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电视剧《觉醒年代》? 第2页

        

user avatar   wu-qi-lin-85-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答案措辞太激烈。本来是为开窗户而拆房顶的策略,但后来我发现这样容易让读者在认真读完全文之前被激怒,所以现在修改一下吧:

首先,我承认导演、编剧、演员大约希望还原真实的鲁迅,希望让更多观众喜欢上真实的鲁迅,并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我还是要说,这一版鲁迅不符合我心中的鲁迅。

这一版鲁迅确实可以展现鲁迅的某些特点(幽默、可爱、深情、顽强之类),但展现鲁迅思想的部分有很大的错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不仅批判旧道德,也批判新道德,怀疑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与鲁迅思想无关的细节瑕疵,这个回答也一并指出,但这些瑕疵只是剧组考据不精,不算什么严重的问题。




1.剧中鲁迅的出场就很奇怪。

剧中的鲁迅为了不做看客,跑到杀头的地方,高冷地看碑。

且编剧为什么要让鲁迅和钱玄同在大街上讲“铁屋子”?是觉得街上没有人还是觉得这两位说话声音不大?有朋友认为这恰恰能体现群众的麻木,但“麻木”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听不见铁屋子谈话的路人可以算“麻木”,而在杀头的地方旁边看拓片的鲁迅不可以算“麻木”呢?

编剧把几个要素混入一段六分钟的情节:一是庸众看杀头,二是人血馒头,三是鲁迅读古碑,四是钱玄同请鲁迅出山并送他《新青年》,五是“铁屋子”的辩论。用六分钟交代完,在一共四十三集的电视剧里显得太急促,像是在赶进度。

2.剧中蔡元培认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我们就看《呐喊·自序》:

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钱理群先生也指出过:

讨论“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就不能不涉及曾经有过的所谓“经典论断”: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以至“鲁迅的方向,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我们的讨论就从这里开始: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吗?鲁迅确实说过,他的写作坚持的是“五四”的“启蒙主义”。他还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因此,他承认,他是“尊奉”“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而写作,并自觉“与前驱者取同一步调”。但“遵命”这一说法本身就否定了“主将”之说。鲁迅自己是明确地将胡适视为“五四”文学革命的“提倡”者的。对周氏兄弟在《新青年》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陈独秀有一个回忆:“鲁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启明先生,都是《新青年》的作者之一人。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作者,发表的文章也很不少,尤其是启明先生。然而他们两位,都有他们自己的独立的思想,不是因为附和《新青年》作者中哪一个人而参加的。所以他们的作品在《新青年》中特别有价值”。“不是最主要的”,当然就不是“主将”;但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因而“特别有价值”:这是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

非要把鲁迅当成“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就很可能抹杀鲁迅“自己的独立思想”,遮蔽鲁迅批判新道德的一面。

3.剧中,鲁迅看到阮久荪发狂,就提笔写了《狂人日记》。

这一点最早是周作人指出来的:

这人乃是鲁迅的表兄弟,我们姑且称他为刘四,向在西北游幕,忽然说同事要谋害他,逃到北京来躲避,可是没有用。他告诉鲁迅他们怎样的追迹他,住在西河沿客栈里,听见楼上的客深夜橐橐行走,知道是他们的埋伏,赶紧要求换房间,一进去就听到隔壁什么哺哺的声音,原来也是他们的人,在暗示给他知道,已经到处都布置好,他再也插翅难逃了。鲁迅留他住在会馆,清早就来敲窗门,问他为什么这样早,答说今天要去杀了,怎么不早起来,声音十分凄惨。午前带他去看医生,车上看见背枪站岗的巡警,突然出惊,面无人色。据说他那眼神非常可怕,充满了恐怖,阴森森的显出狂人的特色,就是常人临死也所没有的。鲁迅给他找妥人护送回乡,这病后来就好了。因为亲自见过“迫害狂”的病人,又加了书本上的知识,所以才能写出这篇来,否则是很不容易下笔的。

我们必须注意到这里有一句:“这病后来就好了。”《狂人日记》创作于阮久荪病愈以后,编剧把这一点忽略了。删去这段,虽然利于煽情,但在逻辑上有缺失。核查鲁迅日记,阮久荪1916年10月30日到北京,随后发病,11月6日被送回家乡。同年11月9日与12月21日,阮久荪给鲁迅寄了两封信,可以推测这时候他已经病愈了。

为什么“阮久荪病愈”这件事很重要?请看《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如果阮久荪没有痊愈,那么鲁迅应该很难想到要为狂人设计“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的结局。剧中众人讨论《狂人日记》,也无视了文言小序。

补一段:狂人“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的结局在《狂人日记》中有特别的寓意,但“阮久孙病愈是狂人病愈的原型”还是成立的。正如虽然狂人与阮久孙有很大差别,但“阮久孙是狂人的原型”是没错的。

狂人病愈赴某地候补的寓意有两种解释。传统的解释是反抗秩序的英雄堕落了,回归原有秩序,即回归人肉的筵宴。伊藤虎丸先生的解释与此不同:

孰是孰非,请各位自己判断。

4.剧中鲁迅给自己起笔名,毫不犹豫地写下“鲁”,思索一会后才写下“迅”。我们去看鲁迅早年的笔名:1908年的《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署名“迅行”。“迅”字是早就确定下来的。

见鲁迅1926年12月3日写的《<阿Q正传>的成因》:

我所用的笔名也不只一个:LS,神飞,唐俟,某生者,雪之,风声;更以前还有:自树,索士,令飞,迅行。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

也就是说,鲁迅本来打算使用迅行这个笔名,编辑不让,才用了鲁迅。我们去看周作人与许寿裳的回忆,也都明确指出“鲁迅”的“迅”来自“迅行”。

周作人:

留学东京时,刘申叔为河南同乡办杂志曰《河南》,孙竹丹来为拉稿,豫才为写几篇论文,署名一曰迅行,一曰令飞,至民七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于迅上冠鲁姓,遂成今名。

许寿裳:

他说:“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名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去愚鲁而迅速之意。”

5.剧中,1918年,众人就在念叨“新文化运动”这个词了,甚至鲁迅还高喊“新文化运动万岁”。

1925年11月3日,鲁迅《热风·题记》:

五四运动之后,我没有写什么文字,现在已经说不清是不做,还是散失消灭的了。但那时革新运动,表面上却颇有些成功,于是主张革新的也就蓬蓬勃勃,而且有许多还就是在先讥笑,嘲骂《新青年》的人们,但他们却是另起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名目:新文化运动。这也就是后来又将这名目反套在《新青年》身上,而又加以嘲骂讥笑的,正如笑骂白话文的人,往往自称最得风气之先,早经主张过白话文一样。

1926年11月11日,鲁迅《写在<坟>后面》:

记得初提倡白话的时候,是得到各方面剧烈的攻击的。后来白话渐渐通行了,势不可遏,有些人便一转而引为自己之功,美其名曰“新文化运动”。

鲁迅认为,“新文化运动”这个词是在“白话渐渐通行了”以后被“有些人”创造出来的,他在文章里也很少使用这个词。不说别人,至少鲁迅肯定不会像剧中这样高喊“新文化运动万岁!”编剧无视了鲁迅“自己的独立的思想”。

附一段汪晖先生的话:

哪有什么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多半是那些反对者骂出来的。那些人骂《新青年》搞的是新文化运动,所以就有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在骂声中成立了。当新文化运动成了一个真正的潮流的时候,一些参与新文化运动的人或者后来与新文化有过一点皮毛关系的人,就开始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源起了。建立“源起”是将自己嵌入历史叙述的方式,这是反复发生的故事——任何一种思想成了潮流或标签,就会有人来认领了。这种自述“起源”的方式自古就有,现代以来的宗师之一是胡适之;至于“他述”,更是不胜枚举。本来也没有什么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创刊时是很寂寞的;胡适之写《文学改良刍议》的时候,也就是从美国寄了一篇文章回来,他也不知道有什么新文化运动,不知道这篇文章有什么作用。白话文并不是他的首创,晚清时代的白话运动已经很有规模。不过,“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退潮了,但一种新的文化正统渐渐确立起来。胡适之就开始写关于什么是新文化运动的文章了。对于这些追溯起源、竞相命名的方式,鲁迅始终抱持一种怀疑的态度。他的目光是冷嘲的。他知道新文化运动的成立先是由于那些诅咒和谩骂,后是由于新文化运动的衰落——自封的领袖们坐稳了领袖的地位,便可以从容挑剔这场运动,以便占据新的潮头了。在他的眼里,追溯起源、重新命名的时刻其实也就是这场文化运动衰落的时刻,就像民国成立的同时,民国也就衰落了。这种观察自身置身的运动的方式,其实源自鲁迅的历史观。

6.多少人知道“鲁迅是周树人”?

剧中的鲁迅在1918年到北大开讲座,就用了“鲁迅”的名字。

但这时鲁迅只有可能用“周树人”的名字。现实中他就是“周树人”,到纸面上他才是“鲁迅”。

“鲁迅=周树人”被公开,是在1923年《呐喊》出版以后。“鲁迅=周树人”真正广为人知是在1926年1月陈源发表《致志摩》之后。

1921年末,知道鲁迅就是周树人的,也只有《新青年》《新潮》社里的人以及孙伏园,见1926年12月3日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

现在是有人以为我想做什么狗首领了,真可怜,侦察了百来回,竟还不明白。我就从不曾插了鲁迅的旗去访过一次人;“鲁迅即周树人”,是别人查出来的。这些人有四类:一类是为要研究小说,因而要知道作者的身世;一类单是好奇;一类是因为我也做短评,所以特地揭出来,想我受点祸;一类是以为于他有用处,想要钻进来。 那时我住在西城边,知道鲁迅就是我的,大概只有《新青年》,《新潮》社里的人们罢;孙伏园也是一个。他正在晨报馆编副刊。不知是谁的主意,忽然要添一栏称为“开心话”的了,每周一次。他就来要我写一点东西。

7.剧中的鲁迅演讲水平太低。

剧中的鲁迅在学生面前演讲,批评林纾的只此一句:“所以我就觉着啊,任何人你都不能去试图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你非要挡呢,那结果只有一个,什么呢?被碾着腿嘛!”

按理说,让鲁迅演讲是最容易出彩的。我们去读鲁迅真正的演讲,比如《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无声的中国》、《老调子已经唱完》、《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等等,会发现这都是一等的好文章。就说同是抨击复古派的《老调子已经唱完》,是这样开头的:

今天我所讲的题目是“老调子已经唱完”:初看似乎有些离奇,其实是并不奇怪的。 凡老的,旧的,都已经完了!这也应该如此。虽然这一句话实在对不起一般老前辈,可是我也没有别的法子。 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很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但是,想一想罢,如果从有人类以来的人们都不死,地面上早已挤得密密的,现在的我们早已无地可容了;如果从有人类以来的人们的尸身都不烂,岂不是地面上的死尸早已堆得比鱼店里的鱼还要多,连掘井,造房子的空地都没有了么?所以,我想,凡是老的,旧的,实在倒不如高高兴兴的死去的好。

这不比什么“历史的车轮碾着腿”好很多吗?

8.鲁迅是否像剧中这样热血?

鲁迅第一次投稿以后对《新青年》销量的评价,见1918年5月29日致许寿裳:

《新青年》第五期大约不久可出,内有拙作少许。该杂志销路闻大不佳,而今之青年皆比我辈更为顽固,真是无法。

到1919年初,鲁迅依然不看好青年人,见1919年1月16日致许寿裳:

大学学生二千,大抵暮气甚深,蔡先生来,略与改革,似亦无大效,惟近来出杂志一种曰《新潮》,颇强人意,只是二十人左右之小集合所作,间亦杂教员著作,第一卷已出,日内当即邮寄奉上其内以傅斯年作为上,罗家伦亦不弱,皆学生。

任何一个读过《呐喊·自序》的人也都能察觉到鲁迅当时那种难以驱除的寂寞与悲哀。编剧没能准确把握鲁迅的精神气质。


9.剧中的鲁迅认为五四运动“必将是一个全新的历史的开端”

那么现实中的鲁迅呢?

首先,在五四期间,鲁迅并没有什么行动。

然后,五四一周年的时候(1920年5月4日),鲁迅给自己的学生宋崇义写了一封信:

知方同学兄足下: 日前蒙惠书,祗悉种种。 仆于去年冬季,以挈眷北来,曾一返越中,往来匆匆,在杭在越之诸友人,皆不及走晤;迄今犹以为憾! 比年以来,国内不靖,影响及于学界,纷扰已经一年。世之守旧者,以为此事实为乱源;而维新者则又赞扬甚至。全国学生,或被称为祸萌,或被誉为志士;然由仆观之,则于中国实无何种影响,仅是一时之现象而已;谓之志士固过誉,谓之乱萌,亦甚冤也。 南方学校现象,较此间似尤奇诡,分教员为四等,可谓在教育史上开一新纪元,北京尚无此举,惟高等工业抬出校长,略堪媲美而已。然此亦只因无校长提倡,故学生亦不发起;若有如姜校长之办法,则现象当亦相同。世之论客,好言南北之别,其实同是中国人,脾气无甚大异也。 近来所谓新思潮者,在外国已是普遍之理,一入中国,便大吓人;提倡者思想不彻底,言行不一致,故每每发生流弊,而新思潮之本身,固不任其咎也。 要之,中国一切旧物,无论如何,定必崩溃;倘能采用新说,助其变迁,则改革较有秩序,其祸必不如天然崩溃之烈。而社会守旧,新党又行不顾言,一盘散沙,无法粘连,将来除无可收拾外,殆无他道也。 今之论者,又惧俄国思潮传染中国,足以肇乱,此亦似是而非之谈,乱则有之,传染思潮则未必。中国人无感染性,他国思潮,甚难移殖;将来之乱,亦仍是中国式之乱,非俄国式之乱也。而中国式之乱,能否较善于他式,则非浅见之所能测矣。 要而言之,旧状无以维持,殆无可疑;而其转变也,既非官吏所希望之现状,亦非新学家所鼓吹之新式:但有一塌胡涂而已。 中国学共和不像,谈者多以为共和于中国不宜;其实以前之专制,何尝相宜?专制之时,亦无忠臣,亦非强国也。 仆以为一无根柢学问,爱国之类,俱是空谈;现在要图,实只在熬苦求学,惜此又非今之学者所乐闻也。此布,敬颂 曼福! 仆树顿首 五月四日

可以看出,鲁迅在当时认为五四运动“于中国实无何种影响,仅是一时之现象而已”。

在杂文中,鲁迅也非议过五四运动。

《华盖集•忽然想到(七)》:

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因此,武者君误认为两样东西了。 我还记得第一次五四以后,军警们很客气地只用枪托,乱打那手无寸铁的教员和学生,威武到很像一队铁骑在苗田上驰骋;学生们则惊叫奔避,正如遇见虎狼的羊群。但是,当学生们成了大群,袭击他们的敌人时,不是遇见孩子也要推他摔几个觔斗么?在学校里,不是还唾骂敌人的儿子,使他非逃回家去不可么?这和古代暴君的灭族的意见,有什么区分!

《华盖集•后记》:

二,近几年来,常听到人们说学生嚣张,不单是老先生,连刚出学校而做了小官或教员的也往往这么说。但我却并不觉得这样。记得革命以前,社会上自然还不如现在似的憎恶学生,学生也没有目下一般驯顺,单是态度,就显得桀傲,在人丛中一望可知。现在却差远了,大抵长袍大袖,温文尔雅,正如一个古之读书人。我也就在一个大学的讲堂上提起过,临末还说:其实,现在的学生是驯良的,或者竟可以说是太驯良了……。武者君登在《京报副刊》(约十四年五月初)上的一篇《温良》中,所引的就是我那时所说的这几句话。我因此又写了《忽然想到》第七篇,其中所举的例,一是前几年被称为“卖国贼”者的子弟曾大受同学唾骂,二是当时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正被同性的校长使男职员威胁。

学生们唾骂卖国贼的子弟。这就是《华盖集•杂感》所谓: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编剧让鲁迅急吼吼来附和其他人,抹杀了鲁迅“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大概是因为编剧不够了解鲁迅吧。

我们再来看1992年的《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怎么看待鲁迅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比年以来,国内不靖” 等句,反映了 “五四运动”以来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在全国范围的思想解放运动中,青年知识分子做为革命的先锋,被反动当局视为大敌,而“守旧者” 则目其为“乱源”、“祸萌”、“维新者又赞扬甚至”。鲁迅这时则认为这场运动“仅是一时之现象而已”。这一是由于他深知中国反动势力的顽固和强暴,仅仅是游行示威、喊喊口号,恐难撼其根基;二是由于他思想上的局限性所致。他历来坚持这样的观点,虽不无偏激之辞,然则反对许褚似地赤膊上阵,对于敌人,他惯用的是“壕堑战”,结结实实地站稳自己的脚跟,一步一步地前进。

后人处理鲁迅对五四的态度,有三种简单粗暴的方式:

一是像《觉醒年代》编剧,(也许是无意中)直接篡改事实;

二是像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忽视,闭口不谈;

三是像这部《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斥之为鲁迅思想上的局限性。




补充一段鲁迅的革命观,有助于理解鲁迅为什么不喊“新文化运动万岁”或者“五四运动万岁”。

1924年9月24日,鲁迅《野草•影的告别》: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1925年2月12日,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三)》:

我想,我的神经也许有些瞀乱了。否则,那就可怕。 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 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而是民国的敌人。 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很像住在德法等国里的犹太人,他们的意中别有一个国度。 我觉得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 我觉得什么都要从新做过。 退一万步说罢,我希望有人好好地做一部民国的建国史给少年看,因为我觉得民国的来源,实在已经失传了,虽然还只有十四年!

1925年3月18日,鲁迅《致许广平》:

现在的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那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这时候还未到来,也料不定将来究竟可有这样的时候。我疑心将来的黄金世界里,也会有将叛徒处死刑,而大家尚以为是黄金世界的事,其大病根就在人们各各不同,不能像印版书似的每本一律。要彻底地毁坏这种大势的,就容易变成“个人的无政府主义者”,《工人绥惠略夫》里所描写的绥惠略夫就是。这一类人物的运命,在现在,——也许虽在将来,是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迫害,终至于成了单身,忿激之余,一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枪,自己也归于毁灭。

1926年3月10日,鲁迅《集外集拾遗•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

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那一件,全都是革命。无论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终于全都是革命。

1926年11月11日,鲁迅《写在〈坟〉后面》:

新近看见一种上海出版的期刊,也说起要做好白话须读好古文,而举例为证的人名中,其一却是我。这实在使我打了一个寒噤。别人我不论,若是自己,则曾经看过许多旧书,是的确的,为了教书,至今也还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但自己却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就是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很随便,时而很峻急。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大半也因为懒惰罢,往往自己宽解,以为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动植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当开首改革文章的时候,有几个不三不四的作者,是当然的,只能这样,也需要这样。他的任务,是在有些警觉之后,喊出一种新声;又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但仍应该和光阴偕逝,逐渐消亡,至多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

1927年3月24日,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以上的所谓“革命成功”,是指暂时的事而言;其实是“革命尚未成功”的。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1927年4月10日,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黑暗的区域里,反革命者的工作也正在默默地进行,虽然留在后方的是呻吟,但也有一部分人们高兴。后方的呻吟与高兴固然大不相同,然而无裨于事是一样的。最后的胜利,不在高兴的人们的多少,而在永远进击的人们的多少,记得一种期刊上,曾经引有列宁的话: “第一要事是,不要因胜利而使脑筋昏乱,自高自满;第二要事是,要巩固我们的胜利,使他长久是属于我们的;第三要事是,准备消灭敌人,因为现在敌人只是被征服了,而距消灭的程度还远得很。” 俄国究竟是革命的世家,列宁究竟是革命的老手,不是深知道历来革命成败的原因,自己又积有许多经验,是说不出来的。先前,中国革命者的屡屡挫折,我以为就因为忽略了这一点。小有胜利,便陶醉在凯歌中,肌肉松懈,忘却进击了,于是敌人便又乘隙而起。 前年,我作了一篇短文,主张“落水狗”还是非打不可,就有老实人以为苛酷,太欠大度和宽容;况且我以此施之人,人又以报诸我,报施将永无了结的时候。但是,外国我不知,在中国,历来的胜利者,有谁不苛酷的呢。取近例,则如清初的几个皇帝,民国二年后的袁世凯,对于异己者何尝不赶尽杀绝。只是他嘴上却说着什么大度和宽容,还有什么慈悲和仁厚;也并不像列宁似的简单明了,列宁究竟是俄国人,怎么想便怎么说,比我们中国人直爽得多了。但便是中国,在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凡有大度,宽容,慈悲,仁厚等等美名,也大抵是名实并用者失败,只用其名者成功的。然而竟瞒过了一群大傻子,还会相信他。 庆祝和革命没有什么相干,至多不过是一种点缀。庆祝,讴歌,陶醉着革命的人们多,好自然是好的,但有时也会使革命精神转成浮滑。革命的势力一扩大,革命的人们一定会多起来。统一以后,我恐怕研究系也要讲革命。去年年底,《现代评论》,不就变了论调了么?和“三一八惨案”时候的议论一比照,我真疑心他们都得了一种仙丹,忽然脱胎换骨。我对于佛教先有一种偏见,以为坚苦的小乘教倒是佛教,待到饮酒食肉的阔人富翁,只要吃一餐素,便可以称为居士,算作信徒,虽然美其名曰大乘,流播也更广远,然而这教却因为容易信奉,因而变为浮滑,或者竟等于零了。革命也如此的,坚苦的进击者向前进行,遗下广大的已经革命的地方,使我们可以放心歌呼,也显出革命者的色彩,其实是和革命毫不相干。这样的人们一多,革命的精神反而会从浮滑,稀薄,以至于消亡,再下去是复旧。

1927年9月15日,鲁迅《而已集•扣丝杂感》:

“革命尚未成功”,是这里常见的标语。但由我看来,这仿佛已经成了一句谦虚话,在后方的一大部分的人们的心里,是“革命已经成功”或“将近成功”了。既然已经成功或将近成功,自己又是革命家,也就是中国的主人翁,则对于一切,当然有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刊物虽小事,自然也在看管之列。有近于赤化之虑者无论矣,而要说不吉利语,即可以说是颇有近于“反革命”的气息了,至少,也很令人不欢。而《语丝》,是每有不肯凑趣的坏脾气的,则其不免于有时失踪也,盖犹其小焉者耳。

鲁迅认为,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革命者以及每一次革命都只是进化链子上的“中间物”。真正的革命永远“无止境”,永远“尚未成功”。真正的革命者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永远保持革命的姿态。

时人认为革命后就是“黄金世界”,鲁迅则要质疑这“黄金世界”是否仍在“吃人”。

如果人们都在庆祝、歌呼“革命已经成功”,那么“革命的精神反而会从浮滑,稀薄,以至于消亡,再下去是复旧。”

就像辛亥革命:“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觉醒年代》剧中人称赞《狂人日记》揭露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弊害,这一评语源自鲁迅自己所谓“《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不同之处在于加上了限定词“封建”,把《狂人日记》剑锋所指局限在封建社会。这大大损害了《狂人日记》的深度。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揭露的吃人史“没有年代”,没有被限制在“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仁义道德”吃人,辛亥时的“仁义道德”难道不吃人吗?阿Q与另外两个被抓的乡下人不仍在被吃吗?

阿Q虽然有些忐忑,却并不很苦闷,因为他那土谷祠里的卧室,也并没有比这间屋子更高明。那两个也仿佛是乡下人,渐渐和他兜搭起来了,一个说是举人老爷要追他祖父欠下来的陈租,一个不知道为了什么事。他们问阿Q,阿Q爽利的答道,“因为我想造反。”

鲁迅既否定旧道德,又否定新道德。《这样的战士》中的“道德”同样没有被限定为“封建旧道德”。

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他知道这点头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战士都在此灭亡,正如炮弹一般,使猛士无所用其力。 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文士,长者,青年,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义,东方文明……。 但他举起了投枪。

如竹内好先生所言:

吴虞的否定礼教,不过是像魏晋以来,明末、清末等历史不安定时期个性很强的自由思想家们大多站在挖苦的反礼教立场上一样,在旧时代保存的自己方向上来展开破坏性理论的。而《狂人日记》的反对旧道德,则逼近到生之本能的恐惧感,并且认为自己既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加害别人的人,是从不可救药的现实出发,否定了包括反礼教论在内的一切传统。

《狂人日记》的“仁义道德”其实指向古今中外一切道德。




这里放一段钱理群先生的话:

鲁迅是谁?他是一个彻底的怀疑主义者,他对一切公理、公意、共识、定论都提出质疑和挑战。对于主流意识形态以至整个中国文化而言,鲁迅都是一个异端、少数、边缘的人物。但同时,他也成为整个中国文化里面的另一种存在,正因为是另一种存在,才有了另一种可能性。 然而我们中国是讲究道统、法统的,中国文化也是同化力极强的一种文化,因为中国文化不允许异端的存在,所有的异端都会被扼杀掉。中国的老百姓也习惯了在大一统的文化统治下,从来不提出任何怀疑,从来不考虑是否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存在。因此鲁迅这样一个怀疑主义者,一个处在体制外边缘的批判者,是十分难得而重要的。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多亏有了鲁迅,或者其他一些异类,才形成某种张力。文化发展要有张力,只有一种是不行的,不管这种文化多么完美,没有另外一种存在,便形成不了张力,这种文化就没有发展的余地。鲁迅所代表的,正是未经规范收编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太容易被收编,太容易被归档化了。 所以鲁迅对我们的意义在哪里?我曾经有这样一个概括,我说当你春风得意的时候,你对你所接受的教育、报纸上的宣传、老师所讲的内容,你一律相信,深信不疑,没有任何怀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在这种状态下,你是不会要鲁迅的,即使读鲁迅,你也会本能地拒绝他,因为他讲的这些和你接受的、习惯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但是当你对自己听惯的话,习惯的常规、常态、定论产生了不满,有了怀疑,有了想要打破既定秩序、冲破既定命运的想法时,你就会从鲁迅那里得到启发。这就是接受鲁迅的最佳时刻。当你要突破自己,要形成另一种发展可能性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读鲁迅。鲁迅对我们来说是另一种声音、另一种存在、另一种思维,也是另一种可能性。这就是鲁迅对我们的意义。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说鲁迅是彻底的怀疑主义者,那么这个怀疑不止是他对我们,对别人,对既定一切的怀疑,同时更重要是他对自己的怀疑。他的怀疑精神是指向自身的,这是鲁迅思想的彻底之处。所以读鲁迅作品的时候,或是真正进入鲁迅世界的时候,你会产生非常复杂的反应,一方面你发现鲁迅的很多论述都是对你曾经相信的一切的一种颠覆,因此开始本能地怀疑它,本能地拒绝它。但在你真正接受它的同时,你又免不了对他的说法提出质疑,是对吗?真的是这样吗?也就是说,在鲁迅面前你必须思考,他并不给你指出一条路来,他也不想把他的东西强加于你。 我曾经有一个研究,把鲁迅的演讲和胡适的演讲做了一个对比。鲁迅和胡适是当年最受北大学生欢迎的两个教授,根据当事人的回忆,人们对鲁迅和胡适演讲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胡适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自信掌握了真理,所以他的演讲非常明确、非常痛快,也非常简洁、非常明了,告诉你路该怎么走,同学们跟着我胡适往前走就行了。学生听了非常兴奋,现场反应极其强烈,大家目光闪闪地走出课堂,跟着胡先生走就行了。这是胡适演讲的特色和效果。而鲁迅就不一样,鲁迅的演讲本身就充满矛盾,他刚提出一个命题,马上又对这个命题提出怀疑。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在座的有很多女性,当时有一个通行的妇女解放的路,就是走娜拉的路,走出家庭。鲁迅在演讲中也说,娜拉应该走出家庭,但紧接着他提出问题:娜拉走后要怎样?走出家庭能解决一切问题吗?鲁迅提出来,娜拉走出家庭,如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迟早还是要回到家庭。他把他前面的命题颠覆掉,这个时候作为听众,一定会想到底对不对。也就是说,他逼着你思考,他不把现实结论告诉你,他自己也在不断地质疑,把他思考的过程、质疑的过程都告诉你,然后由你自己做出选择,自己去思考。所以听鲁迅演讲非常吃力,没有像胡适这么顺当,因为你要一边听,一边紧张地思考,他给你提供很多信息,而且是互相矛盾的各种信息、各种观点,然后你要思考到底是怎么回事。听完以后,你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有一点,跟你听之前有变化,你开始独立思考了,这就是鲁迅的意义。 刚才说到鲁迅的独立性、怀疑精神,说明他是拒绝收编,但同时他也绝不收编我们。这一点非常之重要。所以大家听名人演讲,我大概也算名人,我希望大家听我演讲的时候,千万不要被我收编。钱老师讲得好,钱老师讲得对,那不是我期待的。鲁迅拒绝被别人收编,拒绝被别的文化收编,但同时也拒绝收编他的读者。他和读者一样,都是真理的探讨者,绝不是真理的垄断者,也不是真理的宣讲者,他和我们一起探讨真理。这就是鲁迅对我们的意义,他使我们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关于“艺术改编”:

实际上编剧可以在不损害艺术效果的同时呈现出更真实的鲁迅。

例如那段演讲,本来艺术效果可以很出彩,但编剧处理得比较平庸。

又如鲁迅与众人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这块的分歧, 我认为可以让鲁迅和其他人就这个问题论争一番,这样艺术效果不是比让鲁迅附和唱赞歌强吗?


user avatar   li-quan-56-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第33集,突然用一句话交代了李大钊先生的夫人赵纫兰女士的结局,原本上一秒还深深的感动于他们相互扶持的美好的爱情,下一秒就瞬间泪目了。

我们在怀念那些冲锋在前为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做出不懈努力的先辈们时,也不能忘了在他们背后默默支持着的千千万万如赵纫兰女士的人,她们同样值得我们怀念。

大钊先生对夫人说过的一句话:“你不知道有了你我的心里别提多踏实了。”这一定是那个年代,作为一名随时准备为国家献身的革命者,说过的最真挚的“情话”,也是对那个大他六岁、习惯叫他憨坨的“姐”的最高评价。


又一次泪目。

这是第一集中易白沙在从日本归国的船上对陈独秀说过的话。



当时陈独秀和易白沙在船上见到了一位自杀失败的革命人士,陈独秀直言自杀是自绝于革命的蠢事,自己一辈子也不会做。易白沙觉得他这样说太霸道,就说了这样的话。

这是最后一集,邓中夏告诉陈独秀,易白沙在北京刺杀徐世昌未果,愤然跳海自杀了。


















致敬!


user avatar   huo-hua-de-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百年前,李大钊谈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和八小时工作制。

https://www.zhihu.com/video/1363476248757334016


user avatar   yue-qiu-shang-de-ren-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宋枣糕写过这样一段话:

“曾经我一度想不通为什么有人要当汉奸。

当别人的走狗,

爬得再高也不过是啃骨头的狗,

哪有什么地位可言?

有些人明明是饱读诗书的有识之士,

为什么不能直起身板做人,

非要做汉奸当狗。

后来有一天和人又聊起这个话题,

他说,他们又不知道中国能扛过去。

我在那一刻才突然醒悟了一个问题,

是啊,他们不知道。

我以一个后人的视角回看历史时,

原来已经不知不觉间忘记了,

当时的人,

并不知道中国真的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能再度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

在那样国土沦丧的背景下,

最终胜利,才更像是痴人说梦。

原来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一切,

并不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

当汉奸的人想不到会有今天。

而成为英雄,成为烈士的那些人,

其实,他们大约也是想不到的。

到那一天我才突然明白,

原来‘不做亡国奴’不是必然结果,

‘抗争胜利’并不是必然结果,

‘建立独立自强的中国’并不是必然结果,

…………

原来那些人说着‘我们一定会胜利’时,

其实并不知道,

他们真的能够成功。

原来他们前赴后继地牺牲的时候,

也并不真正的确定,

他们的牺牲是不是能换来他们想要的结果。

原来坚定的信仰,是这个意思。

原来我一直知道他们伟大,

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我想,觉醒年代的意义大抵就是让当代的我们了解那段艰难困苦的历史,正确认识到他们的伟大,

感恩今天的幸福离不开他们的牺牲,并珍惜当下,不辜负每一分钟,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希望我们当代的青年能有他们的热血澎湃,若是如此,何愁泱泱中华不能立于世界之巅。


user avatar   zhi-xiang-gao-yuan-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人问:《觉醒年代》会有续集么?

我觉得大概率没了,因为剧中结局的时刻,已经定在了中国文化,中国革命,中国思想都觉醒的萌芽一刻。

很多不知道那段历史的人会觉得,接下来的续集是萌芽长成了大树,建成了伟大的中国,觉醒起来的人们实现了自己的伟大理想。

然而接下来是改变了剧中所有人命运的事件,412事件

觉醒的萌芽,就此被扼杀。故事里面的主人公,都踏上了在地狱中探索的路

1927年的4月12日,国民党反动派发动412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国民觉醒的意志被一头按了下去。

剧中的主干人物,牺牲的牺牲,堕落的堕落,失败的失败,其形势之悲观,已经不适合作为续集出现在影视作品之中

先说牺牲的人。

李大钊,1927年被张作霖用绞刑架折磨杀害,壮烈牺牲。

反动军阀张作霖给了他三次绞刑,第一次明明可以痛快解决,非要痛苦地窒息,让李大钊昏迷之后再放下来,劝他“悔过”。

李大钊的气节比钢铁还坚硬,绞刑是近代最折磨人的刑罚,把人勒到窒息,这群反动走狗居然还想重复绞刑李大钊,这不是行刑,这是虐待,这是折磨,这是反人类!

李大钊没有屈服,他回绝了。

第二次,行刑者把他放到了绞刑架上,又故技重施,他们相信一个人在经历了折磨进两次鬼门关之后,会痛哭求饶只为一生。

然而李大钊苏醒之后,他只说了一句话

“力求速办!”

敌人知道用怎样的折磨都无法让这个斗士改变自己的心意,他们第三次行刑,没有再次把李大钊放下来,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终于从无尽的折磨中解脱了出来。




陈延年被吴稚辉出卖,处刑时宁死不跪

当刽子手将刀向这位跪着的年轻的革命者脖颈上砍去时,他猛地站起来,他宁死不跪!

刽子手一刀砍在了他的身体上,他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

刽子手可能只是单纯觉得这个刺头耽误了他的工作,本来可以跪着一刀,他非要站着死,现在不能干脆利落地完成工作了。

他怒火中烧,乱刀向倒在地上的革命者砍去。

陈延年,在行刑时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

陈乔年同样被害,他走向刑场的时候,颇有他哥哥一样的坚决和豁达 。

邓中夏(北京联合学生会干事),1933年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死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赵世炎,1927年于412事变被捕,死前高呼“共产主义万岁!”他死于国民党的刀下。

在剧的最后,北京的学生们望着满天的红霞,迎来了剧的末尾。他们以为,读者以为 这是中国的朝阳,这是他们的朝阳,这是觉醒的时代,未来是光明的。

这是夕阳

他们倒在了无边的黑暗中,思想的觉醒被扼杀,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从北洋军阀的压制中解脱了,但是谁曾想到过,自己会在风华正茂的年纪被无边的黑暗笼罩?

悲剧!尽是悲剧!



再说失败的人。

陈独秀在412之后倍受指责,特别是他反对武装革命直接导致了412反革命政变的巨大损失,他的宝贝学生们都死在了罪恶的屠刀之下,他的同仁李大钊被北洋军阀折磨致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软弱和无能为力。

陈独秀因为给党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被开除出党。他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抵触,也许是他觉得,自己确实应该对这些人负责,是他带领这些人走向了共产主义的道路,也是他看着这些人倒在血泊中而无能为力。

陈独秀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郁郁寡欢,但是斗士怎么能被失败打倒?他要抗争命运,共和死了,他不能死!

当时党内主要主张是斯大林的一国革命论,陈独秀本来打算学习托洛茨基的学说,因为还可以吸纳大量不认同一国革命论的共产主义社者,于是他积极学习托洛茨基主义,还被中国托洛茨基派视为精神领袖。

但是陈独秀再一次站错了边,当中国共产党准备北上抗日的时候,没想到这些中国托派居然反对抗日。

托派郑超麟:我们应该欢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来让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两败俱伤,工人阶级是没有祖国的,就算将来成了日本人也一样。

陈独秀怎么可能赞同这种汉奸一样的路线,这是救国救民的道路么,他再一次愤恨与自己的失察,居然成了这些人的背书。

于是陈独秀声明:自己不是什么托派,也不想跟托派沾上半点关系,从此陈独秀再次成了孤家寡人,没有谁愿意再追随他。

陈独秀没有朋友,两个儿子全部牺牲,自己又对不起中国共产党,又跟那群汉奸一样的中国托洛茨基派合不来,他没有朋友 。

也许是他确实尽了力,也许是他已经在一次次失败中磨尽了革命斗士的最后一丝气力,也许是无数战友的倒下给了他精神上的打击,也许是在无数夜里梦到了和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和两个孩子,以及和他们一起在北京热情洋溢地宣传新文化的时光,醒来,却发现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在无尽的黑夜中苟活。

最后,陈独秀在孤独和失败的阴影中郁郁而终。

共和死了,陈独秀也死了。

终陈独秀个人而言,最好的时代,还是剧里覆盖到的时代。

在那之前,他默默无闻,在那之后,他孤家寡人。

但至少他曾燃烧过星星之火。

最后说说堕落的人:

胡适,这人一看就知道是个屑人,虽然在电视剧里表现的只是怪而已(我认为过度美化),但是他其实是个汉奸+渣男。

首先剧里面他怕老婆,实际上他挺狂的,说的做的全是“才子”风范,找小三养情人调戏女学生一个不落,这要是放现在人就在派出所跟警察叔叔谈人生了。

自412之后,胡适的行为越来越屑(也许本来就屑),包括且不限于和大汉奸周佛海组建低调俱乐部,秘密反对抗日,打算对日亲善。

其言论包括:放弃东三省,让东三省被日本殖民五十年以和平,专心剿匪(这个“匪”指的啥不用我多说)

就连蒋介石这个屑人都看不下去,直言胡适的人格跟野狗一样低贱。

能被蒋介石骂人格低贱的,大概真的是个纯种人渣。


最后一个是蔡公,他作为412中蒋介石屠杀的吹鼓手,文学界的蒋介石后盾,北京大学校长,公开发表了对412的支持演讲稿(里面大肆摸黑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

“兼容并包(不包括共产党和左派哦)”

当时的蔡元培是国民党司法部长,也就是说,每一个行刑的共产党员,他在程序上都有权力保下。

但是他纵容甚至要求蒋介石杀死北京大学内的进步学生和老师,他曾经一手培养出的苗子,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今也要一手毁灭。

不管是自愿与否,这都是蔡元培最大的污点之一。但是我希望蔡公在看到那些死刑名单上他那些学生的名字时,还能记起北大的那些时光。希望他知道这些年轻的革命者即将奔赴刑场的时候,至少还能记得他们的名字。

蔡公啊,忘记过去,等于背叛。

(有人对蔡公在412事变中扮演的角色存在质疑,认为蔡公在412中积极保护进步人士还促进国共合作。

然而412事变的主要发起团体:国民党右派的结构如下,蒋介石负责接收英美援助并且受其指使发动清党,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负责列出清党名单并决定如何清党,CC系的中统动手清党

而我们的蔡公,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的主席,是国民党司法部长。按照权力范围来说,他有权不把陈延年等人列入412事变的名单中,就算有人下克上把这些共产党人抓了,蔡公也有权力保下一条命。

然后他在整个412事变中大开杀戒,列出了几千人的共产党人名单)

那么回到正题,这样的惨剧显然不适合作为觉醒年代的续集,觉醒年代的续集应该是光明和希望,是万千红旗在中国飘扬,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乐,是革命者在旭日东升时开怀的笑,是新时代的欢歌和激情。

而不是革命少年的血在刑场上冰冷地流淌,不是斗士麻木地躺在床上做着噩梦,不是先驱在绞刑架上痛苦地挣扎。侥幸活下来的革命者们,继续在无尽的黑夜里,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探索一条光明的路。


user avatar   wen-tao-3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自己读书,自己写作业为好,靠别人还上什么学


user avatar   xiao-bao-33-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强答一个。

老爸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当年部队从山东上火车出发往云南走,在山东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放着《十五的月亮》,部队的亲属们都在火车站送行,虽然有些悲壮,但是几乎没人哭。火车到了云南境内,靠站歇停,这下可倒好,不知从哪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云南当地的老百姓,老太太老大爷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小朋友,根本没人组织,也没人安排,就是挤到铁道边拉着车上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手往他们手里塞酒碗,塞鸡蛋,塞吃的,操着一口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说着什么。一车的小伙子哭的泪人一样。


user avatar   ta-la-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下内容包含一些负面、阴暗面的描述,其目的是为了描述”不好的管理者做什么事“或者”优秀管理者应该避免什么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本文主要涉及大企业的中层管理者的行为。

如果对此话题感兴趣,欢迎移步我的专栏抄手的创业工坊 - 知乎 (zhihu.com)

或者点此链接,阅读同类话题文章中层管理都在做什么?(创业企业) - 知乎 (zhihu.com)

大企业的中层最主要做什么?

  1. KPI KPI KPI

每个业务类型都有自己的KPI:开发有完成度;销售和运营有量化指标;实施有项目进度;业务线或者事业部一般会是按利润中心(profit center)设置,KPI以利润为主,多重KPI组合。

中层对KPI的3个动作

:要为上级分担,上级也有他的“大KPI“,要帮上级去扛;

:你的KPI终归要靠全体团队去完成,对于上级过分的KPI要求,要能”抗“,不然兄弟们会离心;

:把团队的KPI分下去,KPI直接关联到每个人的收入,也是团队管理的最大工具之一。


过程控制,与被过程控制

团队管理

大企业里面,”铁打的团队,流水的中层“的现象非常普遍,中层会在不同的部门流转,但是基层团队人员的内部流转没有那么频繁。


大企业中层的痛点与累点

上升通道——一步一步远离业务的不归路

就像前面所说的,中层会在不同的部门流转,而且大部分的大企业都不会”原地提拔“,直接在本部门上升的情况都是少数。

管理人员的内部上升通道一定是跨部门的,比如从大业务线的基层到小业务线的中层,某种程度上算是”升半格“,甚至于还经常要离开家庭到其他的城市甚至国家,才能获得晋升的机会。

这条路最大的风险就是:企业的金字塔结构+大企业相对稳定的总体规模,决定了每一级的晋升都只有5:1乃至10:1的比例,所以你为了上升而离开家庭,但是有可能接下来5年甚至10年都停留在”半山腰“,且迟迟找不到回到家庭身边的位置,这就是一条不归路。

例2:N哥是华中分公司的一个业务骨干,有机会升职为部门经理,但是职位所在地在东北分公司。他纠结再三,中间和我电话长聊过不下四次,最终决定走出去。

之后的10年间,N哥先后在东北分公司、华北分公司的几个平级职位上流动,后来他倦鸟思归,想要回去了,但是华中分公司一直没有空出来同级职位。

最终,N哥接受了降级回归。但是,经过中间这些年的辗转,他已经逐渐远离了一线业务,回归之后的状态大不如当初,甚至成为华中分公司领导眼里的”不好管的老同志“。

下级和上级的隔级沟通

你的上级喜欢和你的下级建立直接沟通吗?

如果否,说明你的上级多少有一些官僚作风,有可能是个空降兵、混资历的,无法为你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如果是,那么恭喜你,你抽中了80%的”有为上级“,他希望对你和你的部门有360度的掌握。说到底,上级就是上级,老大就是老大,你的心态要放平稳,难道你真的想”自立山头“吗?

更进一步,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下属,经常主动去找你的上级”单聊“,感受如何?是不是有些意难平?那么,你能怎么做呢?去找下属谈话,让他不要”越级上报“吗?开什么玩笑!

和上级的上级的隔级沟通

换个身份,你会主动寻求机会和上级的上级直接沟通吗?让更大的老大有机会多了解你?傻子才不愿意吧?但是直接上级一定早晚会知道的,你真的不担心他会介意么?

例3:曾经有2年的时间,我的直接上级在上海,而我上级的上级和我一样在北京,办公室只有20米的距离。知道我的直接上级如何处理他的焦虑么?我和他日常有各种电话沟通,他会时不时的在电话里多问我两句:”老大最近状态怎么样?对咱们这块的工作有没有什么评论?“

嘿嘿,话里的味道品得出来不?你觉得他这个处理方法如何?作为下级,你会如何回答呢?

编织内部网络

内部网络是中层管理者非常重要的资源,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下属搞不定的跨部门协调,你一个电话、几句玩笑就让别人买你的面子,下属自然会敬服你这个老大;当然,人情要有来有往,你也要随时准备好买别人的面子。网络就是这么一点点编织起来的。

更不要说,那些组织结构调整的八卦、上级领导的动向。我赶上过两次比较大的公司层面的组织结构调整,旧板块拆分重组、新板块建立,很多位置消失,更多的新位置诞生,调整方案没出来之前的几个月,下班时间手机基本上处于热线状态,即便我自己当时正好无欲无求,也会有各位兄弟来打探消息、交换情报、寻求建议。

公司的管理层年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内部社交大趴,精力充沛的人甚至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白天开会,晚上和这个喝几杯酒、和那个泡一壶茶、再和几个平时难得见的同事出去吃个夜宵,也有更加不健康的活动,就不赘述了。

年度大趴只是最低限度的必要,更重要的网络编织活动都在平时。

曾经有一位销售骨干,有机会成为所在的省分公司经理,这是很难得的原地升职机会,但是他放弃了。他给我的解释是:近距离观察了这么久,我判定自己不想过那样的生活,每个星期至少有6天晚饭都不是在家吃的,要是和客户也就罢了,偏偏里面有七成以上的都是内部应酬,有个chuizi的意义!

但是,像他这样想的终归是少数,一代一代的中层们还是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网络,希望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更加如鱼得水,同时也扮演着别人的环境。


中层的蜕变

中层的蜕变是组织退化的标志

下列都是典型迹象

KPI变成数字游戏

KPI总是尽可能的量化,量化的指标背后总有其计算方法和数据基础,一个游戏的参与者一旦掌握了规则的漏洞、或者规则背后的影响环节,他就成为了”聪明人“。聪明人会把KPI的实干逐渐变成数字游戏。那一年,我发现自己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个数字游戏之后,”内心涌起深深的虚无感“,从此再也没有真正恢复在公司打拼的热情,直到选择离开。

惧怕下属

有能力、又表现出热情的下属,有些不好的管理者会开始害怕。

下属可能会觉得委屈:”我并没有什么取而代之的想法“,又或者”我离威胁到他还差得远“。

错了。

  • 下属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不代表不好的管理者内心不担心,所谓”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会导致缺乏自信的人采取过度防守的动作
  • 此外,不好的管理者在意的,远远不止于对位置的“实”的威胁,更多的是对所谓“影响力”的威胁。

例4:某部门经理,自己喜欢唱歌,每次团建的时候总要拉着大家去唱歌,下面有一位资深leader,对唱歌没有兴趣,每次都是组局打牌,一来二去,越来越多不喜欢唱歌的人都去参与打牌了。该经理对该leader就产生了很大的敌意。

是不是有点幼稚?幼稚的背后是深深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

懒惰——给钻营者机会

管理者的懒惰是从细枝末节开始的,

第一步:那谁谁帮我去楼下星巴克买一杯拿铁

第二步:那谁谁帮我把车开去洗一下

第三步:今天有个新员工入职,要做入职谈话,那谁谁你去谈一下吧,他来了之后反正是要先跟着你的项目

第四步:周会那谁谁代我主持一下

第五步:明天要交月度报表了,那谁谁帮我填一下

正直的员工会执行你的“活儿”,对于买咖啡、洗车之类的会反感,会腹诽;但是钻营者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巴不得围在你身边,把你养得越来越懒,闭你目,塞你听,进而操控你签字的手。《出师表》有云“亲贤臣,远小人”,想要远小人,首先不要犯懒,时刻记住幼儿园老师的要求:“自己的事自己做”。

从良性朋友圈变成恶性结党

前面讲过的,大企业内部的人际网络对于管理者非常有帮助,宽广、良好的人脉会帮助你的跨部门工作更顺畅,也会打开眼界,学到更多东西,发现更多机会。每个人都有亲疏,这几个事业部总经理喜欢在一起打球,那几个则经常相约去徒步。女生宿舍6个人7个群的事情在企业管理层也许更常见,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就像毛爷爷说的”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但是,由小群体到党争,带了”争“字,性质就不一样了。党争是人类强劲的群体基因,拆台、倾轧、攻讦,小团体的利益迅速取代了公司的利益,结局逃不脱乱纷纷一地鸡毛。

相比起前述”不好的管理者“的个体行为,党争对组织的危害度要大得多,基本上都会发展到尾大不掉,高层纵有心治理,也会投鼠忌器。


user avatar   solon-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你怎么定义师德了。如果师德的要求是课后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批改每一个交了作业的学生的作业,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关注目光所及的每一个学生。

学生在校受到挫折时及时给与关爱。学生遇到问题老师力所能及范围内全力相帮。那作为老师我可以负责人的跟你说,我身边的同事都是师德很高的人民教师。

如果你的定义是学生不学并且羞辱老师的付出,老师仍需全方位关注,无偿地不分昼夜的给你私人补课。家长明面上说会与学生一起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却暗度陈仓,协助学生违纪,成绩下降背后指责老师,或违纪事发之后将所有责任归咎于老师管理不严。老师需要反思自己的不足并24h监管学生等等,那么对不起,就是我们这些“没有师德”的人占据着教师岗位,我们也很愧疚,对自己很愧疚。


user avatar   dong-bei-fang-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你怎么定义师德了。如果师德的要求是课后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批改每一个交了作业的学生的作业,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关注目光所及的每一个学生。

学生在校受到挫折时及时给与关爱。学生遇到问题老师力所能及范围内全力相帮。那作为老师我可以负责人的跟你说,我身边的同事都是师德很高的人民教师。

如果你的定义是学生不学并且羞辱老师的付出,老师仍需全方位关注,无偿地不分昼夜的给你私人补课。家长明面上说会与学生一起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却暗度陈仓,协助学生违纪,成绩下降背后指责老师,或违纪事发之后将所有责任归咎于老师管理不严。老师需要反思自己的不足并24h监管学生等等,那么对不起,就是我们这些“没有师德”的人占据着教师岗位,我们也很愧疚,对自己很愧疚。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2018年金鹰奖观众最喜爱的演员奖奖项及其得主? 
  哪几部宫斗剧你认为是看着最过瘾的? 
  根据《开端》前十集剧情,怎样才能脱离循环自救? 
  《觉醒年代》中有哪些还原历史的细节记忆最深刻? 
  《隐秘的角落》原作《坏小孩》里朱朝阳最可怕之处在哪里? 
  9 月 5 日《余生,请多指教》官宣暂停播出,可能是什么原因?今年还能播吗? 
  为什么《风筝》中的韩冰这么让人不舒服? 
  如何评价电视剧《雷霆战将》? 
  《开端》里面那对凶手都在 45 号公交线上远近闻名了,为什么公交公司还能录用他当司机? 
  怎样看待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猫爸佟大为的教育方式? 

前一个讨论
5 月 20 日广州荔湾新增 1 例本土确诊病例,目前情况如何?
下一个讨论
如果没有了汉字,日语会怎样?





© 2025-0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