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上山下乡本质是因为社会生产力不足引起的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山下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年代末,第二阶段是60年代初,第三阶段是66~68年。这其中,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上山下乡,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知识分子支援农村建设(在当时,初高中毕业生跟农民相比,已经算是知识分子了)。而大多数人所说的上山下乡,主要指的是60年代末的那一次,因为那次上山下乡的规模极大,从66到68年整三年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都被送到农村,可以说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在这个角度上讲,说上山下乡主要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为了公平等等,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这个仔细一想就能明白,如果真的是为了公平,为什么要把所有人都派过去?为什么在这三年之后,这政策渐渐就停了?

很显然,那三年的集中下乡,肯定不仅仅是出于公平的考虑。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政治,即消除城市中存在的动乱隐患(红卫兵主要是初高中生)。

不过,后来随着上山下乡政策逐渐叫停,国民经济也的确变得更困难。从人口方面讲,自建国后至1970年是我国第一波婴儿潮,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口近4亿人,而建国前我国的总人口也就4亿多。如此增长的人口,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吃饭问题。而当时中国又有三个大困难:

第一是工业水平不够,农药化肥这些产量上不去,人均粮食占有量不高;

第二是因为国际形势,发展只能靠自己,生产出的东西卖不出去,挣不到钱,自己消费又缺乏消费能力;

第三则是与苏联的关系破裂,中国时刻面临着战争的威胁。

在这一时期,林彪渐渐得势,并以此当时的国际关系为理由,将大量的人员投入到军工、国防相关领域。所以到1970年的时候,当时的国民经济出现了所谓的“三突破”,即职工人数突破了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了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了800亿斤,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型号。为什么说职工人数多,粮食销量多是危险呢?因为当时的粮食是统购统销的。换句话说,城里人吃的粮食,是从农民手里征上来的。多一个城里人吃饭,就少一个农民生产。城里卖的粮食越多,就意味着农民手里的粮食变少。到1972年的时候,这个数字还在持续扩大,职工人数达到5610万人,工资总数达到340亿元,粮食销售量达到927亿斤,国家已经出现了粮食周转困难的状况。

要是有人不明白这是啥概念的话,那就算笔账——当时全国有8亿人口,把一亿多的职工和其在城市的子女、亲属排除出去,剩下的农村人口有6亿多,他们要提供900多亿斤粮食,也就是把老人孩子都算上,每个人要提供100多斤的粮食——而那个时候,中国的人均粮食产量才多少?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政局变化,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才被找到——那就是开放。开放,就是让中国进入到世界之中,让剩余的劳动力进城赚外国人的钱。与此同时,邓小平也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未来世界的主题”的论断,这也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从备战之中抽调出来,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后来的百万大裁军让这一步继续加速。

但纵然如此,由于当时的城市无法消化大量返程知青的就业,也依然出现了治安的恶化,也才有了后面的多次严打。这个应该是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说过的,也就不用唠叨了。

其实这个问题回溯一下历史的话,并不难找到答案。只是我把这个问题上的很多答案看下, 觉得很多人在看待历史时,似乎还是一种单线程归因的思维状态,即认为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肯定有一个主要原因,这个原因导致了事情变好或者变坏。但实际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博弈的力量可能有几股甚至于几十股,每一股力量都有自己的考量,这绝不是单个的某个人的力量就可以主导一切的。

那么,就拿问题里的这个“生产力不足”来说,什么叫生产力不足呢?为什么1970年代的时候,城里人吃饭还要靠粮票肉票,而且很多人还吃不饱,到了1980年代,种地的人变少了,粮票肉票反而也渐渐消失了?是这十年里,中国人的生产力开挂了么?

如果这个例子还不好理解,那可以想想朝鲜。其实朝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还是有相当的工作基础的,国民生活水平也不错。但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朝鲜走上了“先军政治”的道路,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被用来优先保障军事,这样不仅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变少,而且每个农业劳动力需要供养的人口也在继续增加。你说朝鲜人生产力不足么?要是朝鲜能有个稳定发展的国际环境,背靠着中日韩这三大经济体,他就是想把日子过差也难。

所以,上山下乡的问题绝不是一句话能解释清楚的。如果真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可以找论文看看,也许你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让饿肚子的人读书是很残忍的,如果没见过书里描绘的世界,现实本来可以忍受。

80年代读书人回城,农村关了几万个中学,盖了几万个寺。让读书人吃饱饭,让吃不饱饭的人念经,大家都满意,极大的提高了合法性,从结果来看是很成功的。

同理,现在让力工读大学也是很残忍的,普高职高分流比例应该提高到1:10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社会是人的社会,不是力的社会,

先进生产力才是有价值的生产力,

当时能代言先进生产力的人少,忝列代言人的人又太多,

索性掀掉一层重来。

长者的智慧如同高山,实则反过来解答了什么是先进的人,

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人,才称之为先进的人。

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不是凭空而来的,

要靠资本的富集,知识的传入,加上爱国奉献为全人类谋福利的禀赋,最主要是人来集结上述菁华,

既有的存在才能走向先进之路。

当下市民阶层正在逐渐丧失先进性,在很多层面表现得怠惰自私且落后,

对这部分人的"上山下乡"就是限购限贷,锁死交易,打击虚拟炒币,再加征房产税,发现巨婴行为,抓马言论,拘进去反省一下,

从财产和人身自由层面限制,其实和之前是一样的。

很多人对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有很迷之自信的误解,觉得只要生产力发展了,进入共产主义了,自己的法拉利兰博基尼就在路上了,想约的嫩模就立马能约到了,

甚至不惜意淫去元宇宙吃虚拟的牛排。

说的就是这个事,

人人都想吃皇粮,四个兜里揣两管钢笔,要当人上人,

不可能的,哪个宇宙都不太可能。

老话讲,德不配位,后生不配吃牛肉。

魔法少女刚被削了名藉,搞直播的也得补税,

上山下乡也阻挡不了代际继承在几代人之后成为主要分配方式,

现在的香港,财富聚集,贫富差距悬殊,资本代言人却极度封建,成了阻碍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部分,

这时候就不是上山下乡,该需要上刀山下火海的宏愿伟力。

张麻子的话说得文邹邹一点,

生产力弱不重要,人多也不重要,

什么人辐合什么生产力很重要。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因为优质人才严重不足,导致了计划经济这架人脑计算机,从来就没有好好地运算起来,因此在三届毕业生同时涌入劳动力市场与消费市场的极端情况下,更加无法有效工作而头脑崩溃发狂地权宜之计了一把:把供给与需求一律统统轰走,轰去不在运算范围之内的化外之地呆几年,容我恢复运算畅顺以后再说。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温铁军教授说过一句话:在改造的过程中我才意识到自己是一个需要被改造的人。


user avatar   lao-liang-83-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不是这样的。

温铁军说 是城市工业岗位不够(工业生产力不够)导致上山下乡,主张“去意识形态”、“纯经验”地研究“经济问题”,把它说成是一种“经济危机”的表现。

然而经济关系归根到底都是政治关系,不提现有意识形态 却给出一个通用解释框架(资本增密、排斥劳动、资本、利润、剩余价值、经济危机) 缝合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逻辑不同的经济模式(前者生产不追求利润,而后者生产追求利润),淡化二者的本质区别,并用这个框架给出在资本主义内搞乡建的政策方案,这本身就是一种维护现有资本主义秩序的意识形态。

上山下乡主要原因是政治原因,即要缩小城乡、工农、脑体差别,促进人口交换,同时避免城市里继续滋生知识贵族,当中有的控制教育和舆论,有的成为干部,脱离一线劳动,养尊处优,权力泛滥,意图扩大特权,把工厂和土地化公为私,把社会引向资本主义。

为了这个目的,毛时代实施了一整套组合拳,包括:

  • 教育和医疗资源向农村倾斜,建立公社上的小初高、赤脚医生、卫生站,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 上山下乡,让知青在劳动中接受再教育,见识农村面貌,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消除资本主义思想
  • 让知识分子用知识文化支援乡村的建设,担任教师、会计、医生、广播员等需要文化的岗位
  • 把知青和农民放一起洗牌,再从中选人进城学习和当工人
  • 选拔制度改革,用选拔先进劳动者替代文化考试)
  • 教育改革,缩短学制、生产实习、扩大职业教育、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瞄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急需的技术人才缺口

在一千九百万人上山下乡的同时,有两千多万农村人口抽调往城市,另有两千多万抽向乡镇企业,仅国营企业职工总增长估算就有近3600万。

上山下乡的次要原因才是经济原因,即城市人口过多,但这只是导火索,就算没有这个导火索,单纯为了政治目的,上述组合拳也要打,而且是长期打,即使完成城市化,上山下乡也要变成知青进厂,继续实施下去。

从经济上看,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并不是因为工业增长速度不足造成岗位不足。

想创造城市新岗位还不容易吗?搞三产呀,就是说建造、后勤、社区服务、文娱之类的,用这个去安置家属。工厂甚至可以扩招正式岗位,一个人的工作两个人干。

八十年代就是这样的安置城市新增人口的。这样从农村征收商品粮多了,给农民造成更大压力,而且国企冗员多了,效益还会搞差。

城市人口扩大速度,必须和农业增产以及农业机械的水平适配,农业增产才能供养更多的人口(特别是在当时人均食品消耗更高的城市人口),机械化化挤出农业人口进入工业(就地工业化或分批有计划进城当工人)。不然就像八十年代到现在,要么对农民留在农村被征收过多难以为继生活(三提五统),要么青壮农民大量进城务工,造成土地抛荒、粮食自给率下降。

当时控制城市人口增长,是因为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够。

在当时全国没有实现大化肥自给时,粮食产量受限,要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当时城市人均粮食消耗比农村高)。这个问题,应急对策是暂时借助上山下乡这个长期性、政治性的政策,根本对策是通过四三方案引进化肥技术和化纤技术(少种棉花多种粮)。

不过,仅仅因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够,也犯不着大规模上山下乡,把知青和农民放一起洗牌,再选人进城。如果不在乎前文所述政治目的,完全可以减少从农村招收学生和工人,以及少量的上山下乡。但这样的话,城乡、工农、脑体差距只会越拉越大,知识分子会越来越脱离群众 脱离生产,成为资产阶级的后备军和辩护士。


user avatar   aaa-49-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社会生产力不足,而是一系列的骚操作,加上对苏联的过度依赖,把社会生产力搞不足了。

上山下乡,本质上的动机就是因为大跃进将整个社会积累了数年的财富挥霍一空,加上苏联背刺,整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被硬生生的打断了。

此时的中国工业惨到了什么地步,苏联援华的156项目中即将建立起来的大批工厂全部夭折,一五计划建起来的工厂也因缺乏技术和原料大量减产。城里已经容不下这么多的年轻人了,必须出重拳把他们赶到农村去,要不然分分钟闹事。

上山下乡就是为了维稳,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屁用没有,而且还有反作用。举个例子,从1969年初到1970年,成立了内蒙古、兰州、广州、江苏、安徽、福建、云南、浙江、山东、湖北共10个“生产建设兵团”以及西藏、江西、广西的3个农垦师。这些生产建设建设兵团和农垦师几乎全部由知青组成,按常理来说应该对农业发展起促进作用,但结果是人均粮食产量从1956年的最高点306公斤变成了1973年的303公斤,还掉了3公斤,可以说是一点用都没有。

从1966年到1976年整整2000万人下乡,相当于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无数家庭被拆散,无数应该学习知识的青年被赶到了田间地头。由此造成了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遗毒至今。而某些大V对这种堪比焚书坑儒的暴行拍手称快,可谓是人间迷惑行为了。


user avatar   wang-xiao-yu-6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自1958之后,到1978年,这20年之间,中国的城市化速率上涨不到2%

所以,上山下乡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给他们,这么多人无业游民待在城市里是会出问题的。所以让他们下乡。

由此也可以看出,某些极左说中国文革时期工业有多么长足的进步,就是一个笑话。

中国这段时间所有的工业成就也就一个,四三方案,43亿美元,买进的一些机械设备。花的这点钱

不要觉得是中国一穷二白,买不起国外的机械,也不要觉得是外国封锁我们。(如果真的封锁就不会有四三方案了)

当时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的物资,价值100多亿美元,都够搞2个四三计划了。

支援朝鲜,越南的钱,比之更多。除此之外还援助有120个亚非拉国家。

以如此孱弱的国力援助如此巨量的亚非拉国家。对中国而言,是巨大的负担。

中国为什么改革开放能立竿见影?

其实最重要的,恐怕还是甩掉了这些包袱。

以阿尔巴尼亚为例,当时他们只有200万人口,我们却支援给他们200万吨粮食,平均每个阿尔巴尼亚人,人均一吨。而我们当时中国人均粮食也就是200~300公斤!

如果不给阿尔巴尼亚粮食的话,我们每人每年可以多分2.85公斤粮食。

还有越南,因为我们支援越南实在太多了,这里不好统计。如果有数据的朋友,可以发给我一下。

反正是支援到1亿越南人都吃不完的地步,对越反击战的时候,越南人把我们支援他们的粮食当沙包,摆放在战壕上。如此糟蹋,还背叛我们,简直是白眼狼。


user avatar   luo-yi-guo-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起上山下乡,我作为一名知青可以算亲历者了,如果说本质,离不开历史发展过程,首先说说上山下乡的时间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建国后的农垦阶段,1960年代初到文革开始,1968年到1978年。

建国后的农垦阶段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退伍军人,大量的退伍军人在新疆,黑龙江农垦戍边,成立了新疆建设兵团和北大荒建设兵团,为稳定边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62年起发起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这期间有部分城市居民毕业生和回乡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这之前有大跃进运动和三年灾荒造成的经济问题,城市就业岗位不足,在这期间也有“下放”运动,将部分城市人口“下放”到农村,此时城乡二元户口制度已经相当严格了。

1966年文革开始后到1968年,这3年的毕业生都中断了毕业分配,包括这3年中的大学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在1968年至1969年间大多少都分配到全国的工厂,依然是城市户口,但是高中毕业生(即老三届)和初中毕业生(小三届)绝大部分都上山下乡去了农村,当时有三个去向,到农村插队落户,到建设兵团做农业工人(黑龙江,内蒙,云南,海南岛等),照顾留城(人数很少)。

1966年到1968年因为文革国家经济处于非正常态,基层政府也被革命委员会取代,在工宣队军宣队进驻以后,各地的武斗逐步平息结束,局面开始恢复正常,加上中苏边界武装冲突,国家进入备战备荒状态,文革的两派对峙被终止,将大学和中学毕业生“疏散”也有釜底抽薪的意味,同时期因为战备的原因,大量的机关,学校,工厂疏散到三线,大量的大城市机构去农村办57干校,去57干校是全家老小都迁徙过去。57指示就是上山下乡的动员令。

1968~69年是非常混乱而又复杂的一段时间,国家处于一个准战备状态,是不能用经济发展的单一因素考量的,跟生产力没多大关系。

之后的1970年当年的毕业生,至少是北京的初中毕业生,全部留在城市分配工作了,这是非常奇特的一届人。

从1971年起,部分恢复高中了,大学也在1970年就有极少量的招生,这样初中毕业生就有三个出路,大部分人就近上山下乡插队,部分升高中(2年制),部分照顾留城。到1972年高中的招生人数扩大,同时对下乡知青给与招工返城的承诺,当然有看表现好坏的条件。

到1973年就开始从下乡知青中招工的实际操作了,部分1968、69、71年下乡插队的知青被招工回到原籍,恢复了城市户口。但是1968、1969年去建设兵团的知识青年则没有这个待遇,因为他们属于拿工资的农业工人。实际上1969年以后也有毕业生陆续去了建设兵团。

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1977年,在恢复高考后,1978年毕业的高中生可以选择参加高考而不去下乡插队,但是还是有不打算参加高考的高中、初中毕业生选择了下乡插队,因为此时插队2年以后招工回城分配工作已经是非常固定的模式,而照顾留城的毕业生需要待业一段时间才可以分配工作,在招工的倾向上对插队知青的分配工作也更优惠一些。

实际上1978年插队的知青在1979年也全部回城了,这就是因为大量的建设兵团的知青的请愿行动最终促成了自1968年下乡的这批知青几乎全部回到原籍。这期间也有1962年那段的知青回原籍,但是他们多数已经成家,有了子女,回城中如果夫妻一方是当地人,则不能跟随另一方去大城市,子女的户籍也受到限制。

也有一些知青在当地招工了,他们也无法回原籍了。

知青脱离上山下乡状态还有这样几个途径,病退,困退,上大学,参军,转插(从建设兵团转成农村插队)后再招工。病退、困退在最初短暂地存在,很快就堵死了,上大学则是竞争非常激烈的,但是初期还是比较公正的,需要文化知识考试,以及劳动表现,及单位推荐,自张铁生事件以后,文化知识考试也变得次要了,推荐成为主要因素,味道就变了。知青参军的我就不说了,太深。

这里还要说到一个不小的群体,回乡青年,在1966~1969年的毕业生中还有一部分农村户口的毕业生,他们在1968、69年时可以回乡插队,但是在以后的招工过程中,他们的优先级要低于城市知青,但是在上大学的途径上与城市知青是同等的,在参军的途径上似乎比城市知青要优先一些,这个我没有数据,只是感觉,因为我认识很多年龄稍大于我的退伍军人,他们的战友多是农村青年,从知青中参军的人不多,再说一遍,这不足以说明全貌。

从1970年代起在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兵也是一个去向,我的同学当中有十几个直接参军的,他们错过了1977、1978年的高考,当时也很遗憾。

回到题目,从1972年起,实际上是一个动平衡的状态了,毕业生只是要下乡锻炼一下以后再招工回城,实际上与直接招工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只是“推迟”了两年,只有老三届和小三届中大部分人被“固化”了,也有后来进兵团的知青没有被招工,我的大姐就是69年去的黑龙江建设兵团,她后来的战友中有不少是69年以后去的哈尔滨知青。

很多68年去插队的知青在1973~74年间就招工回城了,也有一个邻居哥哥是文革前上山下乡去的内蒙,1980年他回到北京,但是他的夫人和孩子很久以后才办回北京,因为他夫人是内蒙人。

结论就不说了,表面上是社会生产力不足,可是是因为什么不足的呢?当然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再补充一些细节,知青上山下乡国家是付出了一些补偿的,那时叫安家费,早期是直接给到生产队的,与知青个人无关,后来是按人头补贴了,知青下乡的头一年每人每月补贴伙食费10元,还有若干粮票和油票(这个可能是头一个月的),到第二年这些补贴就没有了。

1969年去黑龙江建设兵团时,每人发了一套军装,从头到脚,棉帽子、棉军大衣、棉袄棉裤、军装外衣、皮带、翻毛棉鞋、棉手套,好像还有棉被和褥子床单啥的,我印象不深了,还有一个大木头箱子。领到这些物品时所有人都非常高兴,免费的。在托运行李时还买了一捆草绳,把木头箱子捆绑好,再做上标记,因为大家的箱子是一模一样的,而且都绑了草绳,草绳也从学校买的,否则我们都不知道该从哪里买这东西。但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这些物品在一年后都作价从他们每个月的工资里扣除了。附带一句,兵团员工的工资是38元多/月,我插队时的工分收入大概是15元多/月,我们生产队算北京的中等水平。

在知青插队满两年后招工回城全国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北京等大城市可能执行得好一些,其他地方可能就有所不同,这中间还发生过福建的普通市民李庆林给毛主席写信反映知青生活劳动困难的问题,毛泽东给他回了信还寄了钱,此事也对改善知青的状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试想,一个普通市民的信函是如何通过层层检查上到主席的案头的?

在当时知青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经济问题了,一个是人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了,当时很多国家机关的人员的子女也上山下乡了,当时只是军人干部可以通过招兵将一些知青脱离农村,但是机关干部是没有途径直接去农村招人的,招工是分配指标的,最终的权力掌握在农村生产队那方,因此权力的腐败就应运而生了。这里不展开讲了,否则又会有人说是伤痕文学了。


user avatar   chun-feng-hua-yu-xi-shang-mei-s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吧,上山下乡和生产力什么的关系不大。

仅仅是因为,毛主席觉得,有一些人,有点脱离人民群众了!

简单来说,学生只会读书,老师只会上课,专家只会搞研究……

他们不懂得换位思考。

不能体谅别人,更不能理解民生的疾苦!

将自己因为城里人的身份,获得的特权,都当做理所应当的!

城里人不懂,他们之所以能岁月静好。

是因为有数亿的农民,在负重前行!

所以,上山下乡,就是要让这些城里人,“换换脑子”,开阔一下见识!

让他们明白,从来没有什么理所应当!

只有换位思考,能够深入理解民生疾苦的人,才是真正对国家,对社会主义有用的人!

否则的话,学习再多的知识,不能为国家服务,不能造福于社会,又有什么用呢?

用个术语,叫做“又红又专”。

这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需要的人才。




           

相关话题

  在唐朝以后,为什么中华帝国从此由盛转衰,逐步走向封闭、内卷? 
  房租是一种剥削吗? 
  我们的社会是从何时开始内卷的,为什么会有内卷这种现象? 
  好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全民考公,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我们的社会是从何时开始内卷的,为什么会有内卷这种现象? 
  阶级问题本身是生产力水平发展所产生的问题还是生产资料分配的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能解决阶级问题吗? 
  好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俄罗斯在第一次罗曼诺夫时代的国家地位。17世纪俄罗斯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专制还是阶级代表君主制?? 
  这个社会,到底是生产力驱动还是生产关系驱动的?或者,哪个才是主要驱动力呢? 

前一个讨论
如果没有谷爱凌一样的原生家庭和资源背景,普通人家的孩子应该怎样去努力与进步?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写小说的人很少是语文老师?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