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由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和《财经智库》发布的《2020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报告提供了很多有趣的信息,尤其是在中国疫情爆发的前中后期都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能够动态的反应出人们对经济的信心和展望,尤其是在世界各地纷纷爆发疫情的今天,更是不仅仅对中国,而是对其他国家经济信心的揣摩,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整个报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现代金融业非常依赖于投资人对未来的信心。这也是索罗斯所说的「反身性」——投资者根据自己获得的资讯和对市场的认知形成对市场的预期,并付诸投资行动,这种行动改变了市场原有发展方向,就会反射出一种新的市场形态。而现在投资人对全球信心到底如何呢? 报告中第一张图,就是对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形势的判断:
有四分之三左右的受访者都认为2020年会是「全球经济放缓」的一年。那么这种放缓到底是来自于什么呢?首先,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毫无疑问严重的打击了投资人的信心:
在疫情前期,受访者还保持着较高的信心水平,但是等疫情后期——也就是疫情已经在全球扩散开来之后,信心水平已经跌倒了个位数。那么从产业的角度讲,新冠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其实灾难未必会对经济一定有负面的影响。[1]像局部性的飓风和地震,虽然会对经济存量造成重大的损失,但是对经济的运转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反而因为存量的销毁而产生更多的需求,从而刺激经济的增长。但是新冠疫情是不同的。新冠并不以肉眼可见的方式来摧毁社会财富,但是新冠直接摧毁了很多行业的需求,比如餐饮、旅游和航空;同时因为其传染性,又让很多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不得不停工防疫,进而影响到其上下游的需求和供给。
在正常的情况下,市场的波动会自然的吸收破产企业的资产和失业的雇员,这种失业称之为摩擦性失业。而一旦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和雇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再被市场所需要,这批人和企业就无法通过市场正常波动来消化,这就是经济真正产生了问题,称之为结构性经济危机。
换句话说,新冠疫情的存在,就相当于突然的给爆发国的经济外加了结构性危机,[2]很多行业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得不被需要了。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新冠对经济基本面会造成重大冲击,从而让投资人信心下滑了。
在报告中,还提到了对全球经济主要风险的判断,其中就揭示了投资人信心降低的另外一个点:逆全球化。这一点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中国演讲的时候,曾经不无感慨的提出:以往经济学家在讨论全球化益处的时候,往往着眼点在于整体福利的最大化,而一般不会刻意的强调国界线。但是现在的趋势是,国界线越来越重要了。[3]
斯蒂格利茨的感慨并非无的放矢。事实上,全球化分工的益处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问题在于,因此而多创造出来的价值,并没有让所有的参与者雨露均沾。因为国与国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公平而高效的转移支付体系,所以,那些因为全球化而受到打击的行业,遭受失业的雇员,就构成了反全球化的力量,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这种力量事实上也在不断的增强,最终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压力。
而新冠疫情的爆发,无疑是给本来就存在的逆全球化倾向又加了一把柴火。在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洪晟的眼中,疫情将让国家重新思考制造业的角色和定位。[4]
“环球同此凉热”在平时是万事万物相连的便捷,而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则给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重塑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疫情带来的出行阻断和生产停摆,加剧了全球价值链脱节和断裂的速度,使得世界各国都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制造业。当口罩、防护服等必备的医护用品发生短缺时,很多国家才发现自己并不具备独立组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一个小小的口罩可能就成为抑制疫情的关键物资,左右着抗疫的效果。相信很多国家在疫情下会进一步思考制造业在自己国家中的角色和定位,以及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定位和竞争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和随之而来的制造业停滞和货运限制,很多制造业大量外包的国家在短暂的慌乱之后,也在总结教训,试图在全球化分工之外,能够在本土有一个基本层面的制造能力——类似于个人在疫情暴发期间的囤货行为,[5]在国家的层面上,国家的「囤货」就是让部分制造业回流。
在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世界经济很难再保持过去十年的增长势头,投资人的信心也反映了这一点。
世界大势如此,对于中国而言,会在短期内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都受到的冲击, 在报告中,投资人对于中国主要风险点的看法的三大风险来源是逆全球化,贸易回落和突发事件。那么是不是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就会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呢?
并不会。中国的自信来自于三点:
首先,产业链是有惯性的。[6]并不是说想回流就可以回流。像苹果公司为什么委托富士康生产,而不在美国本土呢?苹果的CEO库克就毫不讳言的说过,很多工种已经在美国停止培养了,只有在中国才能找到大量的合格的工人。更不用提围绕着相关的产业链的其他附属和配套的产业了。[7]
在这种情况下,强行的追求逆全球化,是不现实的。这就是我们说的产业链的惯性——产业链的布局很慢,但是一旦扎根,想要连根拔起,也绝非易事。更不用提两边巨大的成本差异了。这一点在报告中也有涉及,投资人的认识还是相当清楚的:
受访者对中国吸引外资和促进产业升级表现了乐观的态度。77.4%的受访者认为2020年中国科技驱动产业升级的速度将会加快,这反映了当前中国促进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发展阶段的需要,已经成为政策的主旋律,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
其次,就是中国自身的产业升级。从长期来看,世界工厂只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极目标。占据产业链的更上游的高附加值的部分,一直都是中国产业政策的关键一环。而投资人眼中最有成长前景的产业是什么呢? 在报告中也有明确的提及:
可以看出,养老健康、医疗卫生和人工智能会在今后一段时间成为投资人重点关注的对象。前两个行业明显是因为全球疫情的影响,而人工智能则是公认的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在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副总裁兼北亚区总裁李雷关于本次报告的演讲中提到,这三个投资所强烈看好的行业背后的支柱,都是化工。[8]
首先,疫情防控中,化工行业的实力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病毒检测、防菌消毒、医用防护物,还是医疗设备比如呼吸机、监护仪器部件,输液和注射用品、药品包装、医用活动板房等等,都离不开化工行业在原材料上的强力支撑。
其次,即便是抛开疫情不谈,化工行业的支柱作用不言而喻。就一般制造业而言,化工行业也是制造业中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的交融之处。无论是电子通讯,还是纺织医药,90%以上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都是化学合成的。而在此基础之上,化学合成的农用化学品和营养素,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所以,化工行业自身的内涵就决定了,疫情对于化工行业的直接影响是短期的,而基本面长期向好。李雷在报告的演讲中,也非常明确的强调了这一点。同时,因为疫情中的措施和反全球化的影响,很可能对人工智能,和AI产业提出了更高了需求——如果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企业的国际化外包收到了影响,那么就会对人工智能进行内部挖潜,试图更多的用人工智能来取代人力,从而促进人工智能产业进一步发展,而这背后,又离不开化工产业的支持。
所以这也意味着,无论全球化还是逆全球化,无论是和疫情的战斗中,还是胜利后,化工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三,尽管在疫情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逆全球化」的声音,颇有天下汹汹的势头,但是疫情对于全球化的进程来说,未必是纯粹负面的推动力量。这次疫情是前所未有的全球化危机,如果要正确而有效的应对,反而更需要全球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具备更广阔的大局视野,承担起各自应负的责任,这个责任不仅仅是道义上的,也和各国的利益相符。比如说像在疫苗的研发和使用上,全球主要的国家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良好互动与合作。[9]从这个意义上说,疫情的压力反而对全球化的要求提高了,需要世界各国继续秉持开放与合作的精神,作为人类共同体来应对疫情的挑战。
对于化工产业来说,尤其如此。如上所述,化工产业链非常复杂,更兼其下游四通八达,连接着很多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时穷节乃现」,现在其实正是展现企业社会责任感和大局观的时候。像这份报告本身,就不仅仅给投资者,也给关心全球经济走势的人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就体现了报告的主要制作与发布方之一——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感。不仅如此,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作为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化工原材料的提供者,也在用各种行动来支持产业链的合作和快速复工,为抗击疫情提供原材料上的支持,尤其是在抗疫物资和医疗设备生产的紧急需求。[10]
尽管短期内的疫情和逆全球化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挑战是显然的,但是长期来看,未来并非一片悲观。首先,各国政府应对疫情的手段远非100年前可比。总有人把这次新冠疫情和100年前的大萧条相提并论。100年前,美联储刚刚成立不久,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的不成熟,所以长期积累在经济中的问题在短期内爆发,酿成了之后持续数年的世界性大萧条。
从2008年对次贷危机的处理中,已经可以证明对经济理论的大胆应用可以相当程度上减轻危机对经济的杀伤。现在遭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家,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纷纷出台,对受到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甚至于还出台了定向产业扶持的政策。
如同报告中所说的:
各国纷纷出台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纾困政策。20国集团召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峰会,并决定共同启动总价值5万亿美元的经济计划,以应对疫情对全球社会、经济和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支持各国中央银行采取措施促进金融稳定和增强全球市场的流动性。中国政府采取了降低税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等系列政策。美联储接连放松货币政策:将存款利率降低至0%-0.25%,宣布实施不设额度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开始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至0等。总统特朗普宣布2.2万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包括直接向群众发现金等。德国放弃已持续6年的联邦财政0赤字的目标,宣布将追加总额约为1563亿欧元的补充预算,还通过了高达6000亿欧元的经济稳定基金,其他很多国家也纷纷采取了史无前例的纾困措施。
对于新冠疫情这样「强加」给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其实很多政府都采取了果断的行动,比如代替企业和雇员承担结构性危机的大部分冲击,给企业发补助,替企业支付雇员的薪水,避免失业等等。而度过这场全球疫情的关键点,就是要尽可能的让经济运转起来,能真的生产的,就真的生产;不能真的生产的,就由国家财政支持着「空转」让这些企业在不能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也能维持资产负债比,不因为疫情而破产。
只要保护了企业,尤其是解决了大部分就业问题的中小企业,那么当疫情过去之后,我们很可能迎来一个V字形的快速复苏。从而在疫情之后迎来下一个长期的繁荣。而如果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破产过多,那么V字的坡度就会更加缓慢,也就是复苏的过程会变得更加漫长。
世界各国政府对全球供应链支持的影响是显著的。从长期的视角来看,疫情的扰动尽管伤害很大,依然是一个短期的扰动。借助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稳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反弹并增长的消费需求,各个行业,尤其是化工领域最终依然会反弹,呈现出行业特有的抗冲击力和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