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具或一些老物件叫做静物,是很有艺术气息的一种称谓。
静物作为一种高频亮相的艺术表达主体,一般出现在绘画(差不多各画种都有,包括国画)、摄影、雕塑、珠宝设计、工艺美术、花艺、茶艺、商业和艺术展示、室内设计、舞台设计,甚至可以出现在景观设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和办公用品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常也不难看到静物主题的舞蹈、聆听静物主题的音乐,播放各种静物专题纪录片。
曾经出现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静物也是不计其数,例如玩具、餐具、茶具、酒具、工具、文具、灯具、家具,蔬果、花卉、食物、服饰、动植物残骸与标本、各种老旧物件及零配件,甚至各种报废的纸制品、包装器物、衣物、机器车辆等等,都曾经是或正在成为艺术家们钟情表达的对象。(略见附图)
静物本身及其艺术表达形式(作品或其展示)大都可以寄托拥有者、创造者、设计者、观赏者、评论者、传播者(包括媒体、广告、营销、公共与私人场馆等)的许多情感和私心,是人类正常流露睹物思人、怡心悦性和增进相互理解的基本情感需求。至于是不是会对特定静物产生物伤其类的悲悯乃至移情心理,就非常因人而异因物而别了。但肯定不是什么病,至少不是需要各种医生出面干预的病。或许有一点情感细腻的性格特征吧,这无论对女生还是男生都不是缺点,反而是热爱生活并能够充分享受生活的良好素质。
下面放一些静物图片,希望有助于题主找到自己认为更加积极的表达或者排遣方式。毕竟静物们的「生存选择」显然比人类丰富。让她们换一种身份或者相貌或者居所,继续留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很值得期待和尝试吗?
为什么要有遗弃或被遗弃(忽视)的伤感呢?让心理学们和原生家庭的魔障见鬼去吧!绘画也许暂时不太顺手,用手头高像素手机精心拍几组静物照片,然后放大冲洗装在自己设计的相框里,再相伴几十年又有何难?即便是妈妈早已丢掉的,只要用心找,也不难在其他地方找到吧?而与躲在别处的老友重逢,又会是怎样一种令人欣羡的情感体验呢?
这些作品的作者和作品信息就省略了,有谷歌的地方很容易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