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啊,只是可能你没听说过。
以山东为例,义勇军、救国军为名号的组织遍地都是。
1938年6月中旬以前,山东各地人民抗日武装起义部队的称谓极多,有的使用八路军番号,有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抗日义勇队、抗敌自卫团、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等等,还有使用国军番号的,各部队领导人的称呼也不一样,有团长、旅长、师长、军长、司令、指挥、队长、支队长、主席、元帅等等。
不过因为我党有先见之明,早早就开始往各处派遣党员干部,所以各地武装起义基本都有我党参与,并在不久八路军进入之后,纷纷改编为我党武装,所以对于这些义勇军、救国军往往都是列入我党的敌后抗战历史中,而忽略了他们一开始的义勇军性质。
1937年7月15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成立。该组织由中共津南工委领导,活动于盐山、乐陵、庆云、宁津、沧县、无棣一带,同年12月,接受国民政府委任,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敌后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其中副司令为国民党员王昭明。
8月,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成立。活动于莒县,是我党接触的莒县当地豪强、农民、学生组建。
8月,兰陵国民抗敌义勇军成立。该组织150余人,活动于兰陵,是我党牵头当地乡绅、农民组建。
10月,沂水县抗日游击第一中队成立。该组织活动于沂水,是当地进步乡绅组建。
10月,山东人民抗敌自卫团成立。活动于泰安、宁阳,后来还一度组织破袭日军运输线以响应前线台儿庄会战。
11月22日,山东省第六区抗日游击第一大队成立。该组织由中共鲁西特委与国民党第六区司令范筑先联合筹建,番号直接采用国民政府番号,活动于聊城、堂邑、冠县一带。
12月24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成立。该组织由中共山东省委遣人组建,活动于胶东,一路扩编到九个大队。
12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成立。该组织为我党联络博山县黄沙会所组建,活动于长山、桓台、临淄。
12月,民众自卫团成立。活动于泰安。
12月29日,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成立。活动于寿光。
1938年1月1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成立。活动于泰安。
1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方面军成立。该组织为我党联络国民党爱国军人、国民党政府人员、东北抗日义勇军旧部军官联合组建,活动于博山县。
2月5日,汶上县人民抗日自卫队成立。活动于汶上地区,该组织为当地豪强组建。
3月,滕县农民抗日救国军成立。该组织40余人,我党牵头,农民为主,活动于滕县。后改为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
3月,四川旅沪同乡会战时服务团义勇队成立,活动于枣庄。该组织是我党与四川商旅、乡绅筹建。
4月30日,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成立。活动于莒县、临沂。
5月19日,第五战区苏鲁人民抗日义勇军总队成立。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鲁南人民抗日游击队、郓城县抗日自卫团、山东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二总队等等。
不过,由于济南沦陷之后山东抗日局势非常复杂,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行辕播迁不定,省主席沈鸿烈自认为正统所在,对各敌后抗战的国民党游击区有意控制、吞并,而国军游击区抵触性很强,再加上石友三等首鼠两端的旧式军阀出身的军队左右摇摆,最终山东人民的抗日力量在38年底39年初大部分失败,国军主导的游击力量或投降日本,或撤出山东,民众自发的大多落草为寇为害一方,或投降日本。这两部分不愿意走、不愿意投降的,基本上就被我党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了我党的重要力量了。
沦陷各省都有。不过在全面抗战时期,由于国府愿意出面领导抗战,各路义勇军要么纳入国军序列(如各路挺进军、游击军),要么纳入八路军-新四军系统。因此长期单独的【义勇军】就不存在了。其实军统的忠义救国军也可以认为是义勇军的一种,而且戴笠对各路忠义救国军的控制力未必就高过张学良。
举几个例子,比如1937年北平近郊的义勇军:
1938年广东的人民抗日义勇军:
比如1938年江苏的义勇军:
现在一般意义上的东北义勇军其实是1931-1933年东北抗日部队的通称,而实际上,其中的领袖,如马占山、丁超、李杜、唐聚五等皆为国府正式委任的地方大员,并非民间【义勇】,虽在敌后活动,仍受国府和北平节制。1932年,当“东北民众救国军”通电乞援时,马占山、李杜、丁超在关内代表即声明:
查马主席及李丁两总司令,皆国家正式任命之吉黑军政长官,统理吉黑军政,从未加入任何团体,更无列名通电宣言等事。
那么,为啥提起1932年抗日,印象中东北是义勇军而非国军呢?因为国府不愿顶在一线,也不愿意给因战斗需要而扩编的部队正式番号,马、唐、丁的省主席是国府的,但是打起仗来的部队却无法用原有番号容纳(丁抗日前为国防军旅长,马为省防军旅长,唐为省防军团长),不得不自行扩编(到32年夏,高峰时关外由九一八前十余万部队扩展到近五十万部队)。于是抗日政府是国府任命的,但抗日部队的番号却是各部自行发布的杂号,时人统称为【义勇军】。
从这个角度说,【义勇军】成为东北抗日的代名词,是东北抗日军民的荣耀,却是国府的耻辱。毕竟,需要隐蔽部队的国家属性,往往是越出国门的情况,比如志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