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上山下乡本质是因为社会生产力不足引起的吗? 第2页

           

user avatar   fu-chou-zhe-16-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准确的来说,如果单纯讨论初期上山下乡,而不讨论后来的“插队”的话。

那么上山下乡的本质是因为国家拓荒需求导致的城市青年主动前往农村进行拓荒,并且扎根农村,对农村进行现代化改革,和现在年轻人去乡村支教,当村官,或者开拓事业,并没有本质区别。

本质区别产生于68年,68年之后,由于大量待业青年的产生,导致了“插队”的知青大量产生,才产生了现在文艺作品中描写的上山下乡的“知青”。

也就是说——

当我们讨论上山下乡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讨论两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是在讨论正常的城市青年下乡拓荒,还是在讨论不正常的大量待业青年的没有任何准备的前提下,直插生产队?

这两者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而且事实上而言,就算是后者,内部也有很大的区别,从真正改变农村的插队青年,到不适应农村待了不久有机会又回来的青年,再到因为时代因素不得不留在农村的青年。他们截然不同的命运断然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描述清楚的。

而那个时代,也不是一两个凭借屁股拍脑袋的家伙,就能描述清楚的。

所以,与其空泛的讨论这种大的没边的话题,倒不如下沉到具体讨论每一个群体的问题比较好。

这样至少实在点。

哦,对了,补充一句:

某入关壬的回答一如既往的对那个时代半毛钱没了解的就瞎胡扯。

所以说某些入关人遗毒太深。

真有人觉得68年这么密集的知青下乡对农村是绝对的好么?

事实上而言,对于很多大队来说,很多年轻人的贸然插队,等于平白无故多了财政压力,事实上而言,很多“插队”的行为不是国家安排分配的,而是自主自动的,这就意味着,有些大队会平白无故的多很多嘴巴,这些人如果能够安下心干农活还好说,但是如果不安下心干农活,对于大队里面的其他本土农民那就是累赘,并且如果再时不时的打架斗殴什么的,那就更是麻烦人物了。

所以才会有三个不满意,即知青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家长不满意,而不是真的一群知青跑到农村去,然后农民们就欢欣鼓舞的觉得真的多了这么多劳动力,而且这些劳动力还能用的上。

因此,所以我才会批判曹丰泽不看历史,只会接着油头没脑子的胡扯。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山下乡的原因很多:

1、城市人口过多,粮食不够,这是主要原因。

2、工业发展速度没有按照计划进行,无法容纳过多的工业人口。

3、农村生产力和改革不够彻底,需要新青年下去,某些城市和高干子弟对于革命认识不够。


上山下乡本质上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人力资源计划决策而已。计划执行过程中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所以要对计划进行调整,这个调整就是上山下乡……


user avatar   huan-xin-91-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70年6月间,李讷在江西井冈山中共中央办公厅创办的“五七干校”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她向爸爸汇报了自己的处境和想法。

李讷在信中说,她在江西“五七干校”劳动受教育不大。为什么呢?因为好多人都认识她,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对她总是照顾得多,锻炼不大。她说她愿意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毛泽东看了李讷的信,立刻叫来了谢静宜,他说:

“你去江西一趟,同李讷谈谈,我没有时间管她,她不要自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主席,就不求进步。李讷在‘五七’干校已经有一年半多了,她说在那里接触的都是干部,锻炼不大,她要求去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同意她的意见。看看到什么地方去,你同她商量一下,帮助她选个点。你带上李讷一块去看看好。选定后,再让她搬去。”

最后,毛泽东又交代说:

“你们要向江西人民学习,学习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优良传统,爱护江西人民的一草一木。”

谢静宜准备动身走时,毛泽东给李讷写了一封亲笔信,先让谢静宜看了,其中有一句话使谢静宜深受感动,终生难忘:“李讷儿,爸爸老了,你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谢静宜看完将信纸装入信封,护士长吴旭君正欲封上,毛泽东摆了一下手说:

“不,不封,就这样敞着。”

谢静宜明白,毛泽东这样做既是对自己的信任,也是让他的女儿李讷了解这种信任。果不其然,李讷看完信后,与谢静宜开玩笑地说:

“你是爸爸派来的钦差大臣啊!”

在江西省委有关人员的帮助下,李讷到了江西一个农村插队去了。不久,她生病了,谢静宜受毛泽东之托,又去江西去看望她。谢静宜到知青家里一看,只有一个轮流做饭的小姑娘。小姑娘告诉谢静宜说,李讷发着烧,跟老乡一起去砍甘蔗去了。谢静宜去到河边帮她俩挑了一担水。那河水浅且浑,她是用葫芦瓢一勺一勺舀起倒在水桶里的。物质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李讷的精神生活是充实的,除了劳动之外,她还看了许多书。不过,她的身体确实不太好,经常发烧不退,但她自己从未提出回北京的要求。谢静宜回京后,向毛泽东报告李讷的病情。毛泽东说:

“她没什么大病,在家里也时常发烧的,一遇到考试,她就拼命一阵子,考试完了就发烧,大病一场,没什么要紧的。”

谢静宜见毛泽东对女儿要求这样严,就说:

“主席,李讷还是有病的,让她回北京治疗一段时间,再回去吧!”

毛泽东说:

“不,人在哪里,就在哪里治病。”

谢静宜说:

“江西那里的同志也提出让她回北京治病。”

毛泽东还是不同意,他说:

“不让她回来。难道江西人民有了病,都要来北京治疗吗?她在乡下,就在乡下治,乡下治不好,到县里治,县里治不好,到省里治,不要回北京。”

摘自《毛泽东大传》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以这么说,但我觉得这种表述并不恰当,因为这种表述看起来像是“上山下乡本身在道德上是不正确的事情,只是迫于外部的不利因素而不得不去做”。在我看来,上山下乡是非常正当合理的人才配置。当然在实际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一些执行上的纰漏,或者具体人员配置上的不合理导致的资源浪费,但事情总不可能有十全十美,过程中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但在大方向上,无论是道德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是没什么问题的。

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是什么呢?从宏观上讲,国家人口迅速增长,社会资源的增长则比较有限,城镇环境容纳量不足,绝大多数的受教育人口都集中在城镇,乡村几乎得不到任何的资源和技术,单方面地向城镇进行输送,同时人口素质、思想意识和生产方式,除了极少数像东北平原这样的地方之外,还处于相当原始的状态。从大环境上讲,农村急需技术和知识,而且都不是多么高端的技术和知识,哪怕去几个初中文化的学生都能造成很大提振。

从微观上讲,当时的中国,在绝大多数的人口都生活在原始落后的乡村、急需哪怕最基本的教育和知识进行哺育的现实下,一个学生,如果仅仅因为多读了几年书,就可以脱下这层“农皮”,成为高傲的“工贵”,这恐怕才是最大的不道德。更不必说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各方面资源都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可以说是你多吃一口,农民就要少吃一口。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让学生上山下乡,不如说是“回山回乡”。不要说你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不该自己跃了龙门就把乡亲们一脚踢开;就算你是工人的儿子,从小生活在城里娇生惯养,你的美好生活也是农村(在本来就非常原始落后的条件下)从牙缝里被剪刀差挤出来给你的,你虽然生活在城里但你的消耗都在农村,本质上你也是农村的物资养大的。

这样的环境中,全中国人本质上都可以视作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农村人,让你回山回乡反哺一下为你贡献了二十年的山上乡下,实在是天经地义。

时至今日,中国的生产力急剧发展,已经转型成为一个工业国,绝大多数的物质生产都来自城镇,来自工业了。如今,中国的城镇在社会生产中的位置已经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仅仅从现在的角度出发,我们可能会天真地认为“城镇为全球生产海量的工业品,而且也是国家税收的最主要来源,与农村的关系本就是双向的,不能说是农村单方面地哺育城市”。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五十年前的中国与现在不同。在工业化初期的中国,城市曾经单方面地向农村持续地吸血。为了国家的工业发展和整体利益,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既然同时这也造成了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的恶劣分野,那么城市居民回山回乡在道德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质上是一场政治运动。


user avatar   bingo-liu-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有意识形态因素在里边,但本质上来说,上山下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上千万城市青壮劳动力的过剩问题。

解决这部分劳动力过剩,是当时政府的当务之急,最终经过多方面(政治、经济、领导人个人好恶)的权衡后,出台了上山下乡政策。

关于这个问题,必须要从《1963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长会议的报告》说起。

我国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从现在起就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只能逐步降低今后的人口增长率。解放十四年来出生的孩子,在今后的十五年内,将分批逐年达到劳动年龄,单就二百个左右大中城市计算,每年大约有二百多万人。除城市就业、参军和自动下乡的一部分以外,估计每年有百万左右的人需要有计划地安置下乡,参加农、林、牧、渔、副业生产。他们一般是高中、初中毕业、不能升学的学生。每年暑期,城市就会感到这方面的压力很大。分期分批地有计划地把这些青年学生安排到农业生产战线上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因此,要求各省、市、自治区,以安置城市里不能升学的、达到劳动年龄的青年学生为中心,制定出十五年的安置工作的规划。——1963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领导小组长会议的报告

当然,先兆早在50年代便已出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很大程度上是新中国在科教、文化、卫生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所带来的副作用——忽然呈爆炸式增长的小学、中学毕业生需要一条出路,而即使以新中国蓬勃增长的工业发展水平也没法给这么多受教育人口提供相应的工作机会。所以早在1954年,青年团中央就打过《关于组织不能升学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参加或者准备参加劳动生产的指示》。之后几年的时间里,将新增的剩余劳动力有计划地向农村转移,几乎成为了所有高层领导人的共识。

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总的趋势将是有更多的小学和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学,必须参加生产……就全国来说,最能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刘少奇[1]
全国合作化,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到哪里去找呢?其实人是有的,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毛泽东[2]

除了高层的共识之外,中央当然也进行了比较严谨地估算。第二个五年计划指出了新增的1300万劳动力只有不到1/10的人可以被插入工业领域中,剩下超过千万的新增劳动力必须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考虑到中国的现实状况,农村几乎是唯一可以容纳这部分劳动力的地方。因此将城市剩余劳动力(或者说,失业人口)转移到农村已经不是一个备选项,而成为了一个必选项。

从1956年开始,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5年或者7年内,解决城市中的失业问题,使现有的城市失业人员都获得就业的机会。除了在城市能够就业的以外,他们的就业途径,是到郊区、到农村、到农垦区或者山区,参加农、林、牧、副、渔各种生产事业和农村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

在一定程度上,这甚至解释了为什么大跃进时会如此不切实际地提出“深耕细作”、“高额丰产”等要求,因此这样一来在耕地面积没有显著增长的基础上可以于单位面积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假如提高单位面积劳动力的结果是切切实实地增产的话,那么向农村转移劳动力——农业增产——剪刀差发展工业——工业吸纳过剩劳动力——反哺农业这样的逻辑链便能够化为现实。

所以在1966年之前,全国已经有超过百万的城市知青下乡参与农业生产了。只不过WG开始之后随着城市人口的进一步膨胀与工业生产的停滞,有更多的过剩劳动力需要被推向农村。一个很简单的数字是到1968年,全国待分配的初高中毕业生已经积累到了1000万人的规模,其中超过400万人拥有城镇户口。更糟糕的是当时国内采取了较为普遍的“分配”制,在大多数城镇居民的头脑中,工作是政府分配的,只要我毕业,就应当有一份工作做。那么当政府无法消化掉这些新增就业人口时,又会发生些什么呢?

因此1968年那个著名的号召:

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毛泽东

几乎可以被视为是最高领袖在无奈之下所发出的动员令。因为随着WG的愈演愈烈,正常的工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秩序几乎已经被破坏殆尽了,上千万城镇待业青年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不安因素,他们消耗大量生活物资却几乎没有产出,继续将他们留在城镇的结果很可能是毁灭性的。

所以从宏观上看,“上山下乡”几乎是建国前三十年的一项持续性基本国策,这是由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与人口暴涨的现实所决定的。只不过随着WG的开展,上山下乡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色彩,而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工业的停滞导致劳动力转移规模迅速扩大,必须要通过为这种行动赋予额外的政治意义来对待业青年进行动员的原因。

当然,除了向农村转移还有其他的办法,比如说意识形态冲突愈演愈烈,几百万梦想着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建功立业的青壮拎着五六杠冲出边境,不过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幸运地是,即使世界曾经在毁灭的边缘上打过转儿,但最后大家还是刹住了车。

以上。

参考

  1. ^ 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 (一九五七年四月八日)
  2. ^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二月)

user avatar   chen-feng-bao-lie-jiu-30-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答案删了。

如果一个公司有一个部门特别狼性,不领工资不要加班费,天天007还要额外交公粮。那么肯定把很多工作都干了,其他部门的人干啥呢?董事会就决定把“闲人”转岗到狼性部门。。


那么这个事跟公司财力有关系吗?公司模式决定了,越卷越累越累越卷。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说呢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用比较简单的数字来说吧

当时工厂能消化100个岗位

城市有100个毕业生,理论上正好

但是农村还有300个毕业生啊

为了公平,就让这400个毕业生都下乡,然后从中选择100个人来上岗

虽然城市的孩子见多识广,去上岗的多,但是农村的孩子还是有很大机会的,不至于像后来的孙少平一样,怎么都进不了城,或者和80年代末一样,侵家荡产买城市户口。

我记得我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聊到她亲属,她说她舅舅当初去村里,直接带着粮票布票下去发的,小伙子嘴又甜,没几个月就在公社大会上推荐回城里工厂上班了。

还有一个朋友吹嘘他伯父当时是没有回城指标,就说苏联要打过来了,把几个农村来上班的给吓跑了,然后他伯父和几个人才有指标进工厂等等。

80年代以后,国家停止了从农村招工,城市户口直接分配工作,但是很多岗位已经都是原来的农村毕业生了,于是回来的很多原来城市孩子没工作,于是又产生了父母提前退休,把岗位让给孩子的接班、建设一堆没什么用的街道办企业,还有就是一些学生直接合伙开饭店,还上了报纸,等等等等各种行为。

但是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啊,根本不产生效益,还消耗大量的资源,于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卖户口的事儿,农村的一些“万元户”,就侵家荡产买了城市户口,当时也给安排了工作,毕竟那时候就算去当兵,退役了也是商品粮户口才安排工作。

但是这种方法叫饮鸩止渴,没多久地方政府就没钱贴补了,纷纷半死不活

然后又接着靠农村养活,90年代“三提五统”各种收费,收的农村那叫一个天怒人怨,不过毕竟是农村,不是高贵的城里人,所以报道的不多,关心的人也少。

一直到98年我们敬爱的擎天白玉柱亲政以后,拨乱反正,这种情况才逐渐得到缓解

大概是2000年左右,一次课上老师喝了点酒,说时代变了,现在小男孩小女孩一起出去打工,回来就结婚,以前谁会这样。那时候,就是很多地方的人外出打工的时候,大部分也都成功留在了城市,不一定是大城市,中小城市也算进城。我老家的村,绝大多数离开农村都是这个时候。少部分是80年代以前招工进的城市,80年代以后到21世纪之前,只有一个考上大专的去了城市,其他没有。


user avatar   qing-zhu-27-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不完全是。

这和“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一样,都是推动农村发展,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共同进步的努力的一部分。


但是我这里要顺道建议现在身在城市的各位对此表示感恩。

如果没有上山下乡快速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提高识字率,拓展农村青少年眼界,就没有九十年代之后大量非文盲农民工进城务工。

在座各位享受的廉价的现代城市文明基础建设,或多或少都得益于此。



功过是非先不论,生长于城市的诸位,感恩吧,请。


user avatar   tian-feng-6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林先生 又想当然的胡说了。

上山下乡不是生产力不足引起的,上山下乡的知青总数不过1700万,而66到78年,职工总人数人从5198万增长到了9499万。如果只是满足城市青年就业,这个职工总数增长是足够的。但这样,广大农村青年就没有多少上升通道了。在上山下乡的同时期,还有上千万农村青年招工等方式进入国企或者集体制企业,所以上山下乡实际上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城乡人口双向流动。

66到78年,同时期职工人数增长了4300万, 农村劳动者增长了6180万。

当时中国城乡人口比例一直维持在1比4左右,职工人数增长速度远快于农村劳动者增长速度。

这可以看出是有大量新增农村劳动力进入企业成为职工了。




           

相关话题

  我们的社会是从何时开始内卷的,为什么会有内卷这种现象? 
  如何评价陈平教授的新书《代谢增长论》? 
  大家怎么看福建这个省份? 
  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真的有助于社会发展吗? 
  有没有一种社会形式可以既不会产生阶级分化又可以保证社会发展? 
  如果有一个封闭的、社会体系完整的岛屿(比如台湾岛),岛上只有10万女性,这个岛屿社会会如何发展? 
  如何看待国外的“一流人才学文科,二流人才学理科,三流人才学工科”? 
  为什么中世纪欧洲发展得异常缓慢? 
  产能过剩是否意味着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如果不是,为什么? 
  这个社会,到底是生产力驱动还是生产关系驱动的?或者,哪个才是主要驱动力呢? 

前一个讨论
如果没有谷爱凌一样的原生家庭和资源背景,普通人家的孩子应该怎样去努力与进步?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写小说的人很少是语文老师?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