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电视剧《觉醒年代》? 第1页

        

user avatar   li-ya-nan-71-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剧意义重大,不在于所谓的镜头美,演员好。

其实它潜在解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五四传统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关系。

这是一部正本清源,重新建构意识形态的作品。


当下中国国内思潮中长期存在两种:

一种所谓的共产革命传统,称之为“左”之传统,始建于20年代,演绎为左翼文学思潮,高峰于解放区文艺;

而另一种,则是新民主主义传统,称之为“右”,高举创作之为艺术,寻求人性民主自由,人之为人的部分,探究历史中个体的高举。

有人把这两条道路建设得像是水火不容,非左而右,饭圈二极管见了都自愧不如。

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有人人为做了对立和割裂,有人恶意混淆了中西方的理念差异。

  • 为什么我们国家会有一批方方之流?
  • 为什么有人无条件觉得“民主自由”是正确的?
  • 为什么有人觉得中国之民主自由和西方讲的是同一个?

那是因为中国的革命史被扭曲了,在讲述中被恶意割裂和遮蔽了。

我们要如何讲述革命史,这部剧做了很好的理念解析。

  • 1.中国共产主义革命是五四传统不可割裂的一部分,更不是对于五四传统的背叛,而它恰恰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是五四最好的硕果。

五四时期大量引入西方思想,不是为了膜拜洋老爷,不是为了把中国变成第二个美国,英国,法国,而是为了寻求救国路,建设一个新中国。

我们恰恰是实验过各类思想和体制,才证明了共产主义思想是正确的,是合用的,它的践行是历史选择的产物,恰恰是五四革命精神最好的证明。

有人用五四运动的部分理念反证革命文艺的缺陷,这就是严重地割裂革命史的行为,缺乏对于历史本身的尊重。

  • 2.中国的革命思想是被国人先贤选择和建构过的,原汁原味的不是最好的,适合中国的,才是最好的。

很多人动辄用欧美之思想对标中国,这里就需要搞清楚,中国搞革命,真正让我们走下来的是“原汁原味”的西式理念,还是经过国情验证的西方理念。

民主”“自由”“平等”从西方引入,从翻译接受,进入作家创作,进入思潮建设,进入社会建设,这一步步都进行了对于概念的再诠释。

从历史上空俯瞰,我们国家倡导的这些理念和西方那套根本就是两回事。

动辄有人用西方的“人权”来解释中国的国情,我只想问,配几把钥匙?

尤其是打着五四之名批判中国当下的国策,这恰恰是对于五四先贤的背叛,是对于他们艰苦卓绝的探索的无视和无知。

  • 3.五四传统里,是不是全盘抛弃了中国的古代传统,中国的现当代和古代是不是全盘割裂?批孔批孟是不是背叛了中国?

这个是我考博的试题,即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的关系。

两者割裂,这更是错之又错。

通过陈独秀之口,我们很明显可以看他们对于“孔孟”的批判是有语境和目的的,且有部分之区分。

对于传统文化,中国的革命者从来都没有全盘否定过。

以及,这也反向诠释了一个问题,我们继承古代传统是不是全盘接受,亦步亦趋都要接纳,凡祖宗之言就要偏听偏信?

我最看不起的一类人就是以复兴之名,妄图回潮古代糟粕还自名为正统的那类人,没错,所谓汉服圈有那么一群妖魔鬼怪。

到了现在居然有人用这条,所谓破坏古代文化传统做了共产主义革命的罪证。

这两类人都是真正的用心险恶,这是对于历史的无知和对于先贤的侮辱。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何讲述革命是重要的。

革命史证明了一个国家权力来源的正义。

当下思想是割裂的,割裂点就在于80年代以来,一批人消解了革命本身,现有所谓对于“革命”的诠释解释不了中国这个国家在过去的辉煌和当下的腾飞。

  • 当年的中国何以共产党的带领下从泥水和困顿中站立起来?
  • 区区万人之众,何以突破蒋的几十万人的围困?
  • 小米步枪,何以可以硬抗美械?
  • 建国伊始,物质匮乏,为何可以力战联合国军?

这些靠什么?难道靠得是方方之流所谓“人杈”么?是靠“个人英雄主义”么?是靠“发胶”和咖啡么?

都不是,这是真正源头于五四先贤艰苦卓绝地探索,逐步从文字到器物,从思想变革到革命颠覆,实打实一步步走下来的。

历史选择了共产主义,我们建构了共产主义,之后便是践行,每一步都抛却头颅,流干了英雄血泪。

中国革命的历史是辉煌之路,五四传统和共产主义革命传统密不可分,而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也不是果实窃取者,不是病枝,它才是百年革命结成的意识形态之果实,足以丰足一个民族。

这也反证了,先进的意识形态有多磅礴的力量,一个民族的思想崛起犹如山海一样不可阻挡。


我作为中文系学子,长久坚持一个观点,船坚炮利固然重要,但是强盛如苏联,不是死于战火,而是死于意识形态。

人文社科不是无用的学科,构建意识形态的城池这件事重于泰山。

对于个人来说,可以说,你认知的高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意识形态的稳定决定了政权的稳定。

如何讲好革命故事?如何讲好历史和历史中的人?如何建设普罗大众的意识形态?

一定意义上,这也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ps:这剧看得我有点焦虑,可能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这玩意有点像期末复习时,知识点被演绎的样子,尤其是每集还夹杂着几个大题,这就很头疼。_§:з)))」∠)_


user avatar   xiaowu-xiao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遗憾,对于《觉醒年代》,我评价很低。

先感受一下那个著名的老段子。毛主席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管理员,一个月八块钱,这个时候的北大正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每天见到的,都是将来会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大人物。

十多年后,毛主席对斯诺回忆说,他想和那些文化运动的名人们交谈,但没人愿意理他,只把他视为一个湖南乡下来的乡巴佬,看不起他。这个采访发生在长征刚结束不久的陕北,毛主席和红军的处境依然非常困难,他的心情应该也不会太好,谈到早年的这些经历,多少会有些“孤军苦斗”的意思。

新文化运动近四十年后,胡博士在台湾也谈起了他在北大见到毛主席时的情景,仍然是一如既往的胡博士风格的轻浮。他和他的得意门生傅斯年、蒋廷黻等等,都跟着常公一起败退到台湾了,对自己的失败仍然毫无反思,谈到早年和毛主席仅有的这点交集,还是一副居高临下的不屑。

这时候的新中国已经打赢了朝鲜战争,正在进行恢复和建设,各方面都在蒸蒸日上,胡博士依然没有学会尊重他眼里的那个湖南乡巴佬。这不叫知识分子的风骨,也不叫文人傲骨,这叫无知的傲慢。常公从三十年代就开始反思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差异,大家感受一下这个差异。

失败并不可怕,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才不会白白付出代价。常公虽然一直在反思,也并没有从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但起码还知道反思,胡博士比常公差了一万个蔡元培。

但这并没有妨碍这些年来,各种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中,都把焦点对准北京的精英群体们。十年前的《中国1921》,尚且有北洋政府的腐朽无能这条线索,这次的《觉醒年代》,就剩下北大教授们的慷慨激昂,挥斥方遒了。

虽然这次陈独秀、李大钊变成了主角,比前三十年把焦点放在胡博士、蔡元培以及一帮北大学生身上,算是略有进步,但也仍然是精英的视角。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北京,而且就是在北大,这是不是事实?确实是。但另一个事实是,参加了一大的北大的人总共有四个,全部背叛了革命,其中最著名的是张国焘。走到最后的是当初北大师生都看不起的那个湖南来的乡巴佬。

但这些年来对新文化运动,无论是学界的研究,还是官方的宣传,都始终盯着北京,盯着北大,就在那个文化精英圈子里打转转。学术界连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面的保守派都已经挖得底朝天了,还是没有说清楚,新文化运动这件事,和北大的精英圈子、和北大之外的那些中国的乡下的地方,到底有什么关系?

当然,学术界本身是很分裂的。他们一方面其实是想着胡博士、蔡元培、傅斯年这些人的,心眼里并不认为陈独秀、李大钊和图书管理员有多重要,但为了过审,又不得不把他们并列在一起,所以,就把这些人都打扮成了胡博士、蔡校长这种精英人士。甚至连毛主席被看不起的事实,都变成了这些人折节下士,热情接待了。

但这种叙事始终回避了的是,到20年代之后,他们就各自分道扬镳了,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胡博士继续留在北京吹牛扯淡,跟着北洋政府混,鼓吹什么好人政府,甚至连北伐都表示反对,后来到抗战初期参加低调俱乐部,衔命出使美国,更是怕自己祖国在苦难中挣扎的同胞的惨叫声打搅了美国的清梦,连常公都看不下去。

至于蔡校长就更不用说了,著名的反G老手,直接参与了四一二的策划,而且终生反G,从未改变。

无论是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还是五四运动本身,身在北京的湖南乡下人始终没有参与,只是冷眼旁观。他不想参与吗?也不完全是,毕竟他也才二十五六岁,正是热血的年纪,但他没有。因为在胡博士、傅斯年这些人看来,我们在谈论救国救民的大事,你一个乡下人,凑什么热闹?

在南下去上海的途中,途径曲阜,他特意下火车,参观了孔府。到南京浦口下火车的时候遭窃,身上的钱全部丢完,只能给人打短工,挣了一点钱,又买了火车票,到了上海。

即便是参加了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火烧赵家楼的风云人物,除了张国焘参加了革命,其他人也都是五花八门,但到1949年开国大典的时候,一个都没有了。站在他身边的那些百战余生的开国将帅们,虽然在思想上都或多或少受过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但他们大多数和他一样,来自遥远的乡下地方,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后排观众。

所以,新文化运动的启蒙重要吗?确实重要,但已经研究了一百年了,眼光还是盯着北京,盯着那个文人小圈子,连文化名人们在风俗场所争风吃醋打架都研究透了,能不能换个角度,研究研究北京这场小圈子里的高谈阔论,是如何影响了那些偏远山区的年轻人的?

毕竟,无论是北伐,还是国共两党的军事政治斗争,主体人群是这些偏远山区的青年。


user avatar   chen-xiao-lin-87-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一句,我们在对一个人做出评价的时候,切忌一棍子打死。必须辩证,客观,全面,发展,矛盾的看问题,要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看问题。


刚看完第五集

我觉得这部剧真的很好

自从鸦片战争开始

中华有志之士就一直在寻求救国强国之道。

无论是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以及之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每个时期,都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主义人士。尽管他们都有各自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在当时而言,那就是最最进步的,最最爱国的人群。很多国人并不了解这段历史(包括我)。我觉得真的很可惜,爱国主义教育,永远不会过时。而通过知道历史的进程,了解过去的先辈们那满腔的爱国情怀,而进一步培养我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那才是我中华崛起的重要思想保障。正如现在热议的阳刚之气,我认为,爱国主义,就是最好的阳刚之气,有爱国主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老弱病残,无论三教九流,都是具有阳刚之气之人,绝对不会错!


上面是观后的胡思乱想。

具体到这部电视剧,我很希望他会火,倒是一般这种题材的片子。由于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然后又不是主流的谈资,再加上没有主流的流量明星小鲜肉。恐怕不会太火。最后也就是小圈子流行。

从内容来看,这片子背景交代的并不清楚。内容上也经常描写一些先辈的日常小事。对于不喜欢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拖沓不知所云。很快弃剧。对于喜欢的人来讲,却可以热泪盈眶。例如守常先生回家见儿女那一段。

也可以让人鸡皮疙瘩,例如仲甫先生在北京雪中会友那段,颇有桃园结义,煮酒论英雄的场景感。


至于校长请仲甫,就更是直白说明了是三顾茅庐。



自第一集开始,基本每个场景都是英雄惜英雄的氛围去拍的,无论是日本留学生那段,

无论是回国后谈论救国那段

无论是主席那段,

还是北京那几段

或者是强调工人阶级那两段

(看饿了)

都是如此。

看完让人忍不住拍腿大喊一声,好!可以一口气看完整部剧的感觉。


从场景布置方面,那真的很唯美,感觉每一帧都可以截图作为桌面



对白方面,不舞文弄墨,却句句直入人心。


语文太差,无法尽释爱剧之心。

我还是大力推荐所有的人都看一看此剧的。尤其是在这中华民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这是一部适合所有人,尤其适合中国青年观看之剧。


user avatar   liu-kai-94-1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有些反对几位大V的观点。

觉醒年代主要讲五四运动前后的事情,在这个阶段,中国思想界无论是主战场还是舞台中心的人物,还是陈独秀李大钊这些长辈,他们的工作是摸索中国的出路,电视剧反映的也是这个历史阶段,几位先驱的摸索与碰撞。

很多大V说到教员应该占到相当地位,这个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

教员在这个阶段,主要在地方上活动,在当时的思想史上没有什么地位。

教员是天降伟人不假,但并不是一落地就是伟人,他在那个历史阶段是在学习和积累。

有人认为当时,各位大大怠慢教员是个问题。其实也不完全是,毕竟教员当时算是革命的基层骨干,小地方来,语言也不通,话不投机甚至没空搭理也是很正常的,毕竟大大们当时早已是社会名流,各种交际应酬不少,对于这样一个没有展露头角的乡下青年,当时身边可谓无数。

在后来大大们的日记里,也有教员来访的记录,可见并不是说大大们眼高于顶,故意怠慢。

当然,教员在那个历史时期的故事,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但是这就是是另一个话题了。

希望有一部和《觉醒年代》一样优秀的作品来表达。


user avatar   li-xiao-miao-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部剧开片8.9,如今9.3。

如果按照目前的质量继续下去,可能会成为新一代国产神剧标杆。

整部剧明线讲的是新文化运动,暗线讲的是中国人的觉醒。

什么才能救中国?

非常难得的是这部剧没有再单纯地把新文化和旧文化对立起来,而是真正去提现什么叫路线不同。

无论是脑袋后面挂着辫子的辜鸿铭,还是那个跟陈独秀不对付的刘师培,他们也都在为中国找出药方。

中国当时病得厉害,你可以说当时那些思想家们中有的医术不够高明,但你不能说他们就是谋财害命。

如此,才更能体现那一代最先醒来的人的艰难。

对抗单纯的恶意,身体很累,心是轻松的。

对抗错误的善意,身体疲惫,心更累。

目前,播到33集,陈独秀拿着酒给家人道歉:好不容易过几天安稳日子,接下来可能又要颠簸流离了。

只为他想为这个国家做一些事,他想打破那间黑暗的屋子,唤醒那些沉睡的人。

现在想想,那一代人如果他们只为自己活着,他们可以活得多好啊。

陈独秀,北大的文科学长,几百大洋拿着,有身份有地位。

李大钊,日本留学归来,写得一手好文章,一回来就被各大报刊约稿。

周恩来,名校毕业,深得名流器重。

某教员,也是师范毕业,文章写得一流。

他们只为了自己活着的话,他们不说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也是没问题的。

可是他们都放弃了。

只为了给这个国家找一个药方,只为了让还睡在旧中国屋子里就要闷死的国人能够觉醒。

其中最难得的是这部剧摆脱了以往那种个人英雄主义,反而是展现了一种革命历史观。

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看了主创团队的纪录片,这种感受更为深刻。

谁是中国人?

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

现在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这是我们现在需要给世界看的。

我们不应再纠缠于别人对我们的否定,而是要展现出我们自己的肯定。

新文化运动就是重新塑造新一代中国人的最最开始的起点。

它启发了后来改变中国的一代人。

如果说新中国是教员那一代塑造的,那么教员那一代就是新文化运动启发的。

而新文化运动反复讨论的其实就是三个字:

中国人。

中国人的旧,中国人的新,中国人的悲,中国人的幸。

中国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生活在同一片土地长达数千年,对于土地,对于山水,对于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都有着深刻的感情。

中国人又是历史上一个全新的主体,接受了全新的文化,打破了过去的束缚,用一种完全不同于祖先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

中国人是一个受苦受难的民族,太平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乱时,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中国人又是一个幸运的民族,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会有一群最勇敢的人站出来保护这个民族。

如今看完43集,我认为封神是没问题了。

40集,李大钊和陈独秀来到护城河外,看到了一个老义和团在祭奠战友。

老义和团那段台词写得极好啊!

他大骂过去的战友:

一群蠢货,这样的国家有什么值得他们去拼命?

那个悲愤和绝望交织在一起的表情,老人家那是骂的战友,骂的是这个国家。

镜头里,那无限痛苦的护城河外的灾民已经把看似如火如荼发展新文化的北京城包围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急需走出城外,走向农村,走进苦难的人民。

导演非常会运用镜头语言:

李大钊身穿长袍,背着雨伞,参加完工人运动,风尘仆仆地回到红楼,见到等待他的胡适。胡适西装革履拿着新青年大发脾气。这次李大钊没有再和他争辩,两人在过道里背道而驰。一个手持新青年,却离开红楼,离开苦难的中国实情,一个背着雨伞,走进红楼,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暴风雨。

还有41集,陈独秀送两个儿子上船,镜头剪辑也是绝妙吧。

陈延年和陈乔年走向来往法国的船,与他们最后戴着枷锁走向刑场,彼此交错。最后,他们回头看向陈独秀的微笑和他们牺牲时回头看向观众的微笑,重叠在一起,造成了巨大的情感冲击。

两个本可以活得多么潇洒的青年,为了中国的希望,义无反顾。导演很浪漫地给兄弟俩生命最后予微笑,因为让他们看到观众,看到今天,看到他们曾经为之牺牲的理想正在成真。

这个剧真很敢写。

李大钊先生和工人解释八小时工作制的由来,想想某位人民富豪喊着996福报。呵呵,真想啐他一脸。

最后用20多岁时教员写的一段话结束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史的历史,美好得令人心碎。

那年一切都还太早。李大钊还是憨坨,傅斯年还是小胖墩,月薪三百大洋的陈独秀和月薪两百六十大洋的万人迷胡适博士还是朋友,陈延年还在叛逆期,喜欢做美好的不真实的梦。而老母鸡蔡校长保护所有人,所有人都是他的宝宝。

还有他,他还只是个爱吃辣椒的高个男孩,为憨坨好大哥偷偷塞给他的一张讲座门票欣喜若狂。

日子在与保守派的嘴炮中一天天过去。有些时光当时看起来漫长得如同永恒,可实际上却短得令你难以置信。

最令人心碎的是,后面的历史是我们早就知道的。

憨坨被杀了。

小胖墩和万人迷博士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和屠刀站在一起。

老母鸡校长也不赞同那些激进的学生,可滚做一地的人头超出了这个可怜的老爷子对政治的理解。他想保护所有人,他赞同的与他不赞同的。可他什么也保护不了。

叛逆少年被“恩师”出卖,又进了监狱。这次他面临的并不是俯卧撑、靠墙倒立、来交保接他的校长,而是自己被卸成几块的残破躯体。

而那个爱吃辣椒的高个子男孩,最终发动了这座硕大无朋的残破机器,从地狱烈焰中涅槃重生。在那之前,有上亿人在这烈焰之中惨死,没有看到光明。

文明终究不能用文明的方式来战胜野蛮。最终,最终的最终,血与火的法则,注定只能接受比他更红、更烈的血与火。刺刀刺进你我的胸膛,向下划开,扭转,拔出,再刺,鲜血顺着血槽涓涓涌出。一个先断了气,胜利属于血未流尽的一方。

可是现在,鸟语花香,时间还早,给辜博士的辫子起个外号显然更加紧迫。


user avatar   dan-mo-hen-1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就在刚刚我看到一条评论

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

觉醒年代大结局了,看着每一位人物退场时浮现的字幕,寥寥数句浅谈余生,有一种送别旧友的萧瑟,有点舍不得

有些想写的,今天先睡一觉,明天起来再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更新第40、41集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

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

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

人人都能当家作主

为了人人都受教育

少有所教 老有所依

为了中华国富民强

为了民族再造复兴

我愿意奋斗终生!

我愿意奋斗终生!


两人京津一路走来


所见饿殍满地,所闻哀鸿遍野

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时无地不可以死

百姓流离,国家贫弱

陈独秀曾在话别家人的时候说


是啊,早年参与反清斗争,辛亥革命

一颗丹心,满腔热血

牺牲的人倒下去,活着的人一路走来

而今放眼四顾,却看见天下还是那个天下

丰收的农民吃不起饭

盖房的瓦匠住不起房

革命了几十年,穷人们还在卖儿卖女


值个屁!

看着那位参加义和团的老者,曾经也是个热血男儿




轰轰革命十余年,共和成梦我归天

也有不少革命者看到理想幻灭奋斗无望而选择自尽

黑云白水沙岸,陈独秀情难自已失声痛哭

哭天地不仁,哭百姓流离,哭共和已死

哭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竟还是这样的世界

哭自己奋斗数十年的理想原来不过泡影

看看这个社会吧,他们都白死了吗?

谭嗣同、徐锡麟、秋瑾、林觉民...

他们都白死了吗!

如果我不站出来继续走下去,他们就白死了

只有活着的人继续前行,死去的生命才有意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那一刻,他们的誓言响彻在天地之间

岂曰无凭,山河为证!


从1921到1949,28年来无数的人用鲜血践行了他们的诺言

他们大多数人死在了黑暗之中,有的人甚至死前看不到希望

但他们仍然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我愿意为此奋斗终身!”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岂曰无名,河山即名


清末时龚自珍曾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历史将大任给了他们,最终也会给到我们

我们还走在实现誓言的路上

不忘梦归处,铭记来时路




更新第38、39集(纸巾买回来了,加更在后面)

我必须要在开头吹一吹这剧的台词、镜头、画面


今天两集已然接近尾声了,有很多人物开始谢幕

大家曾经相聚一堂,而今彼此分别,奔向各自的道路,走向历史已经写好的注定的结局

当然,有些人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

一叶落而天下知秋







华夏五千年,可如今萦绕心头难以忘怀的是当下眼前人的苦难

此去,中国少了一部通史,人民多了一位斗士、一条道路

“仲甫兄,还斗否?”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意气风发的青年们在长城上高诵《青春》

生于青春,死于青春

生于少年,死于少年

这剧中未诵出的句子,他们用行动做到了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还有无数的热血青年

他们用生命诠释了青春


蒙太奇镜头下

走向法兰西的道路交织着奔赴刑场的路

干净俊朗的脸庞交叠着满是血污的面孔

壮志凌云意气风发的背影穿插着英勇坚毅从容赴死的身影





生机交织着死亡

可他们的笑容却分明从未改变

依旧温暖、明朗、充满着光明和希望

他们的步伐从未改变

永远坚定、刚毅、从容却又执着




生于青春,死于青春

生于少年,死于少年

尽管生于黑暗的昨天,却愿留下希望的明天

他们死在了最好的年华

那时走向车站的他们,还不知道生命只剩下短短的几年

那时走向刑场的他们,所见还满是血雨腥风的黑暗

但从他们笑容中可以看到,那一定是此生无悔的选择

陈独秀彼时车站送别二子,又在数年后白发人送黑发人

延年、乔年曾经尊重敬仰的“吴叔叔”吴稚晖甚至拍来电报道贺

倘若因为反动派们做过一点点好事就可以翻案,就可以想办法去理解他们的“苦衷”

那又凭什么告慰真正高尚无私的英灵呢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龙华千古仰高风

壮士身亡志未穷

墙外桃花墙里血

一般鲜艳一般红


(明天要去买纸巾了,别刀了,别刀了,呜呜呜~)


古代的人是那样重视离别

送行的酒、送别的长亭、临别的赠诗与落泪

高中语文老师曾告诉我们

那是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医疗不发达

有时一个离别就是一生,也许再会已是天人相隔

其实剧中也是一样啊

在遍地腥云的年代

已经知道了远行者心中的志向

那么此去何尝不是九死一生

蔡元培等人尽力挽留

黄侃送陈独秀,骂着“无可救药”

何尝不是一种惋惜

陈独秀车站送别二子

在蒙太奇的手法下

他为离别噙泪,更为终将到来无法改变的命运落泪

也许他的心中已经有了预感?

那一刻他的目光超越时空

送别了他出国远行的孩子

也送别了他宁死不屈的二子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陈乔年在牺牲前鼓励狱友说“让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他那时才26岁

烈士写在书上只是冷冰冰的名字

可走入历史,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

他们不怕死,但也许,本可以不死

听说今晚的剧情仍有别离

那就提前用马克思的话一起纪念他们吧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更新第34、35集

世人皆知螳臂当车自不量力,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就如同挑滑车的高宠






岳飞手下头号猛将高宠为解牛头山之围,以肉身用枪将十一辆铁滑车挑翻过头顶,终因座下马匹力竭,挑第十二辆铁滑车时,座下战马吐血而卧,高宠被掀翻而亡。

明知从山上冲下的是千斤滑车,明知军警早有准备难再全身而退

但国难当头,退无可退

虽千万人吾往矣

一人一骑一长枪,舞台上的高宠力战后倒地而死

舞台外的陈独秀、李大钊也在同时撒出了传单

我生则国死,我死则国生


前路坎坷,若找不到前进的路了,那就将自己化作那几块铺在地上的砖


陈独秀的以身铺路,肉身投虎可以说已经铺垫多集

所以面对警察他不跑,他要用自己再为火焰添一把柴



当他站在高楼之上,面对警察喊出:

“学生、商人、劳工、军人,坚决抵制屈辱的巴黎合约”

那一刻,他是想唤醒他们的


胡适说,你们二位穷困潦倒,如今好不容易成了人中吕布,为什么要自毁前程,祸及家人

因为他们看到了

既然看到了,总有些人终究不忍独善其身

他们是真正的“士”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和民众站在一起,不高高在上自持身份

文人骄傲的对象不该是穷人、不该是没读过书的人、不该是普罗大众,而是小人、是淫威、是强权

此所谓: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你如果真心帮助她/他们,和她/他们站在一起

哪怕是这些裹小脚的人,她们也会站出来和你一起

这大概是胡适不明白或是不愿意费神的事吧




三个人换一条公使的命,报名者有千人之多

竟颇有江湖侠客之风,以身行刺,舍身取义

这是在我意料之外的,让我想到了荆轲

在国家危亡之际,终不愿只做一个明哲保身的看客

哪怕他们中大多数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青岛

但他们给了我们后辈能看到青岛的机会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害怕遗臭万年,就还要脸面,还在乎名声

就怕有的连遗臭万年都不怕,那就没底线了


(这剧真是没有一句台词一个画面是多余的,猛夸~。可惜纸短剧长,只能挑一些说说。最后感谢 @fsbxnsd 姐妹给我分享的背景挑滑车)



更新第32、33集

今天主要说两幕:李大钊夫妻情 和 陈独秀父子情

所谓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爱国者的愤怒已经高涨

与此同时,军阀反动派们的镇压和反扑也逐渐达到了高潮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夜

陈独秀和李大钊已经有所预感,提前与家人话别


在北大的雨中,李大钊与其妻赵纫兰互诉衷肠






我此生对得起天下,却独独对不起你









若你能对得起天下,就是对得起我


有志者不在文化多少,而在心中的格局

赵纫兰虽未读书,但心中却有天下

虽不识字,但独独认得李大钊的名字


赵纫兰说,打小就喜欢学堂里朗朗书声

羡慕那些能读书能上学的孩子

可是,看呐

此刻的校园却满是愤怒的呐喊

教室里空空荡荡偶有学子的热泪

北洋军阀的枪口也已经对准了校门

但是,但是啊,请你相信

等有朝一日,学校能再传出朗朗书声的时候

我会亲自教你读书、写字,看你亲笔为我写的信

而我做这一切,也是为了天下人都能读书识字,都能过上好日子


“我对得起天下,独对不起你”

“你对得起天下,就是对得起我”

丈夫许国,不必相送


是夜,陈独秀思绪万千回到家中



















是啊,我们一家刚刚团聚没有多久,刚刚过上几天安定日子

可我刚刚上街一趟,看到了什么?

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我们家的生活刚刚好了不久,可是又有放眼天下又有几家人能够称心快意呢?

我既然看到了,就不能无动于衷

因为我爱我的国家,我就得做点什么




陈延年酒洒国土,恐不能再尽长子之责


还带着小奶音的乔年举杯同饮

一门父子三中委,江山不负英雄泪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李大钊、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

这些一个个危急时刻不置身事外,愿意挺身而出的人

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只身擎国难,视死忽如归


就像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说到底,还是一句

“卒不忍独善其身”


同样伟大的,还有他们深明大义的家人

奈何,身已许国,不复为家谋

剧中有含泪不语的赵纫兰、高君曼

也曾有“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的“死字旗”

有“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现今有“陈母无求,但问吾儿勇否”的烈士母亲

有送亲人踏上火车的援鄂医护家属


后方如此,于是有:炎黄地,多豪杰,以一敌百人不怯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写这个太浪费纸巾了,呜呜呜,委屈巴巴~)

暴风雨就要来啦!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勇敢的海燕,带着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高傲地飞翔!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更新第30、31集~)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渡河而死,自取灭亡

自取灭亡,又有何妨?

无数的理由,注定的结局

却只见老者踏入河水,只人单衣,白发如狂

旁人不惜妻劝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荒诞、强大、坚定、纯粹、疯狂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纵使有一万个理由离开,但前进也只需要一个理由

在谁的眼里谁太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冲动疯狂?

又是在谁的眼里谁直面死亡、向死而生、人间不枉?


性格决定命运,不错

但人们所毕生追求的命运终究是不同的

毫无疑问,陈独秀的性格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日后的悲剧

但也正是,也只有这种性格

面对根深蒂固的旧文化、面对反动军阀、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指责和谩骂

还能坚守本心、坚决斗争、毫不妥协、坚定而又自信的扛起新的大旗

在那个年代,要抗争,必须也只能强硬

要站起来直接解决问题


当然,对于这种性格

对了,眼光独到,内心坚定,力排众议

错了,固执己见,刚愎自用,自取灭亡

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这是白发狂生的人格魅力,或许慷慨豪迈,或许悲壮凄凉


华北之大,也曾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若是学者心中只有学术文章,工人心中只有工件报酬,农民心中只有劳作收成,学生心中只有分数成绩

不一定是盛世之幸,但一定是乱世之悲

以上均可以被理解,但被理解不一定就对

特别是在乱世,国之不存,民将焉附

所以事不关己时就高高挂起,无疑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是鲁迅先生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北大的学生去全国进行大串联,在全国的支持响应中,北大怎么能撤退

北大搬走也许保全了北大的躯壳,但北大的精神没了,山东没了,全国民众的热情信任没了

整个新文化运动就成了一纸空话、一纸谎言、一场笑话

那时候还能拿着高薪,坐而论道,继续当专心学术的青年导师吗?

新文化的先驱者们于此两集正式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旧文化的捍卫者们也于本集展现了他们的文人傲骨

纷争也早已来到了新旧文化之外

(前面没更新的几集要不要补上呢⁄(⁄ ⁄ ⁄ω⁄ ⁄ ⁄)⁄)


(更新第28、29集~)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看到巴黎使团瞻前顾后下顾维钧毅然站出时,

当看到被捕的三十二位学生愿一死以唤醒天下时,

当看到因为青岛一夜白头的郭心刚绝笔血书时,

当听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听到有识之士失声痛哭“青岛完了”时,

我又怎么能不感同身受

又怎么能不潸然泪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这个世界其实从未改变

顾维钧的陈词铿锵有声,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收不回国土

割让捷克苏台德地区的慕尼黑会议,捷克的代表甚至没有与会资格

哪怕叙利亚外交官的发言再精彩绝伦,也比不过一管漏洞百出的“洗衣粉”



这是叙利亚外交官巴沙尔•贾法里的黯然身影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张图,他们的今日恰如我们的昨日

然而并不是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能幸运的同我们一样来到今天

我们应该感谢100年前那群奋然前行的先辈,那群不甘为奴的青年;感谢100年来建设祖国的先辈,一代吃了几代苦的青年

如果此刻的书桌是平静的,那是因为曾经的学子甘愿放下了手中的笔

“愿以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100年前的他们已经觉醒了,在100年后,他们还在努力唤醒我们


那诸子的尸骨已不知埋葬何方,但百家的思想仍源远流长;

那盛唐的气象亦已云散,但那诗歌仍千百年来在口中传扬;

那五四的号角再未吹响,但百年后的今天犹有余音绕梁;

那《新青年》的书页早已泛黄,但科学民主的精神远播四方!

时间终究会掩埋所有的人和事,可总有些东西会被记住

再热血的青年也终将老去,再伟大的英雄也总会离去

不要只顾着徘徊叹息

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我们是五千年文明的传承者,也是五四青年的继承者

光阴似流水,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


(这四集太打动了,必须要写一写,先更个番外篇。更新落的有点多,看看明天能不能补上,明天再会)



追剧第十一更 第十九、二十集

追剧到此处时,不得不感叹伟人的一生果真非比寻常。

毛同学尚在年轻的成长阶段,就得以结识如陈独秀、李大钊、邵飘萍等许多当时著名的风云人物,且都是品性端正的正人君子,幸运地得到他们的指点与帮助,对个人的发展大有裨益。

可以说,这些老师对毛同学今后的品性、人生方向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回顾历史,仿佛许多有所作为的人都曾遇到贵人相助,人们常常把它归结为命中注定,但或许不仅仅这么简单。

在还未参与到时代巨浪的湖南岁月里,毛同学并未虚度光阴,而是打磨真才实学,关心时事前沿,当然这是基础。

个人认为,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品行。学识是有局限性的,也是未来可以慢慢增长的,但个人品行和价值观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相同特质的人总是互相吸引,通俗来讲就是“人以群分”。也就是说,如果你希望结交君子,首先自己要有君子的品行。

毛同学也正是以不俗的价值观,得到了邵飘萍的欣赏。其同辈友人中如陈延年、邓中夏等也都是一代英才。

这并不是说毛同学真的幸运到了所遇皆为君子志士,而是个人品行端正,志向不俗,那些价值观不同的小人自然远离了他。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历久愈芳


这两集还有令我颇为感慨的两群人:劳工深入底层工人的学生们

当一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北大的集会上打出“劳工万岁”的口号时,我在想,是因为一战中国派出参战的是十几万劳工吗

但李大钊先生给了我不一样的解释

劳工勤劳而不懒惰,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合理的财富而非不义之财

勤劳、正义,建设着这个社会,而不做有损他人的事

细想,劳工的确伟大,伟大在于其性质本身,其实无关一战胜负

所以他们是最先进的阶级,于个人而言,普通却又不普通

“须知今后的世界,是劳工的世界”,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合理的报酬,不懒惰不剥削。如同现今的“打工人”是堂堂正正立身于世,不应当妄自菲薄

所以,劳工万岁,人民万岁


而那群决心深入工人的学生,也令我想起了不久前刚了解到的韩国“学卒”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韩国,共有超过3000名大学生走出校园,自发地进入工厂成为“学卒”工。他们中有马克思主义者、有基督徒、也有自由派知识分子,经过大浪淘沙,最后留下来的并不是多数。为了获取信任,他们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一同进行繁重的工作,并在业余时间向工人们普及知识和权益,在工人运动的胜利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没有理论思想指导的运动是很难成功的,向来如此

这些肯为了大众的幸福、他人的幸福而暂时牺牲自己幸福的人无疑是伟大的

他们是真正的先进知识分子,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

多读了两本书绝不意味着就能沾沾自喜、高高在上,如剧中那个以“博学”为最高目标的北大学生一般,看不起那些没文化的人。相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先进知识分子们,有更多的知识,就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具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不是用高人一等的学识降维打击牟利,而是用学识去帮助天下人过得更好

这才是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情怀,读书人的精神

是宋儒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理论结合实践,说起来简单,但确是炼金石,能筛去那些投机分子、软弱分子、空谈者,留下真正信念坚定的实干精英

革命并不是空喊口号,上上街就能镀金,真正的革命家都是有牺牲要吃苦的

所幸我们的时代也并不缺少这样的人

无论是远离都市、踏入田垄的大学生村官,还是深入大山、脚踩泥土的扶贫干部,他们真正扎根基层,奉献自己的知识和热血,和贫困大众一起打赢了新时代的战役


所以当看到,胡适关心导师的行程更甚于身边同胞国土之时,无疑令人失望。坐而论道者,高高在上者,抛弃普罗大众的人们终究会被普罗大众所抛弃。


之前的文字里说了多次,陈独秀总是忘了与陈延年谈论吴稚晖的问题

这次好不容易记得了,结果父子俩又闹翻了,还动起手来了。陈独秀在外面被骂,回家还要被怼,老父亲太难了。家里人也得要承受无端指责,做伟人家属也难。果然成大事者抗压能力都强。

像吴稚晖这样的人现在也不少罢,嘴里全是主义,心里想着生意。要当心那些空谈口号的投机分子,欺世盗名之辈。最好的检验方法便是知行合一,即前文提到的理论结合实践。

还有,陈延年陈乔年哥俩每次和老父亲见面,不是在宣布断绝关系,就是在准备宣布断绝关系的路上,下次还是别见面了,相见不如多怀念




追剧第十更 第十七、十八集




既谈彼时,也说当下

每每谈论起社会,浮躁已经是绕不开的形容词。虽然年轻的人儿们还没有能力改变社会,但有能力要求自己。毛同学固然天纵英才,但成功的背后也有无数个夜晚的厚积薄发。

无论在闹市、在红楼、在深夜、在白天,毛同学每次出场几乎都在看书,都在进步。这也是剧中多次提到的,革命、信仰、理想不单单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在动荡的年代,每天都有人会失去金钱、失去权力,但只要有信念有知识,就永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就永远不会被彻底打倒。


毛同学初入北大,同学们在操场上挥洒着汗水,校园里的人来来往往,到处洋溢着青春的力量。这是曾经那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一代青年,在那个黑暗年代就已经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寄托着国家的希望

而与两位前辈的见面,也刻画的同样满是希望和光明

相对行礼,并肩扶梯,怀才求学,惜才以教

多么美好的师生关系

也正是、也只有在这样的师生之间,思想才得以传承、发扬和伟大









也因为除却师生,他们大家更是同志,志同道合

千金易得,知音难求,曾经念出同志二字,人们的眼中是会有光的



当然,在这希望传递的同时,总有些人在蠢蠢欲动

活报剧演员入狱、陈独秀遭舆论威胁、蔡元培压力骤增,但真正勇敢的人面对宵小之辈,处之坦然;面对旁门伎俩,只会迎难而上,奋然前行

而史册会记住那些真正勇敢的人







(这个行礼颇有些做贼心虚的意味,相互行礼回礼也太好笑了)

(蔡公接回入狱学生,外柔内刚,这个眼神太到位了)


(对宵小之辈不屑的传神表情)


陈独秀庆祝延年入狱,告诫儿子的一番话,同时也是在告诉自己,表明心志





他已经决定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层面,也预见了未来的风险。但他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不会因为危险而退缩,不会因为困难而犹豫,反而斗志昂扬

很幸运,二子延年、乔年也都是年少有为





这才是真正的秀儿!!!

局势越紧张,危险越临近,反倒越张扬,越前行,舍私利而取大义


但勇敢的先行者们,虽然无畏,心也会疲惫




能不能换个台播,一下子断播十天,都开学了...

大型优秀断续剧展播 大无语事件

明明剧那么好,演员也那么认真,哪承想一套也太坑了,不如换八套吧……


追剧第九更 第十五、十六集

因为贪玩,晚更两天,不过看在我生日凌晨更新的份上,假装无事发生~

这次的更新更像是个人的一些思考吧

太阳底下无新事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难以抨击思想,就抨击思想者的个人品德


为此他们用上了金钱、谩骂信件、造谣传单,恰似如今的资本、水军、媒体互联网




陈独秀的新文化难以下手,那么就朝其本人下手吧。新文化是对的吗?不知道。但一个卖国贼提出的思想一定是有害的,起码在感性上一定有着天大的阴谋

看到此处时,我开始担忧陈独秀的处境。原因无他,如果我是个普通人,我将如何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中,相信一个我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是个好人?

我开始思考:在当今,我的确是个普通人。那么,当面对我素昧平生的人时,面对而今互联网铺天盖地的水军与控评时,我该如何分辨?面对有意的抹黑或是包装时,我又该如何分辨?

若是一个在京城门口卖烧饼的人,看到一群人都在说陈独秀是汉奸,有理有据,言之凿凿,于是他也只好相信,并喊来友人一齐痛骂。而那些为之粉饰的人,自然一并骂为走狗。

我担忧,也正因为我还没想出一个好办法。


废立汉字,是矛盾的两面,看似非此即彼。但支持的钱玄同和不支持的陈独秀依然能求同存异,并肩作战。可见思想是需要进步的,更是需要包容的




在今天的剧中也可以清晰看出,无论新派还是旧派,每个人的想法和诉求都不同,甚至有的大相径庭。但当有目标相同时,他们携手同行,而后在某条路上分道扬镳

这都是很正常的

思想需要讨论、需要包容、需要一起进步。本来就没有那么多非此即彼的事情,也不必急于一时强加于他人,强行统一思想,更不必对某个问题上认识不同的人就扣帽子搞对立。革命就是要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


此剧也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比如嗑瓜子一幕。从陈将瓜子皮置于蔡面前、到蔡将瓜子皮分为两堆、再到陈将瓜子皮再度推来、最后蔡将瓜子皮拢于面前。

在这瓜子皮的一去一回,一推一拢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更显生动而又不漏痕迹

陈独秀洒脱随性,蔡元培包容大度





另有鲁迅执笔狂人日记时,其笔远观如同刻刀一般,以笔为刀,细节好评





追剧第八更 第十三、十四集

先吹一句这部剧的意象、意境、画面也太美了吧,今天的雨中小提琴就妙不可言!

然后,2021年的第一集也太好笑了吧,哈哈哈哈哈哈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三人宴请辜鸿铭真的能笑好久

先是进门请安

然后是乖乖听话,“嗻”

然后让胡适谢谢赐座


然后秀儿全场捧哏,仿佛于谦附体



太好笑了吧这段,十分的给辜教授面子哇,老投其所好了

请秀儿坐下,给自己加戏太多了,下次不要这样了,太秀了不合适!


再说到,本剧的先生、学生们不论留洋与否,归国后多着长衫,惟胡博士不同。

胡适自回国后一律以西装革履的形象出现,下图应该是最本土化的穿着,但仍打着领带。

想来这为塑造胡适的全盘西化论埋下伏笔,系着领带的胡适终究与这批真正心系普罗大众的理想者们渐行渐远

陈独秀错看了胡适,陈延年也错看了吴稚晖,可惜!可叹!

在陈独秀讲新年六大喜时,二人政见不同从表情上已再露端倪


今天从剧中也学到了两个成功者的品质。

蔡公为何受众人尊敬?除了学识,从他专门划出30块大洋交给李大钊之妻可见一二。蔡元培先生从不咄咄逼人,遇事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安排妥帖。难怪辜鸿铭也颇为敬重。

而从古至今,最后成大事者如刘邦、如李世民、也如李大钊等等,似乎也都有一个特点:仗义疏财。急他人之所急,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一时之利,心胸宽广,慷慨大方。

此二者虽是老生常谈,却更显知易行难


今天是大年初四,结尾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牛年大吉~

也祝大家终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曾经的理想,你忘了吗?!(迅哥儿凶狠脸~)




追剧第七更 第十一、十二集

今天的剧其实本来有很多细节想写,比如辜鸿铭的演讲、比如陈独秀和胡适为蔡元培搭砖过水坑、比如李大钊和胡适路线的争辩、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等等

但看到第十二集的后半部分,我只想讲这一件事

李大钊说,谈思想绕不开政治,必须要涉及时事

我深以为然

剧中,陈独秀因为解聘外籍教授发生的连锁事件,他说了一句话


陈独秀先生说,他感到非常地愤怒!

熟悉吗?

相信此刻愿意翻到我这篇回答的人,一定也体会过这种愤怒,熟悉这种愤怒,这种十分强烈的情感

我们曾在历史书上体会过这种愤怒,近代所受的种种屈辱,它并未因为时间而削弱,每每读起仍令人激愤

而我们也在现实中体会过这种愤怒。也许就是在两年前的南京地铁?又或许是在一年前的青岛社区医院?又或许就是那些超国民们的日常?

所以我非常理解陈先生和他的愤怒

而这愤怒中又经常夹杂着一种说法,叫“外交无小事”

哦!剧里也有


但我认为不是这样,不是的

就我理解,它并不是所谓“顾全大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金科玉律

而是守常先生、仲甫先生说的





“这件事马虎不得”


这才叫“外交无小事”

今天的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出了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礼貌规范,因为你在国外就代表自己的国家,不能给国家丢人

这很对,不过不全面

在国内,面对一些事,我们同样代表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尤其是一些工作人员尤其是一些机构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

因为我们总认为他们有时面对有些事,就如同那时的北大一样,他们的背后也托付着些什么

所以,我们才会感到深切的愤怒

这才是真正的“外交无小事”

它绝不是“顾全大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十二字金科玉律。而是很简单的 “这件事马虎不得”!

当然,空谈误国。此事没有马虎了事,这背后有北大无数个学生和教授的不眠之夜

纸短情长,言尽于此

毕竟还是要遵守蔡先生最后的告诫


那么,还是再谈谈辜鸿铭先生的演讲罢

昨天我曾写道,虽然革新派留洋派批判辜鸿铭,但他们大多数对西方文化体制思想研究的造诣甚至比不上这个他们看不上眼的老顽固

不过,今天辜先生的演讲却并没有给我很大的惊喜

他获得了全礼堂的掌声,应该讲的很好

我想,也许是在那个年代,当革新派主张全面推翻旧文化,全面西化的时代

他提出了全面西化只会导致洋人的蔑视,一个中国人只有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文明和精神,才会得到真正的尊重

我们曾经走过一些弯路,而后才深深地理解了这一论点

所以那一刻的他,也值得整个礼堂的掌声

一个留着辫子的满清遗老,却偏偏在北大的学堂里讲着英国的莎士比亚

那可真是个荒诞古怪而又群星璀璨的年代




追剧第六更 第九、十集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多次出现的其实不是“北大同人”,而是“北大同仁”,字幕组打错字了?

好了,我知道了。一般人打招呼的方式是鞠躬,有时会抱拳。但秀儿不一样,他打招呼一定是个大大的拥抱。作为文科学长,以校长为榜样,深谙招揽人才需要学会的牵手手挽手手之道,活学活用,炉火纯青。

(面对我的暖心拥抱,你却偏偏要鞠躬)

可惜的是,虽然彼时以为伯牙子期知音难求,但胡适之终究不是你的良人啊!(奇怪,我在说什么)


目前来看,延年热衷于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前一集陈独秀还在说延年不能和吴稚晖走的太近,怎么今天见面光顾着吃包子,把这么重要的这茬给忘了。

是了,都怪你的“陈独秀先生”太伤老父亲的心了

这段时间发生的故事很有意思

留学归来的进步青年大肆批判辜鸿铭,这个重要的保皇党、保守派代言人,但他们许多人对西方文化思想的了解水平深度还不如这个顽固派

顽固派守旧派的国学大师大肆批判鲁迅,这个白话文运动的重炮手,但他们许多人的古文功底未必能超过鲁迅,这一章太炎先生的高徒

那时北京大学的洋教授们,在走廊里,若看到辜老先生走过来,总是远远的靠边站着,恭迎致候。而辜氏到了面前,见英国人,用英文骂英国不行,见德国人,用德文骂德国不好,见法国人,则用法文骂法国如何不堪,那些洋人无不被骂得个个心服。所以,他对于洋人,和那个时候普遍的先矮了半截的畏缩心理完全相反,他是不大肯买外国人的账的。

多么有趣

所以还是要多读书,不然不管你持什么立场,在自己的领域都说不过人家


还有,昨天蔡公还说不管是保皇还是革命,都是立场,兼容并包,与师德及选拔的标准无关。今天辜鸿铭们就因为保皇的行为不能当选北大议事会议员了,这这这毕竟大学也是需要经费的,段祺瑞给的钱多啊!(手动狗头)


最后,今天惋惜一下易白沙。写到此处时突然联想到第一集,彼时的陈独秀还在笑邹永成自杀未遂,易白沙出面仗义执言,没想到一语成谶!命运已经埋下了伏笔。

可惜,白沙要是肯多等等,就会发现中国的希望犹存,且最终落到了那个他曾最先见过的湖南二十八画生身上。





追剧第五更 第七、八集(部分更新)

刚看第七集还觉得进度太慢,没想到进度后来突然加快,要素过多,我码的字没有保存又码了一遍(暴风哭泣),今晚先更新一部分,明天接着更完。

黄侃你先坐!坐下说! 那啥,秀儿你也先坐下!


五千辫子军入城,张勋拥清废帝复辟

诺大的北京城再次飘满了黄龙旗

清朝的遗老遗少们欢呼雀跃、下拜请安

假辫子一夜之间竟成了抢手货,众人哄抢

京师街头充斥着“皇上万岁”的呼喊与再度改装易服的人们

辫子军的马队在城中肆掠,宣武门已伤了数人

就连那不可一世的军阀们也在跪拜在了殿外的刀剑之下

而与此同时,北大的学生们走了出来,身着白衣,手无寸铁,却如同划破黑暗的光

辫子军的马蹄声还未消散,在新复辟势力的中心,他们偏大喊出“反对复辟”的口号

努力地唤醒着那些哄抢人血馒头、假辫子的群众

这需要怎样的勇气?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也就是在同时,面对反动势力的明令通缉,李大钊走上街头,不隐姓名

如他所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是所有人都眷恋大清,但大多数人都害怕屠刀,勇敢的人们站了出来,于是大家知道自己并不孤单,于是张勋复辟成了闹剧

虽然看过了许多影视剧,但当看到那群青年们毅然挺身而出时,仍然热泪盈眶

总有人说理想和现实差距过大,做个理想主义者太难了

但理想和现实如果没有差距,理想又凭什么高高在上被称为理想呢?

他们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剧中有一句台词:“辫子怎么了,回去问问你爷爷、你祖宗,哪个没有辫子?”

那汉人祖宗有辫子吗?两百多年前好像是没有的吧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此时距离汉人的反剃发斗争也不过过去了二百多年

于是大家连曾经的祖宗有没有辫子都不记得了

于是辫子成了传统文化,成了祖宗之物

汉人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荒唐到令人唏嘘(待续~)




追剧第四更 第六集(两天只更了一集,控诉!)

今天记忆深刻的有两幕:一是蔡元培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二是秀儿和白沙的一番话别

没想到剧中再现了蔡元培先生的就职演说

剧中的蔡公就像一个谆谆教诲的长者,所说的话在百年后仍毫不过时,下面这段话仿佛看到了自己。

平时则放荡治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可能这也是剧中全文展示的用意吧

百年前曾发生过的事情如今重演,那就让百年前曾警醒过一代青年的话,今天继续来警醒后辈。

抱定宗旨 砥砺德行 敬爱师友


易白沙和陈独秀在星空下关于国家未来命运的谈话,私以为也代表着当时的两类人。

他们都深爱着祖国,也都有理想有能力有勇气,但长夜难明令部分人绝望。

易白沙像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一腔热血,嫉恶如仇,却也很迷茫痛苦。

和当时的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他恨上层的腐朽、恨国家的贫弱,也恨自己的无能。他们有勇气一次次革命推翻一个个统治阶级,但是却不知道就算推翻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周而复始,看不到希望。

他深爱着这片土地,此刻却看不到这片土地的任何希望和未来,这也为他今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长夜漫漫,悲观是大家都会有的情绪,而乐观则更需要勇气

敢于面对的人更为可贵

面对旧思想、旧文化、旧学阀的阻力和西方鱼龙混杂的思想、主义、恶意,而选择面对,奋然前行去战斗,需要更大的勇气和信念

就像北海苏武,死不可怕,活着更需要勇气


很喜欢他俩一起唱的歌,刚刚查了一下,这是民国初年的爱国歌曲,相当于那个时候的流行歌吧。

附原文: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
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有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
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苏武牧羊》蒋荫棠


真的是一部很好的剧,以往的同时期电视剧多注重展现各个大事的发生,但这部剧忠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思潮、思想和学说。对现今也不乏指导意义与教育意义。同时也能更好的体会并理解那个年代下的时代浪潮与个人抉择。




追剧第三更 第五集

今天只有一集暴风哭泣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大概相当于现在400~500元人民币,那文学总长月薪300大洋就是十几万呐,年薪百万。怪不得有人怦然心动,夜不能寐(手动狗头)

陈独秀终其一生较为复杂,细想颇感沉重。所以超级喜欢现在意气风发、指点江山、随性洒脱的样子啊!烦心事还没有后期那么多、那么难取舍,坚持自己的初心搞新文化运动,拉到赞助就可以在雪地里开心的打滚(划掉,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 )

还有这一集和蔡元培一起吃花生的时候,冯森(划掉)梳大背头的经典动作乱入(划掉)

这一集陈独秀与钱玄同等人陶然亭相会也颇为风雅,两方虽然素昧平生但神交已久,仿佛一见如故,志同道合的君子之交大抵如此。

虽然自认文人名士,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孤傲都重点针对那些居其位却遗祸国家的人,显得所谓不近人情、生人勿近。但他们对于底层民众却相当亲切,无论是李大钊帮忙看病还是陈独秀涮羊肉,都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是平等交往互相尊重,也所以他们是真正爱这个国家和人民的革命家。

两个人的孩子也早早独立,李的两个小孩共抬一桶水,哥哥知道照顾妹妹。陈的两个儿子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打拼自己的未来。都折射出了那个年代许多青年的精神风貌,以自立自强的自己,打造自立自强的新国家。

不过看预告出现了带着辫子的遗老们,估计下一集就要伪造学历了,这告诉我们没学历,哪怕你很秀,也还是不好找工作啊(划掉) 好好读书 好好读书

明天看完接着更~




在电视机前等着,刚刚看完第一集

于和伟演的陈独秀很有个人魅力(和我之前内心想的后来犯右倾投降主义的秀儿有点不一样)

看过亮剑之后看李大钊有点跳戏(老想到魏和尚)

第一次听到这个电视剧的时候,就觉得名字起得好

那是一个思潮交汇、冲突的时代,有识之士觉醒的时代,至今想起来仍会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令人学习神往的时代

虽然是主旋律电视剧,但并不尴尬,剧情也很引人入胜,预测这会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爆款安排


看了第二集,陈独秀人物开始立体丰富了

读过许多名人的故事,感觉革命的危险变得轻飘飘,那个时代那么多风云人物,都在肆无忌惮的绽放自己,在光芒下这背后的艰难仿佛被遗忘

饭桌上儿子对陈独秀的质问,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了革命的牺牲与取舍。那些闪耀在历史中的人物,除了有才识之外,也很幸运

就像看着小说里的主角一路化险为夷,什么难关生死局只不过是考验而已,我作为读者并不觉得选择背后多艰难,反而有一种理所应当

但其实革命背后有太多,甚至直至为理想牺牲后仍然籍籍无名的人,最终有名望、能看到胜利的只是少数幸运儿。

这些革命者和投机分子不一样,他们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真正无私的人

想到了黄埔军校的对联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寒假又有电视剧可以追了




应评论区之邀继续更新啦!!!(第三集和第四集)

看完了四集,发现街边说快板的才真是个高人呐。不管是深奥的革命思想还是突发的政治事件,他总能紧跟时事、言简意赅且生动地讲述出来。这个眼光眼界和总结能力可不一般(手动狗头)

2017年,俄罗斯曾经开启过一批时间胶囊,里面是50年前来自苏联的信件,那时正值“十月革命”50周年,生活在苏联的一批学生和名人们,写了很多封信,并封存了起来,约定“十月革命”100周年的时候,交给现在的同志们启封

信中有羡慕未来生活的,有憧憬革命成功的,也有期待太空梦的,总之对五十年后充满了期许。

而其中有一封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我知道,其实,到了2017年,你们这焦躁不安的一代人也会羡慕我们,因为,我们有明确的目标,伟大的未来,而且,每天还会有许多事等着我们去做。

是啊!曾经的青年羡慕憧憬着50年后的生活,但我们又何尝不羡慕他们?

我们是互相羡慕的

今天的两集是陈独秀的《新青年》吸引了中国各地的有识之士,也包括湖南年轻的小毛同学

觉醒年代,一个永载史册的年代;那一代的五四青年,也是永远高悬于史册熠熠生辉的青年

他们面对内忧外患,食不果腹甚至是生命危险

就像剧中说的,他们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却也让大家看到了三千年未有的活泼鲜活的青年精神。他们有明确的目标,伟大的未来,做着三千年未有的大事

这一刻,我是羡慕他们的

作为给宏伟建筑添砖加瓦的人,我羡慕这些奠基者,敬重那个伟大的时代、自由的思想、坚定的青年

也许在平静的学生生活亦或是996生活中,我并不是唯一羡慕他们的人

就像那句老生常谈的话

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但我们生在了这个时代,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又应该做什么呢?多少年以后,未来的人又会怎么评价我们这代人,怎么看待我们这一代青年呢?

我还不知道,甚至有时对社会价值的实现感到迷茫,也许这个年代不再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啦,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涓涓细流

陈独秀先生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

这还远不是太平盛世可以安枕无忧的时代,我们这一代青年还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担当,跑完这一段属于我们的接力赛

莫叹辜负春花暖,莫惜少年好时光!

祝福你们,也祝福我自己最后都能找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

话说回来,毛同学说青年六义还缺一个体育是我没想到的,深以为然(我错了,但我不改 )

还有陈独秀的两个儿子确实是好样的,那个洒水的小姐姐也太不尊重人了,任性的太过分了嗷,可别有感情戏,害怕害怕


user avatar   xi-xi-xi-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这部剧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很一般。

此剧也有不少优点,但别人说了太多,我不想重复了,以下主要说缺点,望理解。

(提前说,我肯定这段历史的积极作用,但并不代表《觉醒年代》就完美无缺,这是两码事)

优点:这部剧比较客观地反应了新文化之争,辜鸿铭等守旧派也没有很坏,胡适钱玄同等人也有局限性,大家目标一致,路线不同罢了。巴黎和会的剧情我最欣赏,后边我会将其作为正面例子与其他剧情做对比。(他人答案有详述,此答案略去不表)

缺点:1)社会生活不够真实,原因和社会矛盾都没很好表现,缺乏劳苦大众的视角;2)反派太弱小,简直是在侮辱先烈;3)教科书般说教,而不是故事性地讲述;

简而言之,此剧绝大多数时间描述了和谐的社会,却试图说教一个苦难社会的觉醒故事,十分别扭。

肯定有人认为“和谐的社会”是我理解不到位,以下我讲从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角度分析。


直观感受

先给大家看几张剧中截的图,直观感受一下。

  • ↓ 这是“苦难”的工人,衣服无破损,无油污,无补丁
  • ↓ 这是也是苦难的工人,黢黑的胳膊
  • ↓ 这是被关押的“苦难”学生,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衣衫整洁,头发柔顺,眼镜片洁净如新
  • ↓ 这是苦难的人民,头发凌乱,浑身脏兮兮

对比强烈,有的苦难轻飘飘,有的苦难却很沉重,但这竟然出自同一部剧。

再来几张剧照

我的直观感受:工人们到底苦不苦啊?学生们到底苦不苦啊?我没看出来啊


从“四个提倡,四个反对”说起

我有几个疑问希望大家思考。

本剧主线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有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当时专制下的人民生活什么样?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当时迷信到达了什么程度?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是什么?怎么影响人民了?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言文怎么就影响沟通了?

为什么要提这四个问题,因为,要反对的东西,也就是故事的原因,最大的“反派”,新文化运动存在的意义,就是这四个问题。剧中都稀里糊涂,着墨极少,还自相矛盾。

更重要的,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大学从未讲过这些。

有知识储备的人看得乐呵呵,部分人不去思考也看下去了受到鼓舞,剩下的人只能莫名其妙了,人云亦云,但又不敢说。就像皇帝的新装。

或许有网友认为这些有表现,那以下是我具体观点。


1. 人民生活描述割裂,我没看出来“觉醒”的原因和必要

既然这部剧主要讲新文化运动,咱们就还是从新文化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讲起。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反对专制并非反对专制本身,而是专制给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造成苦难。精神生活比如巴黎和会,剧情有。下边说物质生活。

主要剧情中,人民生活苦吗?

肯定有人会提到,剧中有不少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描写,比如:毛润之出场时饿殍遍地,江边灾民,人血馒头,煤矿工人,童婚......

但这些都不算剧情故事,只是过场动画似的片段,加起来又有几分钟?他们背后故事是什么?单凭想象如何产生共情?《一九四二》中瞎鹿穷得卖孩子叫故事,《山海情》中艰难地从挖地洞住叫故事,《觉醒年代》中卖儿鬻女的镜头,三秒钟而已,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编剧导演用了几分钟粗略的描述人民真实生活,又用剩下的几十集展现“上流生活”,这比例算怎么回事?剩下的时间:

  • 文人西装革履谈笑风生,高山流水觅知音;
  • 树贵用了五分钟救了孩子后,不再有工人们艰难的镜头,相反,我只看到他们用李大钊带来的材料娴熟地包着饺子,屋子也整洁;
  • 上海和北京,街头小贩叫卖,人群熙熙攘攘,一派欣欣向荣,安定祥和;
  • 路上有点泥巴就算是条件差了,就必须要给个特写。这个泥巴路特写的时间,跟卖儿鬻女的时间,哪个长?
  • 陈延年陈乔年除了出场帮工的几分钟很苦,其他时间就几乎没有为钱发愁过,社会实验时候更是直接募集了几百大洋;
  • 毛润之的“驱张运动”,看得我一头雾水,谁能告诉我湖南人民有多水深火热?

看下图,李大钊说“沿街乞讨的乞丐”,你看到剧中街头的乞丐了吗?我发现了,我找了好久,才发现一个,只有一个,走路虎虎生风的乞丐。

全是靠嘴说啊,多给点镜头,给点故事行不行?

此外,主要角色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大洋的开销,似乎从未担心过生活,我都感觉大洋贬值这么厉害了?剧中仅有的资本家柳眉的父亲,除了精致利己点。其他时间待人和蔼,知恩图报,也没别的缺点。

注意,我可以理解部分老师和商人本就属于上流社会,工资高,但紧盯他们,对真正穷人吝惜笔墨,是绝对不合适的。

  • 别有用心的媒体对着美国光鲜亮丽的上流社会说:这就是美国。
  • 这是美国吗?是的。
  • 这是完整的美国吗?不是的。

(补充,看了观视频傅正老师的视频,当时的老师名义工资很高,但实际上根本发不了这么多,于是老师们当时会多个学校兼职)

就算是专制本身,这部剧也描述不多,剧中大总统也是遇事求爷爷告奶奶,丝毫没点专制大总统的样子。

b)提倡民主,反对迷信

这部分剧情太少了,槽点极大。

关于迷信,只有几秒的“人血馒头”镜头,还不是剧情。

那这个时代民众封建迷信愚昧到底是什么程度呢?剧中反而所有角色都很开明。

更主要的是,编剧脱离实际搞精英做派。《药》在高中教材里啊,没上过高中的父辈,以及没读过《药》和小学初中生怎么办?仅仅几秒的人血馒头镜头他们懂吗?这庞大的群体就活该被遗忘吗?最后真的变成现代知识青年的独自狂欢了。

观察者网有一篇文章《这届年轻人为什么为《觉醒年代》流泪?,我看到题目就很呵呵了。或许我有过度解读的成分。但是,为什么,上岁数的人和不懂这段历史的人不配流泪吗?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这部分着墨极少,全剧只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算是,而且就这部分也表现砸了。

剧中只有几十秒的童婚有点凄惨而已。但其实我当时的感觉是:这新娘哭什么啊,结婚不好吗?娶亲阵仗不小,比《闯关东》第一集传文娶亲的阵仗强得多,男方应该挺有钱。男方是坏,丑,还是老?我不知道啊……谁能告诉我?

后来我看了不少相关视频,才发现这其实是“冥婚”,那只大公鸡就是代指丈夫。我咧个去,有多少人当时看出来是冥婚了?这导演编剧,社会现实表现的不仅少,还表现这么隐晦。

(注:评论区总有个别人说自己看出来是冥婚了,这是常识。求求这些人了,别秀自己懂得多了。下边视频的弹幕,会告诉你这并不是常识)

【【觉醒年代】冥婚/公鸡/小脚/小新娘/旧社会-哔哩哔哩】b23.tv/2tCLCJ

剧中还有另外两个“旧道德”的“受害者”——李大钊、胡适。李大钊的结果,是得到了一个贤内助。胡适的结果,是得到了一个漂亮黏人的老婆。对比“童婚”极其薄弱的戏份,编剧算是支持包办婚姻吗?(陈独秀是包办婚姻受害者,但那是剧情外的事儿,剧情不说,我也不论)

在现代生活压力和找对象难度增加的背景下,给我感觉是:给我也包办婚姻吧,我也想要胡适老婆这样漂亮粘人,持家本分,还可以堵着,非我要跟我结婚的女孩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老实说,我根据以及学习文言文时的麻烦,大概能想象出人民群众学习文言文和旧文学的困难,以及因此造成的不便利。

但!但!但是,这只是经验性推测,真实历史看完全剧我也不知道。

到底是不识字造成阶级固化啦?还是王大爷不识字被人蒙骗啦?还是不识字影响社会发展啦?谁能告诉我?反正剧情没告诉我。


综上,看完此剧,我愣是没弄明白为什么要新文化运动?大部分人在专制、迷信、旧道德、旧文学下都很“幸福”了,至少没看出多么悲惨。

这部剧像是在一个架空的和平世界拍摄“觉醒”,但编剧或许又感觉不太真实,于是就时不时探出头去拍一下苦难人民。转过头就回到自己的架空世界拍戏,让人难以感受到生活的苦难,以及“觉醒”的必要。


2. 部分剧情问题

a)反派势力令人尴尬

学生被关押在监狱,光线亮堂,还有书看,没人为难,一日三餐,还很安静,多爽。喊几嗓子,狱卒就屈服了,要啥给啥,关了个寂寞。

学生在北大关押期间,群先小姐姐红润白皙的小脸抹点灰就算是受苦受难了,这...让我说什么好。

反派的位置尴尬。张丰载一帮人和他叔叔,感觉就是来搞笑的,“踩人”踩得简直无语,污蔑又被轻易反水,一群人难道不知道群先他爹爹是谁吗?

吴炳湘除了偶尔抓学生积极点,多数时间对主角们都相当客气,发脾气主要还是对着手下,这到底是真反派还是假反派。

我一直认为,弱化反对派,就是在丑化革命前辈

b)转向共产主义有点突兀

陈延年这么“犟”的人,互助社实验失败了还是坚信无政府主义,为此跟他爹吵了那么多架。到了法国,啪一下,就变了,说是看到了法国运动的失败。用好几集介绍陈延年的思想坚定,又只用一句解释思想变化,难以理解。陈延年这种关键角色,思想转变就这么轻率?

还有说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剧中满口只说“不适合不适合”,也没体现到底为何不适合。有的问题,太刻意回避,就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人家随便甩出来一串资本主义的优势,你懵逼不?

c) 学生角色太伟光正了

少年教员和周恩来,一举一动都感觉是在主席台讲大道理。

学生开会,个个端坐,整齐鼓掌,口号喊得震天响,别扭。

d)说教意味浓厚

布尔什维克、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政权......全是靠说教,只不过是把老师之口换成了演员之口罢了。几个主要演员都贼能说,大道理一堆一堆,我老师都没这么能说,并没有跟我带来更深的感触。


为什么这么批评?

a)这是个故事啊,故事都讲不圆,背景原因都交代不清,社会矛盾表现不足,那么剧情中的变革就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

b)其次很重要的:很多普通人并不能深刻理解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而这部剧不能为这部分受众提供情感共鸣。这部剧讲不明白这点,如教科书般地“思想觉醒”“推广白话文”,无非是生搬硬套。理解五四运动的人看得热血澎湃在知乎纷纷留言,不理解的人懵懵懂懂默不作声,也难说能吸引来中间派或感兴趣人群,那这部剧的意义何在呢?

就拿《药》来说,这可是高中课程。截止2019年,高中学历者占42.9%。

还有,你我上历史课和政治课时的样子,我想大多数还记得吧。

更主要的,历史课本学的是宏观知识,电视剧要深入微观,这两者本身就不是一回事。历史课本说了抗美援朝的伟大,不过是停留在表面,我没见过谁看历史课本感动哭了的。但每次看抗美援朝的故事和影片,都会看到“泪目”刷屏。

我可不希望这部剧前边加上一句“请先学习中国近代史课程后再行观看”。

(有人非要揪着这点,说这只是我的个人感觉,不代表绝对事实。我承认这是我基于自身学习经历的推断,但我也不是空口说白话,至少有依据。如果反驳我,也请加上依据)


那该怎么改善?(个人观点,抛砖引玉,欢迎批评)

  • 想说明现在社会有多好,只需要告诉我们当时社会有多差就行;
  • 想宣扬仁人志士有多奉献,告诉我们社会反派多疯狂就够了。

我依然用这部剧的情节做正面例子。巴黎和会的剧情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生动表现了美英法的轻蔑,令我深刻理解了顾维钧陆正祥等人的憋屈、压力、两头为难、低三下四。

看了巴黎和会,我自然与前人感同身受,对民国的无能而愤怒,对新社会的憧憬,对目前我国的国际地位而荣耀。

新文化运动也可以这样,体现现实即可。人民穷困潦倒、饿殍无数,民国政府不为人民做事,卖儿鬻女。求生存不成,人民还把精神寄托于虚无,人血馒头、封建迷信盛行。看到这里,观众肯定怒其不争,认为必须思想开化,欲救国,必先启民智。于是,新文化运动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但首先是从知识分子开始的。都不用编剧如教科书般一遍遍口述说教。

反映社会真实情况上,远不如《山海情》《一九四二》,深刻性上,远不如《我的团长我的团》

期待越大,不免对其批评越激烈,望理解。

以上,欢迎讨论。



(对部分评论的统一回答)

1.当时人们就没这么艰苦

那我要说,人民的艰苦,是编剧导演自己说的。全剧充斥着工人艰难无法过年、湖南人民驱张运动中生活艰难、煤矿工人艰难等各种说辞。注意,只是说辞。但却不愿讲述他们的故事。

2.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就不是普通民众,而是学生等受教育人群

诚然,新文化运动是从知识分子开始,但绝不是终点,后期《新青年》卖给工人和普通大众也说明了这点。

其次,新文化运动的原因绝对是来自普通民众,预告片里的苦难片段就是原因。

再者,新文化运动的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是:

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这分明是针对全体国民啊,哪有区分对待。

还有五四运动,罢工罢课罢市,可不能把普通民众的“罢工”给否定了。

3.想要把这些都表现出来,需要非常多集

拜托,只是讲个故事而已,有那么复杂吗?我只想把与“觉醒”故事的背景原因讲明白,不想从鸦片战争开始说到新中国成立,ok?

你看人家《山海情》24集就表现的很丰富,《闯关东》52集讲了四个完整故事,时代社会背景冲突都交代的很完整。

4.缺少的内容可以自己看书上网学习

这部分网友我就无耻地看做是认同我的观点哈。但是,扪心自问,有几个人会去查资料?或许多数还是查“为什么高君曼是陈延年的姨妈?”吧。周围又有几个人理解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本人根据在大学里周围人的聊天调研了一下,也只能说:理解的人非常少。如果说看电视剧还得配一本教科书,就太讽刺了。

5.这部分不用说,大家上过学,都懂

1)上学学的是文字,这是影像化的电视剧,不一样。而且剧情自身就割裂不自洽;

2)上学的都懂,那没上过学的呢?分裂人民群众,还有大量父辈一代人没学过啊;

3)上学并不一定都懂。大家上思政课和历史课是什么状态,相信大部分人都清楚。

4)顺着这句话,那《觉醒年代》也不用拍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长征》也别拍了,课本上都有。

6.太悲惨了没人看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零和思维不可取。除了祥和就必须是残忍的吗?历史上很残忍,但电视剧选择性地表现嘛,人家《山海情》就表现的挺好。

而且请看下图:

残忍吗?这就是剧中截图,我的描述“残忍”描写顶多也就是这个量级。

《山海情》中,人民贫苦思想保守贯穿其中,让人全程感受到,但也不是全方位无死角展示残酷,现实中的马德福原型遇到的困难比剧中只多不少。再穿插一点幽默化的表达,比如几个兄弟一个裤子,顺口溜描述吊庄,既表现条件艰苦,又体现村民保守。

《山海情》《我的团长我的团》《一九四二》等剧贯穿始终细节化地展现残酷:人脸是黑的,衣服是脏的,人民是保守的,《觉醒年代》一边说人民悲惨,再拍个残酷的小短片,然后继续回归“太平盛世”,主角们花着几百大洋。

7.陈独秀不接触底层人民,这属于历史人物的局限性

我们是后人,一定程度上是站在上帝视角的后人。

诚然,或许陈独秀确实没怎么接触底层人民,但如果把这个历史局限性原原本本拍出来,不加任何扩充,修正,那不就是错误的再次复现吗?不就相当于给历史局限性背锅了?

其次,陈独秀真的一点都没接触吗?一个在中国活了几十年的人,我不相信他不知道普通民众的疾苦和愚昧,也看不见街上的乞丐。

当然,编剧可以单独描写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之间的故事,但这必然不是给广大普通人民群众看的,也就决然不能作为我党100周年献礼片了。


我可能需要再次澄清,我上述所有的批评都是对剧情,而不是历史。其实仔细看了我的回答就知道说的是剧情。比如有人会揪着我对“精英做派”的批评,我批评的不一定对,但这是针对剧情,指的是编剧的剧情一副精英做派,脱离人民群众实情,而不是对历史人物的批评。

我仔细看了所有的评论,所有批评的意见中,有一半其实还是跟我思想类似,只是不得全貌,以“绝不能批评此剧”为前提,为了反对而反对,所以起了争执。就好像许三多把连长当成舌头给抓了。这样的争执源于先有立场再找理由的思维方式,生活中很多,我也见了很多。我也改变不了什么,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劝大家:理性点。


user avatar   xiang-yu-78-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句题外话。

我看到38集的时候,拍案叫绝,这编剧太有水平了,不像是普通编剧。我国普通编剧多是小文人,学些戏剧理论,对历史认识不深,往往把历史剧拍成家庭伦理剧,把主旋律拍成假大空,把战争剧拍成黑帮斗殴,极少有这么高的水平。

一查不得了,这部剧的编剧叫龙平平,不是职业编剧,而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大佬。

龙平平,中央民族大学法学硕士,研究员,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理事,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特邀研究员。(转自百度百科)

他极少编剧,上一部叫《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5月6日更新。今天跟一位答主讨论了一些问题,觉得比较切题,兹录如下:

关于@维度操控 反对意见的一些回应

1.我没有你想的那么深。近年烂剧太多,多是剧本太烂,所以看到这个剧,眉头一皱感觉事情不简单,就去查了查编剧是谁,发了一些感慨。

2.近年主旋律大略两类。一类是传统体制内,堆砌史料,殊少艺术感染力。毕竟影视剧是大众文艺,不是纪录片。另一类是堆砌流量,迎合市场,原创一些低幼剧情,自以为得法,看起来常觉尴尬,如中影。

这部剧基本是不瞎说、不全说、言必有据的,引用了很多史料原文,导演拍的又很有感染力,已经算是近年主旋律的翘楚了。

3.至于你说未全拍出马主义。我觉得,一则当年刚刚引进,确实不多,二则近年影视剧确实也很少能做到这一点。

鲁迅说,未有天才之前,不宜纵马践踏幼苗。像《山海情》《觉醒年代》这种认真编剧认真拍的主旋律,我们大声叫好,使拍片者有名利双收的预期鼓励,或可减少一些建军大业之类拍成黑帮斗殴的主旋律(看的生理不适)。

又及,这两天看了流量云集的1921预告片,虽然只有一分钟,已经觉得不妙了。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需要两分钟,便已经是封神之作!

毛泽东出场时那短短两分钟的“默剧”(所有主要表现人物没有说一句话),通过他的一段奔跑,让各种隐喻、提喻的意象纷繁出场,刻画出大时代下旧中国的种种矛盾、冲突、无助;通过他的一皱眉、一抱书,借用佛传故事中著名的“游观四门”意境,描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学子们之阶段性觉醒。

一阵令人紧张的背景音乐响起后,露出的是因为长沙城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街上或躲雨或赶路或乞食的形形色色之人。在毛泽东出场之前,很长的一个镜头给了牵着一头牛的农民:

紧接着,一队骑马背枪的军队飞扬跋扈的在街上疾驰,路人们手忙脚乱又见怪不怪的四处躲避:

牛象征着当时传统的农业经济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跋扈的军队则代表着当时旧中国最为反动的力量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军阀势力。

紧接着,怀抱着一摞《青年杂志》的青年毛泽东,奔跑着出场了:

接下来,便是伴随着青年毛泽东的眼睛,看到的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一个接一个的冲突,在长沙街上,我们跟着青年毛泽东,看见了整个中国的阶级冲突。

上一秒,他看到被人贩子当做货物买卖的贫苦人家小孩:

下一秒,便看到切换到坐在豪车中穿着西装、吃着三明治的富贵子弟,他眼神冰冷的看着窗外的人们;

以上两个画面预言着,指望“眼神冰冷”注视贫苦大众的资产阶级来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终究只能是水月镜花。

接着奔跑的毛泽东,又看到用一根竹竿艰难摸索道路的盲人、困居玻璃缸中的金鱼、茫然不知所措的一群鸭子,盲人代表的是艰难探索中国未来道路的欲觉醒者(陈独秀等人),金鱼代表金鳞虽非池中物、尚无风云能化龙的毛泽东,无序奔跑的鸭群代表着缺乏坚强领导者的中国劳苦大众:

紧接着,伴随着奔跑中的毛泽东向远方望去的一个长镜头,出现的是一个匍匐乞讨、吃着地上捡来食物的老乞丐

这种悲惨世界的景象,勾起了青年毛泽东的困惑、悲愤,于是他紧紧的皱起了眉头:

如果画面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毛泽东便难以成为一代伟人,终究只是一个平凡的悲天悯人者。于是,下一刻,镜头聚焦在他的手上,他用双手紧紧抱住手中的《青年杂志》,因为他相信,只要像书中所说,全中国青年都成为新时代的青年,那么必将能够拯救中国:

刚刚出场的毛泽东,是一个进步、热血的优秀青年,虽然已经部分觉醒,但是因为困守在长沙这么一个浅“池中”,最高的觉醒程度也只能是相信《青年杂志》可以救中国、相信“欲文明其精神,必野蛮其体魄”可以救中国,这是符合现实的,也是符合历史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所有人都在进行着一种又一种失败的尝试,所有进步青年都在挣扎中、痛苦中逐渐觉醒,直到义和团、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等所有的方式全部失败之后,所有真正的进步青年才真正觉醒: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一个“部分觉醒”的场景,采用的是佛传故事中的“游观四门”意境,这个佛转故事描述的是悉达多太子出游四门,看见人间种种苦难,最终决定舍弃王位,去追求解脱世间苦难的无上智慧。

这一借用是十分妥帖的,因为悉达多太子出游四门、见证种种苦难,决定出家之后,也只得部分觉醒,修行苦行道,尚未成就无上正觉。

就这么短短不到两分钟的画面,便展现了旧中国贫苦的大众、冷漠的资产阶级、苦苦探索的进步分子、无所适从的一般群众,以及,用佛传故事展现了见证种种苦难后,立志以《青年杂志》为指导解救旧中国的觉醒却未完全觉醒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如果这还不算神剧,还有什么能算神剧!

PS:关于陈独秀和陈延年的初次见面那场戏的解析,看这里。




        

相关话题

  作为漫威迷,你觉得漫威的哪部作品最好? 
  30 天打卡挑战:在你心中,排名前五的古装剧是哪些?为什么? 
  如何评价广电总局发文《坚决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 
  为什么在甄嬛心里安陵容比不上淳贵人? 
  你有哪些看过三遍以上的电视剧? 
  看过国产电影或者电视剧中最虐心的片段是那一段? 
  影视剧里有哪些特效非常精彩的片段? 
  如何评价《盖世英雄曹操》的禁播? 
  30 天打卡挑战:影视作品中有哪些让你细思极恐不敢再看第二遍的片段? 
  如何用一句话证明你看过《西游记》,字越少越好? 

前一个讨论
5 月 20 日广州荔湾新增 1 例本土确诊病例,目前情况如何?
下一个讨论
如果没有了汉字,日语会怎样?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