【小题】了,而且小的不能再小了。这何止是割裂经文,割得只剩一个字了好伐!该题出自《论语》,该书出现【二】字的章节分别是有: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11.11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6.1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16.13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如果你是考生,你当时的表情肯定是这样的:

当然细心的你会发现,这道题目指的应该是12.9 那节,因为这个【二】是独立断句的!!!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八股文的八个固定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以下是范文,出自金圣叹所编评《小题才子书》,作者为顾虬(顺治十五年二甲三十四名进士),加粗字为金圣叹点评,加下划线可能就是八股中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二》——顾虬

作小题与作大题不同,吾尝戏语子侄,作大题乃是平天下手段,作 小题却要格物。夫平天下固难,然何代无人?若格物之难,真乃千年 未见一人者也。作大题如成佛,作小题是行菩萨行。夫成佛固难,然 不过升座说法;若行菩萨行之难,真乃于诸异类各五百身,往返游行百 千万遍,犹未得其边际者也。先生以格物君子,行菩萨行,结发弄翰, 便有小题百十馀轴脍炙海内,吾不能遍选,选此以例其余也。

曾賦加矣,尚将援之以更端焉。夫二非周制也,公若曰:昔之人而既加富之矣,何论于今哉。告有若曰:自古闻有忧贫之民,未闻有忧贫之君。君而忧贫,已可耻也,忧贫而人又不信,其奈之何!轻轻着笔,何其多风。

损上益下,子为儒者安得不云尔乎?少卿语,用来呜喂入妙。

然今日之鲁,子未知耶?为民父母,讵不爱民,然爱民亦当思全上也,笔态曲折之甚。

国用十倍 于前矣!问我周制赋之初,史书大兵大役者几事,敬承古制,敢不守常,然守常亦当思御变也,天时迭见其凶矣。问我鲁开国之始,农告无麦无禾者何年,出题如闻鲁哀初脱千口。

彻而可行,胡为乎前日已二哉!诚令吾鲁国用饶足,何难下诏免一年之税。若反议加而为二,必非人情。构一笔。

乃二也,改前人之制而祖宗心许之,其亦知子孙之无如何耳!至于今而子孙之求谅于祖宗,知又有在矣。 如听弹華,声泪俱下矣。

诚使寡人府库充积,何难颁恩蠲数岁之逋。甚至复古之非二,岂不甘心。

乃二也,沿加派之法而臣民共安之,其亦体朝廷之不得已耳。至于今而朝廷之相商于臣民,或更有说矣。

夫食君之禄者,百端侵冒自食其力者,语语入情。

重累输官君之求民,实情所不便,幸古来如此,寡人亦相忘耳。可谓妙舌。

惟二可免于告匮,故昔人变法而不辞。

惟二仅免于丰年,故今日踌躇而有待。

上加意以惜民,其虚惠也。 语语入情。(擦,又是这句点评)

民竭蹶以应上,其实祸也。

多取于民,诚理之不顺,庶以渐而加吾民不相惊耳。

以为二之取下未奢,为君父者,岂不轸民情。

以为二之取下过多,为臣子者,又当相国势。 可谓妙舌。(擦,又是这句点评)

嗟嗟!讲道非救饥之方,富国非空言之效。二犹不足,何彻之云!




user avatar   qian-li-yun-s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秋闱中有不少省份的策论题目都很有意思。秋闱即乡试,乡试就是进京前的各省海选。题目由各省分拟,有点像现在的高考自主命题。


切合朝廷风向的:

京师顺天,京畿之地,天子脚下,永远带节奏。

  题一,《汉初驰商贾之律论》;

  题二,《东汉中兴功臣多习儒术论》;

  题三,《龚遂治渤海虞诩治朝歌论》;

  题四,《隋唐二史不为王通立传论》;

  题五,《吴兢上贞观政要张九龄上千秋金鉴司马光上资治通鉴真德秀上大学衍义论》。


有地方特色的:

  河南,《中州形势论》,不要老是讲“井盖”;

  陕西,《王猛治秦论》,只要有猛人,额们也是很牛哒;

  山西,《韩信引兵下井陉如陈余用李左车策信将何以待之论》,三晋之地,表里山河,天下形胜,别光看着黑黝黝的煤炭呐!


嚣张的:

湖南,《夏少康年四十以一成一旅致中兴论》,明摆着是以少康喻光绪,保皇倾向昭然若揭,要知道这时候光绪帝还被软禁在瀛台,而这届恩科正是为了庆贺慈禧太后七旬万寿,这出题人的胆子... ...


有趣而无奈的:

广东,《侠以武犯禁论》,估计是当时广东革命党暗杀之风太烈了,如吴樾曾说,“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一曰革命。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清廷选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本是件人心所向的好事情,但吴樾还是给他们来了一下子。当然,结果是五大臣没事,自己倒给炸死了。


莫名其妙作死的:

山东,《辽金元开国兵力论》,作死程度直追湖南,但湖南尚有保皇的立场可言,山东这个题目就显得没来由了,也不知有没有人举报它。放在清朝早些时候,这种题目,光标点符号都足够兴一场文字狱了。不过由是观之,当时的舆论氛围似乎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紧张,抑或是清之将亡,时人早已嗅出了气味,压根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顺便说一句,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秋闱了。


user avatar   douzishu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冷庐杂识》里记载了许多有关乡试的趣闻:

康熙年乡试,浙江考题独树一帜,坚决不考《大学》。

为什么呢?

康熙二年,浙江乡试的题目是《大学》中“生财有大道”一段,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对于发财的看法。

康熙十一年的题目是《大学》中“如切如磋”一段,让学生们谈一谈作为一名优秀的读书人,我们应当如何打磨自己,提高逼格。

康熙二十九年的题目是《大学》里的“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一句,要求学生们领会这句话的意图,并写一篇有关如何完善自我、精益求精的论文。

结果!

康熙二年那场乡试过后,贡闱大火,废了老大的劲才扑灭。

康熙十一年,又他妈着火了。

康熙二十九年,又是大火。

于是,大家默认《大学》是浙江乡试的煞星,纷纷表示再也不敢从《大学》里抠句子了。但是,同治五年来的主考官不知道这回事,居然还从《大学》里头出。学监听说后,立即跑到主试官富察大人那里表示这道题不能出啊!

富察大人表示岂有此理!

吓尿了,赶紧换了个题。

咸丰年的壬子科,浙江乡试第二场,山阴某考生突发精神病,交了白卷。

只在卷面写了两首绝句:

记否花前月下时,倚栏偷赋定情诗。
者番新试秋风冷,露湿罗鞋君未知。

这是其一。

黄土丛深白骨眠,凄凉情事渺秋烟。
何须更作登科记,修到鸳鸯便是仙。

这是其二。

署名:山阴胡细娘。

该考生旋即死于宾馆。

胡细娘是个女子,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该考生当是胡细娘附体。这两首诗写得很棒,但时人阅罢,觉得这不仅仅是跑题跑得没边儿了,简直就是一派胡言。这家伙死了好,死了是对他口出狂言、轻薄浪荡的报应!

嘉庆丁卯科浙江乡试,诗题为““挂席拾海月”。

这是一句很有意境的诗,孤舟扬帆,漂在如镜的海面上,月亮在海水下面,孤舟缓缓前行,好像要去拾取海里的月亮。

结果有个绍兴考生来了这么一句:

蜜丁曾共品,马甲亦同名。

注意!蜜丁不是罐头,马甲也不是小号。蜜丁是蚶子的肉,马甲就是贝壳。

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啊!我们曾一起吃过蜜丁,还穿着同样的衣裳(与子同袍),你说巧不巧!

这是承恩诗,该考生写的文章格调其实很一般,但阅卷老师看到这里时一脸的崇拜:这学生真的懂得好多哦,居然知道蜜丁和马甲的辩证关系!

录取他为全省第三十四名。

最后感谢诸位这两天的关怀,前些天因为不能描写的缘故导致我被关进了小黑屋整整七天,有些同学趁机黑我,被善良的群众举报给我,我会黑回去的。


user avatar   yu-jing-yi-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san-chong-bu-tong-de-hong-se 网友的相关建议: 
      

14年至今的库里,可以利用自己历史级的外线投射能力结合跑动能力撕扯对手的防守,最开始库里的无球没有这么强,就像起初的杜兰特一样,名声大噪之后,其他球队的教练组自然会根据你的特点重点看防布置防守战术。科比在争冠的那些年,在球队的意义是强力擦屁股机器,其他四个人怎么跑也跑不出战术了,得分又很难的时候,科比站出来不停的用两分去惩罚对方,最后依靠纯实力改变对方的防守策略,不得不包夹。诺维斯基07年以后基本大成,在进攻中就是面框或背身去冲击对方内线,作为一名内线,在进攻读秒阶段会接到队友的传球打高压球,你会发现他们大部分是为了弥补自己球队的战术不足,或在对方防守战术相对完美的情况下用自身能力强行改变对方防守计划,俗称擦屁股,这类球员是为了解决球队进攻便秘存在的。

也可以这么理解,上述球员,实际上也是一块球队的拼图,他们的功能是不讲理,争冠球队必须有进攻端打高难度球的人。他们在场上是在帮助队友解决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说勒布朗废队友,这是比出来的。

在库里身边,格林,汤普森,巴博萨,大卫李们都有自己的职责,他们都有自己的专职,但同时,也会给他们很大的空间去发挥。

科比三连冠时期是没有这个说法的,那时候他对队友怎么想根本不关心,可以说,那个时期他想赢的不是总冠军,而是全世界,太贪,太自私。08年以后再看,除了阿泰斯特以外,所有队友基本都可以激活,队友进球球未必是他传的,但那个时期他懂得应该给队友一些空间,让他们发挥,也是他电影中说的,我现在终于可以相信队友了。

他们在夺冠时期是为了球队存在的,队友表现的比自己好?那也高兴,哪怕是科比,在两连冠时期也是这样。队友有不足,这些球员是要想办法帮忙的。

勒布朗不是这样,无论是他招募的队友,还是在场上的比赛方式,都是队友在帮助他。

很多人说印象流不好,不懂球才用印象说事,我不这么觉得。我觉得会打球的人才会聊印象。

印象里詹姆斯就不是个得分高手,但明明他得分很高啊。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

骑士1.0时期我没有这个印象,那时候的詹姆斯在我眼里就是个得分狂人,技术有点缺陷罢了。那个时期喜欢詹姆斯的,绝对是真詹迷,你能看出来这个少年一定是地球上最会打球的几十个人之一,飞天遁地,队友得不了分?我来!硬生生顶开防守队员在人家脑袋上劈扣,有激情,有态度。

那时候他很少打easy ball,简单的进球尽量给队友。那时候我觉得,他以后搞不好要比科比强。

热火三巨头时期,詹姆斯彻底废了

技术确实完善了一些,防守也上来了。但他开始不停的打easy ball,在勒布朗三次夺冠的系列赛里,队友出彩的地方很多,但他本人的经典时刻真的不多。

大家总能想起在比赛中他会快下,无人防守暴扣得分。不是说防守反击有问题,而是战术定位中,那个反击得分的人大部分是詹姆斯而不是韦德,甚至年轻的博士跑起来也是很吓人的,勒布朗完全可以保存体力,利用自己的视野和传输能力给出长传给运动能力同样出色的队友助攻,保留体力用来攻坚。攻坚不是没有,但比重很少。

很多伟大的球星带领队友,可以让队友的能力越来越强,球星为了团队做出努力,给角色球员帮助。勒布朗需要队友帮助自己,其实大部分球队只有一个攻坚的关键球员。特别是外线。但詹姆斯自己不够还要再来一个,并不是他不好。他就是这个风格,

我一直觉着詹姆斯和邓肯其实有点像,总是觉得除掉勒布朗的反击暴扣以外,他们两个都是在48分钟内不停得分的那个,都挺稳,对我觉着詹姆斯挺稳。

詹姆斯的球队打系列赛,总能抢七,哪怕很弱的球队,经常就打的很焦灼。具体原因?我觉着是他的球队没有看上去那么强,关键阶段希望勒布朗接管比赛了,结果看到的是韦德站出来了。。。很怪异




  

相关话题

  为什么有些人非要去图书馆才能学习?一个人在家不行吗? 
  汪精卫有没有曲线救国? 
  如何评价荀彧? 
  谭盾用复原古乐器创作了王者荣耀五虎上将音乐,听完有什么感受? 
  为什么历史上有名的重臣,他们学的四书五经,读的是圣贤书,都没有学数理化,照样把国家治理的很好? 
  为什么俄罗斯的城市有的叫某某堡有的叫某某格勒?其中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进化出「学习时产生快感」,而是「游戏时产生快感」 ? 
  人是否天生好战?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必然是白刃相接,那么当时的武器究竟会产生多大的损耗呢? 
  假期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p社《英白拉多:罗马》的2.0更新?
下一个讨论
鄂温克旗的鄂温克族已经转向游牧,那么他们是否是否依然保留着对驯鹿的崇拜和传说?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