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见过对于国产动画为什么不能简称为国漫的比较全面的讲解文章,转自百度贴吧国漫吧。
原文附上:
“3月21日B站设立新区给国产动画,原本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结果新区名字开放给18万小伙伴投票了,并且要改名“国漫”新区。【图片】3月22日晚,B站又发出新公告,征集了一些意见之后要改名为“国创”,避免造成误解。【图片】很好玩的是,许多朋友非常不理解这样的做法,甚至觉得自己的意见被无视了很气。
然而小咩想问大家一句,国漫是个什么东东?国产漫画动画傻傻分不清?
本来嘛,把国产动画称作国漫已经是很多人习以为常的错误用法,原本也要怪我们同行媒体乱用概念博人眼球,但作为专业的视频网站,又是动漫行业重要的内容平台,B站也这么玩就没意思了。
所以顶着被一堆臭口水淹死的危险,小咩今天还是要给大家讲讲,为什么我们这么反对把中国动画称为“国漫”。
名称发展由来
追根溯源,所有东西都是有一条历史的发展轨迹。
中国动画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诞生了,万氏兄弟在艰难的条件之下开始创作,1926年完成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大闹画室》,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们兄弟四人被誉为“中国动画创始人”。【图片】后来东学一下西学一下,直到50年代中国动画找到自己的民族风格并且迎来第一次黄金时期,在国际上大量获奖,包括《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等。
《电影艺术词典》在对“美术片”的注释中提到:中国美术电影,因在国际影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中国学派”。[1]
是的,当“美术电影”在国际上取得成绩之后,它们才有了第一个“昵称”——中国学派。
之后中国动画曲折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学派逐渐销声匿迹,已成绝响是当下的共识。
21世纪以后,中国动画由艺术导向转为市场导向,票房、点击、收视率是评判一部动画的主流标准,并且行业人才相当稀缺,作品质量迟迟上不去,国产动画在一段时间内背负了许多污名。相对于蓬勃发展的日本动画和美国动画,国产动画几乎成了“低幼”、“劣质”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关于真正的国产漫画一路走来也不容易。
因为“漫画”一词也是外来词,此前只有连环画,要让中国读者明白什么叫“漫画”,并且获得更多的资源用以发展,金城老师开始把它与更为人熟知的“动画”一同捆绑,大力宣传“动漫”一词。
在当时,动画与漫画可以说是难兄难弟,这也是中国动漫金龙奖创办时,把“动漫”一词加进去的缘由。
漫画借着这个机会发展起来了,大家熟知的《漫友》、《知音漫客》等杂志将国产漫画带到一个高峰,“国漫”一词正是体现了日漫美漫压境的情况下,中国漫画吐气扬眉的畅爽。
而同期的动画出现了《魁拔》、《龙之谷》、《秦时明月》等质量不错的作品,逐步把口碑扭转过来。“国漫”一词出现得早,随着动漫行业、“二次元经济”等概念被社会关注,也被出品方当做营销的最好推广关键词。
最典型的,就是“国漫”《大圣归来》。[2]【图片】一些关注着中国动画、漫画的朋友应该会感到混乱,为什么一部国产动画作品要被称为“国漫”呢?就算是缩写,也没有见到“漫”字是怎么来的啊。
一切都是宣传为目的。
身份认同
错就错了,还能怎么办呢?
当现在更多人认识国产动画和漫画,也就不能继续错下去,这关乎从业人员的身份认同,以及动画和漫画各自的独立性。
先看看漫画家们对“国产动画=国漫”这样的称呼有多么的不适。【图片】【图片】【图片】动画和漫画看上去都是“画”,实际上两种艺术形式包含的东西大部分不相同,制作流程也完全不一样。
漫画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品种,通过静态的画面来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阅读的自由度上非常高。
动画是集合了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表现形式,单向时间轴。
在小咩看来,动画与漫画的关系,还比不上动画与电影之间的渊源深。
随着工艺的发展,动画和漫画之间的鸿沟会越来越深,这就使得动画行业与漫画行业都必须各自独立,各自有归属和认同感。
最简单的道理,现在过年回家,一个动画师只能跟亲戚说“我是搞动漫的”,不然对方也听不懂。如果用“国漫”取代国产动画一词,他以后回家就只能说“我是搞国漫”的,对方很容易就觉得他是个漫画家,身为动画师的荣耀荡然无存,没人知道的名词,当然不会受到尊重。
又或者,当朋友得知某个漫画家是“搞国漫的”,顺手把他拉进一个“国漫业内群”,结果发现里面全是做动画的某某导演某某制片人,他一个独立创作者只能默默退群,孤独忍受“国漫”一词被动画行业抢走的屈辱。
多尴尬。【图片】名字不仅是辨别群体之间的工具,还是让他们找到组织、匹配资源的重要途径。用“国漫”指代国产动画,于动画行业、漫画行业都没有益处。
退一步讲,“国产动漫=国漫”也会严重造成混乱,动漫已经把两个群体、两种艺术糅杂在一起,再用缩写取代就连本来的意思也传达不了,要给新接触的人解释半天。
有些朋友说,“国漫”两个字方便啊,怎么方便怎么叫,用潇十里老师的话来讲,这就是自私。
中国13亿人13亿个名字,还有这么多是重复的多不方便,为什么不用编号来称呼?因为每个人都有尊严,每个人的名字都应该得到尊重。
中国的语境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小咩好纠结哦,不就一个名字的事吗。
小咩更纠结的是,单单是一个文化领域的统称,中国就诞生出这么多杂乱无章的词语,ACG、动漫、二次元、卡通傻傻分不清,而且居然有那么多人会用名字来给自己的群体划分高低。
用ACG的看不起二次元,二次元的看不起卡通片。【图片】在外国的语境之下,什么艺术就叫什么名字,这也并不是普通观众说想改就改的。
日本的动漫如此发达,产业链如此成熟,在谈到这两种艺术时还是会用“アニメ”和“マンガ”来区分。
欧美就更不用说了,“Animation”和“Comic”完全是不一样的东西。
换到中国的语境,“动漫”一词在金龙奖诞生的2004年前后迅速被推广起来,以此为关键词的学术研究每年都有数千份,是中国学术界和公众都比较能接受的一个词语。【图片】根据《御宅学》一书以及相关记录,1995年台湾的动漫爱好者AIplus在国立中山大学山抹微云BBS站开设新版面“ACG_Review”,用以讨论动画、漫画和游戏,这就是ACG一词的由来。版内讨论的内容都比较深,包括Otaku学、编集者制度、漫画审查制度等,因此“ACG”从诞生起就带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感觉。[3]【图片】后来的“二次元”,事实上是直接取自日本动画、漫画和轻小说里提到的概念,[4]因为充满着“美好幻想”等情感在里面,“二次元”突然成为现象级词语,并且伴随着动漫行业的市场井喷而被大量使用。然而因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个词迅速被污名化,现在的地位有点尴尬。
中国网友的影响力可不止这一点,就连外国的动画漫画作品,大家也都起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并且经常错用。
日漫原指“日本漫画”,番剧(包括新番、旧番)才是日本动画的一般简称;美漫原指“美国漫画”,美国动画一般只用公司或者作品名归类(如迪士尼、皮克斯);港漫原指“香港漫画”,香港动画一般只叫名字(如“麦兜”)。
现在最多错用的,就是用“动漫”代指“日本动画”,这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叫法。【图片】在中国,这些词语的使用已经脱离了原有的词意,不论它是否严谨,只要你常把哪个词挂在嘴边,就能代表着你是某个群体的一员,就像天地会对暗号一样,对上了,你就能混进分舵里。
谁又去在意动漫、ACG、二次元、日漫美漫之间微妙的差异呢?
要在如此混乱的中国语境之下,再去增加新的概念、新的词汇来带节奏,只会招惹新的矛盾和误解。
这又是何必呢?
所以,名字的事不用纠结。动画就是动画,漫画就是漫画,如果一定要加个地区,中国动画、中国漫画有什么不妥呢?非得压缩成两个字,也不要偷换概念啊。
你语文老师知道了会很伤心的。
至于投票的事,B站自己也说清楚了,就不再费口舌。如果你不知道怎么给一些网友讨论名字的问题,就先找一些资料给他慢慢研究吧。
参考资料
[1]齐江华.“中国学派”动画的民族特质[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5(04).
[2]俞霞婷. 从《大圣归来》求索“国漫”归来[J]. 群言,2016,(04):43-45.
[3]Banana Sonna.一代人的青春:中国 ACG 圈发展史(1993-2005).知乎日报http://daily.zhihu.com/story/3913606
[4]陈一愚. 网络群体传播引发的二次元文化现象剖析[J]. 青年记者,2016,(18):38-39.
中国动漫金龙奖
转自公众号:百家号 来龙去脉”
另外个人补充一点,真的有很多行业内人员都反对把国产动画简称为国漫的,比如mtjj、京胡等,都反复强调过国产动画不能简称国漫,毕竟简称得原来的词都没有了,“漫”字是哪里出来的呢?但是因为长期的错误使用,很多人对于用“国漫”代指“国产动画”已经很习惯了,这不是一句“存在即合理”可以掩盖的,这是一个需要纠正的误区。可以预见,纠正的这条路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